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大學生圖
❶ 大學生為了生活費,都是如何「套路」爸媽的
相信下面這些方式很多同學都使用過,尤其是對爸爸媽媽,微信電話“噓寒問暖”:我想你了,想家了,但往往這樣的方式也逃不過家長的法眼。回想起“卑微”、“弱小”的自己,在和父母要生活費的時候,是不是很好笑,總以為可以瞞過爸媽,但每次都被直接拆穿。
一、表情包暗示大法
當代大學生,三句話就離不開一個表情包,這時候要就地取材,拿出你壓箱底的可愛表情包轟炸你父母,還有什麼辦法能比這更好用的嗎?
五、欲擒故縱法
自古深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每到發生活費的日子,你就需要開始演戲,過了幾天也不去找他們,你表現得越是平靜,父母的內心戲就越多。
其實我們跟爸媽之間哪有那麼多套路都是我們戲精上身罷了相信如果我們跟爸媽說需要生活費他們總是會給的。
❷ 大學生一個月大概需要多少生活費
大學生活費主要包括有伙食費、日常生活用品支出、聚會支出等。
1、早餐一般吃包子、餃子、豆漿,一頓早餐花費7元左右,午餐費用吃兩葷一素,在15元左右,晚餐吃個面條在10元左右,一天的飯錢是32元,一個月就是960元。
2、除了伙食費其餘就是日常生活用品,紙巾、沐浴露、洗發水、香皂、搓澡巾、梳子等等,雖然不用每個月買,但買一次生活用品的費用花費在200元左右,一學期四個月,相當於每個月有50元的生活支出,
3、再加上電話花費,現在大學都有兩張電話卡,每個月100元的話費錢。寢室的電費和寬頻費,還有自己充值水卡的錢,一個月30元。
4、買衣服鞋子褲子襪子等生活用品的費用,一個月將近100元。
5、除了自己的伙食費,還有零食費,一個月100元,一個寢室一個月聚一次餐,每次100元。所以總共:960+50+100+30+100+100+100=1440元,還有其他雜七雜八的費用,所以生活費至少1500元在大學裡面是夠用的。
❸ 大學一個月生活費多少合適
說平均情況吧。
我所接觸到的同學平均都是在1500-2000之間(少數同學會低於1500,還沒有見過低於1000的)。
坐標:廣東 梅州
上述數據不分男女同學。
說一下基本開銷吧。
- 吃飯每月600-900(不同人飯量不同,有的女同學吃的可能更少)
- 水果每月100
- 話費每月30-50(學校校園卡一般都是這個價位)如果你像我一樣做個麻瓜的話,就會在隨同通知書一起寄過來的那張卡去辦,然後一個月81了我真的會謝
- 零食、奶茶每月100
- 添置衣服每月200(有的同學一雙鞋大幾百沒在統計范圍,這個只是平均下來)
- 出去聚餐每月100-200
- 零碎小東西開銷每月50
- 公交或dd打車每月50出頭,出去勤的才這么多,像我一樣沒有怎麼出去一般就一個月4次dd去吃自助,一次大概10塊,然後四個人aa,也就是一次2.5
- 談戀愛每月500-800
- 總計每月1800-2500
- 上述是我的理論大致開銷。但是不要以為這就完了,有的很可能會說,談戀愛會導致花錢太多。實際上不是的,我同學沒談戀愛的時候每月的花銷也沒有低於1500。有的時候還會超過,所以這份理論上來說僅供大家參考。
❹ 寬218高285的兩個女大學生的圖片不超過30k
用PS可以做出來,只要保存的時候選「文件」下的「保存web格式」就可以
❺ 為什麼很多大學生明明每月生活費達到1500,卻還過的很拘束
大學生1500元的生活費依舊過得很拘束的原因在於:①生活物價高;②需要買的東西多;③願意善待自己;④消費時沒有價格觀念;⑤沒有良好的消費習慣。總而言之,不太夠啊😟。
總結:其實做好記賬和日常分配工作,學會節省一點,1500元一個月是可以的,不過大手大腳的,那隻能月末哭唧唧了。學會節省也是減輕父母的壓力,奮斗✊。
