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楓大學生
⑴ 愛默生是哪國人什麼學家
愛默生 拉爾夫·瓦爾多·愛默森(Ralph Waldo Emerson, 1803-1882)美國散文作家、思想家、詩人。1803年5月6日出生於馬薩諸塞州波士頓附近的康考德村,1882年4月27日在波士頓逝世。他的生命幾乎橫貫19世紀的美國,他出生時候的美國熱鬧卻混沌,一些人意識到它代表著某種新力量的崛起,卻無人能夠清晰的表達出來。它此時缺乏統一的政體,更沒有相對一致的意識形態。在他去世的時候美國不但因為南北戰爭而統一,而且它的個性卻逐漸鮮明起來,除了物質力量引人注目,它的文化也正在竭力走出歐洲的陰影。1837年愛默生以《美國學者》為題發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講辭,宣告美國文學已脫離英國文學而獨立,告誡美國學者不要讓學究習氣蔓延,不要盲目地追隨傳統,不要進行純粹的摹仿。另外這篇講辭還抨擊了美國社會的拜金主義,強調人的價值。被譽為美國思想文化領域的「獨立宣言」。一年之後,愛默生在《神學院獻辭》中批評了基督教唯一神教派死氣沉沉的局面,竭力推崇人的至高無上,提倡靠直覺認識真理。「相信你自己的思想,相信你內心深處認為對你合適的東西對一切人都適用……」文學批評家勞倫斯.布爾在《愛默生傳》所說,愛默生與他的學說,是美國最重要的世俗宗教。
愛默生出身牧師家庭,自幼喪父,由母親和姑母撫養他成人。曾就讀於哈佛大學,在校期間,他閱讀了大量英國浪漫主義作家的作品,豐富了思想,開闊了視野。畢業後曾執教兩年,之後進入哈佛神學院,擔任基督教唯一的神教派牧師,並開始佈道。1832年以後,愛默生到歐洲各國游歷,結識了浪漫主義先驅華滋華斯和柯爾律治,接受了他們的先驗論思想,對他思想體系的形成具有很大影響。
愛默生回到波土頓後,在康考德一帶從事佈道。這時他的演說更接近於亞里士多德學派風格,重要講演稿有《歷史的哲學》、《人類文化》、《目前時代》等。 愛默生經常和他的朋友梭羅、霍桑、阿爾柯、瑪格利特等人舉行小型聚會,探討神學、哲學和社會學問題。這種聚會當時被稱為「超驗主義俱樂部」,愛默生也自然而然地成為超驗主義的領袖。
1840年愛默生任超驗主義刊物《日晷》的主編,進一步宣揚超驗主義思想。後來他把自己的演講匯編成書,這就是著名的《論文集》。《論文集》第一集於1841年發表,包括《論自助》、《論超靈》、《論補償》、《論愛》、《論友誼》等12篇論文。三年後,《論文集》第二集也出版了。這部著作為愛默贏得了巨大的聲譽,他的思想被稱為超驗主義的核心,他本人則被冠以「美國的文藝復興領袖」之美譽。
愛默生的《論文集》贊美了人要信賴自我的主張,這樣的人相信自己是所有人的代表,因為他感知到了普遍的真理。愛默生以一個超驗主義名的口吻,平靜地敘說著他對世界的看法、超驗主義結合並滲透了新柏拉圖主義和類似加爾文教派的一種嚴肅道德觀和那種能在一切自然中發現上帝之愛的浪漫派樂觀主義。
愛默生喜歡演講,面對人群令他興奮不已,他說他感覺到一種偉大的情感在召喚,他的主要聲譽和成就建立於此。他通過自己的論文和演說成為美國超驗主義的領袖,並且成為非正式哲學家中最重要的一個。他的哲學精神表現在對邏輯學、經驗論的卓越見解上,他輕視純理論的探索,信奉自然界,認為它體現了上帝和上帝的法則。
除《論文集》之外,愛默生的作品還行《代表人物》、《英國人的特性》、《詩集》、《五日節及其他詩》。
愛默生集散文作家、思想家、詩人於一身,他的詩歌、散文獨具特色,注重思想內容而沒有過分注重詞藻的華麗,行文猶如格言,哲理深入淺出,說服力強,且有典型的「愛默生風格」。有人這樣評價他的文字「愛默生似乎只寫警句」,他的文字所透出的氣質難以形容:既充滿專制式的不容置疑,又具有開放式的民主精神;既有貴族式的傲慢,更具有平民式的直接;既清晰易懂,又常常夾雜著某種神秘主義......一個人能在一篇文章中塞入那麼多的警句實在是了不起的,那些值得在清晨誦讀的句子為什麼總能夠振奮人心,歲月不是為他蒙上灰塵,而是映襯得他熠熠閃光。
