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食用菌吉林農業大學博士後招生
❶ 蘑菇研究所李玉李博士,你好,我是一個農民,我想在我家鄉種一種磨菇,目前市面也還沒有這種磨菇,這種磨
李玉,男,山東濟南人,1944年1月生,吉林農業大學菌物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菌物研究所所長,俄羅斯農業科學院外籍院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第四屆、五屆成員,中國菌物學會理事長,中國食用菌協會副會長,食葯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兼資源收集與繁殖利用功能實驗室主任。長期從事真菌學及植物病理學研究,在菌類資源發掘、保育及其工程化和產業化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先後發現並命名了十幾個粘菌新種,是世界上第一個為粘菌新種定名的中國人,也是我國第一個對粘菌屬、科、目級進行系統分類的學者。200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生物是大千世界的主宰,在芸芸眾生的生物界中,有一個鮮為人知的「菌物世界」。
菌物,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蘑菇。黏菌是菌物的一種,是既像動物又像植物的生物,它的大量滋生會給人類造成危害,而當人類降服它之後,它又是極好的生物實驗材料,在生物學、遺傳學、生理學和細胞學的科研中,到處可見它的蹤影。黏菌學是菌物學下屬的學科,目前世界上從事這一領域研究的科學家不足百人。我國的研究人員更是寥若晨星。吉林農大原校長、博士生導師李玉教授,是這個研究領域的領軍者。
上世紀70年代,年輕的李玉考取了我國黏菌學研究的始祖———吉林農大周宗璜教授的碩士研究生,步入了黏菌研究這個神秘的領域。當李玉得知,在世界已發現的5000多種黏菌中,竟沒有一個是由中國人命名的,他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強烈震撼,從此他義無返顧地放棄了令無數學子羨慕的出國留學機會,將自己的生命與黏菌緊緊地「黏」在一起,長年累月,穿行於原始森林色彩斑斕之間,成為「菌物世界」的拓荒者。幾十年寒來暑往,從當時遷到白城的吉林農大那滿是黃沙的教室,一路風塵地走到吉林農大校長的崗位,運籌帷幄;又從校長的職位退隱,回歸到科研教學第一線;無論是在深山密林採集標本,還是日理萬機處理行政事務;無論是給學生傳道授業,還是在人大聽政議政的會堂,李玉始終沒有間斷科研事業。
李玉不僅重視國內的菌物資源,而且和國外同行通力合作,對俄羅斯的菌物資源進行廣泛調查研究。2004年,在俄羅斯西伯利亞的原始森林中,他和愛徒圖力古爾教授徜徉在「菌物世界」中,為眾多的發現欣喜若狂,忘記了自己身處凡塵,被毒蚊襲擊得體無完膚。他多年來搜集、保存的菌株和憑證標本1.2萬份。經過深入研究、鑒定與系統評價,報道菌類1000餘種,其中新種45個,中國新記錄106個。
目前李玉搜集的黏菌種數超過世界已知黏菌數的三分之二,國際菌物學權威雜志收錄了他命名的黏菌新種29個,他是第一個命名黏菌的中國人。李玉利用DNA標記,在基因水平方面研究了黏菌分類單元的親緣關系,揭示了黏菌和其他菌群的系統發育關系,奠定了真黏菌為異源多系類群的全新系統理論基礎,開創了我國黏菌分子學研究的新領域。他先後四次作為這一領域的研究代表,在國際菌物學術年會上作大會主題報告,使我國的黏菌研究始終處於國際先進水平。
李玉時刻把科研成果與本省實際相結合,對我省菌類工程化和產業化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對菌類資源的系統研究不僅為菌類起源和演化提供了重要證據,豐富了菌物多樣性資料,而且為菌物保育和開發奠定了基礎。李玉和他的弟子們先後馴化選育了適宜東北地區氣候的白阿魏菇、雪茸、榆耳、姬松茸等珍稀蘑菇品種39個;還選育出黑木耳新品種「9603」、香菇「9101」等;採用營養缺陷標記,構建出金頂側耳基因連鎖圖譜,揭示高溫型菌株的遺傳規律,選育出高溫型金頂側耳新品種;採用細胞融合技術選育出平菇與金頂側耳融合子「農大4號」優良菌株。他的食用菌原生質體制備和遺傳轉化技術研究獲國家發明專利。上世紀90年代初,李玉提出了建立我省「食用菌高新技術園區」的構想和實踐方案,並在省政府的支持下付諸實施,建立了食用菌高新技術園,形成了菌類工程化和產業化新模式。
目前,這個園區已廣泛輻射帶動了東北三省和內蒙古的生態菌業,成為具有北方特色的科技園區,成為全省食用菌種質資源保藏中心、試驗示範中心、技術推廣中心和人才培養中心。現在,汪清黑木耳生產基地、蛟河靈芝生產基地和榆樹雙菇生產基地等各具特色的21個食用菌產業化示範基地,被命名為國家星火示範基地。
經過多年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李玉教授完整地發展了「生態菌業」理論體系,其應用研究成果成功地推動了我國的生態菌業的健康發展。
李玉,這個生物「第三世界」的拓荒者,如今已是碩果累累,桃李滿天下。他先後培養了菌物學各門類碩士研究生28名、博士生24名、博士後18名;作為菌類領域的學術帶頭人,他創辦了《菌物研究》雜志,建立了食用菌專業及相關的博士點和博士後流動站;他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省部級各類科研課題30餘項;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出版學術著作30餘部。
