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延安大學研究生處
⑴ 法學專業排名好的大學有哪些最推薦哪個大學
No.1 中國政法大學 :看完還能多學兩小時!法學/法律教育中的佼佼者、「五院四系」之一。有接近30%的全公費,學術發展近年來越來越強,對法律碩士教育也相對重視。
武漢大學法學院作為中國著名的"五院四系"成員,具有學術氛圍好、師資力量強、人脈資源廣的特點,武漢大學法碩在全國的知名度也較為響亮,吸引了許多學子報考,因此在考研難度上是較大的。
⑵ 榆林學院是公辦還是民辦學校
就業市場現在怎麼樣?這是很多學生都關心的問題。尤其是那些即將畢業的學生,想要選擇一個未來前景好的專業。其實,就業市場現在並不是特別好,但是也不是特別糟糕。對於想要就業的學生來說,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特長和優勢。另外,還要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來選擇專業。
榆林學院性質公辦
榆林學院概況榆林學院地處毛烏素沙漠南緣、坐落在陝甘寧蒙晉接壤區國家重要能源化工基地、歷史文化名城和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基地——陝西省榆林市,是一所以工科為主,工、管、文、理、農、法等學科協調發展的省屬本科院校,是榆林市唯一省屬本科院校。學校前身是創建於1958年的西安師范學院綏德分院,辦學歷史可追溯至1923年創立的綏德師范學校,1978年更名為陝西師范大學榆林專修科,80年代初期北遷至榆林西沙,1984年更名為榆林師范專科學校,1991年與榆林農林專科學校合並,整合為榆林高等專科學校,2003年經教育部批准升格為本科院校,定名榆林學院。2016年學校成為國家轉型發展試點院校。2018年,學校被陝西省確定為一流應用型本蘆旦科院校建設單位,被教育部確定為新增碩士學位授權單位。2023年招收了第一屆公費師范生200名,錄取分數線遠超一本線,生源質量大幅提高。
學校現有榆陽和綏德兩個校區,佔地800餘畝,校舍建築面積約40萬平方米。設置有15個二級學院,55個本科專業,全日制在校學生15000餘人。現有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1個、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1個、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1個,國家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項目3個,陝西省研究生聯合培養示範工作站4個,陝西省創新創業教育試點學院1個,省級重點學科1個,省級重點扶持學科2個,陝西省一流專業建設項目7項、一流專業培育項目6項,省級特色專業4個,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4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5個,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4個,省級大學生校外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地1個,省級教學團隊4個,省級教學名師7人,省級精品課程23門,省級優秀教材6項,省級教學改革研究項目25項。近年來,學校獲得陝西省教學成果特等獎1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9項,目前正在廣泛整合資源,著力打造國家級教學成果獎。
堅持開放辦學,與英國、美國、澳大利亞、俄羅斯、波蘭、西班牙、韓國、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台灣大嘩薯地區的20餘所高校建立了校際交流和合作關系。與英國胡弗漢頓大學聯合開展經教育部批準的中外合作辦學本科教育項目1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每年選派多名教師赴國(境)外高校開展學術交流、漢語國際教育等工作,選派多名優秀大學生赴國(境)外高校攻讀學位或參與交換生項目。具有招收和培養來華留學生資格,目前有來自15個國家的近40名留學生在校學習。與西安交通大學等6所高校簽署了對口支援協議;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安石油大學聯合培養農業推廣碩士和工程碩士;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和西北大學合作建立了研究生聯合培養示範工作站。同榆林市一道與中科院潔凈能源創新研究院合作共建中科院潔滾者凈能源創新研究院榆林分院、與華為合作共建華為ICT學院、與華大基因合作共建生命科學學院,在科學研究、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方面開展深入合作。
