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研究專區 » 上大學辛克萊劉易斯

上大學辛克萊劉易斯

發布時間: 2021-12-20 22:59:24

❶ 辛克萊·劉易斯的人物影響

1929年8月10日,趙景深在《小說月報》上發表了《二十年來的美國小說》一文,將美國小說家分為「羅曼小說家」、「神秘小說家」、「心理小說家」和「社會小說家」等幾種類型,劉易斯被貼上了「社會小說家」的標簽,首次被譯介到中國文壇。一年後,鄭振鐸在《文學大綱》第46章「新世紀的文學」中介紹了傑克·倫敦、辛克萊·劉易斯等作家,稱他們「已被公認為重要的美國作家」。三四十年代,文學中「現實主義」寫作潮流幾乎主宰了整個中國文壇,隨著這股寫作潮流,劉易斯及其作品《大街》在這一時期被多次譯介到中國,20世紀30年代竟出現了三個不同的譯本,掀起了譯介高潮。
盡管劉易斯的才能在20世紀30年代以後衰退了,但他還有一個基本觀點沒有改變:他聲稱自己的作品受亨利·大衛·梭羅的影響最大。他作這樣的表白意味著自己本人也在尋求強調個性自由的重要性。在《不會發生在這里》中劉易斯寫道:我在思索歷史的時候,越來越堅信當今世界上所有有價值的東西都是由自由、探究、批評的精神所完成的,因而保護這種精神就比保護任何社會制度更為重要。
在《大街》和《巴比特》中,劉易斯展示了這種精神的毀壞;在《阿羅史密斯》中,他證明了這種精神對於具有威脅性的物質主義、隨波逐流和自滿自足的勝利。要是劉易斯僅僅寫了這三部小說,要是他在1926年或者1930年逝世,他的文學聲望也許會更牢靠。然而,他畢竟寫了這些作品。正如《曼徹斯特衛報》所說,只要「打字機在響著,工資是高的,教育是自由的,影劇院是繁榮的,政府是由人民組成,受人民監督,為人民工作。要使腳步邁得輕松而愉快」,那麼這些有關自由精神對保守勢力的爭斗以及對於平凡庸俗的大手筆描繪仍然有其中肯之處。

❷ 誰能給介紹下新克萊劉易斯 sinclair lewis

辛克萊·劉易斯(Sinclair Lewis,1885—1951)是美國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但1930年11月的評獎結果,在美國評論界引起的反應主要不是歡迎和贊賞,而是譴責和攻擊。大多數評論家不但譴責辛克萊·劉易斯,而且譴責諾貝爾獎評委會「對美國的侮辱」,說授獎給辛克萊·劉易斯是「因為他的書滿足了歐洲人侮辱美國的慾望」。辛克萊·劉易斯本人對此當然不會感到意外,因為1920年他的《大街》出版後引起的反應也是爆炸性的。《大街》一方面在當時美國出版史上創了銷售量的最高紀錄,千萬讀者爭相購讀,一年之內印刷了二十八次;另一方面,它也招致保守的評論界對作者猛烈的譴責。《大街》的諷刺太辛辣,揭露批判太尖刻了。作者的鄉親(認出自己成了小說人物原型的)不原諒他,辛克萊·劉易斯的父親(《大街》主人公肯尼科特大夫以他為原型)也不原諒自己的兒子。從1920年到1929年辛克萊·劉易斯的五部小說都充滿了批判性,無怪乎保守勢力對他那麼深惡痛絕。辛克萊·劉易斯本人當然毫不妥協。和1926年他拒絕接受普利策獎不同,1930年這次他接受了諾貝爾文學獎,並在領獎時發表了題為《美國對文學的恐懼》的長篇演講,繼續抨擊保守勢力。嘲諷、揭露、批判落後和保守勢力,是他一生的創作基調。他一生的價值在這里,他對美國文明、進步的貢獻也在這里。他死後,墓碑上鐫刻的,除了姓名和生卒年外只有「《大街》的作者」這幾個字。

