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如何感恩
A. 大學生如何感恩
大學生如何感恩
知心話廊
心怡姐姐:
我是一位家在粵北山區的貧困生,今年考上了廣東工業大學物理系,因為家庭貧困,我接愛了一位民營企業老闆的資助,這樣才使我順利讀上大學。可是近來我看到媒體上報道:湖北襄樊22名貧困大學生一年多來接受當地工會組織的女企業家的捐贈,其中有5名學生今年不再獲捐贈。組織捐贈的負責人認為,大學生不知感恩,缺乏正確對待他人和社會的「陽光心態」。看到這報道,我心裡無形中增加很大的壓力,不接受資助,家裡根本無法供我上大學,但接受了資助心裡也不是滋味。我不是不想感恩,而是不善於表達,我擔心這樣會被人誤認為忘恩負義之小人,你說我應如何感恩?
文儒
文儒:你好!
其實對於那些熱心捐助者而言,要求感恩事小,捐助才事大,他們資助貧困大學生,主要目的是為社會挽救人才,同時希望自己的付出,能夠看到受助大學生學有所成。對於受助者來說,經濟貧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心靈上的貧窮,缺乏起碼的感恩之心,這不是物質上的貧窮,而是一個人「品德貧窮」的表現,這會很大程度上傷害資助者的感情和熱情。要知道,一個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才會受到別人的尊重,一個懂得感恩的人才會獲得人間真情!
捐助者讓受助學生寫信匯報自己學習生活情況,這是合乎情理的,保持聯系,也不一定是索取感恩,捐助者會想:那些錢他用到學習上嗎?他不會將錢用去上網玩游戲或下館子吧?他不會退學吧?保持聯系其實是另一種關愛。但有些受助者卻有另一種想法,怕因受助被人輕視,怕寫信給捐助者誤認為另有所圖。看得出,文儒你也有這種心理,對吧?
一個人無論有多富或無論有多窮,都沒有任何義務或理由要「富者必須捐贈,貧者必受捐贈」。捐贈只能是一種出於個人道德慈善的自由選擇「實然」行為,而不存在任何法律上必須履行的「應然」責任。可以想像,如果你接受捐贈時卻抱著那種理所當然的態度和心安理得的神情,還能激發富者持續高漲的捐贈熱情嗎?前段時間,有位襄樊籍的大學畢業生在《中國青年報》撰文代那幾個大學生道歉,說他們那裡這些年官民對立嚴重,是產生這種不正常表現的重要原因。貧困大學生感受過諸多社會不公正,他們家的貧困的處境確實多半是社會機會不平等造成的,他們有壓抑感和不平感,有變革社會追求正義的強烈願望。這都有道理也很正常,但無論如何,對沒有義務資助你卻資助你的人,你應當心存感激,道聲謝怎麼就覺得委屈別扭呢?
在中國傳統道德中,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受助者要懷有感恩之心,對善良的資助者應充分表達敬意,這是對受助者的要求。但資助者也應懂得表達施善的藝術,維護受助者的尊嚴,那樣對方才能坦然地接受你的善意。我們不妨多嘗試匿名的「盲助」,這也無礙受助者的感恩。當扶貧助學成為我們身邊的一件平常事,當施善與受助的人都懷有一顆平常心,施恩不圖報,受助常感恩,助學才更真摯。在此,心儀建議文儒對受助這件事不要有太大的心理壓力,好好讀書,撐握真本領,將來當你大學畢業出來工作有能力時,也當個愛心使者,幫助有需要的人,將愛的接力棒一代一代傳下去,這是對施助者、也是對社會最好的感恩和回報。
心怡
B. 大學生應如何培養感恩
懂得感謝,就會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個生命,重新看待我們身邊的每版個人,尊重每一份平凡普權通的勞動,也更加尊重自己。
感謝日升日落,感謝快樂傷痛,感謝天空大地,感謝天上所有的星星,感謝生活,感謝得到和失去的一切,以及無所得無所失的一切的一切,讓我在草長鶯飛的季節里拈起生命的美麗!
讓我們懷著感恩的心面向世界吧!讓我們懷著感恩的心對待我們的生活吧!只要我們對生活充滿感恩之心,充滿希望與熱情,我們的社會就會少一些指責與推諉,多一些寬容與理解,就會少一些爭吵與冷漠,多一些和諧與溫暖,就會少一些欺瞞與渙散,多一些真誠與團結,我們的精神家園將永遠年輕。
C. 作為一名大學生如何感恩
首先要感恩的就是自己的父母,因為父母給予我們生命,將我們養大成人,出錢出力供我們讀書。我們在大學里可以勤工儉學,為父母減輕經濟負擔。
D. 大學生應該如何報答父母
父母兒女心,天下第一情。父母的愛給了我們成長的力量和勇氣。父母的愛是我們人生中經歷的最偉大最無私的愛。世上最大的恩情,莫過於父母的養育之恩。
兒行千里母擔憂。上大學的我們遠離父母千里,父母心裡總是牽掛千里之外求學的我們。父母給了我們無盡的愛,為了我們付出了很多。而我們,能為父母做些什麼?
1、用努力奮斗回應父母的期待
飲水尚要思源,我們怎能不報親恩?用真心孝順父母,不讓父母擔心,要讓父母為我們感到驕傲與自豪。孝心不需要很高的物質,可以是一句簡單的心裡話,一次小小的家務,也可以是回家的看望。
最後總結,大學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責無旁貸的新生力量。作為一名合格的大學生,在家庭內部要真誠的感恩父母,敬養父母;在社會上要仁民愛物,推己及人,普愛天下之人;要有深厚的家國情懷,砥礪前行,報效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