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論文問題
⑴ 論文抽檢不合格!為何本科生的問題畢業論文屢見不鮮
近期,湖北某高校的本科畢業論文抽檢結果顯示,88篇論文中有5篇被判定為「存在問題畢業論文」,指導教師因此受到通報批評。這一事件在高校引起了廣泛關注。在各地本科畢業論文抽檢結果陸續公布後,網路上討論熱烈,其中包括已經畢業的學生被再次要求修改論文的情況,這反映出「問題」本科畢業論文的頻繁出現。
大學本科畢業是否需要撰寫論文一直是討論焦點,但問題論文現象提醒我們,大學教育應更加重視培養學生學術寫作能力,這不僅關乎畢業論文的通過與否,還關乎學生整個大學階段的思維訓練質量。不合格的本科畢業論文背後,導師和學生均負有責任。不少導師對論文重視不足,甚至讓研究生「指導」本科生,而一些本科生論文初稿質量低,缺乏學術規范,修改難度大。
近年來,本科畢業論文抽檢的嚴格程度不斷加強。教育部發布的《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抽檢辦法(試行)》規定,每年進行一次抽檢,覆蓋上一學年度授予學士學位的論文,抽檢比例不低於2%。隨著抽檢要求的提高,畢業論文寫作成為應屆畢業生面臨的挑戰之一。
面對嚴格要求,很多應屆畢業生表示壓力巨大。小王(化名)就是其中之一,她的畢業論文、畢業設計、實習和求職等任務交織在一起,使她感到喘不過氣。盡管如此,小王和其他本科生往往在臨近預答辯前才開始論文寫作,時間緊迫,導致部分學生無法按時完成。
學術寫作指導的缺乏是問題論文頻現的另一原因。國內高校鮮有設立專門的寫作課程,寫作訓練不足導致本科生在撰寫論文時感到迷茫,進而影響論文的整體質量。在大學教育中,學術寫作不僅考驗思維能力、表達能力,還涉及選題、文獻綜述、邏輯構建等復雜學術要素。對於理工科學生而言,掌握論文寫作技巧尤為重要。
在AI時代,大學生寫作同樣值得重視。雖然AI在文獻搜索、語法修改等方面有顯著優勢,但其無法替代基本的思維訓練。高校教授強調,大學學術寫作的目的是培養批判性思維,而非僅限於書面表達。在復旦大學等高校,學術寫作被納入通識教育,成為基礎技能,並通過系統講座等方式提升學生水平。盡管存在資源限制,但一些教授認為,利用AI輔助教學可以提高學生寫作和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