辛克萊·劉易斯1885年2月7日生於美國中西部明尼蘇達州索克森特(Sauk Cenrte)鎮。該鎮在辛克萊·劉易斯出生時只有2870人。他父親是醫生。辛克萊·劉易斯從小性格內向、孤僻,他愛閱讀、思考,愛觀察、寫作。十七歲中學畢業,到俄亥俄州奧伯林學院(Oberlin College)讀了半年書後,考入耶魯大學。1903年至1908年,在耶魯大學念書這幾年當中,他曾利用假期到船上做工,借機去過兩次英國;他還曾短期到作家厄普頓·辛克萊(Upton Sinclair,1878—1968)在新澤西州創辦的空想社會主義性質的農場干過活;他還到紐約做過臨時工,編輯兒童詩向各雜志出售;他還曾坐輪船統艙去巴拿馬運河區找工作。1908年6月他在耶魯大學獲得學位,然後在美國各地漫遊,做過編輯、記者,認識了不少左派作家,包括傑克·倫敦。他大學畢業後主要就是靠一枝筆維持生活的。他結婚兩次,都以離婚告終。他一生出版過二十多本書,文章不計其數。20年代成名後他經濟收入豐厚,但他多次游歐洲,常以旅館為家,生活始終顯得落漠、孤單。辛克萊·劉易斯於1951年1月10日因心臟病在義大利羅馬逝世。按照他遺囑的要求,他的骨灰運回故鄉安葬。

辛克萊·劉易斯的早期(20世紀20年代之前)文學創作沒有什麼突出成就;30年代以後的文學創作也走下坡路,盡管作品不少,但都算不上大手筆。20世紀20年代這十年是他文學創作上了不起的時期,寫了五部傑作。諾貝爾文學獎授獎辭上詳加評論的也就是這五部小說:《大街》(Main Street,1920),《巴比特》(Babbitt,1922),這兩部小說不僅成了美國小說史上的扛鼎力作,而且兩書的書名已作為詞條收進《美國傳統詞典》、《韋氏新世界大學詞典》、《簡明牛津詞典》等詞書中;《阿羅史密斯》(Arrowsmith,1925),寫一位正直的醫生阿羅史密斯為堅持科學研究、造福人民而到處碰壁、歷盡艱辛和磨難的事跡;《埃爾默·甘特里》(Elmer Gantry,1927),寫一個宗教騙子埃爾默·甘特里劣跡昭著,但步步高升的荒唐經歷。教會保守勢力對這部書極為惱火並對作者威脅、謾罵了多年;《多茲沃思》(Dodsworth,1929),反映20世紀20年代兩性關系觀念的變化。工程師出身的富人多茲沃思,其妻自私、虛榮、追求享受,最後家庭破裂。總之,這五部作品足以體現辛克萊·劉易斯的思想及藝術成就。

長篇小說《大街》出版後沒有幾年,「大街」就在美國成了家喻戶曉的流行語。前面提到的英、美出版的幾種權威性詞典,以及我國出版的《英漢大詞典》,對「大街」一詞都有特定的解釋,即泛指一種保守、狹隘、實利主義、自我陶醉的觀念和行為。諷刺、批判這種觀念行為是長篇小說《大街》的主旨。當然,如同一切文學傑作一樣,《大街》的思想、藝術和人物形象是豐富、復雜、多層面,有時甚至是矛盾的。《大街》寫了八十多個人物,其中出場較多的人物有三十多個。卡羅爾和她丈夫肯尼科特醫生是兩位主要人物。兩人思想性格不同,優缺點不同。他們對待鎮上的不同事件和各種人物持不同態度,自己的思想性格也從而展現出來。書中描寫的眾多人物又以其各自的言行及人際關系,構成了格佛草原鎮這幅五光十色的風俗畫長卷。

