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研究專區 » 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史小軍

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史小軍

發布時間: 2021-01-21 15:52:31

1. 張小軍的學術成果

代表性著作
2003《福建杉洋村落碑銘》香港:華南研究出版社1991《社會場論》北京:團結出版社。
代表性論文
2002<從象徵生產到制度實現——陽村土改中劃階級的象徵資本再生產>,載《清華社會學評論》,2002年第一卷,第一期。
2001〈象徵資本的再生產〉,《社會學研究》2001年第三期。
2001〈民族志的回顧與反思〉,文思理著,張小軍譯,《清華社會學評論》,2002年第一卷,第一期。
2000〈佛寺與宗祠:泉州開元寺的歷史個案研究〉,載《傳統與變遷——華南的認同和文化》,北京:文津出版社。
1999〈文化的經營:福建陽村李氏宗祠「復興」的研究〉,載《經營文化香港商務印書館1999年(即將出版)。
1999〈宗族結構關系的再思考〉,載《中國家庭及其倫理》,台灣:《漢學研究》雜志出版。
1998〈理解中國鄉村內卷化的機制〉,香港:《二十一世紀》1998年2月號(總第45期),P150-159。
1998〈田野影像的民族志--宗族「復興」中的歷史重構〉,香港:《香港人類學》總第11期。
1998〈天後北傳與歷史再造--北方天後廟的田野考察〉,博士後研究論文,載《天後廟與媽祖崇拜》(論文集,正在編輯出版)。
1996〈女性與宗族〉,香港:《二十一世紀》1996年10月號(總第37期),頁150-59。
1995〈儒家何在?--華南人類學田野考察〉,香港:《二十一世紀》1995年6月號(總第29期),P149-157。
1994〈民間信仰復興與地方文化重構〉,香港:《香港人類學》,第七期,頁13-19。
1992DragonBoatFestival(VideoTape《端午節》錄象片).Co-directedwithZhuangKongshao,Seattle:UniversityofWashingtonPress(西雅圖:美國華盛頓大學出版社出版)。
1992〈社會場的吸引進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第二期,頁106-111。
1991〈蒿洋民間宗教與信仰一瞥〉,濟南:《民俗研究》,第3期,頁60-63。
1991〈東西方文化的興衰與自組織社會學研究〉,成都:《社會科學研究》,第6期,頁68-70。
1991〈中國現實文化選擇中的知識分子〉,《青年思想家》,第一期,頁77-81。
1989〈北方一個漢族村落的社會文化變遷〉,(與庄孔韶)《漢民族研究》(第一輯),廣西人民出版社。
1989〈本土方法學芻議〉,北京:《社會學與社會調查》,第五期。
1988〈人格現代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第五期,頁102-108。1987〈社會系統認識論的幾個問題〉,鄭州:《大學文科園地》(鄭州大學文科學報),第二期。
1987〈城鄉社區的三種融合模式〉,上海:《社會科學》1987年第十一期。1986〈社會學中的系統哲學〉,上海:《社會科學》1986年第十二期。
近年主要學術發表(2000年以來)
1、主要論文
(1)English:
2012 Lineage and Family, Chinese Society – Change and Transformation, edited by Li Peili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7 Collective Memory of the 「Pagodatree」: Cultural Informator in Social Transformation. With Xu Jing,Cognitive Scienc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Washington University and Tsinghua University.
2006 Water,Deity and Power: A case study of water temples in Shanxi province。SEAA Conference,July 2006.
2005 Gongde Temples and Fujian Local Religion since Song Dynasty. IAHR Conference, March,2005.
2004 Land Reform in Yang Village: Reproction of Symbolic Capital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Class Status. Modern China 30(1):1-48, Jan.2004. (SSCI)
2004 Symbolic Land Rights in Its Cultural Economic Context: A Case Study of Yang Village, Fujia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winter, 2004, pp41-54.
2002 Ancestral Hall and Buddhist Gongde Temple. 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Vol.34, No.3, pp28-48. (SSCI)
