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研究專區 »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非典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非典

發布時間: 2024-10-05 13:50:34

① 非典中的英雄事件

有陳洪光、鄧練賢、葉欣、衛保周、丁秀蘭等。

1、陳洪光

陳洪光(1964年~2003年) 男,祖籍廣東東莞人,生前是廣州市胸科醫院二內科主任兼重症監護室主任。

2003年2月9日廣州市胸科醫院接到第一例「非典」病人開始,陳洪光同志100多天幾乎沒有離開過醫院的重症監護室,將自己的生命、健康置之度外,堅守崗位救治「非典」病人。

2003年4月16日,陳洪光同志被確診感染了「非典」,停止工作進行隔離治療。

2003年4月31日到5月3日轉入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接受治療,5月4日轉入廣醫一院呼研所,5月5日病情突然惡化,顱內腫脹,骨髓抑制,呼吸困難,搶救無效,沉睡60小時後於5月7日清晨6時光榮殉職,終年39歲。

2、鄧練賢

鄧練賢(1949年12月9日-2003年4月21日),漢族,台山市人,中共黨員,生前任中山三院黨委委員,傳染病科黨支部書記,傳染病教研室副主任,傳染病科副主任,主任醫師。

2003年4月21日,在抗擊非典的斗爭中,光榮殉職。在廣東抗非典戰斗中第一位因公殉職的醫生,身後被廣東省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被中組部追授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

5、丁秀蘭

丁秀蘭(1954年-2003年5月13日),女,1970年參加工作,1979年畢業於首都醫科大學,生前擔任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急診科副主任、主任醫師、黨支部書記。

2003年4月22日,為搶救非典患者不幸感染,丁秀蘭被轉到北京地壇醫院,北京市委、市政府一直關注丁秀蘭的治療搶救工作,有關領導要求不惜一切代價搶救丁秀蘭。

入院第3天,地壇醫院組織了院內專家會診,對她患重型SARS進行了確診,決定給予抗病毒、抗感染、提高機體免疫的治療。

2003年5月13日清晨4點15分,丁秀蘭終因多臟器功能衰竭被宣布臨床死亡,不幸以身殉職,永遠離開了她熱愛的崗位。

② 尋找板報資料

把2005年的工作搞得更好——記南洋初級中學工會學習教育工會三屆二次會議精神
2005-01-12 作者(來源):南洋初級中學工會 董其慶

1月11日下午,南洋初級中學工會召開工會積極分子會議,學校黨政領導和工會委員、工會小組長、退管會專職幹部、工會財務等17人出席。
工會主席傳達了1月6日區教育工會三屆二次會議的主要精神: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偉大旗幟,學習貫徹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和中國工會十四大精神,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工會工作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全面履職、突出維護的原則,重點抓好素質工程與校務公開工作,提升新形勢下做好群眾工作的能力。
大家回顧了2004年的一些工作,展望了2005年的工作意向。今年的重點是深化校務公開和教職工素質工程。工會工作要配合黨政,溶入學校的中心工作,提升我們學校教育教學水平,使學校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最近的教代會提出「提高專業素養,做減負增效的好教師」,二線人員也要提高專業素養。工會在學校黨政的支持下,寒假中將人手一冊《細節決定成敗》,組織全體教職工參加讀書活動,把開展讀書活動同刻苦鑽研業務、提高教學水平結合起來,同全面提高教師整體素質結合起來。
黨支部魏俊江書記稱贊工會積極分子在平時動作迅速,做了不少工作。他鼓勵大家為學校的可持續發展獻計獻策,各項工作積極帶頭,把2005年的工作搞得更好。