女主人公卡羅爾出生在一個法官的家庭,從小受良好的教養,聰明美麗,思想單純,心地善良,大學畢業後留在大城市的大圖書館短時工作過。她和肯尼科特這位鄉村醫生結婚後願意隨丈夫到格佛草原鎮定居,是抱著「改造草原小鎮」的願望而去的。但她在回家的火車上已經感到骯臟、混亂,下火車後在她面前呈現的小鎮面貌寒磣、醜陋、單調、呆板。人際環境同樣糟。鎮上的人,包括可以左右鎮上事務的上層人物,大都心胸狹隘,思想保守,自滿自足,庸碌粗俗,愛搬弄是非,愛打聽別人的閑事,甚至偷窺別人的一舉一動。她想做點實事,如改建市政廳,改造舊房,但上層人士和富人不支持,她碰了一鼻子灰。在她之前,律師蓋伊·波洛克也抱有和她類似的願望,但碰壁之後畏縮、消沉,自稱感染了「鄉村病毒」。鎮上也有以青年、少女為主體的俱樂部、讀書會,但他們的活動乏味、膚淺,那些讀書報告在學術上完全是空洞、過時的。時間稍長,卡羅爾在眾人眼中就成了高傲、任性、自命風雅的人。大家對她敬而遠之,她無法融入這個社群。因為與律師波洛克有較多共同語言,因為對裁縫店小工人埃里克的愛讀書有好感,想助他一臂之力,卡羅爾在眾目睽睽之下又成了閑言碎語中的焦點人物,思想壓力不堪忍受。對這個鎮,她在厭惡之外,又增加了一層恐懼。更使她目瞪口呆的是惡勢力對弱者的欺凌、迫害。工人邁爾斯因為相信無神論,於是不為教會所容;因為言語直率、敢頂撞有錢人,所以被全鎮孤立,最後喪妻失子,在鎮上無法立足,一走了之。剛從學校畢業不久來鎮上當教師的弗恩·馬林斯小姐,遭到流里流氣的男生調戲,反遭學生家長辱罵,最後也不得不離開這個小鎮。對工人邁爾斯和女教師弗恩真正表示同情並給予精神安慰的,全鎮只有卡羅爾一人。後來她在小鎮實在待不下去了,也只好出走。

卡羅爾在華盛頓待了兩年,感到首都和小鎮既有不同之處,也有相同之處。她明白了:恨個別的人和事是不必要的,這些人和事帶有普遍性。挫折和打擊磨掉了她的一點稜角,但她的銳氣並未消磨盡。她成熟、靈活一些了,但並沒變得虛偽。易卜生的「娜拉」出走後是一去不回的,卡羅爾兩年後卻從華盛頓返回格佛草原鎮。那不是興高采烈的凱旋而歸,她是懷著失敗英雄的悲壯感回去的。盡管她承認自己失敗了,但她恪守自己的信念,聲稱對鎮上的陋習還要繼續批評指摘。

和卡羅爾熱心改革不同,肯尼科特大夫思想保守,沒有什麼「開拓、前瞻」的興趣。要說「前瞻」,他結婚後想先攢點錢再生個孩子,然後蓋一所讓全鎮刮目相看的漂亮房子,再就是攢夠養老的錢。為此,在行醫之外他熱衷於做地產生意。他的興趣過分向物質傾斜,略顯低俗。他不僅不同情、支持卡羅爾激進的思想、言行,而且無法進入卡羅爾讀詩、聽音樂那些精神領域。他不僅循規蹈矩,對激進的言行還以「繩之以法」之類的口吻加以譴責、反對,而且他把卡羅爾欣賞的高雅文藝斥之為「破爛貨」,嗤之以鼻。這些都是作者對他的貶抑,甚至對他的粗魯舉止,如當著別人的面搓腳趾之類,辛克萊·劉易斯描寫起來筆尖也是飽含辛辣味的。

