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研究生代表大會工作報告
1. 鍗庝笢鏀挎硶澶у︽槸985闄㈡牎鍚楋紵
鏍規嵁鍏ㄥ浗985鍜211澶у﹀悕鍗曞彲鐭ワ細鍗庝笢鏀挎硶澶у︿笉鏄985澶у︼紝涔熶笉鏄211澶у︺傜洰鍓嶆暀鑲查儴闂ㄤ笉鍐嶆帴鍙211鍜985澶у︾敵鎶ワ紝宸茬粡緇熺逛負鍙屼竴嫻佸ぇ瀛﹀緩璁俱
鍗庝笢鏀挎硶澶у︼紙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錛夛紝浣嶄簬涓鍥戒笂嫻鳳紝鏄涓澶涓庡湴鏂瑰叡寤洪珮絳夊︽牎錛屾槸涓婃搗甯傞珮姘村鉤鍦版柟楂樻牎錛屽叆閫夊浗瀹跺緩璁鵑珮姘村鉤澶у﹀叕媧劇爺絀剁敓欏圭洰銆佸浗瀹垛滅壒鑹查噸鐐瑰︾戦」鐩鈥濄佹暀鑲查儴浜烘墠鍩瑰吇妯″紡鍒涙柊瀹為獙鍖恆佸崜瓚婃硶寰嬩漢鎵嶆暀鑲插煿鍏昏″垝銆佷腑鍥芥斂搴滃栧﹂噾鏉ュ崕鐣欏︾敓鎺ユ敹闄㈡牎銆佸浗瀹剁駭澶у︾敓鍒涙柊鍒涗笟璁緇冭″垝銆佸叏宸ф暚鍥芥瘯涓氱敓灝變笟鍏稿瀷緇忛獙楂樻牎銆佸叏鍥介栨壒娉曞緥紜曞+涓撲笟瀛︿綅鎺堜簣鏉冨崟浣嶃佹渶楂樹漢姘戞硶闄㈣嚜璐稿尯鍙告硶鐮旂┒鍩哄湴銆佷笂嫻峰競鍗撹秺娉曞緥浜烘墠鍩瑰吇鍩哄湴鍜屽崜瓚婃柊闂諱紶鎾浜烘墠鏁欒偛鍩瑰吇鍩哄湴錛涗負浜旈櫌鍥涚郴鎴愬憳錛屼簹媧叉硶寰嬪︿細銆佷腑鏃ヤ漢鏂囦氦嫻佸ぇ瀛﹁仈鐩熴佹勃娓澶у﹁仈鐩熷壋濮嬫垚鍛橈紱鏄浠ユ硶瀛﹀︾戜負涓伙紝鍏兼湁緇忔祹瀛︺佺$悊瀛︺佹枃瀛︺佸伐瀛︾瓑瀛︾戠殑澶氱戞уぇ瀛︺
瀛︽牎鍘熷悕鍗庝笢鏀挎硶瀛﹂櫌錛1952騫6鏈堢敱鍦g害緲板ぇ瀛︺佸嶆棪澶у︺佸崡姍樻縺浜澶у︺佷笢鍚村ぇ瀛︺佸帵闂ㄥぇ瀛︺佹勃奼熷ぇ瀛︺佸畨寰藉ぇ瀛︺佷笂嫻峰﹂櫌銆侀渿鏃﹀ぇ瀛︾瓑9鎵闄㈡牎鐨勬硶寰嬬郴銆佹斂娌葷郴鍜岀ぞ浼氱郴鍦ㄥ湥綰︾堪澶у︽棫鍧鍚堝苟鎴愮珛銆1958騫達紝瀛︽牎騫跺叆涓婃搗紺句細縐戝﹂櫌錛1963騫村啀嬈$瑰緩錛屾″勾鎷涚敓錛1966騫村仠姝㈡嫑鐢燂紝1972騫磋鎾ら攢錛1979騫3鏈堬紝緇忓浗鍔¢櫌鎵瑰噯錛岀浜屾″嶆牎銆2000騫達紝瀛︽牎鐢卞徃娉曢儴鍒掑綊涓婃搗甯傜$悊銆2007騫3鏈堬紝緇忔暀鑲查儴鎵瑰噯錛屽︽牎鏇村悕涓哄崕涓滄斂娉曞ぇ瀛︺
985鍜211鐨勫尯鍒
瀹氫箟涓嶅悓
985澶у﹀嵆鍙傚姞鈥985宸ョ▼鈥滅殑澶у︼紝鍗充負浜嗗疄鐜扮幇浠e寲錛屾垜鍥借佹湁鑻ュ共鎵鍏鋒湁涓栫晫鍏堣繘姘村鉤鐨勪竴嫻佸ぇ瀛︺
211澶у﹀嵆鍙備笌鈥211宸ョ▼鈥濈殑澶у︼紝鍗抽潰鍚21涓栫邯銆侀噸鐐瑰緩璁100鎵宸﹀彸鐨勯珮絳夊︽牎鍜屼竴鎵歸噸鐐瑰︾戠殑寤鴻懼伐紼嬨
瀹炴柦鏃墮棿涓嶅悓
1999騫達紝鈥985宸ョ▼鈥濇e紡鍚鍔ㄥ緩璁俱
1995騫11鏈堬紝211宸ョ▼姝e紡鍚鍔ㄣ
娑電洊澶у︿笉鍚
985澶у﹂兘鏄211澶у︼紝浣211澶у︿笉涓瀹氭槸985澶у︺
寤鴻懼唴瀹逛笉鍚
鈥985宸ョ▼鈥濆緩璁句換鍔′負鏈哄埗鍒涙柊銆侀槦浼嶅緩璁俱佸鉤鍙板緩璁俱佹潯浠舵敮鎾戝拰鍥介檯浜ゆ祦涓庡悎浣滅瓑浜斾釜鏂歸潰銆
鈥211宸ョ▼鈥濆緩璁劇殑涓昏佸唴瀹瑰寘鎷瀛︽牎鏁翠綋鏉′歡銆侀噸鐐瑰︾戝拰楂樼瓑鏁欒偛鍏鍏辨湇鍔′綋緋誨緩璁句笁澶ч儴鍒嗐
2. 復旦歷史
復旦大學創建於1905年,原名復旦公學,是中國人自主創辦的第一所高等院校,創始人為近代著名教育家馬相伯,首任校董為孫中山。校名「復旦」二字選自《尚書大傳·虞夏傳》名句「日月光華,旦復旦兮」,意在自強不息,寄託當時中國知識分子自主辦學、教育強國的希望。
1917年,復旦公學改為私立復旦大學;1937年抗戰爆發後,學校內遷重慶北碚,並於1942年元旦改為「國立」;1946年遷回上海江灣原址;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後,復旦大學成為以文理科為基礎的綜合性大學;1959年成為全國重點大學。
2000年,原復旦大學與原上海醫科大學合並成新的復旦大學。截至2017年5月,學校佔地面積244.99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00.20萬平方米。
(2)復旦大學研究生代表大會工作報告擴展閱讀
復旦大學學科建設
據2015年12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復旦大學是中國首批設立博士後流動站單位之一,擁有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醫學、管理學、藝術學等11個學科門類,擁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5個;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41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2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27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35個。
有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1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9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3個,上海市重點學科20個,上海市醫學重點學科9個。
復旦大學研究生教育在全國研究生教育史上曾有過三個「率先」。1923年,從金陵大學畢業的文學學士蔡樂生,進入復旦大學心理學院為研究生,標志著復旦大學研究生教育的開始,這在國人所辦的高等學校中是首開先河的。
新中國成立的1949年,復旦大學率先在全國公開招收研究生,從1949年10月至1965年12月共計招收、培養研究生651人。1977年10月復旦大學又在全國最早恢復研究生招生。
3. 研究生委員會幹嘛的
研究生委員會是研究生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的常設機構,代表研究生代表大會行使權利,並向其負責。
研究生委員會的一切活動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及相關法律為最高准則,以校規校紀為准繩,實行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原則。
