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研究生黨總支
㈠ 大學生心理健康講座新聞稿
通過講座對大學生進行積極的生命 教育 ,讓大學生認識到生命的意義,感悟到生命的可貴,下面是我為你精心整理的大學生心理健康講座新聞稿,希望對你有幫助!
大學生心理健康講座新聞稿篇一
為進一步了解當代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心理疾病的特點、症狀、成因及處置對策,著力提升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切實增強輔導員隊伍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12月6日下午3時,學院在機械樓313教室舉行題為《關於大學生心理問題與心理障礙的識別》大學生心理專題講座,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袁也豐教授受邀擔任本次講座主講,學院黨委副書記廖夢園,院學工處處長湯瓊,各學科部黨總支副書記以及全體輔導員聽取了講座。
講座中,袁也豐教授從多個角度,深層次的分析了大學生中存在的各種心理問題與心理障礙。他說,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大學生因精神疾病休學、退學人數呈逐年上升趨勢,大學生自殺意念發生率高達13%。袁教授表示,現在是一個“壓力的年代”,人們幾乎每天都生活在壓力的刺激中,壓力是人生的調料和調味品,而如何控制和轉變自己的認知觀念和情緒,對於緩解壓力尤為重要。因此,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顯得尤為迫切。
袁也豐教授結合自己豐富的臨床 經驗 ,從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態、心理問題的識別、心理問題與障礙、一般常見的心理問題、心理障礙、潛在心理問題人群及心理問題產生常見預兆等七個方面,由淺入深地進行了詳細講解。
關於心理問題的識別標准,袁教授 總結 主要有三點原則:一、客觀世界相統一的原則;二、心理活動的內在協調性原則;三、個性的相對穩定性原則。而對於大學生中主要的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袁教授從一般常見的心理問題和嚴重的心理問題兩方面進行了詳細介紹,對於如何識別各種心理問題與心理障礙,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起到了很好的預防作用。
大學生心理健康講座新聞稿篇二
為了進一步加強我校學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14年11月22日-11月29日,由學生工作部(學生處)、心理健康指導中心主辦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系列主題講座”在梅園B座成功舉辦。本次系列講座特邀原東北大學學生處副處長、大連東軟信息學院返聘教授、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主任武桂琴,大連醫科大學中山學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趙亮,東北 財經 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楊金橋等三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專家為主講嘉賓。來自我校11個學院的學生參加了此次系列主題講座。
11月22日上午、11月23日下午,東北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楊金橋博士為法學院、旅遊與酒店管理學院、 財稅 學院學生作了兩場題為“大學生正確心態的培養——情緒與認知調節”主題講座。講座以“心態”與“情緒”為兩大話題,向同學們講解了情緒是如何產生的,不同情緒產生的原因,以及如何避免出現負面情緒,如何正確調節已出現的不良情緒等問題。
11月23日上午,大連醫科大學中山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趙亮老師為投資工程管理學院、工商管理學院學生作了題為“心理健康與大學生活——如何選修戀愛學分”主題講座。趙亮老師援引現實生活中的案例,講述了如何培養愛情的能力,其中包括識別愛的能力、表達或拒絕愛的能力、戀愛中自我控制的能力以及經營愛的能力,並引導同學們從心理和生理兩個層面去正確看待大學生的戀愛,幫助同學們樹立正確的戀愛觀。
11月29日上午、11月29日下午,大連東軟信息學院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主任武桂琴老師為國際經濟與貿易學院、數學與數量經濟學院、統計學院、新聞傳播學院、金融學院、經濟學院學生作了兩場題為“用心走路,做最好的自己”主題講座。在講座中,武桂琴老師通過一個個實例引導同學們感悟生命的真諦,志向、毅力決定路能走多遠、多高,心態決定命運,機會青睞有準備的人,積極尋求幫助是智者的選擇。