但作者決無全盤否定這個人物之意。相反,他處處贊頌這個人物的優秀精神品格,使讀者對肯尼科特油然而生敬意。首先是肯尼科特埋頭苦乾的踏實精神。作為鄉村醫生,哪怕半夜三更接到病人電話他都馬上出診,風里來雨里去,冰天雪地不能開汽車就趕馬車,病情危急就在病人家中簡陋的條件下動外科手術。卡羅爾是目睹了這些情景的。平時因兩人性格不合她憂郁感傷,但在丈夫的救死扶傷的英雄行為面前她變得像小學生一般崇拜、驚嘆。另外,肯尼科特心地善良,因而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敬業精神。比起卡羅爾他平時是多了一點等級觀念的。對身處社會最底層的人他平時是不太放在眼裡的。但一旦這個下等人得了病他就會盡心盡力去救治。貧窮的病人因暫時付不出醫葯費而畏畏怯怯,他會加以寬慰,甚至還關照家人拿點食物給病人充充飢。他雖然不懂濟慈的詩和拉赫瑪尼諾夫的音樂,但他醫術精湛,並努力追趕醫學新進展。無數病人就在他那雙外科醫生的巧手下轉危為安了,盡管他那雙手不善於愛撫自己的妻子。還有,肯尼科特醫生愛祖國、愛家鄉、愛家人。哪怕中傷他妻子的流言蜚語滿天飛,他也不為所動;哪怕妻子出走,他也到華盛頓去向妻子表達自己的誠意。這都是男子漢的寬闊胸懷。肯尼科特和卡羅爾兩人之間這種互相包容,是他們克服差異免於家庭破裂的基本條件,也是他們各自的內涵和修養的表現。他們都是有突出的優點又有嚴重缺點的。作者顯然愛用對照的手法來顯示人物性格。比如拿卡羅爾的缺點和肯尼科特的優點一比照,就更清楚她缺乏韌性,缺乏埋頭苦幹、一干到底的精神。拿卡羅爾和女教師維達·舍溫一對照,也顯出卡羅爾缺乏靈活、變通的彈性。維達·舍溫畢竟干成了一件漂亮的實事,把新校舍建起來了。這事關鍵在籌款。向富人游說募捐不但要有耐心而且要有技巧。像卡羅爾那種一語不合調頭就走的性格最終是一事無成的。她的思想帶有空想、浪漫色彩,她的性格也略顯膚淺,雖然她對自己的信念很執著,對下一代的進步充滿信心。

卡羅爾和肯尼科特的突出優點,不但與一個國家的立國精神是一致的,而且也和全人類的普世倫理主要原則是一致的。文明、進步是先進力量對保守、落後勢力作斗爭的歷史進程。自20世紀初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美國社會又一次掀起大規模的社會改革潮流。改革的中心任務是消除貧困和愚昧。社會改革的深化導致20年代美國經濟、文化的繁榮。美國有文學史家認為斯托夫人和辛克萊·劉易斯是最能順應歷史潮流的作家。斯托夫人用《湯姆叔叔的小屋》喚起人們對蓄奴制的憎恨,辛克萊·劉易斯則用《大街》喚起人們對深化社會改革,戰勝愚昧、落後的熱情。《大街》的問世,無疑是對美國文明、進步的貢獻。

❸ 辛克萊·劉易斯的介紹

辛克萊·劉易斯(Sinclair Lewis,1885~1951)美國作家。1914年,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我們的雷恩先生》問世。主要作品有《大街》、《巴比特》、《阿羅史密斯》等。1930年作品《巴比特》獲諾貝爾文學獎。辛克萊·劉易斯是美國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獲獲得者,他的文學創作生涯可劃分為三個時期,1920年以前以寫通俗小說為主,1920-1929年是其「黃金時期」,他創造了地地道道的美國風格,最早反映出女權主義意識。第三個時期是1929年之後,是劉易斯創作的衰退時期。

