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否應該上大學玲玲
㈠ 上大學值不值備受爭議:大學教育的價值到底在哪裡
【上大學值不值】上大學值不值,「讀書無用」刺痛誰?難道上大學僅僅只是浪費錢卻毫無用處?而讀書是否是失敗投資?近日,成都一名女孩考上了成都一所重點大學本科,但家中父親卻是極其的反對讀大學,只因認為「讀書無用,讀大學是個肯定失敗的投資」,上大學值不值,大學教育的價值在哪裡?大家怎麼看?讀書無用論又該如何銷聲匿跡? 【上大學值不值】 成都女孩玲玲(化名)考上了成都一所重點大學本科,因認為「讀書無用,讀大學是個肯定失敗的投資」,父親雖然有錢卻拒絕讓女兒讀大學,該新聞在網上引發熱議。「讀書無用論」思潮在歷史上曾出現了三次,而這一次,玲玲和其父對「上大學值不值得」這一話題的分歧,讓它再度成為公眾和媒體的討論焦點。 一個非常有意義的談論話題,從側面映射了目前高等教育存在著一些問題。結論需要結合未來人生的規劃,從受教育者追求何種價值的角度來分析,可以從世界觀、人生觀、知識、人脈、價值體系、金錢等一系列機會成本來加權度量。 其實我們都不該以特例來說明大學值不值得讀,上大學應該針對不同的人和相關個人意願。真正出色並對自己前途有考慮的年輕人,肯定都有自己預定的方向和目標,正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只看我們自己清不清楚自己走的路,並對自己選擇的路能夠負責任。
㈡ 上大學值不值的各方觀點
上大學到底值不值,教育到底能否改變命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支持上大學的人認為,直至今天,上大學仍然是許多學子,尤其是貧困地區或者貧困家庭的孩子改變命運的重要途徑。「沒有高考,你拼得過富二代嗎」雖然沉重,卻未必不是現實。反對者則認為,付出了那麼大的代價,卻換來大學畢業即失業的尷尬,得不償失,如果把上大學的錢拿來提前創業、工作,或許獲得回報的機會更多、概率更大,時間也會更早。
上大學可以實現人生價值,不上大學也可以走向成功,其實質是社會的人才選拔與上升通道日益開闊的體現,這無疑是時代的進步。因此,面對上大學值不值得的討論,不必無所適從。討論的意義並不在於統一意見,而在於讓不同的價值觀實現公平對話。換個視角來看,雖然每年近百萬人放棄高考,但相對於龐大的參考人群,這個數量其實很小。雖然今天的高考已不再是當年的獨木橋,但橋上的擁擠狀態並沒有得到根本緩解。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人才選拔與上升機制並不完善,遠未適應社會的需要。 在成都女孩玲玲考上大學本科,父親認為「上大學無用」而拒絕提供學費和生活費的這條新聞出爐的當天下午,就有房地產的微博出了一條「上大學還是投資房地產」的軟文,實在讓人哭笑不得。
可仔細想想也不無道理,從公共經濟學的角度來說,應該更加註重對投入產出的經濟效益分析,目前上完大學本科(三本)更是高達八萬多,上完大學4年,每個月2000-3000的工資,如果吃喝不花,也要存三年半左右,但初出茅廬,什麼都要花錢,三年回本也還是啃老之後的保守估計,更別談今後還要剛需買房的錢了。玲玲的父親不就是覺得這種投入產出不成正比的投資不如不做么。 古人雲,「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今人也提倡,「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然而,竟有不少網友支持父親的決定。這就不能不引人深思。
讀書無用的說法還交織著公平正義的焦慮。在一些地方,拼文憑不如拼爹,「有個好爸爸就有好前程」的拼爹現象潛滋暗長,依靠關系獲得發展、憑借人脈獲取資源,消解著社會的公平底線。
這個普通家庭的爭執或許只是極端個案,但是暴露出來的社會問題,卻應該引起重視。教育不應該是一件功利的事情,人生的目的也不應該僅僅是賺錢。正如先賢所言,「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醜。讀書也只有變得「有用」,成為大多數人改變命運的有效渠道,才能吸引更多青年才俊勇攀書山、放舟學海。這需要提高我們的教學質量,給大學文憑添點含金量;需要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讓每位大學生都能享有平等的發展機會;更需要全社會重拾對讀書的信心,畢竟,讀書能豐盈思想、豐厚精神、豐富人生。 山東濟南 中學教師曲征 認為:玲玲父親認為,4年大學至少花8萬多元,打4年工至少可賺8萬元,一來一回就是16萬元,拿這些錢去開店做生意又能賺錢。而讀完大學後也許找不到工作,或者每個月工資就兩三千元,要好幾年才能賺回學費投入。
