大學生的論文
① 大學生安全教育論文2000字以上(2)
大學生安全教育論文篇三
《試論大學生網路安全教育問題》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互聯網作為新的傳播媒介,已成為人們溝通交流、獲取信息的重要 渠道 。但網路是一把雙刃劍,在給大學生提供海量信息的同時,給大學生帶來了許多安全隱患。加強網路安全教育,增強大學生網路安全意識,提高大學生自我保護能力,意義重大。
關鍵詞:大學生;網路安全;網路安全教育
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49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7.9%,手機網民規模達5.57億,較2013年底增加5672萬人。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佔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互聯網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工作、生活和 思維方式 ,特別是對走在信息時代前沿的大學生。大學生作為受網路影響很深的龐大群體,上網已經成為他們學習和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他們獲取知識、了解時事、查詢信息、交流感情和休閑娛樂的重要途徑。但是網路是一把雙刃劍,它在帶來豐富信息資源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尤其是對自身網路安全意識不強、自我保護能力較差的大學生帶來了許多安全隱患,已經引起教育者的廣泛關注。加強網路安全教育,增強網路安全意識,對加強高校的網路陣地建設和提高大學生自我保護能力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大學生網路安全教育現狀
據調查,77.64%的高校都開展了網路安全教育,積極進行正面宣傳,拓寬教育視野,擴大受眾面,增強宣傳力度,起到一定的引導教育作用。但在具體實踐上也存在諸多問題,效果並不十分樂觀。調查中,有57%的學生表示通過自學獲得 網路知識 ,26%的學生表示通過同學獲得網路知識,而僅有17%的學生是從學校獲得網路知識。對“網路安全教育”感到“滿意”的只佔16.7%,近50%的認為“不滿意,一般”。在回答“你認為如何提高高校對學生的網路安全教育”這一問題,32.54%的同學認為應“培養高校網路道德教育隊伍”,20.44%的同學表示應“創新網路安全教育方法”,33.64%的同學認為應“重視高校網路安全心理教育”,13.38%的同學認為應“加強師生溝通交流,實時了解學生動態。”
二、大學生網路安全教育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高校目前的網路安全教育效果不盡如人意,主要表現在:網路安全教育內容僵化、方法陳舊、教育隊伍匱乏、教育流於形式。
1.網路安全教育內容僵化。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網路垃圾不斷增加,國外許多高校充分認識到網路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並開設了相關課程。目前,國內各高校雖然也已開設網路課程,但是授課內容主要還是信息化技術層面的相關知識,更側重於技術理論知識,而對於網路安全和有關法規的內容涉足不多,並未開設有針對性的網路安全教育課程。學校網路安全教育的不足,使校園網路安全隱患不斷增加,因此各高校應將網路安全問題融入到教育系統中,將課程教學與日常宣傳有效結合在一起,為網路安全構築一道堅實的屏障。
2.網路安全教育方法陳舊。
我國高校的大學生網路安全教育基本上還是以傳統方法為主:採用“兩課”、講座、談話等形式,表現形式單一,不僅師生之間缺乏雙向討論與交流,還缺乏生動性和吸引力,導致教學效果不佳。根據調查,大學生在選修網路安全課程、聽網路安全相關講座、參加網路安全學生活動、閱讀網路安全書籍等方面的參與程度基本在“偶爾”和“從來沒有”之間。大學生的實際參與情況低於參與意願,收效甚微。因此,我們要創新網路安全教育方法,實現網路安全教育形式與手段的多樣化與趣味化。
3.網路安全教育隊伍匱乏。
在傳統安全教育中,教育者具有一定的教育優勢。但是網路安全教育中教育者的地位並非如此。網路的飛速發展對教育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他們熟悉網路、更新知識、提高業務素質。對於網路安全教育者來說不利的是,相當多的教育者對於網路知識的掌握水平及其運用網路技術的經驗遠遠遜於教育的對象――大學生,這種網路使用能力的嚴重不對稱情況進一步加大了網路安全教育的難度,明顯限制了網路安全教育效果的發揮。因而,新形勢下,大學生網路安全教育隊伍有待進一步提高。具體來說,他們應該不僅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敬業精神,還具備網路技術、網路溝通能力和溝通技巧,只有這樣,才能提升網路安全教育的實效性。
4.網路安全教育流於形式。
現有的網路安全教育更重視 網路安全知識 的傳授與掌握,對於網路安全意識的培養與實踐環節重視不夠,只注重形式而忽視實效性,只是形式上的說教,普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而且現有的網路安全教育內容與社會熱點問題關聯不大,不貼近大學生實際生活需要,難以引起大學生們情感共鳴,教育內容並未與實際生活緊密結合,並未深入學生生活解決生活當中的實際問題,最終不會得到大學生的認可,起不到應有的教育作用。
三、加強大學生網路安全教育的對策
加強網路安全教育,增強大學生網路安全意識,提高大學生自我保護能力,是高校教育者的重要責任。
1.充實網路安全教育內容。
網路發展非常迅速,為了迎合大學生在觀念、行為等方面發展的新要求,網路安全教育也應與時俱進,不斷擴展、完善內容,不斷豐富大學生的網路安全常識。網路安全教育內容應該包括三個方面:
第一,自我防範教育。普及網路安全技術防衛知識,加入防火牆的原理、 系統安全 的檢查和修補、硬碟的工作原理和保護方法。“在課程中應加入計算機系統的安裝、防護和設置等實踐操作技能,增強學生對計算機系統、軟體和硬體等方面了解,有效運用硬體和軟體資源提升防護能力”。
第二,自我約束教育,通過規范和約束大學生自身的網路行為,形成網路道德自律意識。比如教育大學生不在網路上隨意攻擊謾罵他人、不以非法手段窺探隱私、不抄襲他人學術成果、不隨意下載沒有付費的網路資源等,合理合法地利用網路。
第三,網路法律法規教育,強化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大學生不僅要學會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更要運用法律武器自覺維護網路空間的秩序,對危及網路安全的行為要勇於抵制,比如遇到網路詐騙要及時舉報、避免他人受害等。
2.豐富網路安全教育方法。
在新網路時代,大學生的思想呈現個性化、多元化、復雜化等特徵,網路安全教育表現形式也應多種多樣:
第一,改灌輸式教學方式為啟發引導式教學,可採用“討論型”、“案例型”等方式,通過正反兩方面教育,提高大學生網路安全和法制意識;還可以張貼海報、辦宣傳專欄及舉辦講座等方式及時普及網路安全的新防範方法。
第二,積極謀劃建立高質量、高層次、有特色、有吸引力、有影響力的高校網路活動平台,進一步強化網路安全教育的溝通互動功能、咨詢選擇功能、預測預防功能和覆蓋滲透功能,建立網上網下互動機制,及時幫助學生解答疑問,解決實際問題,最大限度地發揮網路安全教育的有效性。
第三,要充分利用網路媒介,營造良好校園文化、輿論氛圍,大力開展各種校園網路文化活動,讓大學生在多姿多彩、積極健康的校園網路文化中陶冶性情、啟迪智慧、愉悅身心、滿足精神需要。
3.建設網路安全教育隊伍。
為了順應網路時代的新挑戰、新要求,更好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網路價值觀,各高校還應該積極探索隊伍建設的新方稱新途徑,建立一支政治覺悟高、理論水平好、工作能力強、自身修養優、工作效果佳的高水平網路安全教育隊伍。
第一,提高教師的信息處理能力。可以通過網路技術的培訓,使得不斷掌握網路技術,了解網路文化,學習網上教育方法,提高鑒別、獲取信息的能力,發現學生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而採取有效措施,才能針對性地做好工作。
第二,強化網路安全教育隊伍的網路監管能力。監管並不是為了限制信息交流及學生的行為監控,而是為網路信息的傳入起到“過濾”的作用。及時收集、分析、監控網路信息,進行網上網下互動,可以提高網路安全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吸引力和感召力。
第三,培養網路安全教育隊伍的危機處理能力。對可能產生的網路輿情做出應急處理,及時、有效、迅速的做出反應。
4.增加網路安全教育實踐。
為了增加大學生的道德鑒別力、選擇力和自控能力,網路安全教育除了教授理論,應當更加註重實踐結合的環節,鼓勵大學生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網路社會里。開展網路安全意識和網路安全技能相結合的網路安全教育課程,能使大學生知行合一,將安全意識用於網路技能實踐中,也能在網路技能的使用中提高安全意識,強化網路安全教育實踐。
