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附屬中學全景
『壹』 有沒有人知道武漢大學的具體路名和背景呢
武漢大學歷史
1893年11月29日,湖廣總督張之洞向清朝光緒帝上奏《設立自強學堂片》。他認為「蓋聞經國以自強為本」、「自強之道,以教育人才為先」,故取「自強」二字。這座新式高等專門學堂位於湖北武昌三佛閣大朝街口,開辦之初,設方言、算學、格致、商務四門。由此揭開了近代湖北高等教育的序幕。1896年礦務、化學學堂並入自強學堂,後者增加自然、工程教育。方言一門逐步擴大為英語、法語、德語、俄語、東文(日語)5門。
1902年10月自強學堂遷往武昌東廠口,改名方言學堂。課程設有地理、歷史、算術、公法、交涉等。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方言學堂因教育經費緊張被迫暫停辦學。此後湖北時局逐漸緊張,同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清朝迅速滅亡,方言學堂無法立即復校,武漢大學辦學中斷。
1913年,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成立後,規劃在全國設立六所高等師范學校,決定以原方言學堂的校舍、圖書、師資為基礎,改建國立武昌高等師范學校。1923年9月國立武昌高等師范學校改名國立武昌師范大學。1924年9月國立武昌師范大學改名國立武昌大學。1926年國立武昌大學與國立武昌商科大學、湖北省立醫科大學、湖北省立法科大學、湖北省立文科大學、私立武昌中華大學等合並為國立武昌中山大學(又稱國立第二中山大學),設有大學部和文、理、法、經、醫、預6科、17個系、2個部。[1]
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以原國立武昌中山大學為基礎,改建國立武漢大學,下設文、法、理、工4個學院。1929年2月法學家王世傑成為國立武漢大學首位正式校長。他認為國立武漢大學不能滿足於現有的4大學院,提出要把學校辦成擁有文、法、理、工、農、醫6大學院的萬人大學。1930年3月國立武漢大學新校舍一期工程正式開工。1932年3月學校由東廠口遷入珞珈山新校舍。1935年學校開辦研究生教育。1936年成立農學院,從而發展成為有文、法、理、工、農5個學院15個系2個研究所的綜合大學。[1]1937年國立武漢大學與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和國立浙江大學統一進行招生考試,從而躋身「民國五大名校」。同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西南的盧溝橋附近發動七七事變,揭開了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序幕。此後上海、南京相繼被日軍佔領,武漢成為中國的戰時首都,國共兩黨大量政治軍事人士雲集珞珈山校園指揮對日抗戰。1938年因日軍攻打華中地區,國立武漢大學被迫西遷四川樂山繼續辦學,農學院並入中央大學。武漢淪陷後,日軍將武大校園辟為其中原司令部。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同年9月1日,國立武漢大學成立復校委員會,1946年10月,學校遷回武昌珞珈山,恢復農學院。1947年,學校設立醫學院及其附屬醫院,形成了文、法、理、工、農、醫6大學院21個系8個研究所。[1]國立武漢大學是武大110多年歷史中辦學質量最高、國際影響最大的階段,至今仍無法被超越。
1949年,國立武漢大學被中國共產黨接管並更名為武漢大學,得以繼續辦學。1950年代經過院系調整後,武大損失慘重,工科、農科和醫科全都被獨立或並入其他高校,成為文理科綜合大學。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後,武漢大學大批學者(包括當時的校長李達)受到不同程度的迫害,武大辦學實力再次受到沉重打擊。1981年7月,劉道玉擔任武大校長,在校內推行一系列教學和管理體制改革措施,大力開展與世界著名大學合作交流,使武大迎來了1949年後的第一個快速發展期。然而,由於其改革被認為過於激進,1988年4月劉道玉被免職,此後武大再次進入長達數年的緩速發展期。2000年8月2日武漢大學與其周邊的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湖北醫科大學合並組建新的武漢大學,從而再次成為學科門類齊全的高等學府。
以下是1950年代全國高校院系調整過程中與武漢大學有關、並辦學至今的高等院校:
華北地區:北京大學,天津大學,河北農業大學 等。
東北地區:沈陽農業大學 等。
華東地區:同濟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河海大學,江南大學,山東大學 等。
