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軍事教程答案
1. 大學軍事理論課後題答案
一、國防含義及基本特徵
含義:為了捍衛國家主權統一,領土完整和安全,防備外來侵略和顛覆而進行的軍事及軍事有關的政治、經濟、外交、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動。
基本特徵:1.多種斗爭形式的角逐;2.戰爭潛力的轉化;3.綜合國力的抗衡;4.質量建設的道路;5.威懾作用的功能。
二、國防動員的含義及形式
含義:是主權國家為適應戰爭需求或臨時應付重大危機、自然災害等突發情況,以保衛國家安全為根本目的,統一調動人力、物力、財力的一系列活動。國防動員實施主體是國家,即國防動員是國家行為,是國家職能的具體體現。
形式:1.按規模可分為局部動員和總動員;2.按性質可分為秘密動員和公開動員;3.按時間可分為應急動員和持續動員;4.按動員內容可分為政治動員、經濟動員、人民防空動員、交通戰備動員、科技動員和信息動員。
三、國防法規的含義
是指國家為了加強防務,尤其是加強武裝力量建設,用法律形式確定並以國家強制手段保證其實施的行為規則的總稱。
四、中國古代軍事理論的形成與發展
1.上古至秦漢,中國古代軍事理論的孕育與形成;2.三國至宋元,中國古代軍事理論在戰爭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3.明清,西方軍事理論的傳入與中國軍事理論的完善、改造。
五、簡答中國古代軍事理論的主要內容
1.對待戰爭的態度(兵者,國之大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作戰原則(安不忘戰,富國強兵;未戰先計,政出廟算;文武並用,伐謀伐交;兵貴神速;以正合,以奇勝;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攻佔之本,在乎壹民;不戰而屈人之兵;致人而不致於人;兵無委積而亡;兵有大論,先論其器);
3.治軍原則(以治為勝,教誡為先;總文武者,軍之將也)。
六、孫子兵法十三篇及其作戰原則
《計》、《作戰》、《謀攻》、《形》、《勢》、《虛實》、《軍爭》、《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用間》。
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戰爭的本質屬性,揭示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指導戰爭的普遍規律。它從政治范疇提出了以「道」為首的戰爭制勝論思想,總結了具有科學價值的作戰指導原則。
七、武經七書的含義
《武經七書》又名《武學七書》,或簡稱《七書》,即《孫子兵法》、《吳子》、《司馬法》、《六韜》、《尉繚子》、《三略》、《李衛公問對》。
八、毛澤東軍事理論的科學含義
毛澤東軍事思想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關於中國革命戰爭和軍隊問題的科學理論體系。毛澤東軍事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中國革命戰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革命戰爭、軍隊建設和實踐驗證的科學總結,是中國共產黨人集體智慧的結晶,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九、毛澤東軍事理論的形成及主要內容
形成:從中國共產黨成立到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是毛澤東軍事思想初步形成的時期;抗日戰爭時期,是毛澤東軍事思想趨於成熟的時期;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軍事思想得到了全面的發展,並在以後的抗美援朝戰爭和新中國國防與軍隊建設中進一步完善。
主要內容:1.戰爭觀和戰爭方法論;2.人民軍隊建設思想;3.人民戰爭思想;
4.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思想;5國防建設思想。
十、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現實意義
毛澤東軍事思想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批判地吸取了古今中外優秀的軍事思想,是更科學、更先進、更完善的軍事理論。毛澤東軍事思想既揭示了中國革命戰爭的特殊規律,有反映了現代戰爭和國防建設的一般規律,是經過實踐檢驗的科學真理。盡管現在國際國內形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但毛澤東軍事思想對我軍打贏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仍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十一、現代戰略的含義及基本特徵