進入新時代,榆林學院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面臨著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榆林市委市政府把榆林學院作為榆林科創新城建設的核心、把榆林學院新校區建設作為重要抓手,在土地、資金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助力打造國內獨一無二的沙漠公園大學,目前新校區建設正在穩步推進。
近五年來承擔國家級、省級、市級各類課題近1000項,經費約8500萬元,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7項,國家社科基金3項。在高層次項目方面近兩年取得了歷史性突破,2019年獲批國家自然基金14項,居全省16位,2023年在全國基金總數減少的情況下,我校獲批數量取得歷史性突破,獲批23項,實現經費和數量均不低於60%的逆勢增長。獲得市、廳級以上科研成果獎勵80餘項。現有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1個,陝北歷史文化博物館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2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省級「四主體一聯合」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省級哲學社科重點研究基地1個,省級科技創新團隊4個,教育廳青年科技創新團隊2個,市級科技創新團隊2個,市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究院等平台47個。
榆林學院領導張新柱
張新柱,男,漢族,1965年10月出生,陝西武功人,中共黨員,碩士研究生,高級工程師。1988年7月畢業於陝西師范大學歷史系,獲學士學位。1991年7月畢業於陝西師范大學歷史系中國近代史專業,獲碩士學位。曾任楊凌示範區黨工委辦公室、管委會辦公室副主任,楊凌示範區宣傳部副部長、精神文明辦公室主任,楊凌示範區科教發展局局長、知識產權局局長、楊凌示範區科教發展局黨總支書記,銅川市耀州區區委副書記(正縣),楊凌示範區經貿發展局局長、楊凌示範區中小企業局局長、楊凌示範區金融辦公室主任、楊凌示範區企業工委副書記,楊凌示範區旅遊局局長、楊凌示範區文物局局長,西安郵電大學黨委委員、學校黨政辦公室主任、組織部部長。2016年10月任西安郵電大學黨委委員、黨委副書記,2023年12月任榆林學院黨委書記。
兼任陝西省創造學會副理事長、中國(陝西)廣播電視媒體融合發展創新中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陝西省教育系統幹部教育培訓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
許雲華
許雲華,男,漢族,1963年12月生,江蘇金壇人,中共黨員,博士、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榆林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主持行政工作,分管教師工作部(人事處)、財務處、審計處、教師發展中心(基礎教育研究中心),聯系化學與化工學院。
歷任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機電學院副院長、院長。2010年12月任西安理工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2017年12月任榆林學院院長、黨委副書記。
許雲華教授長期從事復合材料、新能源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專項、「863」計劃、國家「九五」及「十五」科技攻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科研項目40餘項。發表論文212篇,其中被SCI收錄72篇、EI收錄107篇;已申報國家專利167項,獲准授權93項(其中發明專利70項);參與編著出版著作2部。獲「陝西省突出貢獻專家」、「陝西省十大優秀發明人」和「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等榮譽稱號。
李治山
李治山,男,漢族,1963年8月生,陝西榆林人,中共黨員,1980年8月參加工作,在職大學學歷、教育學學士,講師,榆林學院黨委副書記。分管組織部(統戰部、機關黨總支)、工會、離退休人員工作部、校史辦(檔案館),聯系文學院、政法學院。
1986年7月,榆林學院(原榆林師專)中文系畢業,並留校工作。先後擔任輔導員、黨辦秘書、宣傳部副部長、校辦主任、黨辦主任兼機關總支書記、黨政辦公室主任等職,2001年3月任榆林高專黨委委員、組織部長,2005年1月繼續擔任榆林學院組織部長,2011年5月任榆林學院黨委副書記。
2002年至2004年,在職參加北師大教育管理研究生班學習,獲研究生同等學歷證書。2006年至2008年在職參加陝師大教育學專業學習並畢業,獲教育學學士學位。
張富林
張富林,男,漢族,1961年12月生,陝西米脂縣人,中共黨員,本科學歷,教育碩士,教授,學術帶頭人,榆林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分管教務處(創新創業教育中心、評建中心)、國有資產管理處、圖書館、網路信息中心、陝北歷史文化博物館,聯系能源工程學院、建築工程學院。
