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大學城綠地規劃說明書
① 廣大附中大學城校區面積
廣大附中作為廣州市重點示範性高中,原計劃在嘉禾建立新校區,卻因征地問題擱淺。後遷址於小谷圍島西端,位於大學城南五路與南三路交匯處,新址環境十分宜人,學校背靠廣東工業大學生活區,面向大學城綠地公園。
新校區佔地總面積156畝,規劃包括圖書館、藝術館、禮堂、體育館、實驗樓、學生宿舍和教職工宿舍等各類設施,總建築面積達到8.8萬平方米,總投資預計為2.5億元。整個校區設計充分考慮了教學、科研和生活需求,將為師生提供現代化的學習、生活空間。
學校佔地面積與建築面積的比例為1:5.6,顯示了廣大學生對教育的高要求與學校的重視。圖書館作為知識的殿堂,將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文獻資源;藝術館則旨在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體育館則為學生提供了體育鍛煉的場所;實驗樓則滿足了學生對科學探究的需求。
學生宿舍與教職工宿舍的建設,展現了學校對師生生活的關懷。學校通過現代化設施的配備,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同時也提供了安全、舒適的住宿條件,為師生的生活提供了保障。
投資2.5億元的廣大學生新校區,將為廣大附中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與機遇。學校通過新校區的建設,不僅改善了教學條件,還提升了學校整體形象,為學生提供了更好的學習、生活與成長環境,為培養優秀人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② 校園公共空間設計
校園是學生們學習知識的重要場所。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學習、生活的要求也越來越多。校園公共空間的設計也顯得尤為重要。那麼,如何設計一個良好的校園公共環境呢?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校園公共空間設計,希望能幫到你。
校園公共空間綜合設計
【內容摘要】現代教育理念對大學校園提出了新的要求,校園公共空間成為非正式交流、個性活動的主要場所之一,其空間品質的高低、活力的大小深刻地影響著大學校園的學術氛圍和校園文化。文章以交往活動為線索,著重關注空間形態與活動之間的相互關系,希望利用人的行為或社會活動來啟發環境設計,探討如何在校園中營造富於歸屬感和人性化的公共交往空間。
【關鍵詞】大學校園 交往活動 公共空間設計
一個大學校園並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建成,它的建造是百年大計,其場所精神的營造更要經過歲月的沉澱。校園公共空間設計將深刻影響校園發展,包括其場所精神的形成、教學的質量,甚至學生個性化的發展等,因此對它的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在很多新建的校園中,由於規模巨大,建設速度快,缺乏長遠持續發展的考慮,因此影響了使用者的感受和使用需求。本文對已建成及改造的、正在進行建設的大學校園公共空間進行歸類、分析,並從規劃、建築、景觀三方面提出校園公共空間的綜合設計要求。
一、校迅衡衡園公共空間的規劃模式——整體考慮、層次豐富
大學園區的主體空間框架是在老校園的架構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除了常見的串聯式、組團式和均質式三種布局形式外,更多的是綜合幾種結構形式並依據用地特點而設計。新的校園生活已走向多元化、現代化,綜合、靈活的布局形式能為使用者提供更多樣化的活動場所。歸納起來,大學校園主要還有開敞式布局、集約式布局及綜合式布局三種。