❻ 騙子們為什麼總是盯上大學生
騙子們盯上大學生的原因是因為大學生們社會經驗不足,卻有著很多社會需求。騙子騙人大多數是從需求入手的,也就是說你想要什麼,他們就拿什麼來當誘餌引誘你上圈套,大學生在校期間和畢業之後都會有比較多的需求,大學生們的需求越多,騙子就越有可乘機。
哪裡有需求哪裡就有供應,當然,供應給你的不一定是機會,可能是一個被大餡兒餅包裝起來的圈套。
❼ 請問大學生有多窮
一般困難,極度困難,建檔立卡戶。
國家在高等教育階段建立起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包括校園地國家助學貸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師范生免費教育、退役士兵教育資助、學費補償助學貸款代償、勤工助學、學費減免等多種形式有機結合的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考入大學。
首先可通過學校開設的「綠色通道」按時報到。入校後,學校對其家庭經濟困難情況進行有效地核實,採取不同措施給予資助。其中,解決學費、住宿費問題,以國家助學貸款為主,以國家勵志獎學金等為輔;解決生活費問題,以國家助學金為主,以勤工助學等為輔。
此外,國家還積極引導和鼓勵社會團體、企業和個人面向高校設立獎學金、助學金,共同幫助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入學並完成學業。
❽ 跪求當代大學生墮落的案利.....謝了。
一、 女的墮落的文章! 打開電腦,在網路輸入「女大學生」,得到的居然大部分是與女大學生賣淫,懷孕,包養有關的新聞,其 數量之多,令人瞠目結舌。其中這樣一條新聞引起我的注意——《海南摧毀女大學生祼聊網路色情團伙》 ,說的是「海口市公安局龍華分局民警對金貿派出所轄區的兩所大廈的兩間房子進行突擊偵查,當場抓獲 吳某等8名裸聊女子。」 在這個新聞里,「女大學生」幹了什麼呢?報道里說,「警方調查發現,這是一個總部設在台灣的電腦網 絡公司……2005年初,該公司在海南某媒體上以招收打字員的名義招聘了一批年齡20至22歲的年輕漂亮的 女子。警方在現場發現了大批應征材料,其中不乏大學生。原來,是不法公司招聘,「不乏大學生」應聘 !那麼大學生有沒有參與「裸聊」呢?報道最後說,「(被抓獲的)吳某等人大部分是中專學歷,此前有 的無業,有的曾做過服務員。」 哦,原來如此。「女大學生」只不過是應聘打字員,而她們也根本不可能知道這個公司,是「以招收打字 員的名義」招攬做非法勾當者,那麼女大學生有什麼值得厚非的呢?相反,事實告訴我們,盡管「不乏大 學生」來應聘,但最終被抓獲的吳某等人,卻和「女大學生」不相干 報道之所以點明「女大學生」,可能在於強調「新聞當事人」的身份無疑,以使「新聞五要素」中的 「WHO」更完整更清晰。我也是學新聞的女大學生,明白這樣一個道理:新聞自由是以尊重人的權利為前 提的,當事人有自己的隱私,申明不申明,公開不公開理應由當事人自己來抉擇。 也或者,媒體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對「新聞價值」的考慮。新聞學上有一種通俗的說法,叫做「狗咬人 不是新聞,人咬狗是新聞」。與此相契合的另一種「新聞價值」判斷標準是「不平凡的人+不平凡的事=新 聞」、「不平凡的人+平凡的事=新聞」、「平凡的人+不平凡的事=新聞」。而與「女大學生」的「新聞事 件」常常不那麼「怪異」,而又要構成新聞,所以只好人為地放大「女大學生」的「新聞價值」,將原本 平凡的「女大學生」主觀「塑造」成「不尋常」的模樣,並不斷暗示:其實只有這種「不平凡」才是她們 的真實模樣,以讓自己的「新聞」看上去是那麼的無懈可擊。