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研究專區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研究生院司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研究生院司

發布時間: 2021-12-13 05:54:00

❶ 中國地質大學隆重舉行建校周年慶祝大會

地學搖籃,甲子華章。2012年10月20日上午,中國地質大學建校60周年慶祝大會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體育館隆重舉行。

教育部、國土資源部、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人事局、北京市委市政府、青海省人民政府、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黃金指揮部以及部分省(市)的國土資源廳、兄弟高校等單位向學校發來賀信,向地大師生和海內外的校友表示熱烈祝賀。

中共中央委員、全國政協副主席白立忱,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主任顧秀蓮,國土資源部部長、黨組書記、國家土地總督察徐紹史,教育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杜玉波,北京市副市長洪峰,全國政協原秘書長、原地質礦產部部長、中國地質大學首任校長朱訓,國土資源部副部長、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汪民,安徽省委副書記孫金龍,陝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吳前進,全國政協常委、提案委員會副主任、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副主席兼秘書長邵鴻,武警黃金指揮部政委楊繼明,國土資源部總工程師鍾自然,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員會常務副書記劉建,北京市教育委員會主任姜沛民,原地質礦產部副部長夏國治,原地質礦產部副部長張宏仁,原地質礦產部副部長陳洲其,國土資源部原副部長蔣承菘,中國觀賞石協會會長、國土資源部原副部長壽嘉華,原中央紀委駐國土資源部紀檢組組長董道華,中國地質調查局原局長、中國地質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孟憲來,國家海洋局原局長嚴宏謨,國務院參事、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原副局長閃淳昌,國務院參事、國土資源部原總工程師張洪濤,科技部原黨組成員、科技日報社原社長張景安,科技日報社原社長焦洪波出席慶祝大會。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代表劉光鼎、李德生、馬宗晉、傅家謨、歐陽自遠、葉大年、李廷棟、趙鵬大、殷鴻福、於崇文、翟光明、湯中立、汪集暘、盧耀如、胡見義、張本仁、翟裕生、鍾大賚、謝和平、李曙光、康玉柱、王鐵冠、金振民、楊文采、莫宣學、翟明國、馬永生、舒德乾等28人出席大會。

國土資源部部長、黨組書記、國家土地總督察徐紹史,教育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杜玉波,北京市副市長洪峰分別在慶祝大會上講話,向中國地質大學60年華誕致以誠摯的祝賀,充分肯定學校60年來的辦學成績,並提出了殷切希望。

教師代表顏丹平,學生代表扈恆暢,校友代表馬永生,兄弟院校代表南京大學校長陳駿,海外高校代表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副校長珍妮特·基斯特納,國際友好人士、納米比亞駐華大使羅納德·納穆巴胡,合作單位代表有色金屬華東地質勘查局局長邵毅分別在大會上致辭。

大會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黨委書記王鴻冰主持。他向各位領導和嘉賓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向親身經歷了學校建設和發展的老教師代表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王鴻冰說,人才培養是學校的中心工作,學校的聲譽和影響也源自所培養的人才,60年來數萬名畢業生走出校門,紮根基層,投身一線,踏遍青山,獻身地質,成為事業發展的棟梁和骨幹,鑄就了地大的輝煌,在此向數萬名校友表示感謝和歡迎。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校長鄧軍做了題為《傳承地大精神彰顯地學品質為建設地球科學領域世界一流大學努力奮斗》的主題發言,回顧辦學歷史、總結建設成就和特色優勢,闡述學校發展思路。

鄧軍在發言中說,中國地質大學的歷史是一部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與行業同起伏共發展的奮斗史;是一部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服務國家經濟建設的創業史;是一部推動地學發展,追求學術卓越的創新史;是一部弘揚先行精神,引領地學文化的光榮史。

鄧軍指出,目前學校正處在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和地球科學領域世界一流大學的關鍵時期,將繼續堅持「品德優良、基礎厚實、知識廣博、專業精深」的人才培養方針和「特色加精品」的辦學理念,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高水平隊伍建設為核心,以培養高素質人才為根本,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關鍵,以管理體制改革和運行機制創新為保證,推進協同創新,不斷增強綜合辦學實力和核心競爭力。深刻領會校友溫家寶總理對母校的殷切希望,努力建設一個更具創造力、貢獻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中國地質大學,最終實現建設地球科學領域世界一流大學的宏偉目標。

教育部、國土資源部相關司局和直屬單位領導,北京市相關委、辦、局領導,國內外大學和合作單位領導,全體校領導,海內外校友代表、離退休老同志代表和在校師生代表共3000餘人出席慶祝大會。

❷ 中國地質大學長城學院算野雞大學嗎

不是野雞大學,是三本院校。
中國地質大學長城學院是經國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與保定賀陽教育投資有限公司合作,按新機制、新模式舉辦的獨立學院。學院辦學層次為全日制普通本科,納入國家普通高等學校統一招生計劃,面向全國招生,目前在校生15000餘人。
學院地處歷史文化名城—素有北京南大門之稱的河北省保定市,保定作為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載地和京津產業轉移的重要承載地,與京津形成京津冀城市群的核心,區位優勢得天獨厚。學院佔地面積1400餘畝,建築面積70餘萬平方米,具有齊全的教學基礎設施、文化體育設施和學生綜合服務設施。圖書館藏書120餘萬冊,擁有維普《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超星電子圖書等多個電子期刊資料庫。
學院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師資隊伍建設為重點,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核心,不斷優化教育教學過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堅持「特色立校、質量興校、人才強校、注重內涵、科學發展」的辦學理念,致力於培養「品德優良、基礎扎實、知識匹配、能力突出」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目前設有地球科學與資源系、工程技術系、信息工程系、經濟系、管理科學與工程系、外語系和體育課部等六系一部,開設地質學、土木工程、國際經濟與貿易、工程管理、商務英語、環境設計等25個本科專業,是一所以地學為特色,工科為主體,理、工、經、管、文、藝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教學型大學。
學院依託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智力和人才資源優勢,以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力資源市場需求為導向,結合獨立學院特色及學生特點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採取「3+1」和「1+1+N」的人才培養模式,首創「倒推式」課程設計思路,即按照「培養目標→主要崗位→主要工作→所需的知識能力素質→課程與教學內容」的順序進行課程設置,使課程體系與培養目標實現匹配對接。同時,學院堅持開放辦學,積極推進國際化進程,與澳大利亞中央昆士蘭大學建立了「2+2」、「3+1」聯合培養模式,與美國威斯康辛州協和大學簽訂了本碩連讀項目以及夏令營項目,與英國、美國、韓國、匈牙利等多個國家的多所高校建立合作關系。
學院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放在首位,並把實踐教學環節的加強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方面。校內設有地學、工程技術、電子信息、經濟管理等實驗教學中心,擁有各類實驗室60餘個;校外在周口店、秦皇島、新疆、黑龍江等地建有80餘個教學實習基地;構建了由基礎性實踐、專業性實踐和綜合性實踐組成的階梯式實踐教學體系,引導學生向知識應用與能力培養相結合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方向發展,著力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提升學生專業素質與創新能力。
學院注重學生全面發展,積極營造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經常舉辦各種學術講座和形勢報告,打造了「機械設計大賽」、「英語辯論賽」、「沙盤模擬大賽」、「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等系列校園文化精品活動。為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優良的品格,學院對學生實施准軍校式管理。
學院設有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和國家助學金,並積極為家庭困難學生提供實習、助學崗位,給學生提供鍛煉機會,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困難。
學院畢業生以作風朴實、專業過硬、態度積極、勇於創新等顯著特點廣受用人單位和社會各界的好評,連續五年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達到85%以上。現有五屆畢業生中共有965名學生考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南開大學、浙江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等全國重點大學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
學院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秉承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艱苦樸素、求真務實」精神,不斷提高辦學水平和辦學質量,努力將學院建設成為一所有特色、高水平、國內知名的獨立學院。

❸ 雷涯鄰的人物履歷

1984.09——1988.07 江漢石油學院機械繫礦產機械專業和基礎部英語專業學習。
1988.07——1993.08 江漢石油學院基礎部外語考研室任教,兼外事辦公室工作。
1993.09——1998.06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碩、博連讀研究生。
1998.07——1999.10 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人文經管學院工作(1998.10 參加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國際合作部石油經濟評價培訓)。
1999.10——2000.12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人文經管學院管理教研室主任(2000.12 參加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渤海分公司石油會計培訓)。
2000.12——2003.03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人文經管學院副院長(期間:2002.02—2002.07 美國TexasA&M大學-Commerce訪問學者)。
2003.03——2004.01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人文經管學院黨總支副書記(主持工作)、副院長。
2004.01——2005.06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人文經管學院院長。
2005.06——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校長、校黨委常委。
2016.04——長白山保護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掛職);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校長、校黨委常委。

❹ 我是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碩士研究生畢業土木工程專業是考公務員好還是進房地產公司好

