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抑鬱症調查報告
1. 為什麼這么多中國留學生會抑鬱
隨著海外留學生數量的不斷增多,留學生自殺的事件時有發生。就在幾天前,一名在美國康奈爾大學念大四的中國留學生小田,選擇在公寓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耶魯大學(YALE)研究人員發布的一項調查數據發現,45%在耶魯學習的中國留學生報告自己有抑鬱症狀,29%表示自己有焦慮症狀,而美國大學生整體的抑鬱症和焦慮症比例只有13%。另一些包括澳洲和英國學校在內的高校調查也收到了類似的反饋。
那麼,究竟是什麼導致了這些學生的抑鬱與焦慮?
D、無法向心理咨詢師求助
共同的困惑和焦慮,讓留學生們自發地結成同盟互相求助。但是,即便是對於那些最開放的學生來說,接受精神治療仍然是一個遙遠的概念。
盡管,在此前多次發生的中國留學生自殺或猝死事件後,學校在發布給全校學生的信件中總會在最後提到心理咨詢的熱線及咨詢方式等等,然而對於留學生來說,似乎仍顯得杯水車薪——
耶魯大學此前的調查中發現,盡管中國留學生中出現心理問題的比例驚人,但是只有27%的人知道學校中有心理健康咨詢的服務,而真正咨詢過的同學,只有4%。
而在這些進行過心理咨詢的同學們看來,它的存在似乎也是頗為雞肋:除了等待周期的漫長和咨詢時間的有限,更大的窘境是——語言障礙正是很多中國學生壓力的根源,所以他們很難用英語去表述自己的困惑和情緒。
而那些端坐在心理咨詢室的咨詢師們,可能和中國唯一的聯系就是吃過熊貓快餐(一家經營美國化中式快餐的連鎖餐廳)的外賣,所以讓他們理解中國留學生對於家裡美味飯菜的懷念,似乎並不現實。
目前,一些學校咨詢顧問領導的支持小組和外展項目,正在得到亞裔學生的支持,而海倫高也表示,希望這些項目能夠擴展到中國留學生中,讓大學僱傭那些適應良好的中國留學生擔任社區顧問,為那些適應不好的同學提供幫助。
「中國學生在大多數美國校園中都是規模最大的國際學生群體......大學管理者應該更加努力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至少像這些學生努力被大學錄取那樣的努力。」
2. 大學生心理健康分析報告
新形勢下,如何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 教育 ,幫助大學生解決心理困惑和心理問題,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下面是我為你精心整理的大學生心理健康分析 報告 ,希望對你有幫助!
大學生心理健康分析報告篇1
一.為什麼大學生會自殺
天之驕子接連自殺事件,震驚整個社會,為何天之驕子生命如此脆弱?生命對於每個人而言只有一次,我們更應該有責任、有義務珍惜自己的生命。生與死只有一念之差,所以大學生面對自殺,要慎重,要理性,更要為結束生命找一個合適的理由。
自殺是一種具備傳染性的個人行為和社會現象。一個有良知的媒體不應該為了增加發行量、吸引大家的眼球而大篇幅地連續報道每一個自殺個案,對社會造成不良的影響。因此,對於大學生跳樓自殺的消息,媒體應最大限度地力求淡化報道。這是對生命意識的尊重,同時也是媒體自身的一種天賦職責和義務。如今年輕人的抗挫折能力不高,意志力不夠堅強,在遇到問題而又求助無門時,容易產生自殺的念頭。
一個人活著不單為自己一個人而活,還有父母和兄弟姐妹,父母幾乎將所有希望都寄託在孩子身上,如果失去了孩子,父母和親人該會多麼傷心。
從上述幾個自殺案例我認為存在如下幾個問題:
一)遇到問題後自己覺得找不到一種解決問題的辦法。
深圳大學學生羅某婷已經患有抑鬱症,跟人爭吵後竟上吊;廣東工業兩大學生竟因失戀、掛科而自殺,河北大學生劉偉因找不到工作而絕望自殺,從這些例子來看,我認為是由於 家庭教育 和中國式的應試教育造成的,這樣培養出的人才就是高分低能,心理素質差,獨立能力差,時時以自我為中心,在家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嬌生慣養,受不得一點委屈,遇到問題就易想不開。
二)自殺會傳染。
如果該生知道前一天有同學跳樓自殺,那會給他提供一種暗示,他會認為這是一種解決問題的辦法,因此效仿同學跳樓。
三)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存在問題
1、「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是一個誤導。
無數父母從胎教、幼教就開始在每一個細節上安排孩子,讓孩子做他們認為正確的事情,大人們把自己意志強加給孩子時,就會收獲兩種結果:要麼孩子非常聽話,但精神嚴重壓抑,結果得了抑鬱症(精神病的一種),要麼孩子不聽話,完全叛逆。河北大學生劉偉和深圳大學生羅某娟就是前一種。
中國式應試教育體制已經不能適應當前學生教育。現在學校為追求升學率,布置過多的作業給學生,給學生造成很大壓力,若不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回校又要受到老師的批評和處罰,現在的學生受到來自家庭和學校的雙重壓力,完全沒有獨立的意志,沒有自由,沒有自己的生存空間,結果孩子心理嚴重壓抑,成了應試教育的犧牲品,
所有家長都望子成龍,不讓孩子幹家務、搞衛生或做力所能及的事,只要一心讀聖賢書就行,結果養成孩子的獨立能力差,生活無法自理,出現高分低能之象,獨生子女尤其普遍。
有的家長過份遷就孩子,孩子從小嬌生慣養,一遇到問題就大喊大叫,無所適從,結果導致孩子依賴性過強,過份愛面子,心理脆弱,遇到不順心之事就想不開,應該引以為鑒!
