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校歌
① 南京師范大學的百年南師
三江、兩江師范學堂建立 學堂自1902年籌建,至1912年停辦,歷時近十年,尤其是在李瑞清主持校政後,親赴日本考察教育,回國後為學堂辦了許多實事,使兩江師范學堂規模得到較大發展,在校學生達千餘人。李瑞清的辦學宗旨是:視教育若生命,學校若家庭,學生為子弟,始終不渝。他親自書寫校訓:「嚼得菜根,做得大事。」在他主持下,學堂重視科學、國學、藝術,不僅延聘中外知名教師來校任教,還重視開設技能學科和實驗,為學堂購置農場百餘畝,耕牛數十頭,供農學博物科學生實地試驗之用;設置畫室及工場等設備,供圖畫手工科學生使用;購置儀器、葯品,設實驗室,供理化科學生實驗用。
該學堂學生考試成績為江南各高等學校之冠。為江南三省培養了第一批優秀中、小學教師。知名生物學家秉志、國學大師胡小石、陳中凡等就是兩江師范學堂早期畢業生中的佼佼者。 南京高等師范學校的創建 1912年,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後,即推舉教育家蔡元培為臨時政府教育總長。他就任後,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教育的主張,頒布了諸多教育法令。江蘇省立第二師范學校校長賈豐臻等聯合上書教育部和省公署,建議早日在南京籌建高等師范學校,以培養中等學校師資。據1914年8月30日,《江蘇巡按使韓國鈞委任江謙(原江蘇教育司司長)為校長籌備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文》記載:「就任兩江優級師范學校校舍,詳加察勘,能否修葺一部分,勉應目前之用。」「務盡本學年籌備完竣,以便定期開校」。不久,韓國鈞調赴安徽,江謙未到任。繼任江蘇巡按使齊耀琳到職後,重申前任已定計劃,復經教育部批准,正式任命江謙為校長,並令其迅速到省籌備一切,以便如期開學。在《江蘇巡按使齊耀琳飭江謙籌備開學文》中,進一步明確南京高等師范學校的辦學宗旨「高等師范學校一方培養中等學校師資, 一方並為中等學校學生推廣升學之途,關系全省教育根本。」江謙遂於1月17日到寧,18日即前往原兩江師范學堂,勘察校舍,籌劃修葺教室等事宜開辦初,南高師籌備處設在省議會內。1915年1月29日遷入兩江師范學堂舊址。
江謙任職後,即延聘留美博士郭秉文來校任教務主任,聘留美教育學士陳容為學監主任。並聘前教育部視學袁希濤、省教育會副會長黃炎培、省教育會會長沈恩孚為評議員,為籌劃創辦南京高等師范學校集思廣益,商討辦學事項。
南高師在江謙校長的籌劃和全體籌備人員的努力下,於1915年夏,所需修葺添置事項相繼完成,任課教師先後受聘到校。並擬定了《南京高等師范學校簡章》以及《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招考簡章》。遂於1915年8月11日公開招考。報考學生共有534人,來自江蘇、安徽、浙江、江西、廣東、四川、貴州等省,其中江蘇考生最多。首屆招生共錄取126人,實到110人。於9月10日開學上課,9月18日舉行開校禮式,邀請省長齊耀琳等地方官員蒞臨學校,參加典禮。至此,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正式成立。到1921年時,南高師的教師,已有102人,其中教授55人,外籍教授3人,教授占教師總數的56.8%,教師中曾在中國國內外留學的有30多人。其中有許多長期從事師范教育的知名教授,如陶行知、陳鶴琴、陳中凡、徐則陵(養秋)、張士一等。
1920年4月7日,郭秉文校長在南高師校務會議上提出,就南高師校址及南洋勸業會舊址建立一所國立大學的議案,得到與會者一致贊同。隨即著手籌備。12月7日,國務會議通過,在南京建立國立東南大學。12月15日,東南大學籌備處正式成立。1921年8月24日至26日東南大學、南高師同時招生,東南大學招收新生130人,南高師招收新生119人。1922年南高師停止招生,其最後一批學生17人,於1926年畢業。
東南大學教育科是在南高師的教育專修科、體育專修科的基礎上組建而成的,始設教育、心理、體育三系,1924年增設鄉村教育系,以訓練研究人才,培養師資及教育行政人員為宗旨,學制四年。教育科主任先為陶行知,1923年後由徐則陵(養秋)繼任;教育系主任由徐則陵兼任;心理系主任系陸志韋教授;體育系主任系美籍教授饒冰士。全科教師34人,其中曾獲中國國內外博、碩士學位的有13人,本國教授17人,外籍教授2人,師資力量十分雄厚。知名教授有徐則陵、陳鶴琴、陶行知、陸志韋、鄭宗海、孟憲承等。1925年1月至1927年4月,東南大學在北洋政府的命令下,曾三易校長,引發了風潮,持續三年之久。最終因正局動亂,被迫停辦。1927年5月16日,國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員會派員來校接收。 國立中央大學 1.國立中央大學的創建
1927年4月,國民政府定都南京。6月9日,教育行政委員會仿法國教育制度,頒行大學區制,江蘇、浙江兩省先試行。以國立東南大學為基礎,將江蘇的河海工科大學、政法大學、醫科大學、南京工業專門學校、南京農業學校、蘇州工業專科學校和上海商科大學、上海商業專門學校等九所高校與主持江蘇省教育行政之教育廳合組成國立第四中山大學。8月,奉中山大學區行政院令,省立第四師范附設的藝術專修科,歸入國立第四中山大學教育學院(原國立東南大學教育科)。教育學院設教育學系、師資科及附設教育各專科(體育專修科、藝術專修科,軍事教育科),院長為鄭宗海。