❹ 辛克萊·劉易斯的長篇小說《大街》的寫作手法是什麼

辛克萊·劉易斯的長篇小說《大街》採用自然主義的紀實性寫法,對人物、風景的描寫細致入微,語言風格俏皮、幽默,善於運用諷刺手法,題目一語雙關,意味深長,令人回味無窮。

❺ 辛克萊·劉易斯的長篇小說《大街》的故事梗概是什麼

長篇小說《大街》的故事梗概如下:卡羅爾和丈夫結婚後回到他的家鄉戈勒鎮居住。不久就發現這個小鎮的呆板、守舊、愚昧、落後。為了要改變小鎮的面貌,她不遺餘力地積極嘗試著做了許多努力,但卻受到當地居民和丈夫的批評和冷遇。種種努力宣告失敗後,卡羅爾夫婦產生了嚴重的分歧。卡羅爾獨自來到華盛頓感受自由和文明。當她回到小鎮,發現小鎮還是依然故我,終於妥協了,只是把改造世界的希望寄託在下一代人的身上。

❻ 威廉·劉易斯有什麼學習經歷

1915年1月23日,威廉·劉易斯出生在英屬西印度群島聖露西亞島上一個黑人家庭里。

劉易斯14歲讀完了中學,畢業後不得不開始工作。但在繁忙的工作之餘,他利用一切機會抓緊學習。求學的迫切心情驅使他決定參加聖露西亞政府在英國大學設立的獎學金考試。起初他因年齡太小不能參加,直到1932年,他才取得考試資格,通過考試獲得了到英國去學習的獎學金。

在思想保守、等級分明和種族歧視嚴重的英國,一個來自附屬領地島嶼上的黑人青年,要進大學學習是有很多限制的。按照英國政府規定,黑人只能在大學學習法律和醫學,他卻希望能學工程技術,以便將來當個工程師。他的這個願望根本無法實現。於是,劉易斯決定進倫敦經濟學院學習企業管理。他以頑強刻苦的精神認真學習每門課程。1937年,他不僅以優異成績畢業,獲得優等畢業生榮譽,而且學校還給他攻讀工業經濟學博士的獎學金。1938年,劉易斯應聘在母校任教,擔任助理講師。此後,他又到倫敦大學,被提升為講師。劉易斯繼續刻苦鑽研,於1940年獲得了博士學位。當時,聘請一個黑人青年到英國大學任教是極罕見的,劉易斯的任命曾在各大學引起了轟動。但他的才智終於戰勝了社會上的偏見,1948年,年僅33歲的劉易斯成了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教授。他在這所大學執教十餘年,直到1958年才離開。自1959年到1962年,劉易斯先後任西印度大學的校長、副校長,為發展當地教育事業做出了很大貢獻。1963年,劉易斯移居美國,到普林斯敦大學任公共和國際事務教授、政治經濟學教授。

❼ 辛克萊·劉易斯的長篇小說《大街》的主題是什麼

辛克萊·劉易斯的長篇小說《大街》描寫了文明和傳統觀念發生強烈沖突的美國社會里人們那種復雜、微妙、無所適從的尷尬心態。一方面留戀淳樸的大自然,欣賞傳統的風俗、恪守傳統信條,另一方面也認識到這些又是阻礙文明發展、社會進步的不利因素,二者難以調和。

