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郵編
1. 南昌大學教務處電話
一、南昌大學教務處聯系電話和聯系方式 南昌大學 教務處聯系電話為0791-83969098,該校聯系地址為中國江西省南昌市紅谷灘新區學府大道999號、郵編為330031。
二、南昌大學簡介
南昌大學 是國家「雙一流」計劃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是江西省唯一的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是教育部與江西省部省合建高校,是江西省高水平大學整體建設高校。
學校地處「英雄城」南昌市,擁有前湖、青山湖、東湖、鄱陽湖和撫州5個校區,其中前湖主校區佔地面積4520畝,校舍建築面積130萬平方米。
學校辦學始於1921年創辦的江西公立醫學專門學校和1940年創建的國立中正大學。1993年,江西大學與江西工業大學合並組建 南昌大學 ,開創了全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先河。2005年, 南昌大學 與江西醫學院合並組建新 南昌大學 ,揭開了學校改革發展的嶄新一頁。黨和國家領導人、教育部和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學校的建設與發展。2008年10月,******同志視察學校時深情寄語「 南昌大學 前景無限」。2016年2月,*再次親臨學校視察,就高校科研創新和人才培養發表重要講話,並勉勵學校走創新發展之路,希望當代大學生珍惜韶華,用青春鋪路,讓理想延伸。
學校現設有人文社科學部、理工學部和醫學部,擁有12個學科門類的100多個本科專業,3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 15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 46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種博士專業學位授權和23種碩士專業學位授權(其中工程碩士有20個領域),11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學校設有5所附屬醫院,共有9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學校的化學、臨床醫學、農業科學、工程學、材料科學學科進入ESI世界排名前1%,其中農業科學(食品科學與工程為主)、臨床醫學學科進入ESI世界排名前5‰。在全國第四輪學科整體水平評估中,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位列第3名。
學校本部現有教職工4481人(其中專任教師2597人,正副教授1429人),其中「雙聘」院士4人,國家「973計劃」首席科學家2人,國家「」創新項目入選者5人、「青年」入選者4人,國家「*」領軍人才8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4人、「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人,「*」特聘教授5人,中科院「*」人選2人,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1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16人,國際食品科學院院士1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學部委員2人,國家科技部領軍人才3人,教育部「新(跨)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12人。學校涌現了國際護理界最高榮譽獎「南丁格爾獎章」獲得者鄒德鳳、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江風益等一批崇尚師德、愛崗敬業的典型。
學校本部現有全日制本科學生35660人,各類研究生14864人,國(境)外學生963人。學校積極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成立了「際鑾書院」,推行跨學科、跨學院培養人才的改革。2014年,學校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3項。建校以來,學校共培養了40多萬優秀人才,為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學校是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高校,順利接受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具備扎實的辦學基礎。現有1名國家教學名師,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1門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2門國家級精品課程,1門國家級英語授課品牌課程,4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2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3門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3個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9種「十二五」國家級規劃教材,9個國家級特色專業,2個國家級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5個國家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4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14個本科國家級卓越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專業。學校是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是教育部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江西主節點單位,是江西唯一參與中國下一代互聯網示範工程CNGI建設的高校。
學校現有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國際合作基地,1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全國紅色旅遊創新發展研究基地,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3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級大學科技園,9個江西省協同創新中心。2017年,學校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73項,直接經費首次突破1億元,立項數位列全國第22位,獲批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4項,其中一次性中標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3項,立項數並列全國高校第26位。
學校協同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取得了一批性、標志性、有特色的科研成果。江風益教授團隊「硅襯底高光效GaN基藍色發光二極體」項目摘得2015年度唯一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這是自國家科學技術獎設立以來,首次由地方高校獲得的一等獎,正助推江西打造「南昌光谷」。學校高水平科研論文取得突破,先後在Science、Nature子刊和Cell Stem Cell上發表。學校還與政府、企事業單位開展全方位、多層次合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推進政產學研用緊密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