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淞大學城
『壹』 近代吳淞地區的歷史變遷
吳淞,這個在近代上海歷史中占據重要位置的名字,見證了上海從古老到現代的轉變。其歷史變遷不僅體現了區域發展的脈絡,也反映了時代背景下上海城市的變遷與國家命運的起伏。
從十世紀前後成陸的吳淞江守御千戶所起始,歷經明朝的防禦體系建立,到清末的自開商埠嘗試,再到現代規劃下的城市升級,吳淞的歷史是上海城市化進程中一個典型的縮影。在19世紀末,隨著上海開埠的逐步擴展,吳淞作為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商埠區域,其地位日益凸顯,然而,面對復雜的國際形勢和內政挑戰,吳淞的開埠之路並非一帆風順。
1898年,清政府主動將吳淞設為商埠,成立吳淞開埠工程局,標志著吳淞近代市政機關的開端。短暫的開埠時期,吳淞在基礎設施建設和商業發展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修築了多條道路,建成了吳淞大橋,有效改善了交通條件。然而,1900年的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使得吳淞的開埠地位受到嚴重沖擊,加上開埠章程未給予列強特權,導致外國資本投資熱情不高,開埠最終無疾而終。
20世紀初,吳淞再次嘗試自行開埠,雖未能達到預想效果,但其留下的市政建設成果為吳淞的近代化、城市化發展奠定了基礎。工業和商業的繁榮,教育的興盛,以及多所高等學府的匯聚,使得吳淞成為上海周邊工商業較為發達的地區。大中華紗廠和華豐紗廠等企業的創辦,標志著工業化的推進,而同濟大學等高等學府的建立,則為吳淞地區注入了教育活力。
然而,吳淞在歷史長河中的角色並非全然順利。1924年江浙戰爭的爆發,使得吳淞成為戰場,校舍被毀,大學城的輝煌一度消逝。這一時期,吳淞的近代化、城市化之路充滿了曲折與挑戰。
百年前的吳淞,不僅見證了上海城市化的進程,也映射出國家在近代的興衰與變遷。從守衛邊疆的軍事重鎮,到開埠嘗試的交通樞紐,再到教育興盛的大學城,吳淞的歷史變遷是上海乃至中國近代歷史的一個縮影,反映了時代背景下區域發展與國家命運的緊密聯系。
『貳』 哪幾個城市有大學城
哈爾濱也有的啊,西安也是!...........
現在啊是個大學泛濫的時代啊,只要差不多的地方都會有的!
基本每個省都有,象北京,鄭州,青島,大連,西安不用說了,
不過好像西安的大學蠻多的啊
『叄』 臨港新城的大學園區
臨港大學園區(又名臨港大學城)位於臨港主城區滬城環路沿線,是上海高校布局結構調整「3+2+X」計劃的組成部分,園區於2004年開工建設,最初是作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軟環境建設服務平台,以航運產業和海洋高新科技人才培養為核心的一個鬆散型教育園區。臨港大學園區目前共有上海海事大學、上海海洋大學、上海電機學院三所高校入住,遠期還有同濟大學海洋科技中心、上海建橋學院等高校及實驗室入住。
上海海事大學(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原名上海海運學院,是一所以航運技術、經濟與管理為特色,具有工、管、經、法、文、理等學科門類的多科性大學。學校濫觴於1909年晚清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學堂船政科,1912年成立吳淞商船學校,1933年更名為吳淞商船專科學校。伴隨歷史變遷,曾一度停辦,1959年上海海運學院在滬復校,2004年經教育部批准,上海海運學院更名為上海海事大學。學校原為交通運輸部直屬高校,2000年,劃歸上海市管理,被譽為「高級航運人才的搖籃」。
上海海洋大學(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原名上海水產大學,2008年3月更名。學校前身源於1912年創辦的江蘇省立水產學校,是上海市屬唯一一所農林類高校,也是國內水產學科設置最為齊全的大學,被譽為「中國現代水產教育的搖籃」。1985年上海水產學院更名為上海水產大學,2008年3月經教育部批准更名為上海海洋大學。學校原為農業部部屬院校,2000年由農業部劃歸上海市管理,並與農業部共建。2010年12月10日,上海市人民政府與國家海洋局簽訂協議,共建上海海洋大學。
上海電機學院(Shanghai DianJi University)隸屬於上海電氣集團總公司,是由上海電氣集團與上海市共建共管的一所以工學為主,經濟學、管理學、文學等學科協調發展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學校前身是創建於1953年的上海電器工業學校,1985年在全國首批試點舉辦五年制技術專科教育,2002年被列為國家重點建設高職高專院校。2001年,上海電機技術高等專科學校與上海機電工業職工大學、上海市機電工業學校合並。2004年,升格為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2011年,學校被國務院學位辦列為「服務國家特殊需求人才培養項目」專業學位研究生試點單位。
『肆』 寶山區適合建大學城么
我覺得沒有這個必要
寶山區是以工業為主
她的環境就像空氣質量這些就不是很理想
而且寶山區城市熱島效應很嚴重
弄個大學城還是算了
開點分校好了
『伍』 上海市大學城都有哪些
上海市大學城有:
松江大學城(上海立信會計學院、上海視覺藝術學院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東華大學、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華東政法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南匯大學城(上海工商外國語學院、昂立學院、上海電力學院、);臨港大學城(上海海洋大學、上海海事大學、上海電機學院);奉賢大學城(華東理工大學、上海應用技術學院、上海師范大學);楊浦大學城(上海財經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海灣大學城(華東理工大學、上海師范大學 、上海應用技術學院 ) 。
二十世紀初葉,上海最早的學府多集中在吳淞鎮與炮台灣之間,這里堪稱上海最早的大學城。其中知名學府有:
中國公學
創辦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先借民房開學,次年兩江總督撥炮台灣百餘畝土地為校址,興建校舍,1907年由北四川路遷入,地址為現在的永清路東、水產路南側,該校後發展成有名的綜合性大學。梁實秋、羅隆基、朱自清等許多文化名人均曾在此任教。沈從文在其自傳中曾寫道:「中國公學是第一個用普通話教授的學校。」在學校里全國「各省的人差不多全有」,可見其影響之廣。
復旦公學
1905年由著名愛國教育家馬相伯、嚴復、熊季廉、袁希濤等人共同努力創辦,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從徐家匯遷入,位於現在泰和路99號吳淞中學內,先借用吳淞提鎮行轅為校舍,後輾轉遷徙,於1922年在邯鄲路今址建復旦大學,復旦公學即復旦大學的前身。「復旦」二字取自《尚書大傳·虞夏傳》「日月光華,旦復旦兮」中「復旦」二字之意,意在自強不息,寄託當時中國知識分子自主辦學、教育強國的希望。
同濟醫工大學
建於1917年,地境為現在的同濟路以西、水產路以南,繫上鋼五廠1號門與2號門之間,曾名為同濟醫工專門學校,佔地150畝,規模宏大,尤以醫科聞名全國,1927年更名國立同濟大學,即今日同濟大學前身。當年殷夫等人在此讀書,「8·13」淞滬抗戰校舍被毀,學校內遷昆明,抗戰勝利後在四平路新址復建同濟大學,現寶山的同濟路就是以該校而得名的。
吳淞商船專科學校
是我國最早的一所航海高等學府,創辦於1909年,1911年遷於炮台灣地區,現塘後路東側,佔地20畝。學校曾一度停辦,於抗戰勝利後在滬第三次復校。國立吳淞商船專科學校創辦近40年間,造就了一批優秀的航海人才,在1000餘名畢業學生中,大都卓有建樹。中國第一個外洋輪船長,首任肇興輪船公司總船長,曾任中國商船駕駛員聯合會長的陳干清、中國最早的海輪船長之一郟鼎錫、招商局最早的海輪船長之一馬家駿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吳淞商船專科學校素有「中國航海家搖籃」之美稱。1950年,原吳淞商船專科學校與上海交通大學航運管理系及海關總署稅務專科學校海事班合並,改名為上海航務學院。為今上海海事大學的前身。
江蘇省立水產學校
是在我國著名民族實業家、著名教育家張謇、黃炎培、蔡元培等人鼎力相助下,於1912年發起創立的,又稱吳淞水產學校,地境為塘後路西,水產路一帶,當時佔地60畝。歷經國立中央大學農學院水產學校、上海市立吳淞水產專科學校等階段,1952年升格為中國第一所本科水產高校——上海水產學院。為今上海海洋大學的前身。
國立上海醫學院
由公共衛生學家顏福慶創辦於1927年,現吳淞中學的位置,學制七年,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國立醫學院,初名國立第四中山大學醫學院,1928年2月改名為江蘇大學醫學院,1928年5月改名為國立中央大學醫學院,1932年獨立為國立上海醫學院,1952年更名為上海第一醫學院,1985年更名為上海醫科大學,是今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的前身。
國立政治大學
創辦於1923年,以吳淞商埠局舊址為校舍,原名國立自治學院,1925年更名國立政治大學,1927年停辦。
由於吳淞炮台灣為上海的門戶和要塞,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特別是兩次淞滬抗戰,校舍民房均遭毀壞,許多大學遷徙到江灣五角場和上海其它地區,但昔日炮台灣的美好記憶,仍深深地印留在老一代知識分子的心中。
『陸』 中國哪些城市有大學城
中國有大學城的城市有:上海、廣州、北京、南京、重慶等等。
1.上海大學城
目前上海市高校布局結構調整的所有項目基本完成,上海共有8座集聚高級知識人才、現代化教育設施的大學城。
二十世紀初葉,上海最早的學府多集中在吳淞鎮與炮台灣之間,這里堪稱上海最早的大學城。其中知名學府有:
中國公學、復旦公學、同濟醫工大學、吳淞商船專科學校、江蘇省立水產學校、國立上海醫學院、國立政治大學。
2.廣州大學城
廣州大學城,位於廣州番禺區小谷圍街道,城區分布在珠江兩岸,面積為34.4平方公里。一期進駐地為小谷圍島,島內面積18平方公里。大學城一期東側有黃埔軍校、辛亥革命紀念館,孫中山紀念館等旅遊景點,南漢二陵博物館也將於2018年開館。
廣州大學城總體規劃建設於2003年1月正式啟動,19個月後一期工程正式完工。2004年9月1日,一期進駐十所高校,分別是: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廣州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州中醫葯大學、廣東葯科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廣州美術學院、星海音樂學院。