第一,在課程設置上加入有針對性的提升網路安全技能的相關內容,如怎樣區分盜版軟體,在社交網站上如何避免暴露個人信息等,在針對性極強的實際操作中將技能與意識相結合,提高大學生網路操作的安全性。
第二,使大學生掌握自我保護和處理安全問題的有效辦法。比如教育大學生保護好個人隱私資料,不輕易透露自己的真實信息,不隨意接受來源不明的郵件;傳授識別虛假網站的方法以及賬號被盜後緊急處置的方法等,提高他們對網路風險的認知及防範能力。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校應當充分認識到大學生網路安全教育的重要性,通過充實網路安全教育內容、豐富網路安全教育方法、建設網路安全教育隊伍、增加網路安全教育實踐,不斷提升大學生的網路安全意識,增強其安全防護能力,規范其網路行為,提高其網路素養。
參考文獻:
[1]唐敦.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安全教育的探討[J].科技信息,2010,(3).
[2]吳軍.芻議大學生網路安全教育[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1,(10).
[3]肖亞龍,劉新春.大學生網路安全教育探析[J].改革與開放,2013,(18).
② 大學生創業教育論文3篇
在現今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就業形勢卻不容樂觀的情況下,大學生創業也自然成為了大學生就業之外的新興的現象。下面我給大家分享大學生創業教育論文大學生創業教育論文3篇,歡迎參閱。
大學生創業教育論文篇一
一、大學生創業現狀及分析
(一)創業精神的缺乏
創業精神是指創業者具有開創性的思想、觀念、個性、意志、作風和品質等,又包含對創業的理性認識、心理基礎和道德品質。創業理性認識是人們從事創業活動的出發點與內驅力,是創業思維和創業行為的前提,是人進行創業活動的能動性源泉和創業動力。創業心理基礎一方面是工作中保持積極、樂觀、自信的心態,另一方面是面對困難和挫折要有承擔責任、直面現實的勇氣,包括自信心、與人合作、情緒情感、意志等因素。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創業成功的前提和條件。創業道德品質包括企業運營所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和經營准則,是企業社會公德的必備要素。但現在的“90後”“00後”多是獨生子女,依賴心理較重,自主性和適應性差,缺乏艱苦奮斗和吃苦耐勞的精神,缺少風險意識和挫折承受能力,遇到困難很容易懷疑自己、否定自己,甚至放棄努力,缺乏創業精神。
(二)創業知識和創業能力的欠缺
要成功創業必須掌握企業經營管理、國家政策法規等相關知識,但由於現行教育體制下,專業培養目標是塑造“專才”而非“通才“”全才”,學生難以全面涉獵相關課程,更不要說系統性地了解創業所需的各類知識,如財務、管理、法律等。同時,作為一名合格的創業者,需要具備較強的個人綜合能力。但由於在校學生參加的社會實踐有限,能力培養途徑不多,導致學生難以在大學階段完成綜合素質能力培養,在進入創業階段後往往屢遭碰壁。
二、職業生涯規劃對創業教育的現實價值
(一)指導創業定向,培養創業精神
並不是所有人都具備創業素質,學生是否具備創業精神,可以通過職業生涯規劃的自我評估來發現。在職業生涯規劃理論中,第一項就是進行自我評估。通過職業生涯規劃的自我評估過程,能夠使學生認清自己,揚長避短,將創業理念與個人興趣愛好、特長能力等相結合,對自己的創業發展方向做進一步設計、規劃,使未來的創業奮斗目標更加明確。通過職業生涯規劃的引導,使大學生的創業活動具有較強的自主性,立足於個人實際,選擇適合自己的創業項目,並依據現實規劃未來。成功的職業生涯規劃不但能在學生創業遇困時助學生一臂之力,提高創業成功率,還能在學生創業成功之後更進一步,幫助學生有規劃地運營企業。
(二)補充學生創業所需的知識和能力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引入了企業常採用的戰略分析法——SWOT分析,引導學生在自我評估時,立足於個人實際的內在條件進行分析,找出個人的優勢、劣勢和核心競爭力,並制定相應對策。對有創業意願的學生更能夠根據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去展開創業規劃和准備,最終實現創業目標。根據職業生涯規劃理論,在校期間,學生可以制定分階段的、詳細准確的創業成長目標。大一,重點考慮提高自身的創業心理素質和創業綜合能力。學習上,應將重心放在良好學習習慣和有效學習方法的養成上,通過設定目標—達成目標—評估目標的方法,完成基礎課程的學習;綜合能力培養方面,重視書本以外的團體性活動能力的培養,例如參加社團、競選幹部等。大二,重心仍應放在“學”上,與創業相關的專業課程和技能應重點學好,同時還應積極學習與創業相關的知識,如財務管理、市場營銷、人力資源、國家政策等。大三,開始進入實踐,重在“練”。通過參加各類創業大賽,鍛煉實踐能力,將所學理論運用於實踐,通過模擬實踐檢驗“學”的水平,同時積累“練”的經驗。
三、職業生涯規劃視野下的創業教育途徑
(一)建立全程、系統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理念
創業並不是學生臨近畢業,開始就業階段才著手進行的,而是應在學生入學之初甚至最早萌發創業想法時,就需要開始進行指導。哈佛大學曾有一項關於職業生涯規劃的研究,人群中大約只有5%左右的人會做出明確的職業生涯規劃。而職業生涯結束時,沒做出職業生涯規劃的95%的人所創造的資產價值,遠不如這5%的人所創造的價值多。這提示我們,要讓學生具備職業生涯規劃的意識和能力,就要為學生提供全程、系統的指導,教給學生科學的職業規劃方法,對於有創業想法的學生則需要依託職業生涯規劃,將創業精神、創業知識和創業能力有機融合。創業人才應是復合型人才,人才的培養上應以跨學科課程設置為主。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將創業教育融入學科教育之中,客觀審視個人創業的基礎,理性規劃創業藍圖。同時,將創業理念、創業方法等在教學中適當穿插,以提高學生創業能力的知識儲備,幫助學生拓寬創業思路、籌劃創業步驟,最終實現創業目標。
(二)完善培訓師資
現階段高校創業培訓教師多由學校職業生涯規劃老師擔任,理論經驗豐富而實戰經驗欠缺。要對准備創業的學生進行全面指導,老師不但需要豐富的創業理論,還要具有扎實的創業實踐技能。因此,在高校廣泛建立大學生創業園的今天,應為創業培訓教師提供合適的場地、資金扶持、政策傾斜等,鼓勵這部分教師進行創業實踐,並通過他們的實踐修正、指導學生的創業理論。還可通過選聘成功創業校友、相關政府部門人員、企業人員等擔任兼職教師,向學生講授創業技巧、創業須知、國家相關創業政策等,幫助學生了解創業,分享成功經驗,規避風險。
(三)加強實踐孵化,扶持創業
創業是一項實踐性極強的工作,職業生涯規劃同樣強調實踐。因此,在創業教育中,一定要堅持實踐,有效提高學生的創業能動性和潛力。學校應重視創業孵化,加強與企業的聯系,依託校企合作,建立創業孵化基地和創業園。通過創業園,開展豐富的創業實踐活動,將理論研究成果轉化為產品,鍛煉學生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鞏固實踐應用;同時,可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創業實踐活動,並通過第二課堂、社團活動等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如大學生“挑戰杯”創業計劃競賽等,重點孵化一批創業項目,培養創業人才,形成創業氛圍。
大學生創業教育論文篇二
一、在新形勢下推進民辦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有著深遠的意義
在我國當前的形勢下,每年的高校畢業生不斷增多,待就業人數不斷上升,找工作難度不斷增加,就業難成為了一個越來越嚴重的問題。而在新形勢下推進民辦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有助於緩解當前我國的就業問題,同時提高國家的就業崗位提供量,可謂是一舉多得。
(一)民辦高校在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方面,發揮著助推器的作用。
建設“創新型國家”,必須要有一大批符合創新型國家所需要的人才來承擔起“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任,“創新型國家”所需要的教育模式的特徵應該是:活學活用、以學分+技能+思維技巧+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綜合因素評價學生的優劣、推行以用為主的學用結合、腦與手與身與五官的綜合結合、鼓勵發散思維及冒險精神、重點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獨立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主張學生的個性張揚、強調良好的道德品質教育等等。在這種教育模式培養下,學生大多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和能力,他們敢想敢幹、思維敏銳、團結合作、社會生存能力強、能獨立應付和解決許多新問題。這就是“創新型國家”所需要的實用創新型人才,這種培養“創新型國家”所需人才的教育模式就是“創造力教育”模式。
