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中博士大學
❶ 求西京職業學院(西京大學)的所有資料越全越好!!!!
學院簡介
硬體設施
西京學院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西京學院坐落在人文積淀厚重的古都西安,創建於1994年5月,是經國家教育部批準的普通民辦本科高校。目前,學院佔地1390餘畝,建築面積54萬多平方米。學院有綠色校園之稱,三季花香,四季長青。教育教學設施齊全,建有多媒體教室56個、語音室17個、實驗實訓場所180多個,實訓基地9個,其中,「數控工程訓練中心」是「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教學儀器設備價值9652.88多萬元。圖書館藏書149萬冊,擁有中外文期刊2988種,閱覽室23個。
學校院系
學院下設一部五系四院,即基礎部、機電工程系、工程技術系、管理科學系、經濟系、人文科學系、藝術學院、經管文學院工學院和汽車學院。學院堅持以工學為重點的辦學特色,涵蓋文、理、經、管、法、醫、藝等多學科並舉協調發展。學院開設自動化、計算機應用科學、數控技術、汽車運用工程、自動化控制、國際經濟貿易等40多個本專科專業,其中《電子商務》《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是省級試點專業,《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被遴選為省級特色專業建設點。
學院教師
學院現有教師1652名,專任教師中具有副教授以上專業技術職務的教師占專任教師數的30%,「雙師型」教師317名。有美籍華人、資深電子工程師、軟體工程師David Li Costa 西京學院音樂噴泉
[1]nzo碩士,加拿大博士Paul以及來自美國、印度、菲律賓等國的10多名專職外籍教師先後在學院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學院每年邀請海外專家、學者來校講學、交流。校園環境(18張)辦學理念?
多年來,學院一直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辦學理念,發揮機制優勢,與時俱進,以本科教育為主,努力發展工科,經、管、法、文、藝術等多學科協調發展,以市場為導向,走校企結合、產學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教育培養與就業相結合的教學新路子,積極開創個性化教學的新模式,實施分類教育、分層教學,努力培養基礎好、素質高、能力強的實用型人才,得到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
獲獎參賽
學院參加了第三屆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3個參賽隊,個個獲獎;在2008年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校園風光(13張)中,學院有9個隊參賽,3個隊獲陝西賽區二等獎;在第三屆數控大賽中,機電工程系藺用取得陝西賽區第六名,獲「陝西省數控技術能手」稱號;在第三屆全國大學生環保漫畫大賽中,藝術學院雷鵬獲優秀獎;在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中,人文科學系王新元和經濟系馬永勤獲二等獎,基礎部朱艷艷、肖香和經濟系卓麗麗、唐芬、譚文晶獲三等獎,人文科學系李旦、劉瑩,基礎部鄭孝麗、任曉飛、姚瑤和經濟系閆晴獲優秀獎;在「CCTV杯」全國大學生英語演講大賽中,人文科學系趙芳芳同學獲陝西賽區三等 西京學院校園
獎;在第四屆全國ITAT教育工程就業技能大賽中,學院榮獲「特殊貢獻獎」,藝術學院嚴暉、謝恬和經濟系陳曉明獲三等獎,藝術學院徐陽、劉朝暉、程強,機電工程系李瑞、郭志官、王超、張保願,人文科學系朱艷艷和經濟系張歡獲優秀獎。
科研工作
2008年,學院科研工作成效明顯,學院已申報省市級項目十餘項,已獲准立項4項。2008年,學院有學術論文146篇已公開發表,其中在核心期刊發表121篇。學院堅持走產學研結合的路子,完成了工業縫紉機伺服控制系統項目研發,申請了科技部創新基金,已被批准,該項技術已通過陝西省科技廳鑒定。
學院榮譽
學院先後被評為「社會力量辦學先進單位」、「誠信招生示範學校」、「2002年中國十佳民辦院校」、陝西省「平安校園」、陝西省「文明校園」,陝西省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等多項榮譽稱號。任萬鈞校長先後被政府部門評為「陝西省新聞人物」、「西部開發十大傑出創業獎」、陝西省「優秀民辦教育家」、「社會力量辦學優秀教育工作者」、「社會力量辦學優秀校長」、「全省教育系統優秀共產黨員」,2007年又被評為「陝西經濟十大最具影響力誠信人物」,並獲「第二屆陝西誠信獎」,是陝西省第十屆人大代表,2008年「五.一」節前夕,中共陝西省委、陝西省人民政府授予任萬鈞校長為「陝西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光榮稱號!
編輯本段西京歷史
西京學院的前身西京職業學院是在1994年經陝西省人民政府批準的民辦西京大學(籌)的基礎上成立的。2000年經國家教育部授權、陝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實施學歷教育的普通高校。學校下設工學、信息工程、外國語、人文藝術、財經等5個學院和大專預科部及出國留學培訓部,現有在校生31000餘人。建院以來,學院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 西京大學
創立了「三個一切」的辦學宗旨;樹立了「誠、健、博、能」 的校訓;培育了「奉獻、無畏、創新、高效」的西京精神。學院堅持「立足陝西、面向西部,輻射全國」的服務方向,為西部大開發培養了一批復合型、應用型高素質人才。學院現佔地1624畝,建築面積60萬平方米,綠化覆蓋面積43.1%,三季花香、四季常青,被評為西安市「綠色大學」;教學儀器設備值6183.25萬元;
圖書館館藏紙質圖書92.61萬冊,電子圖書30萬冊,各種期刊729種;校園各類體育設施完備;建有設備先進的校電視台、廣播電台和閉路電視系統;教學樓和學生公寓、食堂條件優越,各項設施完備、功能齊全,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舒適的學習、生活環境。學院2000年3月成立黨委,黨、政、工、團組織健全,建立了比較完善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重視在青年學生、骨幹教師和管理幹部中發展新黨員,近年來共發展黨員1735人。精神文明和黨建工作取得優異的成績,2003年10月,黨委書記任萬鈞作為全國民辦高校惟一代表,出席了全國第十二次高校黨建工作會議並介紹了經驗。成立於1994年的西京大學有東南兩個校區。東校區坐落在標志中華古代文明的半坡遺址博物館之側,南校區屹立於文化積淀厚重的長安神禾塬上,兩校區佔地總面積為1320畝,綠化面積40%以上。
編輯本段學校榮譽
1、2003年,學院作為全國唯一的民辦高校在第十三次全國高等學校黨的建設工作會議上,作了題為《夯實民辦高校黨建基礎,切實做好發展黨員工作》的黨建工作經驗介紹。 2、2003年11月,學校作為全國民辦高校代表參加了在京召開的「2004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會議」並作了經驗交流。 3、2004年,學院檔案館通過了AAA級認證。 4、2004年,學院在陝西省教育廳組織的全省高校畢業生就業評估中獲得97分,名列全省高校第一名。 5、2005年,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欄目對學院辦學成果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了典型報道。 6、2006年,學院藝術學院學生李璐莎被評為全國「三好學生」。 7、2006年,學院「大學生工程實訓中心」被評為省級大學生「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8、2007年,學院團委榮獲「全國五四紅旗團委」稱號。 9、2007年,學院團委榮獲「2007年度熱心公益先進單位」稱號。 10、2007年,學院李誠人教授榮獲陝西省「教學名師」稱號。 11、2007年9月23日,在第五屆中國食品安全年會上,學院被中國食品工業協會授予「食品安全示範單位」。 12、2008年,學院團委書記榮獲「陝西省優秀共青團幹部」稱號。 13、2008年,學院團委榮獲「陝西省大中專學生志願者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單位」稱號。 14、2008年,學院團委榮獲「陝西省優秀共青團(學校系統)單位」稱號。 15、2008年1月10日,學院參加「回響中國」2007中國教育年度盛典投票活動,在全國綜合實力十強本科民辦院校的競爭中我院位列第二名。 16、在中共陝西省委教育工委、陝西省教育廳開展的全省教育系統2007年度精神文明建設中(陝教工宣〔2008〕2號文件),學院本科部和招生辦被評為「創佳評差」工作最佳單位。張欣和李蓮芳兩位老師被評為精神文明先進工作者。 17、2008年3月11日,陝西省綜治辦、陝西省教育廳、陝西省公安廳下發了關於表彰陝西省「平安校園」的決定(陝教穩〔2008〕5號),學院被評為陝西省「平安校園」。 18、2008年4月10日,陝西省教育廳關於表彰陝西省高等學校檔案工作先進單位、先進工作者的決定(陝教〔2008〕3號),學院檔案館被評為先進集體,王濤、楊妙燈、張寒梅被評為先進工作者。 19、2008年4月25日,經過省消協廣泛的調查評議,徵求各方面專家的意見,學院被授予「誠信民辦高校」稱號。 20、2008年11月6日,陝西省教育廳《關於表彰陝西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和先進工作者的通知》(陝教生〔2008〕16號),學院被評為「陝西省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學院就業指導中心主任敬子建被評為「陝西省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工作者」。 21、2008年12月,由中華民族文化交流工作委員會、藍天國際文化產業集團、文化部中國鄉土藝術協會表演藝術專業委員會等主辦的第10屆2008環球旅遊小姐國際大賽中國總決賽中,學院學生陳彤獲得亞軍。 22、2009年,學院團委榮獲「第二屆西安市優秀志願服務集體」稱號。 23、2009年,學院團委榮獲「陝西省優秀共青團(學校系統)單位」稱號。 24、2009年,學院團委榮獲「陝西省大中專學生志願者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單位」稱號。 25、2009年,學院團委被團中央選為青年分類引導試點單位。 26、2009年,學院被中共陝西省委教育工委、陝西省教育廳評為 「平安校園」榮譽稱號。 27、2009年學院被評為「西安市優秀考點」,柴琳、劉艷蓉、張莉被評為「西安市優秀考務工作者」。 