研究生委員會的職責:
(一)召集全校研究生代表大會。
(二)在研究生代表大會閉會期間,代表其行使權利。
1、執行大會決議,督促有關部門落實工作。
2、收集並向學校有關部門反映研究生的意見和建議。
3、選舉產生研究生會主席團,授權其組建研究生會工作機構並開展工作。
4、監督研究生會工作,聽取並審議研究生會主席團工作報告。
研究生委員會的宗旨:
(一)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團結全校研究生,積極組織研究生開展各種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有益活動。
(二)在校黨委的領導和黨委研究生工作部的具體指導下,代表全校研究生,對研究生會的工作進行監督和審議,同時對學校各職能部門的工作提出建議,充分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
(三)促進研究生的全面發展,努力使其成為適應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優秀人才。
以上內容參考 復旦大學研究生會——復旦大學研究生委員會章程
4. 請問誰都當過復旦的校長啊
復旦大學歷任校長(解放前)
校 長 任職時間
校長 馬相伯 1905~1906
校長 嚴 復 1906~1907
監督 夏敬觀 1907~1909
監督 高鳳謙 1909~1910
校長 馬相伯 1910~1912
校長 李登輝 1913~1936.7
代理校長 唐路園 1918
代理校長 郭任遠 1924. 7~1925. 3
代理校長 錢新之 1936. 8~1940. 5
校長 吳南軒 1940. 5~1943. 2
校長 章 益 1943. 2~1949. 7
復旦大學歷任校長(解放後)
張志讓(1893-1978) 號季隆,又號季龍,江蘇常州人。1920年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法律系。回國後曾任北洋政府司法部參事、大理院推事、武漢國民政府最高法院審判員。 "四一二"反革命事變後,他拒絕去南京政府供職,回上海執律師業,積極營救中共黨員和革命志士。1936年救國會" 七君子"被捕後,擔任"七君子"的首席辯護律師。上海解放後被任命為復旦大學校務委員會主任委員。歷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全國人大法案委員會、法制委員會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
陳望道(1891-1977) 原名參一,筆名佛突、雪帆,浙江義烏人。早年留學日本,畢業於日本中央大學法科,獲法學學士學位。回國後積極提倡新文化運動,任《新青年》編輯,翻譯出版了《共產黨宣言》第一個中文全譯本。是中國共產黨上海發起組成員。1921年7 月出席中共一大並當選為中共上海地方委員會第一任書記。1927年起在復旦大學任教。歷任全國人大第四屆常委,第三、第四屆全國政協常委、民盟中央第三屆副主席。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畢生從事進步語文運動和語文科學的教學研究,建立了我國修辭學的科學體系,對哲學、倫理學、文藝理論、美學等造詣較深。主編《辭海》,著有《修辭學發凡》、《文法簡論》等。
蘇步青(1902-2003) 浙江平陽人。1927年畢業於日本東北帝國大學數學系,後入該校研究院,獲理學博士學位。回國後,受聘於浙江大學數學系。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到復旦大學任教,任教務長、副校長、校長等職。1983年起任復旦大學名譽校長。歷任第七、八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第五、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委員,兼任學術委員會常委,專長微分幾何,創立了國內外公認的微分幾何學派。撰有《射影曲線概論》、《射影曲面概論》等專著10部。研究成果"船體放樣項目"、"曲面法船體線型生產程序"分別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謝希德(1921-2000 ) 福建泉州人。1946年畢業於廈門大 學數理學系。後留學美s國,獲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1952 年10月回國到復旦大學任教,歷任現代物理研究所所長、副 校長、校長等職,1988年起任復旦大學顧問。1979、1980年 兩次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當選為中共第十二、十三 屆中央委員,上海市第七屆政協主席。 1980 年當選為中國 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委員,1981年被選為主席團成員,1988 年被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專長表面物理和半導體物理 的理論研究。撰有《半導體物理學》、《固體物理學》、《 群論及其在物理中的應用》等專著4部。
華中一(1931- ) 江蘇無錫人。1951年畢業於交通大學物理系。 1952年底隨交通大學X光管研究室來復旦大學。歷任物理系主任、現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長、 技術學院院長、副校長、校長等職。 1984年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專長電真空物理研究, 1952至1956年參加我國第一隻國產醫用X光管和高壓鎮流管的研製, 獲得成功。撰有《高真空技術與設備》、《真空技術基礎》、《真空技術三十年集》等專著10多部。