1981年畢業於榆林學院數學系,1982年起先後在西北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學習,1994年任數學系副主任,1996年任教務處副處長,2000年1月任教務教輔系統黨總書記兼教務處副處長,同年被陝西省教育廳授予「陝西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務處長」稱號。2005年起任教務處處長兼評建辦主任,期間於2006年作為客座研究員在日本立命館大學理工學部留學半年,研修代數數論。2010年3月至6月參加了省委教育工委和省教育廳舉辦的「陝西高校第十八期中青年領導幹部培訓班」學習,2011年5月任榆林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兼任榆林市數學學會副理事長。
長期從事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代數學教學與研究工作,主要講授高等代數、近世代數、代數學選講、初代研究等課程,主編「高校21世紀師范類規劃教材」一部,先後獲榆林學院「優秀課堂教學質量獎」、「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和陝西省人民政府「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從事代數學研究,在《東南亞數學通報》(SEABullMath)、《數學論證》、《模糊系統與數學》、《純粹數學與應用數學》、《陝西師范大學學報》等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20餘篇。主持完成了陝西省教育廳科研基金資助課題「一般BCI-代數與Abel群」研究和「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研究。先後獲榆林市「自然科學優秀論文特等獎」,陝西省教育廳「科技進步三等獎」等十多項獎勵。
張曉
張曉,男,漢族,1965年4月生,陝西橫山縣人,中共黨員,管理學博士,高級經濟師,管理學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榆林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分管後勤管理處、基本建設處、國際交流與合作處(港澳台辦公室、國際教育學院)、後勤服務集團,聯系管理學院、外國語學院。
1987年7月從西安外國語大學英語系畢業分配到榆林學院工作至今。歷任榆林學院英語系公外教研室主任、教工黨支部書記、系工會主席、系副主任;榆林學院後勤產業集團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榆林學院駐西安辦事處主任;教育發展基金會秘書長;2008年12月任榆林學院總會計師兼財務處處長、2015年6月任榆林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
長期從事教學科研管理工作,先後承擔英語系及管理學院多門主幹課程,系統講授過《大學英語》、《管理學原理》、《企業戰略管理》、《市場營銷學》、《產業經濟學》、《人力資源管理》、《產品管理學》、《管理與溝通》等課程,多次被評為優秀教師、先進工作者、模範黨員等。主持和參與完成省部級科研項目8項,發表論文20餘篇,其中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10餘篇,出版學術專著4部,有較高的教學科研業務水平。參與完成的《黃土高原主要小雜糧降水生產潛力研究及開發》獲榆林市科學技術一等獎,省科技廳二等獎。
2001年被陝西省人民政府授予高校後勤社會化改革先進工作者稱號。
尚愛軍
尚愛軍,男,漢族,1968年9月生,陝西吳堡人,中共黨員,教授,博士,榆林學院黨委副書記。分管宣傳部、學工部(學生處、武裝部)、團委、保衛處(綜治辦),聯系信息工程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1993年7月畢業於西北農業大學,獲農學學士學位,同年進入榆林學院任教。1998年9月至2000年7月,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2000年9月至2003年7月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攻讀博士研究生,獲農學博士學位。2008年11月晉升為教授。
2003年8月至2006年1月任河南省鄭州市農業局副局長。2005年1月至2014年9月任榆林學院學工部部長(學生處處長)。2014年9月至2016年10月任黨政辦公室主任。2016年10月任榆林學院黨委委員、副書記。期間,2006年3月至2006年6月在陝西省教工委(教育廳)舉辦的處級幹部培訓班學習,2011年3月至2011年6月在陝西省高教工委(教育廳)舉辦的「第十九期中青年領導幹部培訓班」學習,2014年11月至2014年12月在省委高教工委(教育廳)舉辦的「省屬高校優秀中青年幹部培訓班」學習。