1928年2月10日,國民政府大學院大學委員會議決,將國立第四中山大學改名國立江蘇大學,並兼負江蘇教育行政職能。更名江蘇大學後,受到全校師生普遍反對,引起罷課等風潮。5月16日,依照大學院大學委員會議決,將江蘇大學改稱為國立中央大學,仍兼負教育行政職能。
1928年10月23日,國民政府令改大學院為教育部。1929年7月5日,教育部令,停止「大學區制」,中央大學區限於年底停止。自此,中央大學為純學術機關,不兼負教育行政職能。
2.抗日救國運動中的解散與整頓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中大進步師生在南京地下黨的組織和領導下,發動抗日救國運動,抗議國民黨政府堅持內戰,對日本侵略採取不抵抗政策。12月17日,全國各地來南京學生近萬人聯合舉行總示威遊行,中大有1000餘名學生參加,遭到殘酷鎮壓,發生了震驚中外的"珍珠橋慘案"。
1931年底,中大校長朱家驊引咎辭職。1932年,中大數次發生更易校長遭到學生強烈反對甚至驅逐校長的風波;同時,由於政府拖欠學校教工三個多月工資,引起教工強烈不滿,中大教師組織「中大經費獨立運動委員會」,向教育部索付欠薪。上述這些事件觸怒了當時任教育部長的朱家驊,在國民黨中央的支持下,於同年6月底,訓令中央大學暫行解散,學生全部離校,聽候甄別。7月2日教育部派接收委員4人到校接收。6日成立中央大學整理委員會,整理校務。8月26日國民黨政府任命羅家倫為中大校長。9月10日中大舉行甄別學生考試,開除學生19名。10月11日,中大學生全部返校上課。
3.重建中大後的教育學院
羅家倫就任中大校長後,就宣布他的治校方針是「安定、充實、發展」。他認定這三個目標去開展各項工作,使中大在國難深重之際有所發展。
根據中大整理委員會議決,將教育學院的教育原理、教育心理、教育行政、教育社會4個系改並為教育學系。自1933年起另設師資專修科,凡各學院畢業學生有志中等學校教員者,得在教育學系肄業一年,修習特定科目後,由學校給予證明。原有藝術教育科、藝術專修科改並為藝術科。體育專修科並入體育科。衛生教育專修科改為衛生教育科,學制由二年改為四年。理學院心理系與教育學院、教育心理系合並為心理學系,隸屬教育學院。
1933年3月,校務會議議決:徹底修建中央大學最舊之建築南高院,為教育學院加建教室及實驗室;同年6月,又經校務會議決定,改建梅庵,為教育學院藝術科音樂組教學用。1934年2月25日,校務會議議決,核准教育學院試辦教育實驗所。5月,開辦中等學校理科教員暑期講習班。1936年6月,教育學院教育實驗所主持中學英語測驗結束,歷時4年,遍及10餘省。接著,又開始研究高中數理化測試問題。有專任教授、副教授21人,兼任7人;專任講師9人,兼任3人;助教20人,合計教員60人。此外,教育學院附屬幼稚園、小學、中學實驗學校也有了擴充,有教員76人,助教4人。
4.抗戰期間西遷重慶後的師范學院
1937年的蘆溝橋事變和淞滬戰爭爆發後,戰火逼近南京,中央大學連續四次遭敵機轟炸,學校損失慘重。為此,中大決定西遷重慶,附屬實驗學校遷安徽屯溪。同年12月1日,中大在重慶沙坪壩新址開學。此時,教育學院設有教育學系、心理學系、體育科、衛生教育科、藝術科。
1938年8月,奉教育部令,中央大學教育學院改為師范學院。附屬學校由安徽屯溪遷至貴陽。至1941年8月師范學院接受重慶青木關第十四中學為中大附中,原附屬實驗學校歸貴陽。
教育學院更名為師范學院後,除保留原教育學院系科外,增設國文、英語、史地、數學、理化、體育和公民訓育7個系。 1939年5月,教育部長陳立夫視察中大,提出要師范學院籌建童子軍專修科。至8月,師范學院已設有10個系、3個專修科。即:教育、公民訓育、國文、英語、史地、數學、理化、博物、體育、藝術等系以及體育、史地、童子軍等專修科。原心理學系改屬理學院。 1944年9月。師范學院研究所,除原有心理學部外,增設教育學部。1945年7月14日,增設藝術學部。
1945年8月1日,為了在課程開設和師資上,節省人力、物力,經校行政會議通過,對師范學院一部分系科進行改並。公民訓育系並入教育系;童子軍專修科並入體育系;國文系並入文學院中國文學系;英語系並入文學院外國語文系;史地系分別並入文學院歷史、地理系;數學系並入理學院數學系;理化系分別並入理學院物理、化學系;博物系分別並入理學院生物、博物系。至此,師范學院只保留教育、藝術、體育三系和附設體育專修科,此一體制一直延續到復員南京後。
師范學院從1938年至1945年,共四屆畢業生,輸送中等教育人才約500人,高級研究人才(研究生)10人,為教育事業作出了貢獻。 自1937年至1945年,中央大學西遷重慶後,在辦學條件,生活條件十分艱難的情況下,仍然堅持教學科研,在學科設置,師資隊伍及學校規模等方面都有了較快的的發展。
5.抗戰勝利復員南京後的師范學院
1945年8月,日本帝國主義無條件投降,抗日戰爭勝利。9月,中央大學成立復員計劃委員會。吳有訓校長為主任委員。師范學院體育系主任江良規、教育系教授胡家健為副主任委員。經過幾個月的籌劃,於1946年5月,全校師生分八批,分乘水陸空各種運輸工具,返回南京。最後一批於7月底到達。圖書儀器設備等在10月中旬陸續返回。10月,原附屬實驗學校由貴陽遷回南京三牌樓,為中央大學師范學院附中,由教育系彭百川教授出任校長。
1946年11月1日,中央大學復員就緒,開學上課。師范學院設3個系、1個專修科。教育學系主任徐則陵(養秋);體育系主任江良規;藝術系主任呂斯百,分繪畫、音樂組;體育專修科主任由江良規兼任;師范學院院長為羅廷光(炳之)。師范學院各系,除體育系在體育館,藝術系的音樂組在梅庵外,其餘各教研室、教室、繪畫室等均在南高院。共有學生377人;教師82人,其中教授32人,副教授12人,講師12人,助教23人,兼任教授3人。