廣州大學城二期暨南大學和廣州醫科大學進駐。
廣州大學城是華南地區高級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交流的中心,學、研、產一體化發展的國家一流大學園區,中國南部的「信息港」和「智力中心」。
3.北京良鄉大學城
北京良鄉高教園區位於良鄉衛星城東南端,南鄰規劃中的六環,距市區廣安門23公里。園區規劃佔地9745畝。規劃總建築面積為299.17萬平方米。目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北京理工大學、北京工商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北京中醫葯大學、北京經貿職業學院已與房山區政府簽訂合作協議。園區內包括教學科研區、中央景觀及公共設施區、學生生活區。
教工住宅區、高科技園區獨立於園區外建設。2003-2006年間,5所院校陸續入駐,最終學生規模達9-10萬人。以國際化、社會化、科學化、人性化、知識化的建園理念構建世界一流大學城。
4.南京江寧大學城
江寧大學城位於南京市江寧區中部,方山腳下,距離新街口16公里。
江寧大學城由江蘇省教育廳與南京市江寧區政府合作、南京江寧科學園負責開發,規劃面積27平方公里,由兩大功能區(大學集中區和資源共享區)組成。
截至2013年8月,已有東南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河海大學、中國葯科大學、南京醫科大學、南京工程學院、南京曉庄學院、金陵科技學院、南京郵電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金陵協和神學院、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南京旅遊職業學院、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正德學院等院校入駐。
5.重慶大學城
重慶大學城位於重慶市沙坪壩區西部虎溪街道、香爐山街道、豐文街道和陳家橋街道,佔地約20平方公里。將以其生態環境優美、文化氛圍濃郁、科技產業發達、綜合配套完善、開放式現代化的風格,成為西部地區的高級人才培訓中心、科學研究與創新中心、國際科技教育交流中心。
重慶大學城於2003年4月4日經重慶市人民政府批准建設。
重慶大學城是重慶西部新城的中心區,距市中心約15公里,規劃和建設面積33平方公里,規劃人口50萬,建設總投資300億元。背倚縉雲山秀峰,遠眺歌樂美景,地勢平坦,林木蔥籠,依山傍水,交通便捷。規劃入駐大學15所,教師、學生人數15—20萬人,社會人口25萬人。
重慶大學城突出以人為本,強調功能分區、資源共享。主要包括城市資源共享區、大學校園區、學生居住區、教師居住區、集中研發孵化區。
參考資料網路-重慶大學城
網路-江寧大學城
網路-良鄉大學城
網路-廣州大學城
網路-上海大學城
『柒』 上海海事大學怎麼樣
我認識一個網友就是上海海事大學的,他給我介紹過上海海事大學的環境等各方面,在航運、物流、海洋這些方面,上海海事大學還是比較不錯的。
對於大多數廣東孩子來說,報考上海的大學是有些浪費分數的,因為地理優勢、城市氛圍的一些因素,上海的大學錄取分數普遍虛高,如果你追求上海的大學,也歡迎你的到來!
『捌』 上海臨港大學城有哪些大學
上海海事大學,前身是1909年創辦的上海高等實業學堂船政科,歷經吳淞商船學校等發展階段,1959年恢復上海海運學院,2004年正式更名為上海海事大學。2008年,上海海事大學遷入臨港地區,坐落於南匯新城鎮海港大道1550號。
上海海洋大學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源於1912年成立的江蘇省立水產學校,1952年成為全國第一所本科水產高校——上海水產學院,1985年更名為上海水產大學,2008年正式更名為上海海洋大學。學校位於南匯新城鎮滬城環路999號。
上海電力大學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51年,最初名為華東電力學校,1985年更名上海電力學院。從1985年起開始本科教育,2006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2018年獲得博士學位授予資格,形成了完整的學位授權體系。2018年,學校正式更名為上海電力大學,位於南匯新城鎮滬城環路1851號。
這五所高校——上海海事大學、上海海洋大學、上海電力大學、上海電機學院、上海建橋學院,加上中央美術學院中法藝術與設計管理學院、上海交通大學中英低碳學院、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共同構成了「雙海雙電一橋三院」的新格局。
上海海事大學注重航運與海洋工程技術教育,上海海洋大學專注於水產與海洋科學,上海電力大學則在能源電力領域有著深厚的積淀。上海電機學院致力於電氣工程領域的教學與研究,而上海建橋學院則以應用型本科教育為主。
此外,中央美術學院中法藝術與設計管理學院、上海交通大學中英低碳學院、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也各有特色,為臨港大學城增添了一抹獨特的文化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