第一版

首都醫科大學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

培養基地隆重舉行揭牌儀式

本報訊 11月12日上午,首都醫科大學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隆重舉行揭牌儀式。教育部、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北京市公共衛生委員會、北京市衛生局等領導、張金哲院士、我校黨政領導、各附屬醫院院長、各學院與職能部處負責人參加了揭牌儀式。儀式由副校長王玉慧主持。原副校長陳嬿宣讀《教育部、國家計委關於批准有關高校建立「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的通知》,黨委書記呂兆豐教授宣讀《首都醫科大學關於建立首都醫科大學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的決定》(詳見一版)。首都醫科大學校長杜金香教授、北京市衛生局副局長梁萬年、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委員孫善存、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張堯學先後發表重要講話。

首都醫科大學國家人才培養基地是國家教育部、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共同研究決定批準的全國36個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之一(以下簡稱「人才基地」)。我校是北京市屬院校中唯一的中選單位,同時又是36個獲批項目中唯一的「臨床醫學應用型高級人才培養基地」。它是以首都醫科大學系統內的國家和北京市重點學科為基礎建立的學科資源整合的綜合平台。人才基地在首都醫科大學的統一領導下,以專科學院和專科學系的組織形式,開展臨床高級專門人才培養和追求學術目標的學科建設工作。根據學校目前的發展情況,人才基地首先建立「首都醫科大學北京神經外科學院」、「首都醫科大學北京眼科學院」和「首都醫科大學北京耳鼻喉科學院」 三個專科學院和「首都醫科大學神經病學系」、「首都醫科大學兒科學系」、「首都醫科大學口腔科學系」和「首都醫科大學呼吸病學系」 四個專科學系。各專科學院和學系負責人全部由本學科著名專家擔任。

校長杜金香教授在揭牌儀式上作重要講話(詳見講話全文)。北京市衛生局副局長梁萬年講話指出,健康將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動力和保障。今後的醫院不僅僅是治療疾病的地方,更重要的是成為科學研究、知識創新的基地和高新人才的孵化器、追求健康的場所。首醫大人才基地的建立對北京醫療服務產業具有巨大的支撐和保障作用。北京市教委委員孫善學在講話中對人才基地的建設提出了三點希望,一是切實加強對基地建設的領導,領導責任到位,基地組織到位、政策到位,配套的資金、人才到位;二是要在基地的組織工作中不斷創新,在課程、培養方案、醫教研的結合等方面要有首醫的特色;三是要通過基地建設積累經驗,起到示範帶動作用,為市屬市管院校的教學改革提供很好的經驗。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張堯學在講話中指出,人才基地建設方案很有新意,在專業醫院的基礎上創建專業的醫學院的新模式,可以把學歷學位教育和繼續教育結合起來,對加強醫學教育中的繼續教育具有重要意義,希望首都醫科大學人才基地越辦越好。

(黨委宣傳部)

校黨委對學習貫徹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做出部署

本報訊 日前,校黨委制定下發《關於學習貫徹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通知》,對學習貫徹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做出具體安排。通知要求要認真學習文件,深刻領會精神;緊密結合實際,切實推動發展;加強組織領導,形成良好氛圍。號召全校師生以出色的工作成績、強大的凝聚力來推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推動學校在創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醫科大學的道路上加速前進。

據悉,10月31日,校黨委理論中心組認真學習了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交流了學習體會。

(宣傳部)

首都醫科大學關於建立

首都醫科大學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的決定

為適應我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要求和生物技術產業發展對人才的迫切需求,實現我國生物技術產業化高層次人才培養的跨越式發展,積極發揮高等醫學教育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根據教育部和國家計委有關通知精神,我校決定建立首都醫科大學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

1、 性質與任務

首都醫科大學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是以首都醫科大學系統內的國家和北京市重點學科為基礎建立的學科資源整合的綜合平台,在首都醫科大學統一領導下,以專科學院和專科學系的組織形式,開展臨床高級專門人才培養和追求學術目標的學科建設工作。

2、 管理機構

為切實加強此基地的建設與管理,學校成立「首都醫科大學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建設與管理委員會」,負責領導基地的建設與管理工作,其組成人員如下:

名譽主任: 王忠誠

顧 問: 吳英愷 胡亞美 張金哲

翁心植

主 任 委員:杜金香

副主任委員:張國華 梁萬年 呂兆豐

陳 嬿 王玉慧 齊 昉 張 建

王 辰 韓德民 戴建平 李仲智

孫 正

委員:(以姓氏筆劃為序)

馬 莘 王寧利 尤 紅 毛 羽 王松靈

王莒生 申昆玲 李義庭 仲生海 劉 建

張兆光 陳改清 張茂先 陳寶英 張 健

陳鐵軍 線福華 趙春慧 趙繼宗 賈建平

賈建國 席修明 高曉蘭 崔樹起

3、 院系設置

根據學校目前實際情況,基地首先建立「首都醫科大學北京神經外科學院」、「首都醫科大學北京眼科學院」、「首都醫科大學北京耳鼻喉科學院」三個專科學院和「首都醫科大學神經病學系」、「首都醫科大學兒科學系」、「首都醫科大學口腔科學系」和「首都醫科大學呼吸病學系」四個專科學系。由王忠誠擔任首都醫科大學北京神經外科學院院長,王寧利擔任首都醫科大學北京眼科學院院長,韓德民擔任首都醫科大學北京耳鼻喉科學院院長,賈建平擔任首都醫科大學神經病學系主任,王辰擔任首都醫科大學呼吸病學系主任,李仲智擔任首都醫科大學兒科學系主任,孫正擔任首都醫科大學口腔科學系主任。

(2003年10月24日)

在首都醫科大學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

人才培養基地揭牌儀式上的講話

校長杜金香

尊敬的各位領導、專家,同志們:

經教育部、原國家計委批准,我校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36所高校首批成為「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建設學校。今天,首都醫科大學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正式啟動,在這里舉行隆重的揭牌儀式。我代表學校黨政領導對到會的各位領導、專家表示誠摯的歡迎!對給予這個基地極大支持與關心的領導、專家、師生們表示衷心地感謝!