1947年3月,奉教育部令,師范學院設置管訓部。聘教育系教授趙冕為主任。但因管訓部之具體辦法教育部迄未頒布,遂先成立師范生指導委員會,代替管訓部之組織。同年,師范學院院長羅廷光(炳之)辭職,由徐養秋(則陵)繼任。 金陵女子文理學院 1911年冬至1912年初,美國8個傳教會在上海聚集一堂,制定在長江流域開辦一所女子大學的計劃,並向在這個地區工作的傳教士發出倡議。1913年夏,由美國北長老會,北浸禮會,南、北衛理公會,基督會等各選3人,組成校董會,是年11月13日,校董會公推北長老會代表德本康夫人為揚子江流域婦女聯合大學校長。1914年11月教會的管理董事會正式通過以金陵女子大學名稱代替揚子江流域婦女聯合大學名稱。
1915年9月,金女大租用南京綉花巷李氏宅院為臨時校址,招生開學。創建初校內設文、理兩科。1919年6月,金女大有了校徽、校歌、校色(紫色)、格言(厚生)。同年夏,德本康夫人去美國籌集建校基金,於1921年在陶谷(寧海路南端西側)購地建校(今南京師范大學隨園校區)。1923年7月學校遷入新址。1924年秋,校內設英文、歷史、社會學、數理、化學、生物、體育、醫預科等9個系科。同時添設附屬實驗中學,作為畢業生實習教學場所。1927年增設國文系。1928年,德本康夫人辭去校長職務,校董會推選金女大首屆畢業生、留美獲博士學位的吳貽芳為校長。
1930年12月,金女大立案照準後,改名為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抗日戰爭爆發後,分散在上海、武漢、成都三地辦學。1938年1月集中遷至四川成都華西壩。1939年添設家政系。抗戰勝利後,於1946年9月在南京原址招生開學。至1950年,全校設系科為:中文系、外文系、社會學及社會工作系、歷史系、音樂系、體育系(體育專修科)、生物系、化學系、家政系(1951年初改為兒童福利系)、地理系、托兒工作專修科、醫預科、護預科。在校生達223人。金女院累計畢業生達994人。 南京大學師范學院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5月7日,南京市軍事管制委員會通知,中央大學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趙卓任軍代表。8月8日,南京市軍管會文化教育委員會通知,國立中央大學改名為國立南京大學。8月12日,國立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成立。
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成立後,任命陳鶴琴為師范學院院長。師范學院設教育學系、藝術學系(繪畫組音樂組)、體育學系(含體育專修科)。有附屬中學、四牌樓附小、丁家橋附小。師院在校生有326人。另有志願生281人,合計607人、師范學院教職工79人(教員57人,職員7人,工友15人)。
在這期間,華東地區高校進行局部調整。1949年10月,上海國立師專、上海市立體專、上海市立幼專三校學生共300人並入南京大學師范學院有關系科。1950年9月,安徽大學藝術組並入師范學院有關系科。1950年10月,接華東軍政委員會教育部通知,校名去 「國立」兩字而徑稱「南京大學」。
至1952年6月,南京大學設文法、師、理、工、農6個學院,共37個系。其中師范學院為5個系2個專修科,即:教育學系、幼稚教育學系、美術學系、音樂學系、體育學系、體育專修科、地理專修科。各學系畢業年限為四年,各專修科畢業年限為二年。 公立金陵大學誕生 1950年12月,美國政府宣布凍結中國在美國的資金。與此同時,中國政府下令凍結美國在中國的財產,並頒布"關於處理接受美國津貼的文化教育救濟機關及宗教團體的方針的決定"。1951年1月11日,教育部根據政務院決定,發出《關於處理接受美國津貼的教會學校及其他教育機關的指示》。16日,教育部召開處理接受外國津貼的高校會議。會議期間,美國基督教大學聯合會託事部電邀各校派代表去香港與託事部代表商談津貼費事宜。金大師生通過決議,不予回復,表示與美國教會斷絕一切關系。會後,金大與金女院進行醞釀協商,決定由政府接管,兩校合並,改為公立金陵大學。
1951年5月3日,華東軍政委員會批准金大與金女院兩校合並籌委會委員名單。1951年6月8日,華東教育部批准兩校合並籌委會關於系科調整及招生計劃。在兩校合並後,仍設文、理、農三院共23個系、6個專修科、2個部。1951年8月6日,華東教育部批准金大與金女院合並方案,合並後仍名金陵大學。文學院設在原金女院校址,稱金大寧部(寧海路);理、農學院設在原金大校址,稱金大津部(天津路)。9月15日,華東教育部批准新的公立金陵大學由李方訓,吳貽芳、戈福鼎、樊慶笙、陳中凡、陳納遜、高覺敷以及其他教師、學生代表共13人組成校務委員會。李方訓、吳貽芳為正副主任委員。兩校合並後,教職工為397人,在校學生為716人。公立金陵大學至1952年6月院系調整後結束。 南京師范學院的建立 1952年7月,教育部根據"以培養工業建設人才和師資為重點,發展專門學院,整頓和加強綜合大學"的方針,進行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按照華東區的院系調整方案,南京大學、金陵大學兩校校務委員會舉行聯席會議,分別組織南京大學、南京工學院、南京農學院和南京師范學院建校籌備委員會。南京師范學院以南京大學師范學院和金陵大學教育系、兒童福利等系科為基礎與上海震旦大學托兒專修科、廣州嶺南大學社會福利系兒童福利組、南京師范專科學校數理班合並改建而成,院址設於原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現南京師范大學隨園校區)。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分別於11、12月任命陳鶴琴為南京師范學院院長,吳貽芳、縱翰民為副院長;任命高覺敷為教務長,胡顏立為總務長,熊子容為圖書館長。設立政治輔導處,白沙任主任。
