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讀後感
1. 你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這門課程的感受
寫讀後感、觀後感之前,我們要仔細閱讀或觀看作品,理解作品寫了或表現了什麼,說明了什麼道理或表達了什麼感情,然後從中挑選出最感動自己或最啟發自己的內容,作為寫作讀後感的材料。
例文:今天是我第一次上線下的心理健康課。康老師和藹可親,幽默風趣。課程內容生動形象,貼近現實生活,學習到了很多有用的調整心理的知識,感覺突然對過好大學新生活有了十足的信心。
正如康老師所說,我們學習心理學最終的目的是讓我們自己快樂起來。對此,我十分認同!時時保持在快樂的狀態中著實是一種大智慧,需要我們認真研習,來讓我們的學習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其中,印象最深的便是康老師獨特的教學模式——小組學習完成任務。而內容極具挑戰性和趣味性,有利於我們保持對心理學學習的熱情和興趣,也使我們能更好地認知、運用心理學知識。總之,我通過這節課認識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價值意義。
(1)大學生心理讀後感擴展閱讀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作用
幫助適應大學生活能夠解決問題,首先是目標失落與確立的沖突。中學階段,大家都有一個具體目標:考大學。
隨著「上大學」這個直接、實在、確定的目標實現,便開始尋找新的目標作為自己學習的動力。但是由於對大學生活缺乏了解,所以,確立目標時產生了許多心理沖突。首先,「理想的大學」同「現實的大學」之間的矛盾使人產生了深深的目標失落感。
2. 學心理健康讀後感400字左右
首先,我要分析一下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大學生是社會上文化層次水平較高、思維最為活躍、最有朝氣的群體之一。他們渴求知識、積極向上、胸懷博大,時刻關注國內外的風雲變幻,把個人的理想和志向同祖國的興旺發達和民族的繁榮復興融合在一起。但是,由於社會轉型和自身發展階段的影響,使得正處於青春期、社會閱歷淺的大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現了諸多問題。據有關調查顯示,全國大學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學的人數占退學總人數的 54.4%。有28%的大學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其中有近10%的學生存在著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問題。在最近的幾次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調查表明,大學生中精神行為檢出率為16%,心理健康或處於亞健康狀態的約佔30% [3] 。諸多的數據和事實表明,大學生已成為 心理弱勢群體。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
1、沒有學習目標,缺乏學習動力,不能集中精神進行學習,適應困難。其中有些自控能力較差的學生往往由於沉迷於網路游戲或上網聊天,學習成績不佳,進而對學習產生厭倦、對考試感到焦慮。
2、自我評價失調。許多大學生都是中學時的學習尖子,心理上有較強的優越感,而進入大學後,這種優勢不再,這使得他們的優越感受到重創。這時一旦學習成績稍有波動,就會降低自信心,甚至產生失落感和自卑感。
3、人際關系適應不良。由於存在交際困難,同面對面的交流相比較,一些大學生更願意在網路這個虛擬的環境中進行交流,迷戀於虛擬世界,自我封閉,與現實世界脫離。長此下去,對大學生的認知、情感和心理定位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4、就業心理困惑。這在大四學生當中尤為普遍。學生在擇業過程中,沒有做好就業心理准備,不能很好的認清當前的形勢,對自我的定位及自我能力的評價不夠確切,好高騖遠,一日三變。還有部分學生在擇業中不認真思考,盲目從眾。
大學生是社會的棟梁之才,他們的健康成長關繫到社會的未來,因而,我們不能不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針對上述出現的問題,我認為:
1、大學生應當好好地思考,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麼,自己究竟想成為再怎樣的人,自己想要的究竟是怎樣的生活,然後為了自己想要的東西,為了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為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自己究竟要怎麼做。有了這樣的思考與選擇,相信他們聚會為了自己而好好努力。
2、大學生應當正確審視自己的能力水平,然後坦然的接受它。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你很差,而是你目前的水平與他人有差距而已。為了縮小這個差距,你需要付出心血與汗水,好好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與水平。等到收獲那一天,相信你的笑容是甜美的。
