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大學生創業的案例
1. 哪些名人是大學生創業典型案例
大學生創業,成為「富一代」的案例在當今社會屢見不鮮。今天,我們來分享三位在校大學生的創業成功故事,他們的年收入均超過百萬,開著豪車,卻並非「富二代」。
成都中醫葯大學的施超便是其中一位。他憑借自主創業,從一名普通大學生轉變為百萬富翁。施超選擇圖書銷售作為創業項目,充分利用了自己廣泛的閱讀愛好與知識積累。他從自己熟悉的圖書入手,在高考後的暑假擺地攤銷售,很快就賺到了第一桶金。隨後,他在成都的大學里繼續銷售圖書,積累了近10萬元。施超利用學校的創業政策在學校開設實體書店,盡管實體書店運營較為困難,但他通過與出版社合作,直接從源頭進貨,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競爭力。最終,他將圖書銷售業務擴展到多個地區,並成立了自己的文化公司,實現了人生中的第二個百萬目標。
鎮小龍來自武漢科技大學,他從大三開始創業,從最基礎的棉被、蚊帳等生活用品批發做起,瞄準了大學新生市場。憑借團隊的拼勁和創新思維,他們在新生開學期間迅速積累了200多萬元的營業額,凈賺16萬元。鎮小龍的創業行動激勵了更多同學加入,成立了創業團隊。他涉足多個領域,包括電子產品銷售、服裝貿易、教育、人力資源、旅遊、租車等,最終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擁有30多家實體店,吸引了一大批大學生追隨。
禹化普是重慶大學的一名大學生,他選擇了在學校周邊售賣手抓餅作為創業項目。起初,他的生意並不理想,但他學習了成都小吃店「慢工出細活」的做法,要求師傅一次只做1-2個餅,保持了餅的最佳口感。這種策略使得排隊的客人增多,每天平均能賣出400個餅。經過兩年的努力,禹化普的業務擴展到了4家直營店、1個加工廠和8家加盟店,年收入達到250萬元。
這些在校大學生的成功案例證明,創業並非遙不可及。通過創新思維、勤奮努力和抓住市場機會,即使是大學生,也能在創業的道路上成為「富一代」。他們的故事激勵著更多有志之士,探索屬於自己的創業之路。
2. 90大學生創業成功案例-大學生創業故事
大學生往往對未來充滿希望,他們有著年輕的血液、充滿激情,以及「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而這些都是一個創業者應該具備的素質。下面由我與大家分享90大學生創業成功案例,希望你們喜歡!歡迎閱讀!
(一)鄭州兩在校大學生合夥創業 年銷售額超500萬
有的學生, 畢業 了還沒找到工作;有的學生,沒畢業就已經當了「老闆」。鄭州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有兩位大三學生在家鄉經營家庭農場,發展苗木經濟,創業一年多,銷售額達500多萬元。
創業者聶威振
創業者王碩
首次創業
剛進大學校門 這倆人就琢磨著創業
鄭州大學這兩位創業的大學生,一位名叫王碩,另一位名叫聶威振。
「我們倆是睡在上下鋪的好兄弟。」王碩說,從進大學校門開始,他倆關系就很鐵。
王碩家是做生意的,可能是受到家人熏陶,他很有經濟頭腦。入學不到一個月,他和聶威振就合夥在校園里開始了第一次創業。
第一次創業,他們選擇在學校賣化妝品。「有親戚做化妝品代理,我可以從她那裡拿貨,自己在學校銷售。」王碩說。
當時,全校一共有約40棟宿舍樓,王碩和聶威振雇了40多人做銷售。「起初經營狀況不錯,每天能賺兩三百塊錢,心裡特別高興。」王碩說。
