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專升本科 » 加工貿易本科畢業論文

加工貿易本科畢業論文

發布時間: 2022-03-25 06:28:26

⑴ 跪求畢業論文:我國加工貿易政策調整的影響分析(以電子產業為例)

一、現行加工貿易政策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不同部門的政策不配套
加工貿易管理涉及海關、質檢、外匯、稅務、外經貿等多個部門,部門間政策的協調一致對於加工貿易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但是,在實踐中,由於各部門分別制定政策,缺乏正式的跨部門政策協調機制,因此,部門間的政策不一致、不配套的情況時有發生,嚴重影響了加工貿易監管部門的工作效率和企業的運作。例如,由於退稅不及時,加工貿易「一日游」現象日趨嚴重,降低了企業運行效率,提高了企業運行成本,削弱了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如果發揮現有保稅區的功能,可以替代香港的中轉作用,境外「一日游」將大大減少。但是,海關與稅務部門對保稅區的規定是不配套的,海關認為貨物運到保稅區視同出口,但稅務部門認為只有貨物離境才能享受出口退稅。稅務部門的這一規定,不僅使加工貿易境內「一日游」取代境外「一日游」成為不可能,而且也大大阻礙了保稅區建立國際采購中心、發展國際物流業務。實際上,稅務部門關於退稅的規定,在保稅區和出口加工區就存在差別,國內貨物進入出口加工區可以享受出口退稅。
在對加工貿易企業的問卷調查中,企業將「稅務、外匯、海關部門規定不配套」視為現行加工貿易政策與管理中存在的第一位問題(參見表1)。

表1 企業認為現行加工貿易政策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主要問題 按重要程度排序
稅務、外匯、海關部門規定不配套 1
管理規定過於嚴格、手續過多 2
有關管理部門有效協調不夠 3
鼓勵國內采購政策不明顯 4
來料加工企業深加工結轉不能退增值稅 5
管理機構辦事效率過低 6
管理人員操作隨意性過大 7
保證金台帳制度增加企業資金成本 8
深加工結轉視同國內銷售征稅 9
審批規定不明確 10
企業遇到問題無處咨詢 11
不法企業走私,造成不平等競爭 12
管理人員有意刁難企業 13
企業受到不公正待遇,投訴無門 14

