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川大學生
『壹』 中國大學生骨幹培養學校的歷屆情況
2007年7月24日—8月7日,共青團中央、全國學聯在革命聖地井岡山舉辦了為期15天的「中國大學生骨幹培養學校首期學員赴江西社會實踐鍛煉」活動。166名來自全國各地211工程重點大學的大學生骨幹參加了本次活動。
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賀軍科、中共江西省委、團江西省委、中共吉安市委、中共井岡山市委主要領導同志出席了「永遠跟黨走,成才報祖國」社會實踐啟動儀式,賀軍科發表了重要講話,團中央學校部周長奎部長主持啟動儀式。整個社會實踐活動由全國學聯主席劉凱、團中央學校部李小豹副部長、團江西省委領導全程陪同。
本次實踐鍛煉活動分為三個階段:一是革命傳統教育階段,主要開展學習革命歷史、瞻仰紅色聖地、傳承井岡山精神等系列革命傳統教育;二是社會實踐活動階段,全體學員分成7隊深入吉安市7個縣(區)的40餘個鄉村,與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開展「五個一」活動,即開展一項專題調查、舉辦一次專場報告、參加一天勞動服務活動、辦一件實事、撰寫一份調查報告;三是總結匯報階段,在井岡山學院舉辦「中國大學生骨幹培養學校」實踐鍛煉活動論壇,進行活動集中總結。 第二期「中國大學生骨幹培養學校」於2008年4月2日在北京開班,開展了為期一周的理論學習活動,組織學員集中學習黨的十七大精神和全國「兩會」精神、舉辦形勢政策專題報告、參觀「復興之路」大型展覽和「嫦娥探月工程」實驗室等。
2008年8月5日——8月19日,共青團中央、全國學聯在廣東舉辦了為期15天的「中國大學生骨幹培養學校」第二期學員赴廣東實踐鍛煉活動。有來自全國198所重點高校的210名優秀學生骨幹參加,其中有8名來自廣東。
「中國大學生骨幹培養學校」是「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的重要內容,參加培養的學員都是先由各大高校推薦,再由各省團省委和學聯層層審批後的「精英代表」。廣東的學員共有8人,其中中山大學2人,華工、華師、暨大、華農、廣商、廣美各1人。
這次廣東實踐的重點是讓學員了解改革開放的輝煌成就和寶貴經驗。因此,本期學員在8月6日開始,分別在廣州、深圳、東莞三地開展實踐。其中,「重頭戲」將落在東莞。
在東莞,學員分成8個團隊,分赴8個鎮開展「體驗式」實踐。記者了解到,在東莞經濟發達的厚街、長安、虎門等鎮,學員將到企業和社區進行體驗,擔任企業的部門經理助理或參與街道的義工服務;而在農業發達的石排等鎮,學員到農村進行體驗,擔任村長助理。 2009年11月18日至11月27日,第三期中國大學生骨幹培養學校在北京順利開班。在開班儀式上,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陸昊、團中央書記處書記盧雍政、全國學生聯合會主席劉凱、團中央學校部部長李小豹等領導出席了會議。陸昊作了重要講話,並對全體學員提出了具體要求。
中國大學生骨幹培養學校第三期學員面向全國「211工程」高校學生會主席和研究生會主席、非「211工程」高校全國學聯主席團單位及各省級團委推薦的省級學聯駐會主席招生,學員總計256人。學校課程區分集中階段和非集中階段設置,原則上分為理論學習、社會實踐、總結交流和全學年非集中學習四個階段。
2010年7月23日——8月6號,共青團中央、全國學聯在重慶舉辦了為期15天的「中國大學生骨幹培養學校」第三期學員赴重慶實踐鍛煉活動。有來自109所高校的256位學生骨幹匯聚山城重慶。期間,他們走進巴渝大地的大街小巷,田間地頭,用實際行動去了解祖國西部的巨大變化,感受山城重慶日新月異的面貌變化。
本次活動旨在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等中央領導同志關於「重視並加強對學生幹部的培訓和實踐鍛煉」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實施「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在廣大青年學生中努力培養一大批堅定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
據了解,實踐活動共分為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為啟動儀式與紅色教育。內容包括啟動儀式,並邀請市領導做「西部大開發及重慶發展形勢」報告及專家做社會調查方法輔導;開展參觀三峽博物館、紅岩紀念館、白公館、渣滓洞和歌樂山烈士陵園等紅色革命聖地、聆聽老紅軍講述革命經歷和邀請專家舉辦黨史報告等活動。第二階段為「三進三同」社會實踐鍛煉。其間,學員將分7隊深入到重慶市南川區7個鄉鎮的農戶,開展進基層、進村子、進農戶及與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的「三進三同」活動。同時,進行參觀考察、專項課題調研及支教、支農、支醫等「三下鄉」服務活動。第三階段為總結交流與登山邀請賽。包括舉行「三進三同」社會實踐總結大會,舉辦中國大學生骨幹與市領導交流座談會。 2010年12月8日,全國大學生骨幹培養學校第四期在北京科技大學正式開班。來自全國的257名「211工程」高校學生會主席和研究會主席,以及各省級學聯駐會執行主席匯集於此,進行了為期十天的集中理論學習。
