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大學本科 » 大學生擇業觀調查

大學生擇業觀調查

發布時間: 2025-01-05 01:35:52

大學生畢業擇業觀以及就業狀態、平均薪資等可以採用哪些方式調研

首先大部分學校每年會出大學生就業白皮書,不過這是各個學校的,要你去單獨查閱統計,還有就是一些就業網站可以獲得直觀數據,薪資什麼的都有

⑵ 大學生擇業觀調查問卷報告

大學生擇業觀調查問卷
親愛的同學: 您好!現在正做關於大學生擇業觀的調查,期待你的參與!
基本信息:
性別:男 女
年級:A、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 E、大五
出生地:農村 城市
1、 您畢業後的打算
A、直接求職找工作 B、考研 C、考公務員 D、自主創業
2、擇業時您首選的地區是
A、東南沿海城市 B、鄉鎮 C、西部及基層地區 D、國外
3、您擇業時主要考慮哪些因素
A、工資及福利 B、工作環境
C、未來發展潛力(包括企業與個人) D、其他( )
4、您求職的月收入期望值底線是
A、1500以下 B、1500—2000元 C、2001—2500 D、2500以上
5、您希望今後在哪種企業就職?
A、機關 B、國企 C、外企 D、民營 E、學校 F、科研單位 G、三資企業 H、自主創業 I、其他( )
6、您對未來畢業和就業的心態是:
A、充滿信心,憑自己的實力迎接挑戰
B、鎮定自若,有家人或熟人關照
C、心裡沒底,有觀望從眾等心態
D、有自卑或恐懼心裡,害怕畢業就是失業
7、在擇業時,您認為下面哪個方面素質最為重要?
A、人際交往能力 B、專業能力 C、思想品德素質 D、業務能力
8、您認為什麼時候應做職業規劃?
A、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
9、選擇職業時您會受什麼因素影響?
A、專業 B、父母的期望
C、根據市場需求決定 D、其它( )
11、您在擇業時會把專業考慮得有多重?
A、一定要與自己專業相對口
B、即使不與專業對口,也要與專業相關
C、不想找與自己專業對口的
D、即使不與自己專業對口,也要與自己專業相關
12、您認為什麼時候開始求職最為合適
A、畢業前一年 B、畢業前6個月
C、畢業前一個月 D、其它
13、您的求職渠道是?
A、相關媒體 B、校園、社會招聘會
C、親戚朋友的介紹 D、其它( )
14、在擇業時,您最希望得到的求職信息是什麼
A、公司介紹和招聘信息
B、有關面試和演示的技巧介紹以及職場禮儀
C、某些大公司員工的現身說法
D、其它( )
15、您認為當前畢業生擇業中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A、專門人才供大於求,社會上對人才的需求總量減少
B、政府、學校、用人單位及學生之間相互溝通和了解不夠
C、就業市場不規范,憑關系、走後門等不公平競爭現象嚴重
D、國家急需專門人才的重點部門和邊遠地區得不到足夠的畢業生

⑶ 大學生職業選擇調查的目的

大學生就業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在選擇大學和專業時,大學生們往往首要考慮的是未來的就業前景。我們為了更好地了解大學生對未來就業的看法,進行了一次針對在校大學生的就業意向調查。該調查於2021年4月14日至2021年4月20日進行,採用線上問卷的形式。

在調查過程中,我們發現大多數在校大學生對於畢業後的就業地點、企業類型以及期望薪資都有一定的期望。大部分受訪者表示傾向於在大中城市工作,也有一部分人有進一步提升學歷的想法,如專升本等。同時,他們對於就業的企業規模也有一定偏好,傾向於進入大中型企業。

在薪資方面,大部分大學生期望的起薪為3000元以上。這反映出他們對自身技能和職業發展有著一定的預期。此外,調查還揭示了大學生在選擇就業方向時的一些普遍心態,如對城市的選擇、企業規模的偏好以及薪資期望等。

通過對這些數據的分析,我們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大學生的就業傾向,從而為他們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助力他們更好地規劃未來的職業生涯。

值得注意的是,調查結果也顯示,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在就業意向上存在差異。理工科專業學生可能更傾向於選擇高薪行業,而文科專業學生則可能更注重工作環境和個人興趣。因此,我們還應該根據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特點,提供更具個性化的建議。

