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大學2014年考研報錄比
㈠ 求新聞傳播考研院校難度分析 哪個學校比較好考呢
新聞與傳播專業相對其他專業來說,是比較新的專業,對媒介資源的要求較高,所以就新聞與傳播專業來說,擇校是很重要的事。按照考研難度梯度分幾個檔次。
第一檔:985+新傳TOP10+一線城市
這一檔是中國含金量高的新傳院校,考研難度基本處於1:50的報錄比,可想而知難度,報考這類院校的多是本科重本的學生,自身資質和實力就很強勁,想要借考研翻身農奴把歌唱的普通院校的孩子,就需要付出多好幾倍的努力。但是難度越大,回報越大。
超一流: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
一流:中國傳媒大學、武漢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四川大學、華中科技大學
第二檔:211+新傳TOP10+一線城市 ;985+一二線城市
這一類的211屬於專業性很強的院校,擁有強大的傳媒資源,適合學習也適合拓展人脈;這一類的985屬於地段很好的名校,能夠提供良好學風和平台。這兩者都是佳的翻身或跳板的學校。在這個檔次中,地域的重要性超過學校牌子和專業實力。
新傳研究所:中國社科院新聞所、中國科學院人文學院
211新傳名校:暨南大學(廣東)、上海大學(上海)、南京師范大學(江蘇)
985新傳名校:南京大學、浙江大學、廈門大學、上海交通大學
其他東部一二線大城市985: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同濟大學、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山東大學、湖南大學等等
第三檔:其他211+一二線城市;普本+新傳強校+一二線城市
在這個檔次及以下檔次的學校,地域因素占據絕對重要的地位。學校在本省或者本大區域(華南/華東/華西/華北/西北/東北)有競爭力,離開該地域就毫無作用。
其他985:中央民族大學、蘭州大學。
省會211:中國政法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陝西師范大學、安徽大學、廣西大學、鄭州大學、西北大學等等。
一線或省會普本:河北大學、河南大學、深圳大學等等。
第四檔:普本+新聞較好;其他211。
北京印刷學院、汕頭大學、上海理工大學、西南政法大學。
㈡ 中傳傳播學考研哪個方向好一些
中國傳媒大學傳播學類的考研競爭異常激烈,其中傳播學尤為突出,報錄比常常達到1:25左右。傳媒經濟、傳播心理學、公共關系等方向的競爭也十分激烈。相比之下,傳媒教育和傳媒政策與法規的人數較少,之前確實出現過接受調劑的情況,不過近兩年由於報考人數的增加,調劑機會已經減少。
新聞傳播類的專業普遍競爭激烈,中國傳媒大學作為國內頂尖的傳媒院校,其傳播學類的專業自然也成為了眾多考生的首選。傳播學是研究傳播現象及其規律的學科,包括媒介理論、傳播效果、公共關系、傳播心理學等多個方面。傳媒經濟則側重於探討傳媒產業的經濟運行機制和發展趨勢,傳媒政策與法規則關注傳媒行業的政策制定與法規執行。
傳媒教育方向關注的是傳媒人才培養的策略與方法,包括教學方法、課程設置、實踐教學等方面。傳媒政策與法規方向則側重於研究傳媒領域的法律法規及其實施情況,探討政策制定與執行的合理性。由於這些方向的競爭激烈,考生在選擇時需要綜合考慮個人興趣、職業規劃以及就業前景等因素。
此外,考生還需要關注各方向的研究熱點和發展趨勢,以便更好地把握學習方向和未來發展方向。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新媒體傳播、跨文化傳播、數字媒體研究等方向逐漸成為研究熱點,考生可以根據自身興趣和職業規劃選擇合適的方向。
中國傳媒大學傳播學類的考研方向各有特色,考生在選擇時需要綜合考慮個人興趣、職業規劃以及就業前景等因素。傳媒教育、傳媒政策與法規等方向的競爭雖不如傳播學、傳媒經濟、傳播心理學、公共關系激烈,但仍需謹慎選擇,以確保能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研究方向。
㈢ 中國傳媒大學文藝學考研經驗
又是一年考研報名時,21考研的經歷還歷歷在目。當時能夠從省內雙非一本考到中國傳媒大學文藝學專業,對我來說是一個不小的突破,而正因為自己完整地體驗過備考一年的酸甜苦辣,所以在這里分享出來,希望可以幫到有相同經歷的同學~
加油,秋天的CUC校園美景在等你~