資料來源:根據課題組企業問卷調查整理。
(二)深加工結轉政策不統一
深加工結轉政策不統一已成為現行加工貿易政策的焦點問題。深加工結轉政策涉及面廣,據調查,山東約25%,江蘇、浙江約40%,福建、廣東約60%的加工貿易進口料件需要深加工結轉後再出口(《關於研究加工貿易深加工結轉有關問題的會議紀要》)。據海關統計,2000年深圳市80%的加工貿易企業涉及深加工結轉,結轉進出口值占同期加工貿易進出口值的20%;蘇州市21%的加工貿易企業涉及深加工結轉,結轉進出口值占同期加工貿易進出口值的12%。
《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經貿委等部門關於進一步完善加工貿易銀行保證金台帳制度意見的通知》規定,對深加工結轉業務,國家有關部門視同進出口貿易實行保稅監管。但是,稅務部門認為,保稅貨物深加工結轉屬於國內銷售行為,根據《增值稅暫行條例》,應該徵收增值稅,出口時再予退稅;如果使用國產料件加工成半成品後結轉,不能退稅。根據國務院有關規定,自2001年1月1日始,所有企業的間接出口應統一執行中間環節征稅,出口環節退稅的政策。顯然,稅務部門的政策與國務院辦公廳文件規定並不一致。
對加工貿易企業深加工結轉貨物實行「免、抵、退」政策,改變了以往的深加工結轉貨物保稅政策,在出口退稅手續繁瑣、周期長的問題仍沒解決的情況下,這種政策變化將直接打擊加工貿易企業國內加長國內產業鏈的積極性。這種政策上的不一致造成了具體執行政策中的混亂,不同地區的作法存在明顯的差別,大部分地區沒有徵稅,有些地區採取掛帳,有些地區給予免稅。
(三)一些政策違背了鼓勵加工貿易加長國內產業鏈的方向
加工貿易發展的方向是三個:即上規模、上檔次和提高附加價值。滿足第一個目標,需要結合我國的比較優勢,營造一個適合加工貿易發展的總體制度環境。針對第二個目標,則需要吸引技術水平更高的企業來華從事加工貿易,鼓勵加工貿易企業進行技術開發與產品升級。提高附加價值則需要鼓勵加工貿易企業加長國內產業鏈,分別向上游零部件產業上溯和向下游物流業延伸,其中,最為重要的是鼓勵其提高國內采購率。提高附加價值不僅關繫到我國從加工貿易中可能得到多少實際經濟利益,而且可以使加工貿易從「無根工業」變成根植於我國的產業,關繫到我國經濟的長期發展。
但是,近年來加工貿易政策的調整中,各個部門往往從本部門管理方便的角度出發,較多地關注了如何防止不法企業利用加工貿易政策「走私」、「騙退稅」,忽視了鼓勵企業提高國內采購率,有的政策客觀上甚至不利於鼓勵企業提高國內采購率。例如:
出口退稅按計劃而不是按出口實績進行,導致欠退稅越來越多,加大了企業財務負擔,阻礙了加工貿易國內采購的積極性,是加工貿易中間投入品境外「一日游」的重要原因之一。
長期實行的對來料加工國內采購不退稅政策,降低了來料加工國內采購的積極性。1994年稅制改革以前,增值稅率很低,來料加工貿易與進料加工貿易國內增值率大體相當,來料加工國內增值率為23.1%,比進料加工貿易國內增值率高出2.22個百分點。2001年,來料加工貿易國內增值率為46.32%,進料加工貿易國內增值率則已經達到61.58%,來料加工貿易的國內增值率已經比進料加工貿易低15.26個百分點。從來料加工和進料加工國內增值率變化的對比中可以看出,退稅政策對加工貿易的國內采購具有重要的影響。
盡管我國政府近年來一直強調提高加工貿易的國內采購率,但因為我國現行政策中存在不少與鼓勵加工貿易提高國內采購率目標相矛盾的規定,加工貿易企業感覺現行政策與政府宣傳的目標不盡一致,從調查結果看,企業認為「鼓勵國內采購政策不明顯」是現行加工貿易政策位列第四位的問題。
之所以出現政策調整方向與長期政策目標不一致的問題,從本質上講,暴露出我國現行政策制定機制的弊端。各個部門在制定政策時,往往從本部門的目標與管理出發,例如,海關關心的是如何加強監管力度防止走私,稅務部門關心的是如何防止稅收流失,對於如何鼓勵加工貿易加長國內產業鏈從而提高其對國民經濟貢獻這個根本的政策目標,卻考慮得較少。因此,部門的有關政策雖然有利於局部目標的實現,但卻有損於宏觀目標的實現,政策的機會成本相當高。要保證具體的政策規定有利於實現宏觀目標,就必須有超越部門之上的強有力政策協調機制。這正是目前我國政策制定機制中的一個重大缺陷。
(四)加工貿易中的一些政策與管理手段不適應加工貿易發展的需要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化,國際上對我國產業轉移的速度與力度均大大加強,我國加工貿易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但現行政策與管理手段未能針對加工貿易的新變化做出適當的調整,在實際運作中政策與管理不適應的矛盾日益突出。
傳統管理方法遠遠不能滿足以IT產業為代表的新興產業加工貿易發展的需要。90年代中期以來,以台灣對大陸投資為導因,境外大量IT產業轉移到我國,從事出口加工貿易活動。目前,IT產品已經成為我國出口的第一大類商品。IT產業是一個國際分工非常明顯的行業,其運作具有「采購全球化、訂單電子化、生產零庫存」的特點,這就大大縮短了從采購到交貨的周期,對於貨物通關效率提出了比傳統產品高得多的要求。但是,我國對加工貿易的管理依然採取80年代初的合同、手冊管理辦法,不能適應IT產業加工貿易的要求。例如,IT產品加工貿易只有電子訂單,沒有合同,為了適應加工貿易需要經外貿部門審批合同的規定,企業只好人為地編造一個毫無意義的合同;IT產品對通關效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於我國通關效率不高,不少跨國公司將其高端產品的加工貿易放在中國境外進行,國內只能開展低端IT產品的加工貿易,這不利於實現我國提高加工貿易檔次的政策目標。蘇州和深圳已經開始了改革這種監管模式的嘗試。蘇州海關對關區內的四家IT企業進行了聯網管理。這些企業的特點是料件繁多,用手冊管理困難大。具體的監管程序是外經貿局對加工貿易企業實行總量備案,海關與被監管企業實行聯網,海關直接從指定的資料庫提取數據,抽查核對產品單耗,定期查驗庫存,查驗時間與企業盤點一致,最後進行核算核銷,對差異進行核銷。深圳實行的是聯網保稅工廠的方式,即利用網路和電子攝像技術對整個企業實行全封閉的監管,整個工廠相當於一個保稅區。與蘇州海關的做法相比,這種方式在防範結轉過程中的走私、「飛料」方面效果更明顯,但投入較大,一般的企業可能無法負擔。無論哪種方式,對大型加工貿易企業實行聯網監管是今後加工貿易管理發展的方向。目前需要注意的是,要盡快統一思想,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比較一致的做法,避免因地區間差異造成不必要的效率損失。
現行政策與管理規定不適應在華建立采購與配送業務中心的要求。隨著加工貿易的快速發展,中國形成了巨大的製造業能力,成為國際市場上勞動密集型製成品重要的出口基地,因此,不少大型跨國公司計劃在華建立采購配送中心,同時發展物流業務。但是,由於我國在保稅區退稅政策、保稅區(倉庫)監管等方面的規定不能適應這種要求,大大阻礙了加工貿易向下游產業的延伸。

(五)某些新的政策調整脫離了加工貿易企業發展的現實,政策效果低於預期
以出口加工區政策為例。出口加工區是國際上不少國家採用的加工貿易管理方式,而且成效卓著。我國參照國際經驗建立出口加工區,有利於提高對加工貿易的管理水平與效率。但是,出口加工區政策出台以來,實際運作效率並不理想,不少出口加工區入區企業很少。究其原因,就在於出口加工區有關規定脫離了加工貿易發展的實際。
加工貿易企業遷入出口加工區的願望比較低。從課題組的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參見表2),86%的受調查企業不準備在出口加工區投資,准備將現有工廠搬入出口加工區的只佔2.6%。