總的來說,通過本次調查,我們不僅了解了大學生對就業的看法,還發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趨勢和問題。這些信息將有助於教育機構、企業和社會各界更好地理解大學生的就業需求,從而為他們提供更加貼心的服務和支持。

⑷ 大學生就業及擇業觀調查

隨著大學生就業壓力的不斷加大,社會各界特別是學術界加強了對大學生擇業觀的研究。我們通常所說的大學生擇業觀,主要是指大學生在選擇職業時的期望或選擇職業的標准,是大學生關於職業的發展可能性、職業的聲望、職業的報酬和求職應付出的代價等方面的比較穩定的根本觀點與看法,是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擇業問題上的集中表現,也是大學生處理擇業問題的總的態度和指導思想。大學生群體的擇業觀是影響大學生就業的一個重要因素,研究結果表明:大學生擇業時,其對單位性質和職業類型的要求與就業機會獲得和地位獲得後月收入水平呈負相關關系,求職主動性與就業機會呈正相關關系,工資水平期望與地位獲得後月收人呈正相關關系,職業苦樂意識與職業滿意度呈負相關關系。[1]

本文主要通過對改革開放30年來大學生擇業觀方面文獻的分析和解讀,研究改革開放以來大學生擇業觀的嬗變,並分析這種擇業觀的嬗變背後的社會因素以及由此對大學生就業產生的影響。

一、改革開放以來大學生擇業觀的嬗變

1.從擇業方式來看,呈現從「統包統分」到「自主擇業」,並開始出現「自主創業」的嬗變特點

我國大學生就業經歷了一個由國家「統包統分」到「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嬗變過程。1950年代初到1980年代末,大學生擇業實行的基本上是國家「統包統分」的模式,對於大學生來說,畢業分配無須自己多操心。這種體制使大學生對自身的價值實現充滿自信,如做一名受人尊敬的工程師、科學家、作家、記者或幹部等。九成以上的大學生願意選擇大城市全民所有制單位,因為這是「鐵飯碗」,沒有「風險」。

1980年代末,隨著社會結構的變動和社會利益群體的重新分化,大學生那種安穩守成的擇業觀正在被挑戰的、自我創新的風險擇業觀所取代。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進行,人們開始在市場大潮中追求自我價值,社會觀念逐漸商品化和個體化,大學生擇業開始結合自身的專業、能力和興趣,原有的「統包統分」觀念逐漸淡化。有調查表明70%以上的大學生願意選擇「收入高,但有失業危險的工作」。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發育、完善,到了1990年代,大學生自主選擇職業的意識已逐步成為一種普遍認同的價值取向。

進入21世紀,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大學生的就業壓力明顯加大,部分學生的擇業觀念出現了新的變化,由一次就業轉變為多次就業,自主擇業轉變為自主創業。調查顯示,大學生選擇「先就業再擇業」的比例為33.2%,選擇「在國內報考研究生」的比例為50.5%,選擇「自主創業」的比例為5.6%。[2]關於「自主創業」,認為「可以嘗試」的比例達到了58.1%,認為「可行」的佔28.2%。[3]大學生創業觀念得到加強,很大程度上是因為21世紀出現的就業高峰導致大學生擇業越來越困難,許多大學生更傾向於通過創業來解決工作問題,這種轉變與其說是一種擇業觀的轉變,還不如說是被「逼上樑山」後的無奈之舉。當然,社會環境的轉變和個體的這種行動趨向極大相關,這種「權宜之計」逐漸使社會大環境提高了對創業的認同度,促進了創業的升溫。

2.從擇業首選標准看,呈現從「看重社會價值」到「看重經濟價值」再到「看重未來前景」的嬗變特點

1980年代初,大學生擇業首先考慮的兩大因素是「職業的社會地位與聲望」和「專業對口」。1986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學習條件好」和「有社會地位」排在擇業考慮的前兩位,「經濟收人高」被排在了第4位,[4]這反映了當時大學生更看重知識的渴求和職業的聲望。因此,1980年代初,大學生大多選擇全民所有制企業、大專院校、政府機關等單位。因為在這一時期,市場化改革剛剛起步,私營企業、外資企業都還是襁褓中的嬰兒,生命力還很弱小,在社會中的地位和影響都未能很好地體現,而全民所有制企業、大專院校和政府機關呈現出來的社會價值得到了普遍的認同。於是,雖然已經處在市場化改革的浪潮中,但是大學生擇業的價值觀還停留在改革前。