楊福家(1936~ ) 1936年生於上海。1958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物理系,歷任原子核科學系主任、現代物理研究所所長、研究生院院長、副校長、校長等職。1984年獲國家級 "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領導、組織並建成了"基於加速器的原子、原子核物理實驗室",完成了一批國際上重視的研究成果。撰有《原子物理學》、《應用核物理》等專著。
復旦大學歷屆黨委書記
李正文(1908- ) 山東濰縣人。東北大學和清華大學肄業。1933年春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受黨組織的委派去蘇聯學習,回國後從事黨的地下工作,並以教授身份先後在震旦女子文理學院、大夏大學等學校任教。 1949年6月,上海市軍管會派李正文為軍代表接管復旦大學,兼任上海暨南大學校務委員會主任。1951年任華東人民革命大學副校長, 1952年1月任中共復旦大學黨委書記,10月兼任副校長。1954 年奉調北京,歷任高教部政治教育司司長、北京教授講學團主任、中國老教授協會名譽會長等職。長期從事高等學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工作。撰有《黨史課是大學馬列主義理論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等論文,譯有(蘇)拉比杜斯的《政治經濟學教程》和羅森塔爾的《唯物辯證法》等著作。
楊西光(1915~1989) 安徽蕪湖人。 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受組織派遣到東北軍從事地下工作,參加了"西安事變"。1939年調離東北軍,先後在華中野戰軍和華東軍區敵軍工作部任俘虜管理處主任、教導總團教育長、副政委等職。1949年8月到福建省工作, 歷任中共福建省宣傳部副部長、部長,福建省人民政府文教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共福建省委委員等職。1954年擔任復旦大學黨委書記,後兼副校長。在這期間他是中共上海市第二、三屆委員會委員。1959 年任中共上海市委教育衛生工作部部長。1965年任中共上海市委候補書記。1978年任《光明日報》總編輯,主持修改並發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特約評論員文章, 從而引發全國范圍內的真理標準的討論。當選為中共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中華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席團主席。
王 零(1918~ ) 安徽潛山人。1937年參加革命,19 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新四軍江北游擊十八中隊指導員、中共鹽阜地委、射陽縣委委員、常委、五區書記,無錫縣委副書記、宣傳部長,中共渤海區地委委員,沾化縣委書記等職。1952年起至復旦大學工作,歷任黨委第一副書記、副書記等職,同時兼任政治輔導處主任、原子能科學系主任、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長、副校長。1965年10月被任命為復旦大學代理書記,"文革"結束後,主持復旦大學運動辦公室,負責開展撥亂反正工作。1978年被任命為復旦大學黨委第二書記兼副校長。1981年調任同濟大學黨委書記。
夏征農(1904~ ) 原名正和,字子美,筆名征農, 江西新建人。金陵大學、復旦大學肄業。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任新建縣黨部負責人,1928年任復旦大學共青團支部書記,1929年被捕入獄。出獄後任共青團中央宣傳部秘書,1933年加入"左聯",是"左聯"後期領導人之一,任《讀書生活》、《太白》雜志編輯,《新認識》雜志主編。曾任新四軍政治部統戰部部長,民運部部長,蘇中軍政委員會秘書長,山東省委副書記,書記處書記。1978年任復旦大學黨委第一書記,1979年任上海市委常委、書記,還歷任上海社聯主席,上海文聯主席,《辭海》主編,中國大網路全書總編委員會副主任,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等職。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共第八次全國代表大學代表。著有《征農文藝散論》、《征農文藝創作論》、《征農政論選》等。
盛 華(1913~1997) 江蘇儀徵人。曾在開封大學、北平大學農學院求學,1935年留學日本仙台帝國大學。1929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參加新四軍,?曾任新四軍軍部服務團社會調查組副組長,蘇中三分區敵工科長,三地委敵工部長、城工部長,一地委黨校黨委書記,華中野戰軍俘虜軍官管理處處長,蘇中區黨委聯絡部副部長,華中工委黨校教育處長等職。建國後歷任蘇北區黨委宣傳部部長,華東人事部教育處長,華東紡織工學院黨委書記兼校長,浙江省委委員、宣傳部副部長,浙江大學黨委副書記、教育廳黨組書記、廳長,浙江省科委黨組書記、主任,南京工學院黨委書記、院長等職等。於1957年、1979年兩度來復旦工作,歷任黨委常委、副校長、黨委第二書記、書記兼副校長等職。
林 克(1923~ ) 原名袁溥,江蘇如皋人。1940年從南通中學去新四軍抗日軍政學校入伍,194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新四軍軍部軍法處執法隊政治指導員,南通地下黨特派員,通如工委副書記等職。建國後歷任中共南通市委宣傳部長、南通市委副書記、南通市長,南京醫學院黨委書記、院長,南京工學院黨委書記,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書記,1984年任復旦大學黨委書記、校務委員會副主任。離任後擔任上海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常務副主任。著有《高校改革與思想工作》,主編《通向理想之路》(中國社會百思集)等。