附愛默生一些言論:
關於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愛默生說:「人不是在自然里,而是在自身中看到—切都是美好而有價值的。世界非常空虛,它卻從這種虛飾的外觀中得到好處,使靈魂驕傲地得意揚揚。」
愛默生贊美了人的偉大,他說:「每個真正的人都是—個事業、一個國家和—個時代;他們需要無限的空間、無數的人和無限的時間去完成自己的使命;子孫後代似乎象一排門客,跟隨在他的身後。偉人凱撒,他是為後來時代而生的,我們從他那裡得到了羅馬帝國。基督出生了,成千上萬的人緊緊依附著他的才華成長起來,人們認為他就是美德,就是人存在的原因。制度是一個人的身影的延長。」
愛默生在《自信》一文中對自知與自愛作了較為詳細地論述:「相信你自己的思想,相信你內心深處認為是正確的,對所有的人也是正確的——那就是天才。說你潛在地有罪,是有普通意義的;因為最內心的東西在適合的的候會成為最表面的東西,當末日審判來臨時,我們最初的思想復歸於我們。正如心靈的呼聲屬於每個人,我們認為最高的功績屬於摩西、柏拉圖和彌爾頓,他們蔑視任何書籍和傳統,講的不是人們的想法,而是他們自己的想法。一個人應該學會發現和觀察自己內心深處閃爍的微弱的光亮,而不僅僅是注意詩人和聖賢者輝耀天空的光彩。他也不可忽視自己的思想,因為它是他自己的。在天才的每個作品中,我們都會看到我們自己拋棄了的想法;但當它們回到我們這里時卻帶上了某種陌生的崇高感。藝術的偉大作品並不會對我們有更多的教益。它們教導我們,當所有喊聲都在另一方時,要心平氣和地、堅定不移地堅持我們自己的看法。而明天一個外鄉客會非常高明地說出恰恰是我們一宜想到和感到的東西,我們會被迫為我們的意見來自他人而感羞赧。」
愛默生對於經驗,愛默生認為:「在我看來,沒有神聖的事實,也沒有不神聖的事實。我只是試驗者,我是個永不停息追索者,在我身後永遠不存在『過去』」。
關於所有權的問題,愛默生說;「當人人權利都平等的時候,從道德、理智上講,人們在財產方面則是非常不平等的,—個人擁有衣服,另一個擁有一片土地。」
愛默生對法律的看法有一種近乎嘲諷的意味,他說;「法律只不過是—種備忘錄。我們很迷信,並多少有點尊重法規:它以活著的人的資格所具有的活力就是它的效力。該法規一直在那裡說,昨天我們同意如此這般,但你如今認為這一法規如何呢?我們的法規是印上我們自己的相片的通貨:它很快就變得無法辨認,經過—段時間將返回造幣廠。」
在《書籍》一文中,愛默生為讀者提供了三點可借鑒的原則:「我必須提供的三條實用准則是:第一,決不閱讀任何寫出來不到一年的書;第二,不是名著不讀;第三,只讀你喜歡的書。」
參考資料: 如果您的回答是從其他地方引用,請表明出處
回答者: 872329217 - 試用期 一級 2009-8-25 10:19
http://ke..com/view/16392.htm
回答者: 殤欣380457595 - 試用期 一級 2009-8-25 10:19
拉爾夫·瓦爾多·愛默森(Ralph Waldo Emerson, 1803-1882)美國散文作家、思想家、詩人。1803年5月6日出生於馬薩諸塞州波士頓附近的康考德村,1882年4月27日在波士頓逝世。他的生命幾乎橫貫19世紀的美國,他出生時候的美國熱鬧卻混沌,一些人意識到它代表著某種新力量的崛起,卻無人能夠清晰的表達出來。它此時缺乏統一的政體,更沒有相對一致的意識形態。在他去世的時候美國不但因為南北戰爭而統一,而且它的個性卻逐漸鮮明起來,除了物質力量引人注目,它的文化也正在竭力走出歐洲的陰影。