但由於他們經營的都是低價化妝品,供貨 渠道 減少,加上學校商店化妝品專櫃的競爭,他們的銷售量逐漸下滑,兩人最終選擇放棄。
二次創業
進軍苗木 種植 行業 首筆訂單10多萬元
對第一次創業的失敗,王碩和聶威振歸結為對化妝品行業不了解,沒搞清楚產業鏈的各個環節。
第二次創業,兩人選擇了他們相對熟悉的領域——苗木種植。「家裡也有人搞苗木種植,對這個行業還算比較了解。」王碩說。
2013年初,兩人通過銀行貸款10萬元,承包了100多畝土地,僱人種植樹苗。兩人主要通過網路尋找求購樹苗的信息,推銷樹苗。剛開始,一天打出去400多個電話,訂購者卻寥寥無幾。去年10月,他們終於接到了第一筆訂單:河北滄州一個客戶定購1400棵樹苗。
得知消息後,兩人立刻趕往周口,組織員工給客戶挖樹苗。白天陪同客戶選樹苗,晚上組織工人把樹苗裝車,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4點。這樣持續了一個星期,樹苗才全部裝車運輸完畢。這筆生意,讓他們收入10多萬元。此後,兩人種植的苗木逐漸打開銷路,收入也逐漸增加。
創業升級
擴大種植規模 發展立體式生態農業
如今,王碩和聶威振已是學院的名人。他們經營的家庭農場位於周口太康縣,主要種植楸樹、紫葉李、嫁接金葉榆等苗木品種。
上個月,王碩和聶威振拿到了營業執照,正式成立了公司。接下來,他們打算擴大種植面積,採取「公司+農戶+銷售」的經營模式,研發新品種,養殖家禽,發展立體式生態農業。
目前,他們的家庭農場擁有20名固定員工,700畝土地,銷售額500多萬元,並間接帶動了近50名農村青壯年就業。
王碩說,一年多來,純利潤有40多萬元。由於正在創業中,他們的銀行貸款目前還沒還完。
「創業肯定會影響學習,不過,我在學校有辦公室有電腦,有事可隨時溝通,農場也有專人照看。」王碩說,落下的課程會主動找同學幫忙補。
對於創業,王碩說,家人開始並不支持,但自從做成第一筆生意,家人的態度也慢慢地轉變了。
(二)90後美女大三創業做APP推廣 1年掙30多萬
尚曉英,90後農村女孩兒,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大三學生。
經歷
高三暑假打工掙學費,大一繼續打工掙生活費,假期做校園工代理掙得第一桶金,去年3月開始創業做APP推廣……
成果
核心成員10人,一年凈利潤30多萬。帶領的創業團隊幾乎覆蓋鄭州所有高校,分支已延展至山西、山東、河北、陝西等省。
夢想
將業務擴展到湖北、湖南等華中地區。
從農村到大學,第一年學費是打工賺的
尚曉英,一個從國家級貧困縣——洛陽汝陽縣農村走出來的女孩兒。1994年出生的她與同齡人相比並沒有什麼優勢。她讀高一的時候,父親在煤礦礦井因公受傷,幾乎喪失了勞動能力,母親因長期勞累積勞成疾。
2013年,尚曉英和姐姐同時考上大學,尚曉英被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錄取,姐姐考到了鄭州航院。為減輕家庭負擔,高考完第二天,姐妹倆就到一冰棍兒廠打工,苦幹3個月,賺夠了一年的學費和生活費。那一年,她17歲。
「上大學了,繼續打工掙錢,沒想過創業。」在學校,尚曉英是班裡的團支書,兼職掙生活費並未給她的學業帶去負面影響。活潑開朗的她參加了很多社團活動,加入了大學生志願者聯合會。
「因為組織和參加活動,接觸了很多校內外的同學,因為做志願者,積累了很多人脈。」尚曉英說,進入大學後的經歷,為她創業奠定了基礎,「沒有成功失敗之分吧,對我來說,任何經歷都是寶貴的。」
