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談孝
⑴ 談一談當今大學生應當怎樣踐行孝順之道
寫作思路:主要圍繞孝敬父母這個主題,把孝付出實際行動。
我國有孝的傳統,孝敬父母的人歷來被人們所稱道,所尊敬,不孝子孫經常被人們譴責。所以,我們要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孝親敬長的優良傳統。
說到孝,我們首先應該孝敬我們的父母。父母給予我們生命,含辛茹苦的哺育我們成長,教我們做人,父母有恩於我們,可我們卻難報那三春暉。所以,我們要從現在開始,從小事做起,去孝敬他們。
我們心裡應該時時刻刻想著父母。父母累了,就給他們捶捶背,洗洗腳。父母管教我們,我們應該接受,我們要體諒父母的辛苦,理解父母的艱辛,心裡時常想著他們,在家裡,做力所能及的事,在學校好好學習。
這是我認為對父母最好的孝敬方法。但是,一個孝字,不單是只針對於自己的父母,還有長輩以及其他人,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們還要孝敬其他長輩。
爺爺奶奶年紀大了,行動不方便,我們應該多幫他們處理生活瑣事,經常陪他們談心、散步、鍛煉,讓他們有一個愉快的晚年。
對自己的長輩如此,對別人的長輩更應該如此,如果每個人都懂得孝敬老人,那麼,這個世界將多麼和諧美好啊!
孝,雖說只是簡簡單單一個字,但是卻很難做到,因為孝需要我們的付出。
孝,寫起來,筆畫不多,卻需要我們持之以恆,一日兩日的孝順,也許很容易,對自己的親人孝順,也很容易,可社會需要的是持之以恆的、廣義的孝!
讓我們加入「孝」的行列,持之以恆的去做一個孝順的孩子吧!
⑵ 大學生怎樣行孝道
孝父母之身,孝父母之心,孝父母之志,孝父母之慧。想想怎麼可以做到專這四件事情呢?屬生活節儉一點,學習好一點或高額獎學金,關心父母的生活,常請示匯報談心得,不讓父母過多操心,滿足父母的心意,實現父母的願望,幫助父母解決生活難題,幫助父母進入人生高境界,等等。好好做,孝順的兒女,萬事吉祥!
⑶ 大學生該如何孝順父母
1、尊重
儒釋道三家都把孝道放到最首要的位置,父母是家中真佛,所以要學會尊重。回
2、陪伴
漸漸成答人後,我們和父母在地理和心裡上的距離會越來越遠。要懂得犧牲時間去陪伴,給父母更多溫情的時光。如果身在異地,要會通過視頻和電話遠程陪伴。
3、耐心
不要動不動和父母頂嘴,讓父母生氣,不要認為父母思想陳舊,難以溝通……這世間其實沒有什麼恆常的真理可以執守。有的只不過是相互的遷就,而這不正是我們欠父母的嗎?
4、養志
這是儒家提出的孝親方案 —— 養父母之志。翻譯成大白話就是:幫父母完成他們的心願。
5、成才
讓自己成才,這將是父母最大的榮光,精神層面無上的寵耀。
6、分憂
回家多做家務,承擔父母能力以外的各類家庭事務。管好自己的生活和德行,不要讓父母擔憂。
7、養身
父母操持一生,漸漸衰老,要盡可能在物資、醫療和訊息方面給他們最好的資源,讓他們能多活幾年。
8、學佛
著名學者羅侯羅教授說過:佛教客觀地揭示了我是誰,我將到何處去,並提供了了生脫死的移民方案……這是何等重大的事情,一定要讓父母知道。
【阿彌陀佛,答得不好,還請見諒。】
⑷ 當代大學生如何踐行孝弟怎麼寫
作為當代大學生,樹立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在以下幾點上下功夫。
一是要勤學,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學問。知識是樹立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基礎。古希臘哲學家說,知識即美德。我國古人說:「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大學的青春時光,人生只有一次,應該好好珍惜。為學之要貴在勤奮、貴在鑽研、貴在有恆。魯迅先生說過:「哪裡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大學階段,「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有老師指點,有同學切磋,有浩瀚的書籍引路,可以心無旁騖求知問學。此時不努力,更待何時?要勤於學習、敏於求知,注重把所學知識內化於心,形成自己的見解,既要專攻博覽,又要關心國家、關心人民、關心世界,學會擔當社會責任。
二是要修德,加強道德修養,注重道德實踐。「德者,本也。」蔡元培先生說過:「若無德,則雖體魄智力發達,適足助其為惡。」道德之於個人、之於社會,都具有基礎性意義,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這就是我們的用人標准為什麼是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因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個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修德,既要立意高遠,又要立足平實。要立志報效祖國、服務人民,這是大德,養大德者方可成大業。同時,還得從做好小事、管好小節開始起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踏踏實實修好公德、私德,學會勞動、學會勤儉,學會感恩、學會助人,學會謙讓、學會寬容,學會自省、學會自律。