❽ 辛克萊·劉易斯的寫作特點

現實主義
劉易斯善於嘲弄「美國生活方式」,他擅長運用細節描寫、語言描寫等方式進行諷刺,充滿諷刺、詼諧,風格粗獷、直率。這一切,也是美國新文學的重要特點之一。
實利主義
追求實利是美國實用主義文化的典型體現。在辛克萊·劉易斯的小說中,利益影響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追逐利益幾乎是所有人行動的中心。在《巴比特》中,人們接受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學習,而是為了賺錢,這是「美國商業社會的活力和遠見對教育科學所作的貢獻」。家庭自學課程輔導班為了吸引學生,廣發廣告傳單。為了吸引更多生源,獲得最大利益,廣告商抓住民眾熱衷於賺錢的心態,在廣告傳單上大肆宣傳自己的課程可以幫助他人賺錢。「第一張正上方是啟發教育的符號——不是過時的燈蓋、火炬、或者智慧之神密涅瓦的貓頭鷹,而是一排美元的符號」氣有些廣告為了吸引客戶,大標題就開門見山地標上「錢!錢!錢!」。教育被同利益直接聯結起來。對利益的追逐,使得人們更為浮躁,比起耗費大量時間學習,短期速成的學習更吸引人。「任何男人、女人或兒童不需要累人的練習、特殊訓練或者長期研究,也不必浪費時間、金錢或精力,都能學會看譜演奏鋼琴、班卓琴、短號、黑簧管、薩克斯管、小提琴或擊鼓,並且學會視唱」。
辛克萊·劉易斯在他的小說中大量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利益沖突,以及關系的疏遠,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僅僅有利益來維持,劉易斯批評了這種關系。在物質化的社會中,人都是自私的,貪圖物質享受,任由物性支配著自己。為了取得成功和發財致富,人們可以不擇手段地打擊自己的同伴。與人交往時,也以獲得利益為目的。能給自己帶來好處和利益的,則積極交往,巴結逢迎;反之則敷衍迴避。人同人之間只剩下冰冷的利益關系。
標准化
標准化和一致性是當時的一種不良社會現象。辛克萊·劉易斯在此以巴比特的經歷作為例子,有力地攻擊了標准化與一致性。它們的勢力如此之強以致成了人們的精神枷鎖。有些人受其束縛卻毫無感覺,反而樂在其中,其他人呢,雖然意識到這令人討厭的限制,卻又無路可逃,只好忍受著。這正是辛克萊·劉易斯的抨擊目標之所在。
文化
劉易斯《大街》等小說就是對20年代美國社會生活方式的生動和逼真的呈現。當時的美國正從一個以生產為主體的社會向以消費為主體的社會的轉型過程中,代表現代文化思潮的青年與保守的傳統文化之間產生了激烈的沖突與對抗,出現了一系列帶偏執狂色彩的「非尋常事件」。而當時的文學領域則主要是兩種現象的並存:一是占據主流地位的豪威爾斯式的粉飾太平、溫文爾雅的「鄉鎮神話」,二是不滿於國內保守的文化氛圍、自我流放巴黎的「迷惘的一代」的特殊的文學景觀。劉易斯正是通過對長期浸潤其中的文化的深刻體驗、精細觀察和理性的思考,以一名鬥士的勇氣,勇敢地站了出來,一反當時流行的歌功頌德的敘事文風,也不同於以逃避現實、以理想和夢的破碎來闡釋迷惘的敘事文風,對其中感受最深的「集理想主義和實用主義於一體」的民族文化特徵所呈現的生活方式進行了敘事。由於它所敘述的反叛的文化敘事與20年代特殊的文化歷史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生動、真實地反映了這一特殊時期民族文化共享的意義、信仰與價值,因此,其所體現的觀點獲得了廣泛的認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成為了民族文化意識的一部分。