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開大學研究生院
1. 南開大學研究生好考嗎
南通大學的研究生的事比較難考的,因為這個過程中需要突破自己,還需要競爭到很多人才可以。
2. 南開大學研究生院的宿舍條件怎麼樣
南開大學宿舍條件
1、宿舍有的有陽台有的沒有,晾衣服在陽台晾的快不過版有沒有沙子這事兒看人品權。明明記得前兩天剛擦過陽台門怎麼又是厚厚一層灰。屋裡沒空調有風扇。每床一插座兩插口,每屋2、3個網線插口。
2、校園生活區將向西部逐漸遷移。學生們的新「家」位於南開校園西側,米黃色的建築物映著秋日明朗的陽光,精緻漂亮。公寓設施先進,四人標准間、獨立衛生間、明亮的客廳,桌椅衣櫃彩電一應俱全,極大的改善了學生的住宿條件。學校的教學設施近年來經過裝修面貌一新,為同學們提供著越來越好的學習條件。
3. 南開大學研究生院+2016屆博士生有多少人
南開大學具備培養學士、碩士、博士和博士後的完整教育體系。現有全日制中國在校學生24950人,其中本科生13517人,碩士研究生8129人,博士研究生3304人。有成人教育學生1059人,遠程教育學生42445人。
4. 南開大學的法學院研究生好考不
南開大學法學院成立的時間比較晚,2004年成立,但是也是發展比較快的,現在已版經有法學權一級學科博士點了,要知道全國只有15所。其實期以前的法學研究所和國際經濟法研究所都是很強的,所以考入南開法學院前景還是很不錯的。
5. 南開大學研究生宿舍條件怎樣
公寓式管理,環境還算不錯。
1.
西區公寓,是研究生最集中的地方,不過也有本科生在版住就是了,北邊是1-8號樓權,8號是博士樓,1-7基本一樣,單元式結構。
2.
每單元每層兩個廳,一個廳四個寢室一個水房一個公共衛生間,公共區域有保潔阿姨每天打掃,寢室四人間,都是下邊是桌子櫃子上邊是床的那種,東西不多的話地方還是很寬敞的。
3.
南面院子里是9號樓,和8號樓一樣是博士樓,不過也會有一些碩士住,房間較小的兩人間,其餘和1-7差不多,都是單元式的。
4.
洗澡問題基本都是去浴園,走路五分鍾左右(儒西的話就在公寓院子里),刷卡計時收費,宿舍衛生間不提供熱水,自備暖瓶打開水,每個院子里都有開水房。
5.
南開大學,簡稱南開,肇始於1904年,正式成立於1919年,是由嚴修、張伯苓秉承教育救國理念創辦的綜合性大學。
6. 南開大學研究生錄取分數
:應用數學研究生錄取學校排名 1 北京大學 A+ 15 東南大學 A 29 北京航內空航天大學 A 2 浙江大學A+ 16 上海交容通大學 A 30 哈爾濱工業大學 A 3 清華大學 A+ 17 中山大學 A 31 上海大學 A 4 復旦大學 A+ 18 武漢大學 A 32 福州大學 A 5 中國科學技術...