到了1980年代末,大學生擇業觀由「社會價值型」轉變為「經濟價值型」,把經濟利益、物質待遇放到了相當重要的位置。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把「收入高低」作為自己擇業的重要標准,而將「專業是否對口」、「職業地位與聲望」等都放到了較為次要的位置,至於「職業風險性」等問題,多數大學生能夠承受。北京大學近幾年來的連續調查中,「經濟收入高」一直居大學生職業選擇標準的重要位置。以1996年為例,把「經濟收入高」作為影響擇業重要因素的學生比例為73.7%,遠高於其他選項的比率。[5]擇業中把經濟收人作為重要影響因素反映了大學生對物質利益的追求。實際上,市場化改革對人們包括廣大大學生價值觀念的影響到這個時候才真正開始凸現出來。

進入21世紀以來,人類開始進入一個全新的知識經濟時代,大學生的擇業觀由更看重經濟收入開始轉變為更看重未來的發展前景。大部分學生認為,一個單位的發展前景決定了它能給員工提供的發展空間和學習機會,有發展前景的企業能給人信任感和拼搏的動力。調查顯示,關於「你選擇職業首要考慮的問題」,有44.5%的大學生選擇「發展空間」作為他們擇業時首要考慮的問題,有18.5%的大學生選擇首要考慮薪金與福利。[6]這種轉變並不是偶然的,建立在知識和信息技術基礎上的社會,要求社會成員不斷學習以提升自己來適應迅速變化的環境。大學生擇業時更看重「未來發展空間」也就不難理解了。

3.從職業的選擇來看,呈現從首選全民所有制單位向首選「三資企業」到理性看待單位性質的嬗變特點

1980年代,大學生首選的行業是全民所有制企業和集體企業,這主要基於對職業聲望和社會地位的考慮。因為這種單位沒有風險,是大家都認可的「金飯碗」和「鐵飯碗」。這時中國雖然已經啟動市場化改革,但是各種體制和1980年代以前的計劃體制幾無二致,平均主義現象仍然比較嚴重,於是大家紛紛迫求穩定的職業,而不是有挑戰性的職業。

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深入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確定,私營經濟和外資企業獲得了很大的發展,「三資企業」開始成為一些大學生畢業後的首選工作單位。調查顯示,2005年,浙江省大學生就業中,有53%選擇的是中外合資企業及政府部門。[7]據上海市的一項調查顯示,希望自己的單位性質為機關、事業、企業、其他的比例依次為14.0%、25.9%、46.l%、8.1%;希望單位性質為國營、集體、三資、私營、其他的比例依次為26.2%、6.8%、49.2%、11.7%、5.2%。可見,「三資」和「企業」成為許多大學生的首選。[8]加人wto後,不同類型的企業在我國相互競爭的局面日趨凸顯。此時,大學生擇業的首選單位為:國家機關(13%)、國有企業(20%)、私人企業(14%)、合資企業(19%)、外資企業(23%)、其他(12%)。國有企業、國家機關共同佔了三分之一的份額,這說明隨著竟爭的加劇和職業風險的增加,部分大學生的擇業意向開始轉向國有企業、國家機關,希望有穩定的工作環境與收入。

4.從對薪金的期望來看,呈現由「不看重薪酬」到「過分追求高薪」再到「注重個人發展」的嬗變特點

1980年代,大學生擇業首先看重的是職業的社會地位和專業對口,對薪資沒有過多的考慮。1990年代初以來,多數大學生擇業的首選標準是經濟待遇,薪資期望最高達到六七千,一般也在四五千左右。但隨著就業壓力的增加,大學生對薪資期望也發生了一些改變。21世紀初、大學生擇業的薪資期望一般集中在1000一2000元/月,就業心態趨向理性化。深圳市的調查顯示,畢業生對自己的預期工資水平比較符合市場的實際水平,60%的大學畢業生所要求的月薪酬標准在3000元以下,與特區的社會平均工資水平2552元/月基本一致。[9]這說明,隨著時代的變遷,大學生的就業心態已趨向理性化,對於能發揮自己才能、適合自己個性、有發展前景的就業崗位,基本上都能接受,並且很多學生開始接受「先就業再擇業」的觀念,反映出大學生的就業心理比較健康。對於月收人達不到期望值的崗位,為了能鍛煉自己,積累工作經驗,部分學生願意把月薪酬期望值降低到1000元以下。面對日趨激烈的就業市場,大學生的就業心態日漸趨向成熟。

