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夢南
1. 江夢南:於無聲之處響驚雷
記者 | 楊國軍
編輯 | 董宇平
無聲花開,夢里江南。
半歲時,她雙耳失聰,但她通過讀唇語學會了「聽」和「說」:憑借優秀的學習成績,她成為家鄉小鎮上近年來唯一考上重點大學、最終到清華念博士的學生⋯⋯
大學時,她獲得了自強自立大學生標兵、白求恩醫學獎學金、東榮獎學金等表彰和榮譽;博士時,入選2021「感動湖南」年度致敬人物、榮獲2021年清華大學學生年度人物 、被評為「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
她就是,湘妹子、失聰女孩、清華博士江夢南。
於無聲之處響驚雷,於荊棘之處踏坦途。生活、成長、求學,每一步都是「困難模式」,江夢南卻說:「我從來沒有因為聽不見,就把自己看成了一個弱者,我相信自己不會比別人差。」
「我並沒有怨天尤人,並不覺得自己比別人差」
把時間的指針撥回到30年前。
1992年,江夢南出生在湖南郴州市宜章縣的一個瑤族家庭,隨母親江文革的姓,因為父親趙長軍希望她長大後向她母親一樣優秀。
她的到來,為整個家庭增添了不少的歡聲笑語,身為教師的父母也為她取了一個詩情畫意般的名字「夢南」,寓意「歲月靜好,夢里江南」。
只不過,這一切的美好被突如其來的「噩耗」擊碎。
江夢南半歲那年的一天夜裡,因肺炎導致高燒不退。看著活潑愛笑的小夢南被病痛折磨得哭聲不止,父母抱著小夢南,一路小跑著來到當地的診所,由於當時的醫療設施不健全,為了退燒注射了過量的鏈黴素。
燒雖然退了,可耳朵聽力卻嚴重受損——左耳聽力損失大於105分貝,而右耳的聽力則完全喪失聽力。
自從江夢南雙耳喪失了聽力,她的父母沒有一天「安生」過,有時候大半夜都會在睡夢中驚醒,始終不敢相信,也不願接受「我女兒聽不見了」的現實。
「只要有一絲希望,我們都不會放棄。」寒來暑往,江夢南的父母踏上了漫長的「尋醫路」。
「我們真的無能為力」「現在的醫療技術還達不到恢復聽力的水平」「耳聾成了已定的事實,希望你們能理解」⋯⋯
對於這個結果,醫生都無能為力,這相當於當時的江夢南即便戴上助聽器也聽不見任何聲音。
「別的孩子都開始上學了,咱家的夢南該怎麼辦?」父母開始為夢南的未來發起了愁。好心人勸說:送到聾啞學校吧!
這意味著,江夢南將與這個「有聲的世界」徹底訣別。
「即便全世界拋棄你,我們也要陪伴你。」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掌中寶,江夢南的父母咬著牙,又一次開啟了新的征程——陪你長大。
「這是一件能把正常人『逼瘋』的事情。」江夢南的父母說,他們對江夢南進行語言訓練時,整個過程異常艱辛。
起初,江夢南的父母將她的肉乎乎的小手放到他們的喉嚨上,讓她一遍遍感受他們說話時聲帶產生的振動。持續一段時間後,他們將夢南的手放在他們的嘴上,讓她感受說話時不同字所產生的氣息⋯⋯
「一個字,可能要讀1萬次、10萬次。」就這樣,夢南慢慢能夠發音,雖然不是那麼清晰,但是,這對父母來說,卻是天大的鼓勵。
夜深人靜,萬家燈火。每晚,江夢南的父母就像一個普通的父母那樣,自顧給女兒講故事,他們沉浸在那樣的時刻,甚至忘了,女兒根本聽不到他們的聲音。
「第一次聽見我女兒叫我爸爸的時候,我真的⋯⋯」江夢南的父親回憶起那個畫面時,笑著,笑著,就哭了。
「可能有一些口型非常像的音,花、瓜,就要把我的手,放在他們的嘴巴附近感受這些氣流。花,有氣流;瓜,沒有。」江夢南介紹說,這需要很多遍的反饋,才可以慢慢練成這樣一個「肌肉記憶」。
上天無情地關上一扇門,江夢南卻在父母無私的幫助下奮力為自己推開了一扇窗。
常人很難想像,在無聲的世界裡,江夢南是如何通過海量的重復與練習,學會讀唇語的。
問題來了。即便學會了唇語的江夢南,還是「無學可上」。
在父母的努力訓練下,江夢南沒有上過一天特殊教育學校,因為她父母堅持要讓女兒去公立小學讀書。但沒有一個正常的小學肯接收她,以至於到了上學年齡,江夢南又多上了一年學前班。