想穩定靠公務員想收入高就去房地產公司

❺ 中國地質大學長城學院和虎振學院是一個嗎

中國地質大學長城學院和虎振學院不是一個。中國地質大學長城學院是經國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與保定賀陽教育投資有限公司合作,按新機制、新模式舉辦的獨立學院。學院辦學層次為全日制普通本科,納入國家普通高等學校統一招生計劃,面向全國招生,目前在校生15000多人。學院地處歷史文化名城—素有北京南大門之稱的河北省保定市,保定作為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載地和京津產業轉移的重要承載地,與京津形成京津冀城市群的核心,區位優勢得天獨厚。學院佔地面積1400餘畝,建築面積45.6萬平方米,具有齊全的教學基礎設施、文化體育設施和學生綜合服務設施。圖書館藏書128萬冊,擁有維普《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超星電子圖書等多個電子期刊資料庫。學院坐落於保定市南二環路,學院設有地球科學與資源系、信息工程系、工程技術系、管理科學與工程系、經濟系、外語系、基礎課部、體育課部等八個系部。學院發展目標是把學院建成辦學特色鮮明、師資力量雄厚、教學設施先進、校園環境優美、社會民眾公認的一流獨立學院。保定虎振職業技術學院創建於1991年,2003年經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備案,成為一所具有鮮明職業特色和先進辦學理念的民辦普通高校。學院佔地1200畝,建築面積26萬平方米。校園環境幽雅,教育教學設施設備完善。坐落於保定市南二環路1956號。學院歷經十幾年文化積淀和艱苦創業過程,已形成管理規范、教學嚴謹、專業合理、設施先進、環境幽雅的高等學府規模。

❻ 中國地質大學哪些專業最值得讀

18級的地大小學弟來晚了!

地大的專業,當然是地質方面的專業比較強回。所以我還是推薦地質類答的專業!地大的地質工程在全國都是數一數二的。是地質學類中的王牌。

專業是校品牌專業,2007年獲得國家第一類特色專業建設資助,2008年與2013年獲得北京市特色專業建設資助。

❼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好么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好。

電氣工程專業大部分畢業生都選擇在電力系統及其相關領域就業。電力系統單位主要包括:發電企業、供電企業和電氣設備製造公司三大類。除此之外還含有電力設計院,電力規劃院,電力建設、電力科研開發等部門。

我國現有的國有大型發電集團有:中國華能集團、中國大唐集團、中國華電集團、中國國電集團和中國電力投資集團;電網公司有:國家電網公司和南方電網公司。

電氣設備製造企業有:上海電氣電站、新疆特變電工等,一些畢業生也選擇到跨國公司等外企工作,比較典型的有SIEMENS、ABB、SCHNEIDER、AREVA、VESTAS等。



電力工業的迅速發展為本專業畢業生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及就業崗位。2007年全國電力工業繼續保持快速健康增長的勢頭,全國電力裝機容量突破7億千瓦。

電網建設方面,四川-上海±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示範工程開工建設;三峽輸變電工程全面建成通過國家驗收。全國新增220千伏及以上輸電線路迴路長度4.15萬公里,新增220千伏及以上變電設備容量18848萬千伏安。

❽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關於貫徹執行「三重一大」決策制度情況的匯報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黨委書記 王鴻冰

(2012年10月11日)

教育部檢查組:

首先,我代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黨委和行政,對檢查組各位領導蒞臨學校指導檢查工作表示熱烈歡迎和衷心感謝!

中國地質大學的前身是1952年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天津大學和唐山鐵道學院等院校的地質系(科)合並組建的北京地質學院。60年來,學校歷經了創建、發展、搬遷、重建和振興的曲折辦學歷程。期間,1975年遷至武漢,1978年在鄧小平同志直接關懷下,在北京地質學院原校址恢復辦學。1987年成立中國地質大學,在京漢兩地相對獨立辦學並成為我國首批試辦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1997年首批進入「211工程」建設行列,2000年由國土資源部整體劃轉教育部管理。2005年大學總部撤銷,京漢兩地獨立辦學。2006年,教育部和國土資源部共建學校,並享有「優勢學科創新平台」建設項目。目前,學校已發展成以地質、資源、環境、地學工程技術為主要特色,理、工、文、管、經、法相結合的多科性大學,是國家培養高層次地學人才的搖籃和產出高水平地學研究成果的重要基地。學校現有教職工1200餘人,全日制在校生1.6萬餘人,其中本科生8000餘人、研究生近8000人。今年恰逢建校60周年,學校不久將隆重舉行成立慶典活動。檢查組於校慶前夕蒞臨我校,不僅對我校貫徹執行「三重一大」決策制度情況進行檢查,更是對學校事業發展和精神風貌的檢閱,必將給學校事業發展帶來有益的指導和幫助。

一、總體情況

學校黨委、行政認真貫徹執行《教育部關於進一步推進直屬高校貫徹落實「三重一大」決策制度的意見》,不斷加強「三重一大」決策制度建設,健全和完善議事規則和決策程序,確保決策制度的貫徹落實。凡屬重大決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項目安排和大額度資金運作事項均通過集體研究做出決定,確保決策效果的民主科學,有力推進了學校各項事業的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一)「三重一大」決策制度健全

學校黨委、行政高度重視「三重一大」決策制度及配套制度的建設,先後修改完善「三重一大」決策制度33項,清理廢除9項。在此基礎上,學校認真研究制訂了貫徹落實「三重一大」決策制度實施辦法,進一步明確了「三重一大」決策制度的總體要求、主要范圍、基本程序和保障機制。

學校建立並實行「三重一大」決策迴避制度,印發了《貫徹落實<廉政准則>和「十不準」的實施意見》、《領導幹部廉潔自律規定》、《黨員領導幹部防止利益沖突暫行辦法》和《機關黨員幹部廉潔自律工作制度》,對於涉及相關利害關系或其他可能影響公正決策的情形,參與決策或列席人員均做到主動迴避。

學校還建立了「三重一大」決策公開與查詢制度,印發了《黨務公開實施辦法》、《校務公開實施辦法》、《關於加強督查工作的通知》,推進黨務公開、校務公開以及決策報告和決策執行督查制度。除涉密事項外,「三重一大」決策事項均按規定通過會議紀要、文件、校園網、宣傳欄、校報等形式予以公開。

學校重視並發揮工會、教代會在學校重大工作事項中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作用。學校黨委專門研究並印發了《關於加強和改進工會、教職工代表大會工作的意見》,讓廣大教職工特別是專家學者參與學校決策過程,確保與群眾關系密切的重大決策「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學校還制定了「三重一大」決策責任追究制度,把執行「三重一大」決策制度作為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的重要內容寫進領導幹部年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書。學校黨政領導班子成員把執行「三重一大」制度的情況,作為年度工作總結及述職述廉的重要內容。截至目前,未發現學校領導幹部有違反「三重一大」決策制度的情況。

(二)「三重一大」決策程序規范

學校堅持將黨委全委會、常委會和校務會作為「三重一大」事項的決策形式,按照集體領導、民主集中、個別醞釀、會議決定的原則科學、民主、依法決策。堅持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黨委通過全委會、常委會抓大事、把方向,行政通過校務會具體實施並負責教學科研等工作運行。黨委切實負起領導責任,校長依法獨立行使職權,領導班子團結共事、共謀發展。

學校重視並不斷健全決策程序,制定了《黨委全委會會議規則》、《黨委常委會會議工作規則》、《校務會會議工作規則》。這些議事規則對學校黨政主要會議的職責任務、出席人員、組織工作、會議記錄和紀要、決定事項的落實,以及會議文件立卷歸檔等均做出了詳細規定,為健全民主決策機制、規范集體決策程序和貫徹落實「三重一大」決策制度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三重一大」決策機制良好

學校堅持「三重一大」事項以會議形式集體研究決策,避免以傳閱會簽或個別徵求意見等方式代替會議決定。會議決策「三重一大」事項,堅持與會人數符合規定。黨委討論決定重要幹部任免事項必須有三分之二以上成員到會,並保證與會人員聽取情況介紹、充分發表意見。會議表決嚴格按照規定,應到會成員超過半數同意才能形成決定。紀檢監察部門負責人、其他有關部門(單位)負責人根據會議議題內容列席有關會議。

學校研究決定「三重一大」事項,堅持一題一議,與會人員充分討論,黨政主要負責人集中與會人員的意見並提出結論性意見。會議決定的事項、與會人員及其意見、表決情況、結論等內容,均形成了完整而詳細的記錄並按規定存檔。

二、主要做法

近年來,學校在貫徹落實「三重一大」決策制度方面進行了積極有效的探索。2011年7月1日至2012年6月30日,學校黨政領導班子共決策事項123項。其中,黨委(常委)會決策事項65項,校務會決策事項58項;重大決策事項95項,重要人事任免10項(涉及23名中層以上幹部),重大項目安排12項,大額度資金使用6項(涉及金額579.99萬元)。