李玉教授連續獲得我省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被評為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獲國務院特殊津貼;連續當選我省第八、九、十屆人大代表。今年2月15日,李玉被俄羅斯國家農業科學院聘為該院的外籍院士。
❷ 李玉 畢業院校
畢業於山東農學院
李玉(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玉,男,1944年1月30日出生,山東濟南人,漢族,中共黨員,現為吉林農業大學菌物學教授等。
1967年畢業於山東農學院。中科院理學碩士,日本築波大學理學博士,原吉林農業大學校長。
中國工程院院士是國家設立的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其院士增選工作每兩年進行一次,每次增選名額不超過60名。此次增選後,中國工程院院士已達756名。目前吉林省「兩院」院士人數為30人,而從省屬單位走出的院士,李玉還是第一人。
原吉林省省長韓長賦在考察吉林農業大學食葯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時說,李玉教授被評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是吉林農業大學的光榮,是吉林省屬高校的光榮,也是吉林省農業的光榮、吉林省全省的光榮。
博士生導師、菌物研究所所長,俄羅斯農業科學院外籍院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第四屆、五屆成員,中國菌物學會理事長,中國食用菌協會副會長,食葯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兼資源收集與繁殖利用功能實驗室主任。《菌物研究》主編,《Intenational Medicinal Mushroom》編委。
❸ 吉林農業大學農學院的名師風采
博士生導師——李玉
李玉,男,1944年出生,真菌及植物病理學教授,農學博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植物病理學學科帶頭人,俄羅斯農業科學院外籍院士,《菌物研究》主編,《Intenational Medicinal Mushroom》編委。中國菌物學會理事長,中國食用菌協會副會長,中科院微生物所客座研究員和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發表論文200餘篇,出版著作36部。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科技攻關項目30餘項。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和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各一項,吉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兩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多項,吉林省農業推廣二等獎1項,發明專利6項。主要研究方向為植物病理學、菌類作物學和作物生態學。
博士生導師——高潔
高潔女,1964年11月生,漢族,九三學社社員,吉林省梨樹縣人。植物病理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86年畢業於吉林農業大學植保專業,1986年獲沈陽農業大學植物病理專業碩士學位,2005年獲吉林農業大學作物遺傳育種博士學位。現為中國植物病理學會理事,吉林省植物保護學會副理事長,吉林省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評估中心專家,吉林省科技專家特派員,吉林省檢疫性有害生物審定委員會委員,吉林省農科院第九屆學術委員會委員,吉林省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評審委員。
主要從事農作物病害的鑒定和診斷、綜合治理技術和植物的抗性基因工程研究,在細菌病害的鑒定及診斷方面具有專長。參加工作以來主持和參加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10餘項,主持或副主持項目4項,獲獎10餘項。在國家級及省級重要和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40餘篇;主編和參編近10部書籍的編著;獲得國家實用新型發明專利1項;在研項目近5項。
多年來先後為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生講授《農業植物病理學》、《植物病理學》、《植物病原細菌學》、《植物病理學Seminar》、《高級植物病理學》等多門課程,教學中注重基本技能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及時吸收與教學有關的學科前沿的最新研究成果並融入到教學中來。主講的《農業植物病理學》2001年獲省級優秀課程。指導碩士研究生28名,博士研究生3名。
