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的營養狀況
Ⅰ 當代大學生的營養與健康狀況是什麼樣的
1.大學生營養狀況
營養是維持生命與健康的物質基礎。營養與體質狀況也是反映一個國家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一個國家國民的身體素質對社會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國民營養狀況不僅是國家社會進步的重要指標,也是影響和制約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同樣的道理,經濟的發展也能促進營養與體質狀況的改善。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的文化、教育等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膳食營養與體質狀況也隨之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大學生正處在生長發育階段,學習任務繁重,他們的營養狀況備受社會的關注。
近年來,飲食無規律成為形成大學生亞健康現狀主要因素之一。大學生對飲食的重要性明顯認識不足,而無規律的飲食是造成消化系統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據有關資料顯示,日常飲食無規律的學生比例已分別佔41.9 %[2]。長期無規律的飲食,不僅會引起營養不良,影響睡眠質量,甚至會影響人體神經體液調節和內分泌調節,對學生的身體健康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3]。
孫建華等在2001年對上海大學生飲食、營養、健康狀況的調查與分析中,得出上海大學生的主食量不夠,主食中偏米食的人居多,主食缺乏粗糧成分,忽視早餐和不用早餐的情況較嚴重。挑食、偏食,對某些食物有嗜好者較多。女生的蛋白質攝取量較低,尤其是動物性蛋白的食用量低[3]。2005年辛碧芬對中南大學營養狀況調查的結果是:中南大學學生營養不良率為19.9%,肥胖率為26.3%,膳食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維生素A、B2、C、鈣等攝入與標准相當[4]。2005年鄧傑對南京高校大學生營養狀況調查中顯示:營養良好者佔36.9%,營養不良者佔52.6%,營養過剩者佔10.5%[5]。查閱了近幾年對大學生營養知識、態度及飲食行為等的問卷調查研究資料。資料統計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的營養知識缺乏,有一部分學生存在不良的營養行為,如不吃早餐,常吃零食等。但是這些學生營養態度良好,希望通過各種途徑獲取更多的營養知識,願意健康而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所以,在大學生中開展積極有效的營養知識教育,定期進行營養知識的專題講座、出版營養報、開設有關營養知識的選修課等形式,加強營養知識的宣傳和教育,以提高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很有必要。
2營養知識、行為態度、飲食習慣現狀
2.1 學生營養狀況與學生的營養知識、行為和態度有密切的關系。
在有關調查中得知,學生正確的營養態度及膳食行為形成率均不高,不吃早餐、吃零食等行為較普遍。多數學生缺乏必要的營養知識,普遍存在不合理的膳食行為,但有較好的健康飲食意識,願意接受更多的營養知識,並改正不良的飲食習慣。查閱有關資料:大學生獲得營養知識的途徑,依次為報刊和雜志75.1%、廣播和電視54.0%、周圍的人45.3%,其他方式12.90%。營養態度調查顯示:90.9%的學生想知道更多的營養與健康方面的知識,78.2%的學生選擇食相時考慮食物的營養價值或自身的營養需要,9.1%的學生對此抱無所謂的態度[6]。
2.2 大學生飲食葷素營養搭配與一天三頓的安排。
從總體來看,36.43%的大學生有葷素營養搭配的飲食觀念及習慣,43.39%的大學生有時能夠做到飲食營養中的葷素搭配,而15.44%以上的大學生在飲食行為中基本上不管葷素營養的搭配,有什麼吃什麼[7]。因此,大學生群體是一個值得注意的營養不平衡的群體。合理的膳食應該保證滿足保持身體健康所必需的所有營養成分,並且各種營養素的比例符合人體的需要[8]。
2.3 大學生對基本飲食營養素的態度及行為。