(二)民辦高校不斷推進創新創業教育,有助於民辦高校學生事業的創立。
我們要培養的大學生是有著遠見和過人膽識的新時代的大學生。在新的形式下,大學生需要有不斷創業和超越自己的魄力。在現在就業困難的大的社會環境下,民辦高校不斷推進創新創業教育,有助於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同時培養大學生的自主創業能力,提高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成功率。而通過系統的創新創業訓練,民辦高校大學生能夠接受到正規的創新創業教育,學會如何規避創業風險等,只有這樣,民辦高校大學生才能夠在創立自己事業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同時也為別人提供就業機會。
(三)民辦高校不斷推進創新創業教育,有助於學生形成服務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通過不斷推進創新創業教育,有助於大學生形成服務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我國當前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大學生的自主創業能夠彌補社會主義制度提供的就業崗位不足的狀況。民辦高校學生在就業方面相對於公辦高校大學生來講存在一定方面的弱勢,而通過對民辦高校學生就業觀的培養,培養其積極創業的能力,就能夠彌補這個缺點,使得民辦高校大學生在此方面高人一籌。通過學校推行的創新創業教育,大學生能夠形成正確的擇業觀,能夠形成服務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人生觀,能夠自動屈從於社會主義的價值觀,能夠形成科學合理的世界觀。
(四)民辦高校不斷推進創新創業教育,有助於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提高,創造力的培養和以解決實際問題為重點的實踐力的培養。
在現代的學校教育機制下,很多學生缺乏責任感,很多找不到工作的學生選擇了啃老,這不能不被認為是一種社會的倒退現象。而通過民辦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能夠提高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以及個人的歷史使命感。通過進行創業意義的宣傳,大學生能夠明白創業不只是自己一個人找到了就業崗位,還能夠帶動很多人一起工作,從而使得社會使命感增強。而在創新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以及其解決,有助於激發學生個人創造力的培養,能夠提高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使其實踐力的提高。
(五)民辦高校不斷推進創新創業教育,有助於大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和創業熱情的培養。
大學生總是充滿了激情和活力。在民辦高校不斷推進創新創業教育,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鼓勵大學生進行自主創業,使得廣大創業學生在創業過程中接觸到很多的學習機會並且產生濃厚的創業興趣,為其以後的創業活動積累經驗,提供方法,提高離校後創業的成功率。
二、新形勢下民辦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現狀
1.創業比例低。
從我們調查的情況來看,在新的形勢下,民辦高校大學生選擇自主創業的只佔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民辦高校大學生選擇了進公司上班,或者進事業單位,考公務員等。選擇自主創業的只佔極低的比率。
2.創新成果少。
在現有的教育模式下,民辦高校大學生很少有創新成果,創造力被極大地限制了。這大大阻礙了我國科技轉化的比率,使得整個國家的發展顯得創造力不足。很多學校的創新創業課程流於形式,喪失了其存在的真正意義。
3.創業能力弱。
由於對創新創業教育的認識不夠,重視不足,導致民辦高校大學生的創業能力偏弱,抵禦風險的能力不足,創業成功率低等。而不科學的創新創業教育定位也使得大學生對創業的認識缺乏科學性,導致創業過程中缺乏目標和遠見,失敗率極高。
4.師資力量嚴重缺乏。
雖然在現有的形勢下,對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教育已經是勢不可擋的趨勢,但是很多民辦高校沒有對這方面產生足夠的重視,使得學校缺乏專業老師的配備,造成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缺乏長足的動力。有的學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結構設置不合理,內容嚴重不符合現實社會的發展,導致學生學習缺乏興趣,專業深度不夠。
三、解決新形勢下民辦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存在問題的對策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當前我國的民辦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存在諸多問題,這些問題要想獲得合理解決需要多管齊下,同時也亟需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加大對大學生創業的扶持力度。
在我國現有的行政法規中,國家通過各種形式加大了對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扶持力度。國家通過社會宣傳,提供社會幫助,提供政策支持等多種途徑對大學生的創業行為進行了支持。學校也應該對創新創業行為進行鼓勵和宣傳,激發學生的創業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動力。
(二)加強對大學生創新的獎勵。
現在學生創新能力不足,除開學校不夠重視之外,還因為缺乏相應的獎勵機制。對大學生的創新獎勵不能只流於形式,還應該包括物質獎勵和精神鼓勵等。只有對學生進行精神上和物質上的鼓勵,大學生才能夠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以及社會實踐中不停地創新,從而使整個學校,整個社會形成良好的創新氛圍,形成創新型社會。
(三)增強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
首先應該是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和強化;其次是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創業設計教育;再次就是發掘創業典型,樹立榜樣;最後就是在大學生的創業過程中,注意培養大學生的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意識。
(四)重新認識創新創業問題。
新形勢下民辦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存在問題在很大一個方面是因為沒有對創新創業問題進行重新認識。很多學生都抱著舊的觀念,認為創業辛苦,創業風險大,創業成功率低等,寧願選擇進機關,給別人打工也不願意自己當老闆。所以需要學生樹立積極正確的創業觀,通過創業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自己的人生價值。
(五)加強創新創業教育方面的師資力量。
首先,必須提高創新創業教育方面教師的數量,必須保證相應的學科有相應的老師承擔。其次,提高創新創業方面教師的素質,只有老師的專業素質提高了,才能將知識傳達給學生,使學生得到良好的教育。而有的老師自身缺乏創業背景,給學生講課只能是紙上談兵或者過於注重理論。再次,教師不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得到成長。因為專業的特殊性,教師缺乏聯系同業的平台以及跟創業模範聯系的方式,所以教師不能夠很好地成長起來。
(六)培養學生理論結合實際的能力。
創新創業教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很多民辦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流於形式主要是因為過於注重理論,缺乏實踐性。要想培養學生理論結合實際的能力,就要通過各種方式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使得大學生有途徑接近社會實踐;其次要為學生進行社會實踐開辟多種形式,這樣才能夠吸引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有機會對所學習到的理論進行運用。
四、小結