一段台階的距離有多遠?有人說,不過是「幾步」的功夫。但對於那時的江夢南而言,那是阻礙她通往詩和遠方的長度。
江夢南說,有一個場景她印象非常深刻。當時,她的學前班跟她的小學中間有一段台階,小學在台階上面,她的學前班在台階下面。她站在台階上,看到其他同齡人都順著台階往上爬去讀小學,她自己順著台階往下走。「我當時在台階上就哭了。」
「夢南可以上正常學校啦!」得知一學校「破例」招收江夢南的消息後,她的父母相擁痛哭,忙給夢南買了新衣服、新書包,上學的那天還專門給她紮上了漂亮的「馬尾辮」。
學校也將江夢南的情況轉告給當時的班主任,唯一「特殊」的就是她得坐在班級里最前排,靠看著老師的嘴唇來聽課。
誰也不敢相信,江夢南僅靠著坐在教室前排,讀老師口型「聽課」,並憑借驚人的努力和記憶力,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甚至,為了補上學前班多讀的那一年,她在四年級暑假自學了五年級所有的課程。
「在小學時,我就跳級了兩次,因頻繁的跳級,同班同學還以為我走錯了教室。」江夢南笑著說。
「我並沒有怨天尤人,並不覺得自己比別人差。」伴隨著年齡的長大,江夢南更加了解耳聾這件事,也感受過他人異樣的眼光,但她從來不覺得自己是一個弱者,她也相信自己可以做得更好,定下某個目標後,她便鼓足了勁去拼搏。「我要拼勁全力成為父母的驕傲!」
江夢南的求學之路,彷彿「開掛」般——一路凱歌長鳴。
小升初時,她以全市第二名的成績考入了郴州市六中;2010年參加高考,總分成績雖然超過一本線,可她覺得自己沒有發揮好,又復讀了一年,並以615分的成績考入了吉林大學。
就這樣,好強的江夢南一路以優異的成績考上吉林大學的本科、碩士。並於2018年,考上了清華大學生命與科學學院的博士,主攻腫瘤免疫和機器學習。
江夢南表示,她經常跟別人說,千萬不要因為她聽不見就放低對她的要求和標准。「我更希望他們以一個健全人的標准要求我。」
「原來人世間有這么多美好的聲音」
人聲嘈雜、蟬聲起伏、蛙聲一片⋯⋯這些聲音對於普通人來說早已見怪不怪了。
但對於江夢南來說,所有的聲音都是陌生的,甚至可怕的。因為在裝上人工耳蝸之前,她的世界還是「安靜」的。
2010年,江夢南第一次有機會獲得真正的聽力。當時,社會組織一項公益項目,可以免費為她植入人工耳蝸。
「這是一家人天大的事!」江夢南的父母拿著簡介,戴上老花鏡,像是做錯了事的孩子一樣,躡手躡腳地坐在台燈下一個字、一個字反復地看,生怕錯過了什麼而影響他們的女兒聽見聲音。
分析、討論、爭論⋯⋯不知不覺,天邊已泛起了魚肚白。研究一夜無果後,江夢南的父母專門瞞著她跑到省會長沙,找專業的醫生進行咨詢。
「我們雖然知道結果,但還是想試試。」得到的回復依舊是:風險太大,不建議手術。
時間如白駒過隙,轉瞬即逝。2018年,江夢南即將在吉林大學碩士畢業。這也迎來了她第二次「獲聲」的機會。
德不孤,必有鄰。江夢南所在學校駐地長春的一位醫生,多次看到她的故事後非常感動,也十分觸動。
思考成熟後,這名醫生聯繫到江夢南的父母,「連哄帶騙」把她帶到了診室,勸她植入人工耳蝸。
面對突入其來的一切,讓江夢南的一家感到既幸福,又緊張。「我不怕手術帶來的疼,就怕沒有希望。」
「你已經走這么遠了,為什麼不試試看?」江夢南被醫生的這句話打動。
如這名醫生所說,在26年的風雨聲,江夢南一直在無聲的世界裡突圍,她已經習慣了花開的靜謐、歲月的無痕。「但我始終相信:花開有聲,歲月有痕!」
熱浪滾滾,在烈日下柳樹一動不動地吐著熱氣,這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夏天。而對於江夢南來說,是值得紀念的,因為她右耳成功植入人工耳蝸。
問題又來了。由於江夢南長時間處於無聲的狀態,對於外界的聲音是不習慣的。普通的環境音,都超出她身體的承受范圍,讓她感到「頭很暈,視線都在震顫」。
「那種感覺真得很難受,像是中暑了,也像是暈車。」江夢南說,即便是再多的不適,她也能克服,「我要用心感受這個世界的聲音!」