(2)中文(部分):
2012 人類學研究的文化範式——「波粒二象性」視野中的文化與社會,《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2年第2期。(CSSCI)《社會學》2012.9(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全文轉發) (CSSCI)
2012 為何他鄉成故鄉?——大槐樹傳說之集體記憶的民族主義建構。載《中國人類學》,2012年第1期。
2012 文治復興與禮法變革——祠堂之制和祖先之禮的個案研究。《清華大學學報》,2012年第2期。(CSSCI)《社會學》2012.7(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全文轉發)(CSSCI),上海《高校文科學術文摘》2012.3全文轉發。《社會學報》2012.2全文轉發。
2012 歷史人類學與中國研究,《人類學講堂》(第一輯),潘蛟主編,知識產權出版社。
2012 宗族與中國社會,《人類學講堂》(第二輯)潘蛟主編,知識產權出版社。
2012 讓文化擁有自由——法國布列塔尼文化遺產保護考察隨筆〈社會學家茶座〉2012年6期。
2010 「被族群」:麗江古城的文化保護困境。載《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9.2.
2009 中國12村貧困調查——曉銳村,張小軍、馬亞萍、朱宇晶。載《中國12村貧困調查》(甘肅、內蒙卷),張小軍、馬春華主編。社科文獻出版社。
2009 中國12村貧困調查——乾分村,張小軍、馬亞萍、朱宇晶。載《中國12村貧困調查》(甘肅、內蒙卷),張小軍、馬春華主編。社科文獻出版社。
2009 人類發展理念下的貧困問題反思,載《中國12村貧困調查》(理論卷),王曉毅主編,社科文獻出版社。
2009 咸與權:歷史上自貢鹽業的市場分析,《清華大學學報》2009第二期。(人大報刊復印資料2009年第6期轉載)
2009 實踐史:一個歷史人類學的研究視角——以民間信仰研究為例,載《誰的信仰,誰的空間?》,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編,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電影《色·戒》鑒賞的文化實踐,載《異文化與多元媒體》,喬健主編,台北:世新大學出版中心。
2008 宗族與家族,載《社會學與中國社會》,社科文獻出版社。
2008 文化生態與文化環保,載《綠葉——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專輯》,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編。《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8年12期轉摘。
2007 復合產權:一個實質論和資本體系的視角——山西介休洪山泉的歷史水權個案研究,《社會學研究》,2007年第4期。
2007 愛的實踐:艾滋病防治中的社會性別主流化。與許晶合作,載張小軍主編《文化的挑戰——文化全球化和社會發展的本土思考》,香港:中國世紀出版集團有限公司。
2007 秩序剝奪與城市底邊階級的形成,喬健主編《底邊階級與邊緣社會》,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7 歷史人類學:一個跨學科和去學科的視野。《清華歷史講堂初編》,三聯書店2007年。
2007 遺存還是遺產?——簡論文化全球化中的「文化遺產」困境,《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上),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6 產權改制與城市底邊階級的形成——兼論科斯逆定理與產權定理。台灣第七屆(2003-2006)大學講座計劃「底邊階級的傳統與現代」會議論文(2006.5.台北)。
2006 跨學科與去學科:人類學的三個視角,《光明日報》(理論版)2006年3月28日第12版。
2006 認知人類學淺談,《光明日報》(理論版)2006年11月。
2006 社會圍繞「現代化」和經濟中軸安排的弊端,《中國與世界觀察》,2006年第1期。
2006 人類發展和遺產保護事業中的鄉村旅遊。世界旅遊組織:《「鄉村旅遊國際論壇」論文集》。
2006 《陝山地區水資源與民間社會調查資料集》補遺七則,張小軍、卜永堅、丁荷聲,《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第42期。
2005 《城市貧困的制度思維〉,張小軍、裴曉梅,《江蘇社會科學》,2005年第6期。
2004 《象徵地權與文化經濟——福建陽村的歷史地權個案研究》,《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第3期。
2003 《歷史的人類學化和人類學的歷史化》,《歷史人類學學刊》1(1):1-28。
2003 《陽村土改中的象徵資本再生產》,《中國鄉村研究》,總第二輯,商務印書館。
2003 《導言》,李孝聰、鄧小南、筱君(張小軍),載黃竹三、馮俊傑編著,《洪洞介休水利碑刻輯錄》,中華書局。
2003 《民族志方法論的互補性》,《文化人類學理論新視野》(論文集),香港:國際炎黃文化出版社。
2002 《宗族化中的功德寺院》,《台灣宗教研究》第二卷,第一期。
2002 《陽村的境社與宗族》,《民俗曲藝》(宗教與地方社會專輯II),總第138期。
