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馬原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① 大學馬原社會實踐報告
大學馬原社會實踐報告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社會實踐報告怎麼寫?下面是大學馬原社會實踐報告範文,歡迎參考借鑒。
大學馬原社會實踐報告1
一、社會實踐活動說明:
1、課題名稱:探究偉大人物—列寧的人格魅力
2、實踐形式:讀《列寧傳》,寫讀書報告
3、所在班級:電信1102班
4、小組成員:
組長:王歡歡
組員:姜博文、杜奕廷、張帥
5、成員分工:
王歡歡:領導小組成員,分配工作,兼演講,審查、修改報告。
姜博文:查找資料,搜集書錄,整理報告內容;
杜奕廷、張帥:合作寫讀書報告。
6、其他說明:
①:本小組進行的這次實踐活動意在探求偉大人物—列寧所具有的人格魅力,主要是通過閱讀名人傳記—《列寧傳》,從書中感受列寧的之所以成為一位影響世界而具有的人格魅力。
②:從《列寧傳》中,我們盡可能的去理解列寧在哲學方面和馬克思主義方面所總結的列寧主義,為我們學習馬克思主義原理概論提供一個輔助資料;
二、讀書報告
書籍介紹:
作者:季正矩
出版社:人民日報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9、10
偉大人物—列寧的人格魅力
———讀《列寧傳》有感
記得很久以前讀過一篇有關列寧的文章,講的是人們在聽到列寧先生死訊時的反應。從廣播員接到列寧死訊開始時的驚訝、震撼、悲愴與不可置信,一直到他廣播給全俄時,人們各種各樣的反應,無一不因列寧的死而受到極大震撼。那時,我就在想,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能使如此眾多的人為之動容,他究竟有何魅力?他做過什麼?一直很單純的認為他是書中的「偉人」,但卻沒概念是怎樣的一個人,才可以稱之為「偉人」,直到這次的實踐活動讀了季正矩先生的《列寧傳》,我的心也被列寧震撼了。
讀這本書,第一感覺,列寧先生好忙啊,一個人一生怎麼可能能做那麼多的事呢?從大學開始,之後都處於忙忙碌碌之中,大學之前,他亦有預感似的,在那段時間,他努力充實、豐富、鍛煉自己,就好像是在為以後做著准備,列寧呵,你是否還在孩童時就已預感了自己不凡的人生了呢?
1870年4月22日,世界無產階級偉大領袖和導師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列寧真正的名字,列寧只是他30歲之後開始用的化名)出生在俄國的辛比爾斯克。列寧的高尚的人格、優秀的品質、高雅的情操以及良好的生活習慣與他的家庭環境息息相關。他家裡一共有八口人。他的父親伊里亞·尼古拉耶維奇·烏里揚諾夫是出色的國民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他的思想接近於19世紀60—70年代的俄國啟蒙學派。他平易近人,同情農民的疾苦和艱辛,厭惡當時那種奴顏婢膝、追求功名的官僚習氣,對當時的沙皇專制不滿;作為丈夫和父親,他愛護家庭,重視孩子的教育;有這樣的父親,兒子列寧也擁有一個善良仁慈的心,良好的家庭環境也很好的開發了列寧的智力和潛力。而他的媽媽則是一位勤勞朴實的母親,父親的過早過世,堅強的母親獨自撫養眾多的孩子,在列寧跌宕起伏,艱險重重的人生中,這位母親總是支持著兒子,擔心著兒子的生命安全,為兒子奔走,不曾抱怨過。此外,列寧共有五個兄弟姐妹:一個哥哥,一個姐姐,兩個妹妹,一個弟弟,由於其家庭氛圍好,他的兄弟姐妹後來都很出色。
孩提時代和少年時代的列寧就是出色的,現出與別人不一般的智慧,一直是全優生,而且他興趣廣泛,多方面都很優秀,用今天的話:三好學生。但從1886年即列寧16歲時,家裡的變故也改變了吧、列寧的思想認識:父親早逝,哥哥遇難。列寧的哥哥亞歷山大·伊里奇·烏里揚諾夫因參加謀刺亞歷山大三世被捕,21歲時被處死,本來前程一派光明,被眾多著名的人士看好的哥哥的死,讓列寧思索:哥哥是為了什麼而死?靠少數勇敢無畏就能達成目的么?自己將來怎麼辦?哥哥的死既沒有讓列寧陷入不可自拔的消沉中,也沒有讓他走上復仇的道路上,而是使他走上了漫漫的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革命道路,這路上,有著想不到的艱辛。
列寧在喀山大學就讀法律系,可想而知,他是個「不安分」的大學生。他加入了革命大學生小組和薩馬拉—辛比爾斯克同鄉會,作為薩馬拉—辛比爾斯克同鄉會代表參加喀山大學和喀山學院兩校同鄉會秘密代表會議,商議莫斯科學運工作。因帶頭參加喀山大學學生集會、聲援莫斯科大學生發動的反對反動的教育法令的運動而被捕,之後被喀山大學開除學籍,1889年,開始研究《俄國資本主義命運》一書,並在青年中秘密宣傳馬克思主義,列寧已經完全成為一個忠實的馬克思主義者。後被流放到科庫什基諾村,在1891年4月和九月,以校外生資格參加彼得堡大學法律系的春、秋季考試,11月,終獲得彼得堡大學的一級畢業證書。之後列寧的生活就像是戰斗一樣展開了。(由於列寧先生一生中幹了很多的事,所以在此無法一一敘述,僅敘述主要的事件)1892—1893年,他成為俄國著名棋手、律師安·尼·哈爾金律師的助理,承辦若干訴訟案件,並出庭辯護,在此期間,他撰寫了批評民粹派分子沃龍佐夫、龍沙科夫等人觀點的專題報告、《農民生活中新的經濟變動—評弗·葉·波斯特尼柯夫<南俄農民經濟>一書》一文。1895年,他作為彼得堡的社會主義民主者代表被遣出國,在日內瓦,拜訪了勞動解放社的成員:格·瓦·普列漢諾夫,普後來與列寧在思想上產生了重大分歧,但這是後話了。在國外,他還去拜訪了蘇黎世的阿克雪裡羅德、巴黎的保·拉法格,柏林的社會民主黨領袖威·李卜克內西。
