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城多少
『壹』 什麼是大學城
①「大學城」作為一種高等教育現象,率先出現在英美等一些高等教育發達的國家。通常指的是大學發展過程中,大學本身的規模越來越大,有的大學聚集在一起,大學周圍或大學校園本身成為具有一定規模的城鎮,常常被人們稱為"大學城"(University Town)。《教育大辭典》把"大學城"解釋為:"圍繞大學建立的社區。人口一般在5——10萬,為大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和便利的食宿、交通等條件。如義大利的波洛尼亞、英國的劍橋和牛津、日本的築波等。[1] 大學城的功能主要是為高校提供基礎設施和後勤系統社會保障,通過一定機制吸納高校入城辦學。國外大學城的生成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自然生成,如美國的波士頓,英國的牛津、劍橋等大學城,它們都經過百年以上的歷史自然形成;另一種是主動構建,如美國的密蘇里、日本的築波大學城等,它們是二戰後隨著高等教育的迅猛發展,由國家、地方政府、高等院校和企業等多方合作而共同構建的。
在中國,大學城建設是20世紀90年代繼高校合並、高校擴招之後高教領域的又一大手筆。2000年8月,廊坊東方大學城拉開序幕,其後上海松江、北京昌平等大學城相繼拔地而起,僅兩年時間,全國規劃建設的大學城達50多座,涉及21個省、市。2002年投入325.89億元,校園建築總面積達1436.97萬平方米,容納高校134所,在校學生59.7萬人。[2] 時至今日,大學城建設仍風起雲涌,而且爭先恐後做"大"文章,且有相當部分佔用了耕地。
大學城在中國的迅速崛起,其原因主要是:科教興國大前提,高校擴招大背景,城市化加速大契機。與傳統辦學模式相比較,大學城具有"社區管理政府化、教育資源共享化、基礎設施市政化、師生生活社會化、運轉機制市場化"等特色,研究者普遍認為,大學城建設有利於"擴大高等教育供給,促進經濟發展,推進城市化進程,提高辦學質量",它闖出了一條"集約化"發展之路,為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注入了新鮮活力,帶來了蓬勃生機。然而,在大學城"蓬勃發展"的背後,已經出現了一定的問題,或隱藏著巨大的發展隱患。究其根源是發展價值觀的錯位,若不及時加以修復,就會演變成現實的"圍城"和"大圈地"運動,重蹈幾年前各地大建經濟開發區的覆轍。因此,從理論上認清中國大學城建設的價值錯位,並指導在實踐中進行修復,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 中國大學城建設的價值錯位
所謂價值錯位,是指價值取向離開原來的或應在的位置。中國大學城建設發展中出現了價值錯位現象,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創建規劃錯位、發展模式錯位和生存理念錯位。現分述如下:
(一) 創建規劃錯位
規劃是一種比較全面的長遠的發展計劃,是行動的藍圖。中國大學城在創建規劃方面,出現以下幾方面的錯位:
1、 用地規劃趨大化
一些地方政府對大學城建設的必要性和基本條件缺乏應有的論證,對大學城定位不準,草率從事,好大喜功,以致於大學城越建越大,廊坊東方大學城佔地6.7平方公里,湖南"嶽麓山大學城"佔地44平方公里,河南"鄭州大學城"和湖北"黃家湖大學城"都是50平方公里。已開工的"廣州大學城"一期工程佔地17平方公里,二期規劃43平方公里;南京"仙林大學城"規劃面積則高達70平方公里……
全國大多數省份都在興建或擬建大學城項目,少則一兩個,多則八九個,而且是集教育、商貿、房地產、娛樂等於一體的。在全國的50多個大學城的建設用地中,有相當部分為耕地,用地多為行政劃撥,農民因征地獲得的補償偏低。而中國是個農業大國,土地是農民的根,這種大量佔用耕地的行為是短視的非持續發展的行為。正如位於廣州番禺區的小谷圍島上正熱火朝天地打造"中國第一大學城"之時,當地居民卻說:"大學城規劃的時候曾說房不上山、樹不能砍,如今小山丘推平了,樹更不知砍了多少,島上生態、氣候都被破壞了,這可是廣州的肺呀!
②美國密蘇里州東部城市,是聖路易斯的衛星住宅城。人口4.2萬(1980)。1906年設市。自1905年以來為華盛頓大學所在地,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