含義:指軍事統帥「對戰爭全局的籌劃和指導」,包括對戰爭准備的籌劃和指導,既指導戰爭力量的使用,又指導戰爭力量的建設,是對既定戰爭的准備與實施方略。是一個具有全局性、系統性、層次性的概念;是研究未來戰爭的知道規律,正確判斷戰爭爆發及其發展概貌和特點,確定戰略總方針,擬定戰爭計劃和實施的原則;是規定戰略展開和戰爭初期作戰的指導原則以及全部武裝力量的戰略使用方法。
特徵:系統性,時代性,層次性,實用性
十二、國際戰略形式的現狀、特點和發展趨勢
現狀、特點:當今世界戰略格局正處於轉換和調整的過渡時期,各國和各種力量集團之間的關系在重新組合中不斷進行調整;各國和各種力量集團都在進行相應的軍事戰略調整,增強以經濟和科技未基礎的綜合國力;軍控和裁軍談判連獲突破性進展,但軍備斗爭仍在提高質量和發展高級是兵器方面展開競爭;大戰危險更趨減小,戰爭趨勢向著高技術局部戰爭方向轉變
發展趨勢:聯合國的作用與日俱增;大國間相互制約的勢頭正在上升;各種國際和地區安全機制逐步完善。
十三、簡述中國軍事戰略方針
中國的軍事戰略是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以毛澤東為代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軍事家從中國的國情和敵我雙方的客觀實際出發,在領導中國軍隊勝利的進行了國內革命戰爭和反侵略戰爭實踐的基礎上,創造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積極防禦戰略思想。(分不同的歷史時期和戰略階段分別描述:革命戰爭時期的不同歷史時期和戰略階段,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
十四、論述我國周邊安全環境面臨的主要威脅和挑戰
1.美國的霸權主義和冷戰思維對我國周邊安全的影響是綜合性的和長期的;
2.日本將我國視為假想敵國,對我國安全構成的潛在威脅呈上升趨勢
3.俄羅斯對我國安全有著長遠的影響。
4.我國與周邊國家尚存在諸多領土、領海、領洋權益的爭議。
十五、軍事高技術概念和分類
概念:主要用於軍事方面的,對提高軍隊戰鬥力,滿足國防現代化需要,強化國防實力,起重大作用的那一部分高技術。具體說,軍事高技術是建立在現代科學技術成就的基礎上,處於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對武器裝備發展起巨大推動作用的那部分高技術的總稱。
分類:1.軍事基礎高技術(軍用微電子技術,軍用計算機和人工智慧技術,軍用光電子技術,軍用航天技術,軍用新材料技術,軍用生物技術,軍用信息技術,軍用核技術,軍用海洋開發技術,軍用定向能技術)2.軍事應用高技術
十六、精確制導的概念
以各種高性能光電探測器為基礎,採用目標識別跟蹤、相關跟蹤等新方法,控制和引導武器精確命中目標的技術。
十七、電子對抗的定義及主要內容
定義:電子對抗是指採用各種措施、行動(比如利用電磁能或定向能)以攻擊、削弱、破壞對方電子設備(系統)的使用效能,保護己方電子設備(系統)正常發揮效能的斗爭。
主要內容:無線電通信干擾,雷達對抗,光電對抗
十八、電子對抗的主要作用及手段
主要作用:獲取重要軍事情報,破壞敵方作戰指揮,掩護突防和攻擊,保衛重要軍事目標,奪取戰爭主動權
手段:電子偵察與反偵察,電子干擾與反干擾,摧毀與反摧毀,
十九、航天技術定義及在軍事上的應用
定義:是探索、開發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天體的綜合性工程技術,亦稱空間技術。
在軍事上的應用:1.軍事航天運輸系統;2。軍事衛星(軍事偵查衛星,軍事通信衛星,軍事導航衛星,測地衛星,氣象衛星);3.軍用載人航天器(太空梭,空間站,載人飛船)。
二十、激光通信的定義及其優點
定義:激光通信分為有線通信和無線通信,有線通信稱作光纖通信,無線通信分為大氣激光通信和空間激光通信。
優點:信息容量大,通信距離遠,保密性能好,設備體積小,質量輕。
二十一、激光技術在軍事上的應用
1.改進和完善現有武器裝備,使其成為高技術武器裝備(激光測距機和激光雷達,激光制導,激光通信)2.形成和發展新概念的武器裝備
二十二、激光技術應用上的局限性
1.技術方面(1)破壞機理問題(2)能量需求問題(3)定點追蹤問題
2.應用方面(1)大氣傳輸問題(2)對抗措施問題(3)條件限制問題
二十三、簡述核化生武器的防護
1.偵檢。偵檢,即偵察和檢驗。就是利用各種偵察技術手段,從敵方的某些跡象和各種異常情況中 ,力圖及時准確地判明其核化生武器的編制,裝備,發射基地,使用企圖,襲擊手段等,因地制宜,及時採取各種有效防護措施,揭露或粉碎敵人的陰謀,減輕或避免核化生武器的殺傷破壞作用。
2.防護。有效的防護,是減輕或避免核化生武器殺傷破壞的基本手段和主要措施。而對人員的防護,則是戰場上的首要任務。具體防護方法是:
(1)利用工事集體防護 (2)利用器材或地形地物進行個人防護(3)葯物防護。