而這一切成就絕非空穴來風,又都與作家劉易斯自小的成長經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劉易斯的成長環境雖然也有缺陷,如生母的過早離世、父親的不理解、對周圍環境的不滿意等,但更多的是關愛、強烈的求知慾和書海漫遊的歷程,是細密觀察環境、犀利解剖環境然後改變環境的磨礪過程。收獲的不是恨,而是非凡的觀察力、准確的表現力、淵博的知識儲備、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及追求美好、揭示醜陋的意志力和反叛精神。劉易斯《大街》等來自大街的反叛文化敘事小說,從埋下種子,到破殼而出,經歷了差不多三十年的錘煉過程,正因有了這些獨特的歷史語境,辛克萊·劉易斯這位美國人在精耕細作的民族文化沃土上開創出了新的文風——美國式的風格,辛克萊·劉易斯成為了美國文學的開路先鋒。
女性主義
劉易斯小說中的女性問題也吸引了當代批評的注意。劉易斯的成名作《大街》就是通過一個女性的意識,通過她矛盾的心態來展開故事的。《大街》出版的同一年,美國婦女獲得了選舉權,那正是歷史上女權運動勃然興起的時候。而今天,女權或女性研究已成為文化研究的重要話題。在這部成名作中,劉易斯選擇女性作為小說主人公,對一戰後美國生活的好幾個方面進行了反映:在這個政治解放、社會變遷的時代中職業與家庭之間的矛盾,女性的認識態度的改變,以及對傳統的性別角色進行的反叛等。因此《大街》也可以看作是一部女性主義小說。除了《大街》以外,《職業》、《安·維格斯》和《卡茜·丁伯萊》(Cass Timberlane ,1945)等,都表達了女性在男權社會中不願成為「 附件」 而尋找自我的主題。在20年代,已婚婦女有沒有工作權利是一個熱門話題。尤其在《職業》中,劉易斯將職業婦女尤娜·戈爾登作為小說主人公,將她追求事業面臨挫折的經歷展現在讀者面前,明確支持婦女在就職方面的平等權利,反對性別上的雙重標准。他的很多思想早於60年代的女權意識。劉易斯作品中女性主義題材十分豐富,還有待於深入的發掘和研究。 劉易斯的小說也絕對不是只突出了文化意義而缺乏藝術性的作品。馬丁·巴庫指出劉易斯努力使得美國小說既是藝術的描繪又是一種美國生活的嚴肅批評。而且也正如羅伯特·麥克拉夫林所說的不是因為劉易斯有美學上的缺陷,而正是因為他藝術上的成就,劉易斯的小說才如此出色。
象徵性
劉易斯在他的小說中所創造的人和物往往都具有象徵意義和普遍意義,譬如《大街》中的「大街」和《巴比特》中的巴比特。劉易斯從美國民族的鄉鎮、商業等文化群體中擷取一些最具代表性的故事,通過運用適合其文化形式的敘事策略在小說中把它展示出來。由於它所敘述的故事生動、真實地反映了這些文化群體共享的意義、信仰與價值,因此,其所體現的觀點獲得了廣泛的認同。認同的成員既包括所述文化內的成員,也包括所述文化外的成員。劉易斯的文化敘事使得此前只能被人們體驗和感覺到的無形的習俗成為了有形的習俗,獲得了英語世界各民族文化成員的廣泛認同。如「大街」(Main Street)泛指以保守、狹隘等為特徵的典型小城鎮居民和以狹隘鄉土觀念和實利主義為特徵的地方或環境。「巴比特」(Babbitt,Babbitism,Babbitery)成了自滿、庸俗、短視、守舊的中產階級實業家的代名詞。如費倫所論,劉易斯的這些敘事也可在一個很大的范圍內變化,它的文化成員可以從完全符合這些習俗的特點到完全地顛覆這些習俗,而顛覆這些習俗正是劉易斯文化敘事的目的。
細節描寫
