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學生賣豬肉
1. 北大畢業生賣豬肉,現在怎麼樣了
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也不為過,在七十八十年更可以說是一場考試定終身。
但是我們不鼓勵不做調查的沖動,他們能成功是因為他們知道他們想要走這條路,並且不會退縮,如果你只憑著單純的想法就從名校畢業去賣豬肉,賣雞肉,那麼我希望你能問問自己是否有恆心。
2. 誰知道北大畢業的高才生賣豬肉的事啊,他叫什麼名字
北大才子陳生進入養豬行業,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在廣州開設了近100家豬肉連鎖店,營業額達到2個億,被人稱為廣州「豬肉大王」。
數年前,北大畢業生陸步軒當屠夫的新聞曾一度傳遍大江南北,並引發了人們關於此行為是否浪費人才的大討論。數年之後,另一位北大才子陳生也悄悄進入養豬行業,並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在廣州開設了近100家豬肉連鎖店,營業額達到2個億,被人稱為廣州「豬肉大王」。這回人們的關注點不再是北大生該不該賣豬,而是探究陳生在賣豬肉行業掀起的這場「變法革命」。
陳生畢業於北京大學,十多年前放棄了自己在政府中讓人羨慕的公務員職務毅然下海,倒騰過白酒和房地產,打造了「天地壹號」蘋果醋,如今賣豬肉賣成了千萬富翁。
豬肉也可以定製?這個說法,也許乍聽起來覺得陌生,甚至不以為然。然而,陳生推出的綠色環保豬肉「壹號土豬」正是採取的這一戰略。專家還為此冠以一個更專業的詞彙:精細化營銷。
不過在陳生自己眼裡,這只是自己又一次採用了「歪門邪道」的辦法而已。
讀北大學會「歪門邪道」
如果你問陳生認為自己為什麼能成功,他一定會告訴你自己只不過是比別人做事的方式更靈活。「別學我,我那些都是歪門邪道。」他笑著說。而這一切,正是他的母校——北京大學為他帶來的最大財富。
「北京大學是個很有意思的地方。」陳生如是評價自己的母校,「還記得厲以寧在成名之前,曾經在北大當了十來年的經濟系圖書管理員。當時,所有經濟專業的都在學馬克思、列寧的那一套蘇聯的經濟理論,沒有人講西方經濟學。他自己鑽研了很久的西方經濟學。結果改革開放來了,人們需要學習西方經濟學了,可是連本翻譯的教材都幾乎找不到,這時候厲以寧站出來,編著了《西方經濟學》,並且以講座的形式在北大開始講授。反而在正式的課程表上卻沒有這門課。就是這樣,厲以寧成了如今的大牌。」
陳生覺得,正是那些正式課表上沒有的講座,帶給了他許多啟發,影響很大。此後他曾經再次回到母校進修,講授的老師和學術界的主流看法分歧很大,有的同學對此提出異議,陳生很直接地質問那些同學:「你來北大難道就是想學教材上的東西嗎?那你隨便找個地方就行,不要來北大。這里最好的東西,就是那些和教材不一樣的東西。」
對此,陳生笑談:「其實老師也是沒辦法,北大特自由,學生可以不上課,老師怕沒人來,被逼著講些歪門邪道的東西。」
下海因為窮瘋了
陳生畢業後,被分配到一個地方政府的秘書科當公務員。照道理,能夠擔任公職應該是很多人羨慕的事情,然而陳生卻毅然決然地放棄了這份令人羨慕的工作,下海了。
「怎麼說呢,和我的性格有關吧,我思維比較活躍,常做不合常理的事情,這在黨政機關有點不合時宜。」多年後談到這件事,陳生最先給出的是這樣一個簡單的理由。
可是再聊了一會,陳生終於爆出真正的原因:「關鍵還是窮啊,那時候我們幾個朋友都是從名校畢業的,可是在機關里的收入非常低。我們家睡覺都從來不關門,為啥?就是因為沒有任何值得別人惦記的東西,沒有任何值錢的東西可拿。窮得沒有辦法了,只好下海去拼。」
財富觀一千萬是合適的數字
一個人要多少錢比較合適?這問題很難回答。在沒錢的時候你會拚命地去想,而這也是我當年下海的原因。但是當錢達到一定程度之後,就會開始虛化。像我現在,每天基本花不掉錢,身上的衣服也是幾十塊一件的,太多的錢就變成數字游戲,缺乏實際意義了。如果一定要給出一個具體限額的話,我想一千萬的數字比較合適。達到這個程度,就可以保證自己身邊的人衣食無憂,過上比較上層的生活。
事業觀讓跟自己的弟兄過好點
現在錢可以說是掙得差不多了,但是我不幹事業太無聊,沒事做,而且我也不會做別的。只好繼續這么做下去,也讓這些跟著自己的弟兄過得好一點。下一步要做的事情是將手頭的事情整合,而不是進軍新行業。人一輩子能做好有限的幾件事情就已經足夠了。
原載:新快網
來源: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08-10/13/content_10185953.htm
3. 北大學生為什麼會賣賣豬肉呢
可能受了打擊才會這樣吧
也沒有每個人都去賣豬肉啊?