從短期賺錢角度來看,玲玲父親的這一邏輯似乎無懈可擊。對於一個靠做小買賣謀生的人來說,賺來的每分錢都是辛苦錢,考慮一下投入產出比是可以理解的,不值得公眾大驚小怪或大加撻伐。當然,雖然「經濟賬單」顯示上學不劃算,但家長還是要尊重孩子的選擇,盡可能支持孩子完成學業。 四川樂山 公務員王錫宏 認為:表面上看,如今部分大學畢業生似乎與沒讀大學的人在找工作、收入等方面沒多大區別,並且讀大學不菲的花銷也暫時回收無望。但是從長遠角度看,讀大學絕非「賠本買賣」,對國家、對個人都有重要意義。
沒有強大的高等教育體系,何來高素質、高水平的人才,我國如何與世界強國競爭?讀書學習是提高個人素質的根本途徑,並不簡單地是找工作的「敲門磚」。上大學更重要在於接受人文熏陶,體會一種人生歷練,開闊眼界,更能養成良好的學習工作習慣、科學的思維方式和獨立健全的人格,使人終身受益,只是那並不立竿見影罷了。 可獨立完成學業湖北咸寧 公務員 玫昆侖 認為:「撿垃圾比讀書強」引發了一個現實的教育問題:父親如何教育子女?在很多發達國家,父親把孩子養到了18歲,就基本不再大包大攬孩子的生活。但按照我國傳統,孩子考上大學且求學意願強烈,父母如果有經濟能力卻不供其上大學,不僅對不起女兒,也有違為父之道。
玫昆侖建議,玲玲可以和父親商量一下,不妨讓自己通過助學貸款、獲取優秀學生獎學金、勤工儉學等途徑,更加自立地去完成大學學業。這樣一來,不僅省去了金錢對比的煩惱,更能夠讓自己變得堅強,更好地面對今後的生活。 反映社會期待河南信陽 大學教師朱四倍 認為:玲玲父親和部分網友認為,上大學等於將血汗錢打了水漂,直白的話語道出的是一個關乎社會活力的大問題。「撿垃圾的每年都能賺兩三萬元,很多大學生出來都賺不到」之類的經驗判斷表明,一些人上大學後並沒有改變個人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名望。
教育是個人實現社會流動的階梯,也是一個社會充滿生機活力的重要支撐。一個人在通往成功的主要途徑離不開其所受的教育和相關知識儲備。透過此案例,不難看出社會希望教育更好地承擔起階層流動的功能,切實改變或提升生活質量。當然,這需要一個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保障機制。
㈢ 讀大學沒有用嗎駁論文
成都女孩玲玲考上大學本科,父親雖然有錢供她讀書,但認為上大學無用而拒絕提供學費和生活費。一萬多名網友在參與專題調查投票時,七成網友均認為「讀大學不是唯一出路,在哪裡都可以學習」。與此相反,有55名熱心市民打進媒體熱線電話表示,不讀大學肯定會遺憾,如果玲玲父親仍然拒絕,他們願意資助玲玲讀書。(9月2日《成都商報》)
「讀大學不是唯一出路,在哪裡都可以學習」這個觀點本身是無可厚非的,但並不代表這七成網友也會像玲玲的爸爸那樣不讓孩子上大學,否則高中畢業生的失學率早超過了70%。據教育部相關統計,2010年全國普通高中畢業生總數為794.4萬人,普通本科、高職(專科)招生661.8萬人,顯然高中畢業生毛入學率在80%以上,大部分高中畢業生會繼續接受教育。
在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倍增的外部環境下,家長對孩子上大學是否有用產生困惑是可以理解的。也曾有家長問過筆者類似的問題,遇到這種情況,我一般都會先問孩子的學習情況。筆者的觀點是,如果有上大學的機會一定不要錯過,找工作、討生活那是大學畢業以後的事情。至於為了考一個大學本科,有學生復讀了近十年,也大可不必,面對這種情況,「讀大學不是唯一出路,在哪裡都可以學習」倒是一個很靠譜的寬慰。
上大學並不是在於剛畢業就能找一個高薪體面的工作,關鍵在於上大學期間一個人綜合素養的提高。在上大學的幾年中,一個人的學識、見聞和閱歷等都能得到很大的提升。大學里融洽的同學關系、濃郁的高等學府氣息以及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等等均有助於一個人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一個文盲和一個大學畢業生走在一起,從他們舉手投足間是很容易分辨的。
一個沒受過教育的人可能也很容易謀到一個收入不錯的技工職位,但大部分這樣的技工很難成為一名工程師。一名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畢業生如果同樣在這樣的技工崗位工作,相比之下,他成為一名工程師的可能性就很大,因為他接受知識和學習的能力等綜合素質相對較高。
我們可以把大學畢業證看作一張「通行證」,有了這張「通行證」的人,人生的選擇會更多,今後的發展空間更大。沒有這張「通行證」的人,就會受到許多限制,發展的空間也變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