大學馬原社會實踐報告2
關於在校大學生兼職情況的調查報告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每一個社會成員和社會組織都將或遲或早的推向市場。在市場上進行「雙向選擇」,取消了系統分配的大學生,也毫不例外的要面對擇業的選擇。而從事兼職工作是在校大學生了解社會、貼近現實的最好方式,兼職經歷能讓他們更多的發現社會需求,明確自身的不足,通過兼職能讓他們將來更好地適應瞬息萬變的社會。所以目前,越來越多的在校大學生在學習的空餘時間加入到兼職的隊伍中,大學生兼職已經成為一種日益普遍的現象。但兼職活動又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產生了哪些影響?兼職活動是否面臨挫折?為了了解這些問題,從中發現值得借鑒和需要改進的地方,為大學生兼職活動提出建議和看法,我們小組特進行了此項調查。
一、調查地點:
二、調查對象:
三、調查時間:
四、調查數據分析:
(一)兼職的態度的對待
根據調查,有38%的同學沒有兼職經歷,但超過50%的同學認為兼職很有必要,對兼職持贊同態度。從這組數據可以看出,在校大學生兼職現象已經日益普遍化。
(二)兼職工作的類型
總的來看,大學生兼職的種類繁多,但絕大多數就是與自己專業只是無關的體力工作如發單,導購,話務員,服務員等,而從事於與
自己的專業有關的職業的'學生只佔到31%。這說明大學生對兼職的期望效果並沒有預期那麼好,同時造成了人才資源的不合理利用。
(三)家長對子女兼職的態度
從問卷結果來看,69%的家長對大學生兼職持贊成態度,29%的家長持不過問態度,只有2%的家長持完全否定的態度。由此可見多數家長同意大學生以兼職來積累社會經驗,提升自我能力。
(四)兼職與學習的關系
對於「兼職與上課時間相沖突時,你會怎麼做?」這一問題,72%的大學生會選擇放棄兼職,還有28%的同學則選擇不一定,視情況而定。而在兼職時間上,大部分兼職學生都在每周5小時以下。盡管大學時間充沛,但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卻比較有限,所以在實際的兼職活動中,都會或多或少的出現影響學習的情況。
(五)兼職的目的
在兼職的目的這個方面,絕大部分的學生兼職是為了「積累社會經驗」,「滿足個人短期的願望」,則是其次,「賺取收入減輕父母負擔」則排在第三位。可見大學生對社會經驗的積累和人際之間的交流相當看重,也是大學生關注未來、關注社會的表現。
(六)兼職活動中的安全問題
根據幾個兼職活動中的安全問題的反饋數據,有28%的同學受過騙,而在受騙的同學中,38、4%的同學選擇忍氣吞聲,23%的同學會與當事人或其領導交涉,僅僅8%的同學會向相關部門投訴。這些現象說明大學生的兼職活動中存在著安全問題,並且同學們的維權意識
還不強,所以需要學校、社會完善大學生兼職的保障政策。
五、調查總結與建議
通過調查報告數據的分析,我們發現了許多現象和問題,同時也得出了結論,並嘗試對這些問題給出建議。
1、大學生要端正兼職態度,明確兼職目的。
2、大學生自身也要注意提升自我保護意識,增強維權意識,懂得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
3、學生做兼職不能憑一時的熱情和沖動,必須冷靜思考後才作出決定,不要盲目跟風。
4、學校或學院應該加強對學生兼職方面的引導,在開學之初就開展講座或其他別的活動,讓同學們樹立正確的兼職價值觀。
5、學校與用人單位應該加強合作,增強溝通,給予學生機會的同時也可以發現人才,培養人才。
6、學生在對待兼職中介機構時,需慎重考慮,不要被騙。
;② 馬原:實踐觀
實踐,這個深邃的概念,是馬克思理論的核心基石。馬克思主義強調,實踐是感性、對象性的物質活動,它塑造了我們的社會生活本質,揭示了哲學家們解讀世界的多元方式。實踐,正是人類主動改造世界的橋梁,具有鮮明的社會性、直接現實性和自覺能動性。
實踐的三大特性
- 直接現實性: 實踐的力量在於,它能將頭腦中的抽象觀念轉化為觸手可及的現實,比如維納斯雕塑的誕生,就是主體力量作用於客體的生動例證。
- 自覺能動性: 與動物的被動適應不同,實踐是有意識、有目標的行動,如我們通過閱讀馬克思主義,擴展了知識視野。
- 社會歷史性: 實踐者處於社會關系中,活動受歷史條件制約,如物質生產、社會政治和科學文化實踐,各有其特定的社會背景和影響。
實踐的基本結構
實踐由主體、客體和中介構成。主體,是具有自主性和能動性的實踐者,通過設定目標、操作工具改造世界;客體則是實踐的對象,如食物在人體內的轉化,科學理論的實踐應用;中介則包括物質工具和語言符號,如機械、能源和書籍知識。
實踐的多樣性與演變
實踐根據內容可分為物質生產、社會政治和科學文化實踐三大類型,每一種都反映人類不同層面的社會實踐活動。虛擬實踐的出現,更是實踐形式的創新體現。
