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的幸福觀
Ⅰ 大學生應該怎樣樹立正確的幸福觀
1、要認清個人幸福和社會幸福的統一問題
社會生活是相互聯系的整體,個人離不開社會,社會也離不開個人,因此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是統一的,沒有整體的幸福就沒有個人的幸福,個人追求幸福的願望只有在社會幸福不斷增長中才能得到實現和保障。
我們在養成正確幸福觀的時候,既要吸取中國傳統文化中殺身成拆祥仁、捨生取義中的自我犧牲的精神,以犧牲小我來保全大我,在必要的犧牲中獲得至善,又要批判中國傳統思想中對個人幸福的忽視。
只有個體與社會統一的幸福,才是真實的幸福,只有在二者統一的基礎上,才能真正實現自我的幸福。
2、要正確引導當代青年對不幸的認識,這對培養他們形成正確的幸福觀有著重要的作用
幸福作為人的理想完美存在狀態,應當通過人的努力以一定的代旅弊搏價才有可能換取;幸福作為對人現實存在的體驗,只有通過日常生活中對痛苦不幸的感受才有可能真正被感受。所以,我們又可以說,幸福內在蘊含著痛苦。
對於一個人而言,不幸哺育了真正幸福感的形式。痛苦是通往幸福之橋梁。不幸是不能被絕對躲避的,痛苦是人生的煉爐,而不幸則是人生的煉獄,在不幸和痛苦中以自身的積極努力,去改變人生的逆境,去爭取人生的幸福實現,這才是積極的人生。
在培養正確的幸福觀的同時,必須對不幸有正確的認識。
3、對道德人格的至善追求,也是對人生幸福的追求
《道德生活論》中指出,幸福不僅是道德生活的目的,更是對每一具體人生目標的實現,對至善的接近後滋生的滿足感,並且它還與義務、使命一體化。
道德人格的功能是提升,道德人格作為一種追求,它往往成為激勵個體不斷奮進從而不斷提升自我以實現人生圓滿的最大力量。中國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禮記・大學》開篇即說大學之道,在明在德,在止於至善。
馬克思主義在確認以往的階級社會只有至善的理論而沒有至善的現實的同時,更指出人類的發展就是一部不斷渴求至善、探尋至善並在追求至善的過程中不斷地發展至善和人自身的歷史,從而認同了個體由來已久的對至善的追求。
4、培養當代大學生正確的幸福觀,還應當在全社會大力開展人文素質的教育
文素質使人明了人的存在、價值和境界。人文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著人的道德文明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著人對幸福的真實把握。
培養當代青年正確的幸福觀應當從抓人文素質教育開始。文藝使人愛美,讓人能更生動、更現實地把握幸福感,了解幸福的涵義;歷史卜磨賦予人崇高的使命感,讓人在歷史的脈動中追尋幸福的真諦;哲學讓人透悟智慧。
讓人在瞬息萬變的時代洪流中真實把握人生幸福,指導人生圓滿的實現,這些都應當成為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5、進行幸福觀教育並將其作為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需要我們樹立系統思維和全局觀念
在認識幸福觀教育重要意義的基礎上,著力從以下方面著手推進:榜樣教育。通過典型示範、榜樣教育,以典型和榜樣的美好品質去感染廣大民眾的內心,引導他們更生動、更現實地把握幸福觀教育的意義和內容。
與此同時,引導人們尋找身邊的榜樣,通過他們「現身說法」,講述奉獻故事,分享奮斗經歷,從身邊的榜樣身上汲取前進的力量,向模範看齊,形成先進帶動後進、少數帶動全體的共同進步局面。雷鋒傳人郭明義的幸福觀是助人為樂,他堅信奉獻使人快樂、助人使人幸福,因而他說「每做一件好事,就有一股幸福感湧上心頭」。
這種幸福觀雖簡單卻純粹,是真理標准與價值標準的統一、個體維度和社會維度的協調,閃爍著道德與人性的耀眼光芒。他用言行為我們詮釋了幸福的內涵,也為我們思考幸福觀問題提供了頗多啟示。
Ⅱ 大學生如何樹立正確的幸福觀
1、要學會知足常樂:要想樹立正確幸福觀,我們要學會知足常樂,只有懂得知足,用戶才會感覺到生活的幸福。
2、保持積極的心態:要想樹立正確幸福觀,要時刻保持積極的心態,無論面對什麼困難,只要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總會度過難關的。