2002 《雙重部門與影子國家——平昌源神廟水碑文的田野考察》,《擴展中的公共空間——中國第三部門研究年鑒2001年》,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2 《宗族與地方老人政治》,《當代中國農村與鄉村治理》,肖唐鏢等主編,西北大學出版社。
2000 《傳統文化生產中的象徵性實踐》,《清華社會學評論》2001年,第一期。
2001 《象徵資本的再生產——從陽村宗族論民國基層社會》,《社會學研究》,2001年第三期。
2000 《佛寺與宗祠:泉州開元寺的歷史個案研究》,載《傳統與變遷——華南的認同和文化》,北京:文津出版社。
2000 《銀翅:中國本土的現象學?》,《清華社會學評論》,2000年創刊號。
2、著作:
2004 《藍田》。北京:三聯書店(國際書號:ISBN7-108-01969-8/K·416)
2003 《福建杉洋村落碑銘》。張小軍、余理民,香港:華南研究出版社(國際書號:ISBN 962- 5273-6-3)
3、主編:
2009 《中國12村貧困調查》(甘肅、內蒙卷),張小軍、馬春華主編。社科文獻出版社。
2009 《中國12村貧困調查》(江西、雲南卷),張小軍、譚深主編。社科文獻出版社。
2007 《文化的挑戰——文化全球化和社會發展的本土思考》,張小軍主編,香港:中國世紀出版集團有限公司。
2007 《能力與貧困——中國城市貧困的個案研究》,張小軍、裴曉梅主編,香港社會科學出版有限公司。
2002 《歷史與社會》(第七冊)。張小軍主編。教育部九年義務教育試驗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ISBN 7-107-16201-2/G·9291
2001 《清華社會學評論》,2001年第一期。執行主編。北京友誼圖書出版公司。
2001 《傳統與變遷——華南的認同和文化》,陳志明、張小軍編,北京文津出版社。
4、學術隨筆和翻譯
2010 中山先生論房地產,《社會學家茶座》2010年第5期。
2009 大湖人家,《社會學家茶座〉2009年第1期。
2008 統一與多樣化,載《這個世界,我們的——中歐思想者越洋對話》,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2008 印加文明和生態悲劇,《社會學家茶座》,2008年第6期。
2008 南美第一古跡——馬丘比丘,《社會學家茶座》,2008年第5期。
2008 利馬印象,《社會學家茶座》,2008年第4期。
2007 二分陷阱與中國本土思想,《社會學家茶座》,2007年第1期。
2006 誰在侵蝕中國文化的靈魂?《環球時報》第1180期,2006年6月13日第13版。
2004 《反抗還是共謀——阿米巴效應和人類變形蟲》,《社會學家茶座》,2004年第三期。
2003 《未畫句號的〈人類責任憲章〉》,《回顧與前瞻:建立一個協力盡責和多元的世界的對話》,歐洲梅耶人類進步基金會。
2000 《從王安石變法看官民關系》,《社會學家茶座》2002年第一期。
2001 《民族志的回顧與思考》,文思理著,張小軍譯,《清華社會學評論》,2001年第一期。
2000 《劃:話,化——江西人類學田野考察隨筆》,《二十一世紀》,2000年6月號。
近年主要研究項目課題(2000年以來):
2010-2012 清華大學自主科研項目:美沙酮療法戒毒的社會學和生理學綜合評估指標研究,負責人;
2009-2010 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課題(科技部2008ZX1000103):《我國艾滋病流行規律、疫情評估和預測方法研究》子項目:中國艾滋病傳播模式、干預力度和感染率定量關聯模型的研究,項目負責人;
2009 世界宣明會:雲南永勝扶貧綜合項目專項評估,項目負責人;
2008 世界宣明會:陝西商洛扶貧綜合項目中期評估,項目負責人;
2007-2008 世界銀行貸款項目:貴州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項目——社會影響評估項目,技術負責人;
2007 世界宣明會:甘肅臨夏扶貧綜合項目中期評估項目,項目負責人;
2007 清華大學艾滋病防治政策研究中心項目:中國艾滋病社會影響態勢指數體系研究,項目負責人;
2006 衛生部:第四輪全球基金艾滋病項目:社會性別主流化研究報告——貴州省,項目負責人;
2005-2007 清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項目:「在人類發展理論下反思全球化對中國社會的影響」,課題負責人;
2005-2006 世界銀行和中國社科院合作研究項目:「走出貧困:中國貧困的定性研究」,甘肅子項目負責人;
2005 DFID:中英艾滋病項目:四川涼山州政策支持項目,項目負責人;
2003-2005 國家社科基金辦公室: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北京、重慶、沈陽及蘭州四城市貧困人口生活形態研究,課題負責人;
2004-2006 教育部: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和兒童失學問題的系統性研究,課題負責人;
2004 英國國際發展部(DFID)與北京社科院社會發展資源中心項目:「社會發展的理論」,研究項目負責人;
2002-2003 英國國際發展部(DFID)項目:甘肅臨夏義務教育項目評估,項目負責人;
2001-2004 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十五」規劃項目:北京市城市貧困人口的性別、家庭和下崗因素研究,課題負責人;
2002 英國國際發展部(DFID)項目:甘肅貧困地區失學問題研究,項目負責人;
2000-2002 法國遠東學院:中、法合作研究項目:水利與民間組織,山西介休子課題負責人。

