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大學本科 » 清代大學生是

清代大學生是

發布時間: 2024-12-21 16:16:40

❶ 清朝的大學生是什麼意思

應該是太學生吧

是指在太學讀書的生員,亦是最高級的生員。明朝、清朝時太學即國子監的俗稱。國子監是古代最高學府與教育行政管理機構。內設繩、博士、典簿、典籍等廳,以分理各項具體事務;設率性、修道、誠心、正義、崇志、廣業六堂,以供生徒聽課、自修及習所。設祭酒、司業各一人為正副長官,其屬有監丞、五經博士、六堂助教、學正、學錄、典簿、典籍等學官掌教務。

學生多由省、府、州、縣學生員中選拔,亦有由捐納而得者,入監就學者有貢生、監生之分,然通謂之國子監生。

監生肄業後經見習可得補官,後科目盛行,出路日塞。捐例一行,掛名監生日多,赴京就學者日少,作用反不及府、州、縣學。

國子監清初隸禮部,後由本監自行辦理。雍正五年(1727年)始特簡大臣總理監事。算學、八旗官學亦隸國子監。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裁。

❷ 高中生、大學生、碩士生、博士生在古代分別對應什麼稱呼比如進士、太學生什麼的

童生:高中生
秀才(癢生):大學生
太學生:碩士
貢生:碩士,可以授官了
舉人:博士
進士:比博士高多了,清代一般3年1科,200多人,平均一年全國不到100人。

❸ 乾隆二十八年的大學生是什麼官

大學士,作為清代輔助皇帝的重要高級秘書官,其職責類似於內閣大學士或殿閣大學士,有時也被稱為協辦大學士。在明清時期,中堂這一稱謂通常被用來指代大學士,尤其是首輔大學士。值得注意的是,越南的後黎朝和阮朝也曾仿效中國的制度,設立大學士這一職位。

內閣大學士不僅是皇帝的參政顧問和最高幕僚,還承擔著起草詔令和審議奏章的重要任務。這一職位的職能與唐朝的中書舍人頗為相似,其「票擬」權,即類似於唐朝中書舍人的「參議表章」權,使其在朝廷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盡管內閣大學士的品級低於唐宋時期的中書舍人,但在巔峰時期,其權位卻與唐宋的中書舍人相當。這一職位的重要性不僅體現在其職責上,更體現在其在朝廷權力結構中的地位。在清代,大學士是皇帝身邊不可或缺的智囊團成員,其影響力不容小覷。

大學士的設立,不僅體現了中國古代官僚制度的精妙之處,也反映了朝廷對於國家政務決策的高度重視。在這一職位上,不僅需要具備深厚的學識,還需有高超的政治手腕和敏銳的政治洞察力,才能在復雜的官場中脫穎而出。

隨著歷史的發展,大學士這一職位的重要性逐漸被其他新設的官職所替代。然而,其在清朝時期的影響,依然在史書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對於研究清代政治制度的人來說,了解大學士這一職位的意義和職能,無疑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❹ 貢生相當於現在什麼

貢生與現代的大學生有相似之處,皆為教育體系中的高級階段。在科舉時代,貢生制度是選拔府、州、縣秀才中的佼佼者,使其進入京城的國子監深造。這一制度旨在選拔人才,貢獻給皇帝,以期為國家培養高材生。明代的貢生選拔分為歲貢、選貢、恩貢和納貢,清代則包括了恩貢、拔貢、副貢、歲貢、優貢和例貢。清代的貢生還別稱「明經」。


貢生與現代大學生在入學條件、培養目標上有所區別,貢生是基於科舉成績或資格的選拔,側重於學術研究與道德修養;大學生則是基於高考成績或相應的入學考試,側重於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培養。


貢生制度與現代教育體系雖有差異,但兩者都重視人才的選拔與培養,為社會發展輸送了大量優秀人才。貢生在明清時期發揮著重要作用,現代的高等教育體系同樣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大量具有專業技能與綜合素養的人才。


貢士與貢生有所不同,貢士是指通過會試被錄取的舉人。會試中成績優異者,能成為貢士,第一名為「會元」。而貢士經過殿試最終被錄取者方能成為進士,其中第一名為「狀元」。這體現了科舉考試的嚴謹與公平性,選拔出了真正的人才。

❺ 清朝的大學生是什麼

清朝大學生是中國清朝自崇德元年至宣統三年歷任大學士。

清軍入關後,沿襲明朝內閣制度和票擬制度。但內閣受制於議政王大臣會議,只是轉達表章的機構,大學生並不入閣辦事。順治帝親政後,每日前往票本房,大學生掌管票擬,深受信任。順治十年,設置內三院漢大學士,各二人。順治十五年,內三院更名為內閣。

順治十八年,恢復三院舊制。康熙九年,仍改三院為內閣。自康熙帝設立南書房後,內閣的權力愈來愈低。特別是雍正年間設立軍機處以後,內閣變成辦理例行事務的機構,一切機密大政均歸於軍機處辦理。大學生必須充當軍機大臣後,才可以參與處理國家政務。

