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化工大學研究生院院長
① 北京化工大學童貽剛哪裡人
童貽剛是湖北新洲人。
童貽剛,職稱:教授,教育背景:1984.9-1988.6,復旦大學,遺傳專業,學士。1988.9-1991.6,軍事醫學科學院,醫學遺傳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現任北京化工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
童貽剛於1984年從新洲一中畢業,當年以新洲縣第一名的好成績考入上海復旦大學,現任北京化工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多年來從事病毒學研究。作為土生土長的新洲人,童貽剛非常關心家鄉的建設與發展,每年都會回到新洲,或探親或訪友,暢敘家鄉情,並通過多種渠道了解關於新洲的信息。
② 賀高紅的人物經歷
1998年11月 香港科技大學,博士後。
1993年9月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化學工程專業,博士學位。
博士學位論文題目:中空纖維膜氣體分離過程的研究。導師:朱葆琳研究員。
1988年7月北京化工大學,化學工程專業,學士學位。
2013.4-今 大連理工大學盤錦校區管委會副主任,
石油與化工學院院長(兼),教授、博士生導師大連理工大學膜科學與技術開發研究中心主任
2005.3-2013.3大連理工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校學科建設辦公室主任;
大連理工大學膜科學與技術開發研究中心主任;
膜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研發基地主任。
2005.2-2005.5法國貢比涅科技大學客座教授
2003.2-2005.3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學院化工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副系主任;
大連理工大學膜科學與技術開發研究中心主任;
校學科建設辦公室副主任;
膜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研發基地主任。
2002.9-2003.1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學院化工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副系主任;
膜科學與技術研究開發中心主任;
校學科建設辦公室副主任。
2002.6-2002.8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學院化工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黨支部書記、副系主任。
2001.4-2002.5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學院化工系,教授,黨支部書記、副系主任。
2001.2-2002.2香港科技大學化工系,香港裘槎基金訪問學者。
1997.9-2001.3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學院化工系,副教授,黨支部書記、系主任。
1997.11-1998.11香港科技大學化工系,博士後。
1996.8-1997.8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學院化工系,副教授,黨支部書記、副系主任。
1993.9-1996.8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學院化工系,講師。
③ 北京化工大學不拘一格選拔研究生導師
今年28歲、博士畢業還不到1年的北京化工大學年輕教師潘軍青,目前已是1名博士生和2名碩士生的導師。雖然當上了博導,但是潘軍青現在的職稱竟然只是講師。
如此年輕就成為博士生導師,這與潘軍青的優秀表現分不開。這個來自浙江的小夥子,1998年考入北京化工大學。讀本科時,小潘就喜歡上搞科研,大二時曾獲全國大學生「挑戰杯」二等獎。後來,他被保送讀本校的碩士和博士。幾年來,潘軍青在科研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先後在國外高水平學術雜志上發表了多篇論文。
目前,在北京化工大學,像潘軍青這樣年輕的研究生導師還有不少。「如果按以前的導師遴選機制,像小潘這樣沒有副教授職稱的年輕人是根本不可能擔任博導的。」學校研究生院院長張衛東說。
據張衛東介紹,從2004年開始,北京化工大學採取一系列措施,加強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建立起以科研為主導的導師負責制,明確導師是培養質量的第一責任人。進一步強化導師僅僅是一種崗位,不是終身制的意識,那些長期無課題、無成果以及不能行使教書育人職責的導師,將暫停招生或取消導師資格。
同時,學校不拘一格選拔水平突出但尚未具備教授資格的青年教師充實到博導隊伍,形成能進能出的流動機制。鼓勵教授間的合作,鼓勵學科交叉。成立研究生導師指導小組,充分發揮團隊的集體力量。
加強導師隊伍建設是北京化工大學著力培養研究生創新人才的重要一環。從2003年起,學校啟動研究生創新工程,著力培養研究生創新人才。學校投資逐步完善研究生文獻平台,逐步形成了以化學化工為主要特色的館藏文獻體系;設立博士論文創新基金,按照滾動資助的模式,根據研究生預期成果給予1萬至10萬元不等的資助。
「以創新基金為主要手段,通過創新基地建設、大型儀器訓練計劃、文獻平台以及研究生創新論壇,打造了研究生創新的文化氛圍。」張衛東說,「研究生已經成為北京化工大學科學研究隊伍中不可缺少的生力軍。學校以第一作者發表的被SCI、EI收錄的學術論文中,70%以上是研究生發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