錢冬生(1932~ ) 江蘇無錫人。 1950年入大連工學院(現大連理工大學)化工系學習,1952年被學校調出任中國革命史助教,1955至1957年在中國人民大學馬列主義研究班中國革命史分班。此後長期在大連工學院擔任中共黨史和馬列主義基本理論教學工作,1982年起又從事西方組織行為學的介紹和教學工作,同時兼任黨務工作,歷任大連工學院系總支書記、宣傳部長、黨委副書記、黨委書記等職。1990 年8月調任復旦大學黨委書記。著有《成功之路》等譯著。
程天權(1946- ) 上海人。1970年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畢業,1980至1983年求學於復旦大學法律系研究生班,畢業後在法律系任教。歷任復旦大學宣傳部副部長、部長、黨委副書記等職,1995年起任復旦大學黨委書記。著有《中國民法史》、《六部成語注釋》、《大清律》等專著和譯著,主編《大學生德育叢書》第一輯《大學生生活導論》、《鄧小平理論研究》等。
復旦大學簡介
復旦大學,是一所具有悠久歷史、享譽海內外的全國重點大學。復旦大學由馬相伯創建於1905年,原名為復旦公學。「復旦」二字選自《尚書大傳·虞夏傳》中「日月光華,旦復旦兮」的名句,意在自強不息。
1911年,辛亥革命如疾風暴雨,復旦學生多數參加革命軍;加上經費停發,學校本土又為光復軍司令部佔用,學校一度停辦。
12月中旬,校長馬相伯、教務長胡敦復在無錫士紳支持下,借李漢章大公祠為課堂,昭忠祠為宿舍,籌備復學。1905~1911年,復旦公學培養出四屆高等正科 ,畢業生共57人。
1912年五5月5日,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通告各省:大局初定,速令高等學校、專門學校開學。一時各校紛紛籌備復課,復旦則因校址無著,經費困難,束手無策。孫中山先生在聽了於右任(時任臨時政府交通部長)匯報後,當即決定撥補助金一萬元,然後教育部立案。但是有了錢還沒有用,關鍵是教學場所,於是遷址李鴻章祠堂。
1913年3月1日,復旦重新開學。
3月20日,宋教仁被刺。5月3日,上海學界公祭宋教仁。復旦公學派人布置靈堂,校長李登輝、教師邵力子、蔣梅笙等在會上慷慨陳辭。不久,爆發「二月革命」,但這次革命迅速失敗。復旦校董中多人逃亡國外,學校經費補助又告斷絕。李登輝校長千方百計地開源節流,師生共同努力,終於使學校收支趨於平衡。在這樣克服困難的過程中,養成了復旦師生團結奮斗,精打細算,講究效率的傳統。
1912年~1916年,共培養大學預科畢業生十五人,中學畢業生一百五十人。其中著名的有張志讓、孫越崎等人。
1916年6月,袁世凱帝制失敗,羞恨而死。當年國慶,復旦師生興高采烈,演劇三天。
1917年,復旦開始辦理大學生本科業務,改名為復旦大學。李登輝先生1917~1937年擔任校長。復旦升格為大學後學生也逐步增加。下設文、理、商三科以及預科和中學部。
1918年,李登輝先生去南洋集資了15萬,在江灣買了塊地,即是今天復旦之基礎。
1919年,五四爆發,復旦教師邵力子當時任《民國時報》總編,所以首先接到北京方面的傳真,立即告知李登輝及復旦同學,成立了上海市學生聯合會,組織學生堅持罷課、罷市,站在了斗爭的最前列,並得到了孫中山的大力支持,使師生們大受鼓舞。
1920年冬在江灣建造校舍,至1922年落成。計有教室樓一座,名簡公堂(今復旦博物館);辦公樓一座,名奕柱堂(1929年增添兩翼,改作圖書館,今經濟學院);第一學生宿舍(抗日戰爭中毀於炮火,今相輝堂址)一座;教師宿舍一棟(已毀)。學校初具規模,奠定了以後發展的基礎。
1921年,復旦學生為482人,教職員34人。
1923年,金通尹教授倡議在理科設立土木工程系,內部分為道路、橋梁、建築等。該年秋,郭任遠教授建議設立了心理學院,立志建成中國最好的心理學院。
1924年,復旦學生為841人,教職員58人。
1928年,日寇在濟南弄出五三慘案,打死我軍民眾五千餘人,殘殺我外交人員蔡公時等17人.復旦同學在默哀完後,無不義憤填膺,自動組織義勇軍,積極訓練,准備投筆從戎。
1929年,復旦大學進行系科改組,增設新聞系、市政系、法律系、教育系,其時全校共有17個系,分屬文、理、法、商四個學院。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復旦在李登輝校長主持下,召集全校師生開聲討大會,並成立軍事訓練委員會,加強對學生的軍事訓練。復旦同學在李校長的支持下,三次去南京向國民黨政府請願,強烈要求出兵抗日。
11月20日,復旦一百多同學組織「義勇軍」,參加十九路軍抗日,被分配擔任後勤、宣傳、教育等工作.戰爭期間,復旦遷至徐家匯附中(今復旦中學),繼續上課。
1935年,日寇又製造華北事變,妄圖侵吞華北。北平學生發動了「一二九」運動,復旦同學立即響應,到上海市政府請願,反對華北自治。後又雲集火車站准備赴南京請願。蔣介石打電報給李登輝,李校長被迫去火車站勸阻學生,被同學們謝絕。由於國民黨當局的阻擾,復旦學生自己開火車准備去南京請願,但是鐵軌又被破壞。「我們修。」同學們修復鐵路後在無錫被阻攔。國民黨用武力將同學押解回滬。但京滬鐵路中斷四天,引起了國際的重視,反響很大。
1936年,3月25日凌晨,上海市軍警當局包圍復旦大學,並從校外宿舍逮捕學生救國會幹部七人。下午,軍警又沖入校內,毆打師生,學生大怒,有力反抗,將軍警逐出校外。軍警在校外開槍,誤殺警察一人,反誣學生所為。26日上午,軍警進校搜捕,結果一無所獲。李登輝校長強烈抗議國民黨的暴行,29日召開臨時校董會,會後前往責問上海市長吳鐵城。吳承認發布復旦學生槍殺警察的新聞是錯誤的,保證以後決不派警入校搜查。上海各界救國會也發表宣言,抗議軍警圍捕復旦學生。在各方面的反對和抗議下,國民黨不得不將全體被捕學生釋放,斗爭取得了完全勝利。下半年,李登輝校長在國民黨當局的陰謀下被迫離職,吳南軒繼任。吳南軒到任後,復旦愛國學生遭迫害,救亡運動被扼殺。
1937年1月8日,為了貫徹國民黨最高當局把復旦大學遷出上海的意圖,學校董事會召開第九次會議「擬在太湖流域另覓佳處」。國民黨三屆二中全會期間,民族資本家 榮德生出資購買太湖邊土地一千餘畝,以促成復旦遷校。由於抗日戰爭爆發,這一遷校計劃未能實行。
1937年,復旦大學發展為具有文、理、法、商四學院,十六系科的大學。還附設有中學、實驗中學各一所,義務小學二所。復旦大學已成為我國東南的重要學府。
1937年,「八一三」日寇侵滬戰爭爆發,戰火紛飛,復旦學生開學到校極少。不久,南京教育部派人來滬,指示復旦、大同、大夏、光華四所大學組織臨時聯合大學內遷。大同、光華因經費無著落而退出。復旦、大夏組織臨時聯大,分二部分別遷往江西、貴州。