在十天的理論學習中,學員通過講座、報告會、班級研討會的形式系統學習了日常學習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並參與了別開生面的體驗式教學,學員分別對全國人大、全國政協、國新辦、國台辦、國資委等國家部委進行了政務參觀,增進了學員對國家黨政工作的了解。除了常規的教學,在課余時間第四期大骨班的學員還參加了素質拓展訓練,組織了籃球友誼賽、辯論賽,並進行了一次聯歡晚會。理論學習期間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陸昊、團中央書記處書記盧雍政分別為學員主持召開了關於當前學生會、研究生會如何發展的座談會。盧雍政書記就學生會在服務同學就業創業中應起到的作用、當代青年學生的「中國夢」、中外大學生的異同等方面作了重要講話。
2011年7月25日—8月3日,共青團中央、全國學聯將在北京、河北舉辦為期15天的「中國大學生骨幹培養學校」第四期學員赴北京、河北實踐鍛煉活動。 2011年12月4日至10日,團中央、全國學聯主辦的中國大學生骨幹培養學校第五期學員理論學習周活動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舉行。共青團中央學校部部長陳光浩、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校長王建中、全國學聯主席齊興達出席4日的開班儀式。團中央書記處書記盧雍政出席10日的學習周總結會。全國「211」工程高校的校學生會主席、校研究生會主席及部分省級學聯執行主席共275名學員參加了學習周學習。
2012年8月19日,在來自全國「211工程」重點大學的132名學生會主席、研究生會主席激揚嘹亮的歌聲中,一場以「向人民學習,在實踐中成長」為主題的第五期「中國大學生骨幹培養學校」學員暑期社會實踐鍛煉活動,在全國青少年井岡山革命傳統教育基地拉開了序幕。 2013年12月9日,由共青團中央、全國學聯主辦的中國大學生骨幹培養學校第七期開班式在北京舉行。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中國大學生骨幹培養學校校長秦宜智出席並講話。團中央書記處書記傅振邦主持會議 。
秦宜智指出,大學生骨幹們要深刻領會把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著力增強思想引領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著力引導同學們正確看待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進程中的階段性特徵,堅定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信念,為全面深化改革匯聚正能量。要深刻領會把鞏固和擴大黨執政的青年群眾基礎作為政治責任,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不能當「學生官」,要做「學生友」,真正融入同學中間,把同學凝聚起來。注重發揮好橋梁和紐帶作用,一方面要努力把黨的聲音、團的工作傳遞給同學們,另一方面要合理有序地表達和維護同學們的正當權益。要深刻領會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作為工作主線,圍繞立德樹人、服務學生成長成才做工作。著眼於同學們的普遍性需求和入學、升學、畢業、就業等不同階段的差異性需求,找准工作的切入點,圍繞文化素質培養、心理素質提升、就業創業指導等,搭建平台、提供服務。著眼於同學們良好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組織開展更多同學喜愛的群眾性健身運動,鼓勵同學們「走下網路、走出宿舍、走向操場」,促進同學身心健康、體魄強健。
傅振邦在總結講話中指出,大學生骨乾和各級學聯、學生會組織要按照宜智同志的講話要求,進一步明確大學生骨乾的成長路徑、培養方向和工作要求,鞏固和發揚第六期的學習成果,集中精力把第七期辦出實效,爭取取得更大的進步和成績。
結業暨開班式上,武漢大學原研究生會主席張天宇嘯、四川大學原研究生會主席羅傑斯等5名第六期學員代表和清華大學學生會主席忻隆等2名第七期學員代表作了匯報發言。教育部思政司、團中央學校部有關負責同志出席會議。與會領導為第六期學員頒發結業證書,為第七期學員贈送理論書籍。