(一)加強學習,提高對「三重一大」決策制度的認識

學校黨委重視「三重一大」決策制度的學習,把各級領導幹部特別是學校黨政領導班子成員作為學習的重點群體,促進領導幹部深入理解和主動落實「三重一大」決策制度。

學校把「三重一大」決策制度作為重要內容列入校、處兩級黨委中心組學習計劃,通過多種方式組織領導幹部學習討論。學校主要領導在中層幹部會、幹部培訓會等重要場合反復強調貫徹執行「三重一大」決策制度的重要性,其他領導在部署工作時也都強調有關要求。學校還採取多種形式廣泛宣傳「三重一大」決策制度,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多渠道的學習教育提高了各級領導幹部貫徹落實「三重一大」決策制度的自覺性和執行力,同時也強化了師生員工的監督意識。

(二)民主規范,保障重大事項決策科學合理

學校長期堅持科學民主決策,嚴格執行民主集中制。凡事關改革發展穩定全局和廣大師生員工切身利益,依據有關規定應當由領導班子集體研究決定的重要事項,均被列入重大決策事項范疇。重大事項提交集體決策前,均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論證,廣泛聽取並充分吸收各方面意見。與師生員工利益密切相關的事項,通過教代會或其他形式聽取廣大師生員工意見和建議。對專業性、技術性較強的重要事項,事先進行專家評估論證,技術、政策法律咨詢,提交論證報告或立項報告。一年來,決策與師生關系密切的事項吸納教職工意見301條,決策專業性、技術性較強的事項前召開專家委員會會議8次。

重大事項確定議題前,我和鄧軍校長先進行充分溝通,再提交會議研究決策。會議研究重大事項時,與會人員充分討論,提出明確意見並說明理由。這樣既發揚了民主,又進行了集中,一旦形成決議即按責任分工抓緊落實。

需要指出的是,學校在「十二五」規劃編制過程中對規劃的主題主線、主要任務和重大舉措等廣泛地聽取和徵求意見。不僅班子成員通過暑期學習、黨委常委會等形式多次進行專題研究,還在全校范圍內充分徵求教師、學生、各二級單位、民主黨派、離退休老同志等各方面意見,特別是公開徵求了全體教授的意見。「十二五」規劃經過近一年的起草編制,最終由教代會審議通過,充分體現了學校重大事項決策的科學與民主。

(三)嚴格程序,保證重要人事任免公開公正

學校堅持黨管幹部原則,嚴格執行幹部選拔任用有關規定,不斷完善幹部選拔任用程序,全面實行處級領導崗位公開競聘,收到了較好效果。學校幹部聘任工作逐步實現程序化、規范化,體現出「四新」和「四強化」特點。「四新」即:一是在教學單位的處級崗位聘任中增加競聘答辯環節;二是在競聘答辯環節採用排序計分方法;三是採用函詢方式徵求紀委對擬任用幹部的意見;四是將科級幹部作為處級後備幹部納入幹部管理工作范圍。「四強化」即:一是強化細節,充分醞釀討論,制定縝密工作方案;二是強化程序,規范操作,保證過程公平、公正和公開,增強聘任工作公開性和透明度;三是強化民主,堅持民主集中,充分聽取多方意見;四是強化實績,以素質論人才、以實績用幹部,把政治素質、工作能力、工作業績作為衡量幹部的主要標准。

2011年上半年,學校集中開展了新一輪處級崗位聘任工作。期間,發布公告8次,發布處級幹部擬任職公示7次,召開專題研究幹部問題常委會7次。任命的實職處級幹部136人,均經過黨委常委會集體研究決定,並在任命前書面徵求了紀委意見。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還就幹部任免事項書面徵求紀委意見18人次。

(四)充分論證,確保重大項目安排科學合理

學校重大項目安排的決策均嚴格執行「三重一大」決策制度,保證了決策的科學合理。

在基本建設方面,學校根據「校園建設發展規劃」組織實施基建項目。基建部門組織專家評估論證後提出項目選址、定點等初步意見,報校務會研究決定後進行前期手續辦理等工作。在設計方案選擇上,學校遵循「尊重設計、准確定位、集體決策」原則,由設計單位出具多套設計方案,由校務會集體研究並最終確定。學校「十一五」期間完成的綜合科研樓、逸夫實驗樓、交流中心配套樓、綜合游泳館等項目均獲「北京市建築結構長城杯」金獎或銀獎,受到廣大師生一致好評。

在物資設備采購方面,學校對凡入圍中央國家機關政府采購信息類產品嚴格執行政府采購協議供貨、定點采購和網上競價制度,對其他非通用設備採取公開招標方式進行采購,資金節約率在10%以上。學校成立了由主管校領導任組長,財經、審計、紀檢、資產等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公開采購領導小組,批量或單價5萬~50萬元的設備由領導小組按照政府采購規定進行采購,50萬元以上由學校委託資質、信譽、服務良好的招標公司以公開招標方式進行委託采購。學校在設備采購過程中,重點做好3方面工作:一是關口前移,把好儀器設備入口關。10萬元以上設備須經專家集體論證、部門層層把關、主管校領導審批等環節。二是陽光運作,把好儀器設備選擇關。資產部門參與采購全過程,其他部門介入,紀檢部門全過程監督。三是細致入微,把好儀器設備驗收關。近年來,學校物資設備采購工作始終堅持規范運作,未收到任何投訴和舉報。

在合作辦學方面,學校與境內外企事業單位、高等院校的合作均以互惠共贏為基本原則,緊扣學校實際,確定合作方向和領域。一年來,學校與陝西延長石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等5家國內單位簽署了合作協議,與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續簽教育合作協議並合作開設工商管理(地球科學與商務方向)「2+2」國際班,與英國愛丁堡大學簽訂教育合作備忘錄,與美國內華達大學簽署合作協議。這些對外合作事項均經過黨委常委會或校務會討論決定。2011年11月,劉延東國務委員見證了學校與納米比亞大學、有色金屬華東地質勘查局三方簽署合作備忘錄以及學校與納米比亞大學創建孔子學院意向書。

(五)加強監管,確保大額度資金使用安全規范

學校重視財務管理、預決算制度建設,嚴把預算關,集體決策大額資金使用事項,不斷規范大額資金使用程序,先後印發了《財務管理制度》、《資金審批制度》、《內部審計規定》等規章制度,並將財經制度匯編成冊。

根據教育部批復的學校年度預算「一下」控制數,校內部門預算編制須經過「兩上兩下」程序。預算草案提交校務會充分討論並進行修改,報黨委常委會審議後執行。每年年終,校務會均專題審議學校年度決算報告。

對預算調整事項、預算機動費和追加預算的審批,由財經部門根據各部門提出的預算調整內容(包括調整原因、項目情況、調整金額等)進行匯總,按照「三重一大」規定和《資金審批制度》報黨委常委會或校務會決策後執行。此外,根據教育部要求,學校認真組織開展了科研經費自查並形成報告上報教育部,校務會還就加強科研經費管理進行了專題研究。

學校加強內部財務管理和監督,實施財務信息公開,每年向教代會報告年度財務預算執行和決算情況。另外,學校還加強內部審計,對5萬元以上修繕及基建項目均實施審計,確認大額資金支出的真實性、准確性,確保資金使用安全。

三、成效與體會

學校黨政高度重視「三重一大」決策制度的貫徹落實,始終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著力提升領導班子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的能力和水平,確保權力的陽光運行,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效。一是形成特色制度體系。學校始終堅持把制度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建立了「三重一大」決策制度機制、議事規則和監控機制,按照科學化、系統化、規范化、法制化的要求,逐步完善了具有學校特色的「三重一大」制度體系。二是顯著提升制度執行力。學校始終堅持把提升制度的執行力作為關鍵環節,明確責任主體、責任內容、責任分工、考核方式和責任追究的具體內容,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確保了「三重一大」決策制度有效落實。三是促進學校事業協調發展。學校始終堅持把落實「三重一大」決策制度與加強學校科學管理相結合,與規范學校辦學行為相結合,實現了重大決策事項的民主決策、科學決策,使學校各項事業協調發展。四是有效推進和諧校園建設。學校始終堅持依法治校、陽光治校的理念,積極推進黨務公開、校務公開,堅持以人為本,認真傾聽群眾意見,接受群眾監督,維護群眾利益,和諧校園建設成效明顯。

在貫徹落實「三重一大」決策制度實際工作中,我們深切體會到:實施「三重一大」決策制度,是教育部黨組貫徹落實中央要求,著力推進高校科學民主決策、促進高校科學發展做出的重要決定;「三重一大」決策制度的執行,有利於推進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的落實、增強領導班子的凝聚力、戰鬥力和治校理教能力,有利於加強黨員幹部的教育管理、規范權力運行,有利於健全決策和監管機制、保障師生員工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是貫徹落實「三重一大」決策制度的根本,制度及程序的不斷健全是貫徹落實「三重一大」決策制度的保障,認真落實決策事項是貫徹落實「三重一大」決策制度的關鍵。

四、不足與建議

在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學校在貫徹執行「三重一大」決策制度方面與教育部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現在:一是全面推動校內各二級單位落實「三重一大」決策制度有待進一步加強;二是全校范圍內「三重一大」制度的學習、宣傳力度需要進一步加大。

為進一步推動「三重一大」決策制度在部屬高校深入落實,我們建議:第一,通過此次檢查,要及時總結部屬高校貫徹落實「三重一大」決策制度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經驗並加以推廣。第二,進一步加強「三重一大」決策配套制度建設,最好能制定下發部屬高校二級單位,特別是學院層面貫徹執行「三重一大」決策制度的指導意見。

尊敬的檢查組各位領導,我們將以此次檢查工作為契機,緊緊圍繞學校中心工作,以對黨和國家、對高等教育事業、對廣大教職員工高度負責的態度,進一步做好學校「三重一大」決策制度的貫徹執行,為學校事業的科學發展提供有力保障,以優異成績迎接建校60周年和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

謝謝大家!