由打工者到校園代理,掙得第一桶金
大一寒假,尚曉英通過假期工校園兼職代理的介紹,到崑山一家電子廠打工,這次打工經歷讓她收獲很多。大一暑假,頭腦靈活的她已經成了假期工校園代理。
「處處留心總沒錯。」尚曉英自己做過假期工,了解其中的各個流程,用她的話說,因為自己「多操了那麼一點兒心」,就從打工者變成了代理,帶著同學出去打工。通過與專業勞務公司聯絡,尚曉英獲取了不少可靠的勞務信息。大一暑假和大二寒假,她招募了100多名學生,帶他們到崑山、福建的電子廠打工,掙了9萬元。她人生中的第一桶金,也成了之後創業的啟動資金。
除了招募假期工,尚曉英還自己找商家談兼職,介紹同學去。「其實就是中介吧,這些兼職機會,有的是朋友介紹的,有的是自己跑去談的,也跟一些兼職平台合作。如果合適,就跟他們簽協議。」除了做勞務中介,她還做過旅遊、服裝租賃等業務,認識了很多商家,積累不少資源。
「創業之前,我做過很多行業的工作,創業初期的合作客戶是之前資源的沉澱。」尚曉英說。
業績不俗,一年就掙了30多萬元
去年3月18日,尚曉英和男友注冊了公司開始創業。「最初的業務就是整合之前涉足的一系列工作。為大學生做好服務,是我們的初衷。」
去年3月底,尚曉英的團隊接到了一份英語課程軟體推廣工作,通過這次合作,又接觸到了鄭州另外兩家做金融類和服務類軟體的公司,幫助他們做軟體推廣。
怎麼調動各高校的學生資源?尚曉英有曾經做社團工作的 經驗 ,決定聯合各高校社團合作。「很多高校社團的經費都比較緊張,我就與他們聯合做推廣,給他們提供贊助。這也為我們將來在各個高校設立代理點奠定了基礎。」
成功完成幾個案例後,尚曉英決定把創業團隊的主要業務放在地推上。一年過去了,尚曉英帶領的創業團隊獲得了30多萬元的凈利潤。團隊核心成員從最初她和男友兩人發展到10人。公司業務也從最初的省內蔓延到了省外。「省內覆蓋鄭州、洛陽等10大重點城市。鄭州基本上所有高校都有我們的直屬代理。一個校園經理帶領的核心團隊有四五個人吧。山東、山西、河北、陝西等省份已經入駐團隊,現在正籌備在西安建立分公司。」
目標,希望學生、白領都能做推廣
「針對不同產品設計不同的方案。」尚曉英說,他們簽訂一個推廣任務協議後,會收集相關信息,了解行業發展狀況,對產品進行定位,針對不同的人群做不同的 策劃方案 。推廣過程中,還能帶動其他行業的經濟。
在為一家服務類軟體做推廣時,尚曉英想起之前參與過活動的一家可樂公司也要做促銷,她就把兩個商家對接起來。「推廣了軟體,也帶動了可樂銷售,互惠互利,實現雙贏。」
尚曉英說,一年下來,公司成長了,還幫助了很多在校生自力更生。「每個高校團隊的核心成員,基本上都不用再給家人伸手要錢了。」
說起今後的打算,尚曉英說,主要是健全公司制度,搭建好平台,做自己的產品。「正在籌劃客戶端,預計6月份上線。做一個整合地推資源的平台,招募地推團隊入駐,給地推行業提供一個完全開放的平台。」
尚曉英說,地推業務做多了,感覺這個行業比較亂,商家推廣產品,找不到合適的地推團隊,做地推的人員找不到靠譜的商家。未來,她想要做一個全民推廣的策略,線上提交任務,線下進行地推。無論是學生還是白領,在學習工作之外,隨時可以尋找自己合適的任務,「最終的理想是,人人都可以在線上領取任務,做推廣。」
(三)90後女大學生白手起家創業 年營業額達百萬
大學生創業手法各種各樣,從不起眼的服裝租賃業起家的似乎還不多。2014年剛從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畢業的女大學生彭麗,卻在這個領域闖出了一片天地。