南京師范學院初建以原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校產為基礎,擁有土地191畝,校舍建築面積中教學、辦公用房為9448平方米,學生宿舍5837平方米,教職工生活用房5616平方米。實驗室4個,儀器700餘件。圖書館藏書及資料11.7萬余冊。到1956年,教學、辦公用房增加8519平方米,師生生活用房增加1211平方米,另建保建所、琴房、解剖室、溫室、洗衣房和浴室。圖書館藏書及資料25萬余冊。
1955年,根據中央教育部指示,為集中領導力量辦好幾個系科和文理分科的原則,南京師院與江蘇師院相關系科進行調整。江蘇師院的中文、生物、地理、美術系科並入南京師院,南京師院的數學、物理系科並入江蘇師院。調整後,南京師院設中文、教育、幼教、地理、化學、生物、美術、音樂等八個系,中文、地理、生物、美術、音樂等五個專修科,並開辦高師函授教育。 改革中繼續發展 1960年,南京師院根據中央關於高等師范學校必須成為教育革命的學校、文化科學知識質量要迅速趕上綜合性大學水平的指示,在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教學改革。這一時期,教學和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定的進步,在校學生數由1956年的2015人增至4396人,函授生達3000人,還創辦了多科性業余大學招生842人,舉辦了農業高中師訓班等。
1965年,在句容設立南京師院分部,中文、政教、生物三系200多名學生在句容分部進行半耕半讀。
1969年12月,經江蘇省革委會教衛辦決定,江蘇教育學院及江蘇函授大學部分系科並入南師。南師的音樂、美術兩系於1969年11月並入江蘇省革命文藝學校(原南京藝術學院),1972年,兩系又重新歸屬於南京師范學院,1976年,南京體院部分教職員調入南師體訓組,不久與公體室合並建立體育系。
1972年,學校恢復招生。從1972年至1976年的五年中,共招收五屆工農兵學員3755人,學制為三年,為江蘇省中等學校培養了一批師資。
1984年,南京師范學院改名南京師范大學,簡稱南師大。
2000年,原化工部所屬「南京動力高等專科學校」並入南京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逐漸建成以師范為特色的綜合性教學研究型大學。
2014年,南京師范大學入選教育部卓越教師培養計劃。
2015年8月31日,江蘇省人民政府、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和教育部聯合印發《關於共建南京師范大學和伊犁師范學院的意見》(蘇政發〔2015〕98號),標志著該校成為新一批省部共建高校。
② 誰有雲南大學的簡介
鏈接: https://pan..com/s/1Gy6uQ5sNiYzib1d1WrDJMw
③ 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南海實驗高級中學早期曾用校歌
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南海實驗高級中學早期採用的是《Annie Lisle》這首歌譜作為校歌,該曲譜由Henry S. Thompson在1857年創作,葛理佩填詞(原文為英文),陳輯五將歌詞翻譯為中文,並使用粵語演唱。這首校歌與美國康奈爾大學、蘇州大學、金陵中學、原金陵大學(現並入南京大學)等全球約一百所學校的校歌曲譜相同,但歌詞與節奏各有不同。值得注意的是,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時期已停止使用校歌,直至今日學校並未設立自己的校歌。部分分校設有校歌,但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南海實驗高級中學目前沒有校歌。
校歌的選取與使用具有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南海實驗高級中學早期採用的《Annie Lisle》作為校歌,其曲譜與全球多所學校共享,顯示了在特定時期學校與國際教育界的聯系。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學校逐漸放棄了使用校歌的傳統。這可能與學校的文化變遷、教育理念的更新或是對校歌的重新評估有關。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分校都保留了校歌這一傳統,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南海實驗高級中學就是其中之一,目前沒有設立自己的校歌。這一現象反映了教育機構在特定歷史階段可能對傳統和標識的重新審視,以及對適應時代變化的響應。在當今多元化的教育環境中,學校對於校歌的使用與保留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可能根據學校的特定需求、文化認同或是教育理念的調整而有所不同。