本文通過對新形勢下民辦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現狀進行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對策。只有通過多種策略對當前的創新創業問題進行研究解決,才能夠從本質上改變民辦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難,積極性不高,成功率低等一系列現存的問題,從而更好的培養綜合素質高、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的人才。
大學生創業教育論文篇三
一、基於創業教育理念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
(一)創業教育有利於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習效率
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內容編排前後重復,降低了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創業教育理念能夠改善傳統的學習效率,因為創業教育貼近社會實際,能夠真正體現學生的就業需求,吸引學生注意。創業教育能夠根據學生的自我興趣和技能,為以後就業進行自我意識的培養和自我技能、興趣的挖掘,從而更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職業觀和就業觀。
(二)創業教育能夠促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
很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教師主導的課堂教學模式,學生們在課堂上完全服從教師的安排,所以對學生的個性是一種壓抑和阻擋,沒法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而創業教育更加深入生活實際,深入到學生內部,教育方法不再單一,而是變得多樣化。創業教育理念的引入能夠突破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實現教學結構的改善,提高學生的創業水平和能力。
二、創業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的可能性
(一)創業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標上一致
大學生創業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組成部分,主要培養學生獨立發展的個性,培養學生進行創新的思維和敢於挑戰的勇氣,因為大學生進行創業主要的素質便是擁有創業的品質和能力,需要高度的市場敏感性和創新性。這些內容都是與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不謀而合。因此,創業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標上市相互融合的,能夠實現兩者的真正結合。
(二)創業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內容上具有融合性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是培養學生思想品德;而創業教育培養學生的誠信、誠實品德,兩者在內容上具有相似性。目前,創業難度很大,必須擁有不怕失敗的心理素質和失敗後坦然接受的心態。兩者都趨向於培養學生的完整性格,兩者之間存在著某種必然的聯系。
(三)創業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模式上具有相互依託性
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積累了很多的經驗,很多有效的教育方法得到了展開,並且得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比如說理法、實踐鍛煉法、學生主導法、個體體驗法等都是在實踐中積累的結果。創業教育更加需要實踐方法,在實踐中提升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業技能,可以通過個案分析、市場調查、專題討論等方法進一步提升學生創業能力。
三、基於創業教育理念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
(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創業教育理念
第一,樹立正確的理念,深入開展創業教育理念宣傳,注重學生的創業教育和職業指導,引導教師主動培養學生的個性,認清學生的社會發展性和個體發展性。第二,要重視創業素質教育,以培養學生的創業素質為重點展開相應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三,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第四,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展開相應的培養方法,注重學生的個體發展,關注學生的興趣和本身存在的良好品質和能力,加以提煉和培養。第五,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
(二)明確創業教育的內容
創業教育應側重於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應該將創業教育的內容融合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之中。為了提高學生的創業能力,應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所以課堂教育應該從創新能力的培養入手,如開展靈活多樣的課堂教學,開展實踐教育。要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更新理念,改變教育方法和手段,融入創新教育內容和方法,注重培養學生的個體教育和創新教育。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創業教育實踐活動
很多創業的創意都來自於實踐當中的靈感,所以加大實踐培養力度能夠有效地提升創業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開設企業管理課程,開設人文課程,開展創業計劃大賽、創業模擬大賽,給予學生更多的創業實習機會,讓有創業意識的學生可以獲得更多的實習機會,從而為畢業以後的創業奠定基礎。
(四)在校園內營造良好的創業氛圍
第一,應該注意更新大學精神文化建設,在辦學理念上支持創業教育。第二,大學制度文化建設需要健全的組織制度,在組織上應該支持創業教育。第三,大學物質文化建設需要具體的載體,因此學校的一些物質標志應該建立起來,讓創業氛圍可以充斥在學校的每一個角落。第四,領導加以重視,同時教師作為教育理念的傳播者要身體力行。第五,社會上應該形成一種創業熱潮或者是支持創業的風氣,這樣,學生進行創業的過程才能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幫助,才能激發大學生創業的興趣和激情。
四、總結
基於創業教育理念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很好地應對現代社會的發展需求,能夠根據實際需要培養更多的社會人才。而創業教育理念的融入能夠真正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能夠培養學生的自我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和良好的創業素質。為此,要進一步加強基於創業教育理念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從思想理念上進行更新,從具體的實踐入手,將創業理念真正融入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
③ 大學生健康生活論文3篇
高校在新時期下,不僅面臨著 教育 、教學及科研等領域問題,還面臨著大學生健康管理這一重要問題,大學生健康管理是高校建設發展的薄弱環節。下面是我為你精心整理的大學生健康生活論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大學生健康生活論文篇1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能體驗到自己的存在價值,既能了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對自己的能力、性格和優缺點都能作出恰當的、客觀的評價;對自己不會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與要求;對自己的生活目標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實際,因而對自己總是滿意的;同時,努力發展自身的潛能,即使對自己無法補救的缺陷,也能安然處之。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則缺乏自知之明,並且總是對自己不滿意;由於所定目標和理想不切實際,主觀和客觀的距離相差太遠而總是自責、自怨、自卑;由於總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卻又總是無法做到完美無缺,於是就總是同自己過不去;結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狀態永遠無法平衡,也無法擺脫自己感到將已面臨的心理危機。