牛奶及奶類食品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鈣、磷等營養素,每天保證一杯奶(250 mL),可獲得250 mg鈣,對兒童青少年生長發育非常重要。有關調查結果表明,牛奶沒有成為大學生蛋白質的主流。大多數學生對牛奶的攝入處於隨意狀態[9]。大學生對蔬菜的喜愛程度很高。大學生挑食及零食的習慣。調查結果表明有超過60%的大學生有挑食習慣……
Ⅱ 大學生營養飲食現狀分析
大學生飲食營養存在的問題從武漢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了解到,該學院對236名高校大學生的飲食習慣和膳食構成進行了問卷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的飲食健康令人擔憂。僅兩成學生堅持一日三餐。從飲食規律來看,能夠保證三餐規律的僅有33.9%,只有24.2%的學生從不錯過三餐中的任何一頓正餐。其中男生的規律性比女生更差,超過半數的男生不能按時吃早餐。男生比較喜歡運動和玩電腦,一旦沉溺很容易耽誤吃飯時間。此外,大學生飲食隨意性大,六成大學生從不注意食物的營養搭配,其中超過一半的人吃飯主要考慮簡便原則,50.4%的人飲食規律情緒好壞影響。 專家經過長期觀察發現,一個人早晨起床後不吃早餐,血液黏度就會增高,且流動緩慢,天長日久,會導致心臟病的發作。因此,早餐豐盛不但使人在一天的工作中都精力充沛,而且有益於心臟的健康。堅持吃早餐的青少年要比不吃早餐的青少年長得壯實,抗病能力強,在學校課堂上表現得更加突出,聽課時精力集中,理解能力強,學習成績大都更加優秀。對工薪階層來講,吃好早餐,也是干好基本工作的保證這是因為人的腦細胞只能從葡萄糖這種營養素中獲取能量,經過一個晚上沒有進食而又不吃早餐,血液就不能保證足夠的葡萄糖供應,時間長了就會使人變得疲倦乏力,甚至出現惡心、嘔吐、頭暈等現象,無法精力充沛地投入工作。一般情況下,理想的早餐要掌握三個要素:就餐時間、營養量和主副食平衡搭配。
Ⅲ 大學生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大學生的營養現狀
1、能量攝入基本滿足需要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大學生群體的膳食營養攝入情況顯著改善。研究表明,從全國平均水平來看,大學生的能量攝入比較充足,體格發育水平不斷提高,身材也有傾向高大化的趨勢。
2、微量營養素攝入不足
由於普遍水果、蔬菜等攝入量較低,大學生許多微量元素和礦物質缺乏。調查顯示,絕大部分大學生的膳食營養素攝入量不足,缺鈣現象較為嚴重,甚至一些大學生的鈣攝入量只達到標準的1/2。飲食結構不合理導致微量營養素攝入不足,與大學生滿足自身需求和完成學習任務所需的營養不相匹配。
3、忽視早餐現象嚴重
各類營養調查均表明,大學生在日常飲食中普遍存在不吃早餐、不按時吃飯及忽視三餐質量等不健康的飲食行為。早餐質量較低,營養含量不足。營養豐富的早餐對大學生保持充沛體力和完成學業至關重要。
4、不良飲食行為普遍
大學生的不良飲食習慣普遍存在,如挑食、偏食等。很多大學生愛吃零食、不愛吃主食、愛吃油炸食品等。過多食用零食不僅影響正餐,還會導致營養攝入不均衡,損害健康。同時,缺乏體育鍛煉和戶外活動、學業負擔、不重視營養膳食等因素,使大學生營養狀況失衡更加嚴重。
二、影響大學生營養狀況的因素
1、生活習慣
不良的生活習慣對大學生營養不良有很大影響。研究發現,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是影響大學生健康的主要因素。高熱量飲食模式易引發疾病,而低運動量的日常生活與大學生肥胖有關。
2、經濟狀況
家庭經濟條件是影響大學生營養狀況的主要因素之一。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大學生可能營養水平較低。大學期間,家庭經濟狀況限制了膳食結構,導致營養素攝入不足。
3、遺傳因素
遺傳因素影響大學生身體狀況和營養水平。研究表明,大學生與其父母的體重有關,尤其是母親的肥胖程度對子女有明顯影響。
4、其他因素
大學生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出生家庭的子女數量影響其營養發育。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家庭中,大學生營養狀況普遍良好。獨生子女家庭中成長的大學生營養狀況通常較好。
提高父母營養知識水平是改善大學生營養狀況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