7. 南開大學研究生院會不會歧視自考生
都是靠實力說話的,如果你的成績不夠,不歧視也沒有用,如果你的成績足夠好,歧視回你也沒有用,答要靠自己的硬實力說話。
自考是1981年經國務院批准創立,是對自學者進行的以學歷考試為主的高等教育國家考試。是個人自學、社會助學和國家考試相結合的高等教育形式,是我國社會主義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8. 南開大學研究生院怎麼樣
南開大學的研究生院並不是一個辦學實體,就是一個管理機構,幾間辦公室而已。你需要說清楚具體的專業、培養單位(學院、研究所等),別人才能告訴你這個專業、這個培養單位怎麼樣。單純一個研究生院,無所謂好壞
9. 南開大學研究生院與中科院哪個好
他們為什麼嚮往中科院研究生院
科學殿堂培養創新生力軍
2010-09-15
本報記者 雷宇 實習生 劉貞 通訊員 賈寶余
夏日的清晨,華中科技大學南12樓。新中國第一所研究生院——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2011年全國招生咨詢會在此舉行。
一大早,七八個學生直奔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的展台,一下把研究生部主任賈艷團團圍住,「我們下定決心要考你們所,因為我們的老師就是你們那裡畢業的。」年輕的面龐上,崇拜之情溢於言表。
這幾個學生的老師朱錦濤,2005年從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畢業後出國深造,培養單位是長春應用化學所,四年後成為華中科技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正教授,並評上了博士生導師,時年31歲,這在當下的高校實屬罕見。而「鍛造」他的母校自然也讓他的學生們無比神往。
事實上,這樣的場景在中科院研究生院一年一度的招生咨詢會上屢見不鮮,曾經的畢業生往往就是當下報考的活廣告。
半個多世紀以來,中科院堅持「科研與教育並舉、出成果與出人才並重」的方針,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完善了與高水平科研實踐緊密結合的研究生培養模式,形成了以研究生院為主體和形象、以培養單位(中科院各研究所)為基礎和延伸、以各專業學院(系)為樞紐和平台的網路式教育體系,取得了顯著成績,創造了我國研究生教育史上的多個「第一」。
武漢大學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曾經推出的《中國研究生教育評價報告》顯示,中科院研究生院的總得分和3個一級指標在全國研究生院中都排名第一。此前,南方一家教育評估機構對全國研究生院進行評估,連續三年將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評為理科第一、工科第二,綜合第一。
中科院研究生教育的吸引力何在?連日來,中國青年報記者追蹤中科院幾代研究生,試圖從他們的考研故事和記憶里,探尋中科院研究生院獨特的「魅力」。
每天都能面對面聆聽大師的指導「這里的大牛太多了」
陳旭是中科院研究生院2009級研究生,培養單位是高能物理研究所。在華中地區某高校上本科時,學校里也有一位院士;但大學四年,只有畢業典禮上終於見到一次真容,耳提面命的機會只是一種奢談。
在中科院讀研不到一年,陳旭感慨在這里見到的「大牛」真多,「只要是上課時間,走進研究生院教學大樓,要是尋不到幾位院士正在講課,那才是意外。在任何一間教室,都有可能看到在講台上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院士,或者某個領域的知名科學家。」
中科院研究生院早年的畢業生,也有類似的感受。
「最難忘在研究生院有幸聆聽了多位大師的課程,受益匪淺。研究生院不僅聚集了各研究所的科學大師來任教,而且也匯集了中科院之外的名師來講學。像北京大學王憲君的數理邏輯、北京師范大學劉遼的廣義相對論、中國社會科學院梁存秀的德國古典哲學等。」清華大學教授劉兵,20世紀80年代就讀於中科院研究生院,他至今仍清晰地記得當年那些名家所開的課程。
在中科院工作的300餘名兩院院士直接參與研究生指導工作。大師授課、院士授課已成為中科院研究生教學中的常態,僅2009年度共五周時間的夏季小學期,就有78名來自中科院各培養單位和國內外的知名專家學者授課,其中包括51名兩院院士。統計顯示,直接走上研究生院講台為研究生講授基礎課或專業課的兩院院士,平均每年就有140餘位。
面對面聆聽大師的指導和教誨,對從全國各地高校走進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學子們來說,是經常的事情。高水平的師資隊伍,使中科院的研究生們倍感驕傲、自豪和「幸運」,也最令其他院校研究生感到「眼紅」和羨慕。
不僅僅是授課的師資,還有朝夕相處的導師。
中科院研究生院有著獨特的培養模式——「兩段式培養」,第一階段集中在研究生院北京集中教學園區進行一年的基礎課程和學位課程學習;第二階段在研究所跟隨導師進行論文研究和科研實踐。
中科院岩土力學所在讀博士紀文棟聽本科的室友講過一個故事。這位同學在一所重點高校讀研,到畢業聚會時,導師竟然叫不全前來道別的研究生姓名,因為這個長期東奔西走的「老闆」門下的研究生足足可以開一個中學的實驗班,「當時場面太尷尬了!」