28、2009年學院教務處被評為「陝西省教育廳學籍學歷注冊先進單位」榮譽稱號。 29、2009年1月14日,學院被授予陝西省教育系統2008年度「文明校園」,機電工程系和院務辦公室被評為陝西省教育系統2008年度精神文明建設最佳單位。 30、2009年2月27日,學院榮獲2008年陝西省(學校系統)「共青團工作優秀單位」榮譽稱號。 31、2009年3月17日,學院被評為陝西省高等教育系統穩定安全工作先進集體。 32、2009年6月13日,《2009年中國民辦高校畢業生競爭力調查報告》公布,學院獲「畢業生最具團隊合作精神年度樣本學校」。 33、2009年 6月24日,學院被評為陝西省高校系統「先進基層黨委」;機電工程系黨總支被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 34、2009年9月8日,學院藝術學院謝登喜教授被陝西省職業技術教育協會評為「陝西省職業院校教學名師」。 35、2009年11月11日,學院被陝西省信用協會評為「陝西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標兵單位」。 36、2010年1月20日,學院經濟系黨總支和教務處被中共陝西省委教育工委、陝西省教育廳評為陝西省教育系統2009年度精神文明建設「創佳評差」工作最佳單位。 37、2010年2月3日,學院被長安區授予「環境保護先進單位」榮譽稱號。 38、2010年3月4日,學院工會女職工委員會被授予「陝西省教育工會先進女職工委員會」榮譽稱號。 39、2010年3月14日,學院被陝西省老教授協會評為「陝西省老教授協會工作先進單位」。 40、2010年4月2日,學院被共青團陝西省委授予2009年度「支持共青團工作的『好書記(校長)』單位」。
編輯本段西京校訓
? 誠:指忠誠、誠信、誠實,是四項內容的核 健:指具有健康的體魄和健康的心理; 博:指掌握廣博的知識,具有博大的胸懷; 能:具有較高才能、智能、技能和能力,是四項內容的關鍵。
編輯本段校徽
整體設計思維: 簡潔明了,色調明快,富有動感,寓意既明了又深刻。 設計說明: 一、色彩:三原色構成億萬色彩的基礎,寓意西京學院[西京大學] 西京學院標志
培養構成社會的基本人才,簡明突出。 二、結構: 1、是一個向前舞動奔跑的動感人物造型,即象徵我們學生(學校)在快速進步,又與色彩配合象徵學生校園生活多姿多彩。 2、上方紅色部位寓意深刻: A、可想像為「太陽」:寓意西京及其學子前途光明! B、可想像為一個「齒輪」,表示我們以工科為主的辦學特色。 C、底部有地球的暗色底紋,預示西京終將走向世界。 3、下方兩色構圖有序的挽合,象徵西京學子、師生、員工和諧團結。 三、造型整體是「人」,標志著學院「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三個一切的以人為本的理念。
編輯本段辦學理念
三個一切
一切為了學生:指學校的一切工作都要以服務學生為 西京學院校園
中心; 為了一切學生:就是面向全體學生,不分高低貴賤,不分學習優差, 不歧視後進生和困難生; 為了學生一切:學校的工作就是為了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要求,為他們提高綜合素質,提供全方位的優質服務。
其他名詞解釋
1、創新思維
1、創新思維:即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優、人優我變。
2、K值教學管理
2、K值教學管理:K值教學管理法,參照教師職稱,以教師授課效果和學生滿意度為依據,求取K值,然後乘以每學時課時費。K值教學管理法,抓住了課時酬金這一具有 西京學院
杠桿作用的因素,激活了教學的積極因素,調動了教師主導作用,為教學過程最優化提供了可靠的反饋信息。
3、教學「四個環節」
3、教學「四個環節」:「四個環節」即堅持教考分離、嚴格學籍管理、嚴肅考風考紀、實施因材施教。
4、課堂教學「三五」規范
4、課堂教學「三五」規范:教師上課要遵循三項原則,把握五個規范,三項原則即:方向性原則,科學性原則,理論聯系實際原則。五個規范即組織教學、承前啟後、講授新課、師生互動、布置作業。
5、課堂教學「五個一工程」
5、課堂教學「五個一工程」:五個一工程」即聘好一名教師,上好一堂課,建好一個實驗室,制定一個好制度,管好一個教學班。
6、「四要三高」要求
6、「四要三高」要求:「四要」即要質量、要穩定、要規模、要特色;「三高」即高標准要求、高強度推進、高質量完成。
7、「三全」就業指導體系
7、「三全」就業指導體系:「三全」即:全員參與解決就業,全過程指導就業,全方位實現就業。
8、「兩下工程」
8、「兩下工程」:「兩下工程」即:管理重心下移、管理許可權下放。管理重心下移,就是將「教學管理權力、人事管理權、財務管理權、學生管理權」進行下放,學院進行「整體宏觀調控」與「部、系實施微觀管理」相結合的辦法,實現對學院教育教學工作科學化管理。管理權力下放後,學院將通過若干細致的考核指標和過程式控制制,對基層單位工作進行監督檢查,實質是利用經濟杠桿實現科學化管 西京學院校園
理的辦法。
9、輔導員「三中一百」標准和要求
9、輔導員「三中一百」標准和要求:輔導員隊伍建設要嚴格執行「三中一百」即:中共黨員、中間年齡、中等職稱,按1:100的比例配齊、配足輔導員。
10、「人才工程」
10、「人才工程」:2006-2007學年度,學院引進22名博士研究生,124名碩士研究生、100名「雙聘」教師和24名學術學科帶頭人。
11、「兩感信」
11、「兩感信」:感恩父母,感謝恩師。學生以親筆書信的形式給父母、長輩、母校的校長和老師寫一封信,表示對他們的感恩與感謝。讓青年學生學會感恩,並讓他們認識作為社會的一員對於全人類的責任。
12、「對口協議教育」
12、「對口協議教育」:輔導員老師和學生,雙方就理想、信念、學習、生活和心理健康及個人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問題達成共識,制定完備的個人學習和大學人生規劃,並以協議的形式守約履行,以期達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13、「平原建高原,高原建高樓」
13、「平原建高原,高原建高樓」:「平原建高原,高原建高樓」的戰略發展新思路的核心是走集約式,異峰突起的發展道路,從而贏得競爭的優勢和主動。在平原上建高原,就 西京學院校園
是要在學院建設發展的過程中,始終如一地確立和堅持「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學改革的核心地位,教學質量的重心地位,教學投入的優先地位」的思想,全面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在普遍提高辦學水平的基礎上,我們提出要「高原建高樓」,就是要突出建設2-3個特色、優勢學科,盡快提升學院的辦學水平。在「高樓」建設過程中,我們要在政策制定、學科發展、招收學生、人員聘用、資金使用等方面給予支持。要繼續在更大范圍內招聘最好的教師和教輔人員;設立各種獎學金以招收更好的學生;購置最好的設備和最新的圖書資料;舉辦高水平的學術會議。根據民辦高校生源素質和特點,全面提高學院整體教學水平,快速提升核心競爭力。其「高原」目標是加強本科教育,創品牌專業,培養尖子生,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達到優秀,這是未來十年規劃的戰略目標。
14、寄語青年
14、寄語青年:我們不能為青年創造美好的未來,但我們能為美好的未來培養優秀的青年。
編輯本段院系介紹
管理科學系
管理科學系是學院高職教學管理單位之一,在校學生4500餘名。該系開設有工商企業管理、旅遊管理、物流管理、經濟信息管理、會計、市場營銷、營銷與策劃、國際酒店管理8個專業。他們堅持以教學為中心不動搖,特別注重了師資隊伍和教研室建設,研究生以上學歷的教師占教師總數的58%,教授、副教授超過教師總數的30%,全系設有5個教研室。在教學管理上,通過教學競賽、評教評學、強化實習實訓和多種技能培訓等,激發教師的教學熱情,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學院建有會計手工做帳、會計電算化、物流、旅遊多功能、餐飲等多個校內專業實驗室和7個校外專業實習基地,滿足了各專業學生的實踐學習需要。注重了課程建設,《西方經濟學》、《管理學基礎》、《物流學基礎》被評為學院級精品課,《財務管理》申報省級精品課。該系十分重視加強和改進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學生所思、所想、所求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點,取得了積極成果,2006年,管理系被陝西省教育工委、陝西省教育廳評為「全省教育系統精神文明建設最佳單位」。
機電工程系
機電工程系是學院高職教學管理單位之一,設有數控技術、數控設備應用與維護、機電一體化技術和護理4個專業,現有學生2759人。他們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 西京學院讀書廣場
[2]業為導向」的方針,遵循「理論必須夠用、操作規范熟練」的原則,適時調整、修改、完善教學計劃、課程體系、教學大綱、教學內容和方法,突出了「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凸現職業能力培養」的教育。重視教研室建設,《數控技術實訓》課入選陝西高校精品課程,涌現出李誠人、徐元博、吳慎言、徐開良等學科帶頭人。學院的「數控工程訓練中心」被評為陝西省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為目前西北地區高校中規模最大、功能設備最全、檔次最高的數控工程訓練中心,是該系學生校內實習的主要基地。管理及教學隊伍素質高、業務精、能力強,專職教師中研究生學歷7人、教授2人、副教授4人,「雙師型」7人,他們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國家培養實用型技術人才做出了突出貢獻。
工程技術系
工程技術系是由原汽車工程系、建築工程系合並而成,是學院教學管理單位之一。該系設有計算機網路技術、計算機應用技術、計算機科學技術、計算機信息技術、移動通信技術、建築工程管理、圖形圖像製作、汽車運用技術、汽車檢測與維護技術、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工程管理共11個專業。目前有在校生4307人,教學及學生管理人員37人。 工程技術系擁有一支素質優良,結構較為合理,既精通專業理論知識、又具備專業實踐教學能力的專兼職結合的教師隊伍。設有計算機專業教研室、通信教研室、建築與裝飾3個教研室。系領導高度重視教學改革和對青年教師的培養,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不斷改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西京學院讀書林