2. 史小軍的成就及榮譽

近年發表文章十餘篇,並獲若干項專利及階段性研究開發成果。2004年3月受聘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副教授。目前從事葯理學及天然產物活性物質研究。

3. 史小軍的介紹

史小軍, 清華大學副研究員, 從事葯理學及天然產物活性物質研究。

4. 同學你好!我的弟弟開學就上初三了,想到北大附中插班初三,想向你了解學校情況。QQ543813719不勝感激!

北大附中是由時任北京大學校長的陸平於1960年在北京市中學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1951年,政府為了提高工農分子的知識文化水平,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提

議在清華大學開辦了清華大學附設工農速成中學,1957年,工農速中完成了其歷史使命被改制為北京市104中學,這就是今天北大附中的前身。
1960年,按照北大校長陸平「小學-中學-大學-研究生院,四級火箭」的思路,由北京大學牽頭將北京市104中學改為北大附中,作為四級火箭的第二級,北京大學非常重視附中的建設,北大附中的首任校長由當時任北京大學教務長的尹企卓擔任,並從北京大學各個院系抽調了43名青年教師補充了附中的教師隊伍,後來這些下放的大學教師很多都成為中學名師。
在北京大學的全力支持下,北大附中很快就躋身北京市優秀中學的行列,當時的北大附中是全北京僅有的兩所接受外國友人子女就讀的學校之一,其中就包括了柬埔寨國王西哈努克親王的次子納拉迪波。
文化大革命爆發後,北大附中因其特殊的政治地位,又成為政治風暴的中心,受到迷惑和鼓動的青年學生爆發出野蠻的力量,在這里和臨近的清華附中成立了全中國最早的數個紅衛兵組織,有報道指出,文革中「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反動兒混蛋」的血統論口號也是源出於北大附中,(一說該口號起於北京外國語大學,由北大附中紅衛兵領袖彭小蒙在全國叫響)在文革期間的北大附中校園甚至還出現了紅