她在大一時就在校內創業嘗試二手服裝的租賃生意,迄今市場已經覆蓋了南京幾乎所有的高校,年營業額有望在今年突破百萬元。而接下來,她還將向演出活動等 文化 服務行業進軍,在這個1993年出生的女孩的骨子裡,似乎天生就有一種不服輸的基因。
「被迫」創業
因大一時家裡條件不好
說起彭麗,大部分人肯定都沒有聽說過這個名字,但是在南京當前的很多高校里,大量的演出活動卻都要依賴她公司提供的服裝道具產品來進行。這個外形瘦小、一臉朴實的女孩,當前竟然是「壟斷」了南京大部分高校服裝租賃生意市場的「大佬」級人物,實在讓人是不敢相信。
1993年出生的彭麗是徐州人,之前是南京信息工程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學生。她的 創業之路 始於大一時,而她創業的理由很簡單,就是家裡條件不好,「缺錢」。
彭麗透露,她來自徐州農村,家中姐妹三人都要上學,條件非常艱苦。「我初中考上了當地最好的中學,卻因為家裡沒錢上不了。」和姐姐一樣,彭麗很早就做好了自己賺錢讀書的心理准備。
大一時彭麗開始創業,當時覺得學校里的服裝租賃生意有市場,她便開始嘗試,但是,買服裝需要錢而她沒有,她只能退而求其次從外面租來服裝再轉租給客戶使用。就這樣,生意在不溫不火中持續了幾個月,彭麗沒有賺到什麼錢,卻積累了不少經驗。
大二時,彭麗的創業道路迎來了轉機,當時學校舉辦了一場創業大賽,希望從中發現有潛質的學生進行創業扶持,而彭麗和一名同學結伴一道成功入圍了大賽,獲得了學校免費提供的創業場地支持,她的創業之路這才真正走上了正軌。
承辦學校校慶公司
品牌一夜之間打響
成功入圍學校創業大賽的彭麗在校內的創業街內,獲得了一間不大不小的店面,她的店正式開起來了,但這時候與她一起參賽的那名同學卻選擇了退出,彭麗成了「孤軍作戰」。
聊起前期的創業之路,彭麗坦言最大的感受就是苦,那時候她身邊沒有團隊,進貨、盤貨、點貨、分碼、打包,都是她自己一個人干,在堆得像小山一樣高的亂糟糟的服裝堆里,她經常一忙就是一天。此外,新店鋪的打掃、簡單裝修,乃至貼牆紙、換燈泡也都是她一個人做,經常累得直不起腰來。
彭麗說,當時為了湊錢買服裝她經常把僅有的一點生活費也投進去,錢變成服裝以後她吃飯卻成了問題,「遇到沒有錢沒吃飯的時候,就把飯省了。」最艱難的時候,彭麗一天只吃了一頓飯。
最大的問題還是缺少服裝,這成了阻礙她的生意發展的最大瓶頸。而就在大三期間,一場意外遭遇改變了她的命運,這就是南信院2013年舉行的60周年慶。
當時南信院的領導大膽決定,要把這次活動的所有演出道具,交給彭麗簡陋到近乎寒磣的公司來做。「那場活動太大了,各種服裝道具加起來有300多件,而我們當時的服裝很少,2/3的服裝都是從外面租來的。」
雖然學校為了照顧彭麗的公司發展才與她合作,但是導演組是外聘的,對服裝道具的要求依然很高,為演出准備的服裝一次次被要求重新更換。這么折騰了一大圈下來,其實彭麗反而賠了錢。
但即便如此,彭麗的公司卻發生了質的變化。「這次活動之後,我們的業務量大增,品牌一夜打響了,很多客戶一聽說南信院的60周年慶是我們做的,馬上對我們刮目相看。」
服裝租賃業務
幾乎覆蓋南京所有高校
自承辦了學校的周年慶活動之後,彭麗的公司業務量突然井噴,很快她的公司規模擴大了,不僅招募了一批團隊成員輔佐自己,還在仙林地區的其他高校陸續開了分公司。公司經過去年一年的發展,面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前她公司倉庫里的服裝數量已經超過了一萬件,獨立支撐一場大型演出遊刃有餘。