汽車運用技術專業連續兩年就業率96%,簽約率86%以上。08年建築工程專業28名學生參加陝西省「專升本」考試,12名學生分別被長安大學、西安建築科技大學、西安工業大學、西安科技大學、陝西理工學院等本科院校錄取,專升本率達39.5%。 我系把實踐教學作為教學安排的重點,學生每學期都會有1—2周的專業實訓周,到實訓基地進行實習、實訓。實訓、實驗課時的比例占教學總學時的50%以上,增強了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我系積極進行教學改革,開展現場教學,使學生在直觀、動手參與的教學過程中學到了知識技能。 工程技術系領導以飽滿的熱情,積極科學的態度,認真籌劃本系今後專業建設與發展。根據市場需求擬每年增加1—2個新專業,以適應人才市場的需求;加強師資對伍建設,積極引進碩士和博士研究生,使專業教師的年齡、學歷層次結構合理,滿足教學的需要。在科研和項目開發上,積極找項目、找產品。 工程技術系為滿足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的需要,目前在校內有信號與系統、程式控制交換、高頻電子線路、計算機組成原理、計算機維護、區域網安裝調試、光纖通信、通信原理、軟體開發 、 土木工程、工程測量等11個專業實驗室可以使用。同時還與長安大學、西安建築科技大學、陝建總公司、西京學院基建處、等十多個生產教學單位,建立了產學研和實驗實訓基地的合作聯系,保證了學生的專業實踐教學。 另外,在開展正常教學工作同時,我系非常重視學生的技能培訓。開展了建築「五大員」等技能取證工作,既增強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又提高學生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 工程技術系非常重視校園文化與學生社團的建設,重視政治 西京學院教學樓
思想工作隊伍建設。對學生進行愛國愛校教育,加強新生入校的專業教育、國防教育和安全教育,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我系在校生中,有60%的學生積極要求入黨,主動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經過組織考查培養,已有320名學生光榮的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含預備黨員)。這些同學以身作則,學習刻苦、工作努力,在院風、學風、考風、班風建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我系黨團、學生分會組織不斷的發展壯大,積極健康的學生社團如雨後春筍般茁壯成長。系學生管理工作和班級活動的開展,學生團總支、學生分會及學生社團功不可沒,他們是我系校園文化建設的生力軍。 展望未來,任重而道遠,我們充滿希望和信心。嚴格、科學、規范是我們的管理目標;給社會培養輸送一專多能,多能多證的應用性人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 在西京學院輝煌的進程中,工程技術系全體教職工一定做出我們最大的努力和貢獻。
❷ 西南財經大學
本科的金融學雙語實驗班最好,金融學院有金融學雙語實驗班、金融工程學和金融學這三個系,錄取的分數線也不同,雙語實驗班要高一些。
西財的就業前景是非常好的,有關數據你可以去www.swufe.e.cn上查詢
西財本科校區現在成都溫江區,環境不錯,學習氛圍濃厚,圖書館、通宵自習室等設置也齊備,西財很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性化,從校到院再到系都會組織很多有利於學生全面發展的活動。
❸ 北京大學法學院的發展歷程
(一)北京大學法律學系,在中國法學教育中,歷史最悠久。1898年在戊戌新潮中誕生的第一所高等學校,後易名為北京大學的京師大學堂,從一開始就在她的專門學第三門「高等政治學」內設有法律學課程。1902年根據清政府《欽定京師大學堂章程》的規定,在大學專門分科政治科內設法律學目。1904年1月修訂大學堂章程,改大學專門分科為分科大學堂,在政法科大學堂內設法律學門。1917年,國民政府對北洋大學與北京大學進行科系調整,北洋大學改為專辦工科,法科移並北京大學,北京大學工科移並北洋大學。
(二)法律學門學制四年,所設課程分為兩類。一類為主課,設:法律原理學、大清律例要義、中國歷代刑律考、中國古公歷代法制考、東西各國法制比較、各國憲法、各國民法及民事訴訟法、各國刑法及刑事訴訟法、各國商法、交涉法、泰西各國法(羅馬法、英吉利法、法蘭西法、德意志法)。另一類為補助課,設:各國行政機關學、全國人民財用學、國家財政學。學生讀完主課和補助課,尚可隨意選修其他課程。修業期滿,寫出畢業課藝及自著論說,即為畢業。王家駒、程樹德、芬來森(英國)、李方、王基磐、陳籙、沈覲扆、岡田朝太郎(日本)、白業棣(法國)、博德斯(法國)、震均鋆、科拔(英國)、王寶田、嵇鏡、徐思允、巴和,為政法科最初的教員。
(三)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政府將學款移作他用,京師大學堂處境艱難。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京師大學堂復又開學。教育總長蔡元培著手改革舊教育制度。5月改京師大學堂為國立北京大學校,改大學堂總監督為大學校長,以嚴復任之。1913年2月,改政法科為法科,以孫祥齡為學長。是年法科法律學門招新生一班。1917年1月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在全面改革北京大學舊制的同時,對法科也進行一系列改革。11月聘李大釗為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兼為法律學門講授社會立法;聘周家彥、左德敏、徐崇欽、黃振聲、徐墀、黃右昌、陶履gōng、胡鈞、馬寅初、張祖訓為法科本科教授;王彥祖、郭汝熙、朱錫齡、韓述組、林損、李景早、黃國聰、倫哲如、黃振華為預科教授;廢政府官吏為專任教員。同時還改定了課程。年底,法律學門有本科生206人,預科生222人,成為全校大的學門。在改革法科教學制度的同時,在法律學門還設立法律學門研究所,以黃右昌為主任,聘王寵惠研究比較法律、張嘉森研究國際法、周家彥研究行政法、羅文斡研究刑法、左德敏研究保險法、康寶忠研究中國法制史、陳長樂研究美國憲法、王景歧研究中國國際關系及各種條約、徐崇欽研究商業及工廠管理法。1918年在體制上又出新舉措,由黃拔聲、黃右昌、梁宓、王景歧、孫孝移、雷孝敏、周家彥、康心孚、左德敏、陳介、鵬屠振、余啟昌、何基鴻、組成法律學門教授會,實行教授治門。1919年旋又將法科法律學門改為法律學系,設系主任一人,由該系教授會選舉產生。還將舊學制中均為必修課的各門課程,改為半為必修、半為選修課程。學生選修課程,可選該系課程,亦可選他系課程。這些改革措施的實行,極大地調動了教師教書,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師生思想活躍起來,經常參加新聞研究會、哲學研究會、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等團體舉辦的學術講座,學習世界上先進的文化思想,投身新文化運動,參加五四愛國斗爭,並組織法律研究會研討國內外一系列重大法學問題。自此,北京大學法律學系漸成中國近代法學教育和科研的重要陣地。
(四)20年代,法律學系的課程設置日趨完善,師資力量有所增強發展,但後期由於北京大學屢有變故而法律系亦因之多有變動。1924—1925年,法律學系課程已達30餘門,教員人數亦有所增加。所設必修課有:民法總則、民法債權總論、民法債權各論、民法物權、民法親屬、民法繼承、民事訴訟法、商法商人通例公司條例、商法商事通例票據船舶、刑法總則、刑法分則、刑事訴訟法、憲法學、行政法總論、行政法各論、外國法、國際公法、國際私法、經濟學原理、專門研究(以論文和譯書為研究方法)。選修課有:法律哲學、社會立法論、中國法制史、羅馬法、刑事政策、法院編製法、破產法、法醫學、社會學、財政學總論、第二外國語。主要教員有:余qǐ昌、張孝移、王世傑、張志讓、梁仁傑、左德敏、林志鈞、黃右昌、陳瑾昆、石志泉、白鵬飛、李浦、燕樹棠、夏勤、杜國庠、程樹德、林彬、馮承均等。然而1927年7月奉系軍閥張作霖政府取消北京大學,將北京的九所高校合並為京師大學校,並北京大學法科到北京法政大學,稱法科第二院,1928年6月南京國民政府復將京師大學校改為中華大學,8月16日又改為北平大學。迫於北京大學師生要求復校的強烈抗爭,1929年8月南京政府恢復國立北京大學的名稱,法律學系也隨之恢復成為北京大學法律學系。
(五)1930年12月,蔣夢麟任北京大學校長後,仿照美國改革教育制度。對法學教育的改革在於:設法學院,以周炳琳為院長。法學院設政治、經濟、法律三系。法律系主任為戴修瓚。系設系務會議,由系主任及該系教授副教授組成,系主任為主席。法律學系課程分必修和選修兩種,師資頗可觀。必修課:黨義(王先強)、政治學概論(浦薜鳳)、經濟學概論(盧郁文)、心理學(樊際昌)、國文、第一外國語、第二外國語、民法總則(燕樹棠)、民法物編(余啟昌)、民法債編總論(劉志敭)、民法債編各論(戴修瓚)、民法親屬編、民法繼承編(林彬)、特種民事法(公司法、何基鴻,保險法、李浦,票據法、海船法,(戴修瓚)民事訴論法(李懷亮、石志泉)、刑事訴訟法(陳瑾昆)、刑法分則(林彬)、羅馬法(趙之遠)、強制執行法(於光熙)、行政法各編(白鵬飛)、國際公法(王化成)、國際私法(燕樹棠)、英文法律選讀(燕樹棠)。選修課:中國法制史(程樹德)、中國法制史專題研究(程樹德)、法理學(趙之遠)、社會學(許德珩)、德國法(何基鴻)、破產法(王家駒)、勞工法(何基鴻)、法醫學(劉北霖)。學生學習實行學分制,每年上課至少在28周以上,四年修滿132學分即為畢業。第一、二學年每學期選習至多不得超過22學分,第三、四學年每學期至多不得超過18學分。學生畢業,得學士學位。1934年成立法科研究所,由院長兼主任,負責培養法學研究生。
(六)1937年平津淪陷。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奉命南遷,於長沙組成長沙臨時大學。38年春旋又遷往昆明,改校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此間原北京大學法律學系的部分師生奔赴抗日前線,部分師生編入西南聯大法商學院,歷時8年。法商學院由法律學系、政治學系、經濟學系、社會學系、商學系組成。由於組成西南聯大的三校中,只有北京大學有法律學系,因而聯大法商學院的法律學系即為原北京大學法律學系。西南聯大8年期間,法律學系主任為燕樹棠。其間先後在法律學系任教的教授除燕樹棠外,有戴修瓚、蔡樞衡、芮沐、費青、陳瑾昆、羅文干、張企泰、李士彤、李祖蔭、章劍、馬質夫、趙鳳喈;副教授有林良桐。聯大法律學系注重法學理論研究和司法實務兩方面人才的培養,課程設置亦注重這兩者的兼顧。所設課程有:國文、英文、中國通史、邏輯、自然科學、西洋通史、哲學概論、社會學、政治經濟學、法學緒論、民法概論、憲法、國際公法、刑法總則、刑法分則、民事訴訟法、商法、公司法、破產法、行政法、中國司法組織、中國法制史、國際私法、勞工法、社會立法、法理學、犯罪學、犯罪心理學、海商法、保險法、民事執行法、程序法、土地法、票據法、刑事政策、法醫學、畢業論文。學生實行學分制,讀完140學分左右方可畢業。每年招生20名左右,8年間在聯大法律學系就讀學生約200名,研究生3名。法律學系許多師生積極參加了愛國學生運動。