❾ 中國地質大學招收區調研究方向委培碩士學位研究生始末

顧德林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 世紀 90 年代,隨著我國國民經濟建設迅速發展的需要,以 1∶ 5 萬區域地質調查為主的基礎地質研究任務日趨繁重。為緩解當時區調隊伍中較高層次的中青年技術人才的短缺,使新頒布的行業標准 《區域地質調查總則 ( 1∶ 50000) ( DZ/T001—91) 》更好地實施,不斷提高區調圖幅質量和區域地質研究水平,原地質礦產部直屬單位管理局和教育司委託中國地質大學 ( 北京和武漢) 招收區域地質調查研究方向的代培碩士學位研究生,先後共招兩期,分別於 1996 年、1999 年畢業。這些畢業生在區調行業為提高我國區域地質研究水平和區域地質調查質量起著重要作用。這次招收委託代培碩士學位研究生的實踐,為中國地質大學招收大批委培生提供了經驗,亦為中國地質大學後來招收工程碩士研究生打下了基礎。

一、招生背景

新中國成立後,由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國陸續開展了 1∶ 100 萬和 1∶ 20萬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當時採用的填圖工作方法基本是學習蘇聯的。局部地區也開展了1∶ 5萬區域地質填圖,其工作方法也是從蘇聯學來的。隨著地質科學的發展,歐美地質科學和地質填圖方法都處於國際領先水平。1986 年,原地礦部設立了 「1∶ 5 萬區調中地質填圖方法研究」項目,並列入部 「七五」重點科技攻關第十六項 ( 編號 86016 -02) ,開展我國花崗岩、變質岩、沉積岩發育區的 1∶ 5 萬區調填圖方法研究並委託原地礦司 ( 後改名直管局) 負責織組實施。項目研究的指導思想和目標是: 「把當代地質科學領域中的新理論、新觀點、新技術和新方法運用到區域地質調查中,改革傳統的區調填圖方法。在既充分借鑒和吸收國外有關的先進填圖方法,又包容我國自己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通過選擇典型試驗區進行填圖實踐和研究,突破目前地質填圖方法的技術難點,總結和創立一套適合我國特色的花崗岩區、變質岩區和沉積岩區地質填圖方法,以填制出新一代的地質圖,趕上和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進一步提高我國區域地質研究程度和水平。」經過 4 年廣泛、深入的研究和典型區專題實踐,提出了一套適用於沉積岩、岩漿岩和變質岩區的 1∶ 5萬地質填圖方法體系,其最大特點在於: 把當代地層學、沉積學、岩漿岩石學、變質岩石學、變質地質學和構造地質學等學科的先進理論與 1∶ 5 萬區域地質填圖緊密結合融會貫通,在學術理論上和 1∶ 5 萬區域地質填圖的實踐上都具有深遠意義和實用價值。在項目進行的後期,這套填圖工作方法在全國 1∶ 5 萬區調填圖中推廣,同時原地礦部按照新填圖方法制定了 1∶ 5 萬區域地質調查的行業規范——— 《區域地質調查總則 ( 1∶ 50000) ( DZ/T001—91) 》,全國區調行業學習新方法、應用新方法形成了熱潮,我國的基礎地質研究和區域地質調查質量正向著新的水平邁進。

「區域地質調查是有計劃有步驟地通過系統的地面地質填圖、遙感地質解釋、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同位素年齡測定、岩礦測試、古生物 ( 包括微體古生物) 鑒定等綜合研究手段,闡明區域地質構造、地層、岩石、岩漿活動等基本特徵及其與礦產的關系,為礦產普查提供方向和依據,為工農業建設、科學研究和教學等提供可靠的基礎地質資料。」這是一項既具專業性又具綜合性的工作,要求進行區調工作的技術人員要具有扎實的基礎地質理論和較強的綜合研究能力,還要具有較多的野外工作經驗。但在 20 世紀 90 年代初期參加區調工作的部分技術人員技術水平不夠理想,基礎地質理論掌握較弱,吸收國內外先進理論和技術較慢,綜合研究能力較差,且野外實踐經驗較少。

「七五」末,原地礦部決定,到20 世紀末完成200 萬 km2面積的1∶ 5 萬區調。要完成這一戰略目標是相當困難的。為實現這一目標,原地礦部直管局加大了部署。不但省區調隊進行 1∶ 5 萬區調,有些勘探隊亦進入區調行列,進行 1∶ 5 萬區調。同時一些地質院校也參加 1∶ 5 萬區調工作。我有幸自 1989 年開始,步入 1∶ 5 萬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為了盡快掌握地質填圖方法和管理要求,經常參加一些 1∶ 5 萬區調項目的設計審查、野外驗收和最終驗收,學習新、老區域地質調查方法和區域地質調查管理。同時亦了解了這些單位參加區調工作的技術人員的基本情況。

二、籌備和招生

1992 年秋,部直管局區調處在西安召開秦嶺造山帶填圖經驗交流會,我參加了會議。會間原地礦部直管局區調處陳克強處長徵求我對當時區調工作的意見時,我談了兩個問題,其一是勘探隊進行 1∶ 5 萬區調的圖幅質量問題; 其二是參加 1∶ 5 萬區調的部分技術人員的素質有待提高,特別是較高層次中青年技術人才嚴重短缺。陳處長問我有什麼辦法解決第二個問題時,我說 「你出錢,我出力,培養一部分較高層次中青年技術人才,然後由他們再帶動他們的隊友,逐漸提高區調技術人員的素質。」我解釋為: 採取委託代培碩士研究生的辦法培養區調隊的項目技術負責和填圖組組長,這些學員畢業後回原單位參加1∶ 5萬區調工作,可以擔任 1∶ 5 萬區調項目技術負責,或者擔任項目負責人,甚至可擔任區調隊的區調質量管理工作。難題是培養經費問題,但也有解決的渠道。例如國家下撥給地礦部 1∶ 5 萬區調地勘經費平均費用為 28 萬元/幅,而撥給地質院校的地勘費為 22 萬元/幅,其餘 6 萬元是作為人工費扣除了。可將院校參加區調的圖幅經費扣除的人員工資部分( 每幅圖 6 萬元) 作為培養經費。招生名額請部教育司向教育部申請增加委培生名額。陳處長當場就和我討論了具體工作步驟和招生單位。我提出,中國地質大學 ( 北京和武漢)是地質礦產部的直屬院校,由我們先招生試點,待條件成熟 ( 資金和招生名額) 後再擴大到其他院校。中國地質大學 ( 北京) 主要招收北方的學員,而中國地質大學 ( 武漢)則招收南方的學員。當晚,我和參加會議的索書田老師草擬了招生簡章和培養方案。回京後,我向區調所所長譚應佳教授、系主任吳正文教授和教務處做了匯報,他們都同意和支持這項工作,中國地質大學區調所和教務處對招生簡章和區域地質調查研究方向委託代培碩士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進行了充分討論和修改,並向部教育司提出招生申請。期間,陳克強處長到部教育司和直管局就委培生的招生和培養經費的落實做了大量具體工作。

經過多方努力,於 1993 年 6 月 20 日地礦部直管局和教育司聯合向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礦局 ( 廳) 發出 《關於招收區域地質調查研究方向委託代培碩士學位研究生函( 地直函 [1993] 052 號) 》,文中強調: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建設迅速發展的需要,以 1∶ 5萬區域地質調查為主的基礎地質研究任務日趨繁重。為緩解現有區調隊伍中較高層次的中青年技術人才短缺,使新頒布的行業標准 《區域地質調查總則 ( 1∶ 50000) 》 ( 編號 DZ/T0001—91) 更好地實施,不斷提高區調圖幅質量和區域地質研究水平,上一個新台階,經研究,從1993 年8 月起,由中國地質大學 ( 北京和武漢) 招收20 名區域地質研究方向的委託代培碩士學位研究生。經費由部 「八五」後 3 年新增該校 4 個圖幅 ( 北京和武漢各 2 個圖幅) 的費用基礎上,每幅再增加 6 萬元 ( 共 24 萬元) 解決。文件的兩個附件是招生簡章和區域地質調查研究方向委託代培碩士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