5.從地域選擇的去向來看,呈現從「服從祖國需要」到「首選東南沿海」再到選擇更趨理性的嬗變特點

20世紀五六十代,大學生擇業觀的典型表現為:「我是一塊磚,東西南北任黨搬」、「一顆紅心、兩種准備」。20世紀70年代一80年代初,大學生擇業時充滿了「到農村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理想主義激情。1990年代,大學生擇業時首選地域一般都是東南沿海發達城市。1997年上海市4.5萬名大學畢業生,其中有2.1萬名學生在上海就業,有2500名學生在江蘇就業,有1700多名學生在山東就業,有1600多名學生在廣東就業,有近700名學生在福建就業,有近1000名學生在北京就業,在這些地區就業的學生人數佔全部就業人數的66.67%。[10]對杭州大學生的調查也顯示,關於「您期望選擇的工作地域」,「長江三角洲地區」、「珠江三角洲地區」、「環渤海地區」分別以91%、87.6%及62.7%居於前三位。[11]因為在此時,東南沿海城市經濟發展因為有了更多的政策支持,經濟的競爭力和活力不斷加強,與此相隨的就業機會和職業收入也水漲船高。另外,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推進,人才自由流動的空間開始增加,於是,大學生擇業「孔雀東南飛」的現象在改革開放10年後達到了高峰。

但是進人20世紀90年代末21世紀初,大學生擇業的首選區域不再集中於東南沿海,開始呈現出多元性的特點。一項對武漢市大學生擇業期望的調查顯示,在就業地域的選擇上,61%的大學生希望在沿海發達地區工作,26.5%的大學生希望在中西部地區大中城市工作[12]這說明,雖然沿海發達地區生活、工作各方面條件都比較優越,但隨著中部崛起和西部大開發,中西部也逐漸成為大學生就業的理想地區。一些大學生偏向於去中小城市工作,機會多,生活成本低,且壓力也不大,大學生擇業呈現出更加理性化的趨勢。隨著這一趨勢的增強,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選擇到中西部地區、中小城市和基層就業。

二、改革開放以來大學生擇業觀嬗變的分析

縱觀改革開放以來大學生擇業觀的嬗變過程,以市場化改革為核心的時代變遷和以教育大眾化為基礎的社會變遷始終是大學生擇業觀嬗變的主要因素。另外,大學畢業生分配製度的變化、當代中國社會的轉型對大學生擇業觀的嬗變也有著比較重要的影響。

1.以市場化改革為核心的時代變遷是大學生擇業觀嬗變的基礎

1980年代,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大家對利益諱莫若深。而到了1990年代,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言利已不再「內向化」,而是趨向「外向、公開化」,甚至成為一種社會時尚,利益觀念逐漸深人人心,社會上甚至出現了「拜金主義」的不良傾向。大最全民所有制單位、集體所有制單位以及政府機關的職工紛紛下海淘金。表現在大學生擇業觀念上的功利趨動也在不斷強化。大學生開始以經濟收入的高低來決定職業的選擇。正如世界銀行公布的《1995年世界發展報告》在篇首就指出:「對絕大多數家庭而言,不論是窮還是富,工作收人是他們生活條件的主要決定因素。」[13]

另外,市場化改革不僅使物質資源配置趨於優化,也使人才資源的配置發生了質的變化,即社會對人才資源的配置不再是被動地接受高等院校供給的人才,而是根據社會組織自身的客觀需要向社會吸收人才。不論是個人還是單位都不再是被動地適應環境和時代,而是開始主動地適應環境和時代。這無論對社會來說,還是對個人來說,都具有積極的意義。大學生不再接受「統包統分」這種被動的擇業方式,開始選擇「自主擇業」、「自主創業」等更為主動的擇業方式。