盡管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南海實驗高級中學沒有校歌,但這並不妨礙學校在教育和文化傳承中尋找新的表達方式。在沒有校歌的傳統下,學校可以通過其他方式來強化其獨特的教育理念和文化身份。例如,學校可以舉辦各種活動,如文化節、音樂節或學術競賽,以展現其教育特色和學生多元化的才能。此外,學校還可以通過校史教育、校訓、校徽等其他形式來傳承其文化傳統和教育使命。在教育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日益增強的今天,學校對於傳統標識的重新定義和創新應用,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同時也為學校的文化發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因此,雖然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南海實驗高級中學沒有校歌,但這並不意味著學校缺乏獨特性和文化內涵。相反,學校可以探索更加創新和適應時代需求的方式來傳承和展現其教育理念和文化特色,以滿足學生和社會的期待。
(3)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校歌擴展閱讀
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南海實驗高級中學,簡稱:南海華附等,於2002年由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本部)與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桂城政府合作創辦的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學校實行全寄宿制,面向全省招生。從1888年建校到2002年,學校經過多次更名與合並。學校師資力量雄厚,教學設施齊備,其中,中法班學生接受法語教學,特別是法語及法國文化的學習,為學生進入法國高等院校做准備。
④ 南京的四星級初中
南京四星級普通高中(南外沒評星,不過這個學校太遙遠,就不找了)
1、南師附中
分數線08:676分 09:688分 10:691分11:684分(江寧分校就不說了)
2、金陵中學(仙林分校••••••)
分數線08:671分 09:683分 10:682分 11:678分
3、南京一中(南京市白下區中山南路301號)
1933年學校改稱為南京市立第一中學,是南京市第一所公辦中學,是江蘇最早的省重點中學之一,現為江蘇省模範學校,國家級示範高中。學校一貫強調"教書育人",堅持"德育首位,五育並舉"的方針。多年來形成"好學、向上、活潑、團結"的校風,"嚴謹、求實、創新、育人"的教風和"勤奮、進取、踏實、求精"的學風。制定了"求真為民"的校訓,成為廣大師生的行為准則。新中國誕生後,學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發揚多年形成的優良傳統,努力辦成具有特色的重點中學,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九十多年來,南京一中培養了數以萬計的人才,校友遍及神州,馳譽海外。學校現有教 職員工230人,其中高級教師76人(含特級教師4人),高初中49個教學班,在校學生2500人。校園面積40000餘平方米。該校高中應屆畢業生高考成績多年來在南京名列前茅,初中畢業生參加全市畢業、升學考試成績連續十餘年位居全市第一。改革開放的春風給學校帶來勃勃生機,特別是近幾年來,校園內更是蓊蓊鬱郁,奼紫嫣紅,一片興旺景象。在上級領導、社會各界、家長、校友的關心、愛護、支持下,目前,校園規劃與建設正逐步完善,師資力量不斷增強,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要用功,進一中;進一中,能成功」成為普遍的共識。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學校正大力推行"導師制"的運行機制,實踐"一主兩翼,三線齊飛"的辦學思想,全校師生意氣風發,同心協力,繼承傳統,開拓前進,為把南京一中建成不負眾望的"國內一流、國際先進"的名牌中學而努力奮斗。
校歌 李清悚 詞 周玲蓀 曲 常暢 編曲
大哉古都秀毓淮鍾,巍巍我校石城之中。樂群敬業,朝氣蔥蘢,涵三德兮智仁與勇。做生活兮洩洩融融。啊~啊~願春風廣被兮天下為公。啊~啊~願春風廣被兮天下為公。
招生
統招生:中考第一志願填報我校,且參加南京市中考,分數達到我校錄取分數線。
指標生:指標生志願填報我校,在我校錄取分數線下20分之內,從高分到低分擇優錄取。為了提高被我校錄取的把握性,最好將第一志願和指標生志願均填南京一中。指標生的錄取由市招辦按學生填報志願與考試分數規范操作。
擴招生:中考第一志願填報我校,在我校錄取分數線下20分之內。有意向的學生,需在領取中考分數條的當天,到我校本部招生辦公室登記。我校將根據學生成績和報名人數確定擴招人數並將電話通知辦理有關手續,辦理手續後方可被我校錄取。
分班情況
理科強化班(物化強化班,物生強化班):
是進校分高錄取分10分的人會被選去的,而且每學期會滾動,不好的出去,好的進去。其課程設置,課程進度、廣度、深度均比平行班要求高,著力培養學生的各項能力以及個性特長。考上一中後中考成績學校前一百名再考試,前50進崇文班,是考數理化外加面試。崇文班會有很多的活動,並且是有贊助的,上很多課外的科目,是免費的。