(七)1946年5月,西南聯大結束,三校復員。北京大學重遷北平,於是年秋開學。法律學系與政治學系、經濟學系合為法學院。至共和國成立,其間法律學系主任先後由法學院長周炳琳和教授冀貢泉、費青擔任。課程體系進一步完善,師資力量亦有加強。課程方面,增加了比較憲法、司法制度研究等。此間在法律學系先後擔任教授的有:燕樹棠、費青、蔡樞衡、戴修瓚、芮沐、戴劍、李士彤、黃覺非、劉志yáng、冀貢泉、李祖蔭、王克勤、張忠德、趙鳳喈、龔祥瑞、嚴景耀(兼);副教授有汪暄。本科生和研究生人數亦大大超過西南聯大期間累計達600多人。處於中國革命趨於勝利前夕的法律學系師生,積極參加了進步的學生運動。
(八)1949年新中國的誕生,為北京大學法律學系帶來變革的曙光。法律學系對課程設置作了較大調整。設有馬列主義法律理論、國家法、新刑法原理、新民法原理、憲法原理、婚姻法、國際公法、審判工作、商事法原理、犯罪學、法醫學、政策與法令、蘇聯法律研究、名著選讀、國際公法研究、國際私法、畢業論文等課程。學生除學習這些專業課程外,還要學習其他系開設的一些課程。課程仍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實行學分制。共和國誕生前在法律系任教的教員此時多還在系任教。張志讓、何思敬等教授曾來系兼課。1952年,新中國實行院系調整,北京大學法律學系並入北京政法學院。由著名法學家、時任北京大學法學院院長錢端升教授出任北京政法學院首任院長。
(九)1954年,在政務院副總理、中央政法委員會主任董必武的直接指導下,北京大學法律學系得以重建。司法部教育司司長陳守一受命出任重建的法律學系第一屆主任。「依靠老幹部,大力培養青年教師,吸收有真才實學的老教師,充分發揮老教師的作用」,是重建法律學系的指導思想。1954年8月,法律學系新一屆教職工41人在北京大學集結。他們分別來源於中央政法幹部學校、北京政法學院(今中國政法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央政法機關和北京大學。其中包括一批歐美留學歸來的教授、學者。1954年9月12日,北京大學校長馬寅初教授鄭重宣布法律學系重新成立。重建後的法律學系設有系辦公室、國家與法的理論教研室、國家法教研室、民法教研室、刑法教研室、資料室。1956年8月,在原有四個教研室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國家與法的歷史教研室、審判法教研室、國際法教研室。當時法律學系辦系指導思想和制定教學計劃的基點是:「學習蘇聯先進經驗,與中國實際相結合」。1958年7月,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張鼎丞,1958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馬錫五都來系作過報告。法律學系教學計劃從1954年至1966年前,先後共有六次較大的變化,是隨著形勢的發展和要求在實際執行的過程中不斷地進行修改,幾次教學計劃的修改特點大致如下:
(一)學制:由四年制改為五年制。
(二)培養目標:開始為政法工作者、法律高級專門人才;五年制時期為法學家、政法研究人才與師資、理論研究人才。
(三)法律專業課程(包括選修課),建系初期介紹蘇聯法學的課程略多些。
1954年法律專業課26門課程中蘇聯課程比重較大,約有七門,中蘇內容結合的課程約有六門,共十三門課,佔法律專業課一半。
1955年法律專業課31門,主要以講中國內容課程為主,取消了蘇聯民法、刑法、訴訟法、勞動法、行政法及法院組織法。合並了蘇聯與人民民主國家法,將法醫學改為必修,增開了國家與法的理論專題、檢察監督、司法統計。
1956年法律專業課27門必修課中取消了蘇聯國家與法的歷史,蘇聯財政法,增加了政治學說史,我國的農業合作社法。
1959年法律專業課26門課中必修課中增開了人民公社規章制度,公檢法組織與任務、資產階級國家法、國際關系史、資產階級民商法、羅馬法。
1960年法律專業課19門,其中將刑法學、訴訟法、婚姻法等六門課合並為政法業務課,增開了馬列主義經典著作介紹。
1961年至1966年教學計劃基本無多大變動,法律專業課程為21門課,增開了馬列主義經典著作選讀,資產階級政治制度,現代資產階級法與批判,將刑、民法改為刑事政策與法律和民事政策與法律。重建後的法律學系第一次科學討論會,是在1955年五月四日舉行。法律學系自重建系以來,每年校慶,均舉辦科學討論會。許多優秀論文參加學校評選,有的參加高校評選。
由於法律學科的實踐性強,師生注重教學與社會實踐的結合,廣泛參與國家有關法律的起草,經常出席國家機關的有關會議,並在法院審判活動中擔任陪審員和律師。系主任陳守一教授擔任北京市律師協會籌委會主任;民法、刑法、訴訟法等專業課程的教師十多人,擔任兼職律師,多次擔任重大民事、刑事案件的代理人和辯護人。1956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特別軍事法庭在沈陽審判日本戰犯、有重大影響的李萬銘詐騙案等,該系兼職律師都曾出庭辯護。此間對外交流活動主要是與前蘇聯東歐國家進行,陳守一教授等曾四次出訪前東歐國家,後者也有學者多次造訪北京大學法律學系。從1954年到1956年,北京大學法律學系每年招生120名左右,其中約半數來自在職幹部。
(十)從1957年到文化大革命前,由於政治運動和勞動的增多,法律學系正常的教學、科研活動受到沖擊。「反右」、「反右傾」、「大躍進」等,歷史性地與法律學系師生的生活糾葛在一起,留下諸多沉重的回憶。在這一時期,教學計劃中增大了勞動鍛煉、實習和社會調查等方面內容的比重。學制改為五年。培養目標為「政法研究人才和師資」、「政法工作者」、「理論研究人才和師資」等。
1960年將民法和刑法教研室合並為業務教研室。這十年中招生雖不曾中斷但招生人數每有降低。1962年僅招生19人。本科生從1957—1966年共計招收約360人。1959年開始招收三年制研究生,至1966年共招收24人。
(十一)文化革命十年中,北京大學法律學系受到嚴重沖擊。1970年,宣布了取消法律學系的決定。由於法律學系教職員團結一致,據理力爭最終使法律學系得以保存,成為全國僅有的兩個免遭解散厄運的政法院系之一。教職員基本沒有分散,圖書資料基本沒有流失,為以後恢復教學和研究工作保存了力量。1966—1971年6年間法律學系沒有招生,也沒有其它形式的教學活動。1972年,一批教師在剛剛得到平反之後,即致力恢復正常的教學工作。首先開辦了北京市政法、公安幹部短訓班,隨後舉辦了華北五省市政法幹部培訓班。1973年中國人民大學法律學系三十六名教職員合並到北京大學法律學系,1978年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恢復時他們中絕大多數又回到中國人民大學。1974—1976年,法律學系連續招收三屆共計150餘名工農兵學員,並同時舉辦多期幹部培訓班,為恢復法學教育和法制建設作出了貢獻。這期間開設的課程逐漸增多,為幾屆工農兵學員及幹部培訓班學員開設的課程已有20餘門:哲學、政治、經濟學、中共黨史、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國家與法的理論、中國法制史、中國憲法、外國憲法、西方國家政治法律制度、西方法律思想史、外國法制史、刑法、民法、刑事訴訟、民事訴訟法、婚姻法、勞改法、刑事偵查、國際法、法律文書等。
(十二)1977年,隨著正常的招生制度在全國得以恢復,北京大學法律學系迎來新的轉機;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法律學系進入了大發展的新時期。在新時期,法律學系的基本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逐步得以明確;把法學教育、研究同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結合起來,同經濟體制改革、對外開放、法制建設結合起來,建設一流的師資隊伍,設置先進和完備的專業體系和課程體系,加強學術研究、多出優秀的學術成果,培養一流的、多層次的法學人才,促進和發展國際法學教育和法律文化的交流,使北京大學法律學系成為法學教學與法學研究的重要基地,對國家、人民做出應有的貢獻。2009年,法律學系已成為北京大學最大的系之一。自1977年以來,先後擔任法律學系主任的有陳守一、馬振明、張國華、趙震江、魏振瀛、吳志攀。
(十三)新時期伊始,法律學系即把師資隊伍建設當作中心工作之一,招回和調進一批教學骨幹。從1979年起,每年開展評定職稱工作。同時注意挑選畢業的博士、碩士留系任教,注意吸引在國外學有所成的博士、碩士回系、來系任教。到1998年2月,全系在編教職員112人。其中教授31人,副教授或相當於副教授職稱的41人。在編和返聘教授中有博士生導師21人,享受國家級突出貢獻津貼的28人。教師中獲博士學位的有24人。另外,有一批知名人士受聘在北京大學法律學系兼任教授。
(十四)法律學系經常注意教學研究機構的建設。到1998年2月已設9個教研室;法學理論教研室、法律史教研室、憲法與行政法教研室、刑法與犯罪學教研室、民商法教研室、經濟法教研室、國際經濟法教研室、國際法教研室、訴訟法與司法鑒定學教研室。其中法學理論和國際法為國家教委批準的重點學科;另有資料室和辦公室等教學管理和教學輔助機構,先後成立了由法律學系代管或隸屬於法律學系的12個研究機構;國際法研究所、經濟法研究所、犯罪問題研究中心、科技法研究中心、港澳台法律研究中心、立法學研究中心、金融法研究中心、比較法與法社會學研究所、法制信息中心、勞動法研究所、國際經濟法研究所、稅法研究中心。另設有同和律師事務所,燕園法律事務所,司法鑒定室。婦女法律研究與服務中心。這些研究機構和法律服務機構中,有的是國內所僅有的,有的是國內最先設立的。
(十五)專業體系和課程設置體系,是法律學系在新時期中發展尤快的環節。首先,就本科生的專業和課程設置來說:1979年,根據當時的急需在全國率先增設了國際法學專業,1980年又率先增設了經濟法學專業,1993年再增設國際經濟法學專業。這就形成一個包括法律學專業、經濟法學專業、國際法學專業、國際經濟法學專業在內的在國內屬於尤為完整的法學專業體系。在發展專業體系的同時,法律學系的課程設置體系不斷發展。經多次調整,1993年開始,本科生進校後任選專業,學滿兩個專業學分的可取得雙專業畢業文憑。與此同時,再次修訂教學計劃,貫徹「加強基礎,淡化專業」的精神,加強了基礎課比重。全系所開本科生專業課程已逾70門。其中全系各專業必修課17門:法理學、中國法律思想史、中國法制史、西方法律思想史、外國法制史、憲法學、行政法學、民法概論、合同法、刑法學、國際法、國際私法、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刑事訴訟法、法律文書、律師實務與律師道德;法律學業必修課6門:知識產權法、婚姻家庭法與繼承法、企業法/公司法、司法鑒定學、犯罪學、勞改法;經濟法學專業必修課9門:經濟法總論、企業法/公司法、反不正當競爭法、計劃法與投資法、財政法與稅法、金融法/銀行法、會計法與審計法、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環境法;國際法學專業必修課8門:中國外交史、國際環境法、國際經濟法、國際組織、海洋法、航空航天法、國際司法判例、專業外語;國際經濟法專業必修課8門:國際貿易法、國際投資法、國際金融法、國際稅法、海商法、國際技術轉讓法、國際經濟組織、專業外語;全系各專業限制性選修課23門:現代西方法律哲學、立法學、當代西方法律思潮、中國司法制度、中國法律文化、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外國憲法、公務員法、羅馬法、外國民商法、實用刑法學、青少年法學、外國刑法、刑事偵察學、刑事技術概論、法醫學、保險法、中國經濟立法史、司法精神病學、外國婚姻法、票據法、國際稅法、國際法與國際組織專題。除專業課程外,還有若干門全校性公共課程。其次,就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和課程設置來說:經過這些年發展,到1998年,已有12個專業36個研究方向招收碩士研究生。這12個專業分別是:法學理論、法律思想史、法制史、憲法學、行政法學、刑法學、民法學、訴訟法學、經濟法學、國際經濟法、國際法、環境法;法律學系有八個授予博士學位的專業,它們是:法學理論、法律思想史、憲法學、刑法學、國際經濟法、國際法、環境法、經濟法。
