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科技大學歷史研究生
❶ 華中科技大學讀歷史研究生怎麼樣
華中科技大學作為一所知名高等學府,其研究生教育在多個方面展現了較高的含金量。首先,從院校知名度來看,華中科技大學在全國范圍內享有較高的聲譽,其歷史和文化底蘊深厚,這為研究生教育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其次,專業課程設置豐富且具有前瞻性,能夠緊跟學術前沿,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再次,碩士證書不僅是學術成就的象徵,更是未來職業發展的重要憑證,其含金量在業界得到了廣泛認可。最後,通過研究生階段的學習,學生能夠結識來自各行各業的優秀人士,這不僅有助於拓寬視野,還能建立起寶貴的社交網路。
具體到歷史學研究生的專業課程上,華中科技大學提供了豐富的學術資源和研究機會。學生可以接觸到最新的研究成果,參與學術交流活動,這些都極大地提升了課程的含金量。同時,學校還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獨立研究能力,鼓勵學生進行原創性的研究工作,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研究生教育的質量。
此外,華中科技大學的歷史學研究生教育還注重實踐教學,通過實習、田野調查等方式,讓學生在真實的社會環境中鍛煉自己的能力。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能夠更好地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工作中,為未來的職業生涯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人脈資源方面,華中科技大學的歷史學研究生能夠接觸到眾多學術界和業界的專家學者。這些寶貴的資源不僅有助於學生在學術研究上取得突破,還能為他們的職業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通過參加各類學術會議、講座等活動,學生可以結識到來自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建立起廣泛的社交網路,這對於未來的職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❷ 華中科技大學研究生生源院校,本校保送1200多名優質生源
華中科技大學,作為「雙一流A類」建設院校與985工程的重點建設大學,擁有109個本科專業與7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九個雙一流建設學科。
化學與化工學院在2023屆保研名額33人,本科畢業生人數為111人,平均保研率約為29.73%。應用化學專業2023屆保研率為21.82%,化學專業保研率為22.86%,化學專業拔尖班保研率約為61.9%。學院內有三個本科專業。
華中科技大學的四個教育部評測的「A+」類學科包括電氣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新聞傳播學,化學是「B+」類學科。每年,華中科技大學約有7000名本科生與6600多名碩士研究生畢業。
華中科技大學為本校輸送了約1900多名優質本科生源,其中保送研究生約有1200多人,占碩士研究生生源的約66%。武漢理工大學、東北大學、中南大學、西南交通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與四川大學分別為華中科技大學輸送了270多名、74名、76名、40名、24名與20名優質生源。
從高考錄取分數來看,華中科技大學在河北省物理類錄取的分數為623分,歷史類錄取的分數為616分。河北省物理類學生高考分數要全省排名在3700名左右,歷史類學生全省排名需在900名左右才有機會被華中科技大學錄取。
❸ 華中科技大學歷史研究所的發展歷程
在一個具有強大工科、醫科及理科的高等學府建設一個人文學科的學科門類,確立明確而切實可行的學科建設方向是關鍵。因此,在本科組建之初,歷史研究所即在著名歷史學家張豈之教授的領導下確立了優先發展中國文化史、形成該校歷史學科優勢和特點的指導思想。圍繞這一學科建設方向,歷史學科力爭在最短的時間內建立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師資隊伍。近3年來,歷史學科在學校有關領導、各有關職能部門的熱情關心、支持和有力扶持下,積極引進有關高級專門人才,注重名校名家弟子,注重德才兼備,注重不同的學術風格,成績顯著。近年引進的人才分別畢業或工作於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武漢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等單位,大都年富力強,具有較大的學術成就,並富有學術創新精神,為本學科的科研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潛力與活力。