此次系列主題講座是我校本學期開展的受眾學生人數最多的一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旨在通過此次活動在大學生群體中宣傳、普及 心理 健康知識 ,幫助大學生樹立心理健康意識,認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並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識,有效提高心理素質。
大學生心理健康講座新聞稿篇三
12月10日,上海家化“心晴·至美”大學生心理健康關愛計劃先後走進同濟大學、南京大學,舉辦兩場心理健康公益講座,吸引近百名師生踴躍參與。在這個暖暖的冬日,“心晴·至美”關愛大學生心理健康公益活動開啟了第四站與第五站的旅程。
講座上,原上海市楊浦區精神衛生中心院長、現任中華醫學會行為醫學上海分會委員陳聖祺與上海市心理協會基礎教育專業委員會秘書長陳默作為嘉賓,分別給同濟大學和南京大學的師生們做了精彩演講,教大家如何為自己的心靈“解碼”。幽默的語言、犀利的觀點、獨到的見解,為在場同學答疑解惑,贏得了一致好評。
中華醫學會行為醫學上海分會委員陳聖祺從專業的角度為大學生答疑
在同濟大學舉辦的“嚴重精神障礙的識別與評估”講座上,原上海市楊浦區精神衛生中心院長、現任中華醫學會行為醫學上海分會委員陳聖祺從專業的角度指解讀了心理“糾結”之根源。
在南京大學舉辦的“減輕壓力正確溝通,平衡內心幸福人生”講座上,上海市心理協會基礎教育專業委員會秘書長陳默特別提出了“平衡”的概念,這個看似平淡無奇的詞彙實則蘊涵心理“密碼”。
在兩場講座的互動環節,同學們踴躍提問,紛紛敞開心扉,與在場嘉賓老師交流溝通,現場氣氛十分熱烈。除了在校大學生,活動現場還邀請到上海各高校的大學專兼職心理咨詢師、大學輔導員、志願者,他們表示通過講座獲益匪淺,今後會把自己在活動中獲得的心得分享給更多同學們。
據了解,2015年上海家化啟用了全新的品牌 口號 ——從心遇見美。“心”是上海家化對自我的要求,誠懇、真誠地為持續提升消費者的體驗度和價值感受而不懈努力,也為關愛社會而奉獻愛心。“美”是上海家化希望帶給消費者的感受,家化關注消費者的外在美,也重視公眾的心理健康。
接下來,上海家化“心晴·至美”關愛大學生心理健康項目還將在其他高校陸續展開,攜手各高校學生會及心理社團在校內宣傳並開展面向全校學生的心理問題調研,邀請中華醫學會心理專家在高校內開展心理健康宣講會,普及心理健康知識。上海家化會在傳播心理健康知識,在幫助公眾應對抑鬱症疾病的道路上繼續做出有益探索,並將關愛范圍擴展至更多人群。
㈡ 福建工程學院的歷史沿革
學校於2002年經教育部批准,由原福建建築高等專科學校與原福建職業技術學院合並組建而成。辦學歷史溯源於1896年清末著名鄉賢名士陳璧、孫葆瑨、力鈞,著名閩紳林紓、末代帝師陳寶琛創辦的「蒼霞精舍」,解放前為享有盛譽的「福建高工」。辦學以來,已培養了15萬多名面向基層一線的應用型人才,校友遍及海內外,在建築、機械、電子電氣等各行業做出不凡貢獻,素有福建「建築業的黃埔軍校」、「機電工程師的搖籃」美譽。
清末民國時期
1896年,林紓、陳寶琛、陳璧等人在福州南台蒼霞洲林紓舊居(今福州市台江區蒼霞洲46號)創設「蒼霞精舍」,光緒二十四年,遷至烏山麓蒙泉山館,改名紳設中西學堂。光緒三十三年(1907),改為蒼霞中學堂,設鐵路、電報等科。光緒三十四年(1908),遷至南台橫山鋪(吉祥山),鐵路科改為土木科。宣統元年(1909)改為福建官立中等工業學堂,1914年改名福建公立專門工業學校,1927年改名福建省立第一高級中學分校,1929年改名福建省立福州理工中學。
高工時期
1933年8月,工科改為福建省立福州工業職業學校,理科改為省立高級中學,兩校合用校舍。1935年高級中學停辦。1938年2月遷往長汀,8月龍溪工業職業學校並入,改名福建省立高級工業職業學校(簡稱「高工」)。1940年1月,土木、建築兩科並到南平,1942年1月學校改名福建省立福州高級工業職業學校。1945年11月,學校遷至福州水部(東水路)。1952年9月改名福建省福州工業學校。
建專時期
1953年7月,分土木科設福州建築工程學校,遷蓋山區霞湖。1956年1月,改名福州城市建設工程學校,隸屬於國家城市建設總局。1958年,學校由福建省建設廳主管,改名福州建築工程專科學校。1960年升格為福建建築工程學院。1963年學院停辦,保留中專。1969年底(文革期間),學校再次停辦。1974年7月學校復辦,建校於今福州市倉山區長安路89號。1980年,經教育部審定為全國重點中等專業學校。1994年更名為福建建築工程專科學校,是福建省唯一一所獨立設置的土建類高等專科學校。
福建職業技術學院
1985年3月,中華職教社福建分社和福建省機械工業廳聯合創辦福建中華職業專科學校,校址位於福州市福馬路浦東。1986年改稱福建中華職業大學。2000年,福建中華職業大學與福建高級工業專門學校合並組建福建職業技術學院,有鱔溪校區和浦東校區,校訓「敬業樂群」。
2000年福建中華職業大學、福建高級工業學校合並組建福建職業技術學院。
(圖冊《福建工程學院》資料來源,圖冊《工院校園風光》來源於官網 ) 學校教育人才從應用科研出發,成績突出,在福建省眾多本科大學中獨樹一幟,連續五年就業率和初次簽約率均在96%以上,位居福建省高校前列,與省審計廳、住建廳、人防辦、消防總隊等聯合培養急需人才,與省電子集團、交通集團、能源集團等龍頭產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專業強,教學優。畢業生深受社會各界和用人單位歡迎。