11月12日,上海淪陷。江西一部聯大決定內遷貴陽與二部合並,師生長途跋涉,於12月底抵重慶。重慶各界歡迎復旦留在四川。
1938年2月,復旦在重慶復課,師生精神振奮,教學認真,生活儉朴,頗有一番新興氣象。同時,復旦於大夏之「臨時聯合」正式宣告解體。該年復旦大學重慶部有六十多名畢業生。
1938年2月,留滬復旦復課。這年暑假,復旦上海部有55名畢業生。
1938年秋,復旦渝校陸續增設史地系、數理系、統計系、農墾專修科、園藝系、農場、茶葉組、農藝系等。
1940年5月27日,日機轟炸重慶復旦大學,罹難師生共七人。全校師生,同聲哀悼。由於校舍被炸毀,學校宣告本學期暫告一段落。
1940年秋,復旦渝校建立農學院。
1941年11月25日,國民政府行政院第五屆一次會議通過決議,復旦大學渝校由私立改為國立,由吳南軒任校長。
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寇進駐上海租界。李登輝校長宣布學校實行「三不主義」,即不向敵偽注冊,不受敵偽津貼,不受敵偽干涉。三不不行,立即停辦。在敵偽環伺的情況下,學校堅持不教日文。
1946年8月,復旦大學渝校的師生回到上海。
12月24日夜,北大先修班的女生沈崇被美國兵強行姦汙。30日晚,復旦舉行「全校學生大會」,控訴揭露駐華美軍暴行,決定從12月31日起罷課三天。31日,復旦與其他各校代表開會,組成「上海市學生抗議美軍暴行聯合會」,並決定在1947年元旦舉行全市性抗暴遊行大示威。
1947年元旦,復旦同學七八百人由虹口公園經四川北路進行遊行示威。下午,遊行隊伍在外灘與十所大專院校、十六所中學同學一起共一萬餘人,排列成浩浩盪盪的隊伍,沿南京路進行遊行示威。同日,復旦大學的33位教授,發表《正告美國政府的意見書》。這場抗議駐華美軍的運動持續到三月上旬,成為蔣統區人民斗爭的新高潮的標志。
3月,復旦學生自治會進行改選,進步同學組成「五院聯合競選團」,反動學生組成「不談政治競選團」,展開了激烈的競選活動。「五院聯合競選團」獲得了壓倒的勝利。學生自治會競選一結束,復旦同學立即投入到三反運動中去。
5月26日,在特務學生的指揮下,反動軍警在國權路埋伏,襲擊進步學生,這就是「國權路血案」。 「國權路血案」發生後,同學罷課,教授罷教,章益校長也多次向教育部提出辭職。國民黨反動派進行全市性大搜捕,全市共逮捕學生50餘人。復旦同學被捕去11人,由於爭議力量的努力,從7月8日開始,被捕學生陸續釋放。
7月5日,李登輝老校長提出了「復旦精神」的定義,他對畢業生說:「…服務、犧牲、團結,是復旦的精神,也是你們的責任!」
1948年底,國民黨教育部暗中策劃復旦遷校台灣,一千多名師生聯合簽名反對,這件事揭開了護校和迎接解放斗爭的序幕。
1949年,為了做好護校工作,以學生為主建立了防護大隊。
4月27日,上海警備司令部限令復旦大學在兩天內遷入市區育才中學。國民黨軍隊隨即進入學校。5月27日,上海大部解放,復旦同學立即集合,配合人民解放軍,乘汽車進入復旦校園。6月20日,學校由中國人民解放軍上海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復旦大學從此回到了人民的懷抱。
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復旦大學成為中國重點大學之一。毛澤東同志於1951年應陳望道校長之請,為復旦親筆題寫了校名。建國52年來,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復旦經歷了三次重大發展機遇。
第一次是1952年的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復旦原有的一批應用系科調出,華東地區10餘所高校的文、理相關系科並入,是年復旦不僅大大加強了基礎學科的實力,也集中了江、浙、皖、滬地區一批優秀人才,如:蘇步青、陳建功、談家楨、盧鶴紱等教授,均是在院系調整中進復旦的。
第二次是在改革開放以來的20年。國家在「七五」、「八五」、「九五」計劃中,連年把復旦大學納入重點建設之列,使復旦迅速由文、理兩科發展成為包括人文、社會、自然、技術和管理科學的多科性綜合大學,成為新中國一所有世界影響的著名學府。
第三次是2000年4月27日復旦大學與上海醫科大學的合並,組建新的復旦大學。復旦歷史上第一次有了醫科,學科門類比過去更齊全,綜合實力比過去更增強,更具備向世界第一流大學邁進的必要條件。
材料來自復旦大學網站相關介紹
5. 全國學生聯合會歷次大會的主要任務和影響是什麼
自1919年第一次全國學生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以來,中華全國學生聯合會經歷了多次大會,旨在聯絡學生情感,推進學術,服務社會和國家。
第一次代表大會,60多名學生代表,包括復旦大學、同濟大學等,通過了《中華民國學生聯合總會章程》,決定抵制日貨、提倡國貨,並組織拒簽和約斗爭,成立理事會,標志著學生運動的起步。
第二次大會,1920年5月在上海舉行,學生運動因抗議日本粗暴干涉而低潮,但大會提出了明確的政治主張。
1921年,第三次代表大會提出反對二十一條,收回青島權益,雖有爭議,但展示了學生運動的新高度。第四次大會,1923年3月在上海,確立了「獨立教育,澄清政治」等四項原則,學生運動從外交走向政治斗爭的高潮。
第五次大會在1923年廣州召開,明確了學生加入民主革命的使命,號召開展國民會議運動,學生成為革命統一戰線的重要力量。第六次大會在上海,提出反帝斗爭目標,與社會團體合作,為五卅運動做了准備。
1925年,第七次大會在上海,強調反對帝國主義,設立工農部,為全國學生組織的發展和民主革命貢獻力量。第八次大會在廣州,學生運動明確支援北伐,成為運動的指導方針。
第九次大會在武漢,分析革命形勢,號召學生到農村、軍隊和群眾中去,積極參與革命。第十次大會,1928年在南京,討論聯合民眾、平民教育等議題,選舉成立了第十屆執行委員會。
隨後,學聯歷經挫折和變革,如第十一、十二次大會,學生運動在抗日戰爭時期得到深化,第十三次代表大會在反飢餓、反內戰運動中成立全國學生聯合會,呼籲團結斗爭。第十四次大會在1949年北平召開,明確了學生的任務與責任,成立了全國學生聯合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學聯繼續發展,如第十五次大會在北京,第十六次大會強調國家建設目標,而第十七次大會則在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指引下,明確了學生的學習和實踐方向。第十八、十九次大會在1965年和1979年,學生運動緊跟時代步伐,繼續高舉毛澤東思想旗幟。