1837年愛默生以《美國學者》為題發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講辭,宣告美國文學已脫離英國文學而獨立,告誡美國學者不要讓學究習氣蔓延,不要盲目地追隨傳統,不要進行純粹的摹仿。另外這篇講辭還抨擊了美國社會的拜金主義,強調人的價值。被譽為美國思想文化領域的「獨立宣言」。一年之後,愛默生在《神學院獻辭》中批評了基督教唯一神教派死氣沉沉的局面,竭力推崇人的至高無上,提倡靠直覺認識真理。「相信你自己的思想,相信你內心深處認為對你合適的東西對一切人都適用……」文學批評家勞倫斯.布爾在《愛默生傳》所說,愛默生與他的學說,是美國最重要的世俗宗教。
愛默生出身牧師家庭,自幼喪父,由母親和姑母撫養他成人。曾就讀於哈佛大學,在校期間,他閱讀了大量英國浪漫主義作家的作品,豐富了思想,開闊了視野。畢業後曾執教兩年,之後進入哈佛神學院,擔任基督教唯一的神教派牧師,並開始佈道。1832年以後,愛默生到歐洲各國游歷,結識了浪漫主義先驅華滋華斯和柯爾律治,接受了他們的先驗論思想,對他思想體系的形成具有很大影響。
愛默生回到波土頓後,在康考德一帶從事佈道。這時他的演說更接近於亞里士多德學派風格,重要講演稿有《歷史的哲學》、《人類文化》、《目前時代》等。 愛默生經常和他的朋友梭羅、霍桑、阿爾柯、瑪格利特等人舉行小型聚會,探討神學、哲學和社會學問題。這種聚會當時被稱為「超驗主義俱樂部」,愛默生也自然而然地成為超驗主義的領袖。
1840年愛默生任超驗主義刊物《日晷》的主編,進一步宣揚超驗主義思想。後來他把自己的演講匯編成書,這就是著名的《論文集》。《論文集》第一集於1841年發表,包括《論自助》、《論超靈》、《論補償》、《論愛》、《論友誼》等12篇論文。三年後,《論文集》第二集也出版了。這部著作為愛默贏得了巨大的聲譽,他的思想被稱為超驗主義的核心,他本人則被冠以「美國的文藝復興領袖」之美譽。
愛默生的《論文集》贊美了人要信賴自我的主張,這樣的人相信自己是所有人的代表,因為他感知到了普遍的真理。愛默生以一個超驗主義名的口吻,平靜地敘說著他對世界的看法、超驗主義結合並滲透了新柏拉圖主義和類似加爾文教派的一種嚴肅道德觀和那種能在一切自然中發現上帝之愛的浪漫派樂觀主義。
愛默生喜歡演講,面對人群令他興奮不已,他說他感覺到一種偉大的情感在召喚,他的主要聲譽和成就建立於此。他通過自己的論文和演說成為美國超驗主義的領袖,並且成為非正式哲學家中最重要的一個。他的哲學精神表現在對邏輯學、經驗論的卓越見解上,他輕視純理論的探索,信奉自然界,認為它體現了上帝和上帝的法則。
除《論文集》之外,愛默生的作品還行《代表人物》、《英國人的特性》、《詩集》、《五日節及其他詩》。
愛默生集散文作家、思想家、詩人於一身,他的詩歌、散文獨具特色,注重思想內容而沒有過分注重詞藻的華麗,行文猶如格言,哲理深入淺出,說服力強,且有典型的「愛默生風格」。有人這樣評價他的文字「愛默生似乎只寫警句」,他的文字所透出的氣質難以形容:既充滿專制式的不容置疑,又具有開放式的民主精神;既有貴族式的傲慢,更具有平民式的直接;既清晰易懂,又常常夾雜著某種神秘主義......一個人能在一篇文章中塞入那麼多的警句實在是了不起的,那些值得在清晨誦讀的句子為什麼總能夠振奮人心,歲月不是為他蒙上灰塵,而是映襯得他熠熠閃光。
附愛默生一些言論:
關於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愛默生說:「人不是在自然里,而是在自身中看到—切都是美好而有價值的。世界非常空虛,它卻從這種虛飾的外觀中得到好處,使靈魂驕傲地得意揚揚。」
愛默生贊美了人的偉大,他說:「每個真正的人都是—個事業、一個國家和—個時代;他們需要無限的空間、無數的人和無限的時間去完成自己的使命;子孫後代似乎象一排門客,跟隨在他的身後。偉人凱撒,他是為後來時代而生的,我們從他那裡得到了羅馬帝國。基督出生了,成千上萬的人緊緊依附著他的才華成長起來,人們認為他就是美德,就是人存在的原因。制度是一個人的身影的延長。」