長期從事農學、農業資源利用與可持續發展的教學科研工作,系統講授了《植物生理學》《農業氣象學》《農業生態學》《園林生態學》等課程。先後參與了國家級、省部級等多項重大研究項目,主持完成了陝西省自然科學基礎研究計劃項目、陝西省教育廳專項科研計劃項目、榆林市自然科學基金和香港何崇鋈教育基金等6項科研項目,在《水土保持學報》《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乾旱地區農業研究》《水土保持研究》等重點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參與完成的「北方旱農區域治理與綜合發展研究」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貳等獎,2004年8月獲榆林市第二屆青年科技獎。
康偉
康偉,男,漢族,1970年9月生,陝西綏德人,中共黨員,教授,教育學博士,碩士生導師,榆林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兼任綏德師范校區黨工委書記。分管發展規劃處(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研究生處、科研處、學報編輯部、繼續教育學院(高等職業技術學院),聯系體育學院、藝術學院、教育學院。
1993年畢業於延安大學政教系,同年分配在綏德一中任教,1995年至2000年任校團委書記,其間在陝西師范大學攻讀教育管理專業的研究生,獲得教育碩士學位。2001年調入榆林學院,曾任社科系秘書、心理健康教育咨詢中心副主任等職;2004年至2007年在陝西師范大學攻讀博士,獲得教育學博士學位;2007年11月破格晉升教授職稱。2008年任榆林學院藝術系黨總支副書記、副主任;2009年至2014任榆林學院藝術學院院長。2013年9月-2013年11月,在國家幹部教育行政學院「第十四期高校中青年幹部培訓班學習」;2014年9月至2016年10月至任政策法規與發展規劃處處長同時兼任推進榆林大學建設辦主任。2017年4月-2017年7月,在省政府信訪局掛職省信訪督查專員;2017年11月-2017年12月,在澳大利亞參加了教育部組織的「千名中西部大學校長海外研修計劃第十一期」培訓班;2019年9月-2019年12月,參加了陝西省委黨校秋季中青幹部一班的培訓學習。2016年10月至今任榆林學院副院長、黨委委員。
自任教以來,系統講授了《教育學》、《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心理學》等課程。近幾年,在《外國教育研究》、《教育科學》、《教育理論與實踐》重點核心等刊物發表論文40多篇,其中兩篇被人大復印資料轉載,兩篇被人大復印資料索引。出版專著1部,主編教材1部,參編教材1部。主持項目6項(其中陝西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項,教育廳的2項,榆林市政府1項,校內重大科研項目1項,均已結題)。
曾榮獲榆林市「優秀團委書記」稱號;陝西省「青年突擊手」稱號;2009年度陝西高校人文社科二等獎;2009年度陝西哲學社會科學三等獎;2010、2014年兩度遴選為榆林市有突出貢獻的拔尖人才;2011年榮獲陝西省高等學校優秀共產黨員;2019年榮獲陝西省委黨校秋季中青一班優秀學員稱號。
姜勁波
姜勁波,男,漢族,1967年8月生,陝西蒲城人,中共黨員,1992年7月參加工作,全日制本科學歷。現任榆林學院黨委委員、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省監委駐榆林學院監察專員。全面主持學校紀委、省監委駐榆林學院監察專員辦公室工作。
1992年7月畢業於中國政法大學政治系政治學專業,獲法學學士學位。1992年7月至1995年10月,在西安公路交通大學工作。1995年10月至2010年10月,在陝西省編辦工作,歷任陝西省編辦市縣處副處長、事業處副處長(期間:2003年11月至2007年3月掛職陝西省韓城市委副書記)。2010年10月至2016年12月,任陝西省編辦體制改革處(政策法規處)處長。2016年12月至2019年7月,任陝西省紀委駐省委宣傳部紀檢組副組長兼內設室主任。2019年7月至2023年11月,任陝西省紀委監委駐省委宣傳部紀檢監察組副組長。2023年11月,任榆林學院黨委委員、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省監委駐榆林學院監察專員。
自考/成考有疑問、不知道如何總結自考/成考考點內容、不清楚自考/成考報名當地政策,點擊底部咨詢官網,免費領取復習資料:https://www.87dh.com/xl/
⑶ 西北政法大學代碼是多少
學校全稱:西北政法大學。國標代碼:10726。西北政法大學源於中國共產黨1937年創辦的陝北公學和1941年的延安大學,歷經西北人民革命大學、西北政法幹部學校、中央政法幹部學校西北分校等時期;1958年,西北大學法律系並入中央政法幹部學校西北分校,成立西安政法學院;1963年更名為西北政法學院;2000年由司法部劃轉陝西省,成為中央與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為主的學校;2006年更名為西北政法大學。
科研機構
教育部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3個):應用型、復合型法律職業人才教育培養基地,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西部基層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