3、大學生不應當自埋首於書本,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大學生應當擁有開闊的心胸與視野,多結交朋友,這對於大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非常有幫助。
4、大學生應當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在大學四年應當積累一定的就業知識,著有助於看清就業形勢。同時大學生應當,對自我的能力進行正確的定位,切忌好高騖遠。其實,剛剛出來工作的大學生一般沒有什麼經驗,你要想想,用人單位憑什麼給你很高的待遇?所以,剛開始的待遇不太好是正常的,但是,你要用實力去證明,你有足夠的能力去獲得應得的待遇。
3. 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有感一千字作文大全
思路:讀後感的寫作要把握兩個要素,一個是「讀」,一個是「感」:首先要體現「讀」,要為讀者介紹所讀文章或書籍的主要內容,使第一次接觸這本書或這篇文章的人也能清晰、快速地掌握;其次是「感」,要在文章中體現出自己的思考,因文章產生的啟發,或者對文章中觀點的反思等等。
在接觸心理學以前,總以為它很深奧也很虛幻,但是通過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我為它的科學性和真實性所折服。心理學是十分客觀的一種存在,但同樣不乏應用性。也許心理學理論有些枯燥,但輔以實例,不但不乏味,反而讓人有一種深入體悟生活的感覺,所以說心理學給我的整體感覺就是——來源於生活,又指導於生活。
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自身也就存在著許多特殊的問題,如對新的學習環境與任務的適應,對專業的選擇和態度,理想與現實的沖突,人際關系的處理以及對未來職業的規劃等等。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我們避免出現或有效應對由上述種種問題而造成的心理應激、心理危機或心理障礙現象,以積極正常的心理狀態去適應當前社會的發展環境,是非常必要的。
從自我意識特點考慮,我能夠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有一定主見,不隨波逐流,但遇到大事偶爾會猶豫搖擺,受他人暗示影響。我逆反心理和依賴心理偏強,但已經開始嘗試著以成人的角度審視社會,以自己的道德標准分析社會現象,有一定理想和生活目標。雖然自我控制願望強烈,但自我控制能力仍然不足。
從情緒特點考慮,我的情緒體驗較為豐富,並且隨著知識水平的提高和知識經驗的積累,情緒的自控能力加強,但還存在明顯的波動性。在外界刺激下,雖能剋制自我,但有時仍易沖動,不能夠十分冷靜客觀地分析問題,有時容易感情用事。
從性格特點考慮,我能夠面對和接納現實,客觀評價和接受自己、他人和社會,有較廣闊的視野。較為熱愛自己周圍的事物,有獨立自主的性格,能分辨目的和手段,對善惡的區分態度較為明朗,有適度的幽默感和創造性。
這就是我對自身的認識。雖然可能會有些偏頗,但這也是調整自己以適應不斷前進的生活的基點。從不同角度正確地認識自己,這就是我的最大收獲。
每個人都渴望更清楚地看清自己,也渴望了解別人。心理學就像一面鏡子,讓我們把自己清晰地呈現在裡面。有人說心理學是神秘的,我想神秘的只是我們所不夠了解的人和事物。其實很高興學習心理學這門課程,也很高興看到了鏡子里的自己,相信從其中得到的東西,會讓我更加自信地面對未來。
4. 大學生心理健康讀後感
什麼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指的是我們的情感狀態和心智狀態,也就是我們的所感與所思。正如身體健康並不僅僅是指沒有疾病一樣,心理健康也不僅僅是指沒有心理問題或沒有心理病。請你在腦海里想兩組圖像:一邊是朝氣蓬勃的快樂人生的挑戰,滿腔熱情地投入自己的工作,發揮自己的全部潛能;另一邊是那麼遭受著嚴懲心理失調的人,心理障礙扭曲了他們對現實世界的感覺。從這兩幅圖景,你便可體會到心理健康是什麼。情感健康指的是我們洞察外部世界,並對其挑戰做出回應,做出合理人生策略的能力。一個心智健康的人不會隨意誇大也不會任意低估自己的能力,他對自己和他人的評價都建立在現實的基礎上。
心理健康的標准
.保持理智與平衡
.具有自我價值感
.具有愛的能力
.具有建立和維持親密的能力
.能接受現實中的各種可能性和局限性
.對工作的追求與自己的天資和教育背景相適應
.能體驗到某種內在的寧靜與滿足感,讓自己覺得此生沒有虛度。
概述依戀的類型。
A:安全型。表現為感覺與別人接受相對容易,依賴他們以及讓他們依賴自己都感覺自在。而不會常擔心遭人遺棄或別人與自己太接近。
B:迴避型。表現為與別人接近會讓自己感覺不自在;完全相信別人是很困難的,如果別人靠得太近就會緊張。如果愛侶過於親昵,會不自在。
C:焦慮矛盾型。表現為常擔心伴侶家人是不是真的愛自己,或者不想和自己在一起了。
抑鬱症產生的原因。
1.
太多的慾望。你可能會因為有太多的事情要做,以及有太多人在不同的方面
要求你而感到不知所措。
2.
失落。任何形式的失落都會使你感到抑鬱。你可能會因為最近失去了一位深愛的人,或者是因為丟掉工作以及退休之類的事情而十分苦惱。其他的失落
還可能包括失去希望和失去自己的形象,常常是在諸如分居或離婚這類生活重大轉變之後,以及一些重要的東西失去之後。這在那些最近剛剛退休或者是失去社會角色的人群當中更為普遍。還有可能是搬家或者工作的原因。
3.
過多的變故如果在很短的時期內出現,就會導致壓力,最終變為沮喪抑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