至第20至22次大會,學生運動在新的歷史時期,如江澤民、李鵬等領導人出席的會議,強調愛國、團結、學習和創業,推動學聯組織的改進和學生成才的使命。學聯主席職位也由不同的代表接任,反映了學聯的不斷進步與演變。
(5)復旦大學研究生代表大會工作報告擴展閱讀
中華全國學生聯合會(簡稱全國學聯)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高等學校學生會、研究生會和中等學校學生會的聯合組織。它是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的團體會員。
6. 復旦大學數學科學學院的研究生都是碩博連讀嗎
復旦大學數學科學學院的研究生不都是碩博連讀,也有碩士。
復旦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師資力量雄厚,圖書資料齊全,在國內外享有盛名,是「國家教委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在以蘇步青教授、陳建功教授為代表的老一輩數學家的帶領下,經過數學學院全體教職員工六十餘年的共同努力,復旦大學數學學科已發展成為一個在國際上有相當影響,在國內有顯著地位的數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基地。
2005年1月,復旦大學成立數學科學學院,設有數學系、應用數學系、金融數學與控制科學系、信息與計算科學系、概率統計與精算系和數學研究所。
復旦大學數學學科是全國最早具有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規定的數學學科全部博士點的學科單位,涵蓋了全部五個二級學科:基礎數學、應用數學、運籌學與控制論、計算數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基礎數學、應用數學、運籌學與控制論是首批國家重點學科,2007年,數學學科成為國家一級重點學科。在2002年、2007年、2012年的全國一級學科整體水平評估中綜合排名均名列第二。從學術界通用的ESI指標,復旦數學屬於前1%學科
復旦大學數學學科1993年被國家教委批准為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基地,在1999年和2004年的兩次評估中被評為優秀基地。數學學科在全國最早設立博士後流動站,2005年和2010年被評為全國優秀博士後流動站。2009年,復旦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榮獲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
復旦大學數學學科堅持把科研工作(包括基礎研究和應用開發研究)作為學科建設的重點,在基礎數學的若乾重要前沿領域取得國際領先的成果,在應用基礎和應用開發方面也有重要突破。先後獲國家自然科學獎10項,其中二等獎4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省部級一等獎22項。谷超豪院士2009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學院先後有3名教授應邀在四年一度的國際數學界大會上作45分鍾學術報告,分別是洪家興院士(2002年)、陳恕行院士(2010年)、傅吉祥教授(2010年)。
7. 二本院校的學生有可能考上復旦大學的研究生嗎
只要夠努力,沒有什麼不可能。
復旦大學(Fudan University),位於直轄市上海,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位列國家首批「雙一流」(A類)、「985工程」、「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入選珠峰計劃、強基計劃、111計劃、2011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首批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九校聯盟(C9)、環太平洋大學聯盟、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復旦大學—杜倫大學聯合金融研究中心,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新工科教育國際聯盟、醫學「雙一流」建設聯盟、長三角研究型大學聯盟、 長三角高校智庫聯盟創始成員,中國大學智庫論壇秘書處單位,是一所國內頂尖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
歷史沿革
折疊篳路藍縷
1905年,於右任、邵力子等原震旦公學學生脫離震旦,擁戴馬相伯在吳淞創辦復旦公學。校名擷取自《尚書大傳·虞夏傳》「卿雲爛兮,糾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兩句中的「復旦」二字,本義是追求光明,寓含自主辦學、復興中華之意。馬相伯、嚴復等先後擔任校長。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復旦學生多數參加革命軍;加上經費停發,校舍又為光復軍司令部佔用,學校一度停辦。12月中旬,校長馬相伯、教務長胡敦復在無錫士紳支持下,借李瀚章大公祠為課堂,昭忠祠為宿舍,籌備復學。1905~1911年,復旦公學培養出四屆高等正科 ,畢業生共57人。
1912年5月5日,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通告各省:大局初定,速令高等學校、專門學校開學。一時各校紛紛籌備復課,復旦則因校址無著,經費困難,束手無策。孫中山先生在聽了於右任(時任臨時政府交通部長)匯報後,當即決定撥補助金一萬元。之後,復旦遷址徐家匯的李鴻章祠堂辦學。