辦學成績突出,學術交流頻繁,獲批國家留學金委「國際學術互認課程項目」和「國家公派優秀本科生國際交流項目」。
據人民網報道,<2015中國大學畢業生質量排行榜>福建工程學院畢業生質量排列全國263名,福建省第7位。
(圖冊資料來源於福建工程學院新校區建設辦公室 )
國家級特色專業3個
土木工程、工程造價、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國家級精品課程3門
建築工程計量、建築施工技術 等
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3個
與福耀玻璃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龍工(福建)機械有限公司、新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建設3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教育部首批國家級卓越工程師計劃
材料科學與工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車輛工程、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省級重點學科9個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材料加工工程、岩土工程、結構工程、機械電子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車輛工程、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環境工程
省級特色專業10個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土木工程、工程造價、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城市規劃、工業工程、建築學、勘查技術與工程
省級本科高校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名單16個
土木工程、工程造價、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建築學、車輛工程、電子信息工程、物流管理、通信工程、通信工程(國脈信息學院)、軟體工程、工商管理、廣告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3個
省級精品課程35門 福建工程學院省級以上(含省級)精品課程一覽表序號 課程名稱 級別 負責人 1 建築工程計量 國家精品課程 劉元芳 2 建築施工技術 國家精品課程 蔡雪峰 3 建築設計 省級精品課程 李積權 4 測量學 省級精品課程 餘明 5 工程招投標與合同管理 省級精品課程 陳雲川 6 電器控制與PLC技術 省級精品課程 李建興 7 電力電子技術 省級精品課程 黃家善 8 工程項目管理 省級精品課程 陳群 9 建築結構 省級精品課程 張建勛 10 基礎會計 省級精品課程 梁水源 11 建築裝飾構造 省級精品課程 曾曉紅 12 塑料成型工藝與模具設計 省級精品課程 范有發 13 工程經濟學 省級精品課程 劉國買 14 材料科學與工程基礎 省級精品課程 陳文哲 15 土木工程施工技術 省級精品課程 蔡雪峰 16 土力學 省級精品課程 張建勛 17 固體廢物處理處置與資源化工程 省級精品課程 劉心中 18 微觀經濟學 省級精品課程 李永蒼 19 電路 省級精品課程 胡馳 20 燃氣輸配工程 省級精品課程 侯根富 21 城市規劃原理 省級精品課程 林從華 22 建築工程計量與計價 省級精品課程 劉元芳 23 機械製造裝備設計 省級精品課程 江吉彬 24 管理信息系統 省級精品課程 吳少雄 25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 省級精品課程 許麗平 26 CAD/CAM技術 省級精品課程 江吉彬 27 模具製造技術 省級精品課程 陳鼎寧 28 高等代數 省級精品課程 唐曉文 29 婚姻與繼承法學 省級精品課程 官玉琴 30 綜合英語 省級精品課程 牛勵強 31 財務管理 省級精品課程 梁水源 32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省級精品課程 楊偉才 33 畫法幾何與工程制圖 省級精品課程立項 孫群 34 房屋建築學 省級精品課程立項 劉丹 35 管理學原理 省級精品課程立項 羅輯 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5個
機電工程實驗中心、電子電氣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土木工程綜合實踐中心、環境科學與工程實踐教學示範中心、計算機實驗教學中心等5個 一級學科碩士點3個
