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國史
① 如何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黨史國史
1、說理與說事相結合。
知史明志,知史明理。深入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就是要使廣大學生從這些波瀾壯闊的歷史演變和發展進程中,學會用歷史的思維把握歷史規律和歷史趨勢。
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2、守正與明辨相結合。
加強大學生歷史觀教育,首先要做到「守正」。「四史」教育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教育教學活動,具有鮮明的政治性,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方向就是旗幟,只有方向正確了,才能夠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和把握黨的歷史發展主線,分清主流和支流、現象與本質。
② 大學生為什麼要學四史
因為在學習四史可以從學思踐悟中堅定理想信念。
在學思踐悟中堅定理想信念,在奮發有為中踐行初心使命,努力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智慧和力量。
大學生簡介:
大學生是指正在接受基礎高等教育和專業高等教育還未畢業或受過高等教育已經畢業走進社會的一群人。
作為社會新技術、新思想的前沿群體、國家培養的高級專門專業人才,大學生代表年輕有活力一族,是具有開拓性的建設與創造的主力軍,是推動社會進步的主要人群。
③ 大學生為什麼要學中國近現代史
大學生學習中國近現代史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培養歷史意識和歷史思維:
- 學習中國近現代史可以幫助大學生形成對歷史的整體認識,理解歷史發展的脈絡和規律。
- 通過學習歷史事件和人物,大學生可以培養批判性思維,學會從不同角度審視歷史問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增強民族認同感和文化自信:
- 中國近現代史是中華民族奮斗史和抗爭史的縮影,通過學習這段歷史,大學生可以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和堅韌。
- 了解中華民族在近現代史上的輝煌成就和苦難經歷,有助於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發愛國熱情。
理解現實問題的歷史根源:
- 中國近現代史上的許多事件和現象對當前社會仍有深遠影響。學習這段歷史可以幫助大學生理解現實問題的歷史根源,從而更好地把握當下、展望未來。
- 例如,通過學習近代中國的屈辱史和抗爭史,大學生可以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的重要性,以及當前國家發展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提升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
- 中國近現代史不僅是一部政治史、經濟史,也是一部文化史、社會史。學習這段歷史可以拓寬大學生的知識面,提升人文素養。
- 通過學習歷史,大學生可以了解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藝術、科技等方面的成就,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提升綜合素質。
為未來發展提供借鑒和啟示:
- 中國近現代史中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對於當前和未來的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 通過學習這段歷史,大學生可以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為未來的學習和工作提供有益的啟示和指導。
④ 大學生為什麼開設《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
(一)大學本科生《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開設。
在2005年2月,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發出《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即教社政〔2005〕5號文件)中,提出為高校本科生開設《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目的是使大學生「了解國史、國情,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是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此前,大學本科生曾經開設過《中國共產黨史》《中國革命史》和《毛澤東思想概論》等課程,都是以1840年以後的中國近現代史為背景,但各自側重點有所不同。這次《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開設,既是對原有課程的延續,又在教學目的上體現了明顯的時代特徵。
(二)在高中階段與之相對應的《歷史》課狀況。
高中階段的《歷史》課一是屬於文化知識課程,因此偏重於對史實的介紹,涉及內容也更為寬泛;二是受高考文理分科的影響,《歷史》課只在高中的文科學生中開設,理科學生對這段歷史的了解仍停留在初中所講授的有限的歷史常識水平,以至於有個理科學生反映:「上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這門課,才知道蔣介石和日本人不是一夥的。」教師細問才得知,該生在高中階段從來沒有上過《歷史》課。三是高中階段的《歷史》課正處於調整之中。面前在校大學生高中階段使用的是2003年版的高中《歷史》教材,其分為《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上)(下)》和《世界近現代史(上)(下)》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