陝西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3個):西北政法大學國際法研究中心、西北政法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社會政策與社會輿情評價協同創新研究中心。
校級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5個):法治文明與社會治理研究中心、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人本價值與法治文化研究中心、西部地區經濟社會文明發展法制建設研究中心、地方政府法治建設研究中心。
協同創新中心(3個):國家「2011計劃」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西北基地、省級「一帶一路」法律研究協同創新中心、省級「法治陝西建設協同創新中心」。
國家「一帶一路」智庫聯盟理事單位(2個):反恐怖主義研究院、民族宗教研究院。
中國法學會法治研究基地(1個):反恐怖主義研究院。
校級重點建設研究院(6個):反恐怖主義研究院、民族宗教研究院、中華法系與法治文明研究院、絲綢之路區域合作與發展法律研究院、文化與價值哲學研究院、人權研究院。
校級專門研究機構(70餘個):上海合作組織法律問題研究所、中亞法研究所、中亞國際法與國際關系研究所、中亞東歐法制研究中心等。
科研成果
據2015年12月學校研究生教育院官網信息顯示,近五年來,西北政法大學共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39個,教育部項目10個;近三年發表學術論文1500多篇,出版專著和教材164部,獲省部以上科研獎勵37項。在陝西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論文評比中,西北政法大學於2013年度第十一次評選中獲獎17項,在2012年度第十次評選中獲獎15篇;35項成果獲2013年度陝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19項成果獲2011年度陝西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
館藏資源
據2021年12月學校官網顯示,西北政法大學圖書館有紙質文獻187萬余冊(含校內各院、所資料室及分館),電子圖書139萬余冊,內容涵蓋哲學、經濟學、法學、文學、管理學、工學等學科門類,有藏量較大的近、現代法律文獻、延安時期革命歷史文獻。購有中國知網、「北大法寶」中國法律信息總庫、月旦知識庫、Lexisnexis、Westlaw Next、JSTOR等20多個中外文資料庫。
學術期刊
《法律科學》是西北政法大學主辦的、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學術性刊物。以探索中國社會主義法制現代化理論為宗旨,努力反映法學研究的新成果,主要發表法學學術理論文章,辟有法律文化與法律價值、法律思維與法律方法、人權與法制、部門法理學、法律制度探微、法學新問題研究、域外法評、長安法史、立法研究、法律實踐等欄目,注重學術性、專業性、知識性。本刊連續被列入「中文核心期刊」、「法律類核心期刊」、「中文社科常用期刊」、「法學類最重要的核心期刊」。連續被評為陝西省一級期刊。2010年被評為全國「三十佳」人文社科學報和陝西省權威人文社科學報。2012年入選教育部名牌欄目建設。
學校標識
校徽
西北政法大學的校徽是1991年設計並開始使用的。當時校徽圖案徵集中收到校內外師生來稿42份,最終經院長辦公會議研究決定採用西安美術學院工藝系設計的圖案,即使用的校徽基本圖案。校徽採用圓形圖案,既象徵著學校如旭日初升,前途無限光明,又表現了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圖案上部由天平、寶劍構成,象徵著至高無上、公平、正義的法律;寶劍又是山峰和筆尖的變形,蘊含著「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的深刻哲理。圖案中部由「政法」二字的第一個拼音字母構成,組合為一個富有動感的中文「飛」字,既有對政法學子「天高任鳥飛」的勉勵之意,又表達了學校各項事業騰飛的美好願望。同時這兩個字母又構成了英文U(「大學」的第一個字母),展望了西北政法學院更名為大學的發展前景。「F」的第二橫是西安古城牆圖形,表明了學校所處的地理位置和文化氛圍;圖案下部是學校中英文校名,中文校名是我國著名書法家舒同先生手書。學校更名為西北政法大學後,校徽仍採用原來的基本圖案,同時對圖案中的中英文校名作了相應的修改。
精神文化
校訓
嚴謹、求實、文明、公正
校歌
西北政法大學校歌
作詞:成仿吾,作曲:呂驥,填詞:賈宇
這兒是我們祖先發祥之地,今天我們又在這兒團聚,
民族的命運全擔在我們雙肩,抗日救亡要我們加倍努力,
西北政法大學校歌
西北政法大學校歌
忠誠團結,緊張活潑,戰斗的學習。
努力!努力!爭當國防教育的模範,
努力!努力!鍛煉成抗戰的骨幹。
我們要忠實於民族解放事業,我們獻身於新社會的建設;
昂首看那邊,勝利就在前面!