3.消毒。根據染毒種類,性質和受染成度,分別採用機械法,物理法,化學法進行消毒。對人員的消毒,通常是先掃刷,拍打以除去表面塵土,然後由上到下,由表及裡脫去帽衣鞋或全身洗消。如果是生物戰劑染毒,除對受染人員洗消隔離外,還要迅速封閉疫區,防止疫情蔓延。
4.救治,是防護中的重要環節,也是確保戰斗部隊戰鬥力的重要保障。因此,必須採取群眾性的自救互救與有組織的搶救相結合的辦法,減少死亡,保證作戰和工作的正常進行。
二十四、核武器的爆炸方式
九種:空中爆炸中的低空、中空、高空、超高空爆炸、地面、地下爆炸、水面、水下爆炸和深海爆炸。
二十五、武器的殺傷破壞特點
1.多種因素綜合作用,殺傷破壞效應復雜嚴重;2.使用手段和方法多種多樣,可視不同目的來選擇;3.殺傷破壞范圍大;4.有延緩、無形、積累的殺傷作用,精神威脅很大。
二十六、軍隊指揮自動化的基本內涵
軍隊指揮自動化,就是以軍事科技為基礎,在軍隊指揮系統中,廣泛應用電子計算機及其他先進的技術設備,組成各種自動化系統,實現信息工作 快速化與決策工作科學化,以提高軍隊指揮的效率和質量。最大限度地發揮軍隊戰鬥力。
二十七、軍事指揮自動化在現代戰爭中的作用
1.指揮自動化能夠確保指揮員做出快速反應;2.指揮自動化能確保對高技術武器裝備實施全程式控制制;3.指揮自動化能確保指揮員進行高效指揮;4.指揮自動化能確保聯合作戰諸軍兵種協調一致的行動。
二十八、軍事指揮自動化的基本組成和功能
基本組成:1.硬體設備(計算機及其外部設備,通信設備,探測器,顯示設備)2.軟體設備(系統軟體,應用軟體)3.各類人員
功能:信息收集功能,信息傳遞功能,信息處理功能,信息顯示功能,信息監控功能,指令執行功能。
二十九、C4I系統簡介
指揮、控制、通信、計算機與情報」系統,即C4I系統。實際上,C4I系統是以電子計算機為核心技術裝備的軍用信息系統,是國家和各級指揮人員對武裝力量行使權力,進行管理,實施指揮的物質基礎和手段。綜合利用各種信息技術,實現軍事情報搜集、傳遞、處理自動化,保障對軍隊和武器實施指揮與控制的人-機系統。
三十、信息化戰爭的概述
信息化戰爭是一種戰爭形態,是指在信息時代核威脅條件下,交戰雙方以信息化軍隊為主要作戰力量,在陸、海、空、天、電等全維空間展開的多軍兵種一體化的戰爭。它的特點之一就是通過取得信息上的優勢,以保障在物質空間實現局部或全局的優勢,並將戰爭附帶殺傷破壞減至最低限度。
三十一、信息化戰爭作戰樣式多樣化特點
1.戰場空間呈現多維化(1)陸地,海洋,空中仍將是信息化戰爭的主戰場(2)太空戰場將成為信息化戰爭中的第四維有形戰場(3)無形的電子信息對抗充斥於有形戰場空間。
2.作戰力量形成一體化(1)信息化戰爭是一體化聯合作戰(2)作戰力量一體化依賴橫向一體化技術(3)作戰力量由「以平台為中心」向「以網路為中心」轉變。
3.戰爭過程趨於短暫化(1)戰爭目的有限(2)戰爭消耗巨大(3)戰爭時間短暫。
4.作戰行動體現實時化
(1)戰場信息獲取實時化(2)戰場感知實時化(3)指揮控制實時化
5.作戰樣式趨向多樣化
網電一體戰將成為未來信息化戰爭中的作戰樣式;情報戰,心理戰和實體精確摧毀等是信息化戰爭的重要作戰樣式。
6.作戰效果實現精確化
(1)目標選擇的精確性;(2)作戰力量使用的精確性;(3)對目標打擊的精確性。
三十二、信息化戰爭作戰基本形式
1.精確戰;2.網路戰;3.電子戰;4.情報戰;5.心理戰。
三十三、信息化戰爭對人才素質的基本要求
1.優秀的思想政治素質;2.極高的科學文化素質;3.過硬的軍事專業素質;4.開拓性的創新素質;5.健康的身體心理素質。
三十四、論述大學生在信息化戰爭中的主力軍作用
1.大學生是當代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最生動最具有活力的群體,因此,大學生素質能力的高低,將對社會起到巨大的輻射作用,也會對未來產生直接影響;
2.隨著軍事高技術的飛速發展,戰爭形態和作戰方式發生了質的變化,未來戰爭是技術的抗衡,是人才的較量。大學生應自覺融入到武裝力量建設體系中,從而保證武裝力量的整體建設水平不斷提高;
3.培養大學生良好的軍政素質、頑強的戰斗作風,關繫到國家的而發展和民族的振興,關繫到未來信息化戰爭的勝利。這就要求廣大學生在認真學習專業文化知識的同時,要積極參與軍事訓練,掌握一定的軍事知識和軍事技能,為打贏信息化戰爭打牢基礎。
三十五、觀察大國關系發展變化的三個標尺
1.國家利益的關系狀況 (拓展安全和經濟利益)2.國際權力結構 (相互抑制和制約)3.價值觀的異同(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
三十六、影響大國關系的因素
1.世界總的發展趨勢;2.大國之間的力量對比和他們在世界上的影響;3.各個大國對外基本政策的選擇。三十七、試述對軍訓的認識和體會
2. 大學軍事教程的課後習題答案
少年,用得是哪版教材,話說我們都考完了
3. 求電路分析基礎教程(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第二版課後答案
http://download.csdn.net/search?q=電路分析基礎教程第二版
你可以查找適合你的
注冊csdn賬號內即可下載,祝你好容運!