北京大學附屬中學歡迎你
衛兵毆人致死的惡劣事件。
北大附中在經歷了文革初期的混亂之後逐漸回復平靜,一批敬業的教師在文化革命的惡劣環境中堅持教書育人,在逆境中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在1978年首次恢復高考後,出自北大附中的歷屆畢業生在全中國很多省份摘得高考狀元的桂冠。
文革後教育系統回復正常,北大附中成為北京市重點中學,又成為北京市基礎教育示範高中。北大附中在高考和各類學科競賽中都取得過不俗的成績,是北京市高中名校之一。
編輯本段學校簡介
在40年來,北大附中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質量第一、突出特色、全面發展」的辦學思想,伴隨著幾代教師的辛勤耕耘和歷屆學生的成長,北大附中在教育事業上取得了累累碩果並已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和優秀的傳統,贏得了社會的贊譽、家長的信賴和學生的熱愛,成為「英才輩出的搖籃、名師成長的沃土、教育科研的基地」。

北京大學附屬中學教學西樓
北大附中地處中關村高科技開發區核心區,與北大、清華、人大、中國科學院相鄰。佔地75畝,教學實驗樓、圖書館、體育館、學生宿舍、食堂建築面積共4萬平方米,設有閉路電視系統、計算機系統、多媒體輔助教學一體化校園網路,是北京市科技活動示範學校、北京市青少年科技俱樂部基地學校、北京市體育、藝術傳統項目學校,全國知名中學科研聯合體總部和理事長學校。
編輯本段師資力量
北大附中的教師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用自身的人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格魅力和學術魅力培養和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學生。現有在崗教師117人,其中高級教師77人,特級教師11人,大學正高職教師1人。數學特級教師周沛耕是北京市首屆「十大傑出教師」,數學特級教師張思明是北京市第二屆「十大傑出青年」。數學、語文、物理、計算機、英語等學科共有北京市級中青年骨幹教師6人,各學科海淀區「學科帶頭人」20人。大多數教師畢業於北京大學等綜合性大學及重點師范大學。
編輯本段辦學成績
北大附中現有高中教學班34個,初中教學班18個(北達資源中學除外)。北京大

教學西樓
學與附中合辦的「大學——中學銜接試驗班」,每年招收一個班,經考核凡符合北京大學保送條件的直升北京大學。80年代以來,每年高考均取得好成績,80%以上統招生考入全國重點大學,其中近一半考入北大、清華等著名大學。學生參加各類學科競賽成績突出,千餘人獲北京市一、二、三等獎。在國際中學生學科奧林匹克競賽中,北大附中學生獲獎牌14塊,其中金牌9塊。在一、二、三屆北京市「雷達杯」科學英才少年大獎賽中,附中學生連續獲得第一名。10人獲北京市中學生最高榮譽獎金帆獎,16人獲銀帆獎。獨具特色的育人環境使附中的學生形成了富於理想,個性活潑,視野開闊,善於合作,敢於創新的特點,在大學和大學後的學習工作中具有美好的發展前景。

北京大學附屬中學
北大附中教育教學環境寬松,提倡和鼓勵創新精神,各學科教育改革旨在促進學生素質培養和全面發展,形成了「四重一主」(重基礎、重個性、重能力、重發展;充分尊重發揮學生主體性)的辦學特色。80年代起開設「小論文」寫作課程,堅持近20年,成果豐厚,獲北京市首屆基礎教育成果二等獎。近年來張思明老師數學建模課程及「導學探索」教學模式在教學中成績顯著,獲北京市首屆基礎教育成果一等獎和全國蘇步青教學一等獎。「學校心理教育模式研究」、「『青年英才』中學階段培養措施研究」、「大學與中學一體化貫通教育研究」、「高中綜合實踐課研究」、「素質教育與校園文化」、「素質教育與高校招生改革」等一批區、市、全國級研究課題促進了學校育人模式、課程結構、教學方式的革新和發展。
北大附中的校園是青春的校園、民主的校園、開放的校園。平等和諧的師生關