附件一:

招生簡章

經地礦部教育司批准,部直管局同意,中國地質大學 ( 北京) 和中國地質大學 ( 武漢) 於 1993 年招收區域地質調查研究方向委託代培碩士學位研究生各 10 名。

研究方向: 區域地質調查

學制: 2 ~3 年

招生對象與條件: 各地礦局 ( 廳) 區調隊技術骨幹。本科畢業,具有 4 年以上 ( 含 4 年) 實踐經驗,工作能力強,有一定外語基礎,身體健康,年齡 45 歲以下。

招生辦法:

1. 由兩名高級職稱同行專家推薦,經省地礦局 ( 廳) 及所在單位政審合格、批准。各個省局 ( 廳)推薦 2 名。

2. 推薦由各省局 ( 廳) 向兩校統一辦理,並隨寄體檢表,本科 ( 含函授本科) 畢業證書復印件及推薦書,政審材料,於 1993 年 7 月 10 日前寄往校教務處 [東北、西北、華北及山東省報名材料寄中國地質大學 ( 北京) ; 中南、西南、華東 ( 除山東省) 報名材料寄中國地質大學 ( 武漢) ]。

3. 被推薦者參加由學校單獨命題的入學考試,考前參加外語、數學、政治及專業基礎的補習班。入學考試合格者,錄取為委託培養碩士研究生,入學時間由 1993 年 8 月算起。

4. 經費: 在校期間的培養費、完成生產與學位論文各項費用及野外津貼等全部費用,由部 「八五」後 3 年新增給學校的 4 幅圖的費用基礎上,每幅再增加 6 萬元,即按 28 萬元/幅全額下達。學生在校期間的工資、書報費、醫療費、探親費、福利等待遇由原單位負責。

中國地質大學 ( 北京) 中國地質大學 ( 武漢)

一九九三年六月十四日

附件二:

區域地質調查研究方向委託代培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

一、培養目標

具有扎實的岩石、地層、構造及礦產等基礎地質理論,系統掌握區調中的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熟練運用一門外國語閱讀專業文獻,具有區調生產、科研能力及組織管理能力,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級區調人才。

二、學制與教學安排

學制: 兩年半

教學安排 ( 見下表)

教學安排表 ( 委託代培研究生) ( 初定)

第二學期末進行專題報告。

學位進修生第一學年在校學習,修滿規定的課程並取得相應的學分。

三、研究方向

根據委託單位需要及區調圖幅的具體情況,圍繞總的培養目標,設立岩石學、地層學、構造學及礦產等研究方向,初步擬定為:

岩石學方向:

1. 沉積岩岩石學 2. 變質岩岩石學 ( 含顯微構造) 3. 岩漿岩岩石學

地層學方向:

4. 地層古地理學 5. 沉積古地理學 6. 生物地層學

構造學方向:

7. 區域地質力學 8. 岩石流變學 9. 遙感構造地質學

10. 區域構造學 11. 構造地質學

礦產地質方向:

12. 金屬礦產 13. 非金屬礦產

四、課程設置

碩士學位必須修滿 30 ~ 32 個學分,其課程設置分公共必修課、學位必修課、選修課及讀書報告。具體課程設置如下:

公共必修課 ( 13 學分)

1. 馬列主義理論課 90 學時 4 學分

2. 第一外國語 160 學時 6 學分

3. 應用數學 60 學時 3 學分

學位必修課 ( 7 學分)

1. 1∶ 5 萬區調規范及區調管理 20 學時 1 學分

2. 沉積岩區地質與填圖 20 學時 1 學分

3. 花崗岩區地質與填圖 20 學時 1 學分

4. 變質岩區地質與填圖 20 學時 1 學分

5. 現代構造學 30 學時 1. 5 學分

6. 地質構造變形分析 30 學時 1. 5 學分

選修課 ( 選滿 8 ~10 學分)

1. 演算法語言 80 學時 4 學分

2. 應變測量與分析 30 學時 1. 5 學分

3. 顯微構造學 30 學時 1. 5 學分

4. 岩石流變學 30 學時 1. 5 學分

5. 地層學新理論、新方法 40 學時 2 學分

6. 沉積岩專題 30 學時 1. 5 學分

7. 岩漿專題 30 學時 1. 5 學分

8. 岩漿動力學 30 學時 1. 5 學分

9. 變質岩專題 30 學時 1. 5 學分

10. 金屬礦產地質專題 30 學時 1. 5 學分

11. 非金屬礦產地質專題 30 學時 1. 5 學分

12. 現代測試方法簡介 20 學時 1 學分

13. 岩石化學在區調中的應用 30 學時 1. 5 學分

14. 遙感在區調中的應用 30 學時 1. 5 學分

15. 物探方法在區調中的應用 20 學時 1 學分

讀書報告 ( 2 學分)

在學習期間必須完成 1 篇讀書報告。讀書報告圍繞論文選題作文獻綜述。讀書報告公開宣讀,通過後取得 2 學分。

五、野外地質調查、科學研究與學位論文

參加 1∶ 5 萬區調圖幅的踏勘、剖面測制、填圖及專題研究與野外驗收全過程。加強實踐性環節,結合專題研究,廣泛收集資料,參加樣品測試與成果分析處理,在此基礎上完成學位論文的編寫。

中國地質大學 ( 北京) 中國地質大學 ( 武漢)

一九九三年六月十四日

文件下達後,各省開始報名,由於當時正處於地質行業最不景氣的時期,加之正值夏天,區調技術骨幹正在野外工作,報名工作直到 9 月中旬結束。材料到達後,中國地質大學和區調處一起進行了審查,最後確定 8 名學員入學。他們是青海區調綜合地質大隊 2名,甘肅地質科學研究所 1 名,甘肅第一地質隊 1 名,河北區調研究所 2 名,遼寧區調隊1 名,黑龍江第一區調大隊 1 名。這 8 名學員都為男生,都是 20 世紀 80 年代的本科畢業生或函授本科畢業生。在原單位都參加過 1∶ 5 萬區調工作,有些還參加過 1∶ 20 萬區調,大部分都為項目的正、副技術負責人,個別為填圖組組長,野外地質調查經驗豐富。學員於 1993 年 9 月中旬入學。至此,中國地質大學第一屆委培區調研究生班招生工作圓滿結束。

三、培 養

1. 補課

按照部教育司批準的區域地質研究方向委託代培碩士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 ( 以下簡稱培養方案) ,學員入學後就應編入碩士學位研究生班按課表進修碩士生課程,但這些學員尚未進行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當時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科目有外語、數學 3、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由於這批學生長期從事野外地質調查,外語、數學由於長期不用而生疏,其專業知識雖然都在用,但讓他們完整地答題還是有一定困難的。為了確保這些學員能通過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我們調整了教學計劃,專門安排基礎課教員對他們進行外語、數學補課,並根據他們的需要,進行了專業課和專業基礎課輔導。經過學員和老師們 3 個多月的共同努力,這些學員都順利地通過了碩士研究生的入學考試,真正取得了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的資格。

2. 導師選擇

導師的安排採取學員選擇和安排相結合的原則,考慮的因素包括學員想側重的專業和實習地點的安排。當時中國地質大學正在進行的 1∶ 5 萬區調的圖幅共 5 幅圖,其中由宋鴻林、李志忠兩位教授負責的河北省 1∶ 5 萬興隆幅和六道河幅,區內除主要為中、新元古代的沉積地層外,還有變質岩區,構造也較復雜; 另一個測區在山東省中部,沂水縣城以北地區,共 3 幅 1∶ 5 萬圖幅,區內水、火、變齊全,沂沭斷裂帶 ( 郯廬斷裂的山東部分)在測區內通過。這 3 幅圖區調,由我負責,聘請游振東教授當顧問,陳建強副教授、蘇尚國老師參加圖幅工作。最後河北興隆項目安排 3 位學生,由宋鴻林、李志忠兩位教授任導師; 山東沂水項目安排 5 位學生,由游振東教授、陳建強副教授、顧德林副教授任導師。

3. 課堂教學

由於第一學期沒有進行學位課中基礎課 ( 外語、數學、計算機語言等) 的學習,不能中途插班上這些課。1994 年春天即區調研究生班第二學期開學後,考慮到夏天的野外實習都是參加 1∶ 5 萬區域地質調查,我們給安排了專業學位課,如 1∶ 5 萬區調規范及區調管理、三大岩類區地質與填圖、現代構造學及地質構造變形分析等。由於這批學員都參加過 1∶ 5 萬區調工作,上這些課時採用教員主講,提出問題,大家討論,教員總結的方法,或者請學員介紹參加過的 1∶ 5 萬區調圖幅成果和工作方法,大家進行討論,指出不足,提出工作建議,收到良好效果。