(十六)法律學系注意將教學與學術研究有機地結合起來。鼓勵教員開好課、多開課、開新課,鼓勵教員鑽研學術、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到1997年,全系在新時期共編撰各類高等法學教材近百部,出版學術專著一百六十餘部,發表論文一千四百餘篇。各類工具書60餘部。教材中有30餘部系由北京大學法律學系教員主持或參與國家教委、司法部組織編寫的統編教材。獲獎教材為:《法學基礎理論》(新編本)、《憲法學概論》、《民法教程》、《民事訴訟法教程》、《國際法》、《經濟法原理》等等。
專著中有許多是屬於國家級或省部級科研項目。許多教材由於編寫與出版早、質量好,在法學教育界起了良好的作用。
法律學系還於1978年創辦了《國外法學》雜志,1988年又改刊為《中外法學》。法律學系法律圖書館是保存、管理圖書資料工作進行得較好的圖書館。法律學系研製的《CHINALAW電腦輔助法律研究系統工程》,建立了中國法律資料庫,填補了國內法學領域的一項空白。由香港知名人士邵逸夫先生捐款和國家教委撥款投資興建的「法學樓」於1993年3月交付使用,為法律學系的教學,科研工作提供了更為有利的物質條件。
(十七)培養人才是北京大學法律學系最主要的任務之一。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已形成高層次、多形式的辦學模式。不同層次的人才培養目標各具特點,但它們的共同點在於:要求學生或學員掌握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和在不同程度上分別掌握該專業所需具備的理論、知識和能力。一方面,為適應社會的實際需求,既重視基本理論又重視從實踐出發,培養實用性專業人才。另一方面,隨著博士、碩士研究生在學生中比例的增加,更重視社會高層次法律專業人才的培養。從1977年到1997年,共招收本科生2906人,其中除1989級至1992級本科學生因軍訓實行五年制外,余皆實行四年學制。從1978年到1997年,共招收碩士研究生1402人,碩士研究生班約50人,博士生178人,外國留學生和港澳台學生二百餘人。自1977年以來,授予法學學士學位2418人,碩士學位887人,博士學位71人。1993年,面向全國招收已獲得其他專業學士學位的大學本科畢業生35人,攻讀法律課程,成為該系首批第二學士學位學生。從1993年開始,為提高在職人員的法學理論水平,推動在職人員申請碩士學位,為國家培養較多的法律專業人才,法律學系在北京、深圳、汕頭、昆明、廣州、煙台等地舉辦碩士學位課程研修班。從1985—1988年,為最高人民檢察院舉辦檢察幹部法律專修科,共培養大專層次學員600餘人。1983—1989年承辦經濟法幹部專修科,培養學員110人;1986—1990年為全國武警幹部舉辦法律專科函授班,四年中,培養大專層次的畢業生5000人左右,並先後承擔北京地區的函授教學任務及部分省市的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的教材編寫和教學輔導任務。1985—1990年,支持煙台大學、寧波大學等創辦法律學系。1980—1993年,與北京市司法局、九三學社聯合創辦北京市法律業余大學。北京大學法律學系的教職員也參與了北京大學分校法律學系的創辦和管理。1988至1997年,最高人民法院和國家教委決定成立高級法官培訓中心,北京大學法律學系成為該中心的基地之一,每屆招收學員60至70人,十年中為全國法院系統培養各類幹部600餘名。經國家教委批准,從1987年起與香港樹仁學院合辦法律本科文憑及學位教育,到2009年已招收11屆,共1800餘人,其中已有400多人獲學士學位;從1991年始,又在法律本科文憑及學位教育的基礎上,在香港招收民法專業、國際法專業的碩士學位研究生,到2009年已招7屆,兩專業共招碩士研究生70餘人,1994年首屆碩士學位學生畢業,有13人通過論文答辯獲得碩士學位。與香港樹仁學院合辦法律本科文憑及學位教育以及碩士學位研究生教育,為香港回歸培養了一批法律專門人才,該項教育榮獲1997年北京市普遍高等學校教學成果一等獎。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這十數年間,北京大學法律學系招收學生、學員的人數、授予學位的人數培養人才的人數,大大超過歷史上各個時期的總人數。
(十八)法律學系還是全校對外學術交流活動最為活躍的系之一。文化大革命以前,法律學系被列為絕密專業,對外交流活動很少。解密後,對外交往迅速發展。
❹ 廣西大學電氣工程學院的歷史沿革
七十多年來,廣西大學電氣工程學院為社會培養了各種層次的人才約15000名。
1938年9月,廣西大學理工學院(校址在梧州)創建電機工程學系(簡稱電機系),院長李運華教授兼任系主任。設電訊和電力兩個本科專業(當時稱組),學制四年。由於累遭侵華日軍轟炸,梧州校址受嚴重破壞,同年十月學院遷至桂林郊區大埠鄉。隨後再由大埠鄉遷回校本部西林公院內。
1944年夏,日寇南侵,長沙、衡陽相繼淪陷,廣西告急,西大提前放假疏散。九月,學校遷至融縣。十一月,柳州進入戰時狀態,學校再遷至貴州榕江。
1945年9月,西大由榕江遷回廣西,暫棲柳州鷓鴣江。
1950年第一次全國高等教育會議後,下半年校內作了院系調整,陳泰楷教授出任電機系主任。
1952年春,全國工科院校長會議決定進行全國性院系調整並相繼執行。1953年8月,廣西大學電機系並入華中工學院(校址在武昌)。全系學生和圖書、儀器設備和大部分的教師都合並去華中工學院。當時的陳泰楷、杭維翰、梁鴻飛、葉朗等教授也隨去華中工學院執教。另有部分教師調到華南工學院、成都電訊工程學院、長沙中南土建學院(後為湖南大學)、中南礦冶學院、哈爾濱軍工學院等。電機系建系至此,風風雨雨十五年,歷經滄桑,總共培養了學生511人。在民族危難的年代中,電機系仍能不斷發展壯大,辦學條件不斷得到完善,雖不能與今日情況同日而語,但在當時國內亦堪稱上乘。教員治學嚴謹,學生勤奮好學,教學質量頗高,十五年來,電機系為國家民族的興亡及後來為新中國的建設培養造就了許多寶貴的人才。
1953年院系調整後,廣西當時便不再有綜合性的大學,這對廣西的建設和發展非常不利。經過自治區領導向中央請示和積極的准備,經國務院批准,1958年在南寧重建了廣西大學,電機系再次獲得新生。重建的電機系叫電力工程系(簡稱電力系)。她和原西大的電機系一脈相承,系主任是從華中工學院調回的杭維翰教授。此外,葉朗教授(當時為副教授)、唐興祚教授(當時為講師)也都是從華中工學院請調回來的,還有留學英國的王發慶教授等;另有一部分教師由清華大學、華中工學院、西安交大、浙江大學等國內高校分配來的優秀畢業生充實,其中黃克祥同志後來擔任廣西大學副校長。
復系初時設發電廠電力網及電力系統(簡稱發配電)和電機與電器製造兩個本科專業。1958年秋共招生110人。1959年和1960年分別招生135人和172人。1961年和1962年,國家處於暫時困難時期,一度停止招生。隨著國民經濟的好轉,1963年又恢復招生,隨後三年分別招生41人、41人和69人。1964年9月,電力系與機械繫合並為機電系,由杭維翰教授任系主任。文革期間有幾年學校處於癱瘓狀態,再次停止招生。一九七一年恢復招生,從工農兵中選拔招收大學普通班學員,學制為三年和三年半,同時增設工業電氣自動化專業。
1974年春,機電系又分為機械繫和電力系。電力系設發電廠電力網及電力系統和工業電氣自動化專業。一九七一至一九七六年,共招收了六屆大學普通班學員。
1977年恢復大學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制度。入學新生文化基礎比較整齊,課程大幅度更新了內容,特別是滲透了計算機在各方面的應用,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由於電力系統自動化技術的發展,發配電專業的教學計劃中自動化的內容不斷增加和突出。
1979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乘著科教興國、尊師重教之春風,電氣人發揚優良辦學傳統,抓住機遇,努力進取,使學院的發展邁上一個個新的台階。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專業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唐興祚教授成為當時的電力系的第一位碩士生導師。工業電氣自動化專業一九八四年也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第一位碩士生導師是王維亞博士。一九九零年,上述兩專業同時獲得了碩士學位授予權。一九九四年起開設了在職研究生班,一九九七年起開設了在職碩士學位班,開始用多種形式培養高層次的人才。
1981年,發配電專業更名為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專業。改革開放的深化和經濟建設的發展,對各層次人才需求量大增。為適應這一需求,電力系從1982年起開始招收成人學歷教育學員。
1987年,為便於在國內、外交往,經區教委批准,電力系改為電氣工程系。為適應電子科學和計算機技術發展的需要,一九八八年電氣工程系創辦了計算機應用專業,。根據學校專業調整的要求,該專業於一九九三年四月合並到新組建的計算機科學系。化工系的生產過程自動化專業(本科)從一九九三年六月合並到電氣工程系,並在一九九五年與工業電氣自動化專業合並成工業自動化專業。。
1989年設立了成人教育部,負責成人教育的招生和管理工作,促進了成人教育的進一步發展。1989年和一九九零年舉辦了二期專業證書班(電機專業和機電一體化專業)。1989年起,開始招收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專業專科函授班。1996年開始增辦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專業本科函授班,1998年開始招收工業自動化專業函授班。1993年開辦了成人非學歷教育的大專助考班,設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和工業自動化兩個專業,1995年合並為電氣工程專業(設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和工業自動化兩個方向)。1994年增辦計算機應用專業大專自考班。
1993年,在計算機應用教研室和計算機應用專業合並到計算機科學系後,為確保計算機教學的需要,成立了計算機教研室。1994年,出於設備和人力資源共享的考慮,由所有實驗室及其人員組建成立獨立的實驗教研室,實驗室不再隸屬於其它教研室。