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實踐是認識的基石。它不僅是認識的源泉,推動認識發展,還是實踐的最終目的和真理檢驗的標准。例如,科學知識的積累源自實踐,又服務於實踐,如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或推動科技進步。
③ 馬原社會實踐調查報告參考
馬原社會實踐調查報告範文參考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包括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以及科學社會主義三個主要組成部分。那我收集有關馬原社會實踐調查報告範文供大家學習,一起來看下吧。
一, 調查目的
目前,大學生通過利用課余時間找份兼職工作打打工或在假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實習體味生活已經成為了一股熱潮。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了解社會、認識國情,增長才幹、奉獻社會,鍛煉毅力、培養品格,對於加深對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深化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認識,堅定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增強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對於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能夠促進他們對社會的了解,提高自身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現狀的認識,實現書本知識和實踐知識的更好結合,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把握當前大學生社會實踐中的問題,才能充分發揮社會實踐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二, 調查對象
在校大學生
三, 調查內容
本次調查通過對大學生有否參加過暑期工、兼職或實習,最想參與何種社會實踐,所參與的打工或實習是否與所學專業相符,能否體現實踐與理論知識相結合以及在工作或實習中獲得了什麼等問題進行展開。
四, 通過發放調查問卷和網上的調查問卷的形式進行
一共發放紙質調查問卷100份,回收紙質問卷90份,網上調查問卷收到472份,有效問卷400份。
五, 調查結果
六, 調查結果分析
從調查中發現,許多大學生都認為兼職是大學生的第二個「課堂」,通過兼職可以學到許多寶貴的東西。有52%的同學認為如果要參加社會實踐,最理想的就是到企事業單位進行實習交流,其次是打工或做兼職佔40%;而56%的同學有做過兼職,20%打過暑期工,14%參與過實習,表示從未做過的僅佔10%;現在大學生兼職、打工,除了做家教(14%)、網路的實習實踐(6%)外,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在兼職或打工時從事派傳單、商品促銷(22%)、校園銷售(14%)、當餐廳服務員(8%)等簡單、不需要特殊技能的工作,但卻與所學專業知識相去甚遠,76%學生認為所實習或兼職的工作與自己專業不全相符或完全不符,僅24%的人認為完全或基本相符。能夠使大學里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的只佔38%,在實習或工作中66%的人滿意自己的課外實踐能力;12%的學生認為兼職是為以後的求職做准備,在選擇實習或打工目的是什麼的時候,有64人選擇「接觸社會,積累工作經驗」,佔了總數的64%,選擇「賺取生活費」,佔了20%。從選項人數中顯示,大學生兼職以賺錢和充實自己為主要目的。現在的大學生已經將打工看得很重了,錢雖然是一定因素,但是希望通過打工獲取的經驗對將來就業時有所幫助應該是更多學生考慮的問題。大學生在打工時間上的彈性還是很大的,這應該和他們寬松的學習環境有一定關系。56%的人會選擇在假期實習或打工,30%會選擇任何沒有課的時間,12%會選擇周末。有62人認為在不影響學習的基礎上贊成合理兼職或打工實習,38人很贊成兼職、打工,沒有人反對。54%的人都提出學校除了提供就業指導以及專業課程外,還應該提供實習機會,22%覺得學校應該提供就業體驗,至於選擇素質拓展和職業生涯規劃的各佔12%。
七, 調查結果分析