順理成章的,彭麗公司的市場也在逐步擴張,從早期的專注南信院業務到後來的覆蓋整個仙林地區,再到現在已經可以輻射南京的所有高校了。幾乎在當前南京的每家高校,她的公司都有服務點。
「其實服裝租賃這個行業的發展道路是很容易就可以被別人復制的,為什麼我們的事業發展得這么好?」彭麗說她時常這么問自己,而她 總結 的原因有兩個,首先有一個人才齊備的團隊,「我們不僅有大量的服裝,現在還有專業的懂化妝的團隊,我們的幾名員工現在都在考化妝證書;此外,我們還有懂演出的團隊,能夠為客戶提供專業的指導意見。」
彭麗說第二個原因是,她手裡的各種資源豐富,除了服裝還有模特和雜技等演出資源。可以說,基本上客戶需要什麼樣的業務,她都能最快滿足客戶的需求,這樣就必然會將市場培育得越來越大。
彭麗透露,服裝租賃市場也有淡旺季之分,通常一年的旺季主要有三個,分別是4月份開始的高校畢業季,以及9月份的開學迎新季,再就是12月份之後的年會季。對於她來說,當前每個時間節點的市場規模平均下來都可以達到20萬元左右。
涉足文化服務行業
希望公司多元發展
當前彭麗的公司,早已經不是昔日單純做二手服裝租賃生意的小公司了,在經營服裝租賃生意的同時,彭麗近期也開始嘗試做一些文化創意和演出方面的業務,希望推動公司走多元化發展之路。
具體來說,彭麗的公司當前除了做服裝租賃,還涉足了舞台燈光、文化衫定製、特色服裝定製、 廣告 製作、展會承辦等各種領域。她們近期剛做了幾場大活動,其中就包括幫騰訊公司、可口可樂公司、天喔蜂蜜等知名企業品牌,策劃並組織線下的推廣活動等等。
「未來二手服裝租賃這一塊肯定還會做,但是可能不會是重點方向了,我更希望在原有業務的基礎上,探索高端發展路線,比如說找專業的設計師來為客戶量身定製更有專業水準的演出服。」彭麗說。
而與此同時,她也十分看好文化服務行業的發展前景,她們最近剛和一家大公司洽談為這家公司進行品牌包裝推廣活動,彭麗透露,如果這個項目確定長期合作的話,一年創收十幾萬甚至幾十萬應該都不在話下。
保守的彭麗略微預估了一下公司今年的營業額,說差不多有100萬,而她給自己明年定下的目標是,營業額達到500萬。不過彭麗也坦言,把事業做得大一些固然是心中的渴望,不過很多時候不能急於求成,還是要一步一個腳印。
相關 文章 :
1. 大學生創業成功案例
2. 90後大學生創業成功故事
3. 有關90後大學生創業事跡材料3篇
4. 在校大學生創業成功案例
5. 90後市場創業成功的例子案例
3. 大學生自主創業成功案例
1、郭敬明,郭敬明大學時期便開始創業,常年霸佔著中國作家收入排行榜榜首,郭敬明在大學時便成立「島」工作室,出版一系列針對自己小說受眾的雜志與期刊,而後成立柯艾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逐漸建立起自己的商業版圖。
2、王興,大學生創業者,在畢業之後,沒有豐富的職業履歷就開始創業的人,校內網,飯否網,美團網這三個中國大名鼎鼎的網站的聯合創始人。
3、陳歐,聚美優品的CEO陳歐也是一名標準的大學生創業,陳歐16歲的時候考上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作為一個資深游戲愛好者,在大四的時候陳歐決定在游戲領域創業,憑著有限的資源做出了後來影響力巨大的GG游戲平台。
4、劉強東,1998年6月18日,在中關村創辦京東公司,代理銷售光磁產品,並擔任總經理 。2004年,初涉足電子商務領域,創辦「京東多媒體網」(京東商城的前身),並出任CEO。