1996年10月5日,廣西大學通過了「211工程」部門預審,廣西大學進入了國家面向二十一世紀重點建設的一百所大學的行列,電氣工程學科(包括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電機電器及其控制、電力電子等主幹學科)同時成為學校十二個自治區級重點建設的學科之一,王輯祥教授為學科帶頭人。同年底,廣西區黨委和人民政府決定將廣西大學與廣西農業大學合並,成立新的廣西大學。為了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學校作了重大的機構調整,1997年3月,通過對原有系的合並和改建,成立了17個二級學院。電氣工程系在原有基礎上改建成電氣工程學院,電氣工程系黨總支也同時改建為電氣工程學院黨委。呂祖沛教授任院長,顏卓勝副教授任黨委書記。
1997年7月,自治區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廣西大學的「211工程」建設項目立項,學校「211工程」開始進入實質性建設階段。作為自治區重點建設的學科之一,電氣工程學科將投入500百萬元的建設經費,第一期100萬元於一九九八年八月到位,用於建設電力系統模擬實驗室和計算機監控實驗室。
學院成立後,學院內部的機構也做了相應的調整。學院下設兩個系電力工程系和自動化系。1997年10月,原廣西農業大學的電工及電子教研室合並到學院的電工學教研室。1998年4月,原電工基礎教研室、電子學教研室和電機教研室合並成立電工技術教研室。至此,學院的機構設置為:學院下屬有行政辦公室、教學辦公室、學生工作組、資料室、成人教學部;設兩個系棗電力工程系統工程系和自動化系;南寧市西達電氣開發公司。
從1938年廣西大學電機系創建,到後來的電力系、電氣工程系,電氣工程學院在風風雨雨之中已經走過了六十年。
六十年來,特別是1958年學校重建以來,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在歷屆校友和社會各界的支持和幫助下,重建的電氣工程學院歷經風雨,得到了迅速發展。全院現有實驗室18個,辦公室及實驗室面積近七千平方米,設備儀器固定資產額一千多萬元。各個專業的教學實驗手段基本齊備。計算機室擁有各種微機、終端50多台;高壓實驗室裝備有進口的100萬伏沖擊電壓發生器等設備;即將建成的電力系統模擬實驗室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系資料室有各種中外文期刊、資料、工具書5千多種,2.6萬冊。一九九七年學院自籌經費創建了擁有40多台全新高配置電腦的創新電腦室,可為師生和面向社會提供優質的上機、培訓服務。
學院近幾年來在教學和科研這兩方面均取得了較大進展。在教學方面,面向二十一世紀,按照「寬專業、厚基礎、強適應、高素質」的要求,深入進行教學改革,根據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有多項教學成果獲得了教育部和區教委的獎勵,培養出的人才深受社會各界歡迎。在科研方面,面向國民經濟建設主戰場,應用研究和理論研究相結合,縱向和橫向並舉,取得了豐富的成果。學院共承擔縱向、橫向項目100多項,科研經費500多萬元,獲省部級獎勵23項,出版專著8部,發表論文300多篇。
為了加快學院的建設和發展,使學院的教學科研能跟上國內國際的發展步伐,學院從八十年代開始注意和不斷加強對外交流和合作。先後派出高中級訪問學者十幾人赴歐、美、澳州各國從事中、短期科研工作。派出公費或自費留學教師14人,有7位獲博士學位。同學院建立有科技學術交流或合作研究關系的國外大學,包括前南斯拉夫薩格勒布大學和馬里堡大學、瑞士蘇黎世高等工業學院、加拿大麥吉爾大學、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日本廣島大學和悉尼理工大學等。在國內,同清華大學、天津大學、湖南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澳門大學和台灣成功大學等都有密切的來往和合作研究關系。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的盧強教授,美國Alfred大學教授唐建新博士,浙江大學韓禎祥教授,華中科技大學陳德樹教授等現是(或曾是)學院兼職教授或客座教授。世界著名的自動控制專家邁索爾教授曾兩次來系講學和交流,並應聘為我院名譽教授。
❺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是幾本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是一本。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的前身是北京大學藝術系,創建於1997年。
2006年1月11日,北京大學決定在藝術學系的基礎上成立藝術學院。
藝術學院有教師24名,其中教授12名,副教授12名,講師1名,在站博士後6名。
北京大學建立於1898年(光緒24年)。當時稱為京師大學堂。1912年5月京師大學堂更名為北京大學。1917年1月4日,蔡元培先生出任北京大學校長。早在1912年蔡先生就任臨時政府教育總長時,就曾發表《對於教育方針的意見》,強調美育的重要性。蔡先生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後,開始大力實施美育。一方面,他本人親自在北大開設美學課,並著手編寫《美學通論》,另方面,他在北大組織「畫法研究會」、「書法研究會」、「音樂研究會」(「畫法研究會」和「書法研究會」於1922年8月合為「造型美術研究會」,「音樂研究會」於1922年12月改為「音樂傳習所」),聘請徐悲鴻、陳師曾、蕭友梅、劉天華、胡佩衡、陳半丁等一批著名藝術家到北大授課和指導學生的藝術活動。由於蔡元培先生的努力,北京大學成了一所藝術氣氛十分濃厚的大學,並且很快成為全國的美育和藝術教育的中心。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燕園書畫會應運而生。會長李志敏率諸書友、畫友乘時崛起,承先啟後,再造輝煌。20年來,人材與成果雙豐收,贏得東風又一枝。
就是從蔡元培先生任北大校長開始,北京大學形成了重視美育和藝術教育、重視美學研究和藝術研究的傳統。這是一個極其寶貴的傳統。
第一,北京大學的藝術教育帶有鮮明的人文色彩,並且有著很強的學術性。
北京大學的藝術教育從一開始就有明確的理念的指導,這就是蔡元培先生的美育思想。所以北京大學的藝術教育帶有鮮明的人文色彩。北京大學「音樂研究會」初建時的宗旨是「研究音樂,陶養性情」,1920年10月修改章程,宗旨改為「研究音樂,發展美育」。美育是人文教育。人文教育面對的是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的內涵就是意義世界和價值世界。所以北京大學的藝術教育從一開始就沒有停留在技術的層面,而是自覺地引導學生去追求一種更有意義和更有價值的人生,去追求人生的完美化。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傳統。中外的教育史都證明,一所大學如果十分重視藝術教育,如果它的藝術教育有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和人文色彩,那麼它所培育出來的學生總是更富有活力,更富有創造力,更富有進取精神,具有更開闊的胸襟和眼界,具有更深刻的人生體驗,具有更健康的人格和更高遠的精神境界。
與此相聯系,北京大學的藝術教育顯示出很強的學術性。這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就是在蔡元培先生的提倡下,北京大學十分重視美學理論的研究,因為美學是藝術教育的靈魂。當時有鄧以蟄先生教美學,之後朱光潛先生、宗白華先生這兩位美學大師又先後到北大任教。這使得北大的藝術教育有了一種學術的、理論的依託,並且在形而上的層面上形成了一種優勢。這是非常重要的。
再一方面,就是長期以來在北京大學從事藝術教育的教師大多數都是具有深厚文化修養的學者,是學者兼藝術家,或者說是學者型的藝術家。我們可以舉幾個例子來說一說。
例如鄧以蟄先生(1892-1973)。他是清代大書法家鄧石如的五世孫。他本人的隸書、篆書都達到很高的境界。同時他又是哲學家、美學家和書畫鑒賞家。他曾經擔任北大哲學系的主任,長期講授美學、美學名著選讀、西洋美術史等課程,並且寫了《書法之欣賞》、《畫理探微》、《六法通詮》等學術著作。他是學者兼藝術家,是學者型的藝術家。
又如蕭友梅先生(1884-1940)。他先後留學日本和德國,不僅學習音樂,而且學習哲學和教育學。他在萊比錫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的博士論文題目是《中國古代樂器考》(1916年)。1921年蔡元培聘他到北大任教,同時有兩個職位,一個是哲學系講師,一個是「音樂研究會」導師(後來任「音樂傳習所」教務主任)。他除了教學和組織、指揮管弦樂隊,還創作了《春江花月夜》等近百首歌曲以及大型合唱曲、大提琴曲和管弦樂曲,同時他又編寫了《鋼琴教科書》、《小提琴教科書》等大量教材,寫了《和聲學》、《普通樂學》等理論著作和《中國音樂的比較研究》等理論文章。蕭友梅先生是學者兼藝術家,是學者型的藝術家。
又如陳師曾先生(1876-1923,又名衡格)。他祖父陳寶箴是湖南巡撫,父親陳三立是著名詩人,弟弟陳寅恪是著名歷史學家。他的家庭背景使他從小打下了極其淵博深厚的國學基礎,使他的山水、花鳥和篆刻都取得很高的成就。他還寫了《文人畫之價值》等學術論文。他與齊白石交誼極深,他的藝術思想對齊白石影響很大。他勸齊白石自出新意,推動齊白石開始「衰年變法」。他在藝術教育方面的成就也非常大,王雪濤、王子雲、李苦禪、劉開渠、俞劍華等人都出自他門下。陳師曾先生也是學者兼藝術家,是學者型的藝術家。
再如沈尹默先生(1883-1971)。大家都知道他是大書法家。他初學歐陽詢,後學褚遂良,晚年張揚二王,影響極大。但他同時又是學者。早在1913年他就受聘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並參與編輯《新青年》雜志。他寫的古體詩詞清新秀逸,也很受贊揚。沈尹默先生是學者兼書法家,是學者型的書法家。季羨林先生曾對「學者書法」有精妙的論述。季先生說:「學者書法不僅講求書法的典雅清正,而且要求書法有深厚的文化意味。學者書法不僅僅是藝術,而且是文化,同時也是學者對漢字的美化和文化化。從學者書法作品中可以看到學者的文化修養和寬宏眼界。」「學者書法」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課題。在北京大學一百多年的歷史上,有很多著名學者都是書法家。他們深厚的學養,使他們的書法作品具有季先生所說的深厚的文化意味,從而有特殊的審美價值。
❻ 當代大學生如何成才論文
當代大學生如何成才論文1500字數
隨著經濟發展的快速,科學技術的進步,使得中國——這個本已人口眾多的國家的社會競爭愈來愈激烈,競爭是殘酷的,讓每個人都活在了一個優勝劣汰的社會之中,來自生活的各種無形壓力使我們背得喘不過氣來,令我們恐懼,這些與日俱增的壓力形成我們墮落的思想,無心去工作、學習,以致於工作樣樣不順心,成績一落千丈,多少人為此而苦悶、壓抑,放棄了自己的理想、目標,甚至覺得世界不需要他,而為此產生輕生的念頭,這不都是競爭犯的錯,壓力惹的禍嗎?
