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大學英語研究生
1. 集美大學研究生含金量是多少
集美大學研究生含金量還是不錯的,截至2020年3月,學校有8個福建省一級重點學科(其中2個特色重點學科),1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3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10個碩士專業學位類別。2個福建省高峰學科,4個福建省高原學科。
有專任教師1500人左右,在校生27000多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25600多人,研究生1500多人,國際學生近200人。
師資力量
截至2020年3月,學校有專任教師1500人左右,高級職稱教師750人左右。有院士6人(其中全職院士1人),雙聘院士2人,國家級高層次人才2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6人。
國家外國專家局外國高端人才(A類)1人,省高校領軍人才1人,省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百人計劃」人選2人,省科技創新領軍人才3人。
省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1人,省青年拔尖人才3人,閩江學者特聘教授5人、講座教授20人,省傑出科技人才2人,省優秀人才1人,省「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12人,省企事業人才高地領軍人才1人。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集美大學
專業老師在線權威答疑 zy.offercoming.com2. 2024集美大學研究生獎學金和助學金有哪些
2024年集美大學研究生獎學金與助學金體系包括國家獎學金、學業獎學金、學校獎學金、國家助學金等。具體設置如下:
國家獎學金:全日制碩士研究生通常享有20000元/年。
學業獎學金:分為三等,金額分別為4000-12000元不等。
國家助學金:總額為6000元/年,覆蓋面廣。
全日制碩士研究生獎助學金政策如下:
國家助學金:7200元/生·年(不適用於有固定工資收入者)。
獎學金:一年級以第一志願錄取的研究生獎學金為8000元/生·年,其他研究生為5000元/生·年。二年級及以上研究生依據學業成績、科研成果、社會服務、對外交流等因素評定,設一等學業獎學金10000元/生·年(佔10%)、二等學業獎學金8000元/生·年(佔20%)、三等學業獎學金6000元/生·年(佔45%)。
學術成果獎勵:研究生參與科研活動取得成績,可通過學生自主申報,集美大學每年進行評選並予以獎勵。
其他獎學金與助學金:符合條件的研究生可申報國家獎學金、集友陳嘉庚教育基金會獎學金等。
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則不享受現行的獎助學金政策。
集美大學,坐落於福建省廈門市,是福建省重點建設高校,由交通運輸部與福建省、原國家海洋局與福建省、福建省與廈門市共建,福建省一流大學與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國家「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高校,國家「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高校,應急管理學院建設首批試點學校,福建省首批「海外華文教育基地」。學校歷史可追溯至1918年的集美學校師范部與1920年的集美學校水產科、商科,1994年集美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集美航海學院、集美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廈門水產學院、福建體育學院合並組建而成集美大學。
3. 2022年集美大學研究生錄取分數
集美大學研究生錄取分數線(2022):工商管理(397)、學科教學(音樂)(352)、體育(298)、設計學(364)、藝術設計(367)、船舶與海洋工程(263)、學科教學(美術)(357)、會計(206)、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335)、音樂(365)、體育學(296)。
一、集美大學研究生錄取分數線
名稱 類型 年份 總分 英語 政治 專業課一 專業課二
體育 專業型碩士 2022 298 47 52 168 0
藝術設計 專業型碩士 2022 367 46 57 112 114
學科教學(美術) 專業型碩士 2022 357 53 59 83 116
會計 專業型碩士 2022 206 65 0 124 0
設計學 學術型碩士 2022 364 41 57 120 126
體育學 學術型碩士 2022 296 37 51 188 0
船舶與海洋工程 學術型碩士 2022 263 45 62 56 81
音樂 專業型碩士 2022 365 54 64 102 115
學科教學(音樂) 專業型碩士 2022 352 53 66 106 114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學術型碩士 2022 335 46 63 96 100
工商管理 學術型碩士 2022 397 69 59 136 133
二、集美大學
180
名
軟科(綜合)
262
名
校友會(綜合)
302
名
武書連
1730
名
US排名
集美大學地處福建省廈門市,是福建省「雙一流」建設高校、福建省重點建設高校,是交通運輸部與福建省、自然資源部與福建省、福建省與廈門市共建高校,博士學位授予單位,碩士推免生資格單位,大陸唯一獲交通運輸部海事局批准具有開展台灣船員適任培訓資格的院校。
學校辦學始於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1918年創辦的集美學校師范部和1920年創辦的集美學校水產科、商科,迄今已有103年歷史。1994年,集美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集美航海學院、集美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廈門水產學院、福建體育學院合並組建集美大學。學校以「誠毅」為校訓,在長期辦學實踐中堅持「嘉庚精神立校,誠毅品格樹人」,在海內外享有廣泛聲譽。
學校於1996年成立校董會,-、賀國強、陳明義、盧展工、黃小晶等擔任過校董會主席,現任校董會主席為汪毅夫,現任校董會顧問為賈慶林、陳永栽。1999年至2002年,-總書記在任福建省省長期間擔任集美大學校董會主席,先後7次到學校指導工作並提出系列重要指示,為集美大學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並為未來的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