2.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型是大學生擇業觀嬗變的現實選擇

我國自1999年開始在高等教育領域進行了一定規模的擴招,大學招生人數從1998年的108萬人發展到2007年的560萬人,毛入學率達到23%,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大眾化階段。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高等教育實現了「賣方市場」和「買方市場」的轉換,競爭觀念已經超越了,雙向選擇」的規范,在更大程度上向市場機制靠攏。

隨著高等教育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型,大學生「天之驕子」的「精英」優越感逐漸消失,學校和社會輿論也積極引導大學生積極轉變就業觀念,「到基層去,到西部去」。隨著大學生數量的持續增加,大學生在就業方面甚至產生了無助的感覺,伴隨著這種就業困難局面的出現,大學生擇業的途徑、方式網路化、中介化、市場化等特徵開始出現,大學生擇業觀念和擇業行為都更趨現實和理性。

3.大學畢業分配和就業制度的變化是大學生擇業觀嬗變的重要推手

1980年代中期開始的大學畢業分配製度改革對大學生擇業觀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1985年以後,我國根據經濟體制改革和教育體制改革的要求,擴大了辦學部門、地方和學校分配畢業生的自主權,縮小了國家計劃分配的范圍,嘗試多渠道的分配方法,實行「供需見面」和計劃分配相結合,這種辦法首先在北京、上海等幾所大學試點。1989年,國家對高校畢業分配又進行了改革,在國家就業方針政策指導下,逐步實行畢業生自主擇業、用人單位擇優錄用的「雙向選擇」制度。1994年以後,大學生就讀和擇業已基本與市場經濟體制接軌,讀大學需要自己分擔教育成本,國家不再包分配,大學畢業自謀職業。

這項制度的改革是大學生擇業觀念嬗變的重要推手。一方面,打破了大學生原來統包統分的依賴觀念,讓大學生走向競爭的市場經濟大潮,在競爭中去檢驗自己的智慧和才幹。因此,從這方面來看,大學生擇業觀念的轉變更像是市場的「逼迫」。在這種「逼迫」下,大學生開始積極轉變自己的擇業觀念和行為。另一方面,這種制度的變化也同時打破了扼殺人才自由選擇和創造的空間「樊籬」,使大學生能根據自己的專業、興趣和理想選擇職業和工作所在地,這也符合市場經濟社會資源優化配置的需要。

4.當代社會轉型是大學生擇業觀嬗變的重要條件

當代中國正處在激烈的社會轉型中,隨著計劃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知識經濟社會轉變,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社會轉型是大學生擇業觀念嬗變的重要條件。進入21世紀,大學生開始更加註意個人發展,注重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和工作技能,以此適應發展越來越快、現代化程度越來越高的社會。比如,大學生擇業更注重「未來發展空間」,反映出當代大學生具備較強的時代感,能夠積極轉變自己的擇業觀念來適應時代的變化。

知識經濟時代是人們的職業和崗位變更更加頻繁的時代,擇業模式也因此改變。農業經濟時代和工業經濟時代,人們能夠一輩子做同樣的工作,而知識經濟時代的人必須不斷學習以適應新的工作或新的需求,一次就業定終身的現象將日益稀少。有些高校進行的畢業生跟蹤調查顯示,畢業生工作幾年後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不再在原專業的崗位上工作或調換了工作單位。[14]這些情況表明,以往那種人們夢寐以求的「終身職業」已成明日黃花,一次性學校「充電」、一輩子工作中「放電」的時代已成為歷史。這些都促使著大學生擇業觀念的轉變,先就業、後擇業成為大學生就業的一種新觀念。同時,隨著人才培養的寬口徑和更加註重綜合素質,「用非所學,專業不對口」的提法將被淡化。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養成的追求未知科學的素養和分析事物變化規律的思維能力,將在開拓新的知識領域中發揮重要的作用,他們的適應能力將更強,就業領域將更加寬廣。
打字不易,如滿意,望採納。