辛克萊·劉易斯筆下對於物的細節描寫,其實是在傳達一個重要信息,物的每個細節都讓主人公不自覺地迷戀,而每一種自覺不自覺的對於物的迷戀,都是一種慾望的呈現,辛克萊·劉易斯的諸多小說都在展示物慾迷戀的方式同時,表達了一種警惕和憂思。在辛克萊·劉易斯的小說當中,關於物質主義、物質崇拜等相關的描寫涉及到當時美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小說《巴比特》中,巴比特有深深的物質崇拜傾向。巴比特的家中充滿了不必要的商品。他使用的鬧鍾是全國最好的一種鬧鍾,帶有全部現代化的配件,模仿大教堂的鍾聲,連鍾面都是夜光的。巴比特太太的梳妝用具幾乎全是純銀的。巴比特卧室中的床塾是花了大價錢的現代化床墊,桌子上擺著一本標准床頭書。就像桌子上的那本從來沒被翻過的床頭書一樣,這些商品本不是人的必需之物。這些滿足了巴比特虛假需求的商品讓他感到幸福。他對自己充斥著各種商品的家充滿了自豪感。巴比特有一隻精緻的雪菊點火器。在對這台點火器嚮往了一個星期之後,巴比特終於為了節省買火柴的錢以及劃火柴的時間而買了這台點火器。對這台點火器充滿喜愛之情的大有人在。巴比特的顧客對此也贊不絕口,還興奮地同巴比特討論了點火器的各個細節。購買商品不能滿足巴比特對物質的崇拜之情,他還返歌贊美一切機械器具,把他們看作真與美的象徵。對商品的虛假需求,使得人們成了商品的奴隸。商品不是因為人的需求而被生產出來,而是人為了消費商品而活。人佔有的商品越多,獲得的幸福就越多,人們完全成了拜物教信徒。
敘述
以往學術界認為劉易斯的小說沒有藝術性或者是藝術性低劣,有的人還認為劉易斯的小說是現實主義和諷刺文學的矛盾雜糅,但是現代現實主義多元化敘事策略的揭示對劉易斯小說的認識起到了促進作用。這表明了劉易斯的小說不是缺乏藝術性,更不是藝術性低劣,而是擁有相當超前的敘事策略。
連接-發展-斷裂-連接的多元化敘事線條最大的優勢在於能把人物置於外部的現實世界中,與生活中各種藝術的、科學的、宗教的、政治的、商業的、邊緣的、中心的、偏狹的、自滿的等各種個人和社會群體相連結,從而生動逼真地呈現出各種迥異的現實生活畫面,體現了「集理想主義與實用主義於一體」的矛盾的文化特徵在個體性人物和社會群體身上的各種同中有異的表現特徵。
劉易斯對其感受最深的民族文化特徵的文化敘事是成功的,其成功也在於他對敘事藝術的貢獻,他的現代主義的現實主義的敘事特徵及其多元敘事策略的建立為其對民族文化特徵的深刻揭示提供了有力的表述手段。劉易斯靈巧嫻熟地駕馭這一工具,對美國文化所呈現了五彩斑斕的生活方式進行了生動逼真的敘事。

❾ 辛克萊·劉易斯受獎演說<美國人對文學的擔擾>。請幫莪正確翻譯下面的話。

它像一股強勁的自由之風,從西部地區吹進了狹隘沉悶的美國文壇,這是繼馬克·吐溫和惠特曼之後給我們帶來的第一股新鮮空氣。

熱點內容
2015級大學生畢業時間 發布:2024-10-06 08:29:07 瀏覽:689
研究生導師的小故事 發布:2024-10-06 08:21:57 瀏覽:793
東北石油大學機械研究生專業 發布:2024-10-06 08:20:25 瀏覽:81
形容研究生導師的詞語 發布:2024-10-06 08:20:16 瀏覽:784
the世界大學專業排名 發布:2024-10-06 08:15:22 瀏覽:531
青島大學2015年在職研究生報名 發布:2024-10-06 08:08:48 瀏覽:373
法律專業大學排名二本 發布:2024-10-06 07:53:27 瀏覽:605
每年的大學英語四級報名時間 發布:2024-10-06 07:45:47 瀏覽:699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工商管理考研 發布:2024-10-06 07:26:07 瀏覽:826
2018廣西高考本科分數線 發布:2024-10-06 07:24:32 瀏覽: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