三是要明辨,善於明辨是非,善於決斷選擇。「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是非明,方向清,路子正,人們付出的辛勞才能結出果實。面對世界的深刻復雜變化,面對信息時代各種思潮的相互激盪,面對紛繁多變、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的社會現象,面對學業、情感、職業選擇等多方面的考量,一時有些疑惑、彷徨、失落,是正常的人生經歷。關鍵是要學會思考、善於分析、正確抉擇,做到穩重自持、從容自信、堅定自勵。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掌握了這把總鑰匙,再來看看社會萬象、人生歷程,一切是非、正誤、主次,一切真假、善惡、美醜,自然就洞若觀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確判斷、作出正確選擇。正所謂「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四是要篤實,扎扎實實幹事,踏踏實實做人。道不可坐論,德不能空談。於實處用力,從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價值觀才能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禮記》中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人說:「聖人是肯做工夫的庸人,庸人是不肯做工夫的聖人。」青年有著大好機遇,關鍵是要邁穩步子、夯實根基、久久為功。心浮氣躁,朝三暮四,學一門丟一門,干一行棄一行,無論為學還是創業,都是最忌諱的。「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成功的背後,永遠是艱辛努力。青年要把艱苦環境作為磨煉自己的機遇,把小事當作大事干,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滴水可以穿石。只要堅韌不拔、百折不撓,成功就一定在前方等你。
核心價值觀的養成絕非一日之功,要堅持由易到難、由近及遠,努力把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變成日常的行為准則,進而形成自覺奉行的信念理念。不要順利的時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遇挫折,就懷疑動搖,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要堅守在中國大地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時代大潮中建功立業,成就自己的寶貴人生。
⑸ 談談大學生如何做到孝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千百年來,代代相傳。對於大學生而言,如何做到孝呢?
首先,理解父母的不易。父母辛勞養育我們,從衣食住行到學業生活,傾注了無數心血。了解他們的付出,懂得感恩,是孝的起點。
其次,常與父母溝通。大學生活忙碌,但記得抽時間與父母分享你的快樂與煩惱。了解他們的近況,關心他們的健康,是傳遞孝心的途徑。
再者,力所能及的幫忙。在學習之餘,幫助父母做一些家務,如做飯、整理房間,或陪同他們散步,是表達孝心的實際行動。
此外,尊重父母的選擇。在面臨重大決定時,如學業、就業,尊重父母的意見,聽取他們的建議,展現對他們的尊重。
最後,持續學習,成為他們驕傲。努力學習,追求個人成長,取得好成績,讓父母為你的成就感到自豪,是孝順的最好體現。
總之,孝,不僅體現在物質上的給予,更在於精神上的關懷與理解。大學生應將孝敬父母融入日常生活,用實際行動傳承中華美德。
⑹ 談談大學生在生活中怎樣踐行仁和孝思想的
在學校,你的任務就是好好學習,提升自身素質,對老師、同學友善就好,在家庭,尊重父母家人,這些做法就是對仁和孝的踐行
⑺ ,談談怎樣做一名合格守法的大學生
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愛、勤儉自強、敬業奉獻",這"20個字"公民道德規范的面世,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道德建設的新發展,也是對中華美德的新承接。 "愛國守法"中的"愛",是一種"情感",這種"愛"的情感來源於"親情"的"孝"。"孝"乃德之本,在親情"愛"的基礎上,才逐步形成:愛人、愛地、愛天,愛己、愛群,愛家、愛國、愛天下。從個體道德品質形成來看,講"愛"必先講"孝"。 "明禮誠信"中涉及到中華美德的三個"德目","禮"、"誠"、"信"。 突出誠信,是公民道德規范體系的時代特色。誠信建設,要從開發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資源當中,去尋求智慧。