學校設有20個學院,在校生28500多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 26000多人,研究生2300多人,國際學生近200人。現有專任教師1500人左右,其中10名-(全職2名)在內的國家級人才29人次、省部級人才177人次。
學校學科門類較為齊全,涵蓋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理學、工學、農學、管理學、藝術學等9個學科門類。植物學與動物學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現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4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5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類別)18個。擁有福建省一級重點學科8個(其中特色重點學科2個),水產學科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個。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群、水產與食品工程學科群入選福建省高峰學科,航運與港口物流學科群、區域經濟與管理學科群、閩台體育文化學科群、數理學科群入選福建省高原學科。
學校現有本科專業74個,其中國家級特色專業4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4個、國家級「卓越」人才培養計劃專業6個、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3個、教育部工程教育認證專業1個、省級一流專業建設點18個、省級特色專業建設點和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各11個、省服務產業特色專業8個、省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試點專業6個。擁有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國家級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1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個、省級教學團隊12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6個、省級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4個。在長期辦學過程中,學校形成了航海、水產等面向海洋的學科專業特色和優勢,航海教育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是我國培養高級航海人才的重要基地,學校的教學實習船「育德」輪總載重達6.4萬噸,是目前世界上-大的教學實習船。
學校現有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2個、省(部)級科研創新平台和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5個、省級協同創新中心3個、省級高校特色新型智庫2個、省級高校創新平台/研究基地21個、省級高校科技創新團隊9個。先後承擔了一批國家重點項目(包括原國家973項目、國家863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等國家級課題的研究任務,研究成果獲省部級及以上科技獎勵139項。學校長期注重發揮特色學科優勢,不斷拓展社會服務的形式和領域,積極為國家和地方社會建設發展貢獻力量,與近千家企事業單位建立了產學研合作關系。
學校積極推進新時期教育對外-,充分發揮面向東南亞、毗鄰台港澳等區位優勢,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已與全球100餘所知名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與國際海事組織(IMO)、國際海事大學聯合會(IAMU)、國際航標協會(IALA)等開展學術交流與合作。獲批2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迄今已培養近5000名畢業生;創新性開展校企「一帶一路」國際人才聯合培養,已完成首屆非洲(安哥拉)人才培養計劃。是教育部(中國)留學服務中心戰略合作夥伴單位,是經教育部批准較早具有招收台港澳、華僑學生和外國留學生資格的院校之一,是廈門市陳嘉庚獎學金和福建省政府來華留學生獎學金招生單位、福建省及集美區台灣青少年研學旅遊基地、香港特區政府「青年內地雙向交流計劃」資助單位,是福建省首批「海外華文教育基地」。
學校佔地面積2344畝,校舍面積約103萬平方米,校園建築特色鮮明,有8棟嘉庚建築為國家重點保護文物,新校區建築群榮獲「新中國成立60周年百項經典暨精品工程」。學校建有萬兆高速校園網,圖書館現有館藏紙質文獻324萬余冊,中外文紙質現刊1650餘種,電子圖書1000萬多冊,電子期刊1萬余種。引進中外文資料庫60個,自建特色資料庫5個。
4. 集美大學研究生有哪些專業
集美大學考研一級學科專業如下:
數學、統計學、經濟學、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
法學、政治學、社會學、民族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學、教育學、心理學、體育學、文學、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
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工學、力學、機械工程、光學工程;
園藝學、農業資源與環境、植物保護、畜牧學、獸醫學、林學、水產、草學;
管理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農林經濟管理、公共管理、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藝術學、藝術學理論、音樂與舞蹈學、戲劇與影視學、美術學、設計學;
醫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中醫學、中西醫結合、葯學、中葯學、特種醫學、醫學技術、護理學;
交通運輸工程、船舶與海洋工程、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兵器科學與技術、核科學與技術;
公安學、公安技術、軍事學、軍事思想及軍事歷史、戰略學、戰投學、戰術學、軍隊指揮學、軍事管理學、軍隊政治工作學、軍事後勤學、軍事裝備學、軍事調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