若此,何嘗不是一種「假新聞」?而其對「 女大學生」的「遺毒」又何嘗不是不僅有口難辯而且「罄竹難書」,「女大學生」有苦說不出! 現在出現女大學生賣淫事件,確實不那麼新鮮,也確實讓人心疼。但是,我想說,是不是所有的事件,所 有的圖片,但凡掛名「女大學生」,就一定是女大學生?媒體關於女大學生的負面報道,似乎都成了吸引 眼球、增加賣點的可恥之舉,甚至成了妖魔化女大學生的幫凶。其直接惡果是給社會一個錯誤的信息,認 為如今的大學生都沉淪不堪,從而把女大學生置於一種曖昧的尬尷境地。 妖魔化女大學生的現在是媒體熱炒,好像昔日的天之驕女一下子成了素質低下的社會垃圾。這些參與熱炒 的媒體記者道義何在?女大學生是一個群體沒錯,但這是多大的一個群體呀,一兩個人或者少數人的不足 過失可以放在所有人的身上嗎 我不明白為什麼媒體為何如此熱衷於拿女大學生來說事。其實,身居校園的女大學生們,總體上還是更理 想化、更單純一些的,根本不是一些不負責任的報道所誇大其詞的樣子。 有關女大學生賣淫的報道不絕於耳,但是在賣淫的「大軍」中,女大學生只是其中的少數。我讀大學三年 了,怎麼身邊龐大的女大學生交往圈裡沒有一個是妓女?如果概率真有媒體所驚呼的那麼高的話,怎麼我 作為女大學生的一分子卻從未見到過?媒體所報道的畢竟是極個別的現象。在目前就業形勢的壓力下,當 代女大學生的生活仍然是以學習為主。因而,她們的主體是清白的,是絕對值得信賴的。 雖然女大學生中確實存在著某些不良現象,而媒體抓住個別案例的細枝末節大肆渲染,真是讓女大學生有 口難辯。不良現象的存在是個別人的思想意識與行為方式有問題,而且還會有更多的社會原因,這在幾十 年前的高等學府中也同樣會存在,但不能一板子只打在女大學生的屁股上。但是,現在女大學生的主流仍 然是自尊自愛、勤奮努力的。因為她們都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熏陶下的年輕的知識女性。媒體應該給予女 大學生群體更全面的報道,尤其應該褒揚女大學生中的佼佼者。 誠然,從主觀上講,新聞標題並不見得含有惡意。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在客觀影響上,「女大學生」 的「群體形象」卻真的受此影響了。現在的種種事實不是一再表明,「女大學生」的確存在著被」異化「 的傾向么?「積跬步以成千里」、潛移默化遂成「思維定式」,長此以往,人們在自己的「意識詞典」中 難免會認定「女大學生」的種種是是非非。應該說,「女大學生」的被「異化」正是源於這里。這雖與媒 體的「導向」初衷背道而馳,「原罪」卻也正在於媒體對「女大學生」過度放大的關注。被關注是好事, 可一旦反反復復「女大學生」長「女大學生」短的,甚至戴上「有色眼鏡」以「顯微鏡」的高度百般苛刻 ,事實還能夠是「事實」么?大打折扣,甚至適得其反都是可以想像的。 二、在大學生中很受歡迎的報紙《青年參考》2006年7月14日曾刊登一篇關於大學生自殺的文章《解析大學生自殺現象》,文章作者何振文對2001年以來國內報道的大學生自殺事件進行了分析,2005年以來大學生自殺現象有以下幾個特點:1)男生多於女生,2)本科階段學生最多,2005年自殺的大學生中,本科生占的比例達53.4%。3)畢業班學生多,根據近5年的統計,畢業年級自殺學生是最多的。4)學業、就業、戀愛、人際沖突是自殺的主要原因。5)大學生自殺人數呈上升趨勢,2002年是27起,2004年是68起、其中48人死亡,2005年是116起,83人死亡。 你自己看看,我想應該能夠幫到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