2001年至2009年校長 康健
系、教學相長的學術氛圍,體現著北京大學「愛國進步、科學民主、兼容並包」的傳統。團委、學生會凝聚了大批有使命感、責任心,勇於奉獻,才華橫溢的有志青年;廣播站、電視台、文學社、藝術團、運動隊、科學俱樂部等社團,豐富了學生校園文化生活,成為實踐、創造、增長才乾的園地。文學社是全國中學生文學社聯合會理事長單位,金帆交響管樂團獲99年北京市中小學生藝術節管樂第一名,曾出訪香港、台灣、美國波士頓和日本訪問演出均獲很大成功,舞蹈團99年代表大陸中學生赴澳門參加迎回歸文化交流活動,棒球隊多次參加中學生國際友誼賽,田徑隊在全國中學生運動會為北京市爭光,科技中心組織多種綜合實踐和課題學習活動,多位科學

1960-1966任校長尹企卓
院院士、北大知名教授在附中開設講座和論壇。每天都有學生根據自己的選擇參加的選修課和課外文、體、科技社團及實踐活動,每年假期學校組織多種形式的活動,擴大學生的視野,增長學識。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斯坦福大學的學生連續兩年到該校進行計算機網路應用和創業實踐培訓,該校與日本早稻田大學本庄高等學院、濟濟黌中學、清風學園,美國康科德中學、希德威爾中學、吉墨斯河谷中學,法國德比西中學,澳大利亞凱禮中學,加拿大勒庫姆中學等學校建立了友好關系,每年舉辦師生互訪等交流活動。
北大附中正在努力實踐「現代化創新型示範性高中」建設方案,積極構建具有北大附中特色的現代教育育人模式,熱誠歡迎和期待優

北京大學附屬中學
秀初中畢業生走進附中美麗的校園,實現自己青春的理想。
北大附中作為北京大學的一個組成部分,以北大「勤奮、嚴謹、求實、創新」校訓作為自己的校訓;堅持「打好基礎、培養能力、發展個性、提高素質」的教育教學指導方針;通過年近40年的努力,形成了重人才能力培養、重人才素質全面發展的辦學特色,並積累了豐富的辦學經驗。在基礎教學和素質教育及特長生培養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北大附中創辦於1960年,作為北京大學培養人才的「四級火箭」的基礎,她一開始就具有高層次的起點。40年來,她為自己寫下了一段雖然短暫卻又充滿奮斗的光榮歷史。
編輯本段辦學特色

1960-1968常務副校長劉美德
北大附中的辦學特色集中表現在教師隊伍的高層次上。北大附中有一批學者型的名師、優師,他們為附中教師隊伍的形成和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他們思想活躍、眼界開闊、冶學嚴謹、教學方式多樣,著眼於學生能力、素質的培養,致力於教材、教法和課程的改革,教學研究風氣濃厚。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北大附中培養了一支專業基礎扎實、知識視野開闊、理論研究深刻,學科全面、年齡結構合理、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的教師隊伍,形成了層次高、教法精、思路活、善創新的教學風格,建立了完整的教學研究系統,編寫了具有北大

1971--1980革委會主任、校長孟廣平
附中特色的教學用書。為進一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推出的「名師工程」已經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培養和引進了一批優秀青年骨幹教師;有相當一批教師在區、市乃至全國教育界享有聲望,成為本學科領域的專家和學科帶頭人,其中特級教師11人,占教師總數的8.5%;大學正高職教師1人,高級教師77人,佔66%;市、區學科帶頭人20人,市青年骨幹教師6人,佔22.2%。
北大附中的辦學特色還表現在育人環境和校園文化的高品位上。北大附中教學環境開放、民主,為廣大教師發展教學個性與特長,進行教育教學的探索和創新的實踐提供了良好的氛圍。如語文課堅持17年的小論文寫作,體育文化節的創設,學生自己設計的生物實驗,理科試驗班在大中學銜接方面的探索,在理科試驗班設文科綜合課,史地政教師同上一專業課題,數學應用與建模的實踐活動等一批有特色的學科教學設計相繼誕生、發展、成熟。北京大學「五四」科學與民主精神的熏陶使北大附中在中學界獨具魅力。


1980-1984代校長、1985-1992校長夏學之
大附中的辦學特色更表現在培養的學生高素質上。北大附中的學生思想活躍,富於理想,敢於置疑,勇於創新,教師支持鼓勵學生大膽探索、創新,注重學生綜合素質和個性特長的發展。相對較輕的課業負擔,使廣大學生有獨立思考、獨立鑽研的時間,各學科的教學都努力為學生主體性作用的發揮和創造才能的展現提供舞台和機會。這種環境使得附中成為「優秀