心理健康是指這樣一種狀態,即人對內部環境具有安定感,對外部環境能以社會上的任何形式去適應,也就是說,遇到任何障礙和因難,心理都不會失調,能以適當的行為予以克服,這種安定、適應的狀態就是心理健康的狀態。衡量心理是否絕對健康是非常困難的。健康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分界線。一般判斷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項原則:其一,心理與環境的統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動,在內容和形式上與客觀環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與行為的統一性。這是指個體的心理與其行為是一個完整、統一和協調一致的過程。其三、人格的穩定性。人格是個體在長期生活經歷過程中形成的獨特個性心理特徵的具體體現。而心理障礙是指心理疾病或輕微的心理失調。它出現在當代大學生身上大多數是因心身疲乏、緊張不安、心理矛盾沖突、遇到突如其來的問題或面臨難以協調的矛盾等出現,時間短、程度較輕微,隨情境的改變而消失或減緩;個別則時間長、程度較重,最後不得不休學甚至退學。心理障礙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主要表現在心理活動和行為方面。表現在心理活動方面如感覺過敏或減退、體感異常、錯覺、幻覺、遺忘、疑病妄想、語詞新作、意識模糊、紊亂的心理特點和難以相處等等。行為方面和焦慮、冷漠、固執、攻擊、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心理素質是主體在心理方面比較穩定的內在特點,包括個人的精神面貌、氣質、性格和情緒等心理要素,是 其它 素質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學生求知和成長,實質上是一種持續不斷的心理活動和心理發展過程。教育提供給學生的 文化 知識,只有通過個體的選擇、內化,才能滲透於個體的人格特質中,使其從幼稚走向成熟。這個過程,也是個體的心理素質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質的影響。學生各種素質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質為中介,創造意識、自主人格、競爭能力、適應能力的形成和發展要以心理素質為先導。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適應狀況,是抗拒誘惑、承受挫折、實現自我調節的關鍵。
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存在的種種問題一方面是與他們自身所處的心理發展階段有關,同時也與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分不開。大學生一般年齡在十七、八歲至二十二、三歲,正處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變化最激烈的時期。由於心理發展不成熟,情緒不穩定,面臨一系列生理、心理、社會適應的課題時,心理沖突矛盾時有發生,如理想與現實的沖突、理智與情感的沖突、獨立與依賴的沖突、自尊與自卑的沖突、求知與辨別能力差的沖突、竟爭與求穩的沖突等等。這些沖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導、合理解決,久而久之會形成心理障礙,特別是當代大學生,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爭中取勝,幾乎是全身心投人學習,家長的過度保護、學校的應試教育、生活經歷的缺乏使這些學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學習、生活、交友、戀愛、擇業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們中的一些人難以承受,以致出現心理疾病,甚至離校出走、自殺等。從環境因素看,竟爭的加劇、生活節奏的加速,使人產生了時間的緊迫感和壓力感;個人對生活目標的選擇機會增多,難以兼顧的矛盾加劇了內心的沖突,產生了無所適從的焦慮感。凡此種種,對變化的環境適應不良而出現的各種困惑、迷惘、不安、緊張在明顯增加,社會的變革給正在成長著的大學生帶來的心理沖擊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更強烈、更復雜。各種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會因素交織在一起,極易造成大學生心理發展中的失衡狀態。心理素質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適應高速度、高科技、高競爭的環境,心理負荷沉重便容易導致各種心理疾病。所以大學生在學生過程中應學會自我心理調適,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學習是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有了學習興趣就能夠自覺地躍入浩瀚的知識海洋里邀游,拚命地吸取新知識,發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質,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2、保持樂觀的情緒和良好的心境,大學生應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愉快開朗的心境,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當遇到悲傷和憂愁的事情要學會自我調節,適度地表達和控制情緒,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喜不狂、憂不絕。
心理健康的大學生,應該具備良好的情緒狀態、正確的自我觀念、恰當的 自我評價 、完整的個性結構、和諧的人際關系和良好的擇業心理,應該符合社會的要求,能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和對環境有適應能力。倘若具備了以上素質,則我們的心理健康不成問題,則一定能在學業和事業上取得一定的成功。
大學生健康生活論文篇2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正在日益加快,競爭越來越強烈,人際關系也變得越來越復雜;由於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知識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們不斷地進行知識更新;“人類進入了情緒負重年代”,人們的觀念意識、情感態度復雜嬗變。作為現代社會組成部分,在大學院校生活和學習的大學生,對社會心理這塊時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況且,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還有他們自己許多特殊的問題,如對新的學習環境與任務的適應問題。對專業的選擇與學習的適應問題,理想與現實的沖突問題,人際關系的處理與學習、戀愛中的矛盾問題以及對未來職業的選擇問題等等。如何使他們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種種心理壓力而造成的心理應激、心理危機或心理障礙,增進心身健康,以積極的、正常的心理狀態去適應當前和發展的社會環境,預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發生,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關注的問題:
一、心理健康的定義
