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學生就業難的看法
① 聯系實際談談你對目前大學生就業難的認識和解決辦法
1
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及解決措施
一、 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 1、高校擴招影響
雖然國家已經停止了擴招,但是這幾年擴招的影響依然存在。2001年我國高校畢業生為115萬,2002年145萬,2003年212萬,2004年280萬,2005年380萬,4年內增加了223萬。僅就廣東省而言,2004年高校畢業生為13.2萬人,2005年為16.5萬人,今年廣東省內普通高校應屆畢業生將首次突破20萬人,加上來廣東「淘金」的外省院校畢業生,預計今年在省內求職謀業的普通高校應屆畢業生將超過30萬人。
再來看全國大學生待業的人數:2001年34萬大學生待業,2002年37萬,2003年52萬,2004年69萬,2005年達到79萬,今年還是一個不容樂觀的未知數。
2、學生就業渠道不暢
目前的就業渠道無非是學校推薦、熟人介紹、校園和社會的招聘會、人才或就業網站、報考公務員,服務西部等。但是,學校推薦一般是學生幹部或成績突出者才有機會;報考公務員受專業、志趣、是否黨員限制,這些只適用於特定人群。對大多數人來說,網站和招聘會才是最主要的就業渠道,還不能滿足畢業生的需求。
3、企業用工制度不合理
記者采訪發現,一些私營企業用工制度極不合理,不但不和員工簽訂勞動合同,而且社會保險、養老金、公積金等一系列社會福利也沒有。另外,起薪較低,升幅不大,並伴有苛刻的罰款制度,讓大學生確實受不了。同時,用人單位還設置經驗、性別等障礙拒絕應屆畢業生。拒絕的理由有動手能力差、需花費培訓費用、穩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單位在招人時追求實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視和心態浮躁的情況。
4、高校專業設置錯位
一些大學的專業及課程設置有較大盲目性,專業趨同現象十分嚴重,造成供給嚴重大於需求。一些學校仍然沿襲傳統的應試教育的教學方式,培養出來的一些學生高分低能。不少學校專業劃分過細,難以跟上市場變化的步伐。
一些高職、高專教育專業缺乏特色,培養出來的學生理論功底不系統,應有的動手能力也不強。而用人單位對應聘者的實際操作能力、適應工作環境變化的能力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
5、學生缺乏就業培訓機會
不少企業拒絕承擔大學生就業後的「在崗培訓」費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數年工作經驗」。事實上,一個理工科畢業的大學生,需要在畢業後的工作崗位經過一定時間的繼續學
2
習,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工程師。要達到這一要求,只能是大學生個人和家庭承擔,而如果把「在崗培訓」轉移到學校裡面去完成的話,在時間和金錢上都將是非常不經濟的。
6、學生仍然期望過高
大學生就業理念也存在一些誤區,如「寧到外企做職員,不到中小企業做骨幹」,「創業不如就業」,「就業難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據2006年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顯示,目前六成大學生月薪期望值低於2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單位卻認為大學生仍存在期望過高的現象,主要表現在薪酬、地域、個人發展機會、職位要求、行業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專業對口等方面。
而不少大學生對此感到很委屈,由於低工資難以滿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對他形成足夠的工作激勵,結果必然帶來就業的多次選擇和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戒備心理。
7、學生缺乏求職技巧
用人單位表示,部分學生在求職時往往表現得不夠自信,過分緊張,回答問題時支支吾吾,表現不出自己的實力。更有一些求職者面試時弄虛作假,企圖欺騙矇混過關,誰知很快就被有經驗的用人單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試失敗的慘痛教訓。而這樣久而久之,用人單位也會覺得大學生不誠信而喪失信心。
8、市場對白領需求不足
由於中國國際分工地位的處於國際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勞動就業崗位,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的就業崗位,使得中國就業上呈現「白領需求不足」的狀況,這是中國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這一問題的存在,使得中國的大學生就業崗位與擴招之後的龐大畢業生數量之間,形成巨大的落差,而且還將因此降低大學生的談判地位,引發其他嚴重問題。
9、文科教育質量低下
由於教學內容,幾乎不針對中國的政治經濟現實,學生經過大學數年的學習之後,對於現實社會的狀況仍然是十分隔膜,這也嚴重不利於學生的就業。大學擴招過程中間,教師的知識結構仍然是非常陳舊,授課內容政治化空洞化。
10、學生就業觀念不正確
目前大學生就業觀念還有待改變,大部分大學生沒有認識到先工作、後擇業的就業觀念,並且待業的大學生沒有及時到戶籍所在地辦理失業登記,使得相關機構無法對其進行必要的職業、創業培訓。
3
二、 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對策建議
(一)發展經濟是解決就業問題的根本途徑
要努力推動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大力加快發展知識密集型產業,以提供更多的高學歷人才就業崗位。為什麼歐美國家大學生就業比例高得多,大學生就業問題沒有中國這么突出?就因為歐美國家的經濟已發展到以高端經濟、知識密集型產業結構為主的高級階段,金融行業、軟體行業、高新技術產業等需要高素質人才的產業比較發達,而傳統的製造行業等低端產業結構大批向亞洲等地區轉移。所以歐美國家對高端崗位的需求會比較多,在就業市場所佔比重較大,因而能吸納更多的大學畢業生就業。