其實,「井無壓力不出油,人無壓力不成材」,動力是來源於壓力的,只要你有本事,我們根本就大可不必擔心自己的命運,雖說前面的路不一定平坦、順利,需要開拓、創新,或者歷盡艱險去標新立異,所以,我們就必須在壓力下學會在逆境中鼓勵自己奮斗,激勵自己進步,但不要沖破道德范圍內的欺騙自己,也就是不要自欺欺人。要相信,無論何時何地,自己始終是最好的;無論做什麼,不要強迫自己去做,如果想做,做到自己能力范圍內的最好就可以了,畢竟每個人的能力也是有所不同的,因此,在逆境中,我們會學到更多,更清楚自己個人的能力;在逆境中,困難會激發我們的鬥志,我們會更加努力學習;在逆境中,真情會流露出來,使我們更清楚人性的險惡。對於在不知何時,時興起了的「比」,我們不是比物質上的高檔,才貌上的出眾,而是比成績上的突出,精神上的可貴,俗話都說:是你的,想跑也跑不掉;不是你的,想得也得不到。可卻總有的人為了與對手比拼,甚至不擇手段地也要去得到某些不屬於自己的東西,為此引發出了無數地悲劇,因此,我們千萬不要因為一些物質上的需求,去違背自己的良心,我們只能為精神上的靈魂,去堅持不懈,不能讓失敗、挫折給打倒,這才是為自己而活,為目標、理想而活,才對得起自己的努力,也不枉自己所付出的一番心血與汗水。 「天生我才我善用用「,就像柳樹一樣,倒著插也可以成材,做到「無心插柳柳成陰」,不是嗎,自己有一副好身手,好本領,不驕傲自大,為人忠厚謙遜,不滿足於現狀,繼續努力奮斗,還愁難在這個充滿了競爭的社會上找一塊立足之地?在遇到困難、危險時,不要心急、恐慌,憂郁的日子裡需要鎮靜,沉著思考、應付每一個問題,讓每一塊「絆腳石」在你的冷靜、機智下消失,隨之煙消雲散。
當代大學生如何踐行科學發展觀 1500字論文
科學發展觀是我黨「根據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總結了國內外在發展問題上的經驗教訓,吸收人類文明進步的新成果,站在歷史和時代的高度」提出的一種新型發展觀,「科學發展觀內涵極為豐富,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展各個領域。」當前,全國各個領域、各個群體正以科學務實的態度樹立和落實這一發展的新型理念、新型思路,大學校園——作為培育國家和民族精英的搖籃也以講座、研討會、論壇等形式及豐富的實踐活動宣傳和實踐行著科學發展觀。然而,在全國上下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大樂章中,也出現了不和諧的音符——有的大學生認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與已無關,科學發展觀對當代大學生沒有任何意義」。對此,筆者不敢苟同,這一方面反映了有的當代大學生對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實質、豐富內涵理解的片面性,另一方面反映了個別當代大學生在價值取向上的偏差。
通過較為系統的學習,我認為科學發展觀之於當代大學生的意義有二點:一是科學發展觀是作為我黨在現代化建設關鍵時期總結過去20多年的教訓和經驗提出來的,是建設小康社會的迫切要求,事關國家興衰,作為民族和社會的中堅——當代大學生理應掌握這一理念,把自身的和諧健康發展與國家的命運緊密的結合起來;二是科學發展觀中蘊含的世界觀、方法論同樣是指導我們學習成長的有力武器,可以使我們全面的審視自己,彌補缺陷,克服弱點,發揚優點,把自己塑造成為:「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心、過硬的社會競爭力以及國際競爭力、個性與人格得到健全發展的高素質創新人才」。
我覺得對科學發展觀的學習,能夠提高我們大學生的覺悟,指導我們大學生進行自身建設。
第一,科學發展關可以指導當代大學生做一個富有社會責任感的人。科學發展觀是辯證的發展觀,辯證的發展觀是全面的發展觀、是對立統一的發展觀,這就要求我們把個人發展與國家社會發展統一起來,把個人的發展置於國家社會發展的大背景下,在個人發展的同時,強調對國家和社會的奉獻。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和本質是以人以本,我們重視每個公民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同時也強調每一個人的發展是其他人發展的前提,因此要做到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有機結合。世紀偉人 *** 同志一生奮斗,全身心的投入到我國社會主義革命與現代化建設事業,他的一句深情名言「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深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道出了有志於國家強盛人民幸福人士的心聲。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當代大學生要克服極端的個人主義,更多地為他人著想,滿懷 *** 地投入學習中去,投入到現代化建設事業中去,在奉獻社會的同時實現自身的價值。
第二,科學發展觀可以指導當代大學生做一個知識結構完善的人. 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全面、協調的發展自己,要求我們有一個完善的知識結構。完善的知識結構有利於我們全面的提高自身的素質,有利於全面的發展我們的綜合能力. 目前,存在的重理輕文、重技術輕人文的偏向亟需糾正。其他學科學的再好,沒有世界觀和人文素養還是不夠的。由此觀之,當代大學生應該在掌握好專業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廣泛的涉獵其他學科,以豐富知識、提高能力,做一個全面協調發展的人。
第三,科學發展觀可以指導當代大學生做一個人格健全的人.。科學發展觀不僅要求當代大學生取得學業的成功,而且要求其人格健全,做一個身心都健康的人。人格健全就是指個人的所想、所說、所做都是協調一致的。當代大學生要以高度的自覺自律精神培養自己的集體主義感、敬業奉獻和誠實信用品質、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擯棄自我中心、功利主義、虛偽欺詐、懶散依賴等不良人格品質;並且用自己優良的人格品質感染他人,教育他人,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做到言行一致,意志堅定。遇到挫折不氣餒,愈挫愈奮;成功時不驕傲,謙虛謹慎;別人有困難時,樂於幫扶;遵規守約,積極向上。講求合作團結,不斷超越自我,實現同學間競爭求勝求發展的「雙贏」。
通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於當代大學生自身成長,可以有效的實現做學問與做人、理論思想與社會實踐、寬廣知識和較強能力、技術素養與人文素養、健康身體與心理等有機結合,實現自身和諧健康的成長,成為「理想遠大、熱愛祖國的人;成為追求真理、勇於創新的人;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成為視野開闊、胸懷寬廣的人;成為知行統一、腳踏實地的人。
然後寫點自己的事情,經歷 就OK了
當代大學生如何成為改革創新的主力軍 論文 2000字
作為新世紀的當代大學生要想所作為,就必須以時代的歷史使命為已任,把握時代的脈搏,跟上發展的源流,迎接變革的挑戰,從而樹立起為時代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而獻 的偉大志向。
1、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神聖使命。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曾經長期走在人類文明的前列。可是在近代文明大潮中,中國漸漸落伍了,而且竟然淪為落後的挨打者。今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神聖使命已經歷史地落到當代大學生的肩上。我們當代大學生一定要積極投到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事業圳去。
2、以推進全面小康社會和構造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歷史重任。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造和諧社會是當今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兩項具體表現。這也是時代賦予當代大學生義不容辭的歷史重任。
3、以提高大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為基本要求。只有切實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才能夠符合高速發展變化的時代要求,擔負起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因而我們當代當代大學生要著眼於自身的全面發展,認真學習黨的十六大精神,用「三個代表」的自覺性和堅定性,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政策水平和綜合素質:加強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的學習,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積極倡導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反對、抵制各種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利己主義等腐朽思想:加強自身修養,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質、較強的法紀觀念,提高心理素質,形成堅強的意志、健全的人格,克服價值觀念混亂、理想信仰迷惘、政治意識淡化、道德行為失范的現象,在今後人生的奮斗的征途中,一定要堅持學習科學文化與加強思想修養的統一、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社會實踐的統一、實現自身價值服務祖國人民的統一樹立遠大理想與進行艱苦奮斗的統一,扎扎實實、認認真真地學習好本領,練好基本功,掌握新的知識,使自己成為理想遠大、熱愛祖國、追求真理、勇於創新的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視野開拓、胸懷寬廣的人,知行統一、腳踏實地的人,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奮斗不息,塑造無悔的青春!
當代大學生如何踐行科學發展觀論文
古語有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當代大學生要想正確踐行科學發展觀,我認為要從自身做起. 第一:要結合當前國內外形勢,正確、全面、深入地理解與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真正內涵.認真地加以貫徹實施.也許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我們要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要做到「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 (1)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當前我國的首要任務是解放與發展生產力,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經濟的發展應考慮到與其他方面的相協調,要注重速度、結構、效益、質量的相統一.作為當代的大學生只有不斷的學習新的知識,不斷的武裝自己的思想,才能夠為我國經濟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2)堅持區域協調發展,做到統籌兼顧.當前我國的區域經濟發展很不協調,東西部之間、城鄉之間的差異尤為明顯.作為當代的大學生,在面臨當前嚴峻的金融危機形勢下,更應該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放下自己所謂的面子問題,社會價值的體現才是一個人真正價值的體現.我認為當代的畢業生不是找不到工作, 而是有些工作不願意去干.比如,那些西部貧困山區的發展還是需要我們的努力的,我認為我們有責任去幫助他們. (3)堅持可持續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生態保護型社會,生態破壞乃成為當今全球性的問題,保護環境乃全球性的共同任務,當然作為當代大學生的我們責無旁貸,我們可以開展一些小型的講座,在公共場合做一些相關的宣傳,使「保護環境」的觀念深入人心. (3)堅持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一項基本原則. 以人為本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和執政理念的集中體現.以人為本全面回答了科學發展觀的一系列基本問題.為誰發展、靠誰發展、發展成果如何分配,這是任何一種發展觀都回答和解決的基本問題.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與核心,是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必然要求.大學生當中有不少黨員,如何提高自身的素質起到模範帶頭作用,如何幫助他人共同進步,這也是我們黨在普通群眾中所應該起到的作用,所有的這些,我們做到了嗎? 通過學習,我深刻地感受到:深入領會和准確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實質,著力用科學發展觀武裝自己的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學習和學生工作,對於我們的人生都具有重大的意義.
當代大學生如何成為創新創業型人才
個人認為創業首先要有一定的資金這是必要的,其次還要有社會經驗和行業知識,不熟的行業不要做,不懂的也不要做。
再者還要必備的社會關系否則你是很難存活的,另外就是法律知識和 *** 政策了,這也是很重要的。
首先是要有做老闆的頭腦:建議研讀《富爸爸,窮爸爸》系列中的《富爸爸投資指南》。這里主要講的是做老闆的頭腦,即入富人階層的心理准備和入富人階層的理論方法。
其次是商業理論知識:我們中國人常常談到:理論指導實際。說的很有理,創業需要懂許多東西,比如市場營銷,社會心理學,財務基礎知識,企業法等等。
再次是鍛煉商業技能:比如與人交流,影響他人,對市場的獨特眼光等。另外在此過程中最好能結識一些志同道合的創業夥伴,多多益善。
畢竟創業並不那麼簡單!
論文:當代大學生如何發揚與傳承奧運精神
第一,先明確什麼是奧運精神
奧林匹克精神集中體現在奧林匹克運動一貫遵循的宗旨及提出的格言和口號上。"和平、友誼、進步"是奧林匹克宗旨的高度概括。"更快、更高、更強"是奧林匹克格言。"重要的是參與,不是勝利"這句口號,反映了奧林匹克運動的國際性和廣泛的群眾性。
目標:舉辦一屆有特色、高水平的奧運會
三大理念: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
方針:開放辦奧運 創新辦奧運 節儉辦奧運 廉潔辦奧運 全民辦奧運
第二,發揚和傳承奧運精神
在了解什麼是奧運精神後要理出你要表達的重點,普遍會著重點放在"和平友誼進步"說實話我個人不推薦,很容易千篇一律."重要的是參與,不是勝利"這個切入點也不好,個人感覺消極."更快更高更強"反而能寫出比較積極的東西,個人推薦.
奧運除了體現它所表述的宗旨口號格言等,更體現了團結.不論是對奧運本身的關注、民眾的支援還是到奧運的傳遞,不僅體現了一個民族的團結,也體現了一個國家的團結,更體現了世界人民的團結.而只有團結才能讓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乃至這個世界發展得更快、變得更強。
在這我們更可以聯絡時世,從年初的冰凍災害到汶川地震再到現在各地的洪澇災害,2008不僅是值得歡騰的北京奧運年,更是一個對中華民族考驗的一年,而在這一年裡,我們的人民團結互助友愛堅強……
我就不多扯了,再扯我也能扯出篇作文了。。。汗~~~言歸正傳。
第三,當代大學生的使命
有了以上內容鋪墊,做為一個大學生有什麼樣的使命,怎樣做到「更快、更高、更強」……
下面是奧運知識的網頁,希望對你能有幫助:
:bjys.gov./export/sites/ys/fs3/hot/1182752173109.