4. 圍繞對大學生軍事教程的重要性寫一篇論文
題名又稱題目或標題。題名是以最恰當、最簡明的詞語反映論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內容的邏輯組合。
論文題目是一篇論文給出的涉及論文范圍與水平的第一個重要信息,也是必須考慮到有助於選定關鍵詞不達意和編制題錄、索引等二次文獻可以提供檢索的特定實用信息。論文題目十分重要,必須用心斟酌選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話:「論文題目是文章的一半」。對論文題目的要求是:准確得體:簡短精煉:外延和內涵恰如其分:醒目。
(二)作者姓名和單位(Authoranddepartment)
這一項屬於論文署名問題。署名一是為了表明文責自負,二是記錄作用的勞動成果,三是便於讀者與作者的聯系及文獻檢索(作者索引)。大致分為二種情形,即:單個作者論文和多作者論文。後者按署名順序列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重要的是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對研究工作與論文撰寫實際貢獻最大的列為第一作者,貢獻次之的,列為第二作者,余類推。註明作者所在單位同樣是為了便於讀者與作者的聯系。
(三)摘要(Abstract)
論文一般應有摘要,有些為了國際交流,還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論文內容不加註釋和評論的簡短陳述。其他用是不閱讀論文全文即能獲得必要的信息。摘要應包含以下內容:
①從事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②研究的主要內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
③獲得的基本結論和研究成果,突出論文的新見解;
④結論或結果的意義。
(四)關鍵詞(Keywords)
關鍵詞屬於主題詞中的一類。主題詞除關鍵詞外,還包含有單元詞、標題詞的敘詞。
主題詞是用來描述文獻資料主題和給出檢索文獻資料的一種新型的情報檢索語言詞彙,正是由於它的出現和發展,才使得情報檢索計算機化(計算機檢索)成為可能。主題詞是指以概念的特性關系來區分事物,用自然語言來表達,並且具有組配功能,用以准確顯示詞與詞之間的語義概念關系的動態性的詞或片語。
要點
一、選題
選題是論文寫作關鍵的第一步,直接關系論文的質量。常言說:「題好文一半」。對於臨床護理人員來說,選擇論文題目要注意以下幾點:(1)要結合學習與工作實際,根據自己所熟悉的專業和研究興趣,適當選擇有理論和實踐意義的課題;(2)論文寫作選題宜小不宜大,只要在學術的某一領域或某一點上,有自己的一得之見,或成功的經驗.或失敗的教訓,或新的觀點和認識,言之有物,讀之有益,就可以作為選題;(3)論文寫作選題時要查看文獻資料,既可了解別人對這個問題的研究達到什麼程度,也可以借鑒人家對這個問題的研究成果。
需要指出,論文寫作選題與論文的標題既有關系又不是一回事。標題是在選題基礎上擬定的,是選題的高度概括,但選題及寫作不應受標題的限制,有時在寫作過程中,選題未變,標題卻幾經修改變動。
二、設計
設計是在論文寫作選題確定之後,進一步提出問題並計劃出解決問題的初步方案,以便使科研和寫作順利進行。護理論文設計應包括以下幾方面:(1)專業設計:是根據選題的需要及現有的技術條件所提出的研究方案;(2)統計學設計:是運用衛生統計學的方法所提出的統計學處理方案,這種設計對含有實驗對比樣本的護理論文的寫作尤為重要;(3)寫作設計:是為擬定提綱與執筆寫作所考慮的初步方案。總之,設計是護理科研和論文寫作的藍圖,沒有「藍圖」就無法工作。
三、實驗與觀察
從事基礎或臨床護理科學研究與撰寫論文,進行必要的動物實驗或臨床觀察是極重要的一步,既是獲得客觀結果以引出正確結論的基本過程,也是積累論文資料准備寫作的重要途徑。實驗是根據研究目的,利用各種物質手段(實驗儀器、動物等),探索客觀規律的方法;觀察則是為了揭示現象背後的原因及其規律而有意識地對自然現象加以考察。二者的主要作用都在於搜集科學事實,獲得科研的感性材料,發展和檢驗科學理論。二者的區別在於「觀察是搜集自然現象所提供的東酉,而實驗則是從自然現象中提取它所願望的東西。」因此,不管進行動物實驗還是臨床觀察,都要詳細認真.以各種事實為依據,並在工作中做好各種記錄。
