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2000字論文
⑴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範文2000字(2)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範文2000字篇二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摘 要:本文通過大學生在適應環境、人際關系、生活挫折、自我認知等方面存在的心理矛盾沖突進行分析,強調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勢在必行,同時提出了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實可行的措施,以求對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起到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當前,人們的經濟生活、價值觀念、思維方式、人際關系等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們的心理狀態自然會受到很大影響。尤其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人才提出的要求更高,使大學生難免會產生一些心理問題,如人際關系障礙、性格障礙、性意識困惑等。正確分析大學生的心理狀況,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他們保持身心健康,預防各種心理疾病,勢在必行。
一、大學生心理問題不容忽視
大學生正處在人生成長的關鍵時期。心理發展不平衡,情緒不穩定,加之面臨一些現實問題,心理矛盾沖突時有發生。
1.難以適應環境
求學環境發生了改變,離開了長期依賴的家長和老師,面對新的學習、生活方式,一些學生出現了獨立與依賴的矛盾。在新的環境中,面臨理想與現實的反差,會產生憂慮、郁悶、恐懼等負性情緒。
2.自我認知失調
在中學是學習尖子,老師表揚,家長誇獎,同學羨慕,常常處在快樂的氛圍中。但到了大學,人才薈萃,高手如林,有些學生學習方法不適應,失去了原來的學習尖子地位,自尊心嚴重受挫,易產生自我否定思想。
3.人際關系障礙
人際關系已成為當代大學生的一個敏感的問題,不少人常常處於矛盾之中。一方面不願敞開心扉,自我封閉;另一方面,又迫切希望社交,得到友誼,顯示自己的力量。溝通不良、有性格缺陷的大學生可能就此產生難以解除的矛盾。環境的變化、社會思潮的影響、人們交往方式的變化,又加深了這一矛盾。
4.生活上的挫折
一些偶然的因素引起的生活挫折,容易影響他們情緒的穩定,諸如失戀、家庭的重大變故、經濟困難等。由於多數大學生之前較少遭到過嚴重的挫折,更缺乏一定的抗挫折能力,一旦遇到挫折就束手無策,耐受性差,從而造成他們焦慮、痛苦失望、逆反等不良心理。
5.擇業的難題
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為大學生帶來了更多的擇業機遇和自由度,同時也增加了擇業難度,加重了大學生的心理壓力。對於少數大學生來說,甚至畢業就意味著失業,這對心理承受力較差,心理適應力較弱的大學畢業生來說,是難以接受的。這就加重了他們的恐懼、焦慮、煩躁心理。
二、大學生心理困惑原因分析
以上心理問題,究其原因,既有社會因素、家庭因素,也有學校因素和自身因素。
社會因素主要是由於市場經濟引入的競爭機制,使一些意志薄弱的學生面對挑戰時,一遇到挫折,便抱有消極心態;同時,社會上出現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也侵蝕著一些大學生的心靈,對政治不感興趣、冷漠馬列主義、共產主義理想和信念、道德出現滑坡等。
家庭環境也是一個重要因素。父母管教嚴格的大學生易表現出敵對、羞怯、自卑等心理。父母過分溺愛、保護的大學生,依賴性強,遇事退縮,以自我為中心等。父母對其行為放任的大學生多自由散漫,缺乏社會經驗,等等。
學校因素主要有:一是環境、地理位置的改變,進入大學後,陌生的環境,陌生的地域,遇到實際困難易喚起他們的思鄉情緒。二是教育理念的影響。有的學校強調知識教育、專業教育,不重視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淡化了他們參與各種有益社會活動的意識。三是人際關系氛圍的影響。和諧的人際關系可使人們心情舒暢,生活愉快。緊張的人際關系就會使人產生不愉快、煩惱、痛苦的情緒體驗。四是不良文化風氣滋生了不健康現象。如追星、追時髦、醉心於牌桌酒樓或流連於花前月下等。
自身因素主要包括不能正確評價自己和他人、不能正確地自我選擇和自我發展,並影響與他人的交往;性的成熟帶來性心理的變化,由於經驗不足,閱歷太淺,理智性差,容易出現感情與榮譽之間強烈的心理失調等問題。
三、預防和解決心理問題的主要途徑