愛默生在《自信》一文中對自知與自愛作了較為詳細地論述:「相信你自己的思想,相信你內心深處認為是正確的,對所有的人也是正確的——那就是天才。說你潛在地有罪,是有普通意義的;因為最內心的東西在適合的的候會成為最表面的東西,當末日審判來臨時,我們最初的思想復歸於我們。正如心靈的呼聲屬於每個人,我們認為最高的功績屬於摩西、柏拉圖和彌爾頓,他們蔑視任何書籍和傳統,講的不是人們的想法,而是他們自己的想法。一個人應該學會發現和觀察自己內心深處閃爍的微弱的光亮,而不僅僅是注意詩人和聖賢者輝耀天空的光彩。他也不可忽視自己的思想,因為它是他自己的。在天才的每個作品中,我們都會看到我們自己拋棄了的想法;但當它們回到我們這里時卻帶上了某種陌生的崇高感。藝術的偉大作品並不會對我們有更多的教益。它們教導我們,當所有喊聲都在另一方時,要心平氣和地、堅定不移地堅持我們自己的看法。而明天一個外鄉客會非常高明地說出恰恰是我們一宜想到和感到的東西,我們會被迫為我們的意見來自他人而感羞赧。」
愛默生對於經驗,愛默生認為:「在我看來,沒有神聖的事實,也沒有不神聖的事實。我只是試驗者,我是個永不停息追索者,在我身後永遠不存在『過去』」。
關於所有權的問題,愛默生說;「當人人權利都平等的時候,從道德、理智上講,人們在財產方面則是非常不平等的,—個人擁有衣服,另一個擁有一片土地。」
愛默生對法律的看法有一種近乎嘲諷的意味,他說;「法律只不過是—種備忘錄。我們很迷信,並多少有點尊重法規:它以活著的人的資格所具有的活力就是它的效力。該法規一直在那裡說,昨天我們同意如此這般,但你如今認為這一法規如何呢?我們的法規是印上我們自己的相片的通貨:它很快就變得無法辨認,經過—段時間將返回造幣廠。」
在《書籍》一文中,愛默生為讀者提供了三點可借鑒的原則:「我必須提供的三條實用准則是:第一,決不閱讀任何寫出來不到一年的書;第二,不是名著不讀;第三,只讀你喜歡的書。」
參考資料: 網路
回答者: 51ymir - 助理 二級 2009-8-25 10:19
拉爾夫·瓦爾多·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 1803-1882)美國散文作家、思想家、詩人。1803年5月6日出生於馬薩諸塞州波士頓附近的康考德村,1882年4月27日在波士頓逝世。他的生命幾乎橫貫19世紀的美國,他出生時候的美國熱鬧卻混沌,一些人意識到它代表著某種新力量的崛起,卻無人能夠清晰的表達出來。它此時缺乏統一的政體,更沒有相對一致的意識形態。在他去世的時候美國不但因為南北戰爭而統一,而且它的個性卻逐漸鮮明起來,除了物質力量引人注目,它的文化也正在竭力走出歐洲的陰影。1837年愛默生以《美國學者》為題發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講辭,宣告美國文學已脫離英國文學而獨立,告誡美國學者不要讓學究習氣蔓延,不要盲目地追隨傳統,不要進行純粹的摹仿。另外這篇講辭還抨擊了美國社會的拜金主義,強調人的價值。被譽為美國思想文化領域的「獨立宣言」。一年之後,愛默生在《神學院獻辭》中批評了基督教唯一神教派死氣沉沉的局面,竭力推崇人的至高無上,提倡靠直覺認識真理。「相信你自己的思想,相信你內心深處認為對你合適的東西對一切人都適用……」文學批評家勞倫斯.布爾在《愛默生傳》所說,愛默生與他的學說,是美國最重要的世俗宗教。
愛默生出身牧師家庭,自幼喪父,由母親和姑母撫養他成人。曾就讀於哈佛大學,在校期間,他閱讀了大量英國浪漫主義作家的作品,豐富了思想,開闊了視野。畢業後曾執教兩年,之後進入哈佛神學院,擔任基督教唯一的神教派牧師,並開始佈道。1832年以後,愛默生到歐洲各國游歷,結識了浪漫主義先驅華滋華斯和柯爾律治,接受了他們的先驗論思想,對他思想體系的形成具有很大影響。