心理健康是指這樣一種狀態,即人對內部環境具有安定感,對外部環境能以社會上的任何形式去適應,也就是說,遇到任何障礙和因難,心理都不會失調,能以適當的行為予以克服,這種安定、適應的狀態就是心理健康的狀態。衡量心理是否絕對健康是非常困難的。健康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分界線。一般判斷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項原則:其一,心理與環境的統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動,在內容和形式上與客觀環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與行為的統一性。這是指個體的心理與其行為是一個完整、統一和協調一致的過程。其三、人格的穩定性。人格是個體在長期生活經歷過程中形成的獨特個性心理特徵的具體體現。而心理障礙是指心理疾病或輕微的心理失調。它出現在當代大學生身上大多數是因心身疲乏、緊張不安、心理矛盾沖突、遇到突如其來的問題或面臨難以協調的矛盾等出現,時間短、程度較輕微,隨情境的改變而消失或減緩;個別則時間長、程度較重,最後不得不休學甚至退學。心理障礙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主要表現在心理活動和行為方面。表現在心理活動方面如感覺過敏或減退、體感異常、錯覺、幻覺、遺忘、疑病妄想、語詞新作、意識模糊、紊亂的心理特點和難以相處等等。行為方面和焦慮、冷漠、固執、攻擊、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1、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質是主體在心理方面比較穩定的內在特點,包括個人的精神面貌、氣質、性格和情緒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質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學生求知和成長,實質上是一種持續不斷的心理活動和心理發展過程。教育提供給學生的文化知識,只有通過個體的選擇、內化,才能滲透於個體的人格特質中,使其從幼稚走向成熟。這個過程,也是個體的心理素質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質的影響。學生各種素質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質為中介,創造意識、自主人格、競爭能力、適應能力的形成和發展要以心理素質為先導。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適應狀況,是抗拒誘惑、承受挫折、實現自我調節的關鍵。正是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強弱,主要取決於他們心理素質的高低,取決於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與否。
2、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驅動學生人格發展的基本動力
心理健康教育與受教育者的人格發展密切相關,並直接影響個體人格的發展水平。一方面,學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接受的道德規范、行為方式、環境信息、社會期望等來逐漸完善自身的人格結構;另一方面,客觀存在的價值觀念作為心理生活中對自身一種衡量、評價和調控,也影響著主體人格的發展,並且在一定條件下還可轉化為人格特質,從而使人格發展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同時,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極地附屬於這種轉化,而是在轉化過程中能動地引導受教育者調整方向,使個體把握自我,對自身的行為進行認識評價,從而達到心理優化、健全人格的3、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開發學生潛能的可靠途徑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開發受教育者的潛能。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潛能開發是相互促進、互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為二者的協調發展創造必要條件。心理健康教育通過激發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幫助主體在更高的層次上認識自我,從而實現角色轉換,發展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最終使潛能得到充分發展。 >>>下一頁更多精彩“大學生健康生活論文”
④ 大學生文明行為的論文
大學生文明行為的論文
大學生文明行為的論文,大學生的文明意識、文明行為、文明品質,關系著良好社會風尚的行程,是知識的象徵,關系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下面我整理了大學生文明行為的論文。
大學生文明行為的論文1
大學生的文明意識、文明行為、文明品質,關系著良好社會風尚的行程,關系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在一定意義上關系中華民族的未來。長期以來,大學被看做是知識的象徵,大學生被看做是文明與進步的榜樣。 然而,在一點一滴的小事上,校園文明正在遭受悄悄地踐踏。在現代大學校園中,出現了許多不文明現象:插隊、順手牽羊、佔座、破壞公共衛生、損壞公物、校園浪費、破壞校園穩定、誠信缺失、上課自習不關手機、公共場所情侶舉止過度親密被列為校園十大不文明現象。從小接受文明教育的我們,為什麼會做出這出不文明現象呢?
首先是個人,道德心理不成熟的我們卻有著極強的從眾心理和反叛心理,別人做的愛模仿,禁止做的偏要,做不分對錯。久而久之偏離了道德文明的標准。其次是家庭方面,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的我們,積極進取,大膽創新,張揚個性但父母的放縱使我們往往做事以自己為中心,不為他人考慮,把人人為我當做理所當然而我為人人卻不願想也不願做,缺乏了社會交往的必要知識。當然學校的教育也難辭其咎,學校是學生進行文明素質教育的主要場所,對學生形成良好的文明習慣有著重要作用。然而對應試教育的教育,忽視了對學生素質教育的培養大學校園中重人情,輕法度的現象也加劇了大學生道德文明的偏離。認得思想政治品德不是天生就有的,更在後天受到環境的影響,社會大眾的行為對一個人有著強大的暗示作用,不可否認,絕大多數學生的素質是高的,能夠做到「文明行事」,但不文明行為仍然存在。這是因為大家反對這種不文明現象的態度還不是很堅決,雖然認識到這種行為的危害,但沒有從行動上去杜絕這種現象。大部分同學都認為不文明行為是素質低的表現,應加強教育,但實際生活中大家沒有用行動來反對不文明行為,沒有盡力阻止它們的發生,在客觀上默認了它們的現實性,滋長了各種歪風邪氣。正如破窗理論那樣:一個房子如果窗戶破了,沒有人去修補,隔不久,其它的窗戶也會莫明嫌乎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個很乾凈的地方,人們不好意思丟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現之後,人就會毫不猶豫地拋,絲毫不覺羞愧。所以一個文明的社會環境很重要,盡管不直接參與社會活動,但社會的不良風氣,官官相護,貪污受賄,以權謀私,拜金主義等等行為時刻影激悉響著我們的言行。
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決議提出,今後十五年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主要目標就是顯著提高全體公民素質,這就要從提高大學生素質開始。任何行為都是在一定思想的支配下進行的,要促使學生文明行為知行統一,首先要從知做起。從學生自身來說,要懂得從小事做起,培養文明的習慣。同時學校應該加強大學生的文明教育,提高大學生的文明素質,完善學校的評價機制,引導學生文明自律。為了營造文明的校園氛圍,學校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文明禮儀活動,或通過媒體工具向學生傳達更多的正能量。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更要以身作則,發揮學校教育和家庭影響力的合力,使對學生的文明教育得到更好的效果。
文明不只是一種習慣,一種追求,更是一種素質,一種光榮。改善大學生的不文明行為,杜絕不文明現象的蔓延,還需要我們長期的共同努力。
大學規劃
我們的人生總是需要目標,這時,我們就需要有計劃,去實現這個目標。我們在任何時候都需要有一個短期的計劃,一個中期的策劃和一個長期的規劃。而現在,我們正處於一個人生最重要的時期——大學。因此,我們更需要一個長遠的規劃,來實現我們現在的宏圖夢。
現在我們能規劃的,也是最主要的,就是對於我們學業的規劃。學業的規劃,首先要從我們自身開始。我們要盤點我們的優缺點,我們的興趣愛好。同時我們要從外部環境分析如何學習更適合自己。我們可以把大學四年分成4個時期,大一的適應期,大二的定向期,大三的沖刺期以及大四的分化期。大學期間,我們可以嘗試新的領域,努力發掘自己的興趣。通過興趣,我們可以增加新知,培養能力。不斷吸收知識,大學時一個吸收知識的最佳場所,現在的生活就是學習,而學習是為了明天我們者賣更好地生活。但學習並不是全部,大四時期,對於我們而言,最重要的不是職業,而是適應社會。只有適應了,才能適應以後瞬息萬變的社會需求。規劃是長遠的,不能在大學畢業就結束了,我們更應該看的更遠,對我們的職業生涯也進行一個大致規劃。
在當今這個大學生就業形式嚴峻的時代,我們的職業規劃就成了我們就業的一個利器。我們不能帶著一臉迷茫,沒有任何規劃就進去了社會。迷茫的我們無法滿足社會的需求。沒有充分的准備,沒有適當的規劃,我們如何在茫茫人海中先拔頭籌,如何占據一席之地呢?