建立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是首都醫科大學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一件喜事。我校是北京市屬院校中唯一的中選單位,同時又是36個獲批項目中唯一的「臨床醫學應用型高級人才培養基地」。這充分體現了各級領導對北京醫葯衛生教育事業的支持和關心,同時也充分展示了多年來北京市醫學教育取得的成績,展示了首都醫科大學的整體實力。它有利於首都醫科大學醫學教育資源和學科的進一步整合,有利於北京市醫葯衛生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對我校來說,這個「基地」的建立既是一個難得的機遇又是一個嚴峻的挑戰。21世紀中國要在知識經濟佔主導地位、科技競爭十分激烈的世界上爭取得到飛速的發展。在這一發展中,正在深刻影響著全世界知識經濟格局的生命科學高新技術和新的醫療與衛生運行模式都將起著重要的支柱和推動作用。醫學科學的發展在今後相當長的時間內將更加受到全社會的關注。因此,能不能站在生命科學高新技術革命和醫療衛生模式轉換的最前沿是醫學院校能不能生存發展、能不能在國家科教興國戰略中完成自己應該承擔的使命的根本要求,也是我們培養高素質醫學人才的要求。北京是首都,是全國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又是國際交往的中心,這種地位決定了對各項事業發展的很高的要求,要求北京市要達到國內一流的醫葯教育水平、預防保健水平、生物醫學技術水平和醫療服務水平,這對首都醫科大學的發展和建設提出了很高的標准。努力達到和保持北京市醫葯教育和衛生事業的一流水平,是我校在新世紀的重要歷史使命。我校是北京市唯一一所市屬重點醫學院校,是北京高等醫學教育的龍頭和主體,承擔著為首都醫葯衛生事業培養輸送高級專業技術人才的重要使命,是健康衛士的搖籃,也是醫學科學研究和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基地。目前有13所各具特色和優勢的臨床醫學院;有3個國家級重點學科,7個北京市重點學科,2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有39個博士點,55個碩士點,2個博士後流動站。有院士5人,博士生導師130人,碩士生導師600人,副教授及相當職稱以上人員2500多人。多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通過廣大的醫學專家和醫務人員的努力,我們各個附屬醫院不斷地發展壯大,並且各具有特色學科,學術水平高,在全國乃至於世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為醫學事業作出了自己的貢獻。隨著事業的發展,我們深深感到加強學科建設的整合、培養高水平的醫學專門人才、向更高的水平邁進是當務之急。今天,被批準的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的建立給了我們難得的機遇,我們應該抓住基地建立的有利契機,發揮醫學教育基礎性和先導性的作用,為21世紀醫學事業的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但是,建立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而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時間緊、任務重、要求高。我校組織力量經過多次論證,決定把這個基地構建成為以首都醫科大學系統內的國家和北京市重點學科為基礎的學科資源整合的綜合平台。基地在首都醫科大學的統一領導下,以專科學院和專科學系的組織形式,開展臨床高級專門人才培養和追求學術目標的學科建設工作。學校成立了基地建設與管理委員會,由著名專家王忠誠、吳英愷、胡亞美、張金哲、翁心植等5位院士及市教委、市衛生局、我校校領導、各專科學院和學系主要負責人、臨床醫學院負責人、學校有關職能部門負責人組成。根據學校目前的發展情況,在基地中首先建立了「首都醫科大學北京神經外科學院」、「首都醫科大學北京眼科學院」、「首都醫科大學北京耳鼻喉科學院」 三個專科學院和「首都醫科大學神經病學系」、「首都醫科大學兒科學系」、「首都醫科大學口腔科學系」、「首都醫科大學呼吸病學系」 四個專科學系。各專科學院和學系負責人全部由本學科著名專家擔任。學校還認真制定了基地建設與管理章程,明確了基地的性質、組織機構、功能、任務及運行機制。

這三個學院、四個學系是在各級領導、專家的重視與支持下,在學校基礎與臨床的共同努力下建立的,是首都醫科大學的新生事物。我們希望今後能有更多新的學科成為國家和北京市重點學科,進入到這個「基地」來。學校將不斷努力為各專科學院和學系的發展創造條件,希望各專科學院和學系嚴格遵守《首都醫科大學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建設與管理章程》,大力加強基礎學科與臨床學科的結合,大力加強首都醫科大學系統內相同學科資源的整合,高度重視面向北京和全國的臨床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同時在實踐中積極探索有效的發展模式。也希望各專科學院和學系注重學科團隊建設,明確本學科的建設目標,加強溝通與協作,增強凝聚力和向心力,解放思想,開拓創新。相信在各級領導一如既往的支持和指導下,通過全體首醫人的齊心協力、拼搏努力,首都醫科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一定能夠建設成為集醫學教學、科研與產業化為一體的醫葯衛生事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基地,為實現學校「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奮斗目標、為首都經濟的發展,為人民的健康作出更大的貢獻。

豐台區人大代表換屆選舉工作開始

我校被確定為右安門分會第一選區

本報訊 按照市、區兩級人大常委會區人民代表大會換屆的決定精神,豐台區人民代表大會換屆工作於2003年9月15日開始。我校被確定為右安門分會第一選區,選區還包括玉林西里、玉林東里三區兩個社區,北京市殘聯、右安門環衛所和西南郊所三個單位。根據右安門分會的安排,我校成立了首都醫科大學選舉工作組,林瑞海同志任組長,任世和同志任副組長兼辦公室主任。

目前,選舉工作組已完成選民登記工作,截止11月11日共登記選民7988人,已於近日張榜公布。(選舉工作組)

呂兆豐教授為學生開辦「我們vsSARS」講座

本報訊 11月13日下午,階梯教室座無虛席。黨委書記呂兆豐教授的講座「我們與SARS」吸引了全校的學生幹部。

呂教授的講座,不僅是一堂精彩的醫學專業課,還是一次生動的醫德教育課。它使同學們懂得了醫學生、醫生的責任,加深了對「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的理解,增強了學生的職業責任感和使命感,同時為全校學生防SARS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學生們堅信,在校黨委的堅強領導下,在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用科學的方法、嚴謹的態度、務實的精神和樂觀的心情與SARS斗爭,一定會打一場更漂亮的勝仗!