3、多想想別人對用戶的好:要想樹立正確幸福觀,要學會多與周圍的人溝通和交流,多去想想別人對用戶的好,這樣才會更加投入的去回報社會。
(2)大學生的幸福觀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學會遺忘。過去只是一張用過之後又被拋在風中的紙。既已用過,又何必憐惜,既已拋開,又何必回首,並不想否認昨天,只是認為昨天不應該成為今天甚至明天的負累。不過,如果你是舉重冠軍的話,這一點可以不注意。
經常大笑。運動是生命的加油站,這一類的話,我們實在是見得多了。而笑是發自生命內部的一種全身運動,其重要性更是顯而易見。大笑看起來也許會有些張狂,卻是最豪爽,最過癮。
Ⅲ 大學生該如何樹立正確的幸福觀
大學生正確認識和處理人生矛盾需要樹立正確的幸福觀。
1、臘源幸福是一個悉迅總體性范疇。幸福是相對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幸福標准。追求幸福的過程就是不滿足於現狀、不斷追求和創造更美好生活的過程。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
2、實現幸福離不開一定的物質條件。我們要在追求物質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更加註重追求德性和人格的高尚,注重追求健康、高尚的精神生活。
3、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我們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損害社會整體和他人利益的基礎上。
處理問題的方法:
1、增強人格適應能力
人格適應是指在個體的人格發展與成熟過程中,其人格特質與社會環境變化、身心發育等密切關聯,保持和諧一致,體現出良好的適應態勢。
改造不良人格,培養和優化良好人格,這是建立和發展良好人際關系的第一步。
影響人格適應的因素除了友誼關系,還有其他許多因素,如親子關系、家庭環境、教育環境、氣質類型等,友誼關系可能與其他因素存在交互作用,因此把友誼關系與其他因素結合起來考察其對人格適應的作用,可能更有意義。
2、學生應學會自我減輕壓力
一般來說,應對壓力的兩種基本方式:一睜局此種是著重於問題的應對,即當事人估計環境情景以改變現存的個體—環境的關系。另一種是著重於情緒的應對,即當事人嘗試減輕焦慮而不是直接處理產生焦慮的那個場景。
Ⅳ 聯系自身實際,談談大學生如何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和得失觀
1. 大學生在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和得失觀時,應當保持心態平和,積極向上,勤奮學習,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面對挫折,要勇敢地站起來,面對成功不沾沾自喜,面對失敗不氣餒。
2. 得失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現象,它們相輔相成,相互轉化。這種對立統一的關系在社會生活中普遍存在,我們必須認識到這一點。處理得失問題,既是對立統一規律的實際應用,也是這一規律在處理具體得失問題時的一種體現。
3. 幸福觀是人們對幸福的基本看法和態度,是人生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的生活價值目標會導致不同的幸福觀。幸福觀受到時代和社會條件的影響,在階級社會中,它也會顯現出特定的階級特徵。
4. 在倫理學史上,不同的思想家對幸福的本質、幸福與道德的關系、幸福的內容以及實現幸福的途徑等問題有著不同的見解。一些唯心主義哲學家將道德與幸福對立起來,或者認為幸福在於實現理想的天國生活,或者主張禁慾主義,認為追求物質享受是不道德的。
5. 宗教道德的幸福觀通常要求人們忽視現實世界的痛苦,轉而追求理想的天堂。在中國歷史上,宋明理學將追求物質幸福視為一種邪惡的「人慾」,與「天理」相悖,因此提倡「存天理,滅人慾」。
6. 這些將幸福與現實追求相對立的觀點,在實踐中往往要求勞動人民忍受社會不公平,放棄追求自身應得的利益。而舊唯物主義思想家則肯定了人們追求幸福的道德意義,甚至將幸福與道德等同起來,提出「幸福就是德性」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