考研是一條漫長的路,考中傳尤其是,乃對心靈耐力的極大考驗,因此最後不可免俗來些雞湯吧!「你做三四月的事,到八九月自有答案。」請相信功不唐捐。
㈣ 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考研報錄比多少廣告學研究生就業怎麼樣
1、中國傳媒大學復廣告制學考研,2016年計劃招收22人,其中:推免7人,統招15人。
2、中國傳媒大學不掛網公布考研報錄比的數據。建議直接詢問中國傳媒大學研究生院。
3、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就業前景很好。
中國傳媒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已正式進入國家985「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項目重點建設高校行列,前身是創建於1954年的中央廣播事業局技術人員訓練班。
㈤ 請問中國傳媒大學傳播學考研報錄比是多少呀
中國傳媒大學研究生招生比例是10:;1。
中國傳媒大學傳播學專業
1.理論傳播與傳播史方向
在經濟、社會日益信息化、全球化的時代,研究人類信息傳播活動及其規律的傳播學已經成為重要的基礎性學科。本研究方向在傳播學學術體系中處於核心地位,是該學術體系的基礎理論。
本研究方向的特點是在從傳播歷史發展入手研究傳播活動的普遍規律的基礎上,側重於研究代表傳播發展方向的,以廣播電視、互聯網為主體的傳播活動及其規律。傳播學所具有的跨學科特徵決定了其研究方法的綜合與多元。宏觀上,本方向研究有助於我國經濟、社會信息化過程中把握傳播活動的過程、機理和效果等的基本規律,從新的學術角度,用新的研究方法探討、開拓傳統學術領域;微觀上,本研究方向結合我國傳播業,尤其是廣播電視業、互聯網等新媒體的實踐,研究廣播電視等電子媒體傳播的手段、受眾、改革等重大問題。
本研究方向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為包括廣播電視在內的各級各類傳播媒體、政府相關機構、企事業宣傳或公關部門等培養高素質的專門人才,同時兼顧學生理論、科研及教學能力的培養。通過學習,學生將形成寬厚的人文及社會科學基礎,全面掌握傳播學原理、理論框架和實踐技能,具備對傳播現象、媒介實踐的批判及反思能力,成為具有現代傳播理論素養、適應當前信息傳播業以及媒介研究、教育領域實際需要的專業化的應用人才。
本方向的專業復合性要求具有相對寬泛的知識基礎,為學生開設了傳播全球化研究、基礎統計學、傳播學理論研究文化與傳播研究、傳播研究方法等重要的傳播學基礎課程,同時也為學生世界政治與中國外交、文化外交研究、新媒體傳播形態與傳播規律研究、跨文化傳播研究等選修課程。這些課程不但加強了傳播理論課程的比重,也更加有效提高了課程之間的延續性和連貫性。
2.應用傳播學方向
本研究方向為應用研究,研究的主要內容有:宏觀層面的媒介產業政策和產業規制的研究、媒介發展戰略研究,中微觀層面的媒介策劃、媒介品牌、媒介營銷等研究。本方向研究依託傳媒大學的綜合學科交叉平台,如與傳媒經濟研究、受眾研究、媒介市場調查研究、廣告學研究等的有機結合,依託長期以來形成的與各種強勢媒介的有效關聯,使媒介經營管理研究具有學科延展性、專業貼近性和內容實用性的優勢。
本研究方向要求學生系統地掌握新聞傳播學和管理學、經濟學的基本理論,通過理論學習及深入傳媒一線參與實踐,通曉廣播電台、電視台、報紙等媒介的經營管理實務。媒介經營管理作為新興的交叉型應用型學科,研究方法較為綜合,總體強調第一手資料的佔有,著重與傳媒產業發展需要結合,和本學科理論發展相聯系。
本研究方向為傳媒產業培養應用與研究並重型人才,碩士生具備傳媒專業素養以及經營管理的素質和技能,同時具有較強的理論研究能力和一定的教學能力。對學生量才側重培養,畢業學生可為傳媒產業領域經營管理工作的應用型人才,可為政府和行業主管部門媒介管理工作的管理型人才,可為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教學或研究型人才。
3.媒介與女性方向
媒介與女性研究是媒介研究與性別研究的交叉領域。在媒介傳播蓬勃發展的當今社會,性別意識已經成為媒介研究的重要關注點,媒介與女性研究也逐漸成為跨學科研究的核心課題之一。媒介與女性研究以傳播學和性別研究為理論基礎,既是用性別的角度研究媒介、傳播和大眾文化,也是通過傳播理論和文化研究解讀社會性別的發展。