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羅家祥教授,師承北京大學已故著名歷史學家鄧廣銘教授,在兩宋政治史、學術文化史等學術領域具有獨到的研究,曾承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部優秀年青基金等資助的研究項目多項;原湖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所長雷家宏教授,在民俗史、地方史及家族制度史等研究領域成就斐然;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博士李傳印教授,受學於國內外知名學者瞿林東教授,在魏晉南北朝學術文化史研究領域具有重要建樹,他們均已成為該校歷史學科一個學科方向的學術帶頭人。此外,來自於武漢大學的劉金華博士,來自於華東師范大學的金學清博士,於武漢大學在職攻讀博士學位的李瓊等人,也都具有較深厚的學術底蘊和理論素養,將在未來的學科發展中顯示出鮮明的學術個性和學術實力。預計在未來的3年內,歷史研究所將根據本學科發展需要,再引進3-5名在學術上有較大建樹的高級專門人才,並進一步整合和優化現有資源,從而使該校歷史學科具備一支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學術實力雄厚的師資隊伍。現在,該校歷史學科圍繞專門史(中國文化史)進行重點建設,並已取得令人矚目的可喜成績。
在專門史專業中,已形成三個明確的學科發展方向:
魏晉南北朝學術文化史
學術帶頭人李傳印教授。李傳印教授曾承擔或參與國務院特批項目《中華大典·歷史典·史學分典》魏晉南北朝部分、《古皖國研究》、《中國古代史學與政治關系及其現代啟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中國馬克主義的史學成就》等重要課題的研究,《南北朝時期史學與政治》、《北朝譜學與北朝政治》是其見功之作。
兩宋學術文化史
學術帶頭人羅家祥教授。羅家祥教授在完成宋代政治史的有關研究之後,即轉向兩宋學術史的研究,先後承擔了《王氏新學與宋代社會》、《從新學到理論—11世紀後半至13世紀初年宋學主流的嬗遞》、《兩宋學術嬗遞與政治變遷》(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等研究課題,並獲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基金資助的研究課題1項,其《北宋黨爭研究》、《北宋王氏新學的興衰及其理論價值》、《王氏新學的歷史命運及其內在原因》、等研究成果獲得學術界的好評。
中國民俗文化史
學術帶頭人雷家宏教授。雷家宏教授在宋遼金學術文化史、中國古代社會史、民俗文化史、地方史等方面均有較深的研究。作為史學工作者,還參與湖北省及武漢市區域經濟建設的一些重要活動,獻計獻策,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上述3個學術發展方向的建設,有力地推動了該校歷史學科的建設,擴大了該校歷史學科的影響。預計在未來的3年內,歷史學科將根據該校的實際情況和本學科的發展特點,加大建設力度,會有更大的起色。其基本目標是在歷史學科的8個二級學科中,再建設中國古代史和中國近現代史兩個碩士學位點,力爭在2005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並計劃於2007年著手進行專門史博士學位點的申報工作。 學科組建之後,十分注重科研工作,將此提到事關本學科未來生存和發展的高度來看待,積極組織並大力鼓勵開展科研工作,大力鼓勵各級各類科研課題的申報。
所獲成果
截至目前為止,本所已獲國家社科基金1項(羅家祥教授,《兩宋學術嬗遞與政治變遷》); 2人次作為課題組成員參加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招標課題的申報並獲批准(羅家祥教授、雷家宏教授);1人次參加國務院重大研究課題1項(李傳印教授,《中華大典·歷史典·史學分典》魏晉南北朝部分);1人次參加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項目的研究工作(李傳印教授,《中國歷史上腐敗與反腐敗研究》),1人次參加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1項(李傳印教授,《中國馬克主義的史學成就》); 1人次參加教育部組織的精品教材撰寫工作(羅家祥教授),武漢市資助的科研項目課題1項,華中科技大學研究生研究基金1項。在科研方面,已出版學術專著1部;發表學術論文23篇。這些科研活動的展開和成果的取得,已經顯現出本校本學科的優勢和特點,極大地擴大了本校歷史學科的影響。但是,在這樣一所以理工科著稱的高等學府,我們充分認識到,要充分體現歷史學科的特色,展示出歷史學科的人文價值,僅在本學科領域取得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是遠遠不夠的。必須通過投身各種教學活動,以科研工作帶動教學工作,實現歷史學科人文價值的創造性轉化。歷史學科現在的教學工作現分為兩個層次,即歷史專業碩士研究生教學和本校各院系本科生教學。
在本科教學工作方面