這兒是法制人才成長的搖籃,理想讓我們在這兒相聚,
法治信仰在這里紮根,國家富強要我們繼續努力,
嚴謹求實,文明。公正,刻苦的學習。
努力!努力!爭當社會進步的先鋒,
努力!努力!鍛造成國家的棟梁。
我們要忠實於祖國振興事業,我們獻身於新時代的建設;
昂首看那邊,勝利就在前面!
所獲榮譽
2021年9月23日,西北政法大學法治工作辦公室入選擬推薦全國依法治理創建活動先進單位。
2021年9月28日,被退役軍人事務部授予「退役軍人事務研究基地」稱號。
2022年3月,入選陝西省2021年度「雙百工程」先進單位擬表彰名單。
⑷ 研究生成績查詢是按學校出成績還是按省出成績啊我是吉林考生。考的黑龍江學校
1、考研成績是按報考院校地區查詢,出分日期以報考學校所在是省份為准。
2、研究生成績估計2月中旬公布。留意報考學校官網的研究生成績發布通知,考研成績應該可以在春節前出來。
(4)2017延安大學研究生處擴展閱讀:
考生學業水平必須符合下列條件之一:
1、國家承認學歷的應屆本科畢業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舉辦的成人高等學歷教育應屆本科畢業生)及自學考試和網路教育屆時可畢業本科生,錄取當年9月1日前須取得國家承認的本科畢業證書)。
2、 具有國家承認的大學本科畢業學歷的人員,網上報名時需通過學信網學歷檢驗驗證,沒有通過的可向有關教育部門申請學歷認證。
3、獲得國家承認的高職高專畢業學歷後滿2年(從畢業後到錄取當年9月1日,下同)或2年以上,達到與大學本科畢業生同等學歷,且符合招生單位根據本單位的培養目標對考生提出的具體業務要求的人員。國家承認學歷的本科結業生,按本科畢業生同等學歷身份報考。
4、已獲碩士、博士學位的人員。在校研究生報考須在報名前徵得所在培養單位同意。
⑸ 延安大學2020年具有研究生畢業同等學歷人員申請碩士學位招生簡章(一)
一、招生學科
(一)基礎醫學(學術學位,授予醫學碩士學位),設置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免疫學、病原生物學、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醫學神經生物學、醫學遺傳學等6個方向。
(二)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授予臨床醫學碩士學位),設置內科學、兒科學、神經病學、影像醫學與核醫學、臨床檢驗診斷學、外科學、婦產科學、眼科學、耳鼻咽喉科學、麻醉學、急診醫學、全科醫學、臨床病理學等13個領域。
二、申請資格
(一)申請基礎醫學學科考生需符合以下條件:
申請人必須己獲得學士學位,並在獲得學士學位後工作三年以上(2017年2月28日前獲得學士學位),在申請學位的專業或相近專業做出成績。
(二)申請臨床醫學專業學位考生須具備以下三項條件,缺一不可。
1.臨床醫學類本科畢業並獲得學士學位。
2.正在接受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住院醫師或已獲得《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合格證書》的臨床醫師。
3.申請人申請的專業學位類別應與住院醫師規范化招收專業相對應。
三、網上報名
(一)網上報名截止時間:2020年2月29日。
(二)網上報名網址:http://www.cdgdc.e.cn/。
以上就是環球青藤小編關於延安大學2020年具有研究生畢業同等學歷人員申請碩士學位招生簡章的相關內容的分享,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想要了解更多相關內容,請關注本平台,小編將會做及時的整理與發布,記得及時查看哦!
