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sn大學城
『壹』 大連公交車路線(全部車次)
http://www.dalianbus.com/sngj/index_gjxl.html
非常實用,我都是到這里看,地圖啊,站點什麼都有版,早班末班加車票價權
『貳』 同濟大學校內建築的資料
和平摟
和平摟建造於1953年,建築面積約2600m ,由馮紀患設計,是一幢2屢磚木結構的內廊式教學、辦公用建築。該建築立面採用白牆灰瓦和木窗,體型簡潔形象質朴;平面呈L型,布局自由又不失嚴整整個建築功能、流線明確.盡度親切宜人,平潑中顯露出精細。該時期同類型和同風格的校園建築還有毗鄰的「工程實驗館」和「理化館」。從這組建築中,我們可以明顯地感受到設計者對江南民居建築的偏愛及運用現代建築設計方法的嫻熟,並將兩者完美地結合起來。
文遠樓
這是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成立之初的精緻夢想,現已成為永恆的經典。文遠樓於1953年建成,由黃毓麟、哈雄文設計。整座建築布局合理、體型豐富、外貌簡潔。二戰前後,現代主義風格深入影響中國,五十年代初誕生了一批非常優秀的本土現代建築,文遠樓便是其中之一,它是我國最早的典型的包豪斯風格的建築。但由於後來全國上下的復古主義建築思潮影響,包豪斯現代建築思想受到冷遇和批判,現代主義建築沒能在中國得到發展,直至改革開放後建築界才開始重新認識到文遠樓所隱含的重要歷史價值。20世紀90年代末,文遠樓被載入《世界建築史》,全國僅有37座建築獲此殊榮。
明成樓
位於文遠樓北側的明成樓承載著新一代同濟城規人最真切的回憶與生活。我們親切的叫她紅樓,我們戲謔地說自己做著迷幻的紅樓夢。
1987年8月,紅樓一期工程建成。1997年5月,二期工程建成。今年,又進行了較大規模的裝修。她最初的設計者是黃仁,但時至今日,它包容了太多紅樓人對盡善盡美的追求。
紅樓以進廳為主核心。進廳正對內庭院,使人一進館便看到開敞的室外空間。東面是三層教師行政用房,圍繞著一個經常進行各種集會、演講、陳列、展覽、聯歡及交流談話的次核心——多功能廳布置辦公用房;西面是兩體段四層教室及教學輔助用房,教室設計成1到5年級合用的大統間,有利於高低年級學生之間的學習、交流。兩體段之間為由二層向三層逐步升起的六個大台階,既便於二層和三層的到中庭,又便於中庭的人交流。中庭頂蓋用V形截面球節點鋼管空間桁架,屋面用U形夾絲玻璃,整個頂部輕盈通透、豁亮開敞,室內外成為一體。建築物外界面是利用廢鐵屑與陶土燒制出的暗赭紅色面磚,價格很低又使建築物能有別於其它建築,體現一種雄健陽剛之氣。今年學院重新裝修後,擁有了面積1000平米、目前全國建築院校中最大的圖書館;可儲存學生二十年的作業的大型圖檔館。
紅樓幾經改建,但它始終遵從最初的設計理念:注重交流空間,與自然結合,古今中外文化交融,低造價高品味。
C樓
C樓的主設計者是原同濟城規學院青年教師張斌。C樓位於學校西側,緊鄰學院大樓,因無道路進入,一直是校園中「隱匿」的角落。這座總建築面積10000平方米的新樓嘗試對它特殊和潛力進行「揭示」,重新建立它與校園整體的關系。
新樓的設計理念是一個充分鼓勵使用者交往的建築,一個在理性秩序中激發「隱匿」的率性激情與創作直覺的身心活動場所。在這里,建築空間被理解成一種流動的連續體,不同功能使用空間表現為不同類型的相對穩定的空間結構,而交通,休閑,景觀等非功能空間是活動的流動空間,它們包裹住功能空間,是交際活動的容器;在這里,設計者試圖突破服務空間與被服務空間的靜態關系,交往空間成為空間構成的主幹,而功能空間與它之間呈現一種動態的「即插式」關系——IT時代的非物質化圖景。
張斌介紹說,新樓的核心是居中貫穿的連廊系統,其中包含了一部貫穿所有工作樓面的直跑樓梯,以及一系列上下貫穿的光景,充足的天光和連續的空間使它成為所有師生的交往場所——一個充滿不連續情節的隨機空間,它容納了所有的可能。連廊北側是三個異質單元穿插的復雜系統:導師工作單元、機動工作單元、服務單元「接插」在不同高度上,之間被兩個流通的虛空間所包裹,一個是通高的室內休閑中庭,一個是室外的屋頂景觀花園,他們擁有一面共同的透明玻璃外皮,二層外皮與三個實體單元的不同穿插關系更增加了整個系統的流動性。半地下室提供了一個固定展廳,一個開放展廳,一個自助吧(兩層高)和一些設備用房。大樓上層部分玻璃樓面為固定展廳提供了間接的漫射天光。南側架空部分引入疊水及階梯式花圃,為地下室提供了一個生機盎然的休閑場所。另外,用一個兩層高的連廊將新樓的核心空間與老樓的辦公區中庭聯系起來,其下被一條下沉式車道穿過。為了達成從不透明到透明的不同變化,建築支撐部分主要為塗料牆面,而各單元的外皮分別使用了透明玻璃,半透明U型玻璃板、半透明鋼板網及拋光瓦楞鋁板等工業材料。
每一座樓都凝聚著同濟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的精神。同濟城規學院完整的承襲了包豪斯的教育思想。原系主任馮紀忠老先生曾經帶著10個包豪斯風格的設計方案去北京參評,被統統痛斥為資產階級的設計。回同濟後,老先生忿忿地說,我這輩子再也不去北京了。然而,城規人沒有放棄,始終堅持,堅持決不允許密集的「大屋頂」或「平屋頂」在校園的存在,於是就有了城規學院三幢性格鮮明的建築。性格鮮明中有一脈相承,那就是創新精神。
其他的這里有一個要付錢買的文章,實在要就去花點錢買來讀吧:
http://engine.cqvip.com/content/tu/94827x/1999/000/004/gc19_tu1_3424923.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