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業大學大學生辱罵外賣小哥
Ⅰ 外賣小哥回應遭大學生簡訊辱罵,高學歷就比外賣員高人一等
外賣小哥送餐被辱罵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在消費者眼裡,外賣員就是一個社會底層工作者,一小部分人特別不尊重外賣員這個職業。認為給了跑腿費,就要服務到底,送餐就要親自送到顧客手中。安徽工業大學其中一名大學生就是如此,總以為自己高學歷,對於外賣員就能隨便辱罵。
我甚至覺得這個外賣員唐先生太心軟,就單憑個道歉,就原諒這個大學生。還認為他沒進社會,不懂得交際。這種人就該懲罰他,讓他知道如何去尊重一個人。在我看來,這大學生傲慢心態,完全不尊重外賣員這個職業,連最基本的尊重都沒有,十幾年的書都白讀了。學歷再高也只是個書獃子,別以為學歷高就能看低外賣這種低門檻職業人員。高學歷畢業出來的人,未必收入比外賣員高。
Ⅱ 安徽工業大學學生發簡訊辱罵外賣員,現在是否已道歉
Ⅲ 安徽工業大學文法學院的現任領導
院長,徐德信,1957年10月生,安徽廬江人,1982年1月畢業於安徽大學,獲經濟學學士學位,1990—1991年在中國人民大學作訪問學者。現為安徽工業大學經濟學教授,碩士生導師,文法學院院長,安徽省經濟學會理事,安徽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安徽工業大學公司運行與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安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學術委員。被評為學校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寶鋼獎教金獲得者,安徽工業大學教學名師。 主要研究方向是制度分析、合約和企業理論。1990年以來,在《中國經濟問題》、《經濟學家》、《經濟學動態》、《經濟科學》、《財經問題研究》、《社會科學戰線》、《學習與探索》等核心期刊發表論文數十篇,對「偷懶」、「內耗」、「農村幹部」、「勞動模範」等中國現象進行了制度分析;在企業理論方面提出了「企業安排的三維替代」假說、「控制權的公共領域」問題、「國有經濟中的委託人問題」、「集團委託與主動代理」等。近幾年,基於制度經濟學進行政府規制研究,發表論文多篇,主編《政府經濟學基礎》(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提出「規制實施者的多樣性」命題。
主要研究成果被博士論文和CSSCI引用數十次,多篇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和中國選舉與治理網轉載。1994、1997年獲得安徽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三等獎各1項,2006、2009年獲得安徽省政府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三等獎各1項。
在科學研究中,主持和參與省部級課題多項,其中:參與國家社科基金(排名第三),主持教育部規劃基金、教育部專項課題、安徽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項目,參與四項教育部規劃基金(排名第二)等。
張洪根,男,1968年出生,教授,碩士生導師,現任文法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安徽安徽省優秀德育工作者、安徽省模範教師。現兼任安徽省馬克思主義學會常務理事,安徽省社會學學會理事。主講課程有《自然辯證法概論》、《社會心理學》、《馬克思主義與當代社會思潮》(研究生)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大學生就業指導》(本科生)。主要學術論文有《論風險社會的恐慌政治學及其技術化進程》、《馬克思主義技術倫理思想及其當代發展探討》、《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文化模式及其建構》、《構建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課程文化模式》、《論技術主義時代的道德恐慌策略及其悖論》《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高校和諧德育的理念與實踐》等。著作和教材有《社會轉型時期的合法性研究》、《當代西方政治思潮》、《大學生心理學基礎》等。主持和參與課題有《大學生邊緣化道德人格研究》、《大學生教育管理的預警體系和危機干預機制研究》、《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優化設計及其應用研究》、《馬克思主義技術倫理思想及其當代發展》、《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等。參與研究成果《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獲2008年獲徽省教學成果一等獎、校級教學成果特等獎。
曹世華,男,1963年生,上海市人。本科學歷,法學學士。現任安徽工業大學文法學院教學副院長、法學教授、知識產權中心主任、碩士生導師。中國知識產權研究會高級會員、安徽省法學教育學會副總幹事、安徽省民商法研究會副總幹事、安徽省法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兼任馬鞍山市政府法律顧問組成員、馬鞍山市人大常委會司法監督咨詢員、馬鞍山市仲裁委員會仲裁員。曾獲「安徽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全省模範教師」、首屆「安徽省優秀中青年法學專家」候選人、「寶鋼優秀教師」、首屆「馬鞍山市優秀法學人才」、「安徽工業大學拔尖人才」,入選「安徽省法學法律人才庫」 等榮譽稱號。
Ⅳ 安徽工業大學學生發簡訊辱罵外賣員,他為何要這樣做
原因其實讓人驚掉大牙——僅僅是因為他沒有及時接到外賣員的電話,外賣員讓他自己下樓拿外賣,這位學生就開始辱罵外賣小哥。
近些年中國的輿論場總有針對素質教育的呼聲,我認為這件事兒不妨是一個契機,讓“育人”這一素質真正落實到學生心裡。畢竟這個社會不僅需要高知識、高本領的人才,更需要高素質、高涵養的民眾,這兩者從不是互相對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