這樣的場景讓紀文棟感覺很難想像。因為在他的印象中,在中科院讀研三年,幾乎天天都能在實驗室里看到導師的身影。
中科院研究生院是新中國第一所研究生院,也是國內甚至亞洲規模最大的研究生培養機構,在校生規模超過3.6萬人,在外界看來這一數字無疑十分龐大。
中科院常務副院長、研究生院院長白春禮院士則算過一筆賬:這里的導師超過8000名,加上相當一部分碩士生在三年級就轉為博士生,其實一名導師每年平均只招收一個研究生。
即便是某些熱門學科專業的個別院士、「百人計劃學者」等骨幹導師,也最多隻可增加1至2個指標;中科院還規定,不管哪個學科、不論導師什麼資歷,在五年內培養的碩士、博士研究生總數不超過9名。
「就導師而言,我們研究生院始終考慮到每位導師都必須有足夠的精力、時間、研究項目,要對研究生的培養質量負責。」白春禮院士說。
在參與國家重大科研課題的實踐中,找到人生方向
新世紀之初,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在京宣布,由該所研製的中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一款通用CPU「龍芯一號」投產成功,這表明我國已初步掌握了當代通用CPU的關鍵設計技術,結束了我國信息產業「無芯」的歷史。
鮮為人知的是,在「龍芯一號」年輕的研發隊伍中,中科院在讀研究生佔了一半以上。
蔡嵩松15歲上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從一位大學同學的哥哥那裡得知「龍芯」團隊,奔著「龍芯」這個耀眼的名詞而來。而今他已在該研究領域小有名氣,而他在這里的一大批同學,早已成為跨國公司的青年才俊。
事實上,不僅僅是「龍芯」的研製,神舟飛船的發射、繞月探測工程、大型電子對撞機、上海光源等重大科學項目和工程中,都閃現著中科院研究生的身影。他們的身份雖然是學生,但已經活躍在科技創新的最前沿。
沒有高水平的科研項目,很難培養出高層次的創新型科技人才。中國科學院擁有國家多項大科學工程設施,而這些大科學工程也由此成為研究生們成長的「沃土」。
此外,遍布各研究所的近60個國家實驗室和國家重點實驗室、70餘個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20餘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眾多的重要科技項目也為學生的科研訓練提供了無限機會。
即使一些偏遠地區的研究所,同樣擁有魅力無窮的科研項目。
1995年考入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的李慶軍,如今已是中科院西雙版納植物園副園長。2001年3月,在他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就在世界上首次系統研究和命名了一種新的植物遠交機制——捲曲花柱性(Flexisty鄄ly),成果發表在了《自然》雜志上,其博士學位論文《山姜屬植物花柱捲曲性異交機制的研究》獲2004年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2002年他曾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他的這些工作都是在西雙版納植物園的土地上做的。
李慶軍說,這一切都得益於第一線的觀察研究,「植物也好,動物也好,它原來在哪個地方生長,它的環境是什麼樣的,在那個地方才能得到第一手的資料,不然的話研究的結果可能就不那麼准確了,這些就不是在北京、上海的空調房裡能夠發現的。」
在中科院,像西雙版納植物園這樣,據有鮮明地域特色的研究所還有很多,比如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主要研究乾旱區資源開發利用和生態安全與可持續發展、綠洲系統演化與綠洲生態農業等等,在這些地方實地研究得出的數據、結論無疑會更精準。
研究生的培養,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給研究生提供充足而且高水平的科研項目。
在中科院研究生院招生辦主任高隨祥教授看來,研究生有別於大學生,不應再滿足於單純地被「教」,僅僅被灌輸一大堆知識,而更應看重被「帶」,受到真正的科研訓練。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不僅精於「教」、同時也長於「帶」。
高隨祥介紹,中國科學院的研究生導師都是在學科前沿進行科學研究的科學家,不少人是各自學科領域內的學術領銜人物。他們緊跟學科發展步伐,最了解學科發展動態,最掌握學科發展方向,知道在自己的學科領域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以及如何去做。學生參與導師的科研活動,由導師言傳身教,帶著你一步步地進入科研前沿,自然更易開竅。
「我想中科院培養研究生與高校不同的地方,就在於學生可以直接參與許多國家重大科研課題。這對於創新型科技人才的成長是極為有利的。」中科院81屆研究生、中科院院士李國傑如是總結中科院研究生培養特色。