表2 加工貿易企業對搬入出口加工區的意願
意願 企業數
將現有工廠搬入 13
將新增生產能力搬入,但現有生產能力不搬 59
不準備在出口加工區投資 437
接受調查的企業總數 509

資料來源:根據課題組企業問卷調查整理。

表3 接受調查的企業不願搬入出口加工區的原因
原因 企業數
搬遷成本太高 269
出口加工區政策不利於產品內銷 52
區內企業采購國內零部件不方便 32
區內監管效率並不比區外高 18
區內土地成本高於區外 50
不了解出口加工區政策 143
接受調查的企業總數 462

資料來源:根據課題組企業問卷調查整理。

現有加工貿易企業之所以不願搬入出口加工區,具有多方面的原因(參見表3)。對於現有企業而言,搬遷成本高昂,58%的受調查的企業將此作為不搬入出口加工區的原因。另外,31%的受調查企業因不了解出口加工區政策而拒絕做出搬入的決定。除這兩項原因之外,某些具體的規定由於不適應企業發展的需要,成為阻礙企業入區的原因。目前,越來越多的加工貿易企業都不再是「大進大出」的100%出口企業,兼顧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已經成為主流。出口加工區的管理政策,對於「大進大出」型的企業而言,監管效率大大提高,但對於與國內產業與市場有密切聯系的加工貿易企業,則存在諸多不便。例如,出口加工區企業可以不實行手冊管理,但區外的深加工結轉企業必須用手冊,區內企業沒手冊就無法與區外的企業做生意。對於部分產品內銷的加工貿易企業,出口加工區外的加工貿易企業內銷,只需按進口零部件稅率補交進口零部件的關稅和增值稅。但區內加工貿易企業內銷產品時,補交關稅時適用成品關稅稅率,在大部分情況下,成品的關稅水平高於零部件,由此將加大區內企業內銷的成本,削弱其在國內市場上的競爭力。總之,出口加工區的有關規定,實質上削弱了區內企業與國內市場的聯系,這對於大多數已經兼顧內外兩個市場的企業而言,是沒有吸引力的,而且,區內企業與國內市場聯系的削弱,與加長加工貿易產業鏈的發展目標也是不符合的。這就決定了出口加工區只適合那些新建的100%出口型的加工貿易企業,而且國內采購不能太多,對於這樣的企業,區內監管效率方面是存在一定優勢的。對於其他加工貿易企業,絕大部分仍然將留在區外,因此,出口加工區政策只能有利於加工貿易增量部分的合理布局,不能改變目前已經存在的加工貿易「放養」現象。如果將出口加工區政策定位於給「大進大出」的100%出口型企業創造一個監管效率更高的局部小環境,出口加工區政策將是成功的,如果定位於以此改變加工貿易「放養」的狀態,加強對加工貿易的監管,則註定是不會取得明顯效果的。
二、我國加工貿易政策未來調整的方向
政策是對現實的反映,必須與時俱進,才能促進發展。加工貿易政策應該從我國加工貿易發展的現狀出發,在規范管理的基礎上,促進加工貿易充分發揮其技術升級、產業升級和加長產業鏈的潛力。為此,加工貿易政策應該重點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調整:
(一)對來料加工貿易出口的國內采購實行出口退稅政策
2001年,來料加工貿易進口額為289億美元,佔全部加工貿易進口額的30.7%。受現行來料加工國內采購不退稅政策的影響,來料加工貿易國內增值率比進料加工貿易國內增值率低15個百分點。如果對來料加工貿易出口的國內采購實行退稅,將有力地促進來料加工貿易企業擴大使用國內料件,帶動國內上游產業的出口,加長加工貿易的國內產業鏈。按來料加工出口的國內采購率達到進料加工貿易國內采購率計算,2001年來料加工國內采購值約可增加44億美元,而且,隨著來料加工貿易出口的逐年增長,其國內采購值也將逐年增長。但需要強調的是,加工貿易國內價值鏈的延長與監管成本和風險的增加成正比,因此在採取措施促進加工貿易國內價值鏈延長的同時,要研究進一步提高監管效率的辦法。
(二)完善深加工結轉政策
深加工結轉涉及面廣,情況非常復雜。深加工結轉政策實質上涉及兩個問題,一是進口料件在國內加工後轉廠時,是否繼續實行保稅監管的政策,另一個問題則是對深加工過程中所採用的國產料件是否退稅。由於這兩個問題高度的復雜性,不同部門對深加工結轉政策調整存在不同意見。
對於第一個問題,經貿主管部門傾向於維持現行的保(免)稅政策;財稅部門則主張實行「免、抵、退」政策;監管部門結合了上述兩種政策選擇,主張對部分優秀、守法、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導向的企業,繼續實行保稅監管的政策,對其他企業加工貿易深加工結轉則實行「先征後退」的政策。
對於第二個問題,各部門分歧更大,經貿主管部門認為應該對深加工結轉企業使用國產原材料逐環節採取「免、抵、退」政策,即對加工貿易企業使用的國產原材料在結轉時給予退稅,由海關對結轉產品(其中含國產原材料成分)進行保稅監管;財稅部門認為逐環節採取「免、抵、退」政策稅收風險過大,操作困難;監管部門則認為如對國產材料進行保稅監管,將進一步加大監管能力不足的矛盾。