愛默生回到波土頓後,在康考德一帶從事佈道。這時他的演說更接近於亞里士多德學派風格,重要講演稿有《歷史的哲學》、《人類文化》、《目前時代》等。 愛默生經常和他的朋友梭羅、霍桑、阿爾柯、瑪格利特等人舉行小型聚會,探討神學、哲學和社會學問題。這種聚會當時被稱為「超驗主義俱樂部」,愛默生也自然而然地成為超驗主義的領袖。
1840年愛默生任超驗主義刊物《日晷》的主編,進一步宣揚超驗主義思想。後來他把自己的演講匯編成書,這就是著名的《論文集》。《論文集》第一集於1841年發表,包括《論自助》、《論超靈》、《論補償》、《論愛》、《論友誼》等12篇論文。三年後,《論文集》第二集也出版了。這部著作為愛默贏得了巨大的聲譽,他的思想被稱為超驗主義的核心,他本人則被冠以「美國的文藝復興領袖」之美譽。
愛默生的《論文集》贊美了人要信賴自我的主張,這樣的人相信自己是所有人的代表,因為他感知到了普遍的真理。愛默生以一個超驗主義名的口吻,平靜地敘說著他對世界的看法、超驗主義結合並滲透了新柏拉圖主義和類似加爾文教派的一種嚴肅道德觀和那種能在一切自然中發現上帝之愛的浪漫派樂觀主義。
愛默生喜歡演講,面對人群令他興奮不已,他說他感覺到一種偉大的情感在召喚,他的主要聲譽和成就建立於此。他通過自己的論文和演說成為美國超驗主義的領袖,並且成為非正式哲學家中最重要的一個。他的哲學精神表現在對邏輯學、經驗論的卓越見解上,他輕視純理論的探索,信奉自然界,認為它體現了上帝和上帝的法則。
除《論文集》之外,愛默生的作品還行《代表人物》、《英國人的特性》、《詩集》、《五日節及其他詩》。
愛默生集散文作家、思想家、詩人於一身,他的詩歌、散文獨具特色,注重思想內容而沒有過分注重詞藻的華麗,行文猶如格言,哲理深入淺出,說服力強,且有典型的「愛默生風格」。有人這樣評價他的文字「愛默生似乎只寫警句」,他的文字所透出的氣質難以形容:既充滿專制式的不容置疑,又具有開放式的民主精神;既有貴族式的傲慢,更具有平民式的直接;既清晰易懂,又常常夾雜著某種神秘主義......一個人能在一篇文章中塞入那麼多的警句實在是了不起的,那些值得在清晨誦讀的句子為什麼總能夠振奮人心,歲月不是為他蒙上灰塵,而是映襯得他熠熠閃光。
附愛默生一些言論:
關於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愛默生說:「人不是在自然里,而是在自身中看到—切都是美好而有價值的。世界非常空虛,它卻從這種虛飾的外觀中得到好處,使靈魂驕傲地得意揚揚。」
愛默生贊美了人的偉大,他說:「每個真正的人都是—個事業、一個國家和—個時代;他們需要無限的空間、無數的人和無限的時間去完成自己的使命;子孫後代似乎象一排門客,跟隨在他的身後。偉人凱撒,他是為後來時代而生的,我們從他那裡得到了羅馬帝國。基督出生了,成千上萬的人緊緊依附著他的才華成長起來,人們認為他就是美德,就是人存在的原因。制度是一個人的身影的延長。」
愛默生在《自信》一文中對自知與自愛作了較為詳細地論述:「相信你自己的思想,相信你內心深處認為是正確的,對所有的人也是正確的——那就是天才。說你潛在地有罪,是有普通意義的;因為最內心的東西在適合的的候會成為最表面的東西,當末日審判來臨時,我們最初的思想復歸於我們。正如心靈的呼聲屬於每個人,我們認為最高的功績屬於摩西、柏拉圖和彌爾頓,他們蔑視任何書籍和傳統,講的不是人們的想法,而是他們自己的想法。一個人應該學會發現和觀察自己內心深處閃爍的微弱的光亮,而不僅僅是注意詩人和聖賢者輝耀天空的光彩。他也不可忽視自己的思想,因為它是他自己的。在天才的每個作品中,我們都會看到我們自己拋棄了的想法;但當它們回到我們這里時卻帶上了某種陌生的崇高感。藝術的偉大作品並不會對我們有更多的教益。它們教導我們,當所有喊聲都在另一方時,要心平氣和地、堅定不移地堅持我們自己的看法。而明天一個外鄉客會非常高明地說出恰恰是我們一宜想到和感到的東西,我們會被迫為我們的意見來自他人而感羞赧。」