⑹ 政法大學都有哪些學校
政法類大學,是指以法學、政治學為主要學科專業的高等院校。國內著名的政法類院校有中國政法大學、西南政法大學、華東政法大學、西北政法大學等,國外著名的有美國耶魯大學、美國哈佛大學、英國牛津大學、巴黎政治學院等。
國內著名的政法類院校:
1、中國政法大學
中國政法大學(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簡稱「法大」,位於北京市,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位列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2011計劃」、「111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
「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全國法治宣傳教育基地」,為「立格聯盟」成員,是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是一所以法學為特色和優勢,兼有文學、歷史學、哲學、經濟學、管理學、教育學、理學、工學等學科的全國重點大學。
中國政法大學前身是1952年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燕京大學、輔仁大學四校的法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學科組合而成的北京政法學院。
1954年,學校遷址至學院路;1960年成為國家確定的全國重點高校;文革中學校停辦,1978年復辦;1983年,北京政法學院與中央政法幹校合並,組建成立中國政法大學;1985年學校開辟昌平校區。
2、西南政法大學
西南政法大學(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 Law),簡稱「西政」,位於重慶市,是教育部與重慶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新中國最早建立的政法類高等學府,改革開放後首批全國重點大學,全國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基地,首批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國家特色重點學科項目、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實施高校,自主招生試點高校。
學校以法學為主,經濟學、文學、管理學、哲學、工學等多學科協調發展,被譽為新中國法學教育的「西南聯大」。
學校前身為1950年創建的由劉伯承元帥擔任校長的西南人民革命大學。1953年,以西南人民革命大學政法系為基礎,合並當時的重慶大學法學院、四川大學政法學院、重慶財經學院法律系、貴州大學法律系、雲南大學法律系,正式成立西南政法學院。
郭沫若先生題寫院名,首任院長是周保中將軍。1958年,中央公安學院重慶分院並入學校。1993年成為博士學位授權單位;1995年更名為西南政法大學;2003年成為首批法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單位。
3、華東政法大學
華東政法大學(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位於中國上海,是中央與地方共建高等學校,是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入選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國家「特色重點學科項目」、教育部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
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全國首批法律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單位、最高人民法院自貿區司法研究基地、上海市卓越法律人才培養基地和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基地。
為五院四系成員,亞洲法律學會、中日人文交流大學聯盟、滬港大學聯盟創始成員;是以法學學科為主,兼有經濟學、管理學、文學、工學等學科的多科性大學。
學校原名華東政法學院,1952年6月由聖約翰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東吳大學、廈門大學、滬江大學、安徽大學、上海學院、震旦大學等9所院校的法律系、政治系和社會系在聖約翰大學舊址合並成立。1958年,學校並入上海社會科學院。
1963年再次籌建,次年招生;1966年停止招生,1972年被撤銷;1979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第二次復校。2000年,學校由司法部劃歸上海市管理。2007年3月,經教育部批准,學校更名為華東政法大學。
4、西北政法大學
西北政法大學(Nor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簡稱「西法大」,坐落於陝西省會西安,由中央與陝西省共建,是一所法學特色鮮明,哲學、經濟、管理、文學等多學科相互支撐、協調發展的多科性大學。
是陝西省省屬高水平大學、陝西省「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入選國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為法學傳統「五院四系」成員、全國政法大學「立格聯盟」和陝西高校「長安聯盟」創始成員,是西北地區法學教育研究中心。
西北政法大學源於中國共產黨1937年創辦的陝北公學和1941年的延安大學,歷經西北人民革命大學、西北政法幹部學校、中央政法幹部學校西北分校等時期;1958年,西北大學法律系並入中央政法幹部學校西北分校,成立西安政法學院。
1963年更名為西北政法學院;2000年由司法部劃轉陝西省,成為中央與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為主的學校;2006年更名為西北政法大學。
5、中國青年政治學院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China Youth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tudies)坐落於北京市,是中宣部批準直管的國家級「共青團中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依託單位、團中央首批「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全國研究培訓基地。
中央編譯局「青年政治人才培養研究基地」共建單位和首批民政部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訓基地。學校歷任校(院)長均由共青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兼任,馮文彬、胡耀邦、韓英、王兆國、胡錦濤、宋德福、李克強、周強、胡春華、陸昊、秦宜智等同志先後擔任校(院)長。
1948年9月中央團校創建於河北省平山縣。1985年9月在中央團校基礎上組建中國青年政治學院,2003年獲碩士學位授予權,2012年起由團中央和教育部共建,2018年入選北京市博士學位授予立項建設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