(二)盡快立法,使就業市場走向規范化
加強大學生就業市場的法律法規建設,要建立和健全畢業生就業市場運行規則,規范市場行為。盡快建立和實施《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條例》,規定就業市場開設的條件、程序,制定出全國統一的畢業生就業市場管理辦法。加強對畢業生就業市場的監督和管理,維護市場秩序,反對不正當競爭,遏止「權力就業」,制止欺詐行為,保證畢業生就業市場正常運行。盡快制定畢業生就業市場交易規則,規范畢業生就業市場主體行為,規范畢業生就業市場中介組織管理等方面的法規和政策。建立和完善舉辦畢業生交流大會的審批制度,明確舉辦畢業生交流大會的條件和審批程序,提高交流會的實際效果;加強畢業生招聘的管理,對招聘單位進行資格認定,明確《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協議書》的法律地位;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制止亂招、濫聘、亂收費、性別歧視和畢業生隨意違約等違反政策規定行為,建立良好的市場運行秩序,明確供需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嚴格執行《高等教育法》、《勞動法》、《合同法》、《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等法律、法規,完善《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暫行規定》,使畢業生就業工作有章可循,並逐步達到規范化、法制化。條件成熟後應盡早出台《市場就業法》、《公平機會就業法》和《大學生就業法》。規范大學生就業市場行為,優化制度環境,反對就業歧視,使畢業生就業真正走向市場化、法制化。
(三)大力加強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
首先是就業指導定位問題必須落實。國家要求「全程化指導」,多數學校均未落實。據調查:52.9%是大四才開始抓,光靠畢業前「臨門一腳」根本不可能完成就業指導任務。許多學校的大學生就業指導還保留著很強的行政工作痕跡,沒有以塑造大學生、「教之以漁」、提高其就業能力為中心,相應地也缺乏現代社會的服務意識,缺乏競爭社會的客戶意識,缺乏文明社會的生涯意識,缺乏信息社會的技術手段,缺乏面向市場、面向社會需要塑造大學生的現代教育理念。
1、樹立「職業指導」理念,樹立促進職業生涯發展的理念。要把「就業指導」改為「職業指導」,由把畢業生送出校門上升到幫助大學生規劃職業生涯發展的層次,幫助畢業生作好自己的職業規劃。職業規劃是個人對自己職業發展總體計劃和總輪廓的勾畫,是一個人在其一生中與工作相關的一系列活動、行為、態度、價值觀、願望等的有機整體。個人職業規劃並不是一個單純的概念,它與個體所處的家庭及社會存在密切的關系。每個人要想使自己的一生過得有意義,都應該有自己的職業規劃,特別是大學生正處在對個體職業生涯的探索階段,這一階段職業的選擇對於大學生今後職業生涯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大學生的職業規劃為自身的職業發展指明了途徑和方向。因此,對大學生而言,職業規劃就應在明確自己興趣和愛好的前提下,在認真分析個人性格特徵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專業特長和知識結構,對將來從事工作制定出方向性的方案。大學生在走向社會前,將現實環境和長遠規劃相結合,給自己的職業生涯一個清晰的定位,是求職就業乃至將來升級的關鍵一環。
4
2、樹立全程指導理念,將管理轉變為服務。要樹立對大學生從一年級開始,進行四年全程服務的理念。要淡化和去除就業指導中心的行政色彩,做學生的良師益友,真心實意為學生服務。為此,要加強以職業指導為中心的職能部門,配備專業化職業指導隊伍,做到專家化。要常年開設職業指導課程和就業心理輔導課,並使職業指導工作滲透到學校各部門,融入到各科教學之中,開發就業指導的隱性課程,形成齊抓共管,協同配合,提高指導效果。 (四)加強創業教育,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
創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種全新理念已在越來越多高校受到重視。就業教育以填補現有的、顯見的就業崗位為價值取向,而創業教育則以創造性就業和創造新的就業崗位為目的。從就業教育走向創業教育,既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總趨勢,也是中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必然選擇。目前,在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中,要大力支持和鼓勵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清華大學在全國率先闖出了大學生創業之路,學校建有鼓勵學生創業基金和相關機構,並有專人進行創業指導。四川2006年有533位大學畢業生選擇自主創業,並均已獲得穩定發展。希望工商、稅務、銀行等相關部門能進一步大力支持和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簡化相關手續,降低創業門檻,積極給予扶持。各高校也要加強對創業學生的關懷、支持與資助,幫助他們解決在創業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實際問題,使他們能成功地走上創業之路,茁壯成長。
(五)制定配套措施,建立長效機制
國家雖然對鼓勵大學畢業生到基層和邊遠地區工作有優惠政策,但政策的落實和完善還存在問題。例如,大學畢業生到基層和邊遠地區工作可享受工資優惠政策,但有年限,不利於鼓勵大學畢業生在基層和邊遠地區長期工作。在助學貸款,深造學習和晉升機制上還應有明確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