1913年3月1日,復旦重新開學。 3月20日,宋教仁被刺。5月3日,上海學界公祭宋教仁。復旦公學派人布置靈堂,校長李登輝、教師邵力子、蔣梅笙等在會上慷慨陳辭。不久,爆發「二月革命」,但這次革命迅速失敗。復旦校董中多人逃亡國外,學校經費補助又告斷絕。李登輝校長千方百計地開源節流,師生共同努力,終於使學校收支趨於平衡。在這樣克服困難的過程中,養成了復旦師生團結奮斗,精打細算,講究效率的傳統。
1912~1916年,共培養大學預科畢業生十五人,中學畢業生一百五十人。其中知名的有張志讓、孫越崎等人。
1913~1941年,李登輝擔任校長,是復旦歷史上任職時間最長的校長。 在他任內,復旦發展成為一所聞名全國、有特色的私立綜合性大學,形成了從中學到研究院的完整辦學體系。
1917年,復旦開始辦理大學生本科業務,改名為私立復旦大學,下設文、理、商三科以及預科和中學部。復旦升格為大學後學生也逐步增加。
1918年,李登輝校長去南洋集資了15萬,在江灣置地,即是今天復旦校園之基礎。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復旦教師邵力子當時任《民國時報》總編,所以首先接到北京方面的傳真,立即告知李登輝及復旦同學,成立了上海市學生聯合會,組織學生堅持罷課、罷市,站在了斗爭的最前列,並得到了孫中山的支持。
折疊草創奠基
1920年冬,在江灣建造校舍,至1922年落成。計有教室樓一座,名簡公堂(今復旦博物館);辦公樓一座,名奕柱堂(1929年增添兩翼,改作圖書館,今校史館所在地);第一學生宿舍(抗日戰爭中毀於炮火,今相輝堂址)一座;教師宿舍一棟(已毀)。
1922年4月,大學部遷址江灣;中學部則留徐家匯原址,稱私立復旦大學附屬中學。
1923年,金通尹教授倡議在理科設立土木工程系,內部分為道路、橋梁、建築等。該年秋,復旦在郭任遠教授建議下成立了中國第一個心理學院,並開始招收研究生。
1924年,復旦學生為841人,教職員58人。
1928年,五卅慘案爆發,復旦學子自動組織義勇軍,積極訓練,准備投筆從戎。
1929年,復旦大學進行系科改組,增設新聞系、市政系、法律系、教育系,其時全校共有17個系,分屬文、理、法、商四個學院。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復旦在李登輝校長主持下,召集全校師生開聲討大會,並成立軍事訓練委員會,加強對學生的軍事訓練。復旦同學在李校長的支持下,三次去南京向國民黨政府請願,要求出兵抗日。11月20日,復旦一百多同學組織「義勇軍」,參加十九路軍抗日,被分配擔任後勤、宣傳、教育等工作。戰爭期間,復旦大學遷至徐家匯的附中繼續上課。
1935年華北事變後,北平學生發動了「一二·九」運動,復旦同學立即響應,到上海市政府請願,反對華北自治。後又雲集火車站准備赴南京請願。蔣介石打電報給李登輝,李校長被迫去火車站勸阻學生,被同學們謝絕。由於國民黨當局的阻擾,復旦學生自己開火車准備去南京請願,但是鐵軌又被破壞。「我們修。」同學們修復鐵路後在無錫被阻攔。國民黨用武力將同學押解回滬。但京滬鐵路中斷四天,引起了國際的重視,反響很大。
1936年3月25日凌晨,上海市軍警當局包圍復旦大學,並從校外宿舍逮捕學生救國會幹部七人。下午,軍警又沖入校內,毆打師生,學生有力反抗,將軍警逐出校外。軍警在校外開槍,誤殺警察一人,反誣學生所為。26日上午,軍警進校搜捕,結果一無所獲。李登輝校長強烈抗議國民黨的暴行,29日召開臨時校董會,會後前往責問上海市長吳鐵城。吳承認發布復旦學生槍殺警察的新聞是錯誤的,保證以後決不派警入校搜查。上海各界救國會也發表宣言,抗議軍警圍捕復旦學生。在各方面的反對和抗議下,國民黨不得不將全體被捕學生釋放,斗爭取得了完全勝利。下半年,李登輝校長在國民黨當局的陰謀下被迫離職,吳南軒繼任。吳南軒到任後,復旦愛國學生遭迫害,救亡運動被扼殺。
折疊抗戰時期
1937年1月8日,為了貫徹國民黨最高當局把復旦大學遷出上海的意圖,學校董事會召開第九次會議「擬在太湖流域另覓佳處」。國民黨三屆二中全會期間,民族資本家榮德生出資購買太湖邊土地一千餘畝,以促成復旦遷校。由於抗日戰爭爆發,這一遷校計劃未能實行。
1937年,復旦大學設有文、理、法、商四學院,十六系科。附設有中學、實驗中學各一所,義務小學二所。
1937年,八一三事變爆發,日寇侵滬,戰火紛飛,復旦學生開學到校極少。不久,南京教育部派人來滬,指示復旦大學、大同大學、大夏大學、光華大學四所私立大學組成臨時聯合大學內遷,大同、光華因經費無著落而退出,復旦、大夏組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所聯大,「復旦大夏聯合大學」分二部分別遷往江西、貴州。11月12日,上海淪陷。江西一部聯大決定內遷貴陽與二部合並,師生長途跋涉,於12月底抵重慶。
1938年2月,復旦在重慶復課。3月,復旦、大夏兩校領導人在貴州桐梓會晤,決定取消「聯大」,各自在川黔兩省設校。該年復旦渝校有六十多名畢業生。
1938年2月,留滬復旦復課。這年暑假,復旦滬校有55名畢業生。
1938年秋,復旦渝校陸續增設史地系、數理系、統計系、農墾專修科、園藝系、農場、茶葉組、農藝系等。
1940年5月27日,日機轟炸重慶復旦大學,罹難師生共七人。由於校舍被炸毀,學校宣告本學期暫告一段落。1940年秋,復旦渝校建立農學院。
1941年11月25日,國民政府行政院第五屆一次會議通過決議,復旦大學翌年起由私立改為國立,由吳南軒任校長。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寇進駐上海租界。李登輝宣布復旦滬校實行「三不主義」,即不向敵偽注冊、不受敵偽津貼、不受敵偽干涉,三不不行,立即停辦。在敵偽環伺的情況下,學校堅持不教日文。
1942年1月1日,中學部獨立,改稱上海市私立復旦中學(今上海市復旦中學),李登輝兼任校長。
折疊復員回滬
1946年8月,復旦渝校師生回到上海。同年秋,投考學生達11000多人,錄取400餘人,復旦生物系設立海洋學組,是國內高校第一個海洋學專業。12月24日夜,北京大學先修班的女生沈崇被美國兵強行姦汙。30日晚,復旦舉行「全校學生大會」,控訴揭露駐華美軍暴行,決定從12月31日起罷課三天。31日,復旦與其他各校代表開會,組成「上海市學生抗議美軍暴行聯合會」,並決定在1947年元旦舉行全市性抗暴遊行大示威。