2、社會環境的冷漠和殘酷
一切向錢看,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沖擊著校園,連學校也沒法避免,近來大學擴招,使更多人得到高等教育,但還沒有完善大學生就業制度,導致今天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問題沒有得到關注和解決,造成今天出現「大學生 畢業 即失業「 之現象,加上現在社會許多企業招人時很現實要熟手不要生手,給大學生就業造成困擾及失落,若政府不及時制定完善的大學生就業制度,打通企業和大學溝通的橋梁,必定會使大學生對自己的前途感到失望甚至絕望殺現象增多。
3、學校對學生關注不夠
只注重經濟利益,一切向錢看,缺乏對學生生活、就業獨立處理問題能力的培養。
二.如何防止大學生自殺
一)高校
1、改革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
作為高校的管理者應該把大學生作為一個生命人來對待,要把大學生生命個體的全面發展擺在教育工作的首位,增加對大學生的生命價值觀教育,教育大學生珍惜生命。在管理方式上,要尊重大學生個體的需要,時刻關注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幫助其解決實質難題,尤其給予精神上的鼓勵與支持,為其學習、成長創設一個寬松的環境。
2、加強挫折教育
大學生初涉社會,對於「失敗」極其敏感,一方面是因為在家備受長輩寵愛,有求必應,當初涉現實社會時難免心理上會出現誤差;另一方面是因為有的同學是學校里的佼佼者,但是出到社會競爭更大,面對的挑戰更多,一時無法轉換角色。因此,作為一個教育機構,學校不僅應該充當好其教書的角色,還應該作為一個育人的基地,及早地讓大學生了解社會的激烈,引導學生正確的看待挫折。
3、建立健全心理教育和咨詢機構,進行專業輔導
在筆者所做的調查報告中,有74.3%的調查者所讀的大學有設立大學生心理咨詢中心,17.1%的表示正在完善與建立之中,只有8.6%的調查者表示學校沒有設立相關的機構。這個數據無疑是令人樂觀的,但是值得深思與探究的是,這些機構能夠發揮其作用的又有多少呢?據筆者了解,學校設立的這些機構少有人涉足,很多學生覺得去接受心理咨詢是一件羞恥的事,擔心讓周圍的人知道會受排斥。所以高校注重的不再是建立心理咨詢中心,而是轉為鼓勵學生主動咨詢,開設個別心理咨詢和電話咨詢,此外還有為學生建立個人心理檔案,全面記錄大學生從大一到大四的心理變化,並且做好__。
4、著重培養高校教師和學生的自殺危機干預技巧
加強進行大學心理健康教育,掌握自殺前兆或者有關異常心理情況反應的特徵,做到發現時不慌不亂。分工安排及時的做好有自殺念頭的同學的安撫工作,盡量給予關心,進行心理疏導與溝通。此外還應與其家庭溝通,及時關注心理變化,創設一個寬松、和諧的家庭和校園環境。
5、做好自殺事件善後處理
每次學校發生重大的自殺事件後,學生的心理難免會出現恐懼、緊張的心理,在這時學校要及時的向學生公布自殺調查報告,向學生分析自殺原因,組織學生開展積極的活動,舒緩學生的緊張心理。 (二)社會各界 1、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機干預和治療機制 由於經費等問題,我國目前的心理危機干預規模非常小,水平也不高。目前,全國范圍內,只有北京、福建、安徽、重慶、四川和浙江開設了心理危機干預熱線。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開設2條心理危機干預熱線,但囿於資金和人員的限制,很多時候因為電話占線而無法被接聽。盡管政府部門要求各高校要對大學生心理疾病進行危機干預,但高校中的專職心理咨詢員數量卻嚴重不足。例如,目前北京高校專職心理咨詢員不到100人,而需要量至少為200名。現有的心理咨詢員的專業水平並不高,不能為學生提供有實效的幫助。此外,由於職稱和晉升得不到重視,專職心理咨詢員的流失也很嚴重。因此,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機干預和治療機制,還要靠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二)社會各界
1、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機干預和治療機制