南京一中中新友好實驗班(文科強化班)
項目性質與辦班目的:
實驗班屬中國和紐西蘭兩國政府簽約的合作項目。該項目旨在引進紐西蘭優秀的英語教育資源,為南京學生提供高水平的英語學習平台,並為有志赴國外留學者提供便利、經濟的通道。課程設置與升學:「中新班」的學生將在南京一中學完中國高中的所有課程及新方提供教師、教材的英語課程,畢業目標為「雅思」5.0分以上。畢業生既可考國內大學,也可以通過新方提供的渠道升入英聯邦國家的大學。「中新班」學生進入高三階段,凡涉及到外語類提前招生考試,學校將優先推薦「中新班」學生報考。每周都有外教課
6∶45起 床 7∶00早 餐 7∶20 預 備 7∶30——7∶55 早 讀(周一晨訓)
8∶00——8∶45 第一節課 8∶55——9︰40 第二節課 9∶40——10∶10 大課間體育活動 10∶10——10∶55 第三節課 11∶05——11∶55 第四節課(含眼保健操)
12∶05 午 餐12∶40——13∶20 午 休 13∶20 預 備13∶30——14∶15第五節課14∶25——15∶15 第六節課(含眼保健操)15∶25——16∶10 第七節課16∶20——17∶05 第八節課 18︰00 晚 餐19︰30——21︰30 晚自習
22︰15 熄 燈
分數線06:622分 07:670分 08:666分 09:670分 10:676分 11:665分
4、中華中學(南京市秦淮區中華路369號)
中華中學是一所與世紀同步的江蘇省四星級中學,國家級示範高中。學校始建於1899年,是英籍加拿大人馬林(原名威廉姆•愛德華•麥克林)創辦的,校名「基督中學」,後更名為「育群中學」。1983年定名為「南京市中華中學」。學校自創建以來,辦學嚴謹,師資力量雄厚,堅持育人為本,教育教學質量在南京市名列前茅。早在1953年,學校就被確定為省級重點中學。1980年又被確定為首批辦好的省重點中學。2001年被評為國家級示範高中。學校現有教學班52個,學生2549人。教職工213人,有全國勞動模範1人,全國優秀教師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人,江蘇省名教師1人,省特級教師4人,省級優秀教師1人,市學科帶頭人11人,江蘇省首批中青年科技帶頭人2人。中華中學,擁有許多教有特長、德高望重的著名教師。百年耕耘,育才萬千,莘莘學子,遍及世界各地,許多校友各領風騷,成績驕人。自1989年以來,學校已連續14年榮獲「南京市文明單位」稱號,1999年、2001年獲「江蘇省文明單位」稱號。1993年、2000年被評為德育先進學校。1996年成為江蘇省電化教育示範學校。1997年成為江蘇省OEH多媒體教育網路實驗學校,國家教委「九五」重點教科研課題——心理教育實驗學校。1998年被教育部確認為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1999年成為「江蘇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學校」,2000年,學校被命名為「江蘇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創新基地」、2001年又成為「江蘇省綠色學校」、「江蘇省中學生學科奧林匹克競賽培訓基地」、「江蘇省培養體育後備人才試點中學」、2002年被評為「江蘇省電子技師認定單位」,國家重點教科研課題「基於網路環境下的學與教」試驗學校。2003年被評為「南京市模範學校」,2003年,又在江蘇省首家建成無線校園網,網路環境更趨完善,一個初步數字化的校園正在形成。隨著中華中學的發展,校領導已經把眼光投向對外開放方面,希望通過建立友好學校的方式加強國際交流,進一步提升學校的品位。我們先後接待了美國、英國、韓國、德國、加拿大、印度尼西亞等國的教育代表團來訪,並與美國羅利市桑德森中學、英國謝菲爾德中心學校、韓國大田山川中學建立了交往合作關系。相信通過對外交流,雙方將在學校管理、教育教學各方面得到收益。回顧過去,展望未來,中華中學任重道遠。學校將繼承百年光榮傳統,堅持科研興校的辦學方針,樹立育人為本的辦學思想,繼續發揚信息化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優勢,努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把中華中學辦成現代化、高質量、有教育信息化特色的國內一流、國際知名,具有實驗性、示範性的五星級中學而奮斗。
分數線 08:654分 09:651分 10:655分 11:651分
5、第九中學(東南大學附屬中學)(南京市玄武區長江路碑亭巷51號)
南京市第九中學(東南大學附屬中學)建於1925年秋,始名上海震旦大學預科學校,1959年被確認為江蘇省重點中學。1945年抗戰勝利後啟用「震旦中學」校名。「震旦」一詞為古印度人對中國的稱呼。全國解放後1951年始用現校名。「文革」以前,學校一直以一流的師資、一流的教學質量而享有盛譽。文革前學校即成為全省16所重點中學之一,1959被評為全國文教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出席全國文教群英會。是江蘇省首批四星級高中。多年來,學校以較高的教育教學質量,鮮明的體育和藝術辦學特色在省內外、國內外享有良好的聲譽。學校是國家級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國家奧林匹克教育師范學校。學校在多年教育實踐基礎上,提煉出「健體培智育人」的體育教學理念。