③ 抗非典戰士有哪些

1,葉欣

葉欣(1956年7月9日-2003年3月25日),女,漢族,出生在廣東湛江市徐聞縣,畢業於廣東省中醫院衛訓隊,中共黨員。生前系廣東省中醫院急診科護士長,是該院護士長中最年輕的,抗擊非典英雄模範。在抗擊非典的戰場上她獻出了寶貴的生命,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2,李曉紅

李曉紅(1974年7月-2003年4月16日),女,1997年12月入伍,2001年7月入黨,生前系武警北京總隊醫院內二科主治醫師。入伍以來,榮立三等功一次,被評為學雷鋒標兵。

2003年4月16日凌晨3點30分光榮殉職,年僅28歲。2003年5月1日被中組部追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被武警北京總隊追記一等功,並被批准為革命烈士。

3,鄧練賢

鄧練賢(1949年12月9日-2003年4月21日),漢族,台山市人,中共黨員,生前任中山三院黨委委員,傳染病科黨支部書記,傳染病教研室副主任,傳染病科副主任,主任醫師。

2003年4月21日,在抗擊非典的斗爭中,光榮殉職。在廣東抗非典戰斗中第一位因公殉職的醫生,身後被廣東省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被中組部追授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

4,梁世奎

梁世奎(1946年6月9日-2003年4月24日),男,中共黨員,出生於太原市,生前系山西省人民醫院急診科主任,山西省人民政府追授為「革命烈士」。2003年4月24日8時,因疾患過重不治身亡。是山西省首位為救治非典患者而殉職的醫務工作者。

5,丁秀蘭

丁秀蘭(1954年-2003年5月13日),女,1970年參加工作,1979年畢業於首都醫科大學,生前擔任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急診科副主任、主任醫師、黨支部書記。2003年5月13日清晨4點15分,丁秀蘭終因多臟器功能衰竭被宣布臨床死亡,不幸以身殉職,永遠離開了她熱愛的崗位。

④ 2003年的春天白衣戰士王晶的感人故事

丁秀蘭,女,1954年出生,1970年參加工作,1979年畢業於首都醫科大學,歷任北京朝陽醫院內科住院醫師、住院總醫師和主治醫師,中共黨員,生前擔任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急診科副主任、主任醫師、黨支部書記。
為搶救非典患者不幸感染,4月22日,丁秀蘭被轉到北京地壇醫院,北京市委、市政府一直關注丁秀蘭的治療搶救工作,有關領導要求不惜一切代價搶救丁秀蘭。入院第3天,地壇醫院組織了院內專家會診,對她患重型SARS進行了確診,決定給予抗病毒、抗感染、提高機體免疫的治療。
5月2日,丁秀蘭呼吸困難加重,醫院當夜組織朝陽醫院、復興醫院知名專家參與組成的治療搶救小組。5日,丁秀蘭的呼吸困難進一步加重,呼吸頻率每分鍾30次上下,血氧飽和度為85-89%。6日,專家組請來人民醫院、協和醫院、北醫三院、朝陽醫院、復興醫院、地壇醫院的21位專家和特意由廣東趕來的肖正倫教授一起會診。會診意見認為,丁秀蘭目前存在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應立即輸注新鮮血漿、血小板及肝素進行治療。 10日,鍾南山院士和北醫三院趙明武教授、朝陽醫院王辰教授等親臨指導搶救。11日,市裡再次組織北京、廣東的27名專家會診,認為丁秀蘭已處於多臟器功能衰竭,建議施行床旁連續血液濾過治療。當日,醫院緊急施行了床旁血液濾過透析,治療持續24小時後,又進行了分子吸附再循環的新型血液凈化治療。
2003年5月13日清晨4點15分,丁秀蘭終因多臟器功能衰竭被宣布臨床死亡,不幸以身殉職,永遠離開了她熱愛的崗位。