本研究方向的研究重點包括:本領域學術研究和傳媒實踐的歷史脈絡、現狀特徵和發展趨勢;從性別角度分析媒介工作者、媒介內容和媒介受眾的發展與特點;以及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本領域學科框架和理論體系的建構和完善等。促進大眾傳媒生產無性別歧視和性別刻板印象的媒介產品,推動大眾傳媒成為宣傳社會性別意識、促進社會平等和社會文明的社會輿論平台;還可以為黨和政府、新聞媒體、關注婦女、消除性別歧視現象提供理論支持,在促進性別平等方面發揮理論指導作用,建立有利於婦女爭取「平等、進步、發展」的媒介環境。本研究方向依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媒介與女性」教席的優勢國際平台,研究生可以開展多渠道、多領域的研究、實踐工作,推動產學研綜合發展。
本研究方向為各級各類傳播媒體、企事業單位、政府機構、研究機構和教育機構培養具有較強性別意識和豐富傳媒知識的高層次專門人才。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傳播學的知識和社會性別研究的視角、方法,養成良好的職業素養和進行創造性工作的能力,具備較好的媒介實踐和思考能力,適應當前信息傳播業實際需要的專業化人才。
4.國際傳播方向
國際傳播是中國傳媒大學根據本校學科基礎及其優勢而開創的一個較為成熟的研究領域,其特色在於把傳播學與國際關系學兩者結合,從傳播學和政治學的雙重透視角度,並結合傳播學和國際關系學與其他人文科學(歷史學、人類學和哲學)和社會科學(社會學、經濟學)的交叉關系來對信息的跨國流動進行整體性研究和案例性研究。中國傳媒大學在國際傳播領域的研究處於國內領先水平,其研究特色和優勢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1)傳播學理論和國際傳播理論形態的研究,(2)基於實證方法的政治傳播和國際關系的研究,(3)國際傳播學理論範式研究;(2)全球傳播(傳播的全球化)研究;(3)國際傳播效果比較研究等。
本研究方向要求學生從政治、歷史、經濟、社會、文化等不同層面,去了解和掌握國際傳播的歷史進程、行為主體、基本特徵及其社會效應,從傳播主體、內容、渠道、受眾和效果等多個維度闡釋國際傳播現象,並注重運用量化性質的內容分析和受眾調查方法以及質化性質的文本考證和田野方法,注重思考傳播的主體性問題。
本研究方向的專業復合性要求學生具有開闊的學術視野和較為深厚的理論基礎,同時具備運用國際傳播的基礎理論和廣博的專業知識解決國際傳播現實問題的能力,承擔起對外傳播領域的學術研究、行政管理和專業技術等工作。
本研究方向的師資隊伍完備,大多具有國際學術背景,理論修養高,業界經驗豐富。在課程設置上,本研究方向以理論修養為核心,以實際應用為導向,以職業需求為目標,除了為學生開設國際傳播史、國際傳播理論以及國際傳播方法論等方面專業基礎課程外,還開設中國政治與外交、文化外交、國際政治傳播、奧運傳播、視覺傳播、社會傳播(或INGO傳播)、跨國媒介經營與管理、傳播全球化、國際政治營銷(建設中)等課程,並開展生動活潑的專業實踐活動,使學生既能夠從宏觀上把握國際傳播的總體態勢,又能夠運用多種理論範式對信息跨國傳播的具體案例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和說明,並為國家的對外傳播戰略決策提供理論支持和政策建議。
5.媒介素養方向
本研究方向是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內、傳播學二級學科中的一個三級學科,也是新聞傳播學與教育學交叉的一個新興研究領域。本研究方向緊緊依託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學科教學和研究優勢資源,以提升全體公民媒介素養為最高理想目標,通過課程學習、科研訓練、學術交流和社會實踐,為社會培養德才兼備的高層次、創新型、復合型的媒介素養教育教學、科學研究和社會實踐人才,為我國媒介素養教育的繁榮和發展貢獻力量。
本研究方向採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結合、理論研究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研究世界范圍內的媒介素養教育現象及其規律和特點,主要包括國內外著名媒介素養教育學者的基本理論及思想,世界各國媒介素養教育產生和發展的來龍去脈及特點,媒介素養教育教學實踐活動的特點、組織、經驗和教訓,國際和地區媒介素養教育比較,媒介素養教育產品設計和開發,公民媒介素養水平提升的途徑和方法等。目前,本研究方向在理論研究、人才培養和實踐推廣等方面都走在了全國的前列,並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優勢。