職業的規劃,與學業規劃有相似之處,那就是從自身出發,對自己的性格,優缺點,興趣,價值觀,能力等進行分析。我們的能力注意還是在學校學到的專業技能。我們要從我們的專業技能方面著手,分析出就業方向,從這之中選出我們所感興趣的,適合自己的工作。當然,就業方向還要對該工作的前景進行分析,這也是對我們的規劃的一個小考驗,來檢驗自己的規劃是否正確,是否完美。為了能得到一個自己心滿意足的工作,我們應該在校時,就把自己的專業技能學扎實。同時,我們還可以鍛煉一下其他技能,如團隊合作能力,組織策劃能力,創新能力,學習思考能力等。
在大學,我們規劃的不僅僅是學習專業知識,我們更應該學到的是如何去處理好每一件事。當你經歷過,你能比別人多一份財富;當你擁有過,你會知道它的力量。這也是我們需要規劃的一部分。布希在大學,看到了朋友;俞敏洪在大學,看到了知識;李開復在大學,看到了能力;而我在大學,受益的則是經歷。經歷是一個人最獨特的財富,是別人想學也學不來的東西。經歷了,你才有真正的朋友;經歷了,你才擁有自己特色的見識;經歷了,你才會具有能力;經歷了,你才能規劃的更完美;經歷,也是我們規劃的一部分
我們的每一步都決定著最後的結局,我們的腳正在走向我們自己選定的終點。我們對未來充滿了憧憬,而未來所有生活目標的實現,都可以從現在規劃開始。成功的人生離不開成功的規劃。人生就像一場旅行,規劃就是我們人生的導航圖,有了導航圖,我們就不會偏離目標,不會迷失方向。審視現在,規劃未來,我相信,成功就在我們眼前。
讓我們規劃未來,實現我們的宏圖夢。
大學生文明行為的論文2
一、大學生文明行為素養的現狀
隨著高等教育的進一步發展,更多的人享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但「量」的增長必然引起「質」的變化。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我們看到,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的主流是積極的、健康向上的,但在校園里,我們還是能遺憾地目睹部分大學生缺乏最基本的文明素養:生活上,他們不注意細節,虛榮、浪費、抽煙酗酒、厭惡勞動,宿舍衛生令人頭疼,男女交往不得體、不自重自愛,舉止粗俗,衣冠不整,不注意自身形象;學習上,隨意請假、曠課遲到,考試作弊司空見慣,迷戀網路,無遠大志向;社會公德方面,公德素質較差,個人主義思想嚴重,社會責任感淡薄,公共場所高聲喧嘩,不愛惜公共設施;人際交往方面,不講究信用,不積極參加社會活動,溝通能力差,不善於交際等等。這些事情雖小,但卻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和社會文明水平的提高。
二、大學生文明行為素養缺失的原因
(一)社會大環境對教育的沖擊
一方面,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對個人的專業能力需求越來越高,具備一技之長成為個人立足社會的首要條件之一。在這樣的社會大環境下,人們更多的是強調對科學文化素質和能力的'要求,於是,高考的分數、專業技術水平成為中國教育重要的人才觀,而個人文明素養往往被忽視,尤其視禮儀規范的學習和培養是無關緊要的內容;另一方面,我國正處於社會改革的轉型期,意識形態多樣化、價值觀念變化劇烈,人們傳統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道德體系受到強大的沖擊。正處於人生轉型期的大學生,思想還不夠成熟,很容易受到社會上不良風氣的影響,將正常、高尚的禮儀規范看作是虛偽造作、溜須拍馬的表現,並對此產生抵觸心理,從而導致心裡錯位與扭曲,出現了道德評價紊亂,在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倫理等方面出現大面積滑坡的現象。
(二)對素質教育認識的偏頗
素質教育雖然在我國已經提倡了很多年,但由於受傳統教育體制的影響,學校、老師都遲遲不願意把素質教育落實到位。近年來,當應試教育被社會口誅筆伐的時候,素質教育從一個被我們遺忘了很久的角落裡被重新撿起,於是,各種各樣的藝術修養培訓班應運而生,美術、聲樂、書法等等,甚至有報道稱某地開辦「淑女培訓班」,期望用各類訓練,將女孩打造成擁有優美姿態,言談得體、打扮高雅、並有藝術素養的淑女。這種現象的出現固然有其可喜的一面,即認識到了個人的行為和外表的重要性,但也反映出了我們對素質教育理解的偏頗,過分強調了技能教育,而忽視了精神層面的禮儀修養教育,這就使我們的素質教育本末倒置,流於形式,治標而不治本。
(三)傳統的德育方式不能適應時代需要
過去,學校的德育工作多重說教,輕實踐,重形式,輕實效,教育內容抽象、空洞,缺乏較強的針對性。比如,用革命先烈、先進人物、先進事跡等對學生進行標榜式德育教育,讓學生按照這種模式來規范自己的道德行為,檢驗自己的思想品質,但這種「單向灌輸」的方式容易使學生產生距離感。對他們而言,那些革命先烈、先進人物、先進事跡太遙遠,太虛太大,不可能在自己身邊發生,自己無法學習、無法體驗,自然也就很難收到很好教育效果。這種教育的方式和內容尤其對今天要求個性發展的大學生來說,無疑更會產生某種「逆反心理」,難以發揮德育的特有功能。
(四)家庭教育和中學禮儀教育的缺乏
由於受應試教育制度的影響,長期以來,學校和家庭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往往只重視智力教育,而沒有將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滲透其中,忽略健康完整人格的塑造。而且,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能考入大學的也都成績優秀,這使他們從小在家庭、學校中受到老師、家長、同學乃至社會的更多關注、更多偏受和更多包容,成績優異掩蓋了他們一切有意或無意的失禮行為,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學生個人主義和自我意識的畸形膨脹,導致了他們忽視甚至無視一些基本的文明禮儀。
三、加強大學生文明行為養成教育的實踐與對策
(一)與時俱進,創新大學生文明行為教育的渠道和方式
新時期開展大學生文明行為養成教育,要進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人格塑造、品行完善的內在規律,以此作為德育工作的指導。新時期的大學生文明行為素養教育要從理念上引導「學生應該成為怎樣的人」轉變為行動上指導、教育、幫助「學生成為怎樣的人」。把文明行為教育放到突出位置,讓德育工作從空洞的教義中走出,回歸真實。
(二)加強傳統道德文化的引導作用,提高大學生對文明行為素養的認識
只有對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的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認識,才能把遵守規范當作自覺自願的行為,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禮儀文化源遠流長。先賢早就以「禮」來安邦治國、教化四方。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許多具有廣泛社會性、強大號召力的優良道德准則、人際交往的禮節儀式和生活准則,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寶貴財富,是華夏民族燦爛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應該結合時代精神和社會進步的要求,將這些傳統的道德文化精神加以發展,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容,推陳出新,將其內化為新時期大學生文明行為養成教育的主要內容,以此在大學生群體中樹立起堅定的社會主義榮辱觀。