當代大學生:

大學生是指正在接受基礎高等教育和專業高等教育還未畢業或受過高等教育已經畢業走進社會的一群人。

作為社會新技術、新思想的前沿群體、國家培養的高級專門專業人才,大學生代表年輕有活力一族,是具有開拓性的建設與創造的主力軍,是推動社會進步的主要人群。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大學生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內閣大學士

❻ 現在的大學生相當於古代的什麼

大學生相當於古代的進士。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此稱始見於《禮記·王制》。隋煬帝大業年間始置進士科目。唐亦設此科,凡應試者謂之舉進士,中試者皆稱進士。

唐朝時以進士和明經兩科最為主要,後來詩賦成為進士科的主要考試內容。元、明、清時,進士經殿試後,及第者皆賜出身,稱進士。且分為三甲:一甲3人,賜進士及第;二、三甲,分賜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 明董其昌《節寰袁公行狀》:「(袁可立)戊子舉於鄉,己丑成進士。」


(6)清代大學生是擴展閱讀:

隋朝於605年首次開的進士科,被視為科舉的開端。隋、唐時,「進士科」只是科舉各科中的其一,考的是詩賦。因為進士科是常科,考取又最難,故此最為尊貴,地位亦成為各科之首。宋代以前,進士只需要通過在尚書省舉行的「省試」。

自宋以後,進士一律要經過由皇帝主持的「殿試」一關覆核和決定名次。宋仁宗時,曾發生一名通過省試,但在殿試被黜落的考生(張元)憤而投奔西夏。自此以後殿試都只定名次,而不會黜落考生。在明朝和清朝,殿試分錄取考生為三等稱三甲。

一甲三人依次為狀元、榜眼、探花,稱「進士及第」。二甲若干(清朝時一般為七人),稱「進士出身」。三甲稱「同進士出身」。世人統稱錄取者為「進士」。進士是功名的盡頭,就算是對名次不滿意亦不可以重考。

從唐朝舉行第一次科舉考試開始算起,到1905年廢除科舉,近1300年的時間里,進士都是中國政治的主角。僅僅靠接受正統的儒學教育培養出來的文人學士們,來維持一個龐大帝國的有效運轉,這個現象在中外歷史上都可以算是絕無僅有的了。

清代文學家吳敬梓在《儒林外史》第十七回寫道,古代許多著名作家都是進士出身。遼、金元時,士人經地方考試選拔後,赴京會考,經中央政府朝廷禮部試取錄後,再由皇帝殿試以定名次。一甲授官六品,二甲正七品,三甲正八品。

遼前朝無契丹人試進士之制,後漸有應試登第者。金朝則專設女真進士科。元朝時候會試落第則稱鄉貢進士。明清遵循前朝制度,舉人需經殿試取錄後方稱進士,否則只稱會試中式舉人。進士多入為翰林官。

一甲第一名為狀元,授修撰;第二、三名分別為榜眼、探花,授編修。二、三甲可選為庶吉士,或授給事中、主事、中書舍人、行人、太常博士、國子博士等官,或授地方府推官、府同知、縣令、縣丞等官。

❼ 近來看家譜,內有清代先人為「大學生」的記載。請問清代及其以前朝代的「大學生」是個什麼概念

清代以前沒有大學,也就沒有大學生.但有國家所辦的學府叫太學的,是由朝庭為回開展學業所辦答.
在清末時,清庭除派出學生公費留學海外之外,慈禧迫於要求廢除科舉考試的形勢,宣布革新教育,大辦學校,並在北京設立京師大學堂與清華大學堂(即現在的世界知名學府),招收有大學生.不過,革新後幾年,清朝統治即被推翻.
清末大學生是學習西方教育模式的產物,自然與中國以往太學不同,可以說是與現代大學生非常類似的,並且是中國現代大學的其礎.
而在清之前的太學生中所學習的仍是為了"治國安邦"的儒家經典及八股文.

太學生不能與當今大學生相提並論,他們是朝庭培養的政治人材而已.

熱點內容
大學生就業1 發布:2024-12-21 18:31:07 瀏覽:52
大學生宿舍感受200字 發布:2024-12-21 18:26:09 瀏覽:939
17大學生 發布:2024-12-21 18:24:11 瀏覽:732
寧波大學2018研究生 發布:2024-12-21 18:11:38 瀏覽:115
江蘇科技大學數理學院老師 發布:2024-12-21 18:11:31 瀏覽:221
大學生手腕 發布:2024-12-21 18:04:31 瀏覽:58
湖北大學陽邏校區是什麼專業 發布:2024-12-21 18:03:21 瀏覽:869
合肥工業大學轉專業 發布:2024-12-21 17:59:16 瀏覽:337
西北大學秦漢史老師 發布:2024-12-21 17:57:15 瀏覽:982
東北林業大學機械專業 發布:2024-12-21 17:55:10 瀏覽: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