在調查中發現沒有人在參加社會實踐上選擇「參加『三下鄉』活動」一項,說明當代大學生與以往的大學生相比較,他們的'求學經歷、生活條件、所處社會大環境都相對優越,也沒有經過必要的挫折教育,因此,他們意志往往比較脆弱,克服困難的能力也較差,常常是對社會的要求較高,對自我的要求較低。當前,大學生的責任意識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責任意識和誠信意識成為不少地方採用人才的兩個新標准。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是促進大學生素質教育,加強和改進青年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和成才的重要舉措,是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服務社會,培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徑。參與「三下鄉」實踐,其目的是為了支援農村的教育事業,同時給農民帶去相應的指導,本著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同時把自己在學校學到的知識與勞動實踐相結合,並從群眾中學到做人做事的道理,用於知道自己的將來的學習生活工作。現在大學生,除了一部分學生來自農村以外,很有一部分是來自城市的,往往這些學生家庭環境好,父母親更是不允許或者不支持自己的孩子參加
所謂的 「三下鄉」實踐活動,這樣,學校所提倡的通過 「三下鄉」實踐活動來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就未能夠達到。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三觀指的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而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在個體價值觀體系中,人生價值觀處於主導地位,決定著總的價值取向,對價值觀系統中其它價值觀起著指導和制約作用。由於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主要是圍繞自己出發,致使大學生自身社會閱歷和實踐經驗不足,更不用說參與「三下鄉」活動服務人民了。沒有人選擇反對大學生兼職、打暑期工或實習,大家都認為只要不影響學習能夠積攢經驗可以為以後的工作打基矗對於當代大學生來說,應當刻苦學習專業知識,不斷提高綜合素質和運用知識的技能。從大學生活的開始到走進社會的大圈子中,就只有短短的幾年時間,誰不想在將來的社會中能有一席之地呢?所以大家認為大學生必須投身校園內外的各類實踐活動,有助於鍛煉品質,提高能力。可見其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有不可抵觸的重要性。不能否認有過打工經歷的同學,看起來要比其它同學更成熟、社會適應力更強,但對於學生,社會適應力只是一方面的衡量指標,大學期間主要的任務是學業結構的搭建,即知識結構、專業結構的搭建,為了打工影響甚至放棄了專業知識的學習,結果是得不償失的。
八, 調查結論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實踐是人自覺改造客觀世界,使外部對象發生某種改變的現實的物質性活動。實踐是人的活動,而人是社會的人,處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中,因此,實踐不是單個人孤立的行為,而是社
會的活動。所以,實踐作為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一個階段,是在社會歷史中不斷發展演變的。實踐的主體是人民群眾。實踐出真知,社會實踐活動是大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份,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歷史使命感、社會責任感和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充分發揮實踐育人的作用,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也是檢驗所學理論知識的標准,社會實踐不但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發揮自我才能,展現自我風採的舞台,也是培養和鍛煉同學們綜合能力的一個階梯,更是一個大學生進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前的演練場地。了解國情是年輕人的首要任務,這就需要放眼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對占人口80%以上的農民有所了解才行。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這種直接、生動的教育形式,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縱深發展的今天,更具有其廣闊的空間和深刻的內涵,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社會實踐必須不斷地強化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