本研究方向師資力量雄厚,教風、學風嚴謹,教學經驗豐富。除傳播學史、傳播學理論和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等傳播學專業課程外,還開設有傳媒教育史、傳媒教育理論、媒介素養教育研究前沿、國際與比較媒介素養教育、媒介產品設計與開發、媒介研究、媒介製作、媒介與青少年等課程,同時以問題或議題為中心組織方向課程。通過專業課程和方向課程的學習、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學習和實踐活動,學生將能夠掌握媒介素養教育理論與實踐領域所需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能夠具備在傳播學和教育學相關領域拓展研究和創新實踐的終身學習能力,能夠承擔高等院校、基礎教育學校、科研機構中媒介素養教育的開發研究,能夠承擔媒體和媒體教育欄目的策劃評論,能夠承擔政府機關、社會教育機構、青少年教育和研究機構的教育、宣傳、管理、推廣等相關工作,以及其他可能的更廣意義上的相關社會工作。
6.電視文化傳播方向
電視文化傳播方向是對電視影像符號、各種節目形態作整體性的研究。它跨多種學科,如:哲學美學、社會學、傳播學、人類學、新聞學、心理學、影視理論。研究范圍廣闊而深透,是對電視新理念、新觀念、新社會文化現象的研究。
電視文化傳播在現代媒介文化中處主導地位,影像文化現正取代印刷文化的中心位置,成為主導文化。電視文化是大眾文化中對社會最具影響力的文化,在整個現代媒介文化研究中,它處於學術最重要的地位。而以往我們對電視文化研究不夠,常陷入各分支學科之中,難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對電視文化的深入研究可以讓各個分支學科從整體上觀照電視媒體文化。由於電視文化對整個社會的影響力很大,我國電視媒體的不斷開放,影視文化在國際競爭的加劇,對電視文化的研究具有極廣闊的前景。如:對世界各個文化差異性和體制的研究;各國家、各地域的觀眾文化心理研究;電視的策劃;數字互動電視:電視功能和DV影像文化的研究,將推動電視理論各學科的發展,並能產生眾多的邊緣學科。它應成為媒介文化的主導學科。
電視文化傳播方向培養的學生,能更深透地理解電視對社會的作用,視野更開闊,具有深厚的文化學養,在電視台和理論研究上更具創新思維和研究能力,媒體業將更需要此專業方向培養的智能策劃型和多視野觀念的電視人。
7.傳播研究方法方向
傳播研究方法研究方向是傳播學的核心研究領域之一,著重關注如何利用現代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和技術手段,進行傳播學及其相關領域的研究、尤其是實證研究。其中包括如何進行研究方案的設計;信息的收集、處理和分析;結果的描述、解釋以及理論模型的檢驗和修正等,從而達到綜合地、深層次地、定性和定量相結合地探索和研究人類傳播活動的客觀規律及其傳播效果的目的。
本研究方向的研究重點主要包括三大類:研究方法類(科學的基本原理、抽樣調查原理、計算機輔助調查技術、實驗、內容分析、定性研究法、媒介研究、數據處理等)、統計分析類(初級分析法、高級分析法、時間序列分析、結構方程式模型,等)和實用軟體類(數據錄入軟體、統計分析軟體、問卷調查分析軟體、專業分析軟體,等)。研究特色是文理綜合、學科交叉;既研究定性研究方法,又重視定量研究方法;既強調基本的理論和框架,又注重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和計算機軟體;既要與國際研究方法和研究規范同步,又要適應我國本土的傳播實際。
本研究方向致力於培養掌握現代科學語言,熟悉邏輯思維模式,能夠運用歸納、演繹、分析、建模等方法從事傳播學研究的復合型的高級應用型人才;培養學生既懂定性分析方法,又能綜合運用現代定量分析方法和各種計算機輔助手段,進行有關傳播學前沿課題和實用課題研究。本方向畢業生的就業選擇包括:高校相關專業的教師,國家機關、科研機構、媒體、市場研究公司和企業從事調查、數據分析和咨詢的研究人員或實際工作者。
本方向擁有國內一流的研究團隊,成果豐碩,科研項目多,學生參加實習實踐的機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