第一屆區調研究生班的第三學期和第四學期,主要安排課堂學習。按照培養方案要求,集中學習了公共必修課、部分學位必修課和選修課。為了擴大學員的知識面,要求學員盡量多聽一些選修課。

4. 生產實踐

野外生產實踐分為河北隊和山東隊兩隊,以下僅記述山東隊情況。

野外實習是學員進行理論聯系實際的最好時機。在野外實習前,我們要求學員根據自己的專業側重和導師的意見,查閱該專業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現狀及存在問題,盡可能帶上參考資料。1994 年 6 月初,我們出發去山東進行第一次生產實踐。本隊由教員 3 人、碩士研究生7 名、本科生7 名 ( 本科生出發時間為6 月底) 組成。實習時間共3 個月,完成約 2 幅圖的生產任務。這次野外工作不僅僅是生產,而是現代地質理論和 1∶ 5 萬區調填圖工作方法野外討論、研究和實驗的過程。

由於這些碩士生大都有生產實踐經驗,因此,實習開始就要求他們閱讀測區前人工作成果,在充分野外踏勘後進行討論,討論的主題包括: ①區內存在的主要問題,這些問題解決的途徑和可以作為專題研究的題目; ②工作部署的原則及工作布置; ③不同岩類區採用的工作方法和注意的問題; ④測區的填圖單位劃分。通過討論,大家對測區內的填圖單位劃分、存在的地質問題、解決的途徑、採用的工作方法都統一了認識。填圖的過程實際是大家學習新的 1∶ 5 萬地質填圖工作方法過程,因此填圖路線採用平行路線穿越的辦法,路線上遇到什麼岩類就用什麼岩類區調填圖工作方法填圖,回到室內集體連圖,如果遇到大片圖連接困難時,就組織有關的填圖組集體到野外追索和討論,這樣做主要是現場再次統一認識、統一工作方法,保證全隊採用同一填圖單位,確保圖幅填圖質量。

在全區路線填圖結束後,要求所有參加填圖的人都閱讀地質草圖,確定專題研究題目( 這些專題既是學員的學位論文,又是項目的專題研究內容) ,並根據各人專業側重不同進行分工,各人根據自己專題的題目設計研究內容和野外收集資料的地點和路線,這樣便於全隊的工作安排。在實測地質剖面階段,全隊所有的人都參加實測剖面,但分工時除保證每一位學員都要參與不同岩類區的剖面測制外,還要兼顧各人的研究專題有所側重,這樣既保證了學員對不同岩類區工作方法的全面學習和全隊生產任務的完成,又能保證各得其所,保證論文資料的收集齊全。野外結束前,要求各位學員進行小結。小結內容包括測區地質構造特徵和專題研究的資料兩部分,在專題研究部分要求提出室內研究工作內容和下一步計劃。這樣做的結果會使學員在室內學習階段能結合自己的論文,做一些實際工作。

第二次野外生產實踐是在 1995 年夏天。野外工作之前,組織學員閱讀測區成果草圖,查閱測試結果,在熟悉全區地質構造特徵的基礎上,要求學員做好野外工作計劃。野外工作主要根據學員工作計劃,安排學員專題研究,進一步收集學位論文資料,進行必要的路線追索、取樣等精細觀察。

在第二次野外生產實踐的後期,我們請游振東教授進行野外指導。一方面請游老師對我們近 3 年的工作進行審查,特別是對前人的工作成果有較大改變或我們工作中有重大發現的地段; 另一方面請游老師對典型地質現象進行講解和指導,並對變質岩區填圖工作方法中的一些問題進行答疑。學員們普遍反映受益匪淺。

第二次生產實踐的最後還安排一項重要任務是參加我們項目的野外驗收。這一次出席我們項目野外驗收會的專家有山東省地礦局地科處處長、區調管理專家、局區調質量監控組成員、中國地質大學科技處何科昭處長和專家趙崇賀教授,山東省地礦局的專家都是山東地質通,且對 1∶ 5 萬區調填圖工作方法及區調工作管理都有豐富的經驗,因此要求學員把參加野外驗收過程當做一個學習過程。既接受他們的質量審查,又學習他們先進的填圖工作方法,也可當做我們的外聘老師的一次現場教學。會議期間,學員們和老師們一起認真聽取專家們的意見,回答他們提出的問題,還主動請教問題,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5. 學位論文和答辯

第二次生產實踐後學員都轉入室內研究和學位論文的編寫。我們給學員提出如下要求: 其一,確保使用的資料的真實性,無論使用自己收集的資料還是使用別人收集的資料,都要進行認真審核,確保每一個數據、每一張插圖都是真實的。其二,做各種測試和鑒定,凡是能自己動手的則自己動手,特別是岩礦鑒定需要自己觀測。即使已有鑒定報告也需要自己檢查一下,其目的是保證第一手資料的准確性和完整性。其三,不要寫成區域地質調查報告式的論文。區域地質調查報告是通過野外點、線、面的調查收集的資料,通過綜合研究和科學總結而寫成的,其地層、岩石、構造、礦產、地質發展史等章節齊全,面面俱到,而且可以有不同的觀點。論文則要求就某一科學問題進行論證或討論,最後得出一個恰當的科學結論。其四,論文要精簡,如果經過適當修改就可以在科學雜志上發表就更好。經過近半年的努力,每一位學員都完成了一篇論文。

碩士學位論文的答辯實際上也是一個教學過程,而對於這個班來說,也是委託培養單位對培養效果驗收的過程。因此,我們聘請中國地質科學院區調處 ( 原地礦部直管局區調處) 原處長陳克強教授和當時的處長其和日格教授參加他們的答辯委員會 ( 後因陳克強教授有重要會議而未能出席) ,答辯委員會主席分別由吳正文教授和譚應佳教授擔任,答辯委員還有邱家驤、周珣若、宋鴻林等教授。正式答辯前由各位導師主持,講解了答辯的准備工作、答辯的注意事項等,並進行了試答辯。答辯時,學員們宣讀了論文的主要內容,在回答答辯委員會和參會者提出的問題時,都能綜合各方面的問題,引經據典,有理有據地做了回答,答辯委員會表示特別滿意。最後都以優秀的成績通過了論文答辯。

四、第二次招生

第一批學員畢業後,部教育司和直管局都很滿意,並同意招收第二批 ( 第二屆) 區域地質研究方向的委培碩士學位研究生。1996 年暑期進行招生,所有招生程序和第一屆相同。這次中國地質大學也招了 8 名學生,其中內蒙古自治區地礦局第一區調隊 2 名,內蒙古自治區地礦局第二區調隊 1 名,山西省地礦局區調隊 1 名,山西省地礦局 214 地質隊1 名,山東省地礦局區調隊 2 名,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科學研究所 1 名。這 8 名學員都為男生。都是20 世紀80 年代中、晚期 ~90 年代早期的本科畢業生,都參加過或正在從事 1∶5萬區域地質調查工作,個別學員擔任過 1∶ 20 萬區域地質調查或 1∶ 5 萬區域地質調查項目負責人或技術負責人,都希望進一步學習和提高地質理論和地質工作方法。

第二屆區域地質研究方向委培碩士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方案和第一屆相同,培養過程也基本相同,只是生產實踐和學位論文編寫工作安排有所不同的。「九五」期間,中國地質大學共承擔了 8 幅 1∶ 5 萬區域地質調查工作,地點都在內蒙古自治區,其中固陽地區 3幅,多倫地區 5 幅,大部分學員的生產實踐都安排在這兩個隊,個別學員因原單位也承擔著區調任務,且是項目進行中途來參加學習的,就將他們的生產實習地點安排在原單位的原項目。其中僅一名學員隨導師的科研項目進行生產實踐和學位論文的編寫。學員的學位論文取材相對分散,部分學員論文取材於中國地質大學承擔的在內蒙古自治區的區調項目; 另一部分學員論文則取材於原單位已經完成或正在進行的區調項目。經過 3 年培養,都以優秀或優良的成績畢業。

五、效 果

中國地質大學兩屆區域地質研究方向的委培碩士學位研究生畢業後在區調行業發揮著重要作用。例如青海省一位學員還沒有畢業就被局人事處選中,調局地科處負責全省的區調工作管理,後任地調院副院長和青海省地質科學研究所所長。甘肅省的一位學員畢業後經過一階段實踐,調任地礦局地科處處長兼地調院總工,後任地礦局副總工程師等職。河北省兩位學員畢業後正逢我國 1∶ 25 萬區調試點工作,他們都參加了 1∶ 25 萬承德幅區調試點項目,其中一位任項目負責。遼寧省學員畢業後被任命為省地礦局區調隊總工程師。山西省一位學員在地調院專門管理區調項目,另一位學員參加青藏空白區 1∶ 25 萬區域地質調查項目,任項目負責人,成績顯著,被評為山西省勞動模範……。後來部分學生又攻讀了博士學位,向更高層次邁進。現在,大部分學生都工作在區調工作第一線,為提高我國基礎地質調查和研究水平而努力工作。