華中地區:河南大學,鄭州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中師范大學,華中農業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南大學,湖南大學,湖南農業大學,南昌大學,江西農業大學 等。
華南地區: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廣西大學 等。
西南地區:四川大學 等。
基本概況
武漢大學坐落在湖北省武漢市武昌珞珈山麓。校園坐擁珞珈山,環繞東湖水,地勢蜿蜒起伏。[2]校內四季常青,季季有花,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有種子植物120科、558屬、800多種,其中11科17種為珍稀瀕危植物。[3]早期建築古典莊重,與周圍環境和諧相處。因此被稱為「中國最美麗的大學之一」[4]。校園里時常可見游覽的中小學生、拍攝婚紗照的情侶或午休的的士司機。
珞珈山
主條目:珞珈山
珞珈山位於武昌中部,東湖西南岸邊,由十幾個相連的小山組成。珞珈山海拔118.5米,為東湖南岸臨湖最高峰,山頂可遠眺東湖全景和武漢景色。
珞珈山校園於1950年被劃為武昌東湖風景區范圍,1982年11月,被國務院審定為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武漢東湖風景區的十個游覽區之一。目前東湖風景區分為六大游覽區,其中的珞洪區就是珞珈山(景名「珞珈書鄉」)和其西側的洪山(景名「古剎塔影」)。1993年,武漢大學校園被中國綠化委員會評為「全國綠化300佳」單位;1998年又被湖北省評為首批園林式校園;2000年,武漢市制定《山體湖泊保護條例》,把珞珈山一帶區域劃為主城區「一級山體保護區」,總面積達1289.355畝。
早期建築
主條目:武漢大學早期建築
1928年8月,以地質學家李四光為委員長、以林學家葉雅各為秘書的國立武漢大學新校舍建築設備委員會成立,並選定風景秀麗的武昌羅家山(又名「落駕山」,後更名「珞珈山」)為大學新校址。隨後,李四光和葉雅各邀請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系、對中國建築藝術頗有研究的建築師開爾斯(F. H. Kales)先生從上海來武漢設計校園總體布局和規劃,聘請同樣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繆恩釗先生任新校舍監造工程師。
新校舍一期工程於1930年3月開工,1932年1月完工;二期工程於1932年2月開工,1937年7月完工;只剩下醫學院、大禮堂、總辦公廳因經費不到位未建。1938年3、4月間,武漢被日軍三麵包圍,武大被迫西遷至四川樂山,武漢珞珈山校園成為國民政府領導武漢會戰的軍事指揮中樞。1938年期間,每次日機的航路都經過珞珈山上空卻從未進行過轟炸。同年10月武漢淪陷後,日軍將珞珈山校園辟為其中原司令部,「本親善之旨」「以資保全原貌」。因此珞珈山校舍極為難得的整體保存至今。
教學及學生生活區
由於校園依山傍水,教學及學生生活區根據栽種植物、地形地貌等分散為八大片。其中五片早已有特定名稱:櫻園、梅園、楓園、桂園、湖濱。2004年7月28日,武漢大學地名規劃工作小組提出《校內地名命名、更名方案(草案)》,准備將剩下三片未命名的教學及學生生活區分別定名為桃園、星湖園、杏園。[5]但該草案因褒貶不一被暫時擱置。
目前,學校要求和安排所有大一新生全部住在校內的學生宿舍,讓他們一上大學就充分領略武大校園特有的氛圍,受到優良校風和學風的熏陶,從而順利完成從中學到大學的轉變。
校園周邊
武漢大學位於武漢市區重要地段,珞珈山麓,東湖西南岸,水果湖畔。[2]學校方圓三公里內有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政府、湖北省人大、湖北省政協、湖北省軍區、武漢鐵路局、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武漢理工大學、華中師范大學等重要機構。
除武大人民醫院和武大口腔醫院外,武漢大學校區連成一片。校區最北方為位於東湖西岸和水果湖北岸的醫學部(含武大中南醫院),附近有湖北省衛生廳。向南經過武大弘毅大酒店(武大國際學術交流中心)、雙湖橋後,來到位於東湖南岸、珞珈山北麓的工學部,附近有湖北省檔案館、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繼續向南來到珞珈山中部和南麓的文理學部,附近有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湖北省地震局。向南穿過八一路來到信息學部,附近有武漢理工大學、華中師范大學,不遠處有武大口腔醫院。武大人民醫院在武昌紫陽路,離校區較遠
校訓
目前,武漢大學的校訓沿用1993年的版本:自強 弘毅 求是 拓新。
在武大早期階段有其他校訓:
國立武昌高等師范學校的校訓是:朴、誠、勇。
國立武漢大學時期的校訓是:明、誠、弘、毅。
其他
[編輯]
辦學現狀[編輯]
基本情況
武漢大學是中國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大學,「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
武漢大學校園佔地面積5600畝(含附屬醫院佔地面積438畝),建築面積389萬平方米(含附屬醫院建築面積536760平方米)。[8]
武大現有全職教師3400餘人,其中正副教授2100餘人,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4位,中國工程院院士8位,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3位,人文社科資深教授7位和4位「973項目」首席科學家。[8]
武大現有全日制在校生53000餘人,其中研究生18000餘人。
大學排名
縱覽武漢大學110餘年的歷史,其巔峰出現在1930年代和1940年代暨國立武漢大學時期。這段時期盡管戰亂不斷、經費緊張、環境簡陋、條件艱苦,卻見證了中國高等教育十餘載的輝煌。1937年,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國立浙江大學、國立武漢大學五所中國頂尖國立高校在全國進行統一招生考試,簡稱五大名校聯考。此即民國五大名校名稱的來歷。1940年代,為躲避戰亂內遷中國西南地區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雲南昆明)、國立中央大學(四川重慶)、國立浙江大學(貴州遵義)和國立武漢大學(四川樂山)四所國立高校,被並稱為「民國四大名校」。1948年,英國牛津大學致函國民政府教育部,確認包括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國立浙江大學、國立武漢大學、私立南開大學以及協和醫學院的文理科學士畢業生成績平均在八十分以上者,享有「牛津之高級生地位」。
經過1950年代的高校院系調整和2000年前後的高校大合並浪潮後,中國大陸高校格局早已了發生巨大的變化。受到國家政策、地域、經濟實力等多方面制約,以及自身管理水平相對不高等原因,現在的武漢大學,不僅被中國大陸的兩所最高學府(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甩在身後,也難以迅速趕上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等數所沿海省市的高校。
如今對中國大陸高校排名的海內外機構不少,但中國教育部明確表示不做任何官方的高校排名,因此目前沒有一個有足夠公信力的排名。以下列出數家海內外機構對中國大陸高校的排名以供參考。
《中國大學評價》課題組製作的中國大陸高校排行榜:2006年武漢大學列中國大陸高校第八名。[17]
「中國校友會」網站、《21世紀人才報·大學周刊》聯合製作的中國大陸高校排行榜:2006年武漢大學列中國大陸高校第八名。[18]
伊靈大學排行開發組、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發展中心、科學出版社聯合製作的中國大陸高校排行榜:2006年武漢大學列中國大陸高校第六名。[19]
《中國青年報》、武漢大學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科技部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聯合製作的中國大陸高校排行榜:2006年武漢大學列中國大陸高校第七名。[20]
「網大」網站製作的中國大陸高校排行榜:2005年武漢大學列中國大陸高校第十二名。[21]
上海交通大學高等教育所製作的世界大學排行榜:2006年武漢大學未進入中國大陸高校前十名。[22]
西班牙「Laboratorio de Internet (InternetLab)」製作的世界大學排行榜:2006年武漢大學列中國大陸高校第十名。[23]
『貳』 南昌大學怎麼樣
這是一所很大的大學,大一報名的時候是9月4日,我帶著陪同的家人們,果不其然的迷路了。
從最大的1號門開始迷路,走過正氣廣場,走到外經樓,找到一個學長,才被帶著走到了宿舍樓。
1.很大,這是我的第一印象。
事實也是這樣,有時候沒車走路去圖書館感覺會走斷腿...可能是因為我住得偏,去圖書館要跨越半個南昌大學。
而且學生沒求知慾又怎麼能怪老師水平低,好問題都提不出的話,老師再好也沒用吧。
5.有些小店很有味道,老闆人很好。
不是所有的店都是南昌人開的,有一些店家非常好說話也很好相處,有時候買東西自然而然地會聊兩句,但有一些店家還是要另說。比如最近引起爭議的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