「這里的氛圍,就是要你全力以赴」
中科院研究生院沒有自己的本科生,這里聽不到照顧「本校生」的任何傳言,五湖四海學生融匯一爐,構成了一種中科院特有的文化氛圍。
在這里上學,還不用為生計發愁。提起選擇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初衷,中科院水生物所一位女同學說:「中科院的待遇不錯,在這里,我不必面對學費和助學貸款的壓力,可以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學習中。」
曾讓這位女生感到擔憂的是,讀了研究生,每個月的補貼根本不夠生活,但自己已經是成年人了,不願意給家裡添負擔,讀書期間在外面打工兼職,會浪費大好時光。
當她真正走進中科院,發現自己的擔心是多餘的,這里不僅待遇好,而且有嚴謹的學風、良好的學術氛圍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這些更加吸引她,「因為這些真正有助於我們的成長。」
目前,雖然因所屬院所、專業和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即將啟動的新的獎助體系,中科院研究生院一年級碩士生每年最低的獎助金接近1萬元,高年級碩士生每年約1.8萬元,而二年級以上博士生的獎助金平均每年達到3萬余元。
讓中科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研一學生蔡毅感覺自豪的是,自己所在的實驗室擁有價值昂貴的掃描電鏡,而且還有一台上千萬元的核磁共振儀器,有這樣配置的高校在全國來說都屈指可數。今年有10多家高校前來申請實驗時間,外校的學生要花時間精力奔波還要等空餘時段。
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002級研究生趙環昱說,中科院有很好的科研硬體設施,尤其對於需要做很多實驗的工程類專業學生來說,這是很大的一個優勢。在一般的高校,學生可能有想法,但是硬體設施不到位,也沒法去做。在中科院,有硬體設施做支撐,又有導師的悉心指導,只要自己有想法,就可以更加順利地開展研究甚至獨立申請課題。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趙環昱總共發表了8篇論文,5篇SCI,1篇EI,1篇ISTP,1篇核心期刊。她還被國外的一個SCI期刊邀請評審論文,畢業時,她順利留在了近代物理研究所。
這里正在培育一種國際化視野和境界。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自2000年9月開始,「越洋」請來25位全球知名專家執掌教鞭,其中15人來自斯坦福、密歇根、德州大學及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等著名科研機構。如此強大的師資力量,令英國《自然》雜志感慨:「上海有世界水平的研究生教育。」
紀文棟在所里兩年多時間,僅國際岩土力學學會主席、英國帝國理工大學的漢斯教授就來過三四次,不僅宣傳國際前沿發展方向,而且講授「如何做科研、如何尋找突破路徑」,「同樣的話從大師嘴裡說出來感覺都不一樣。」
導師們由於工作需要,和國外交流很多,有很多的出國機會,因此,中科院研究生院的研究生在學期間出國參加學術會議也不是什麼稀罕事。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在讀博士王志立說,自己所在的課題組,博士生五年當中至少有兩次出去的機會,有的人甚至機會更多,「參加幾次國際會議以後,眼界一下子寬了,思路也開闊了。」
當然,在中科院攻讀研究生,也需要超常規的付出。「想輕松就別來中科院」。蔡毅以前上本科時也經常幫本校讀研的師兄幹活,實驗室到晚上人就很少。現在在中科院,甚至周末的晚上,基本都是人丁滿堂,「一方面是科研項目太多;再就是牛人太多了,都想做出好一點的科研成果。」
令這個讀研不到一年的小年輕感到自豪的是,一個師姐博士馬上畢業,前不久在美國召開的國際核磁共振會議上,做了15分鍾報告,這讓他看到了自己的明天。
解除後顧之憂,提供最佳平台,營造公平氛圍,多樣化的國際化學習機會……一切努力的背後都是為了打造一種環境,「到這里來就是要讓你全力以赴去做科學家」。
中科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饒子和是中科院研究生院78級的學生。他說,自己當科學家的夢想是到了中科院之後產生的,以前對科學只是一種興趣,目標也是模糊的。讀研究生之後,「進中科院就是當科學家」的思想一下子進入大腦,而且這個目標一下子變得很近。
一組數據為中科院精心營造的環境提供了最好的注腳:
僅僅在改革開放後的30年間,中國科學院所培養的研究生中,就出現了40多位兩院院士。作為衡量博士生培養水平的重要指標,根據1999年到2009年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評選結果統計,中科院研究生院以不足10%的在讀博士生比例數,達到了平均16%以上的獲獎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