區域地質調查研究方向委託代培碩士研究生招生和培養為中國地質大學在培養在職工作人員高層次學歷方面積累了一整套方法和經驗,也為後來招收工程碩士學位研究生打下了基礎。

❿ 青年地質科技獎的授予情況

到目前為止 ,475名優秀青年地質工作者獲此殊榮,其中授予金錘獎95名,銀錘獎380名。同時有21名金、銀錘獎獲得者榮獲了中國青年科技獎。「青年地質科技獎」已經成為中國地質學會的品牌,在地質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獲獎者絕大多數已成為地質科技工作的骨幹。(下附部分獲獎者名單) 中國地質學會青年地質科技獎(1989年)金錘獎獲獎名單
(5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毛景文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石彥民 大港石油管理局勘探開發研究院 李建潮 中國地質大學 (北京) 高延林 青海省科學技術委員會 董樹文 安徽省地質科學研究所 銀錘獎 (17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王安建 長春地質學院 馬昌前 中國地質大學 (武漢) 李小彥 西安煤炭科學研究院 李長江 浙江省地質礦產研究所 李繼江 山東省第三水文工程地質大隊 李榮清 湖南省地質科學研究所 朱玉磷 福建省閩西地質大隊 汪振文 新疆地礦局第六地質大隊 張 韜 寧夏地礦局礦產地質調查所 張明泉 蘭州大學地質系 張哨楠 成都地質學院 張德潤 地礦部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楊閩中 建設部綜合勘察研究院 羅 雲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黃紹甫 廣西石油勘探開發指揮部 聶風軍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康豹成 河北省綜合研究地質大隊 中國地質學會第三屆青年地質科技獎(1991年)金錘獎獲獎名單
(7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石崑山 河南省地礦廳第三地質探礦隊 湯良傑 地質礦產部西北石油地質局 吳景勤 核工業總公司華東地質勘探局 陳 駿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周國平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徐學純 長春地質學院地質系 晏建國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西南地質勘查局 317 銀錘獎 (31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萬渝生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王會祥 塔里木石油勘探開發指揮部地質研究大隊 王英民 成都地質學院 王鶴齡 湖北地質實驗研究所 劉金山 湖南地礦局 405 隊普查分隊 劉蒙華 中國地質科學院沈陽地質礦產研究所 華佑南 中國地質科學院南京地質研究所 朱筱敏 石油大學石油地質系 朱儒峰 內蒙古地礦局第二區調隊一分隊 阮利民 冶金部第一地質勘查局地質探礦技術研究所 吳澄宇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張超群 廣東茂名礦產公司 李乃勝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李兆慧 河南省煤田地質勘探公司第一勘探隊 周 翊 中南工業大學地質勘查及城鄉建設工程系 林暢松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羅先熔 桂林冶金地質學院 鄭國東 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 侯建軍 北京大學地質系 段太忠 江漢石油學院地質系 郝梓國 中國地質學會地質學報編輯部 欒文樓 河北地質學院 殷躍平 地礦部環境地質研究所 秦克章 有色金屬總公司北京地質研究所 耿 弘 雲南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閻子忠 寧夏地礦局第二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 黃建閩 建設部綜合勘查研究院 舒 航 冶金部第一地質勘查局地質探礦技術研究所 蔣少涌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潘 懋 北京大學地質系 戴鳳岩 中國地質科學院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 中國地質學會第四屆青年地質科技獎(1993年)金錘獎獲獎名單
(9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陳踐發 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 龐忠和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地熱研究室 侯增謙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胡雄健 浙江省地礦局第七地質隊 趙文智 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 徐錫偉 國家地震局地質研究所 郭英廷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研究生部 黃潤秋 成都地質學院工程地質研究所 溫 寧 地礦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第二海洋地質調查大隊 銀錘獎(30名以姓氏筆劃排列)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王 劍 地礦部成都地質研究所 王恩志 清華大學水利水電工程系 王照林 山西省地礦局 215 隊物探分隊 韋星林 有色總公司江西地勘四隊三分隊 甘盛飛 沈陽黃金學院地質系 曲國勝 國家地震局地質研究所 任書才 河北省地礦局第三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 劉代志 中南工業大學地球物理勘察新技術研究所 劉樹文 北京大學地質學系 杜楊松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科研處 李延河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邱小平 中國地質科學院區劃室 何思為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探工系 汪東波 有色總公司北京礦產地質研究所 張光輝 地礦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研究所 陳衍景 北京大學地質系 邵益生 建設部城市地下水資源研究中心 苗培森 山西省地礦局區調隊 羅 強 西南石油學院 周平根 地礦部環境地質研究所國土地質研究室 周永章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廣州分部 胡 凱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郜建軍 地礦部石油地質研究所 賀安生 湖南省地質研究所 郭正堂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黃運飛 中國兵器工業部勘察研究院 藍先洪 地礦部海洋地質研究所 賴旭龍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古生物教研室 蔡耀軍 水利部能源部長江勘測技術研究所 漆家福 石油大學 (北京)地球科學系 中國地質學會第五屆青年地質科技獎(1995年)金錘獎獲獎名單
(共1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王宗起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朱立新 地礦部物化探研究所 吳吉春 南京大學 周瑤琪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鄭永飛 中國科技大學 姜欽華 北京大學地質系 胡聖標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郝 芳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秦四清 中航勘察設計院 舒 航 中國礦業大學 銀錘獎 (共4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萬 力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於青春 中國地質大學( 武漢) 方維萱 有色西北地勘局物化探總隊 王 駒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王 清 長春地質學院 王京彬 有色北京地質研究所 馮慶來 中國地質大學 任戰利 西北大學地質系 劉 震 石油大學(北京) 劉小宇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劉曉春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孫曉明 中山大學地質系 許文良 長春地質學院 宋 彪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張正偉 河南地質科研所 張祖海 江西有色地勘局地研所 張曉培 長春地質學院 張獻民 河北地質學院 李江海 北京大學地質系 李建平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楊夕輝 雲南地礦局三隊 沈樹忠 中國礦業大學 邵龍義 中國礦業大學 陳松嶺 中南工業大學 周樂堯 浙江省地質礦產研究院 屈建軍 中國科學院沙漠研究所 施 斌 南京大學 閭國年 南京大學 唐金榮 冶金勘察研究院 唐勝利 煤炭科學院西安分院 賈愛林 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章雨旭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續世朝 山西地勘局區調隊 銀劍釗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所 黃 海 地礦部地質技術勘查院 龔漢松 海南地礦開發局高新爆破技術公司 傅雪海 江蘇煤田地質勘探研究所 彭少梅 廣東省地質科學研究所 蔣泰然 地礦部石油地質研究所 解習農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中國地質學會第六屆(1997年)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獲獎名單
(共1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何慶成 地礦部環境地質所 李功伯 中國地質大學 (北京) 蘇俊青 大港石油地勘院 林承焰 石油大學 ( 華東) 范洪海 華東地質局 270 所 侯泉林 中科院地質所 徐義剛 中科院廣州地化所 高 俊 地礦部地質研究所 董國臣 河北地勘局 潘葆芝 長春科技大學 銀 錘 獎 ( 共 40 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於學峰 山東省第二地勘院 毛先成 中南工業大學 王文武 化工部遼寧地勘院 王世澤 西南石油局 王建鋒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王春亮 山西地勘局 216 鄧吉牛 有色北京地質所 田昇平 化工部化學礦產院 全裕科 華北石油地質局規劃設計院 劉 傑 寧夏石炭井礦務局 劉再華 地礦部岩溶地質所 劉俊來 長春科技大學 孫友宏 長春科技大學 朱雲鶴 地礦部南京地礦所 湯 彬 華東地質學院 邢紅星 第三地勘局勘查院 吳培康 石油勘探開發中心 張立東 地礦部沈陽所 張伯友 中科院廣州地化所 張招崇 地礦部地質所 張振福 山西地礦局地調隊 李 曉 中科院地質所 李志群 有色西南地質所 李俊建 地礦部天津地礦所 楊學明 中國科技大學 楊忠芳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楊振宇 地科院地質力學所 肖舉樂 中科院地質所 陸建軍 南京大學地質系 陳遠榮 桂林礦產地質院 陳海弟 中南地勘局 侯恩科 西安礦業學院 施澤進 成都理工學院 柳建新 中南工業大學 趙 平 中科院地質所 徐貴來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聶高眾 國家地震局地質所 顧雪祥 成都理工學院 賴紹聰 西北大學地質系 薛良偉 河南省地科所
中國地質學會第七屆(1999年)青年地質科技獎獲獎名單
金錘獎8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名 工 作 單 位 劉財 長春科技大學地球物理系 劉福來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所 孫占亮 山西地勘局區調地質隊 陳國忠 甘肅地勘局第三地質隊 周翠英 中山大學地球科學系 秦克章 有色總公司北京礦產地質研究所 蔡忠 石油大學(華東)資源系油藏地質研究所 譚永傑 中國煤田地質總局 銀錘獎26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名 工作單位 於海峰 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 王駿 中國新星石油公司規劃院勘探所 王常明 長春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 王登紅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所 劉國平 有色北京礦產地質研究所 李忠 中國科學院地質所 李國平 河南有色地勘局地質所 楊曉平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 楊曉明 化工部遼寧地質勘查院 邱檢生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陳漢林 浙江大學地球科學系 周訓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水資與環境工程系 周紹智 山東省魯南地質工程勘察院 武威 建設部綜合勘察設計院 姜月華 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 賀文華 湖南省地勘局418隊 凌水成 湖南有色地質勘查局 徐揚青 煤炭部武漢設計研究院 徐旭輝 中國新星石油公司實驗地質研究院 康鳳新 山東省地勘局地礦處 麻土華 浙江省地質礦產研究所 黃同興 廣西地質調查研究院 賴健清 中南工業大學地質系 譚承軍 中國新星石油公司西北石油局規劃設計院 黎良傑 中航勘察設計研究院 魏祥榮 核工業華東地質局二七O研究所 中國地質學會第八屆(2001年)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