⑸ 請談談擇業觀

對當前大學生擇業觀的分析

隨著我國教育體制和畢業生就業制
度的改革,大學生就業競爭壓力越來越
大,並出現了「就業難」問題。黨的十七大
報告明確提出了「積極做好高校畢業生
就業工作」的要求。大學生「就業難」,有
專業結構上的問題,也有用人制度上的
問題,更有思想觀念上的問題。因此,分
析當前大學生擇業觀的特點和存在的主
要問題,對探尋和引導大學生順利實現
就業是大有益處的。
一、當前大學生擇業觀的特點
擇業觀是人們對擇業的目的和意
義、職業的評價和意向所持的根本觀念
和基本看法,它是人們的擇業傾向和行
為在思想觀念中的反映。正確的擇業觀
能指導畢業生對職業進行正確的評價、
正確的定位和合理的選擇。隨著我國教
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大學生的擇業
觀呈現出一系列深刻的變化,凸現出鮮
明的時代特點。
(一)擇業的主體意識增強
主要表現為在擇業中有強烈的主動
意識、競爭意識和危機意識。當前,大學
生能夠坦然面對社會變革的嚴峻挑戰,
能正確看待擇業,對就業問題表現出積
極的關注,在擇業方面表現出強烈的主
動意識。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大學生的
競爭意識和危機意識明顯增強。有資料
調查發現:面對激烈的求職競爭,59%的
大學生選擇在擇業時應「積蓄力量、迎接
挑戰」,55%的大學生對畢業找工作充滿
信心;54.2%的同學贊同在擇業目標沒有
實現時應「先就業、後擇業、再創業」。對
於目前的就業形勢,73%的大學生清醒地
認識到當前畢業生的競爭主要是全面素
質的競爭。這些調查數字說明,在市場經
濟條件下,大學生擇業的競爭意識和危
機意識明顯增強。
(二)擇業傾向呈多樣化趨勢
1.價值取向功利化。受市場經濟利
益觀念影響,大部分大學生在擇業的過
程中,把物質利益作為衡量個人價值的
標准,以經濟利益為出發點,他們把經濟
收入的高低、能否發揮個人才能、工作環
境是否優越作為重點考慮的職業評價標
准,講求實惠的功利化擇業傾向正影響
著當代大學生。
2.擇業動機自我化。大學生在擇業動
機方面比較注重個人價值的實現和個人
才能的發揮。追求個人發展,實現自我價
值是當代大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直接
反映,也是大學生們積極上進的內在動力。
3.目標取向多元化。由於社會多元化
發展的影響,大學生對擇業的目標選擇也
呈現出多元化發展傾向,畢業以後的出路
選擇主要為:直接就業、考研、出國深造、
自主創業等。在行業的選擇上,多數大學
生不再只盯著國有企事業單位,三資企業
成為許多大學生擇業的首選目標,出現了
「六增多」現象,即到非公有制單位的增
多,自主創業的增多,到大城市臨時打工
的增多,到東部就業的增多,報考研究生
的增多,出國留學人數增多。
4.擇業期望值偏高。許多大學生擇業
時把工作地點、經濟收入和發展前途作為
擇業的三項重要指標,由此導致擇業期望
值偏高。他們在擇業時首先考慮工作地點
在大城市、沿海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的職
業;在單位的選擇方面,多數畢業生把目
光集中在國家黨政機關和一些知名的外
資企業上。除此以外,工資待遇也是畢業
生擇業過程中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
二、大學生擇業觀存在的主要問題
新時期大學生擇業觀念日趨成熟,
其主流是好的。他們崇尚自我價值的實
現,人生態度積極向上,對前途充滿信
心。但在大學生擇業的主體意識增強、擇
業觀呈多元化發展趨勢的同時,也存在
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過多重視個人價值
部分學生在職業追求上過分強調自
我價值的實現和追求個人利益,更多地
看重職業名聲、社會地位和收入高低,而
忽視了職業的社會價值;更多地考慮自
身的利益,很少考慮個人利益和國家利
益的結合。當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發生
矛盾時,不能服從集體利益,這是價值取
向上的一種失衡。實現個人價值已成為
大學生普遍的思想核心,並主導著畢業
生的擇業方向和行為。
(二)過高追求眼前經濟利益
受社會風氣的影響,大學畢業生在
擇業時對物質利益越來越看重,追求高
收入的擇業願望十分強烈,過於追求經
濟利益,忽視遠大理想,不同程度地存在
著追求實惠的功利化傾向。許多畢業生
擇業時看重待遇、經濟收入和生活條件,
高工資、高福利、高獎金成為優先考慮的
擇業因素。
(三)過分強調個人發展
大學生把追求個人發展視為職業目