據悉,中國大學生骨幹培養學校於2007年5月組建,主要招生對象為全國主要高校學生會、研究生會的主要學生幹部,每年舉辦一期,開展集中的理論學習和實踐鍛煉等活動。第七期198名新學員將在開班式後,開始為期一周的理論學習,期間將開展專題報告、論壇交流、政務參訪等活動。
『貳』 重慶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的知名校友
劉鵬,男,1951年出生,1979-1982年在重慶大學機械工程系固體力學專業研究生學習,獲工學碩士學位,國家體育總局局長,黨組書記,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向巴平措,男,1947年出生於西藏昌都,1975年畢業於重慶大學機械繫,西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人大常委會主任,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聶衛國,男,1952年出生於重慶市南川縣,1975年畢業於重慶大學機械繫,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三峽工程稽察辦公室)黨組書記、主任。
黃尚廉,1950-1954,重慶大學機械工程系,工程院院士。
陳流汀,重慶郵電大學校長(機械83屆校友)
張湘偉,廣東工業大學校長(機械81屆校友)
陳德文,吉林大學黨委書記(副部級、985,機械繫校友,原蘭州大學黨委書記)
王國春,男,1946年出生,1970年畢業於重慶大學機械繫,五糧液集團董事長。
景柱,男,1966.10出生於河南蘭考,1988年畢業於重慶大學機械學院,海汽集團董事長、海馬股份董事長、海南金盤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海南海馬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
畢亞雄,1962.4生,1998.6-2001.7在重慶大學工業工程專業學習,獲得碩士學位,2004.3任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副總經理,兼中國長江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黨委書記。
董德福,男,1971.7生於吉林,1994年畢業於重慶大學機械工程系,德信無線通訊科技有限公司(納斯達克上市公司)董事長兼CEO。
趙化宇,男,1972.5生,1994.7畢業於重慶大學機械工程一系,二級警督警銜,中國第七支駐海地維和警隊隊長,北京時間2010.1.13,趙化宇在地震中犧牲,烈士。
孔琳,男,1973年生,重慶人,1995年畢業於重慶大學汽車工程專業,2005.9.18夜,在重慶沙坪壩區石門大橋下的漢渝路碼頭,兩名大學生失足掉入湍急的江水中,孔琳與18歲青年李俊超立即跳入江中施救,將落水的兩人救起,孔琳因體力不支被江水捲走而犧牲,2005.9.23,重慶市沙坪壩區委、區政府授予孔琳「捨己救人英雄」稱號。
『叄』 南川區擬引進4所大學名單
南川區擬引進4所大學名單介紹如下:
南川區擬引進4所大學名單如下:
重慶郵電大學 。是國家布點設立並重點建設的郵電高校之一。
重慶師范大學 。是重慶市人民政府創立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是新中國最早創辦的高等師范院校之一。
重慶文理學院 。是重慶市人民政府主辦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學校。
重慶醫葯高等專科學校 。是國家首批「雙高」建設學校之一。
重慶郵電大學
重慶郵電大學簡稱「重郵」,坐落於直轄市——重慶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與重慶市人民政府共建的教學研究型大學,入選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國家「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
是國家「2011計劃」核心協同高校、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國家布點設立並重點建設的四所郵電高校之一,重慶市一流學科建設高校,CDIO工程教育聯盟成員單位。
截至2022年11月,學校佔地3800畝,校舍建築面積68萬余平方米,館藏430餘萬冊(種);擁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4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8個、專業碩士學位類別及專業領域25個。
設有17個學院,開設61個本科專業;有在校學生2.7萬餘人,其中研究生5800餘人,在職教職工2100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