:blog.e./user4/srsygl2007/archives/2008/2042400.s
當代大學生如何看待國際關系論文
我國正確處理國際關系 1.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獨立自主為立場,以維護國家主權獨安全,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為目標,以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為宗旨,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准則。 2.我國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進國際經濟政治新秩序,把握和平與發展時代主題,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策,主張世界多極化和國際關系民主化。 3. *** 尊重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積極參與聯合國有利於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各項活動。作為負責任大國,積極承擔國際義務。
當代大學生如何踐行科學發展觀(論文 2000字到3000字)
當代大學生如何踐行科學發展觀 摘要:科學發展觀對大學生的身心成長以及學習和科研極其重要。我們必須透徹體認和扎實踐行科學發展觀,「真學、真懂、真信、真用」。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身心成長;學習和科研;踐行 十六屆三中全會嘹亮吹響了折射治國理政理念深刻躍遷的科學發展號角。這是我黨依據「時代精神的精華」、「文明活的靈魂」和「普照光」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深刻汲取了國內外發展的正反經驗,高屋建瓴和「計深遠」地提出的一種嶄新的發展觀。五年來,它愈來愈透顯出強大的真理力量,愈來愈得到億萬人民的高度認同,真真切切沁人心髓,已經並將久遠地在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產生穿透性的影響。作為「鐵肩擔道義」和「舍我其誰」的當代大學生,我們必須以極強的自覺性和徹底的堅定性來透徹體認和扎實踐行科學發展觀。「我們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會的棟梁。」(《畢業歌》) 一、科學發展觀對當代大學生的重大意義 (一)科學發展觀哺育當代博士生身心成長 首先,科學發展觀使當代大學生富有深切社會責任感和發自內心的奉獻意識。科學發展觀是辯證的發展觀與全面的發展觀、對立統一的發展觀的高度有機統一。這就要求我們把個人發展與國家社會發展密切統一,在個人發展的同時,強調對國家和社會的自覺奉獻。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未來社會就是追求「個人的獨創的和自由的發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6頁)而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和本質就是以人以本,它既重視每個公民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同時又強調每一個人的發展是其他人發展的必要前提。「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們大學生要克服極端個人主義和唯我主義,滿懷 *** 地投入到服務他人和奉獻社會中去。「智周萬物,道濟天下」,當代大學生要有擔當精神,要「效法羲和馭天馬,志在長空牧群星」。 其次,科學發展觀指導當代大學生知識結構合理完善。科學發展觀要求全面、協調地發展自己,要求我們有一個合理完善的知識結構。這既有利於我們全面提升自身素質,又有利於全面地發展綜合能力。目前,廣泛存在的重理輕文、重技術輕人文的偏向亟需扭轉。本身專業學得再好,如果沒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和深厚的人文素養,也是絕對不行的。 再次,科學發展觀指導當代大學生人格健全。科學發展觀不僅要求我們取得學業的成功,而且要求大家人格健全、心智健康。人格健全就是指個人的所想、所說、所做都是協調一致的,不是多重性格的多面人。當代大學生要擯棄功利主義、自由主義、虛偽欺詐和懶散依賴等不良思想品德,並且能用自己優良人格品質感染、教育他人。 (二)科學發展觀對當代博士生學習和科研的指導作用 首先,作為世界觀和方法論高度統一的科學發展觀,是指導學習和科研的有力武器。它可以使我們全面審視自己,彌補缺陷,克服弱點,發揚優點。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和科研,用科學發展觀來指導,就是堅持以人為本的要求,充分體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因為,科學發展觀張揚人的主體性,可以充分激發我們學習的熱情、積極性和創造性,大力增強學習和科研的興趣及慾望。其次,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學習,有利於大學生擴大知識面。現今的科學研究已經不是一個學科的單打獨斗,而是眾多學科的協同作戰。如果沒有多個學科背景,研究人員往往不能很好地思考和解決問題。科學發展觀強調統籌兼顧,就是要求大學生學習不能老在一門學科上鑽,要適當學習其他學科,各個學科相互補充,取長補短。惟有如此,我們以後的科學研究才能全面、協調、可持續。 二、當代大學生如何扎實踐行科學發展觀 (一)看清形勢,認准目標 當代大學生「頭懸梁,錐刺股」的目的就是「為中華之崛起」。我們夙興夜寐地探尋知識和本領,就是為了更好地為了國家的科學發展。科學發展觀不僅為我們黨和國家的發展指明了方向,而且也為大學生的學習和科研明晰了目標,使我們能夠更加自覺地認識到「學習為什麼、學習什麼和怎樣學習」的重大問題。當代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准建設者,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德才兼備,為建設祖國而「時刻准備著」。當代大學生必須深刻地體認到:只有科學發展才能真正與時俱進馬克思主義,這是160年來馬克思主義的發展邏輯和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
滿意請採納
當代大學生成人成才和實事求是的論文
第一節 適應人生新階段
大學是人生發展的新階段, 「 新 」 的重要表現就是我們面臨著一個全新的生活、學習、工作環境。在這個轉折時期,同學們既會充滿好奇和興奮,也容易遇到不適和困難。能否盡快適應大學新生活,將關繫到我們在大學四年的順利成長。這是同學們面臨的首要問題。如果不能適應大學的學習生活環境,成才就無從談起。
有人說,大學生活有什麼不能適應的 ? 未必。
不少新生面對新的環境感到程度不同的不適應,這是客觀存在的。可能會存在如下一些心理感受:失望感、自卑感、孤獨感、空虛感、被動感。環境的改變容易使人產生各種各樣心理,有些心理是可以理解的。(生活不適應、想家等)我們應當積極主動地調適自己的心理,主動地去適應這種環境,而不是抱怨,更不是逃避。對大學新生的同學而言,要適應大學生活,首先要了解大學生活的特點。
一、大學生活的特點
大學是知識的海洋。這里有濃厚的學習研究和成才氛圍,有豐富的圖書資料和先進的儀器裝置,能使大學生接觸到廣博的知識,培養必要的專業技能。這里是知識創新、傳播和運用的基地,是培育創新精神的搖籃。
大學的靈魂:引領學術風氣,促進思想交流,陶冶品德操守,建設精神文明。
與中學相比,大學生活在以下方面發生了變化: 1 、學習要求的變化。 2 .生活環境的變化。 3 .社會活動的變化。 4 .人際關系的變化。 5. 管理制度的變化。
大學生活與中學相比,其顯著的特點就是要求學生必須自主獨立,不論衣、食、住、行還是學習交友乃至認識社會和人生,都需要更多地依靠自己的認知能力去思考、判斷、選擇和行動。了解大學生活有哪些新變化,有助於縮短適應過程。
二、積極適應新環境
為了盡快適應新環境,縮短適應期,要積極培養和提高獨立生活能力,掌握大學生活的主動權,形成積極向上的心態,大學生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提高獨立生活能力。第二客觀全面認識自我。第三學習人際交往的方法。
三、確立目標、樹立新的學習理念
1 、目標的功能
2 、樹立新的學習理念
3 、培養優良學風
一、認識當代大學生的歷史使命
進入 21 世紀的大學生,是處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增強,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科技競爭、人才競爭、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中華民族歷史大變革時代成長起來的大學生,是在國內改革開放繼續深入的大潮中,肩負著光榮而艱鉅的歷史使命的大學生。馬克思曾說過: 「 作為確定的人,現實的人,你就有規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務,至於你是否意識到這一點,那都是無所謂的。這個任務是由於你的需要及其與現存世界的聯絡而產生的。 」 不同時代的青年面對不同的歷史課題,承擔著不同的歷史使命。當代大學生承擔的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當代大學生承擔著那些歷史使命呢?
1 、繼往開來的歷史使命
2 、迎接挑戰的歷史使命。
二、明確當代大學生的成才目標
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歷史使命對大學生的必然要求,是黨和人民的殷切希望,也是大學生需要確立的成才目標。
大學培養目標所要求的德、智、體、美方面的素質是相互聯絡、相互制約的統一體。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就是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是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的全面提高。當代大學生應努力成長為健康發展、和諧發展的一代新人。
三、塑造當代大學生的嶄新形象
當代大學生承擔著歷史的重任,是富有朝氣、充滿生命力的群體。良好的形象不僅是大學生成才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社會對大學生的要求。同學們要適應時代要求,自覺地塑造積極健康向上的嶄新形象。
樹立振興中華、勇於奉獻的形象。當代大學生應當把自己的崇高理想落實到建設祖國、振興中華事業上來,始終以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為己任。同學們生逢報效祖國和人民的極好歷史機遇,理應樹立起 「 舍我其誰 」 的豪情壯志和堅定信念,把為振興中華作貢獻作為自己不懈奮斗的目標!
樹立追求真理、善於創新的形象。當代大學生應當努力培養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不斷提高創新能力,充分發揮朝氣蓬勃、思維敏捷、敢為人先、最少陳舊觀念、最多創造活力的諸多優勢。夯實科學文化知識基礎,樹立科學的世界觀,把握正確的方法,使自己成為祖國和人民需要的、富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
樹立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形象。當代大學生要掌握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最前沿的科學文化知識,以造福國家人民。同時,要堅持以德為先,德才兼備。中國古代的思想家司馬遷說: 「 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 」 。就是說,只有用 「 德 」 來統帥 「 才 」 ,才能保證 「 才 」 的正當發揮;只有以 「 才 」 支撐 「 德 」 ,才能真正有益於國家和人民。目前社會上出現的社會腐敗和高科技犯罪等現象,為人們敲響了正確把握德才關系的警鍾。對當代大學生來說, 「 德 」 絕不是可有可無的。德才兼備是衡量大學生全面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准。
樹立視野開闊、胸懷寬廣的形象。當代大學生應當學會以開闊的視野觀察不斷發展的中國,觀察日新月異的世界。用寬廣的胸襟向歷史學習,向人民群眾學習。新時代的大學生,要把個人的 「 小我 」 融入國家和集體的 「 大我 」 之中,在維護和實現國家與人民利益的過程創造個人的人生價值。
樹立知行統一、腳踏實地的形象。當代大學生要努力將書本知識和實際行動密切聯絡起來,塑造 「 知行統一、腳踏實地 」 的良好形象。 「 知行統一 」 是和道德人格緊密結合在一起的。一個人能否做到言行一致,是他能否在立身處世等方面取得成功的重要條件。在人與人的相處中,既要重視言,更要重視行。要看他能否做到言行一致。一個大學生如果能夠從身邊的事情做起,做到言行一致,老實做人,踏實做事,他一定是個非常受歡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