起初,她把自己關在密閉的房間里,用調節耳蝸的音量來感受身體接觸聲音的能力。然後,慢慢的試著走出去聆聽外面的聲音。通過一段的適應性訓練,她明白了一件事「原來人世間有這么多美好的聲音!」
對於重獲新「聲」的江夢南而言,所有的聲音都是新鮮的。有時,她聽到鳥叫的聲音會歡喜得放聲大笑;有時,她聽見風吹落葉的聲音會莫名的心傷。
「挑戰自我,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她重新聽見了世界,也就必須重新學習發音,漢語、英語,說話、唱歌,一個字一個字糾正。經歷了短暫的困擾後,她開始慢慢習慣這略顯嘈雜的世界。
「我的爸爸媽媽就是我的驕傲!」江夢南不記得小時候父母教她說話的過程,如今在某些瞬間,她說自己似乎看到了當初坐在爸爸媽媽懷里,對著鏡子不斷練習口型的場景。
「她成功挑戰了自己,也創造了醫學上的一個奇跡。」那名醫生得知江夢南成功適應聲音後欣喜若狂地說:「為夢南點贊!正是因為夢南通過學習模擬發音,有效訓練了發音器官,才有今天安裝人工耳蝸重新學習正常發音的可能。」
江夢南的名字很美,她的人生用她的努力譜寫出了人生的歲月靜好,當夢回江南的時刻,她一定會感謝不曾怯懦過的自己。
恢復聽力後,江夢南仍和父母保持著文字溝通的習慣,幾乎每天她都要跟爸爸媽媽發簡訊、微信,分享自己的每一天的收獲。
有一次,正在忙家務的趙長軍沒有注意到女兒江夢南連續發來的簡訊。
「鈴鈴鈴—」趙長軍的手機鈴聲響起,定睛一看,原來是江夢南打來的電話,手忙腳亂中,手機險些掉在了地上。「爸爸,您看到我給您發的簡訊了嗎?」「剛才在刷碗,這就看,這就看。」
家長里短一番,然後掛斷電話。
「孩她娘,孩她娘,不得了了,不得了了⋯⋯」江文革聞聲趕來,連聲詢問,見到趙長軍蹲在地上掩面哭泣,急得直跺腳。
「26年了,女兒第一次給我打電話!」話一出,老兩口相擁而泣。
在2018年,她被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錄取為博士研究生,這則消息驚動了她的母校,驚動了她的家鄉。
江夢南的父母感慨萬千,這一路走來,他們用常人難以想像的堅持和愛,一點一點撬開女兒命運的凍土,小苗苗終於開出了驕人的花朵,閃耀著屬於她自己的美麗。
如今,在清華大學校園里,江夢南每天都堅持晨跑。有時路過樹林,一種陌生的聲音傳入耳朵,她都停下來,以便聽得更清晰些。「我不會錯過任何美好的聲音!」
在中國,仍有許多像江夢南這樣懷抱夢想的聽障人士。他們都有著融入社會、享受更好生活的訴求,更有著實現目標、追求夢想的人生規劃。而實現這些訴求和夢想,需要得到社會更多的關注與幫助。
近幾年來,在「國際聾人日」,聽障社會責任領域免費開展天籟音頻AI技術、公益慈善基金會、天籟實驗室等活動,幫助更多「江夢南」打破聽力壁壘,實現夢想。
「湘妹子江夢南,感動中國!」
「知命不懼,日日自新。」
3月4日,剛被獲評2021「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的湘妹子江夢南在朋友圈寫下了這句話。
無聲的世界給予江夢南的不是希望的破滅,而是一顆戰勝困難勇敢的心。
「自己獲得的榮譽離不開父母的鼓勵和支持。」江夢南說,很幸運地收到過很多人的幫助,她會堅守自己的初心,不驕不躁,不讓關心關注、幫助幫帶過她的人失望。
今年年初,評選活動正式啟動網路投票,三湘都市報、新湖南都市頻道開設專欄「候選人事跡展」,以《失聰女孩,逆襲清華讀博士》為題刊發了江夢南的事跡,觸動了無數網友的內心。最終,江夢南以212325票獲得網路投票第一名。
從無聲世界,到勵志求學;從宜章瑤鄉,到清華博士。江夢南人生逆襲的故事,給新時代的中國注入了青春力量,江夢南當選為2021「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湘妹子江夢南,感動中國!」這個消息,像是長了翅膀一樣,一夜之間,江夢南的事跡響徹全網,家喻戶曉。