(1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名 工作單位及職務 化建新 中兵勘察設計研究院 王 成 核工業西北地質局二一六大隊 孫繼敏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朱自強 中南大學應用地球物理所 汪東波 北京礦產地質研究所 周新源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 鄭和榮 中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祝文亮 天津市大港油田公司油氣勘探開發技術研究中心 郝世俊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西安分院 廖立兵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銀錘獎(42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名 工作單位 馬 明 長江委綜合勘測局長江岩土工程總公司 王惠初 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 史長義 中國地質科學院物化探研究所 劉 敏 華東師范大學地理學系 劉長禮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劉傳虎 勝利油田有限公司物探研究院 劉貽燦 安徽省地質調查院地質研究所 劉海泉 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山東總隊 匡立春 新疆油田公司測井總監 呂修祥 石油大學(北京) 呂曉光 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 呂新彪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資源學院 紀友亮 石油大學(華東) 許強 成都理工大學 閆相賓 中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吳德文 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 張永波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張起鑽 廣西有色地質勘查總院廣西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 張德民 廣東煤炭地質局(廣州中煤江南基礎工程公司) 李青 廣西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科技處 李曉昭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楊計海 中海石油研究中心南海西部研究院 汪時成 中國石化新星公司 陳占成 山東省魯南地質工程勘察院 陳建文 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 周志芳 河海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虎維岳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西安分院水文所 鄭建平 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姜在興 石油大學(華東)地球資源與信息學院 趙英俊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唐書恆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第一勘探局 唐建明 中國石化新星公司西南石油局第二物探大隊 唐輝明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程學院 徐學義 西安地質礦產研究所 秦玉英 中石化新星石油公司華北石油局井下作業大隊 符鞏固 湖南省地質調查院湘東礦產地質調查所 曾義金 中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德州鑽井研究所 曾大乾 中原石油勘探局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 溫書亮 中海石油研究中心勘探研究院 董雲鵬 西北大學地質系 魯安懷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 翦知湣 同濟大學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系 中國地質學會第九屆(2003年)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名單
(7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名 工作單位 鄧運華 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劉四新 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 何宏平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尚彥軍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秦明寬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龔士良 上海市地質調查研究院 謝用良 中石化西南分公司勘探處主任工程師 銀錘獎名單(34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名 工作單位 萬余慶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航測遙感局 雲露 中石化西北分公司勘探開發規劃設計研究院地勘所 毛德寶 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研究室主任 王玉往 有色北京礦產地質研究所 韋國深 廣西地質勘查總院 丘學林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甘行平 中國地質科學院勘探技術研究所 劉亮明 中南大學地學與環境工程學院 劉繼東 甘肅煤田地質局 孫煥泉 勝利油田有限公司 況軍 新疆油田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 吳文鸝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 吳珍漢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張發旺 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張光學 國土資源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 李天斌 成都理工大學 李細根 核工業二一六大隊四分隊 邱楠生 石油大學(北京)盆地與油藏研究中心 陸現彩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副教授 陳昌彥 北京市勘察設計研究院 周建波 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周荔青 中石化股份公司華東分公司 武恆志 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西部分院 侯讀傑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姚建明 陝西省煤田地質局185隊 徐貽贛 江西省地礦局贛南地質調查大隊 桑樹勛 中國礦業大學資源與地球科學學院 袁訓來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郭建強 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技術方法研究所 焦鵬程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所 韓士洲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西安分院 韓穎 山西省地質調查院太原分院 雷從眾 新疆油田分公司採油二廠 譚成軒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學會第十屆(2005年)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獲獎名單
(1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作單位及職務 劉剛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國土資源信息系統研究所 劉志飛 同濟大學 江同文 塔里木油田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 李素梅 石油大學(北京)盆地與油藏研究中心 苗愛生 核工業二0八大隊二分隊 夏群科 中國科技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 庹先國 成都理工大學科技處 鹿化煜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 潘彤 青海省有色地質礦產勘查局 戴福初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銀錘獎名單(4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作單位及職務 李文勇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礦產所 甘甫平 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劉紅櫻 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 徐宏峰 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浙江總隊 陳曉東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 張元動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代世峰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陳正樂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趙志丹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學院 程國明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何高文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礦產地質調查所 張進德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張異彪 上海海洋石油局第一海洋地質調查大隊 張守林 北京礦產地質研究院 聶振龍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楊振京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程建遠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西安分院地震勘探研究所 覃建雄 成都理工大學地球學院 張生根 中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馬保松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程學院 楊文清 陝西省煤田地質局一八六隊 於 軍 江蘇省地質調查研究院環境地質研究所 琚宜太 中國冶金地質勘查工程總局二局 沈春勇 中水顧問集團貴陽勘測設計研究院地質分院 楊自安 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北京資源勘查技術中心 王文峰 中國礦業大學資源與地球科學學院 王岳軍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劉光祥 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無錫石油地質研究所 許以明 湖南省湘南地勘院地質調查所 陳志宏 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 胡新麗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程學院 彭和求 湖南地質調查研究院 李國彪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質調查研究院 陳仁義 中國地質調查局資源評價部 張延軍 吉林大學建設工程學院 馮亞生 海南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院 王秉璋 青海省地質調查院區調分院 王昆 中國水電顧問集團昆明勘測設計研究院地質分院 汪 珊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謝文衛 國土資源部勘探技術研究所 中國地質學會第十一屆(2007年)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獲獎名單
(1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作單位及職務 於翔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王書來 北京礦產地質調查院 祁生文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李三忠 中國海洋大學 周心懷 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溫志堅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葛曉立 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董月霞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冀東油田分公司 覃小鋒 廣西區域地質調查研究院 韓忠 武警黃金部隊第六支隊 銀錘獎名單(4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作單位及職務 萬玲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 豐成友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仇建軍 河南省有色金屬地質礦產局第三地質大隊 牛富俊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 王之軍 中非地質工程勘查研究院 王清華 中國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 葉曉濱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任雲生 吉林大學 劉東輝 福建省121煤田地質勘探隊 劉忠群 中國石化華北分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 劉陶勇 核工業二一六大隊 江山紅 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石油鑽井研究所 閆臻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何衛紅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何黃生 江蘇煤炭地質局物測隊 張永雙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張禮中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張傳林 中國地質調查局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 張吉壽 雲南地礦資源股份有限公司 張家菁 江西省地礦局贛東北大隊 李連生 中國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 李鐵軍 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單玄龍 吉林大學 和志軍 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南方地質調查所 林全勝 福建省閩西地質大隊 武雄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鄭元平 紫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金勝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侯樹仁 核工業二〇八大隊 趙振宏 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地質礦產研究所 徐品 山東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晏鄂川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翁愛華 吉林大學 袁文偉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郭華明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郭彥民 中國石油遼河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 高文龍 北京國電華北電力工程有限公司 黃偉強 中國石油新疆油田公司 董瀚 甘肅省地礦局第三地質礦產勘查院 廖忠禮 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

熱點內容
復旦大學五月在職研究生學費 發布:2024-10-07 16:04:25 瀏覽:218
柬埔寨可以考函授本科 發布:2024-10-07 15:15:14 瀏覽:912
南京大學范存忠教授 發布:2024-10-07 15:07:06 瀏覽:46
東京大學教授聯系方式 發布:2024-10-07 14:54:52 瀏覽:560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英語教育專業 發布:2024-10-07 14:54:50 瀏覽:947
自考本科高級英語單詞 發布:2024-10-07 14:54:11 瀏覽:669
英國大學專業課相同嗎 發布:2024-10-07 14:41:38 瀏覽:151
有了函授本科還能考真正的本科嗎 發布:2024-10-07 14:08:29 瀏覽:573
蘇州大學高分子教授 發布:2024-10-07 13:30:14 瀏覽:93
全國第二屆大學生藝術展演器樂組獲獎名單 發布:2024-10-07 13:30:12 瀏覽: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