⑤ 丁秀蘭的故事

丁秀蘭是一位在平凡崗位上默默耕耘的醫務工作者。面對非典病魔,她沒有什麼豪言壯語,只有堅定的眼神和匆忙的腳步。生前,她沒有引起人們太多的關注,頭上少有耀眼的光環,甚至沒有多少人留心她在一線付出的種種辛勞。她只是在日常的一點一滴中,忠實地履行著救死扶傷的職責。

可當她離去後,人們卻被她的事跡深深感動了,並對她寄予無盡的思念。人們發現,倒下去的是一位好同事、好醫生、好黨員,是一個平凡而又偉大的人。

發生在丁秀蘭身前身後的故事說明:為人民做好事的人,人民永遠不會忘記。

她是一位挽救過無數生命的醫生。面對肆虐的非典疫情,她毫不猶豫地奔向被病魔擊倒的人群,勇敢地站在抗擊非典第一線的最前沿。

她是一位眾多人執意挽留的患者。在她病重期間,家人和同事為她日夜祈禱,包括鍾南山院士在內的10多位專家先後多次為她會診,一位康復出院的女大學生主動為她獻出血清。

然而,人們期待的奇跡沒有發生。5月13日凌晨,噩耗從北京地壇醫院傳來:在同非典病魔頑強抗爭了近一個月後,因多臟器衰竭,她永遠地離開了深愛著她的人們,離開了她深愛著的工作崗位,終年49歲。

她就是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急診科副主任、急診科黨支部書記、主任醫師丁秀蘭。

離開這個世界時,她沒說一句話,只把無盡的思念留給人們。

丁秀蘭病逝的噩耗傳來,北大人民醫院的所有醫務人員都沉浸在萬分悲痛之中。院長呂厚山詢問救治丁秀蘭的醫護人員:「丁大夫有沒有留下遺言,有什麼未竟的心願?」醫護人員搖頭無語。聽說朝思暮想的媽媽離她而去,遠在國外求學的女兒申潔悲痛欲絕。她打電話問爸爸:「媽媽走時,可有什麼囑咐的話?」父親申業桐無言以對。

丁秀蘭病危時,病魔已經將她折磨得精疲力竭。離開這個世界時,她沒有說一句話,只把無盡的思念留給人們。

采訪北大人民醫院主管醫療的副院長王吉善時,他開口就說:「說實話,我不想提丁秀蘭的名字,提起來我就掉眼淚……」

聽說丁秀蘭去世了,剛剛從一線撤下來的醫生、護士們犧牲寶貴的輪休時間,自發聚在北大人民醫院門口悼念丁秀蘭。望著丁秀蘭辦公室的窗口,他們個個哭成淚人:「丁大姐,你太累了,在天堂好好歇歇吧……」

這些天來,從早到晚,總有人來到北大人民醫院的門口。人們或無語佇立,默默哀悼,或將一束束白的菊花、紅的康乃馨放在門口,有的還附上一段留言寄託哀思。一位丁秀蘭救治過的患者在留言中說:「丁大夫,我的救命恩人,您一路走好。」一位曾在丁秀蘭指導下在醫院實習過的醫科大學畢業生在留言中深情寫道:「雨絲中,曾朝夕相處的您含笑走來,還是那份慈愛的目光;花叢里,又飄來您白色的身影,步履仍然是那樣匆忙。不忍看您的微笑,不忍看您的身影,淚水,只能用淚水向您揮別!淚水,多想用淚水把您挽留!」