有些護理論文寫作並不一定要進行動物實驗或臨床觀察,如護理管理論文或護理綜述等,但必要的社會實踐活動仍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將實踐中得來的素材上升到理論,才有可能獲得有價值的成果。
四、資料搜集與處理
資料是構成論文寫作的基礎。在確定選題、進行設計以及必要的觀察與實驗之後,做好資料的搜集與處理工作,是為論文寫作所做的進一步准備。
論文寫作資料可分為第一手資料與第二手資料兩類。前者也稱為第一性資料或直接資料,是指作者親自參與調查、研究或體察到的東西,如在實驗或觀察中所做的記錄等,都屬於這類資料;後者也稱為第二性資料或間接資料,是指有關專業或專題文獻資料,主要靠平時的學習積累。在獲得足夠資料的基礎上,還要進行加工處理,使之系統化和條理化,便於應用。對於論文寫作來說,這兩類資料都是必不可少的,要恰當地將它們運用到論文寫作中去,注意區別主次,特別對於文獻資料要在充分消化吸收的基礎上適當引用,不要喧賓奪主。對於第一手資料的運用也要做到真實、准確、無誤。
五、論文寫作提綱
擬寫論文提綱也是論文寫作過程中的重要一步,可以說從此進入正式的寫作階段。首先,要對學術論文的基本型(常用格式)有一概括了解,並根據自己掌握的資料考慮論文的構成形式。對於初學論文寫作者可以參考雜志上發表的論文類型,做到心中有數;其次,要對掌握的資料做進一步的研究,通盤考慮眾多材料的取捨和運用,做到論點突出,論據可靠,論證有力,各部分內容銜接得體。第三,要考慮論文提綱的詳略程度。論文提綱可分為粗綱和細綱兩種,前者只是提示各部分要點,不涉及材料和論文的展開。對於有經驗的論文作者可以採用。但對初學論文寫作者來說,最好擬一個比較詳細的寫作提綱,不但提出論文各部分要點、而且對其中所涉及的材料和材料的詳略安排以及各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等都有所反映,寫作時即可得心應手。
六、執筆寫作
執筆寫作標志著科研工作已進入表達成果的階段。在有了好的選題、豐富的材料和詳細的提綱基礎上,執筆寫作應該是順利的,但也不可掉以輕心。一篇高質量的學術論文,內容當然要充實,但形式也不可不講究,文字表達要精煉、確切,語法修辭要合乎規范,句子長短要適度。特別應注意的是,一定要採用醫學科技語體,用陳述句表達,減少或避免感嘆、抒情等語句以及俗言俚語,也不要在論文的開頭或結尾無關聯系黨政領導及其言論或政治形勢。
論文寫作也和其他文體寫作一樣,存在著思維的連續性。因此,在寫作時要盡量排除各種干擾,使思維活動連續下去,集中精力,力求一氣呵成。對於篇幅較長的論文,也要部分一氣呵成,中途不要停頓,這樣寫作效果較好。[2]
5. 大學軍事理論教程中的「為什麼祖國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是什麼」
「民族復興、國家統一是大勢所趨、大義所在、民心所向。」全國台灣研究會副會長、全國台聯原會長汪毅夫在現場聆聽了講話,他表示,總書記的重要講話讓大家備受鼓舞、備感振奮。
「從事兩岸交流工作多年,我親眼見證了兩岸打破隔絕狀態,實現全面直接雙向『三通』,開啟兩岸同胞大交流大交往大合作局面。」汪毅夫說,「兩岸交流合作日益廣泛,相互往來日益密切,彼此心靈日益契合。」
一水之隔、咫尺天涯,兩岸迄今尚未完全統一是歷史遺留給中華民族的創傷。江蘇省常熟市兩岸書院院長趙麗娜1994年嫁到台灣,如今專門從事兩岸文化交流。她常年奔走於兩岸各地,全心投入兩岸公益、教育、文化交流事業。
總書記重要講話讓她感慨萬千,她說:「我們小家庭的幸福得益於兩岸和平發展的大環境,兩岸關系的走向與兩岸同胞的命運福祉息息相關。兩岸中國人應該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撫平歷史創傷。」
總書記強調,祖國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這是基於歷史和兩岸關系發展規律而提出的重要論述。」華中師范大學台灣與東亞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周志懷表示「總書記重要講話高屋建瓴,深刻闡述了民族復興和兩岸關系發展的客觀規律,精闢回答了如何推進祖國統一和民族復興進程的重大時代命題,指明了兩岸關系未來的發展方向,極大地豐富了國家統一的理論內涵。」