博士生導師——圖力古爾
圖力古爾男,1962年11月出生,內蒙古通遼市人,蒙古族,農學博士,蒙古國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吉林農業大學菌物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菌物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塔里木大學客座教授,吉林省食葯用菌協會副會長,長春市政協委員,民盟吉林省委委員、農業與農村經濟委員會主任,《菌物研究》編委。先後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國際合作項目3項。2001年被吉林省教育廳評為「吉林省中青年骨幹教師」、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在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50多篇,出版著作5部(合作)。主要從事北溫帶菌物分類學及生態學方面的研究,尤其在菌物多樣性(Mycodiversity)及其保育(conservation)研究領域頗具特長。
博士生導師——王玉蘭
王玉蘭女,1936年12月10日生於沈陽市,九三學社社員。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吉林省高級專家、長春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長春市百名優秀科技工作者,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現任東北特用玉米研究會理事長、吉林省農學會常務理事、吉林省科協委員、吉林省專用玉米首席專家、全國特用玉米東華北區區域試驗主持人。曾任吉林農業大學農學院作物育種教研室主任,作物遺傳育種學科帶頭人,吉林省作物學會副理事長,中國作物學會理事,吉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常委,《玉米科學》編委。先後主持科研課題20多項。榮獲吉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獲吉林省農業技術推廣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農業技術改良一等獎1項。發表論文80餘篇,主編著作8部。
博士生導師——王丕武
王丕武男,1958年出生,漢族,中共黨員,教授,博士,曾先後去日本和美國開展合作研究。現任吉林農業大學農學院院長,生物技術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作物遺傳育種和作物生物技術專業學科帶頭人,吉林省遺傳學會、作物學會副理事長,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學會常務理事,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委員,大豆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主要從事農業生物技術和作物遺傳育種研究。先後被遴選為「吉林省農業科技骨幹」,「吉林省跨世紀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吉林省高校青年骨幹教師」,「長春市百名優秀科技工作者」,「吉林省優秀專業技術人才」, 「長春市突出貢獻專家」、「吉林省突出貢獻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和「全國農業科技推廣標兵」。「十五」以來主持選育出高產、抗病、優質的大豆新品種9個,主持培育出玉米新品種3個。獲得吉林省科學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國家發明專利2項。2000年以來發表研究論文30餘篇,其中國家重要核心期刊論文3篇 。
博士生導師——馬景勇
馬景勇1951年11月生於吉林省前郭縣。1985年畢業於吉林農業大學農學院。畢業後留校任教,1989年至1991年赴澳大利亞從事作物高產栽培技術研究。現任吉林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超級稻新品種研製與高產機理研究。
馬景勇同志多年來培育了「吉農大3號、7號、19號、吉農大808」等優質高產水稻新品種10個,其中吉農大3號、7號、19號3個水稻新品種分別被評為吉林省一、二、三屆優質水稻品種,取得了較大的經濟效益。馬景勇同志一直從事水稻遺傳育種科研工作,先後主持國家級、省級、市級科研項目10餘項。2000年以來先後主持國家科技部「北方優質粳稻新品種與無公害優質水稻生產技術開發」項目,農業部科技成果轉化「北方優質粳稻新品種示範」項目,吉林省科技廳「優質超級稻新品種研製與綜合配套栽培技術研究」項目。代表作有:《北方粳稻稻米品質性狀的相關性研究》、《借鑒澳大利亞農業發展經驗 探討我國農業發展途徑》等。曾獲得農業部「全國農牧漁業豐收三等獎」、獲得吉林省科技進步獎二等、三等獎多項、長春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998年被批准為吉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業技術人才、2001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博士生導師——吳春勝