目前,預防和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途徑有:
1.掌握必要的心理學知識,預防心理疾病
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離不開心理學知識的學習,系統地學習心理學知識,了解自身心理發展變化的規律與特點,學會心理保健的方法,自覺調節控制情緒。讓心理學走進廣大大學生們的課堂,多開設一些和大學生息息相關的心理課程,如“社會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等,使大學生心理調節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得到增強。
2.加強心理咨詢工作,改進心理咨詢服務
學校心理咨詢工作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防治心理疾病,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一是領導要重視。保證機構、編制、經費、場所等。二是要提高心理咨詢工作人員的素質。對於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員,要補充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對於從事心理學方面工作的人員要補充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知識。三是開展適應性咨詢。開辟一些心理咨詢的宣傳欄,舉辦心理衛生知識講座。通過設立心理咨詢信箱,開通熱線電話,組織心理測試,開展交流,舉辦講座等多種形式來推動。
3.重視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心理社會氛圍
營造文明健康的校園文化氛圍,是培養大學生健康心理的重要內容之一。校園文化有利於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圍,有助於學生深化自我認識,充分發展個性,改善適應能力。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積極培育心理文化、優良的校風、學風,優化大學生的心理品質,凈化大學生心靈,陶冶大學生的道德情操,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
4.堅持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屬於育人的工作,二者既有聯系,又有差異。心理健康教育側重於增進個人的身心健康,思想政治教育側重培養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因此,必須把握各自的側重點,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遵循大學生思想認識發展的規律和心理健康發展的規律,運用心理康復的手段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同時加上思想引導,克服一些不健康心理和偏激觀點,把心理疏導和思想教育結合起來,提高學生心理健康的水平。
參考文獻:
[1]倪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8
⑵ 大學生心理特點分析2000字論文
新時期,大學生容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甚至心理障礙。因此,我們有必要對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及心理品質發展狀況進行分析研究,從而幫助我們更好地提高大學生健康教育水平。下面是我給大家推薦的大學生心理特點分析2000字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大學生心理特點分析2000字論文篇一
《新時期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及心理品質發展狀況分析》
【摘 要】本文全面系統地研究了當代中國大學生的心理品質發展狀況及心理發展的特點,包括自我意識特點、學習心理特點、人際交往特點、戀愛心理特點、擇業心理特點等,希望能為新時期大學生健康成長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開展起到一定的積極促進作用。
【關鍵詞】新時期 大學生 心理特點 心理品質