(5)大學軍事教程答案擴展閱讀
《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2019年1月2日上午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紀念會並發表重要講話。
主席在講話中強調,祖國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這是70載兩岸關系發展歷程的歷史定論,也是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兩岸中國人、海內外中華兒女理應共擔民族大義、順應歷史大勢,共同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
6. 鄭州大學軍事理論教程第五版課後題答案
你好:
思想支配行動,靠昨天的思想打不贏今天的戰爭,更指導不了明天的行動。指揮人員如果思想觀念陳舊,那其指揮的軍隊也必然是落後的軍隊。美陸軍原參謀長沙利文曾說:「21世紀部隊必須體現出能用新的思維方式來設想戰爭形態」;「思想的轉變要先於軟體和硬體的改變」。面對信息化戰爭的挑戰,各級指揮人員必須要改變傳統觀念,打破舊框框,樹立適應時代發展的新觀念。
一、單靠組織人力物力已無法與信息化戰爭形態相「匹配」,應確立奪取信息優勢、以信息制勝的觀念
信息化條件下作戰,戰場信息源增多,信息流量、流速急劇增大,指揮人員所要處理的已不再僅僅是人流、物流,而更多的是信息流。因此,指揮人員必須改變以往的機械化戰爭觀念,把信息作為比兵力兵器、物力財力更為重要的作戰資源加以集聚、謀劃和運用,努力提高作戰信息的獲取、處理、傳輸和利用能力。一是要把目光投向信息化戰爭形態發展需要,以信息制約能量,以信息配置資源,以信息溝通指揮。二是要把制信息權作為部隊行動的「自由權」、「主動權」和「生命權」來對待,以奪取制信息權作為指揮活動起點,貫穿作戰指揮的全過程。三是要把過去行之有效的作戰原則注入信息內容,使之在信息化條件下作戰中煥發新的活力。四是要用信息武裝指揮人員的頭腦。包括使用信息裝備、信息系統,提高工作效率。指揮人員在運籌謀劃、輔助決策、協調工作時,都要優先考慮對信息的利用與反利用等。
二、單純注重「人謀」 已無法滿足大信息量的戰場要求,應確立人機一體、以機助謀的觀念
決策是作戰指揮活動的一項重要工作。傳統觀念認為,決策是人專有的主觀思維活動,依靠的是人類所獨有的思維優勢。但是,在變數多、節奏快、信息量大、關系復雜的信息化戰場上,作戰行動對作戰決策的需求,已經遠遠超出了人腦的生理極限。有關資料表明,隨著信息化條件下作戰信息量的劇增,如果使用傳統的手段,通常只能處理情報信息量的30%以下,而指揮員所得到的還不到10%;相反,如果用先進的決策支持系統進行輔助決策,輸入信息後,一般15分鍾後就能給出1-3個經過可行性論證和功效得失權衡比較的模擬決策方案。信息化條件下作戰中,指揮人員決策活動,正在走向人腦加電腦的智慧聚集型思維方式。計算機參與決策延伸了人腦思維,彌補了人腦在思維上的某些缺陷,指揮人員擺脫傳統的「人謀」觀念,走人機結合的路子成為提高其謀略思維效率的必然趨勢。
三、單憑經驗直覺的「粗放」型計劃組織已無法適應未來作戰,應確立精確計劃、周密組織的觀念
信息化戰爭中,戰場越來越呈現精確化趨向。一是信息化條件下諸軍兵種聯合作戰,各軍兵種的兵力火力在相對狹小的作戰空間和較短的時間內匯合,可能會造成「戰場擁擠」,這就要求精確計劃、周密組織。二是打擊目標將由以往的面積目標、片狀目標逐步向點狀目標、精確目標轉化,要求事先精確的計劃組織。三是高效益的作戰力求盡可能減少人員傷亡和物資消耗。要減少傷亡甚至實現零傷亡,要減少作戰物資的浪費性消耗,作戰計劃組織就必須非常精確。這樣,組織計劃必須由過去那種重「物能」對比、重空間部署,轉向重視快速、精確、周密地處理各種戰場信息,單憑經驗、直覺和悟覺來進行謀劃決策的做法已不適應作戰行動的時代發展,組織計劃工作必須由「粗放」向「精確」轉變,把主觀能動性與科學方法、手段結合起來
願我的答案對你有所幫助!