沒有因為早年的失聰而放棄自己,沒有因為別人天賦而自暴自棄。江夢南始終相信這個世界是公平的,只要堅持做下去,笨鳥先飛,持之以恆,也會成功。
頒獎現場,主持人敬一丹用唇語,對江夢南說了一句話:我非常佩服你的爸爸媽媽。
那一刻,江夢南最想感謝的就是父母。
「你覺得,你和我們一樣,我們覺得,是的,但你又那麼不同尋常。從無聲里突圍,你心中有嘹亮的號角。新時代里,你有更堅定的方向。先飛的鳥,一定想飛得更遠。遲開的你,也鮮花般怒放。」
這是「感動中國」為江夢南撰寫的獲獎詞。
「我特別迫切地想知道你父母是什麼樣的人,他們得有多強的學習能力才能把你教會。」看著眼前青春爽朗的江夢南時,主持人敬一丹輕聲地問。
「父母在教我時候,心裡的困難也是常人難以想像的⋯⋯我非常感謝我的父母。」江夢南回答說。
在問及所說專業時,江夢南說:「我這個專業,它一直都在為人類的生命健康去做一些努力,我小時候的夢想就是去當一名救死扶傷的醫生,不管是健全人士還是殘障人士,大家都能平等的生活。」
如江夢南所說,她從小立志成為一名救死扶傷的醫生,去治癒和自己相同困境的人們,並「鉚足了勁」做學霸。
「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報之以歌。」讀大學時,她本想選擇臨床醫學專業,卻因聽力原因,轉而選擇葯學。如今,她在清華大學攻讀生物信息學博士學位,目標是解決生命健康的難題,與孩時的夢想仍然契合。
同時,江夢南是個無障礙「細節控」,在接觸到手機把語音轉成文字的「AI」字幕功能後,她覺得對於聽障人士來說非常方便,但亟待完善。
「很多國產手機已經做到了這方面的功能,但這其中涉及到的一些隱私權、信息權,希望國家可以出台相關法律法規,去保障這一功能的推進。」江夢南說,希望社會公眾能夠更加關注無障礙設施建設的情況。
在談到對聽障兒童的寄語時,江夢南說:「我想對他們說,不要放棄要堅持,不管是在學習還是生活,你可能遇到了一些大大小小的問題,這些我也遇到過,我感同身受,我能走到今天這一步,就是因為我在堅持,我看到了生命的曙光。」
清華三年,在繁重的學業和科研之餘,江夢南堅持和老師、同學們一起致力於向社會公眾、校內外師生普及無障礙理念,推動校園無障礙環境建設。
2018年,江夢南作為清華大學學生代表,參加無障礙發展國際學術大會並發言。2019年,她前往偏遠地區參加教育公益項目,為當地學子答疑解惑,提供幫助。
2020年,她當選為清華大學學生無障礙發展研究協會會長,作為核心成員之一起草並發布《做「無障礙天下」使者倡議》。
擔任會長期間,她一刻也不停歇,組織參加無障礙論壇,舉辦無障礙理念體驗活動,向公眾普及無障礙理念⋯⋯
「解決生命健康的難題,生命科學領域如果有一個難題能夠被解決被攻克,那肯定造福的不只是一個人,而是造福所有人。」江夢南說,如果她能夠做一些什麼讓別人不再那麼辛苦那麼艱難,她覺得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如果每一個人都能夠付出一點點努力,這個世界肯定是非常美好的。
從江夢南的身上不難看出,成功的路並不擁擠,因為能夠自律的人太少,這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就像馬拉松賽道上,出發時人頭攢動,真正到達終點的卻寥寥無幾。能堅持到最後的,才是勇於挑戰自我、高度自律的強者。
「我終於看到,所有夢想都開花,追逐的年輕歌聲多嘹亮⋯⋯」這首《隱形的翅膀》是江夢南非常喜歡的一首歌,有時她會在樹林的長椅上思考問題時,輕輕地哼唱。
今年年底,即將博士畢業的江夢南給自己擬定了兩個未來方向,繼續走科研道路,或者從事公共事務。「我的理想是讓社會更加美好、實現自己的個人價值,無論選擇哪條路,其實都是殊途同歸。」
相信,從無聲世界裡突圍,帶著夢想的江夢南,會飛得更高,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