愛默生對於經驗,愛默生認為:「在我看來,沒有神聖的事實,也沒有不神聖的事實。我只是試驗者,我是個永不停息追索者,在我身後永遠不存在『過去』」。
關於所有權的問題,愛默生說;「當人人權利都平等的時候,從道德、理智上講,人們在財產方面則是非常不平等的,—個人擁有衣服,另一個擁有一片土地。」
愛默生對法律的看法有一種近乎嘲諷的意味,他說;「法律只不過是—種備忘錄。我們很迷信,並多少有點尊重法規:它以活著的人的資格所具有的活力就是它的效力。該法規一直在那裡說,昨天我們同意如此這般,但你如今認為這一法規如何呢?我們的法規是印上我們自己的相片的通貨:它很快就變得無法辨認,經過—段時間將返回造幣廠。」
在《書籍》一文中,愛默生為讀者提供了三點可借鑒的原則:「我必須提供的三條實用准則是:第一,決不閱讀任何寫出來不到一年的書;第二,不是名著不讀;第三,只讀你喜歡的書。」
回答者: jiangfeng486 - 經理 四級 2009-8-25 10:21
美國散文家,詩人。
回答者: 張楓秋 - 高級經理 七級 2009-8-25 10:25
拉爾夫·瓦爾多·愛默森(Ralph Waldo Emerson, 1803-1882)美國散文作家、思想家、詩人。
回答者: Vanmsh - 試用期 一級 2009-8-25 10:32
愛默生是美國散文作家、思想家、詩人。
⑵ 祝平燕的主要成就
參編《現代西方哲學教程》,吳錦琴主編,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年10月出版。 參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蘇宗強等主編,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6月出版。 參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蘇宗強等主編,武漢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 祝平燕主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1996年9月。 祝平燕主編.《市場營銷學》.北京:中國石化出版社,1996年10。 參編《社會工作概論》教材中「社會工作中的理論與知識基礎」一章,約22,496字,萬仁德主編,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 祝平燕主編.性別社會學.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9 祝平燕主編.女性學導論.武漢:武漢大學大學出版社,2007.12 專業學術論文 祝平燕.市場經濟下知識女性的成就與超越. 全國中文核心期刊《社會主義研究》(武漢)1997年第3期。註:該文獲武漢市婦聯1997年度調研文章一等獎。(第一作者) 婦女學學科在高校的發展及其前景展望《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社版)1997年第4期。註:該文被人大復印資料《婦女研究》1998年第1期全文轉載。(第一作者) 高校婦女學課程與女大學生素質教育《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學報》(社科版雙月刊), 1999年第6期。(第一作者) 論社會轉型期知識女性角色沖突的新特點《河南社會科學》 1999年第6期。(第一作者) 成長與焦慮:世紀之交的女大學生的心理困惑與出路《河南教院學報》2001年第1期。(第一作者) 《論婦女學課程對女大學生素質培養的特殊功能》,載於《中國婦女學學科與課程建設的理論探討》,孫曉梅主編,中國婦女出版社,2001年2月出版。