7. 大學軍事教程應該復習什麼
網路……
8. 肖佔中主編大學生軍事理論與訓練教程思考題答案
這里應該找不到答案
一般這種都沒有
不會了問問老師或者同學
還是自己做比較好
9. 大學生為什麼要開軍事教程理論課
當今社會,尤其是80後、90後的年輕人,在社會上很難立足,很天真,學習學習關於軍事理論的課程可以幫助人們正確的看待社會上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也可以幫助人們很好地融入社會大家庭中。
10. 關於學習了《大學生軍事理論教程》之後的感悟和收獲,有誰能給一個能得高分的答案
中國的軍事戰略和理論
"……堅決履行好捍衛國家主權,統一,領土完整和安全的神聖職責……"———胡錦濤概 述中國的軍事理論家制訂了一項實施理論推動下的改革框架,以建立一支能夠打贏"信息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的軍隊.這一理念強調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力量乘數的作用,從而使解放軍能夠在中國邊境以外更遠的距離上實施精確打擊的軍事行動.通過汲取外國戰爭,尤其是包括"持久自由行動"在內的,美國領導的戰役的教訓,蘇聯和俄羅斯的軍事理論,以及解放軍自己盡管很有限的作戰歷史經驗,中國的軍事計劃人員正在尋求改造整個中國軍隊.
這些改革的速度和規模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然而,解放軍仍未在現代戰爭方面經受檢驗.這種作戰經驗的匱乏使外界對解放軍在實現其軍事理論抱負方面進展的評估復雜化.中國的高級文職領導人當中的內部評估和決策的情況也是如此.他們基本上缺乏直接的軍事經驗,因而在發生危機時更可能會做出錯誤的估計.這種失算同樣會帶來災難,不論其所依據的是毫無作戰經驗的指揮官的建議,還是脫離現代戰場現實情況的"科學"作戰模型.
軍事戰略指針
中國並不發表與美國的《國家軍事戰略》相當的文件.因此,外部觀察家對領導層有關動武的思考或影響到解放軍兵力結構和理論的應急情況,都缺乏直接的洞察.對權威性的講話和文件的分析結果表明,中國依靠一系列總原則和稱為"軍事戰略指針"的指導來計劃和管理軍隊的發展和動用.
解放軍並沒有提供這些"指針"的內容供外界研究.學術研究表明,目前的"指針"很可能可以追溯到1993年."指針"反映出1991年的波斯灣戰爭和蘇聯解體對中國軍事戰略思維的影響,為10年來解放軍的很大一部分改造奠定了基礎.然而,一次次講話,權威評論和新的軍事訓練指導方法都表明,1993年的"指針"的一些內容最近可能經過了修改.這些修正看來反映出中國對其所處的安全環境和現代戰爭(即"信息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性質的看法,中國軍事現代化方面的進展和從中汲取的教訓,從"建設"用於信息時代的現代戰爭的軍隊向為了"打贏"這種戰爭而訓練的轉變,以及中國領導人的意識形態底色.
"指針"的作戰或"積極防禦"成分看來保持完好.按照"積極防禦"所主張的防禦性軍事戰略,中國並不發動戰爭,或者進行侵略戰爭,而是僅僅為了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而戰.
然而,北京有關對其主權或領土攻擊的定義模糊不清.在中國現代戰爭的歷史所充斥的實例中,中國領導人都聲稱,軍事上的先發制人是戰略防禦行動.例如,中國將其對朝鮮戰爭(1950年—1953年)的干預稱之為"抗美援朝戰爭".類似地,權威說法還把與印度之間的(1962年),與蘇聯(1969年)和與越南(1979年)的邊境沖突稱為"自衛反擊".這種邏輯表明,如果動武能夠維護或推進其核心利益,包括其領土要求(例如解決台灣問題和尚未解決的邊界或海上的領土要求等),中國就可能會發動軍事上先發制人的打擊,也許是在遠離其邊境的地方.
中國正在制訂一項先發制人的戰略嗎
10年來,隨著解放軍從一支以步兵為主和力量投射能力有限的軍隊轉變成擁有遠程精確打擊資源的比較現代的軍隊,中國獲得了武器系統,採納了使之能夠在周邊地區發動先發制人的軍事攻擊(包括突然襲擊)的作戰理念.
·截止到2006年10月,解放軍第二炮兵的武庫中有大約900枚短程彈道導彈.由於獲取了蘇—30攻擊機和F—10戰斗機———兩者都裝備著各種精確制導武器———中國的進攻性空中力量得到了改進.解放軍還正在加強信息戰,電腦網路作戰和電子戰能力.而這些能力都可以用於先發制人的攻擊.
·解放軍的作者們說,當遇到更加強大的敵人時,先發制人是必要和合乎邏輯的.中國的軍事理論材料強調,靜態的防禦不足以在現代軍隊的高速和破壞力基礎上保衛領土.其結果是,解放軍的作戰理念尋求阻止敵軍集結和利用進攻性打擊來掌握主動權,從而使敵人不知所措.解放軍的理論家們認為,有效的防禦包括在敵人領土上,趕在其能夠動用之前摧毀敵人的實力.