⑹ 大學生擇業觀與就業觀調查報告怎麼寫

當今大學生就業觀調查報告 隨著我國高校的連年擴招,每年大學生畢業人數也愈來愈多,大學生就業難這一問題已成為我國社會普遍關心和有待解決的問題。XX年是高校擴招後本科畢業生的第一年,畢業人數比上一年增加了44.6%;XX年畢業生280萬人,比上一年增長32.1%;XX年畢業生達到了338萬人;而XX年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達到五百多萬人,畢業生人數再創新高。因此大學生就業正面臨著嚴峻的考驗。而大學生就業作為大學生人生一個重要的關口,初次就業和第一份工作對一個人一生的影響至關重要,它直接關繫到一個人的成才和成長,因此,選擇工作務必要慎重。作為一名剛步入社會的我認識到這一嚴重的問題後,進行調查。讓我對目前的就業形勢有了一定的了解,以下便是我總結出來的對目前大學生就業觀的分析。 首先,大學生在擇業時會考慮報酬問題。雖然薪水不是大學生選擇企業最重要的因素,但是薪水無疑是人們對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非2500元或3000元不幹」,這曾經是媒體廣泛報道的大學生找工作時定下的月薪數。如今,大學生的就業壓力一年比一年大,大學生就業的工資底線也越來越低,隨著大學畢業生薪水的下降,很多用人單位在薪金制度上也有了很大轉變:不再以人定薪,而是以崗定薪,更強調員工為用人單位帶來的實際利潤。職場中的機會永遠不是遇到的,而是爭取到的。同時很多大學生認為他所選擇的第一份工作只是作為他今後發展的一個過度口,積存經驗。除了薪酬是學生考慮的重要因素之外,工作環境、企業聲譽與企業文化、工作富有挑戰性、工作的穩定性、戶口和住房、社會保障體系等因素也是學生們重點考慮的因素。大學生對於選擇工作時因素的看重,與他們認為的工作意義是直接相關的。在大學生看來,最重要的工作意義是自我實現,其次是生存的必須條件以及個人興趣所在。而「學以致用」在找工作中似乎沒有得到太多體現。有很多大學生對「專業對口」的看法是,找工作盡量專業對口,但不必強求」。還有小部分的人認為「專業並不重要,只要工作合適就行」,也就是說有大半的人並不強求專業要對口,在工作中發展自己學了4年的專業知識。而認為「應該專業對口,在工作中發展自己的專業知識」的人只有少數。經常在那裡聽到正在找工作的大學生說,最重要的是能找到工作,混口飯吃,先養活自己。然而,有很多企業在人才招聘上,也遇到了不少難題。很多企業認為目前有很多大學生就業眼高手低,或者嫌工資低。很多學生著重選擇國有企業、大中型企業、外資企業,而相對一些中小型企業情況不是很好,他們認為某些大學生只是抱著學經驗的態度,把小公司作為自己進軍大公司的跳板,發展不長,對他們公司的長久發展不利。這也是個非常現實的觀點,抱有這種思想的人應當慎重的考慮。此外,大部分人都熱衷於名牌企業或者外企,認為比較有面子。其實我認為很多中國本土的中小企業也很有發展潛力,不一定要局限於所謂的外企,給別的國家的人打工,這樣才更有利於我國的經濟發展。 也許不是很實用,但我是這樣認為的!

熱點內容
女流研究生導師是誰 發布:2025-01-07 01:51:47 瀏覽:721
浙江工業大學校聘教授崗位實施辦法 發布:2025-01-07 01:48:55 瀏覽:758
南京工業大學建築學教授 發布:2025-01-07 01:37:19 瀏覽:550
浙江工業大學專業介紹 發布:2025-01-07 01:17:31 瀏覽:23
美國紐約大學應用心理學學士課程 發布:2025-01-07 01:16:52 瀏覽:760
廣州大學城分布式能源站啟示 發布:2025-01-07 01:07:52 瀏覽:400
美國大學累到哭 發布:2025-01-07 00:52:47 瀏覽:230
大連理工大學專業級差 發布:2025-01-07 00:34:25 瀏覽:248
不需要sat2的美國大學 發布:2025-01-07 00:31:07 瀏覽:969
中北大學教授李博哪個學院 發布:2025-01-07 00:30:51 瀏覽: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