開敞式布局的校園空間形態較為自由,並不形成強烈的圍合形態,多與地形良好結合,形成自然的空間關系。但由於缺乏建築對空間領域的畝做控制,容易造成尺度的不適。如中山大學珠海校區就是一個開敞式布局,雖然其中有圖書館及主體教學樓形成校園主軸,但外部空間尺度巨大,仍無法圍合與限定空間,應注意空間節奏的控制,以多種手段強化。
集約式布局多在小而精的學校建設中出現。它以建築為主,強調空間的集約化利用,一般來說外部空間比例較小。在我國香港這個人多地少的城市,集約式布局的校園最為常見。香港大學、香港演藝學院、香港理工學院都是這類實例。廣州大學城廣州美術學院分校區、中國美術學院新校區也屬於集約式的布局,特別在中國美術學院新校園里,除了必需的體育與活動場地,校園就是建築,建築也就是校園。進入建築也就是進入了校園,重點開發了中央教學樓的內部空間,在比較苛刻的條件下設計出了動人的空間藝術形象。
綜合式布局的校園多數應用於大型的綜合型新建校園。由於新校區地域資源充足、地形變化較復雜,單一的布局形式顯然不能通用於整個校園的建設,其校園發展模式力求近期緊湊,遠期合理,預留足夠的擴建用地。如浙江大學紫金港新校區、西南交通大學新校區、南京大學浦口校區等。
此外,在很多大型傳統院校中,由於面積較大、發展迅速及多方面原因,已逐步形成非單一中心結構。如清華大學的東西校區、北京大學和武漢大學的文科區、理科區和中心教學區,這種做法雖然是建立在原校區基礎上的一種布局調整,但仍不失為一種值得參考、借鑒的做法。
目前,很多新建校區規劃中以使用類型來進行建築劃分,如教學樓類、圖書館類、行政辦公類、體育館類等,難以形成多中心、多領域結構。
事實上,這種布局對於空間資源利用、學科的獨立發展及師生之間的內部交流有很大的益處。一方面,以公共服務區為中心,其他學攔鉛科群呈輻射狀布置可以有效地控制師生步行的距離在公共服務區的服務半徑之內,大大提高了其使用效率,能夠保證在學校規模不斷擴張的情況下,校園設施仍被充分利用,而步行距離仍可掌握,在尺度上能形成宜人的區域;另一方面,多組團的次中心結構可以形成多層次的公共交往空間,為學院與學院之間、學科與學科之間的交往提供了合適的場所。
二、建築圍合形成戶外空間——空間交接、界面形成
1.建築自身圍合形成公共交往場所——建築體自身內的庭院、天井、附屬綠地等,一般來說尺度不大,舒適宜人,是師生課間休息、活動的主要場所。在這類型空間中發生的交往活動多是與專業相關的交談、研討,需要的環境相對安靜,要提供充足的倚靠、圍合措施以便逗留。
2.建築群圍合形成公共交往場所——校園中比較重要的、由多個建築體圍合而形成的中心廣場。尺度大、形狀規整、向心性強是這類戶外場所的特徵。在廣場中可以舉行的活動是多種多樣的,大至學校的大型慶典活動,小至兒童的游戲、玩耍,都是經常可以看見的。使用的人群類型也相對復雜,使用要求有所提高,需要多種設施以適應多種要求。在這些大空間設計中,一是要注意空間內的區域細化,以適宜的設計模數進行領域劃分;二是要加強校園的戶外識別性,形成醒目、有強烈導向的校園識別系統;三是要從美學上對整體尺度、圖案、紋理各方面多加考慮,創造環境優美的公共場所。
建築邊緣、建築以外的戶外交往場所——校園中的自然山體、湖泊、綠地、運動場等均屬此類。它們是校園中環境最優美、氣候最宜人、可變性最大的區域,是學習以外的休憩、娛樂、鍛煉等場所,人們都喜歡在這些地方進行綠化栽培及維護。同時,增加相關措施、提供充足的照明,做好安全防護也是必要的。
三、校園交通系統——步行優先、適度穿越
校園道路是校園與城市、校園內部之間的交通聯系方式,和城市道路系統一樣,分為純車行道路、純步行道路和人車混行道路三種,是校園景觀的一項基本要素。人們在道路上通行時,往往可以通過感受空間的轉換而構成整個校園的意象,人們對校園的印象就是通過對穿過過程中經歷的景象與事件的片段組合而來的。因為在不同的區域之間、室內外之間穿行,一系列的公共開放空間被步行系統串聯起來,形成了強烈的空間收放序列關系。