北京大學附屬中學
人才的搖籃」,在為北大、清華等重點高校輸送優秀畢業生和培養國際、國內學科競賽優秀人才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北大附中到目前為止共培養了9位「奧林匹克」金牌獲得者和三位「雷達杯」少年科學英才第一名。26名學生獲北京市中學生最高獎「金、銀帆獎」。上千名學生在各級各類學科競賽中獲獎。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和綜合實踐活動使北大附中學生的個性得到健康發展,綜合素質得到合面培養。全校目前有各學科興趣小組、俱樂部和社團40多個,參加的學生兩千多人次。經常組織專家講座、社會調查、專題采訪、學科實驗、課題研究、論文報告、編輯刊物

1997-2001校長趙鈺琳
、演講辯論等活動。第二課堂的活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個性特長,使一些在某方面有天賦

1992-1997校長毛美華
的學生得到了發揮、發展能力的天地。僅從90年以來,就有上千位同學在區、市、全國的各種科技製作、科技論文、小發明、徵文比賽、朗誦演講比賽、各類藝術比賽中獲獎,學校也連續九年被評為北京市科技活動先進校。1997年北大附中首批成為北京市科技活動示範校,1999年又確定為北京市青少年科技活動俱樂部活動基地學校。[1]
編輯本段高中部課程體系

理科常規體系自主創新體系文科發展體系自主出國體系培養在高中階段選擇自然學科作為學習主要方向、並願在高等教育階段選擇此方向深入學習的學生。培養有志參加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信息等學科競賽、並有一定基礎且願為此深入鑽研的學生。培養在高中階段選擇人文學科作為學習主要方向,並願在高等教育階段選擇此方向深入學習的學生。培養①准備在高中階段出國學習或高中畢業後進入外國高校繼續學習的學生。
②自願並有能力進行自主學習、自我安排高中學習課程的學生。
編輯本段國際部簡介
北京大學附屬中學國際部,是北京大學附屬中學和美國Hotchkiss高中合作創建的項目。
本項目宗旨是幫助中國學生,為適應美國大學的學習、生活做好充分的准備,在活動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技能和生活習慣。為中國的課程改革提供更多的經驗和借鑒。致力於培養能夠傳播兩國文化,並且增進兩國合作及友誼,同時能夠自如生存於兩國的國際化領袖。
編輯本段單元制與導師制
北大附中於2010年首先實行單元制與導師制。
單元制

北京大學附屬中學
單元制既是將高一高二分為六個不同的單元。
一、二、三單元為理科常規單元
四單元為文科單元
五單元為競賽單元
六單元為出國自主單元
其中每個單元都有自己的單元色
1——橙 理科常規單元長:張景山老師(數學)
2——黃 理科常規單元長:孫玉磊老師(語文)
3——綠 理科常規單元長:王來寧老師(語文)
4——青 文科實驗單元長:馬燕老師(英語)
5——藍 理科競賽單元長:曲小軍老師(心理)
6——紫 出國自主單元長:祝會清老師

熱點內容
大學講師怎麼晉副教授 發布:2024-09-29 01:07:29 瀏覽:828
大學生存法則 發布:2024-09-29 01:03:14 瀏覽:668
本科大學和學院 發布:2024-09-29 01:01:52 瀏覽:694
公交到松江大學城 發布:2024-09-29 01:01:50 瀏覽:962
中央財經大學河北教授老師講師 發布:2024-09-29 00:44:45 瀏覽:352
華東理工大學雷向欣老師郵箱 發布:2024-09-29 00:43:58 瀏覽:136
2015昆明醫科大學研究生專業目錄 發布:2024-09-29 00:34:45 瀏覽:652
二本本科大學有哪些 發布:2024-09-29 00:32:46 瀏覽:55
北戴河大學城地址 發布:2024-09-29 00:24:42 瀏覽:347
仲崇權教授大連理工大學 發布:2024-09-29 00:24:41 瀏覽: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