1947年元旦,復旦同學七八百人由虹口公園經四川北路進行遊行示威。下午,遊行隊伍在外灘與十所大專院校、十六所中學同學一起共一萬餘人,沿南京路進行遊行示威。同日,復旦大學的33位教授,發表《正告美國政府的意見書》。這場抗議駐華美軍的運動持續到三月上旬,成為蔣統區人民斗爭的新高潮的標志。3月,復旦學生自治會進行改選,進步同學組成「五院聯合競選團」,反動學生組成「不談政治競選團」,展開了激烈的競選活動。「五院聯合競選團」獲得了壓倒的勝利。學生自治會競選一結束,復旦同學立即投入到三反運動中去。5月26日,在特務學生的指揮下,反動軍警在國權路埋伏,襲擊進步學生,這就是「國權路血案」。血案發生後,同學罷課,教授罷教,章益校長也多次向教育部提出辭職。國民黨反動派進行全市性大搜捕,全市共逮捕學生50餘人。復旦同學被捕去11人,由於爭議力量的努力,從7月8日開始,被捕學生陸續釋放。7月5日,李登輝老校長提出了「復旦精神」的定義,他對畢業生說:「…服務、犧牲、團結,是復旦的精神,也是你們的責任!」
1947年,復旦恢復招收研究生,是年春,經濟研究所成立,首屆招收研究生9人。至1949年春,研究生人數達97人。1948年,復旦向教育部申請設立生物研究所,從事醫葯、農業、漁業等問題的科學研究,獲准從1949年開始招生。
1948年底,國民黨教育部暗中策劃復旦遷校台灣,一千多名師生聯合簽名反對,這件事揭開了護校和迎接解放斗爭的序幕。
1949年,為了做好護校工作,以學生為主建立了防護大隊。 4月27日,上海警備司令部限令復旦大學在兩天內遷入市區育才中學。國民黨軍隊隨即進入學校。5月27日,上海大部解放,復旦同學立即集合,配合人民解放軍,乘汽車進入復旦校園。6月20日,學校由中國人民解放軍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軍管會任命張志讓、陳望道擔任校務委員會正副主任委員。該年學校設有文、理、法、商、農五個學院20多個系(科)和經濟、生物兩個研究所。郭沫若、鄒韜奮、老舍、竺可楨、馬寅初等學者曾到校演講或任教。
折疊跨越騰飛
1950年,復旦大學的海洋學組並入山東大學,暨南大學的文、法、商三院,同濟大學的文、法兩院,以及浙江大學、國立英士大學的部分系科並入復旦大學。
1951年,應陳望道校長之請,毛澤東主席為復旦親筆題寫了校名。
1952年2月,中共復旦大學委員會成立,李正文任書記。
1952年秋,復旦大學的法學院、商學院、農學院調出,分別參與成立華東政法學院、上海財政經濟學院和沈陽農學院;而華東地區的浙江大學、交通大學、南京大學、安徽大學、金陵大學、聖約翰大學、滬江大學、震旦大學、大同大學、光華大學、大夏大學、上海學院、中華工商專科學校、中國新聞專科學校等高校的文、理科有關院系並入復旦大學,是年復旦不僅大大加強了基礎學科的實力,也集中了江、浙、皖、滬地區一批優秀人才,如:蘇步青、陳建功、談家楨、盧鶴紱等教授,均是在院系調整中進復旦的,成為人文社會和自然科學的全國重鎮,奠定了後50年學科發展的基本格局和師資基礎,在解放初期享有「江南第一學府」的美譽。
1956年,復旦第一次黨代會召開。五六十年代,楊西光、王零領導的學校黨委支持校長陳望道狠抓教學質量,發揮老專家、老教授的作用,有計劃、有重點地系統培養中青年骨幹教師。期間,復旦的辦學質量和辦學條件都有了長足發展,形成了有特色的學科高原。1949~1966年,復旦培養的學生中有70餘人日後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或中國工程院院士,這個人數在全國高校中名列第三。
1958年「大躍進」,復旦大學理科新建了計算數學、力學、原子核物理、放射化學、無線電電子學、生物物理、生物化學等新專業。此前,文科重建了法律系、哲學系。這些新專業的創建,標志著復旦開始探索有自己特色的社會主義綜合大學之路。
1959年,復旦大學被列為全國16所重點大學之一。1966~1976年,復旦大學成為「文革」重災區,教學科研受到重創。
1977年,復旦恢復招收本科生,次年恢復招收研究生。
1978年,蘇步青出任校長、黨委委員,夏征農出任黨委第一書記,進行了一系列撥亂反正工作,同時倡導民主辦校,推動思想解放運動。
1984年,復旦大學成立研究生院。同年,再次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重點建設的10所高校之一。
1993年2月,復旦大學提出了「追求優質,爭創一流,明確復旦作為高校國家隊的坐標位置」的發展大計,並逐步確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總體奮斗目標。
1994年,復旦大學通過由國家教育部組織的「211工程」部門預審。
1995年5月2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為復旦大學題詞:「面向新世紀,把復旦大學建設成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社會主義綜合性大學。」
1999年,國家教育部、上海市政府簽定共建復旦大學的協議,復旦成為「985工程」的首批建設高校。
2000年4月27日,復旦大學與上海醫科大學合並,成立新的復旦大學。(上海醫科大學創建於1927年,是中國人自主創辦的第一所高等醫學院校。建院時名為國立第四中山大學醫學院,1932年改稱國立上海醫學院,1952年更名為上海第一醫學院,1959年成為全國重點大學,1985年更名為上海醫科大學,1995年通過211工程預審。)
2005年復旦大學百年華誕,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發來賀信。賀信中稱復旦大學是「由中國人自主創辦的第一所大學」。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參加校慶大會並致詞。國家郵政總局發行復旦百年校慶紀念郵票,這是繼北京大學百年校慶後中國第二次為一所大學百年校慶發行郵票。
2006年,「復旦」被評為上海市著名商標。
2007年,「復旦」商標(包括「復旦」二字和圖形標識)被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教育類),復旦因此成為繼清華大學之後,中國第二所獲此殊榮的高校。
2009年,復旦入選國家「珠峰計劃」。
2016年9月29日,復旦大學青島研究院揭牌,系復旦上海本部之外的首個院區。
2017年9月,復旦大學入選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