歷史學科自組建以來,即充分利用本學科特點和學科優勢,積極投入該校本科教學工作,為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發揮了積極作用。如羅家祥教授在投入研究生教育的同時,先後開設有「中國傳統文化專題」、「21世紀中國國學大師選介」、「中國通史」等課程;雷家宏教授先後開設有「中國歷史文化」、「家族制度與中國文化」、「中國思想史專題」等課程;夏增民講師先後開設有「中國政治史」、 「中國人文傳統」、「中國歷史專題」等課程;李瓊講師先後開設有「中國抗日戰爭史」、「20世紀中國政治力量對比」等課程,這些課程具有歷史學科的學科特色,受到學校有關部門及廣大師生的歡迎。2003年引進的3位博士(其中含一位教授)也已全身心投入學校的本科教學工作,如李傳印教授除承擔歷史專業研究生的教學任務外,還為本科生新開「中國歷史文化」、「中國傳統社會理想及其實踐」等課程,受到學生的極大歡迎。此外,金學清博士和劉金華博士也開設了具有歷史學特色的公選課。此外,其它一些歷史學科的課程也正在組織和建設中。截至現在為止,歷史研究所已先後為全校各院系本科生開設公選課16門。極大地豐富該校人文學科的教學內容,對全面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和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起到了積極作用。本學科將根據現有師資的專業方向,不斷調整、充實和提供具有歷史學特色的、適應該校特點的高質量的課程,為學校的人文素質教育做出貢獻。
在研究生教學工作方面
歷史學科已形成完備的研究生教育的課程體系和管理體系,組織和建設了「中國古代思想史專題」、 「學術思想史研究方法」、「兩宋史料學」、「兩宋政治史」、「兩宋學術文化史」、「史學理論與方法」、「魏晉南北朝史料學」、 「魏晉南北朝學術文化史」、「中國民俗文化文獻學」、「中國民俗文化史專題」、「民間信仰與社會文化專題」等課程。現有師資力量已能充分滿足歷史專業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的學習需要。在2003年如期招收碩士研究生的基礎上,2004年,本學科攻讀碩士研究生的人數將有較大的增長。歷史學科的一些教師還積極參與該校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組織的人文講座和校內各類學術團體舉辦的學術講座。如2003年4月,羅家祥應該校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之邀以「胡適與中國現代人文精神」為題作學術演講;2003年12月,羅家祥教授應華中科技大學青年志願者協會之邀以「中日關系的歷史、現狀與未來」為題作學術演講;2003年11月,雷家宏教授應該校歷史文化協會之邀以「家族制度與中國文化的幾個問題」為題作學術演講,這些活動均受到學生的好評和歡迎。 近3年來,為建立該校歷史學科的學術地位,擴大該校歷史學科的影響,歷史研究所積極以各種方式組織進行學術交流,也收到了明顯的效果。在國外學術界,歷史研究所與國外從事中國歷史與文化研究的學術機構和專家學者建立了密切的學術聯系。如與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與美國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歷史系、與美國波特蘭州立大學歷史系等院校的一些著名專家學者建立了學術交流渠道,為該校歷史學科走上國際學術舞台打下了一定的基礎。今年3月,劉金華博士將代表該校歷史學科應邀赴香港合作進行學術研究。在國內學術界,歷史研究所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積極組織參與各類重要的學術會議和學術活動,努力提高該校這一新興學科的影響。努力進行對外學術交流。近兩年來,本所已有5人次參加了高水準的國際學術討論會,曾先後邀請歷史學專業的專家學者為人文素質教育基地作過4次學術講座,已與北京大學古代史研究中心、浙江大學歷史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武漢大學歷史學院、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建立了各種學術交流和學術互訪關系。此外,羅家祥教授代表該校歷史學科幾次參加一年一度的全國歷史學科系主任聯席會議,大力宣傳該校舉辦文科的宏大構想,大力宣傳該校歷史學科建設的思路。年是本學科在國內學術交流方面較頻繁的一年。3月,歷史研究所張豈之教授、羅家祥教授應邀參加北京大學出版社在武漢舉行的座談會;5月,雷家宏教授應邀參加由《楚天金報》和東湖管理局舉行的「東湖與西湖的對話」學術討論會;9月,配合該校校慶,歷史研究所舉行中國文化史、中國學術史系列學術報告會;10月,該校歷史研究所羅家祥教授、雷家宏教授參加在武漢大學舉行的關於東湖人文景觀建設與歷史文化學術座談會,為地方經濟建設獻計獻策;10月,李傳印教授應邀參加在北京舉行的「新中國的史學成就與中外史學交流國際學術討論會」;11月,夏增民老師應邀參加廣州考古發現的「南越國遺跡」學術討論會,並提交論文《由廣州南越王墓所見文化遺存透視嶺南文化變遷》;11月,雷家宏教授應邀參加《楚天金報》、東湖管理局、湖北省旅遊協會舉辦的「東湖十景」評審會;12月,歷史研究所邀請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王瑞明教授來該校作學術講座;12月,武漢大學、華中師范大學、中南民族大學、湖北省社會科學院、武漢市社會科學院等科研院系30餘位專家學者應邀來該校歷史研究所參加歷史學科建設與發展座談會。本學科所有教師同心同德、精誠團結,積極參與國內外各類學術交流和學術活動,為本校及本校歷史學科贏得了榮譽,也為本校本學科的可持續發展拓展了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