為紀念丁秀蘭,由共青團中央、中央黨史研究室、國家檔案局主辦,團中央信息辦、國家檔案局辦公室、北大人民醫院和中青網共同承辦的網上「丁秀蘭紀念館」於5月14日開通。短短3天時間,超過5000人次登錄紀念館留言。

在眾多的留言中,老作家舒蕪先生的一段留言特別引人注目。舒老說:「我於3月25日晚,因老年性肺炎到人民醫院看急診,留住醫院,4月11日病癒出院回家。看急診時,曾接觸過丁秀蘭大夫。現在對於她的殉職,懷著特別的敬意。這里,借用老友黃苗子先生近作一首表示我的敬意。」這首題為《白衣頌》的詩中寫道:

壯哉醫葯師,生死置度外,挺身第一線,白衣多仙子;

矢溺唾涎污,扶持近尺咫,二十四小時,無休亦無寐;

問女何所思?天地有正氣,問女何所憶?病床與輪椅;

非典漸得控,醫護皆勇義,事跡太感人,觀之頻掩涕。

「如果她能康復,她還要到第一線去,想攔也攔不住。」

在家人、同事眼裡,丁秀蘭非常熱愛生活。每逢節假日,只要不值班,她常約上家人、朋友到郊外度假。看到醫院院子里鮮花盛開,她會情不自禁地低下頭,去細品生命的芬芳,那細致的動作充滿欣喜和憐愛。住院期間,當病情一度好轉,她便打電話讓丈夫送件毛衣過來:「記住,拿件顏色鮮艷一點的。」彌留之際,她下意識地伸出已經浮腫的手,使出全部力氣抓住身旁的醫護人員,那樣子流露出對生的強烈渴望、對生活的深深眷戀。

女人味兒、人情味兒十足的丁秀蘭,當時是懷著怎樣的心情走向抗擊非典第一線的呢?她有沒有怕過?

丁秀蘭的愛人說:「離家去醫院時,她像每次加班一樣,平靜地告訴我:『醫院有病人,我得趕過去。』」

陪伴丁秀蘭走完最後一段生命旅程的北大人民醫院急診科護士長徐國英說:「她有過擔心,但她絕不害怕,更不會退縮。對她來說,救死扶傷的職業意識已經深入骨髓。」

「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選擇做醫務工作者,就是選擇了奉獻。」這是丁秀蘭常說的兩句話,也是她33年從醫生涯的真實寫照。在平時工作中,她一絲不苟,盡職盡責。面對病人,丁秀蘭總是那樣和藹可親。無論多忙,她都要堅持親自為科室收治的每一位病人查體、安排就診。遇到經濟有困難的病人,她總是想方設法給予幫助,有時甚至掏出自己的錢。

在此次抗擊非典的戰斗中,急診科無疑是醫院的第一道防線,而作為急診科副主任、急診科黨支部書記的丁秀蘭更是站在第一道防線的最前沿。她明明知道,多接觸一次病人,就多一次被感染的危險,但她還是像平時一樣,毫不猶豫地來到病人面前,奔波於患者的床前,為他們問診、查體,匆忙的腳步聲似乎告訴人們,她根本沒有時間考慮個人的安危。她就這樣日夜不停地忙碌著,用她已過中年的身軀抵禦著疲倦。

終於有一天,當丁秀蘭開完院里的一個防治非典的會議回來時,對護士長說了句:「我感覺有些冷」,接著就病倒了。不惑的年紀,加上長時間的勞累,使她的病情發展很快,持續的高熱和渾身酸痛乏力折磨得她寢食難安。

躺在病床上的丁秀蘭仍然沒有忘記醫生的職責。看到診療專家前來查房,她強忍病痛和他們探討病歷,並詳細地將自己的患病感受、病情發展情況記錄下來。她說:「這些都是難得的資料,出院以後我還要好好研究。」