校園道路系統不像城市道路系統一樣有過分嚴格的限制,在形式上更為自由,人們在途中相遇並停下來攀談的情景隨處可見。如果道路旁邊有可停留的邊界,人們甚至會有目的地經過或到達這一區域進行活動,因此校園道路系統除了有交通聯系的功能外,還可以負擔部分交往需求,成為“路上的交往場所”。
四、綜合設計手法——創造有活力、可及、宜人、可感知的校園戶外交往空間
1.尺度
尺度處理是否恰當是公共空間設計成敗的關鍵之一,沒有人願意在尺度不舒適的場所停留。它包括了人與實體、空間的尺度關系,實體與實體的尺度關系,空間與實體的尺度關系等。尺度可分為整體空間尺度和內部使用尺度兩種。
首先引用《城市空間設計》裡面的一組數據,D表示距離,H表示高度。當人與實體的距離由遠到近發生變化時,人對戶外實體的認知程度也慢慢深入。右面的數據說明,當D/H<1時,人會感覺到內聚、寧靜並有壓抑感;當13時,場所就會使人覺得空曠離散。所以,很多環境宜人的自由廣場,教學樓、圖書館、禮堂、活動中心等的附屬式戶外交往場所,D與H的比值都應介於1—3之間。
事實上,有些校園主廣場或主要集會區域希望營造適當的開闊感,往往D與H的比值會大於3。對此,日本的蘆原義信先生在《外部空間設計》中對戶外空間尺度有詳細的論述,他提出以20—25米為設計模數,“每20—25米,或是有重復的節奏感,或是材質有變化,或是地面高差有變化,即使在大空間里也可以打破其單調,有時會一下子生動起來…”。②為了使公共交往場所尺度親近宜人,設計者應注意在不影響整體感的情況下,對外部空間進行小型化領域的劃分,促進交往的形成。
2.形狀
簡單來說,大學校園戶外交往空間的形狀分為兩種——規則形狀和不規則形狀。通過對場地的設計而產生的戶外空間形狀多數比較規整,由周邊道路、建築的圍合而形成的戶外空間則大部分呈不規則形狀。
規則形狀的戶外交往場所多見於大型的廣場,尤其是在新建的大學校園中,由於在規劃設計時考慮得比較多,因此大多數校園廣場的形狀都是比較規整,有理可依、有跡可循的。這種類型的交往場所有利於舉行大型的集會活動,人流進出路線也相當清晰明確,向心性、安定感也比較強,是校園內部瞬間人流量最大、標志性最明顯的戶外交往空間。如廣州大學城中山大學主廣場、華南理工大學主廣場。
從另一個角度分析,不規則形狀的公共交往場所就像一切不規則構圖一樣,有時候會讓人覺得隨意、自然,有時候又可以讓人感到興奮、刺激,有著引人探尋、新奇有趣的吸引作用。建築實體的附屬性活動場地及自然綠地多是形狀不規則的,同時也是師生休憩、娛樂等場所。“在大型交往空間里的活動多數是有組織、有主題性的參與,而散見於各種自由活動場地、自然綠地的活動才是校園交往的本色體現。”③因此,不規則形狀設計的戶外交往空間裡面所進行的活動是否活躍是校園活力評價的一個重要標准。要營造及延續校園的活力,必須重視這部分形狀自由的活動場地設計。中國美術學院休閑小廣場、廣州大學城廣州中醫葯大學、廣州葯學院的休閑綠地均屬此類。
需要注意的是,形狀不規則並不意味著可以過分地隨意,還是應該在一個相對完整的空間裡面表現一定的中心或者主題,運用靈活的圍合形成隱約的界面限定,而且內部空間也同樣可以遵循上述的尺度設計原則給予細小的功能區域劃分,並提供部分設施以滿足交往的需求。
3.質感與色彩
空間質感是指圍合形成界面的建築實體的立面、構築物、空間地面以及設施的表面質感。
形成比較統一的空間質感可以給人以界面連續的感覺,有利於兩個不同的戶外空間、室內外之間的交流與延伸。常見的方法是將建築立面或構築物的設計結合考慮,利用相同或相近的材質、拼接比例、凹凸變化、色彩等塑造一種整體空間感。當人們途經或逗留時,都會有空間舒適、流暢的感覺。在某些優秀的設計里,甚至可以用獨特的裝飾工藝將立面和地面統一處理,從而特別適合某些特別活動的發生,形成獨特的交往氛圍,留下與眾不同的交往意象。
色彩是塑造空間性格、營造場所氛圍的重要手段。在城市公共空間的設計里,色彩的運用特別廣泛,尤其在一些步行商業街或商業廣場中,大多運用絢麗的色彩作為廣告及外立面色招攬人群,對於促進消費者購物有刺激作用。在大部分老校區的建設中,校園整體色調都比較素雅,以藍灰、墨綠、深紅色居多,透出絲絲的穩重感和歷史感。但在新建的大學園區內,則建議採用比較活躍的色彩。一方面,用鮮明的色彩設計可以有明確的標識作用,夾雜部分活躍的色調有助於彰顯新校園的個性;另一方面,新校區的外部環境在一定的時間內都未能完善,利用戶外空間及建築的色彩變化來作為場所的提示與引導也會對促進校園交往有很大幫助。