是 他自己的原因,和北大沒關系啊
4. 北大畢業生賣豬肉,現在一年賣出18個億,學歷到底有沒有用
有用。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學歷是墊腳石,不僅是物質上的,也是思想上的。從表面上看,中專不比大專好,大專不比本科好,本科不比重點本科好,重點本科不比北京大學清華好。讀得越高,文憑的含金量越高,發財的機會就越大。但是更深一層,我們讀書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書有自己的黃金屋,還因為讀書可以改變我們的思維,改變我們對世界的看法,甚至讓我們反過來改變世界。北京大學校長許志宏笑著說:北京大學可以培養政治家、科學家和豬肉銷售商,所有這些都是一樣的。許多人沒有意識到的是,「閱讀改變命運」這個詞後面應該跟著「閱讀改變思維,思維改變命運」這個詞。這是事實。
所以學習是通往成功的捷徑之一。
5. 北大學生賣豬肉連鎖店名字是什麼
連鎖店名叫「壹號土豬」。
2006年,陳生在湛江和廣西交接處附近打造他的土豬養殖廠,2007年開始在廣州開豬肉檔賣豬肉。在短短一年時間里,發展成為廣州乃至廣東最大的豬肉連鎖店「壹號土豬」。
6. 那個賣豬肉的北大學子如今過的怎麼樣了
那個賣豬肉的北大學子陸少軒從北大畢業之後竟然在他34歲的時候選擇去賣豬肉,這在很多人看來是覺得很驚訝的,覺得不可思議的。
大家可能都會想從那樣的名牌大學畢業的,為什麼不去找一份體體面面的工作,找一個體面的工作對於北大畢業的人來說可以說是輕而易舉,為什麼要去選擇賣豬肉這樣一份工作。
陸文軒當初選擇去賣豬肉肯定有他自己的想法和打算,而且陸文軒現在豬肉事業做的成功的同時,他也已經不親自賣豬肉了,而是已經開始在西安一個檔案館裡面編地方誌,可以說他的人生是很精彩,很成功的了。
7. 如何看待「北大大學生賣豬肉」的現象
北大才子開豬肉連鎖店,到底是不是人才浪費。首先我們要對北大學子的這種創業精神表示敬佩。對他這種打破傳統的成功成才觀念表示佩服。因為如果按照我們傳統的社會觀念,一個大學生,特別是北大清華這些名校的學生一般都會是白領、金領階層。對於賣豬肉這種工作是不屑一顧的。
北大才子開豬肉連鎖店一方面表明我們一些大學生對工作和成才關系的理性認識。成功成才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理想,但是成功成才的途徑是千差萬別的。條條大路通羅馬。所以只要我們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從事什麼樣的工作並不重要,只要我們認為能夠發揮我們的才智,喜歡這項工作,我們就沒有理由因為社會的偏見而放棄。
另一方面也說明我們的社會人才觀念還需要轉變,因為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大學生也逐漸成為普通的勞動者,大學生應該擺正自己的位置,改變就業觀念,不要只是眼光向上看,還要有向下看的勇氣。平凡的工作也能創造奇跡。
最後關於北大學子所說的科技含量高,我是這樣理解的,因為按照我們傳統的經營模式,賣豬肉本身是沒有什麼科技含量的,北大才子所說的科技含量我想包括豬肉的品質,經營的理念,管理的方式等要突破傳統的經營模式,提高現代科技和管理的水平。
總之,北大學子開豬肉連鎖店只是一個開端,我想隨著我們經濟和社會的進步,會有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進入這些行業,改造傳統的行業模式,為我國的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8. 北大高材生,畢業後為什麼去賣豬肉
古代的時候都說讀書是窮人的唯一出路,而事實上,放在現如今,雖然說如今社會上的工作機會很多,但是如果能夠讀書,就會得到更多更好的發展機會,同時,進入高等學校接受高等教育,也能夠對一個人造成很大的變化,但是我們也要明白,學歷不是代表全部,不是說學歷高的人就一定會在高職位工作,這與自身的能力也是有很大的關系的。
況且「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工作就是要做自己喜歡的,這樣才會有意義。
9. 北大學生賣豬肉你怎麼看
選擇什麼樣的路是一個人的自由,不做評價
可以看出學習好像用處不大,因為學了卻用不上
10. 北大高材生賣豬肉,被嘲笑20年,後來怎樣
如果說一個北大學子畢業後開創公司,全國20多家連鎖門店,年銷售額超18億,為母校累計捐款9億,相信沒有人會質疑。
可無論是說一位屠夫開公司有了這樣的成就,還是一個北大學子畢業操起殺豬刀,都會讓人大跌眼鏡。
說起陸步軒,可能少有人知道,不過「北大屠夫」的稱號,卻是伴隨著「讀書無用論」甚囂塵上。二十年前,北大畢業生出來當街賣豬肉引發了群眾的不滿和質疑,北大學歷難道真的這么無用嗎?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陸步軒現在的人生,是怎麼高開低走又峰迴路轉的。
小結:
「廟堂無作為,肉案寫春秋」,他喜歡用這句話形容自己的一生,陸步軒筆耕不斷,一直嘗試著寫有關「屠夫」的書。而他在北大所學的「自由與平等」已經深深地烙在他的骨子裡,他堅信"讀書一定改變思維",反擊那些以他「做榜樣」的讀書無用論。
正如後來北大老校長許智宏在為此演講致辭時說的那樣「北大學生可以做科學家,也可以賣豬肉。」北大文憑的背書從來都不是一張上流社會的「入門券」,它只是在北大校園里學習過的證明,而所學所想,其實早就深深地改變了人的精神和思維模式,是無需證明的。
它也憑借著這些北大授予的能力,以「壹號土豬」的牌子,正在做大做強,成為豬肉行業的頂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