結合各部門的意見,課題組認為,對於深加工結轉政策,應該統籌考慮,分步實施,短期內為了避免對加工貿易產生過大沖擊,應該總體上保持現行政策的穩定性,只作局部性改進,中長期則應該按照鼓勵加工貿易提高國內采購率和附加值的原則,以及提高監管效率的原則,對現行政策進行根本調整。為了合理引導企業,確實落實吳儀同志「優化存量、控制增量,規范經營,提高水平」的指示精神,政策設計方案一經確定,就應該公布政策調整的內容和實施的時間表。
具體而言,短期內(例如3年內):
———對加工貿易深加工結轉仍維持現行政策,即對結轉環節視同出口,免徵增值稅,由海關對結轉進口料件繼續實行保稅監管。
———對深加工結轉環節所採用的國產料件維持不征不退的辦法,增值稅進入產品成本。
———對銷售給出口加工區、保稅區企業視為出口,即深加工結轉產品出口到出口加工區和保稅區可以當作出口辦理核銷手續;國產品進入出口加工區和保稅區可以給予出口退稅。
———出口加工區和保稅區銷售給區外企業的產品視為進口,用於加工貿易的可以實行保稅監管。這樣,至少可以用「境內一日游」替代「境外一日游」,節省加工貿易成本,同時,增加了出口加工區和保稅區對企業的吸引力,引導企業逐漸進入區內。
———對易於管理的大宗原材料商品參照鋼材「以產頂進」做法,在生產企業銷售給加工出口企業時視同出口並辦理增值稅退稅。
中長期(3年後):
保留短期政策的後三條,除此之外,另進行如下調整:
———對加工貿易深加工結轉實行分類管理。出口加工區、保稅區內企業和區外實行電子聯網監管的加工貿易企業,其深加工結轉實行保稅監管。其他加工貿易企業產品可出口到境外或出口加工區、保稅區,如要進行深加工結轉,海關對第一環節結轉企業按加工貿易內銷規定辦理。其他環節結轉,則視同國內銷售,按規定向稅務部門照章納稅。轉入企業將其作為國產料件,享受「免、抵、退」政策。這樣,海關只需對出口加工區、保稅區內企業和電子聯網企業的深加工實行聯網監管,監管效率將大大提高。
———對深加工結轉所用的國產料件實行「免、抵、退」政策。
———取消現行不符合WTO有關規則的各級政府的出口獎勵政策,所結余資金用於對出口退稅不及時造成的企業利息損失進行補償。這樣,即使退稅有時滯,企業也不會承受過大的財務損失,實質上保證了及時退稅。
———足額退稅,將出口退稅率提高到與增值稅徵收稅率相同,保證出口產品國內增值稅的零稅率。
(三)促進加工貿易技術進步
———對高新技術產品實行更加高效的管理制度。現行的手冊、合同管理辦法,比較適合上下游企業關系穩定、價格變化慢的傳統產品加工貿易的管理,但不適應國際市場價格瞬息萬變、生產配套企業眾多的電子產品的加工貿易。因此,要適應電子信息產品等高新技術產品「采購全球化、訂單電子化、生產零庫存」的特點,改革現行的合同、手冊管理辦法,取消不必要的合同審批環節,探索電子手冊管理辦法,提高監管效率。
———提高通關效率。上海海關實施的「大通關」試點,為提高口岸管理部門管理效率、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摸索了很多好的經驗。有關部門應該盡快加以總結,向全國各個口岸推廣。
———加強各監管部門工作的配合,提高監管效率。
———加工貿易的發展為在其基礎上進行技術開發提供了有力的製造平台,國家應加強對技術、品牌等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促進R&D活動的開展。
(四)促進加工貿易向下游采購、配送領域延伸
———加工貿易的發展,使我國成為世界上重要的製造業基地之一。加工貿易出口的快速發展,為發展國際采購、配送業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是產業鏈條向下游延伸的內在要求。發展加工貿易的下游采購配送業務,將大大提高加工貿易在國內的附加價值。
———調整保稅區政策,以保稅區為依託,建立國際采購配送中心。為此,要將國內產品進入保稅區視做出口,稅務部門給予出口到保稅區的商品出口退稅。
———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際集裝箱港口。我國上海、深圳等港口,憑借腹地加工貿易的快速發展,已經成為位列世界前茅的集裝箱大港,但由於對國際中轉業務實行繁瑣的進出口管理,管理體制遠遠不能適應發展國際中轉港口的要求。因此,必須按照發展國際中轉業務的要求,改革現行的港口管理體制.
加工貿易自改革開放以來在我國得到迅猛發展,現已超過一般貿易成為我國最主要的貿易方式,在我國對外經濟貿易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許多文獻已對加工貿易的興起以及在我國開放經濟中的作用做了細致地分析。但是,由於加工貿易本身的特性,以及在我國發展過程所顯現出來的不足,諸如,與國內產業關聯性弱,固化我國靜態比較優勢,對一般貿易產生擠壓,不利於技術進步,以及監管困難易引發走私和稅收流失等等,也使一些學者和實際部門人士對加工貿易在我國的進一步發展以及現行優惠政策提出諸多質疑。因此,今後我國加工貿易應如何發展,現行的政策應如何調整,有必要深入探討。
一、分析的前提和框架