誠信,是儒家道德體系的基礎,誠者,天之道;思誠,人之道。誠,是真實無妄,是道德的根本,是人間之常道。信,是重諾守信,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不寧。誠信之道,是求真務實之道,是人、集體與國家尊嚴的體現,是"立人之道","立政之本",是市場經濟健康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黃金律。要極大地提升公民對誠信品德的認同度,要建立維護與建設誠信的相關制度,以營造當代中國誠信之道。正是因為誠信如此重要,黨和政府才明確提出,公民道德建設要以誠信為重點。 "團結友善"體現了中華美德的"寬"與"恕"。這是"多元"社會與國際環境所需要。 "勤儉自強",體現了"勤"、"儉"、"廉"與"恥"四種美德。因為"勤以養廉","儉以養德","知恥近乎勇"。"恥"是個人的"臉",是人的尊嚴,也是國家和民族的尊嚴。無恥,何談自尊、自強。 "敬業奉獻",體現了"忠"與"義"。"忠"的本質是"責任",盡職盡責,忠於職守。"責任",是"敬業"靈魂。"義"是追求、是氣節、是利他,奉獻是"重義輕利","見義勇為","殺身成仁,捨生取義"。 上述解釋若能成立,那末"20個字"公民道德規范之中,就至少包涵了,忠、孝、誠、信、禮、義、廉、恥、勤、儉、寬、恕等,中華美德中的12個基本"德目"。因此,2001年國家頒布的"20個字"公民道德規范,是中國人用了50餘年的時間,付出了巨大歷史代價,經歷了反復探索的歷程,終於形成的基本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公民道德規范"新體系。 中華美德現代轉化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任何新道德的生成與發展,都不能脫離民族文化的血脈,都不能割斷本民族道德文化的歷史。歷史已經證明,那種企圖全盤否定歷史,另起爐灶,建構"新的道德體系"的"大手筆",只能是用自己的手提著自己的頭發,離開土地的愚想。歷史也證明,作為民族價值觀的道德建設,不能依靠"進口",否則,民族原有的道德文化被"丟掉",引進來的道德又長期不能在我中華文化沃土上紮根,也就不能為中國人所認同,於是,"舊的"扔掉了,新的建立不起來,造成道德文化的長期"斷裂"與"空白"。道德建設是一個歷史過程,需要一兩代人的不懈奮斗,決非實用主義、急功近利、立竿見影者所能成就。 十年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和國家教育科學規劃,連續開展重點研究課題"大中小學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實驗研究",鎖定的八個核心德目是:忠、孝、誠、信、禮、義、廉、恥,意在承接中華傳統美德,並賦予新的時代內涵,體現民族生命力的全新價值。在十年的"中華美德"教育實驗的實踐中,通過確定德目體系、編寫教材,逐漸發現"忠、孝、誠、信、禮、義、廉、恥"八種道德,是建構當今學校德目體系的重要依據,這"八德"不僅是5000年來中華民族世代相傳,不斷創造、更新和發展了的中華傳統美德;而且是當今社會生活之中、在大中小學的"學生守則"當中、在市民公約當中、在各行各業的職業道德當中、在治家之道、興業之道、治國之道當中,所浸透著的民族精神。為了建構學校傳統美德的德目體系,也為了幫助參加教育實驗的教師與教育工作者,了解"八德"的歷史演變;把握和分辨"八德"精華與糟粕的兩重性;認識"八德"的歷史價值;探討"八德"對現代社會道德問題的回應;掌握提升自身道德修養的路徑。課題組在1999年用了一年的時間,組織 8位文科博士編寫、並由紅旗出版社於2000年初,出版了《大眾道德》叢書,每位博士撰寫其中一部,這8部書是: 《忠——盡己報國的責任》 《孝——生生不息的愛心》 《誠——求真務實的品質》 《信——立身興業的基點》 《禮——人際文明的規范》 《義——人間正道的向導》 《廉——清白正氣的根基》 《恥——人之為人的底線》 依據每個德目的不同功能,這八德又大致可分為四個層面: 第一、"義"與"忠" "義"——人間正道的向導,是道德靈魂,是道德精神境界和價值導向; "忠"——盡己報國的責任,是道德核心,是道德自覺意識和價值目標; 第二、"誠"與"信" "誠"——求真務實的品質,是道德品質,是道德人格要求和經濟價值; "信"——立身興業的基點,是道德品質,是道德人格要求和經濟價值; 第三、禮"與"廉" "禮"——人際文明的規范,是道德品質,是道德外在表現和文明價值; "廉"——清白正氣的根基,是道德良心,是道德外在表現和政治價值; 第四、"孝"與"恥" "孝"——生生不息的愛心,是道德情感,是道德情感基礎和價值動源; "恥"——人之為人的底線,是道德心理,是道德心理基礎和價值選擇。 這"八德",從社會、經濟、政治等等領域,涵含蓋了個人與家庭、社會的道德關系。一個中國人,如果能夠在不同程度上具備了這八種品德,就是一個有道德的人,不僅不會落後於時代,而且會成為新世紀的強者。整個國家,建立這種道德規范體系,就可以逐步建成新世紀的"禮儀之邦"。 做到以上這些你一定是一個好的社會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