(第一作者) 試論建構婦女學導論課程的基本原則《大連大學學報》(雙月刊) 2001年第5期。(第一作者) 建立中國女性學需要社會性別視角 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婦女研究論叢》 2001年第6期 (第一作者) 韓國的女性學與婦女運動 全國中文核心期刊《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3年第2期。(第一作者) 中國婦女學學科建設中的兩次飛躍及啟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婦女研究論叢》 2003年第3期(第一作者) 關注農村老年婦女的情感生活全國中文核心期刊《社會》 2003年第11期(第二作者)。 制約韓國婦女參政的原因新探—以全球化的視野和社會性別方法 全國中文核心期刊《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3年韓國研究專刊。(第一作者) 全球化視野下的韓國婦女參政問題《鄭州經濟管理幹部學院》 2004年第3期。(第一作者) 妥協與叛逆:當代中國女性的二元生存選擇《中華女子學院學報》 2004年第4期(第二作者)。 《西方女性學的理論、方法及發展》,載於《女性學學科建設與少數民族婦女問題研究》,楊國才主編,雲南民族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第一作者) 社會性別視野中的女性發展 全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湖北社會科學》 2004年第12期。(第一作者) 從生育行為中的男孩偏好看女性的生存發展狀況 《中華女子學院學報》 2005年第4期。(第一作者) 社會科學研究在社會實踐中的基本互動關系 全國中文核心期刊《社會科學家》(雙月刊) 2005年第6期。(第一作者) 社會科學創新的四個生長點 全國中文核心期刊《求索》 2005年第7期。(第一作者) 《羅爾斯的正義理論與和諧社會的性別公正》,載於《婦女教育與和諧社會》,莫文秀主編,中國婦女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該文榮獲2005年10月 「中國婦女研究會婦女教育專業委員會第三屆年會暨『婦女教育』與女性發展國際研討會」論文評選一等獎)。(第一作者) 「都市美形男」風潮下的性別氣質思考 《廣西社會科學》2005年第12期(第三作者)。 社會性別視角下的婦女與艾滋病研究綜述 《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婦女研究》2006年第5期全文轉載。(通訊作者) 試論生育率、議價能力與女性勞動參與的關系 國家商業核心期刊《商業時代》2006年第13期(第二作者)。 《社會學視域中的婦女與艾滋病――婦女艾滋病防治策略探討》,全國艾滋病防治高層論壇論文集2006.11。(第一作者) 《女農民工勞動權益保障體系的構建》,《中華女子學院山東分院學報》2007年第2期。(通訊作者) 《女童生活技能培訓和艾滋病防治新模式》,載張楓主編《2007廣東性學報告》,廣州出版社2007。 《受教育程度對婦女政治態度和政治參與行為的影響――基於第二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數據的分析》中國社會學網「學術討論」 巡遊性的領地探尋性的奧秘――《人的性和性的人――性學高級教程》評介 《華人性研究》創刊號,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