堅持普及雨提高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傳統項目與其他運動相結合,使全校群眾性體育運動蓬勃開展,競技體育成績斐然,體育教育特色鮮明,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不斷提高。改革開放以來,學校堅持「以人為本、培養能力、科學引導、自主發展」的辦學思想,辦學水平不斷提高,1998年通過國家級示範高中的驗收。1990年以來,學校曾先後獲得過江蘇省模範中學、江蘇省德育先進學校、江蘇省文明單位等多項榮譽稱號。 學校佔地33125平方米,現有70個教學班,在校生3600名,教職工256人。學校現有特級教師3名,享受政府津貼專家1人,具備專家資格的專職外籍教師3名,近年來有8個教研組被評為市先進教研組,有30位教師先後被評為南京市名師和市、區優秀教師、學科帶頭人等,一批學者專家型的教師正在逐漸嶄露頭角。學校還藉助東南大學的人才資源優勢,聘請東大教授、專家擔任輔導員,開設「東南大學專家講座」,以此擴大學生的視野,提高全面素質。 幾年來,學生研究學習取得了豐碩成果,博得了專家的贊譽。學校先後承擔了10多項國家級和省市級教育科研課題研究任務並陸續順利結題,教師們每年發表或獲獎的論文均有百餘篇,學校形成了以研興教、勇於創新的良好風氣。學校初步建立起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指標體系,研究開發並使用「智能化中學生綜合素質評估分析操作系統」,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得到了新的提高,2002年我校高考本科達線率居全省第46位,南京市第4位,學校在省重點中學的綜合排名穩步上升。
分數線 08:642分 09:644分 10:648分 11:638分
6、第十三中學(南京市玄武區西家大塘14號)
南京市第十三中學在鼓樓之側,玄武湖之畔,地處城中,交通便捷,鬧中取靜。佔地72畝,是城中校園最大的學校。校園幽靜,綠樹成蔭,四季飄香,是南京市十大景觀校園,江蘇省四星級高中,國家級示範性高中。近幾年連續三屆被評為江蘇省文明單位,在05年南京市教育工作會議上,被評為「南京十五教育發展先進單位」。學校設施一流,設備齊全,將建成能容納千人住宿的學生公寓,目前該校高中教師149人,其中特級教師8人,教授級教師1人,高級教師67人,南京市名校長2人,南京市名教師3人,南京市級學科帶頭人14人,區學科帶頭人20人,市青年優秀教師21人,碩士學位研究生(包括在讀的)51人。校訓是「志遠行近」。「志遠」是指「志在中華,志向高遠,志在一流,志者必勝」,「行近」指的是「行在腳下,行在今天,行在細節,行者必成」,「志遠行近」體現了「著眼大處,小處著手」的理念,形成了「以學生為中心,提升學生的生命質量」的辦學核心價值與奮斗目標。提高學生素質,從讀書習慣、生活習慣抓起。「管好時間」,「一進校就學習」,「減少隱性浪費,提高課堂即時率」,「加強精細化管理,堅持個性化教學」,從「過好有道德的課堂生活」做起,從「管住嘴、打好球、走好路」做起,把先進思想轉化為明明白白的要求,把先進理念轉變成實實在在的操作步驟,堅持「素質+效率」的教育模式,大踏步地提高了教學質量。校風:務實求高 教風:嚴勤精實 學風:誠實謙遜、好學深思、創新進取 教育理念:以激勵教師和學生的發展為本。
分數線08:647分 09:663分 10:662分 11:661分
7、省教院附中(29中)(南京市白下區白下路117號)
南京29中是一所省、市優秀重點中學。2003年8月,經南京市人民政府同意和鼓樓區人民政府批准,江蘇教育學院附屬高級中學組建南京二十九中教育集團。江蘇教育學院附屬高級中學創建於1945年,始名私立石城中學,新中國成立後由人民政府接管,1956年命名為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學,1960年更名為江蘇教育學院附屬中學,1999年學校再次更名為江蘇教育學院附屬高級中學。2003年8月,經南京市人民政府同意和鼓樓區人民政府批准,江蘇教育學院附屬高級中學組建南京二十九中教育集團,分為龍江高中部、玉泉初中部、石城初中部、鳳凰初中部四個校區。學校現有155個班級、6542名學生、517名教職工,是全省辦學規模最大的中學之一;高中部為江蘇省四星級高中,初中部為江蘇省示範初中。學校被國家、省、市授予全國優秀家長學校、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全國綠色學校、江蘇省模範學校、江蘇省德育先進學校、江蘇省先進基層黨組織、江蘇省「教師回報社會」先進集體、江蘇省巾幗示範崗先進集體、江蘇省教育系統模範職工之家、南京市黨建工作創新先進集體、南京市教育發展有功單位、南京「十五」教育發展先進單位、南京市先進師德群體等榮譽稱號,四次蟬聯「江蘇省文明單位」稱號,2006—2007年,連續兩次獲得南京市高考績效評估最高獎項「綜合獎」。近年來,全校師生員工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校訓:崇德、篤志、勤學、力行。校風:團結、文明、勤奮、嚴謹。
分數線08:646分 09:655分10:669分11:659分
8、寧海中學(南京寧海路39號)