本文對我國加工貿易政策的分析是基於以下前提和框架展開的。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下文簡稱《十五綱要》)。加工貿易作為整個國民經濟的組成部分,其發展方向以及實現的目標應服從於並有助於我國整體經濟發展戰略。我國政府已制定《十五綱要》,這是今後五年內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指導性綱領,因此,加工貿易的發展及政策調整也應以此為指南。本文將以《十五綱要》所提出的經濟發展的總體目標為指導,對現行加工貿易政策進行剖析,提出我國加工貿易發展及政策調整的原則,在此基礎上,對加工貿易政策調整作出建議。
2.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我國已經加入WTO,這將極大地改變我國經濟建設和發展的外部環境,其中,既有有利的改變,也有不利的改變。為最大限度地趨利避害,我們在制訂一切政策時要充分考慮到「入世」的影響。我們將主要就「入世」對加工貿易的中間品替代,對加工貿易的出口以及貿易磨擦公平解決等方面來討論我國加工貿易的發展及政策調整。
3.加工貿易的「進口——加工——出口」分析框架。在現實中,加工貿易就是對「兩頭在外,中間在內」這樣一種特殊的貿易方式的界定。我們對加工貿易的理解和研究著眼於兩個方面:一是「加工」,二是「貿易方式」。「加工」屬於「中間在內」環節。它是東道國投入具有比較優勢的生產要素對進口投入要素進行加工生產的過程,它表現為國際分工。作為一種「貿易方式」,加工貿易的實質是「兩頭在外」。無論是「來料加工」,還是「進料加工」,主要原材料、零部件等由外商提供或從國際市場購入,加工製成品應全部出口。許多國家的政府為了利用「加工貿易」這一貿易方式,往往實行相關的政策措施,對原材料等中間品的進口以及加工成品的出口進行必要的管理,所實行的政策措施更多的是鼓勵性的,特別是確保加工成品的出口。之所以如此,在於加工貿易對本國的經濟、外貿發展有著其他貿易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對加工貿易的研究與對其相關的政策探討總是無法剝離的。因此,加工貿易是由「進口——加工——出口」三個環節構成的一個有機的整體,缺少其中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成其為加工貿易。本文將按照這一框架,分別對相關政策進行分析。不可避免的是,這三個部分的政策劃分不可能是十分精確的,一項政策會影響三個環節。但就我們研究政策的目的而言,這種不精確並不十分緊要,因而我們在文中並未嚴格拘泥於這種劃分。而分三個環節分別進行論述的好處在於,有利於我們基於加工貿易的內在運行機理和各個環節的突出問題來討論相關政策,從而使政策剖析和建議更具有針對性。
二、我國加工貿易發展及政策調整的目標和原則
我們認為,我國加工貿易今後一段時期內的發展及政策調整的目標和原則的確立,應緊緊圍繞《十五綱要》制定的總體戰略目標來進行。根據加工貿易本身的特性及作用,《十五綱要》中所涉及的就業、產業結構調整和擴大出口等問題值得我們在考慮加工貿易政策時重點注意:
1.關於就業。大力發展和鼓勵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的加工貿易,在我國仍然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目前,我國加工貿易從事的大多仍是勞動密集型的產品加工,應該說這符合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所決定的比較優勢,對於緩解就業壓力,創造就業機會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因此,要實現《十五綱要》提出的有關就業的目標,有必要大力發展加工貿易。因為,首先,就業問題的解決離不開出口貿易的擴大;其次,以我國目前的工業發展水平而言,尚不具備資本、技術、管理等方面的比較優勢,換言之,要擴大出口,我們所能依賴的,就是充分發揮勞動力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或勞動密集程度較高的生產環節的加工貿易。
當然,這並不是說我們要永遠停留在為跨國公司當加工裝配車間的階段,相反,在發展加工貿易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學習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建立營銷渠道,積累資本,努力將出口產業升級至更高的技術層次。但是,在完成這個過程之前,作為一種過渡,採取加工貿易的方式來緩解就業壓力,積累資金、技術包括經驗都是完全必要而且必須的。
2.關於結構調整。目前我國的加工貿易對產業結構升級的作用不夠明顯,主要表現在加工程度低,加工鏈條短,原材料國產化率低,波及效應不強等等。這是否意味著發展加工貿易與我們優化工業結構,增強國際競爭力的目標互不相容呢?我們認為,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應該是否定的。一方面,我們大力發展加工貿易為解決就業問題所必需;另一方面,加工貿易這種貿易方式本身固有的兩頭在