交通運輸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土木工程
一級學科碩士點支撐2個
機械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
二級學科碩士點13個
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載運工具運用工程、橋梁與隧道工程、岩土工程、市政工程、
結構工程、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學、材料加工工程
專業碩士點3個工程碩士(機械工程領域、電氣工程領域)、工程管理
專業碩士合作與交流
與國內外知名院校有著良好的學術交流,福建工程學院是第一所與同濟大學合作培養工程碩士的高等院校,研究生班由同濟大學派遣以教授博導為主的教師團到校授課,學生完成課程學習並通過論文答辯者由同濟大學授予工程碩士學位,頒發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統一印製的工程碩士學位證書。同濟大學研究生院願意派出骨幹教師進行交流合作。
與福州大學、華僑大學等簽署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簽訂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的合作協議。 與底特律大學合作舉辦0.5+1碩士項目,開設專業:財務經濟學碩士,機械工程碩士,計算機信息系統碩士。 (圖片資料來源 ) 機構設置 福建工程學院管理機構列表黨委辦公室 校長辦公室 紀委辦·監審處 組織部 、黨校 宣傳部(文明辦) 統戰部 保衛處(武裝部) 機關黨總支 團委 工會 教務處 科研處(學科建設辦公室) 學生工作部(處) 人事處 計劃財務處 資產管理處 後勤管理處 基建處 發展規劃辦公室(高等教育發展研究中心) 國際交流處(港澳台辦公室) 產學研辦公室 校友會 產業管理處 資料來自於官網 福建工程學院教學實踐中心現代教育技術中心 機械工程實踐中心 電子工程實踐中心 建築工程實踐中心 資料來自於官網 福建工程學院教學示範中心電子電氣實驗教學中心 機電工程實驗中心 環境科學與工程實驗教學中心 土木工程綜合實踐中心 計算機實驗中心 資料來自於官網 新校區圖書館 福建工程學院圖書館(新校區圖書館)面積超30000平方米,總投資1.6億元,高72米,是福州大學城最高的建築物,也是福建工程學院的標志性建築,於2012年10月8日投入使用。圖書館以讀者第一,服務育人為宗旨,堅持以人為本和藏、借、閱一體的管理理念,加強自動化、數字化、網路化建設,朝著建設一流的同類高校圖書館的目標努力。
(圖冊資料來源於福建工程學院新校區建設辦公室 ) 就業指導中心 福建工程學院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中心是福建工程學院學生工作部(處)下屬職能機構,是學校專職負責學生就業工作的窗口部門,中心於2010年5月被共青團福建省委授予第七屆「福建省五四青年獎章(集體獎)」榮譽稱號。
中心以「服務學生、服務學校、服務社會」為宗旨,代表學校對畢業生就業行使教育、管理、指導和服務的職能,並為用人單位招聘畢業生提供相應的服務,中心以促進畢業生充分就業,提升就業層次為中心,以開展職業生涯規劃輔導、就業指導與創業指導為重心,以開拓就業市場為導向,以信息化建設為依託,強調學生培養質量,提升畢業生就業的綜合競爭力。在校黨委的正確領導下,中心將不斷完善教育、管理和服務體系,積極開拓就業市場,加大就業指導力度,強化就業服務意識,努力為廣大畢業生和用人單位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
位置:福州市閩侯大學城學府南路3號福建工程學院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中心 (圖片資料來源於福建工程學院蒼霞人才網 ) 學校服務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需要,不斷加強學科建設和科研工作,產學合作緊密。於2012年通過國家科學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專家審批,獲得省內唯一獎項,實現了學校在科學研究上的重大突破。並承辦了中國機械工程學會2012年學術年會,主辦了第三屆製造科學與工程國際學術會議等一系列大型國家級學術會議,在科研產業的發展上取得重大突破。
與300多家企事業單位、科研院所等簽訂產學研合作協議,與中國移動通信集團福建有限公司、福建省汽車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中鐵隧道裝備製造有限公司、福建省南平鋁業有限公司等多家著名企業簽署了校企戰略合作協議書,與GE公司、西門子公司等國內外知名企業建立了一批先進的實驗室。近年來,該校獲得國家級、省部級等各類科研項目1000餘項,經費達1.7億元。
省級重點實驗室4個
汽車電子與電驅動技術實驗室、福建省數字化裝備重點實驗室、福建省新材料制備與成形技術重點實驗室、福建省土木工程新技術與信息化重點實驗室
省級科研機構14個
福建省汽車電子與電驅動技術重點實驗室、福建省新能源汽車控制系統技術開發基地等14個