寧海中學是一所百年名校,它的歷史可上溯到1890年的文正書院,學校曾是江蘇省首批18所示範中學之一,歷經曲折,1997年重新被評為江蘇省重點中學,1998年被評為國家級示範性高中,2004年轉評為江蘇省四星級高中。辦學一百年來,學校人才輩出,校友汪道涵先生、熊向暉先生先後為校題名、題詞,有12名校友成為中科院、工程院院士。學校是中國特色教育項目學校、全國中小學黨建工作科研先進單位、國家級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生源基地實驗學校、江蘇省教育先進集體、江蘇省德育先進學校、江蘇省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南京市文明單位。學校初、高中分設,本部為高中部,位於寧海路,高中專任教師152人,全部達到本科以上學歷,其中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1人,特級教師2人;70人具有中學高級教師職稱,56人具有中學一級教師職稱,高中專任教師中,具有研究生學歷和教育碩士學位的15人,在讀碩士學位的有12人,今年又引進了新畢業的研究生10人。現有南京市學科帶頭人2人,市優青12人,區學科帶頭人7人,區優青20人。植根於六朝古都之中心城區,是國家級示範性高中、清華大學生源基地。辦學百餘年,我積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蘊;立美二十載,我彰顯了鮮明的美育特色。追昔撫今,當確立以「寧靜致遠、海納百川」為校魂時,就意味著我的夢想又隨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再度飛揚。「寧靜致遠、海納百川」,是心靜坦然的大氣度,是包容萬物的大胸襟,是精深悠遠的大智慧,是宏偉高曠的大境界。它呼喚我行動起來,使學校的一切工作都以示範為基本特徵和領先標志,以特色為基本取向和發展動力,努力用美的教育,培養具有民族靈魂和國際視野的現代公民,培養德智雙全、身心兩健、藝術見長的新型人才。我將永遠以「博愛」為底色,以「寧海教育——卓爾不群」為追求,謹記「大誠、大勤、大勇」之校訓,不忘「刻苦成就事業、現在創造未來」之口號,在推動社會發展的同時,也全心締造我的美好願景——「辦江蘇一流教育、創華夏品牌學校」。
分數線 08:627分09:626分10:630分11:620分
9、南京三中(南京市白下區白下路117號)
南京市第三中學(南京市第三高級中學)坐落在白下區太平南路商業街。校址原為創建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的上元高等小學,而後 四易其名,1938年改為正始中學,1946年學校改稱為南京市第三中學。從四十年代正始中學的「格物 致志 誠意 正心 修身 齊家 治國 平天下」;到五十年代的「誠朴 友愛 勤學 向上」;到八十年代「五有一和諧」的辦學 藍圖和九十年代的「教學生學會做人,教學生學會學習」,學校貫穿著一條「治學做人」的辦學理念。我們要 學習繼承三中百年優良傳統,根據新時期的要求賦予「治學做人」新的時代內涵。1995年被確認為南京首批重點高中。1997年徹底改建校舍,裝備了現代化、信息化的教學設施設備,1998年被確認為江蘇省重點高中,1999年被評為江蘇省模範學校。2005年被省教育廳確定為四星級普通高中。先後獲國家、省、市級榮譽稱號三十幾項,校女子排球隊四奪世界中學生排球錦標賽冠軍,更是名揚華夏、威振海內外。2007年8月26日,在王龍老師的主持下,中國內地學生首次與國際空間站宇航員「天地對話」。 2011年4月30日南京第六中學與南京市第三中學合並,成為南京市第三中學藝術部。
分數線08:616分 09:631分 10:622分 11:622分
南京四星級普通高中(南外沒評星,不過這個學校太遙遠,就不找了)
1、南師附中
分數線08:676分 09:688分 10:691分11:684分(江寧分校就不說了)
2、金陵中學(仙林分校••••••)
分數線08:671分 09:683分 10:682分 11:678分 3、南京一中分數線06:622分 07:670分 08:666分 09:670分 10:676分 11:665分
4、中華中學分數線 08:654分 09:651分 10:655分 11:651分 5、第九中學分數線 08:642分 09:644分 10:648分 11:638分 6、第十三中學分數線08:647分 09:663分 10:662分 11:661分 7、省教院附中(29中)分數線08:646分 09:655分10:669分11:659分 8、寧海中學分數線 08:627分09:626分10:630分11:620分 9、南京三中分數線08:616分 09:631分 10:622分 南京四星級普通高中1、南師附中分數線08:676分 09:688分 10:691分11:684分 2、金陵中學分數線08:671分 09:683分 10:682分 11:678分 3、南京一中分數線06:622分 07:670分 08:666分 09:670分 10:676分 11:665分 4、中華中學分數線 08:654分 09:651分 10:655分 11:651分 5、第九中學分數線 08:642分 09:644分 10:648分 11:638分 6、第十三中學分數線08:647分 09:663分 10:662分 11:661分
7、省教院附中(29中)(南京市白下區白下路117號)分數線08:646分 09:655分10:669分11:659分
8、寧海中學分數線 08:627分09:626分10:630分11:620分 9、南京三中分數線08:616分 09:631分 10:622分 11:62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