京東商城已成為中國最大的自營式電商企業 ,而京東集團業務已涉及零售、數字科技、物流、健康、保險、物流地產、雲計算、AI和海外等領域 。2014年5月,京東在美國納斯達克成功上市
5、雷軍,讀完大學的雷軍便開始闖盪計算機市場。1992年,雷軍與同事合著了《深入DOS編程》一書。在接下來的兩年裡,雷軍涉獵廣泛,寫過加密軟體、殺毒軟體、財務軟體、CAD軟體、中文系統以及各種實用小工具等,
並和王全國一起做過電路板設計、焊過電路板,甚至還干過一段時間的黑客,解密各種各樣的軟體。兩年下來,雷軍和各家電腦公司老闆之間都成了熟人,成了武漢電子一條街的甚有名氣的人物。
4. 大學生創業成功案例3篇
創業路上,口水是武器,汗水是代價,淚水是學費!那麼下面是我整理的大學生創業成功案例3篇,就跟著我一起看看吧,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大學生創業成功案例一:
3個80後女大學生開跑腿公司創業
80後創業,創新是取得成功的關鍵,近日,在福州羅源就有這樣一家貼心便民的“跑腿公司”,高溫難耐的天氣里,如果你懶得出門,輕松打個電話,就有人幫你代勞,怎不讓人心動?公司的老闆是3名青春靚麗的80後女大學生,不少客戶親切地稱她們為美女版“羅源合夥人”。
2013年7月26日,記者走進這家跑腿公司,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被分隔成服務台、倉庫、休息室等,客服人員正在繁忙地接聽顧客電話。公司合夥人之一的葉彩英笑著說:“這就是我們的總部,目前公司剛起步,我們有3名客服人員,2名工人負責為顧客跑腿。”
葉彩英告訴記者,3年前她去浙江遊玩,從朋友口中聽說當地有“跑腿公司”,如果懶得出門,只要打個電話就有人代辦,十分方便。她頓時來了興趣,深入了解後,覺得很有市場前景,當時就萌生一個想法:如果在羅源也辦一家這樣的跑腿公司,肯定不錯。由於那時有工作在身,這個想法只好擱淺了。
然而夢想的火苗並沒有熄滅。去年底,葉彩英回羅源,與朋友連小舟、葉麗琴商量創業意向時,她再一次提起這個想法,大家一拍即合。說干就干,3個閨蜜成為合夥人,具體分工後,便馬不停蹄地投入前期准備工作。
她們開始奔走在羅源的大街小巷,有的詢問同城送件情況,有的親自跑城區各條路線計算路程時間,有的向市民開展問卷調查。長時間的勞累奔波,她們原本白皙的皮膚曬得黝黑,體重更是暴減。有一次,葉彩英在騎車跑路線時還不小心摔傷,父母見著心疼,就勸說她別幹了。可是她並沒有因此退縮,傷還沒痊癒就和夥伴投入工作中。
經過幾個月的 市場調查 、宣傳營銷等前期准備,今年7月18日,公司終於正式運營。開業以來隨著高溫的來臨,市民的需求量漸增,業務量逐日攀升。為了保證24小時給市民提供便利,她們幾乎每天吃住在公司,節假日也不例外。
雖然工作很辛苦,但也有不少快樂的小插曲,“我們還當了一回紅娘呢!”連小舟饒有興趣地說,客戶林先生由於性格靦腆,想通過“跑腿公司”向心儀的女生發起追求攻勢。每天下午,林先生總會打來電話,要求送飲料或水果給在某商場工作的黃小姐。頭幾次,黃小姐收到東西並不以為然,直到第五天,她的芳心終於被打動,羞澀地對跑腿人說:“你讓他明天自己來吧。”目前兩人已經成了一對甜蜜的戀人。
葉彩英坦言,創業夢想路上雖然遇到不少艱辛,但面對未來她們信心滿滿。下一步,她們打算在做好羅源城區業務的同時,逐步擴大鄉鎮區域業務,並增設房屋裝修等業務,給更多人帶來生活便利。
大學生創業成功案例二:
嚴磊:85後小伙製作福州油紙傘創業
第十一屆中國(深圳)國際 文化 產業博覽交易會的第二天,在福建展位上,一位年輕帥小伙製作的古香古色的福州油紙傘吸引了許多人的眼球。小夥子1986年出生,學的是電子工程專業,卻做著如此“古典”的事。