總的來說,校園空間色彩宜明快大方,忌雜亂。
如廣州大學城華南師范大學教學樓的內庭院,以藍、黃、綠三種色調搭配處理,在嚴謹的秩序中凸顯出大學校園的活力。又如中國美術學院的教學樓及廣場、庭院,其色彩基調以白色、灰色為主,給人以寧靜幽雅之感。
4.地面
地面指的是戶外交往場所裡面的地面設計,也包括水面。人們的各種交流、活動都在一定的地面上發生,所以地面的設計非常重要。
場地鋪裝具有一定的裝飾性,既能美化整體環境,也能對局部的建築、小品、雕塑等起到襯托的作用。整體的鋪地色彩、圖案的設計還能在零散的場地之間建立有機的、和諧的聯系,使環境更趨統一。可選用的材料是多種多樣的,如彩色陶制廣場磚、仿古廣場磚、花崗岩、方磚、混凝土等。各種不同的材料能構成不同的性格,或嚴謹或活潑,或雅緻或粗獷,需要與校園不同公共空間中發生的交往活動特點以及環境氛圍相一致。
5.小品與設施
小品與設施是校園空間里最吸引人眼球,最容易出效果的元素。人們在公共場所逗留,多數都會使用一些環境小品和設施,因此它們與人們發生最直接的接觸,值得在設計中再三推敲。
校園雕塑是校園小品的主要組成部分,重要的校園雕塑甚至可以成為校園的標志。它除了供人觀看之外,有的是為象徵性或紀念性而設,可以表達一定的歷史紀念意義,體現特定的文化與思想內涵。
綜合來說,環境小品與設施可以分為可坐性、可用性、可觀性三種。室外的座椅、花壇邊、台階等都可以有坐的功用,是可坐性設施;除了坐以外,還有其他功能的設施,如宣傳欄、電話亭、自行車停放架等都屬於可用性設施;而噴泉、燈具、文化牆等就可以列為可觀性設施。三者之間沒有明確的界定,很多可坐性、可用性設施同時又具有很強的可觀性。優秀的設計應該是同時將實用和美觀結合在一起,為人的使用提供最大的可能。
6.綠化設計
綠化設計是戶外環境設計的重點,植物覆蓋也是室外空間組織的要素之一,良好的綠化環境是綠色城市的標志,更是一個環境優美的大學校園所不能缺少的。經過精心篩選、栽培的樹種通過合適的行植、列植等種植手法,還可以起到凈化空氣,改善校園小氣候的作用。在北方很多高校里,校園的秋天是多姿多彩的,綠的是松、紅的是楓、黃的是杏,像一個充滿色彩的童話世界,一點也不比春天遜色。即使在冬天依然一片綠色的南方校園,也可以通過不同花期、不同品種的種植搭配令校園環境鮮活起來。
綠化的真正意義是為人們的交往提供適宜的環境,而不是純粹的美化游樂。在實際的交往中,綠化非常適合於圍合、分隔或者烘托場地的不同功能空間及空間的連接通道,將功能區轉化為功能空間,提供給交往人群一個柔性、舒適的界面,成為人們依靠的背景。
什麼是公共空間設計
公共空間的設計不僅是目的和結果,也不是設計迎合少數人的標志,而是一個過程,是一個大眾參與並不斷展現其生活變換的過程,新的設計並不僅是新的風格或新的形式,而是指新的內容和創造新的生活方式。
空間從物理形態上的界定可以清晰地分為:佔有空間和未佔有空間。人們對空間的佔有是靠物化的標識來界定的:如堆起的石頭.刻有標記的界碑等,當然最有效的是建立起構築物,或乾脆建個房子來鞏固對空間的佔用,這樣的物理界定是靠數字和實物等有形而清晰的界定。在相當正常的情況下,空間的合理利用和劃分往往是區分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的必要手段,理所當然,公共空間對於公眾的利益的理解和服務負有特殊的責任,我們追求的是如何使其適應人的各種需求,而不是讓公眾去適應各種環境。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在很大程度上是有機的整體,所以這個問題是我們學習環境藝術設計的或者是已經成為設計師的永恆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