由於經費等問題,我國目前的心理危機干預規模非常小,水平也不高。目前,全國范圍內,只有北京、福建、安徽、重慶、四川和浙江開設了心理危機干預熱線。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開設2條心理危機干預熱線,但囿於資金和人員的限制,很多時候因為電話占線而無法被接聽。盡管政府部門要求各高校要對大學生心理疾病進行危機干預,但高校中的專職心理咨詢員數量卻嚴重不足。例如,目前北京高校專職心理咨詢員不到100人,而需要量至少為200名。現有的心理咨詢員的專業水平並不高,不能為學生提供有實效的幫助。此外,由於職稱和晉升得不到重視,專職心理咨詢員的流失也很嚴重。因此,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機干預和治療機制,還要靠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2、媒體要營造一個寬松、健康的社會環境
如今每當出現大學生自殺事件時,媒體總會一馬當先的進行專題報道,有時難免會誇大了事件的嚴重性,而且長期反復地報道這類惡性事件也會對大學生產生不良影響,使大學生心理緊張,製造恐怖氣氛。因此媒體應該多報道積極向上的新聞,鼓勵大學生克服困難;此外,也要擔任起一個媒體應有的社會責任感,多宣揚積極的思想。
3、完善大學生就業機制
調查表明,就業壓力是大學生自殺的最大原因之一。面對日趨激烈的社會競爭,大學生雖然擁有一個好的文憑,但是現實社會更多 講究的是 經驗 。作為一個初涉社會的新人,大學生沒有經驗可言。國家投入了大量的財力與人力去搞教育,加大對大學教育的投入,但是培養出來的大學生卻不如一個技工,情何以堪。因此,國家在促使高校擴招的同時,更應該加大對大學生就業的扶持,做到人盡其用。
4、改革教育體制,改變傳統的「一考定終生」的模式
作為中國教育界一個老大難的問題,教育體制的改變早是迫在眉睫。雖然到目前中國「一考定終生」的模式依然根深蒂固,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我們已經看到了相關部門的努力,但是我想說的是速度太慢了,沒有從根本上觸動根。希望相關部門多多深究這些大學生自殺事件背後的真相,那時你就會發現受中國教育制度毒害的孩子不在少數啊,難道真的要到您的孩子成為殉葬者之一才會覺悟嗎?
大學生心理健康分析報告篇2摘要: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經濟已見端倪,綜合國力的競爭日趨激烈。現代社會給大學生提供了機遇,同時也帶來更大的心理壓力。而當今的教育目標是需要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有優良人才,擁有和保持心理健康成為當代大學生追求的目標。本文通過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調研,從網路和書籍中獲取編排問卷調查主體內容,對當代大學生開展網路和校園內問卷調查,基於以上數據資料進行處理分析,分別對學業、 人際交往 (包括異性交往)、未來 職業規劃 等方面的不良心理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對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整及恢復經驗經行 總結 ,以期為當代大學生心態狀況恢復調整提供借鑒依據。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學業;人際交往;職業規劃
引言:
大學生的生理心理發展的不平衡、不穩定性和可塑性,使得青年極易接受外界各種因素的影響。他們的吸收能力大於辨別,這就容易受社會消極影響而形成消極心理。因此,人們稱青年期這變化最激烈、最不平靜的階段為「急風暴雨的時期」。
通過大量閱讀文獻,總結已有關於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分析的研究主要集中於以下幾方面:第一,對個人的學習(學業)的憂慮困擾;第二,在處理人際交往關系包括戀愛雙方情感的問題;第三,對未來的職業歸屬感及興趣所在的差異;第四,深受網癮困擾,卻無法自控。所以本文力圖以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為研究對象,分別從學業、人際交往、職業規劃等多個角度主要獲取數據資料,綜合心理健康問題的常見現象和總結建議的內容和經驗加以研究,以期供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研究發展參考。
一. 數據來源及研究 方法
首先,每位調查人員通過閱讀來自網路和報紙書刊的相關文獻資料及團隊內部交流作為基礎,製作調查問卷(附與最後一頁)。其次,通過網路QQ、微信、人人,團隊成員每人詢問30份有效的調查問卷,統一整理,探討分析問題。
>>>下一頁更多精彩「大學生心理健康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