簡單的夢想需要不斷的努力
小伙叫嚴磊,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他接觸到了福州油紙傘。“民宿剛流行的時候,有朋友托我在福州買油紙傘來裝飾他們的民宿,他們說在網上看到福州油紙傘有名、質量又好,但我在市場上卻買不到,好不容易才從父輩那裡打聽到製作油紙傘的師傅。”嚴磊說,朋友提出定做傘,並提出相應的想法。於是嚴磊和制傘師傅打成了一片,師傅說你要求那麼多,你自己學好了。
之後,嚴磊真的開始學習制傘,他說,“常有年輕人到師傅那裡學,但最終剩下的就我一個人。”
學了三年的嚴磊出師了,相比於制傘,嚴磊更加頭痛的是銷路。
他在2010年開了一個“坊巷書生”油紙傘工作室,在南後街有了一個攤點。製作的 方法 是遵循100多年的老工藝,棉線得一圈一圈的上,桐油得一遍一遍地刷,一批200個油紙傘要花上20多天,天氣不好還得更長一些,“這活急不得,你得慢慢來。”
發朋友圈推廣油紙傘
嚴磊說,85後這代福州人都聽說過“福州三寶”,牛角梳、脫胎漆器這兩件不會錯,但第三件通常會說成壽山石(創業網www.Cyone.com.cn/) 。油紙傘史料記載是王審知入閩時帶過來的,有著上千年的歷史,“我想讓福州人遺忘的油紙傘重新回歸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來,不僅是一件伴手禮,試想一下,到了每年三四月,雨季來了,路人打著油紙傘,那是何等風景!”
其實父輩並不贊同嚴磊做油紙傘的生意,他們會問嚴磊,“你確定賺得了錢?你確定每個人都需要嗎?”嚴磊說,“我的合夥人如今都退出了,第一年一直在虧本,他們頂不住來自家庭的壓力,只有我堅持下來,接下來的日子開始慢慢賺錢了,比起我的那些在電子廠流水線上上班的同學,我覺得我做的事有趣和有意義多了。”
如果你在南後街那排銅像附件,看到一個油紙傘展示的攤位,那就是嚴磊的,遊人可以免費與油紙傘合影。嚴磊說,“我沒做任何 廣告 推廣,他們會將最美的笑容和福州最有特色的油紙傘一起發到他們的朋友圈,這便是最好的推廣。”
相關:
做一把油紙傘 需要70多道工序
來源:溫州晚報
不知道溫州的油紙傘歷史有多久,但我15歲開始就在家裡幫父親做油紙傘,然後賣給個體商戶。
當時做油紙傘的,家庭都比較困難,因為做這個,很耗時很累人,要從早干到晚,除了吃飯,就沒休息的。到晚上,家裡點上一盞菜油燈,燈光就像螢火一樣,家裡三四個人就圍著這樣昏暗的燈,一起做油紙傘。
油紙傘的有70多道工序,而且不可能在一天內全部完成。要先把傘骨和傘斗穿起來,形成一個大致的傘架,你肯定想不到,那時候都是用頭發做的細線把兩者穿起來的,因為頭發不會爛也牢固。這些頭發細線,也有專門的人在賣,他們從全國各地收購頭發製作的。
傘架做好後,要把皮紙用柿漆刷濕,貼到傘架上去,然後要掛在那裡曬干或晾乾,只有干透了才能繼續下一道工序。所以天氣不好的時候,要晾乾就需要一兩天的時間。最吃力的是在傘面上刷桐油,這樣皮紙才能防水,不會爛也不會碎,但不能直接用刷子刷,因為刷不實會漏,要兩手一起來,一手在下面托著皮紙,一手用滾軸用力地在傘面滾刷桐油。這可是件技術活,手重了油多,輕了油少,會不均勻,對油紙傘的質量影響很大。
就這樣,每天做幾道工序,整個工序完成下來,一般需要一周時間左右才能出成品,跟現在的機器可沒法比,一天內你要多少就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