丁秀蘭的愛人說:「我敢斷定,如果她能康復,她還要到第一線去,想攔也攔不住。」

「她心裡時刻想著別人,惟獨沒有她自己。」

在北大人民醫院急診科采訪,一提起丁秀蘭,所有人的眼圈都紅紅的。科主任朱繼紅說,在急診科,丁秀蘭是一位受人愛戴的老大姐。她心裡時刻想著別人,惟獨沒有她自己。為減輕其他人的負擔,每天晨曦初露,她就趕到醫院;夜幕降臨,她的身影仍留在醫院。許多個節假日,她主動要求連續值三班。大家勸她休息,她只說一句:「能幫一點就幫一點。」

每當遇到難處,科里的年輕人都願意向丁秀蘭傾訴,而她又偏偏是出了名的「菩薩心腸」,總是犧牲休息時間,耐心地與他們交流溝通。急診科的進修醫生多,一些醫生的家在外地,丁秀蘭更是時常關心他們的生活。今年大年三十,她把不能回家的醫生請到了自己的家中,為他們包餃子,做年夜飯,使大家度過了一個快樂的除夕。

作為黨支部書記,丁秀蘭關心科里每一個人的成長和進步。她常對科里的年輕黨員說:「你是共產黨員,應該帶頭做好工作。」為普及急救常識,丁秀蘭組織支部人員,利用休息時間到海淀區為社區服務站的醫護人員搞培訓。她常說:「我只是盡我的能力做好我應該做的事。」身教重於言教,在她的帶領下,急診科支部連年被評為先進黨支部。

躺在病床上,丁秀蘭心裡想著的還是別人。看到年輕病友心情煩躁,她舉著輸液瓶挨到他們的床前,用長者特有的關懷安慰他們,指導他們如何正確使用呼吸機。有一次,她打電話讓愛人給她包些餃子送過來,當餃子送來後,她卻不吃,而是讓護士用一次性消毒碗把餃子分成幾份,送給同病區的幾個病重的年輕人吃。她總是批評護士們進她房間巡視的次數太多,每次護士進來時,她總是不停地攆她們:「快出去吧,別傳染你們!」為了減輕護士的辛苦,她竟夜間不睡覺,自己盯著輸液,任憑護士們怎麼勸她,她總是固執地說:「你們不能太勞累,不然抵抗力會下降,我反正晚上也睡不著,無所謂的。」

4月22日,因病情加重,丁秀蘭被轉到地壇醫院,她對送行的同事們一再說:「離我遠點,不要傳染你們。」在地壇醫院的日日夜夜,丁秀蘭心裡想的還是患病的戰友和堅守在一線的同事。在說話已經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她讓醫護人員轉告其他有病的同事:「用呼吸機時,要多抹石蠟油……」

丁秀蘭雖然走了,可她的英名和事跡卻在廣為傳揚。在網上紀念館,一位網友用這樣的詩句贊美丁秀蘭:

群芳譜中一秀蘭,

忠骨柔情藏青山。

化作春泥無憾意,

清香長留天地間。

熱點內容
易烊千璽高考過本科分數線了嗎 發布:2024-10-05 17:17:34 瀏覽:820
重慶工商大學本科結業 發布:2024-10-05 17:17:12 瀏覽:68
安徽理工大學最好的專業 發布:2024-10-05 16:52:23 瀏覽:994
灤南到大學城班車時刻 發布:2024-10-05 16:52:09 瀏覽:489
重慶理工大學大一體育老師 發布:2024-10-05 16:41:13 瀏覽:983
編導專業一本大學排名 發布:2024-10-05 16:18:53 瀏覽:774
體檢不過關能上大學嘛 發布:2024-10-05 16:14:38 瀏覽:518
南京理工大學化工考研 發布:2024-10-05 15:41:20 瀏覽:3
四川大學留美副教授韓 發布:2024-10-05 15:27:51 瀏覽:672
自考本科和自考獨立本科區別 發布:2024-10-05 15:23:32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