吳春勝 1956年6月生,漢族,中共黨員,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作物高產理論與實踐,作物生理生態研究。現任國家大豆區域技術創新中心(吉林中心)、吉林農業大學作物研究中心主任,吉林省作物學會副理事長,吉林省耕作學會副理事長,國家「863」項目評審專家,科技部星火計劃項目評審專家,吉林省首批農業專家顧問組成員,長春市科技評估中心咨詢專家。先後主持並參加了國家科委「八五」「九五」「十五」科技攻關項目三項、國家「863」項目一項、省級課題三項,獲國家重大科技成果一項、獲吉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三項。先後在《作物學報》《應用生態學報》《玉米科學》等國家一、二級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著作2部。
博士生導師——徐克章
徐克章,男,1954生,漢,理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共黨員,黨總支書記,中國植物生理學會理事,《作物學報》、《大豆科學》編委。吉林農業大學首屆教學名師。
徐克章教授主要從事作物光合作用與物質生產的研究工作。先後主持參加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項目、原國家醫葯總局、農業部、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吉林省科委等10多項研究課題。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兩項、校級教學成果獎四項。先後在《植物學報》、《作物學報》、《中國農業科學》、《園藝學報》、《中國油料作物學報》、《南京農業大學學報》、《植物生理學通訊》、《大豆科學》、《植物學通報》等刊物發表論文80餘篇,出版教材和著作7部。
博士生導師——楊偉光
楊偉光,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作物育種教研室主任。主持省部級科研項目「玉米重要性狀的遺傳改良及高產雜交種的選配」等15餘項;培育高產、優質、抗病玉米新品種吉玉4、吉玉8、吉玉106和高粱新品種吉農8。通過吉林省科學技術成果鑒定5項。「高產優質抗病玉米新品種吉玉4選育與推廣」獲吉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在《作物學報》、《玉米科學》等刊物發表論文12篇。主要從事作物育種教學和玉米育種工作。
博士生導師——楊信東
楊信東,男,1945 年生,漢族。吉林農業大學植物病理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吉林省植物保護學會名譽理事長。1968 年畢業於吉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專業, 1982 年獲中科院理學碩士學位。自 1982 年起,他一直從事植物病理學的教學工作。先後為本科生、研究生開設《植物病原學》、《普通植物病理學》、《植病研究方法》、《植物病害診斷》、《植物病害流行學》、《生理及分子植物病理學》等課程。編寫了《植物病害流行學》、《植病研究常用技術》、《吉林省主要農作物常見病害診斷》等教材。
主要研究方向是植物病害流行學。針對生產中危 害嚴重的稻瘟病;玉米大斑病、灰斑病、彎孢菌葉斑病;煙草野火病、赤星病;瓜類霜霉病等病害,開展了病害流行環節的定量研究工作。在研究中解決了空氣相對濕度對葉部病斑產孢的定量影響、降雨對空氣中游浮孢子攜落率的計算及雨露中病原細菌數量動態等問題。首次在國內提出「天氣促病指數」概念並組建了稻瘟病、煙草赤星病、煙草野火病的天氣促病指數表解模型(利用查表代替計算機運算的模擬模型)。首次發現玉米彎孢菌葉斑病的衰老病斑仍然保持旺盛產孢能力的獨特規律。提出了科學實用的稻葉、穗瘟、煙草赤星及野火病的葯劑防治指標,已在吉林省稻區、煙草產區普遍推廣。
在病害影響因素監測及病害防治效果分析研究領域,研製成 DLY-2 型重量式結露儀,獲國家實用型專利;提出利用地面台站常規觀測因子推算露時的回歸方程。提出了針對多循環病害疫情控制效果計算的楊信東公式,解決了公式的廣適性問題。對稻瘟病、大豆花葉病等病害的抗病性鑒定、評價也進行了研究。
已發表植物病害研究論文 70 余篇,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 3 項,其中「吉林省稻瘟病預測技術研究」課題獲吉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名)。於 1997 年被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為吉林省第四批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業技術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