新時期,大學生在學習、戀愛、人際交往和擇業等方面經常遇到一些挫折或逆境,從而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甚至心理障礙,這對於其是否能夠順利地完成大學生活和學習任務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因此,我們有必要對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及心理品質發展狀況進行分析研究,從而幫助我們更好地提高大學生健康教育水平,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一 大學生心理品質發展狀況分析
一般來說,我們把大學生活劃分為三個不同的階段,分別為入學適應階段、穩定發展階段和准備就業階段。在每個不同的階段,大學生的心理狀況是有差異的,主要表現如下:
1.入學適應階段
剛進入大學,大學生首先要面對的是全新的大學生活。面對新的校園,生活環境、學習的方式、方法、人際關系等各方面都發生了全新的變化。面對這些新的環境,他們既感到新奇又感覺陌生,不適應。新的變化打破了他們習慣化的心理結構,心理定勢被破壞了。在陌生的環境中只有努力去適應,建立新的心理結構,才能實現新的心理平衡。這一階段是大學生最困難也是最重要的時期。如果不能很好地適應,將對其整個大學的學習生活產生不良的影響。這個適應階段所需要的時間是因人而異的,適應能力強的人所需的時間相對較短,一般需要一個學期。如果一年的時間還不能適應,則說明心理健康可能出現了問題。
2.穩定發展階段
在適應大學生活後,大學生活開始進入穩定發展階段,這一階段是大學生活最重要的階段,基本持續到鄰近大學畢業前。這一階段是大學生得以全面發展的階段,但也會遇到一些新的問題,要做出選擇和判斷。大學生極強的可塑性得到充分展示,每個人都按自身獨特的方式塑造著自己。他們可能會遇到許多鍛煉的機會,可能會有克服困難獲得成功的喜悅,也可能會遇到困惑、苦惱,難以自拔。然而,大多數學生正是經過了種種磨煉而成長起來的。
3.准備就業階段
大學畢業前夕,大學生即將走向新的工作崗位,面對又一次環境和角色變化,心理將有所波動。不過,此時的大學生已經歷了大學生活的歷練,自主感較強,對未來的生活道路產生種種設想,盡管這些設想可能與現實有一定的距離。這一階段大學生開始做走向社會的心理准備,進一步把握好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是大學生面臨的主要任務。面對做畢業設計、做畢業後去向的決定,處理與戀人的關系等問題,大學生也會產生一些心理負擔和心理沖突。這一階段可以說是對大學生綜合素質進一步考驗的階段,也是進一步促進大學生心理成熟的階段。
二 大學生心理特點的具體分析
1.大學生自我意識特點分析
第一,大學生自我評價提高。隨著生活經驗的增多,不斷地學習知識,大學生自我意識逐步發展成熟,趨向穩定,在這個時期自我認識的內容更加豐富和深刻,但缺少自我認識的客觀性。自我評價不再局限於外貌等生理自我,更多的是對自己的能力、性格、品德、人生價值等深層次問題的探討,自我認識的內容十分全面和深刻。
第二,大學生自我體驗豐富復雜。大學生這一年齡階段可以說是一生中最多愁善感的時期,自我體驗比較豐富、波動性大。總體來說,大學生的自我體驗是積極的、健康的,大部分大學生能積極地接受自我、悅納自我、自尊、自信。但是自我體驗也比較復雜,在自我意識中具有敏感、閉鎖的特點,且有一定程度的波動性。凡是涉及“我”的及與“我”相聯系的許多事物,都常常引起大學生的情緒、情感反應。
第三,大學生自我控制能力提高。大學生普遍有強烈的自我設計和自我規劃願望,大部分學生都勤奮學習、努力成才,能夠進行自我設計目標及自我行為控制,能夠積極地改造自我。同時,他們希望擺脫依賴和管束,強烈要求獨立和自製。
2.大學生學習心理特點分析
第一,適應階段的學習心理。首先,學習動因不適應。進入大學後,現實中的大學生活與理想中的美好憧憬產生了矛盾,大學生的學習動因不明確,沒有了高考的目標,社會責任感還沒有上升到主導地位,導致大多數大學生在前兩個學期出現學習積極性下降或精力轉移的現象。其次,學習能力不適應。大學的學習主要靠自學,自學能力是決定大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這一點剛入校的大學生往往認識不到,需要等到“碰壁”之後才有所領悟。
第二,穩定發展階段的學習活動。大學生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大學生活適應期後,便轉入穩定發展階段,開始獲取知識和發展能力。每個人都建立了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並在大學目標和學習態度上表現出差異化。這段時間大學生要解決立志、定向,打好扎實的專業基礎及提高能力等方面的問題,對其一生起著關鍵的作用,是名副其實的大學時代。
第三,趨於成熟階段的學習心理。在大學生活即將結束時,大學生開始進行畢業實習。學習形式和學習內容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這個階段的學習活動與將來所要從事的職業性質和工作崗位是緊密相關的。由於每個學生對自己未來社會職業的性質、環境的認識和設想不同,對學習活動的態度就有很大的差異。學生在順利進行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或畢業論文的過程中,也獨自完成了科研的過程,對於其智能和個性心理品質的發展也進行了全面的培養和提高。