中國獲得了力量投射資源,包括遠距離的軍事通信系統,空中指揮,控制和通信用飛機,耐久力很強的潛艇,無人戰斗機(UCAVs),以及新的精確制導空對地導彈.這些都表明,解放軍正在形成採取先發制人軍事行動的更強實力.解放軍的訓練注重"出其不意的"遠程打擊訓練或針對敵人海軍艦只群的協調一致的空中/海軍打擊.這也可能顯示出,它打算趕在本地區爆發危機之前採取先發制人的軍事選擇.
根據解放軍的《戰役學》文件(2000年),一旦敵對行動開始,"'積極防禦'的要旨就是主動殲滅敵人.……雖然從戰略上講,要以積極防禦為指針,但'在軍事戰役中'重點要放在掌握主動和積極進攻上面.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積極防禦的戰略目標".
除了開發殲滅敵軍的實力之外,解放軍還正在探索動用有限武力的選擇方案.中國的戰役理論把這種選擇定義為武力的"非戰爭"用途———政治脅迫的延伸,而不是全面的戰爭行為.1995年和1996年在台灣海峽進行的兩棲演習和導彈發射就是武力的"非戰爭"用途的實例.然而,這一概念還包括空中和導彈打擊,暗殺和破壞等.這種文章突出顯示了中國做出錯誤估計的可能性,因為任何這種行動的打擊對象,即使不是范圍更加廣泛的國際社會,都會視之為戰爭行為.
有關戰爭的一項全面觀點20年來,中國的文職與軍事戰略家一直就現代戰爭的性質問題進行辯論.這些辯論汲取中國戰略傳統及其歷史經驗內部的來源,以提供對"軍事革命","非對稱戰爭"和"信息化戰爭"的看法.這種辯論突出表明了中國對戰爭的非動能手段的興趣,以及經濟,金融,信息,法律和心理工具在中國的戰爭計劃工作中的作用的增強.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文件《軍事戰略科學》(2000年)突出表明了中國軍方全面和多方面的戰爭觀點.文件說:"戰爭不僅是軍事斗爭,而且還是政治,經濟,外交和法律戰線上的全面競爭."
最近,中國的軍事戰略家對國際法越來越感興趣,把它當作在戰斗前對敵手產生威懾的一項工具.在台海背景下,中國可能會利用一場信息戰,把第三方的干預描繪成按照國際法屬於非法.中國還試圖影響國際輿論,使之有利於對《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曲解,通過在學術意見和國家觀點中放棄長期公認的航行自由規范,而接受有關在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其上空,可能還有外層空間享有更大主權的解釋.
非對稱戰爭
確認和利用非對稱性是中國戰略和軍事思維的一個根本方面,尤其是作為一支較弱的軍隊打敗比較強大的軍隊的手段.自從1991年的波斯灣戰爭和"聯軍行動"以來,中國的軍事戰略家一直注重採取非對稱對策來利用技術上占優勢的對手的弱點.1999年《解放軍報》的一篇社論明確闡述了這一點:"占絕對優勢的強大敵人當然並非沒有較弱的一方可以利用的弱點.……我們的軍事准備的直接宗旨必須是找到利用強敵弱點的策略."中國對非對稱戰爭選擇的探索可以在其大量投資於彈道和巡航導彈系統方面看到.這些系統包括先進的反艦巡航導彈,水下作戰系統(包括潛艇和先進的水雷),太空對抗系統,電腦網路作戰和特別行動部隊.
中國軍事戰略中保密性和詭計的作用
中國軍事戰略中對在沖突中掌握主動權和使敵手不知所措的注重,帶來了對在戰略,作戰和戰術層次上採用詭計的重視.中國的軍事理論材料把戰略詭計定義為"引誘對方形成錯覺……並在造成人力和物資方面的最小代價情況下,以一種有組織和有計劃的方式產生各種假象,從而使自己獲得戰略上的優勢地位."
除了信息戰和常規的掩護,隱蔽和詭計之外,解放軍還汲取中國的歷史經驗,並從戰略和詭計在中國的治國之道方面所起的一貫作用中汲取智慧.最近幾十年,解放軍內部重新掀起研究孫子,孫臏,吳起和商鞅等中國經典軍事人物及其著作的熱潮.這些著作全都包含有關運用詭計的戒律.
中國共產黨對保密性的嚴重依賴與軍事上的詭計共同作用,限制了國家安全決策,軍事實力和戰略意圖方面的透明度.然而,過度的信心可能是由於軍事領導人迷戀於戰略和詭計所帶來的捉摸不定的好處.此外,指揮官用來對付敵手的技能也可以用於掩蓋解放軍系統內部的壞消息的傳播.而這種傳播是中國長期存在的一個問題.因此,保密性和詭計可能是一把雙刃劍,它不僅給中國的敵手,而且給中國領導人造成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