省教育改革試點項目8項
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3個
福建綠色節能環境材料工程中心、建築類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等13個
校級科研機構32個
福建工程學院企業管理研究所等32個
省部級高等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20項)、國家級質量工程項目(5個)、省級質量工程項目(52個)、「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12部)、「十二五」國家級規劃教材(4部)
校辦企業14家
同時,學校與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GE公司、西門子公司、中鐵隧道裝備製造有限公司等300多家企事業單位、科研院所等簽訂產學研合作協議。
省部級科技創新平台15個 福建工程學院省部級科技創新平台序號 名稱 批准部門 批准時間 1 福建工程學院先進製造生產力促進中心 福建省科技廳 2002 2 福建省模具技術開發基地 福建省經貿委 2003 3 汽車關鍵零部件試驗平台 福建省科技廳 2007 4 福建省汽車電子與電驅動技術重點實驗室 福建省科技廳 2008 5 福建省高校材料制備及成形技術重點實驗室 福建省教育廳 2008 6 福建省高校綠色節能環境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福建省教育廳 2008 7 福建省新能源汽車控制系統技術開發基地 福建省經貿委 2009 8 福建省模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福建省科技廳 2009 9 福建省高校閩台合作土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福建省教育廳 2010 10 福建省高校工業自動化工程研究中心 福建省教育廳 2010 11 福建省機床行業技術創新公共服務平台 福建省經貿委 2011 12 福建省知識產權研究院 福建省知識產權局 2012 13 福建省數字化裝備重點實驗室 福建省科技廳 2012 14 福建省新材料制備與成形技術重點實驗室 福建省科技廳 2013 15 福建省土木工程新技術與信息化重點實驗室 福建省科技廳 2013 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2013年1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2012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福建工程學院和福耀玻璃工業集團股份公司共同完成的科技成果「汽車玻璃深加工的關鍵製造技術及應用」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陳文哲教授(福建工程學院副校長)科研團隊榮獲2012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是福建工程學院辦學歷史上取得的最高科技獎項,是新世紀以來福建省第4所獲得「國家三大獎」的高校,是福建省新建本科院校中唯一取得國家級科技獎項的學校。 科研現狀 學校不斷加強學科建設和科研工作,產學合作緊密:截止2012年10月有省重點實驗室、省工程研究中心等14個省部級科技創新平台,科研機構31個,校辦企業14個。與300多家企事業單位、科研院所等簽訂產學研合作協議,與中國移動通信集團福建有限公司、福建省汽車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中鐵隧道裝備製造有限公司、福建省南平鋁業有限公司等多家著名企業簽署了校企戰略合作協議書,與GE公司、西門子公司等國內外知名企業建立了一批先進的實驗室。主持省級以上科技重大專項7項,獲得福建省科學技術一等獎和福建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1項。 科研項目與成果 據官網顯示,學校獲得國家級、省部級等各類科研項目1000餘項,經費達1.2億元。獲得福建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和福建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等共6項。發表學術論文2878篇,其中被SCI、EI、ISTP收錄論文306篇次。出版學術著作118部。申請專利138件。 科研定位與特色 面向福建省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面向地方歷史文化遺產和資源的利用與開發,加強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重視基礎研究與成果轉化。主要從事「三新」研究與「四技」開發,有較強的技術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