3.大學生人際關繫心理特點分析
第一,大學生人際交往需求迫切。大學生思想活躍、興趣廣泛、精力充沛、活潑好動,較之中小學和成人時期,對人際交往都有著更為迫切的需求。他們力圖通過人際交往拓寬視野,獲得學生的接受、尊重和信任,滿足自己多方面的需要。
第二,大學生交往的對象以同齡人為主。大學生擺脫了對父母、老師的依賴,過著朝夕相處的集體生活。大學生的交往對象往往是選擇同鄉、同班、同寢室等有相似性的同學進行交往,並且交往的基本內容主要是圍繞一些共同的話題,如學習、娛樂、興趣愛好、思想交流、情感溝通而展開。
第三,大學生交往動機中功利性少,情感性多。大學生由於處於求學之中,父母給生活費,在經濟方面的壓力較小,因此大學生之間的交往更注重情感的溝通和交流,交往中更多的是注重精神方面,並帶有理想化的感情色彩,感情是純真的,功利性較少。
4.大學生戀愛心理特點分析
第一,重視戀愛過程,輕視戀愛結果。“不求天長地久,只求曾經擁有”成了當代大學生普遍信奉的戀愛准則。大學生非常強調戀愛時的感覺,看重戀愛的過程,卻不太注重戀愛的最後結果。他們不懂得如何培養和呵護愛情,輕易戀愛,輕易分手。很少有大學生考慮到婚姻,因而大多數大學生戀人在畢業後都選擇了分手。
第二,戀愛出發點盲目。在戀愛動機上,大學生對此並沒有很清晰的目的。不少在校大學生戀愛似乎是一種時髦,只是一種對戀愛情結的滿足;更有甚者,有些大學生實際是在調侃愛情,把戀愛當成打發業餘生活的方法和排解孤獨感的渠道。據了解,現在的大學生以“將來建立家庭”為戀愛目的的只佔很少一部分,相當部分的人是為愛而愛;為滿足虛榮心而愛;為擺脫孤獨寂寞而愛;為追求金錢、名譽、地位而愛。
第三,自控力較差,對失戀的承受能力較弱。許多大學在感情挫折到來時常常會出現一段較長的心理陰暗期,對自己失去信心,放棄對愛情的追求,有的甚至走向極端。而處於熱戀中的大學生,也就是通常說的處於“腦瘋期”的大學生,往往不善於控制情感,任感情隨意放縱,缺乏理智的駕馭,對戀愛對象過分依賴。一旦戀愛受挫,就會情緒失控、痛苦萬分,甚至難以自拔,對學習和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
5.大學生擇業心理特點分析
第一,就業期望值較高。有些大學生在畢業求職時,對工作通常有很高的要求:高工資、高地位、高層次,此外,和單位的距離不能太遠、工作條件不能太辛苦等等。不顧實際地希望找到一個好工作,結果很多學生錯失了一些很有潛力的工作機會。因此,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對自我必須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從多角度、多方面綜合衡量自己,客觀分析自己,才能明確自身定位,確立一個符合實際的就業期望值。
第二,就業心態有待調整。有些大學生在畢業求職時將專業看得過重,認為必須要找一個專業對口的工作,還有一些大學生對於就業形勢產生一些悲觀情緒,盲目放大了求職過程中的一些不利因素,產生自卑情緒和畏難心理。相反,又有些學生自我評價過高,產生了“眼高手低”現象。這主要是因為就業心理的不成熟,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幫助與疏導。
第三,就業價值取向稍顯功利。有些大學生將工作報酬和福利的高低作為評判一個工作好壞的標准,更多的是看重物質回報,而忽略了大學生的社會責任和奉獻精神,忽略了國家利益和社會需要。這一點不僅不利於國家和社會的和諧和可持續發展,而且對大學生自身的成長與發展也將產生不利的影響。
參考文獻
[1]黃希庭等著.當代中國大學生心理特點與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劉亞歐.大學生心理特點與教育方法[J].內蒙古醫科大學學報,2013(S1)
[3]楊賢芳.當代大學生心理特點及其教育對策[J].安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3)
點擊下頁還有更多>>>大學生心理特點分析2000字論文
⑶ 關於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的論文2000字
大學新生從中學過渡到大學,是他們一生的重大轉折點。有些大一新生對大學環境容易出現種種不適應,對此,高校應重視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為大學生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心理社會環境。下面是我給大家推薦的關於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的論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歡!