(三)堅持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正確推進素質教育
當前,人們對素質教育存在著一些模糊的認識,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了一些觀念的誤區,如把素質教育與考試對立起來,把素質教育與全面發展對立起來,把素質教育等同於「特長教育」,等同於課外活動等。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對素質教育作了如下概述:「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民族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可見,素質教育是全面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科學文化、身體心理和能力等素質,是充分發展和提高人的綜合素質的全面教育,是一個艱巨的系統工程,不僅涉及到教育內部機制,還會影響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有賴於教育觀念的進一步更新和高考制度、用人制度的進一步改革。
(四)重視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
校園文化建設會對學生的思想素質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養成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比如,在校園內張貼令人警醒、發奮學習的字元標語,時刻提醒學生奮發上進;強化高校校訓督導作用,時刻以此要求自己,使自己樹立強大的理想抱負;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強學生的精神文化建設,使學生在學校良好的學習氛圍下,加強自身精神文明建設,重塑目標理想,加強職業規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努力用學習實踐強化個人社會價值。毫無疑問,良好的校風、學風建設對學生的精神文化建設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使學生在校期間養成良好的個人素養,並以此要求自己,這會使學生終身受益。因此,重視和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可以有效助推大學生精神文明建設。
四、結語
重視和加強大學生精神文明建設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使大學生在具備高知識、高技能的同時,必須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積極培養更多德才兼備的大學生。大學生的個人素養是行為的直接導向,所以,加強文明行為素養教育才能有效引導學生的實踐行為,使學生的行為習慣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相契合,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符合。
大學生文明行為的論文3
關於大學內文明行為調研報告篇
創建和諧社會,營造良好社會風氣是時代的號召。作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大學校園文明,與大學生息息相關。「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弱則國弱」,正處於青春美好時期的大學生群體,應該是一個國家營造文明風氣的榜樣。
為了了解大學生對自己這個群體文明程度的看法和認識,進一步了解大學生校園文明程度,我們設計了這份份調查問卷表,內容主要為調查大學生對在現今大學校園里經常能看到的各種不文明行為的看法。題型為單選題,共15道題目,採用不記名調查形式,共發放130份問卷,回收121份,回收率為93.1%。調查人群為杭州濱江高教園區六所高等院校的大學生,採用抽樣調查方式。
通過整理調查數據後,得出以下結果(除第5題為a、b兩個選項外,其餘均為a、b、c三個選項,被選最多的選項用加粗標記):
1、你_____在教室吃早餐 a經常 b偶爾 c從不
2、你對在教室吃早餐行為的看法______ a贊成 b反對 c無所謂
3、你______在上課時聽到手機鈴聲 a經常 b偶爾 c從不
4、你???______在課桌上塗畫寫字 a會 b不會 c不確定
5、當你正在上課時,外面走過的人會______ a壓低聲音走過 b仍是大聲喧嘩
6、你______看到佔位現象 a經常 b有,但不多 c沒有
7、你覺得在自修教室大聲討論、打電話的現象______ a經常發生 b有,不多 c沒有
8、你______看到下課後垃圾留在課桌里的現象 a經常 b偶爾 c從不
9、熄燈後在宿舍內大聲說話吵鬧的現象______ a嚴重 b有,但不多 c沒有
10、你對運動時赤膊赤腳的現象怎麼看? a贊成 b反對 c無所謂
11、你______從草坪上走過 a經常 b偶爾 c從不
12、你覺得在食堂買飯插隊現象______發生 a經常 b很少 c從不
13、你______看到校園內自行車亂停放 a經常 b很少 c從不
14、當你在路上要吐痰或要扔拉圾時,你會______ a直接亂吐 b包起來扔掉 c有垃圾筒吐在筒內,沒有拉圾筒就隨地吐
15、你對校園手機等物品失竊現象的看法______ a怪不得別人,只怪自己沒放好b是小偷太猖狂了 c沒被偷過,無所謂
從上述統計結果來看,有九道題目(1、3、6、7、8、9、11、12、14題)反應情況比較好,有四道題目(4、5、13、15題)反應情況不容樂觀,對兩道題目(2、10題)大家覺得不無所謂。總的來說,大學生校園文明情況還較好,但還是存在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例如第五題,在走過在上課的教室時的行為直接影響到教室里老師的上課情緒和學生的聽課注意力;第13題,自行車亂放,既涉及到同學的遵守紀律的問題,又牽涉到學校車棚是否設置合理和車棚數量是否與學生自行車數配套的問題;第15題,大學生偷同學手機的事已經屢見不鮮,這個問題需要學校做好管理、教育工作,偷手機的同學自身的道德品質和被偷同學自身的防範意識的提高。
當然,做的比較好的幾點,也是大部分同學做的好,仍然有小部分同學的行為有待改進。
通過這次的問卷調查,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學生校園文明的真實情況。問卷中的每一個問題都在我們身邊,都和我們每一個人息息相關。如果人人都可以從自身做起,嚴以律己;如果學校能根據同學的實際困難,設身處地地學生考慮;如果大學生校園文明能夠在點點滴滴中得到提升,那麼我們的「象牙塔」就會變得更美麗,更和諧,更純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