關於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的論文2000字篇一
《對高校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的思考》
摘要:從目前高校對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出發,本文試圖構建一個較為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結合新生的心理特點,幫助新生盡快融入大學生活,創造美好人生。
關鍵詞:大學新生 體系構建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5.069
大學新生從中學過渡到大學,是他們一生的重大轉折點。在陌生的環境里,他們面臨著生活方式、自我管理、學習方法、思想觀念、人生目標等一系列問題的改變,心理將發生急劇的變化,稍有不慎,大學新生就會陷入心理困惑的泥潭,無法自拔。所以,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關乎其一生的生活質量,因此,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容忽視。目前,大學新生適應問題也受到了教育者的高度重視,各高校對入學新生都曾做過心理普查等測試,並提出了新生心理問題的各方面表現。有學者研究表明,我國在校大學生表現常見的心理問題有強迫症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鬱、偏執。而神經症、人格問題等是不同社會體制、政治文化和經濟發展水平背景下的大學生都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荷妮曾提出“追求理想化自我是神經症產生的根源”。國內有研究認為,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狀況與其適應能力高度相關,適應能力良好,心理健康水平就會提高。而產生休學以及退學、甚至自殺等極端行為的大學生大部分是低年級適應不良的學生。有學者將此稱為“新生綜合症”。
結合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際,可以總結新生主要心理問題有:第一,強迫症狀。如對任何事情不經反復確認不放心。第二,人際關系障礙。如總注意周圍的人、在乎別人的視線等。第三,情緒性格問題。主要症狀為思想不集中、缺乏耐力、缺乏自信心、缺乏決斷能力、情緒易被破壞、情緒起伏較大、缺乏熱情和積極性等。
在我國學生的成長過程中,由於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大學新生此前較少受到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普及,過多接收了強化的智力教育,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身心發展的不平衡,同時,心理問題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為防微杜漸,做好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入學教育,應該是大學教育內容的重要方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推進心理健康入學教育工作:
1 課程教學與課外活動相結合,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納入教學計劃和培養方案,對學分和學時進行合理設置。在第一學期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全員必修課程,使學生掌握最根本的心理健康基礎知識、心理保健知識和心理危機預防知識。在後續的學期開設系列相關的選修課程,提高心理健康的知識水平。系列相關的課程應該包括以下內容:大學生心理咨詢、大學生常見異常心理及應對、大學生自我規劃、大學生人格發展、大學生情緒管理、大學生人際交往、大學生性心理以及戀愛心理、大學生壓力挫折與危機處理和大學生生命教育等。
根據大學新生心理發展的特殊性,可以在每年9-10月或3-4月開展心理健康各方面主題教育活動,給大學新生提供有針對性的引導措施,幫助他們順利轉換角色,盡快適應大學學習和生活,順利實現大學生“第一個過渡”。活動形式如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動、5.25心理健康日活動、心理話劇展演活動等。活動內容強調要“抓落實、重實效”,以其安然度過心理危機高發期。
2 心理危機干預與人生全面發展相結合,分級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受客觀條件限制,目前大多數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著重於干預心理危機學生,而對大部分普通學生,缺少發展心理學的積極引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可以採用分級形式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學校在開展新生入學資格審查時,對大學新生的家庭背景、身心健康狀況進行逐一摸底,結合心理普查數據,為各類學生建立心理檔案,開展個別心理咨詢以及團體心理輔導。針對心理危機預警學生,建立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校級、院(系)級、班級和宿舍的“四位一體”網路,明確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的實施辦法,建立心理危機一級和二級預警學生檔案。發揮班級心理委員和宿舍成員的作用,指導學生進行朋輩心理互助。
3 師資建設與專業研究相結合,增強隊伍的技能力量
要提高大學新生整體的心理健康水平,應在全校范圍內樹立起符合科學發展的教育氛圍,建立統一協調並且多層次多角度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營造美好氛圍。成立以主管校領導為首、有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參加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形成了穩定發展的心理健康教育隊伍。每個院(系)設置心理工作站,在各級學生會設立心理發展部,學生社團中設立相關協會,為推進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組織基礎。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專職教師普遍偏少,多數學校未能達到《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准》中明確規定的“要按照師生(全日制在校本、專科生、研究生)比1:3000-5000的比例配備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的標准,也因此而無法開設各項心理健康課程。可以鼓勵獲得相應資格的輔導員參與心理健康教育教學;聘請有關方面專家加入教學隊伍。並保證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按時接受專業培訓和專業督導;提供專業設備和資料,如心理健康教育軟體系統和音像教學資料等;配備必須的教學場所,如個案咨詢室、減壓放鬆室、心理圖書閱覽區等;開展教育工作的同時,進行更加深入專業的理論研究。
參考文獻:
[1]胡啟先等.當代大學生社會心理問題及其對策[M].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237-238.
[2]姜伏蓮.地方高校新生UPI調查結果的比較與分析[J].心理科學,2004,27(2):483-486.
[3](美)卡倫・荷妮著,陳收等譯.神經症與人的成長[M].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1:15.
[4]鍾向陽,張莉.大學新生心理適應及其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J].高教探索,2009,(4).
作者簡介:劉小麗(1978-),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青少年心理問題應對,湖北省武漢科技大學學工處,湖北武漢 43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