⑵ 畢業論文:我國發展加工貿易的對策

我國加工貿易發展對策分析

加工貿易是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利用外資的重要方式,是推動我國對外經濟貿易持續快速發展的主要動力。加工貿易的發展促進了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極大地促進了我國製造業的發展,對擴大就業、穩定社會做出了顯著的貢獻。但是與此同時,我國加工貿易發展中還存在很多問題,特別是由於原產地規則的差異,也加劇了與美國的貿易摩擦。�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的「繼續發展加工貿易,著力吸引跨國公司把更高技術水平、更大增值量的加工製造環節和研發機構轉移到我國,引導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為我國加工貿易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因此,要採取積極措施,在大力發展加工貿易的同時,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

要採取積極措施,發展加工貿易,著力吸引跨國公司把更高技術水平、更大增值量的加工製造環節和研發機構轉移到我國,引導加工貿易轉型升級。 �

(一)加強和改善加工貿易的審批管理�

1.完善加工貿易業務的審批制度。在目前分級審批制的基礎上,適當擴大地(市)和縣(市)級加工貿易審批權。對實行總量平衡管理的棉花、食糖、植物油、羊毛、天然橡膠、原油和成品油等商品的加工貿易業務,有條件的地區,也可以將審批權下放市一級。�

2.適度放寬加工貿易企業審批條件。減少程序,簡化審批手續。根據中西部地區加工貿易不發達現狀,適當放寬條件,鼓勵中西部地區企業開展加工貿易業務。�

3.嚴把加工貿易業務(合同)審批關。嚴格按照海關總署、發展改革委制訂的單耗標准來審批加工貿易,對尚沒有全國統一單耗標準的,加工貿易審批機關要嚴格審核企業所申報的單耗,徵求行業主管部門和主管海關的意見後予以審批,海關憑加工貿易審批機關簽發的《加工貿易業務批准證》予以備案。�

4.規范加工貿易批准證的時限。經營企業須按《加工貿易業務批准證》規定的期限加工、返銷製成品並辦理核銷手續。如因客觀原因確需延長製成品返銷期限,須在規定的製成品返銷期限內報原審批機關批准,海關憑批件辦理延期手續。�

5.提高加工貿易審批效率。進一步完善「金關工程」,實現加工貿易各有關管理部門之間的聯網,以更精確、更便捷、更經濟的管理減少交易成本,提高企業和產品的競爭力。充分利用電子化管理將有效地在政府部門管理現代化中避免重復建設,實現資源共享,促進加工貿易發展。�

6.對敏感的配額許可證商品、有污染的商品、國際市場容量有限並易沖擊我國一般貿易出口的商品等限制類商品,其加工貿易的審批要更加嚴格。�

(二)科學規范加工貿易企業的分類管理�

1.根據機構改革後的新情況,重新調整和完善「加工貿易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建議由商務部、發展改革委、海關總署、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中國人民銀行、外匯管理局、中國銀行組成加工貿易部際聯席會議,定期通報情況,研究政策,共同做好加工貿易的管理工作。今後,各省市也應建立相應的加工貿易聯席會議制度,就各種情況互相定期通報。�

2.科學界定加工貿易企業分類標准。放寬對加工貿易企業違規的界定條件,對一般技術性違規的不應做為評定企業類別的依據,對輕微違規,處罰金額不大(可加大到5萬元以內)的違規行為,也不應做為類別評定紀錄。對無走私記錄、從事高新技術產業的大型加工貿易企業,應盡可能使之在沒有C類、D類企業違規嚴重的情況下進入A類行列。�

3.建議將違規次數占其進出口報關貨物申報單票數的比例,做為企業分類考核指標。凡加工貿易企業一年內違規少於2次,或違規次數占其報關單票數的比例低於規定的標准,同時符合海關關於企業分類的其它規定,將其劃入B類或A類企業管理。�

(三)優化加工貿易產業結構,引導加工貿易良性發展�

1.積極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大力發展加工貿易。我國沿海地區投資環境和工業基礎都有了明顯改善,為吸收跨國公司的進入創造了有利條件,應該引導外資逐步從傳統產業轉向新興產業,傳統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則應逐步引向內地,並根據自身需要適當發展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

2.採取措施推動國內相關產業升級。從積極參與全球分工的角度看,要盡快調整國內相關政策,充分發揮加工貿易對國民經濟的帶動作用。�

3.大力發展並不斷提高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檔次。由於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仍要繼續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同時促進勞動密集型產業結構升級、提高檔次。�

4.運用市場經濟手段和國際通行做法,提高加工貿易產品國產化率。有關部門要盡快研究相應的對策,對於採用國產料件替代進口料件的加工貿易,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免部分稅收,刺激企業的積極性。�

5.引導加工貿易向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建議增加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中的高新技術產業領域,將所有高新技術產業列入鼓勵類高新技術產業之中,進口關鍵設備零部件和軟體技術享受免徵關稅和增值稅待遇。簡化高新技術產品加工貿易的相關手續,通過資信評估,使大多數高新技術產業的出口加工企業都能劃入A類和B類。拓寬高新技術企業融資渠道,建議設立高新技術產業基金,給予高新技術產業的加工貿易項目以重點支持。提高自主開發能力,走引進、消化吸收與自主創新相結合的路子。高新技術企業要加快新技術引進步伐,跟蹤本行業世界先進技術水平。鼓勵外商投資的高新技術企業在我國設立研究開發中心(R&D),提高我國科研水平。�

(四)大力推進中西部地區加工貿易發展�

1.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建立良好的加工貿易發展環境。利用多種投資方式,改善中西部的基礎設施,盡快修築交通運輸干線,打通通往國際和我國東部沿海的陸路、水路和空中通道,加快電信基礎設施建設的步伐。改善對外商投資企業的管理和服務,加強投資軟環境建設。�

2.根據中西部地區的區位優勢,有針對性地制定發展出口優勢產業。培育和形成新的外經貿增長點,建立以水力、礦產等資源開發為核心的礦產品加工、農產品加工、能源加工,發展旅遊業和邊境貿易。要大力引進高新技術,加快老工業基地改造,增強對資源性產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能力,發展高附加值的出口商品,使資源優勢轉化為開拓國際市場、擴大出口的優勢。進一步辦好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加工區。選擇部分科技實力強的中心城市,建立以高新技術為主的出口加工區。�

3.運用區位優勢,發展面向中亞、南亞等出口的加工工業。積極開展同周邊國家的經濟技術合作,通過經濟紐帶維護我國中西部地區在周邊國家的運輸通道。�

4.中西部地區發展加工貿易,要取得突破和更大發展,不能簡單地照搬照抄沿海地區的做法。必須解放思想,求實創新,因地制宜,發揮自身獨特優勢,採取新的思路、新的模式和更加積極有效的措施,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

5.加快經貿人才培養和引進。外經貿人才的缺乏和開放意識的相對滯後,是制約中西部地區外經貿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為此,首先要加快發展中西部地區科學教育事業,加快外經貿人才培養,造就一批業務精、懂經營、善管理的開放型人才,為西部大開發和發展外經貿事業提供智力支持。�

(五)妥善處理加工貿易內銷問題,減少對國內產業沖擊�

1.嚴格控制加工貿易保稅進口料件內銷。加工貿易保稅料件內銷,必須符合國家規定條件。嚴厲打擊利用加工貿易保稅料件內銷進行走私、牟取暴利的違法行為。�

2.規范對加工貿易內銷料件的處理。對不屬於進口配額許可證或登記管理的加工貿易進口料件內銷,海關根據《加工貿易保稅進口料件內銷批准證》,在依照國家有關規定對進口料件補征稅款及稅款利息後,辦理加工貿易登記手冊的核銷手續。對屬於進口配額許可證或登記管理的加工貿易進口料件內銷,如經營企業能夠在規定的核銷期內提交相應的一般貿易進口許可證或登記證明,海關按規定辦理加工貿易手冊的核銷手續,如經營企業不能按期提交相應的一般貿易進口許可證或登記證明,海關除按規定補征稅款及利息外,同時按進口料件案值處以等值以下、30%以上的罰款,方予辦理加工貿易登記手冊的核銷手續。�

3.加大對加工貿易違法內銷的處罰力度。對未經海關許可,擅自轉讓、抵押、調換加工貿易保稅料件或成品的,對有關保稅料件數量短少且不能提供正當理由或有關紀錄不真實的,以及三次以上走私的企業,要依法進行處罰,規范加工貿易秩序,盡量避免加工貿易進口料件內銷對我國民族產業的不利影響。�

(六)發展出口加工區,規范加工貿易管理�

設立出口加工區是我國加工貿易監管制度的一項重大改革。我國出口加工區的設置,將改變現有加工貿易「遍地放羊式」為「圈養式」的集中規范管理。發展出口加工區,有利於我國加工貿易監管,解決長期以來海關對加工貿易企業難以進行有效監管和手續繁雜的矛盾,促進加工貿易的健康發展。�

1.進一步規范出口加工區貨物進出的監管。加強出口加工區與境外之間進出貨物的監管。加強對出口加工區與區外之間貨物進出的監管。�

2.切實落實加工貿易深加工結轉保稅監管政策,提高加工貿易產品國產化率。�

3.進一步完善出口加工區的管理。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相應完善出口加工區的服務功能,在對加工貿易業務有效監管的基礎上,進一步放寬政策,簡化企業的手續。�

4.積極興辦高新技術產業出口加工區。一方面,引導高新技術產業的加工貿易企業逐步向我國新設立的出口加工區內集中,形成高新技術產業群,提高產業配套能力,擴大整體優勢。另一方面,建議在北京、天津、上海、廣州、深圳等高新技術產業已有基礎且具有發展潛力的開發區內試辦規范的高新技術產業出口加工區。�

(七)進一步改革和完善現行加工貿易管理體制�

為適應我國加入WTO和進一步擴大改革開放新形勢,進一步改革和完善現行加工貿易管理體制。在堅持保證金台賬制度的基礎上,加強海關監管的有效性。引導加工貿易到指定區域內保稅監管,對於指定區域外實行先征後退或銀行擔保的國際通行做法。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發展,採用高科技手段,對加工貿易全過程實施電子網路管理。�

1.積極引導加工貿易企業向實行封閉管理的保稅區、出口加工區、保稅集團、保稅工廠轉移,對指定區域內的加工貿易由海關實行保稅監管,在完善現行監管辦法的基礎上實行規范化的管理。經過一定時期過渡後,指定區域外只允許採取保稅工廠、保稅集團的形式。要進一步強化保稅區和出口加工區等指定區域的保稅加工功能,放開加工貿易的產品范圍,簡化手續,相應強化封閉式管理。�

2.要採取有力措施,完善加工貿易保證金台賬制度。為實施「實轉」有困難的加工貿易企業尋求多種擔保或抵押,經海關認可的,可以暫免繳納有關稅賦,待加工生產成品出口後予以核銷。如果經營單位在規定時間沒有出口或違規內銷,海關將擔保金或擔保物抵交稅款或緩稅利息。�

3.嚴格加工貿易深加工結轉管理。利用計算機異地報關系統和加工貿易分冊,規范加工貿易的異地加工以及深加工結轉管理。�

4.引入加工貿易業務風險管理機制。目前,要在堅持台賬制度的基礎上,引入風險管理機制,加大對加工貿易保稅進口料件的監管力度。�

5.創造條件,逐步使保稅區向自由貿易區發展。根據我國保稅區發展情況,建議選擇上海、天津和深圳等建立比較早、發展比較快、規模比較大主要港口城市保稅區,率先建立綜合型自由貿易區,實現鄧小平同志曾多次提出的「在內地再創幾個香港」戰略構想。�

(八)建立完善的加工貿易政策促進體系�

1.統籌考慮我國出口退稅政策的基礎上,統一各種貿易方式下我國國產料件出口的退稅率,以比較合理的稅收優惠,引導加工貿易更多地採用國產料件,促進我國原材料、零部件、設備等出口。建議國家建立進口稅收擔保基金,通過銀行或保險公司對進行封閉式加工的企業提供稅收擔保,既確保企業正常運作,又確保國家利益免受損失。�

2.在對外經貿政策上,進一步下放進出口經營權。對從事加工貿易的生產企業放開加工貿易經營權。�

3.將加工貿易的發展納入國家產業政策的范疇,以確定是否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有利於國內經濟和產業發展。對符合條件的,頒發批准證書,准予加工。加快制訂各類加工產品的耗料標准,並根據生產工藝和技術的改進適時進行調整。�

4.加強各職能部門間的協調,提高服務效率。在積極貫徹國家有關加工貿易的各項法律、政策、規章制度的前提下,進一步簡化手續,提高效率,增加透明度,為守法經營者提供最大限度的便利,促進加工貿易的正常發展。�

(九)積極推進我國境外加工貿易的發展�

境外加工貿易是適應經濟全球化、擴大出口的一種經濟貿易方式,是我國海外投資的組成部分。與我國的一般貿易相比較,境外加工貿易的社會效益更大。它不僅真正實現了擴大商品出口的目的,而且還帶動了技術、勞務以及服務貿易的出口。通過境外加工貿易,可以繞過國外貿易壁壘,增強我國產品的競爭能力,擴大銷售。�

1.結合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國有企業改革,制定我國開展境外加工貿易的行業政策。對於各類行業開展境外加工貿易的規劃,要有計劃,有步驟,分期分批地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我國的成熟產業和多餘生產力,擴大我國成套設備和原材料的出口。�

2.建議對我方做為境外加工生產自用的機械設備、器材的出口,實行不征不退政策;為鼓勵擴大生產規模,允許對境外加工貿易企業免徵所得稅,將其3年內所獲利潤充實資本金。

3.加快國有商業銀行改革,拓寬服務領域,在保證國有資本安全的情況下,按市場經濟的規則為我國境外加工貿易企業提供優質的服務。為了解決我國境外加工貿易在資金短缺方面的問題,可以考慮在監管條件成熟的情況下,讓我國境外加工貿易企業在海外發行股票,籌集資金。�

4.研究建立境外投資風險保障機制,充分發揮保險政策對境外加工貿易促進作用。研究建立境外投資風險保障機制,為包括境外加工貿易項目在內的境外投資提供風險保障。在風險抵押方面,盡快出台相應的政策,建立有效的風險評估、財產評估體系,規范抵押制度,為我國境外加工貿易企業創造良好的經營環境。�

5.簡化境外加工貿易業務的審批程序。建議對境外加工貿易企業的審批進行適當調整。對個體經營企業或者合資企業進行境外加工貿易,可實行登記制;對部分國有企業,可根據企業的具體情況區別對待,對那些經營管理不善的國有企業不能到境外從事加工貿易。�

6.加強商會、行業協會的協調和服務。充分發揮我國進出口商會、行業協會作用,對我國開展境外加工貿易的企業、行業進行協調。同時為企業提供各種信息服務。�

7.加強監管,防止國有資產流失。要建立健全境外國有資產的保障和責任法規,理順國內企業和境外企業的關系,並加快海關、稅收、外匯管理等相關法規的建設,使我國的境外投資達到為國內經濟建設服務的目的。

⑶ 求國際經濟與貿易本科畢業論文題目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畢業論文選題1. 技術性貿易壁壘的種類及影響述評2. 論綠色壁壘對我國出口(可分別選擇一個行業)的影響及對策3. 中國紡織品出口國際競爭力研究4. 中國出口商品頻遭國外反傾銷調查的原因及對策5. 外國對華直接投資與中國製造業產品國際競爭力6. 國際技術標準的競爭戰略研究7. 世界經濟一體化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影響 8. 中國企業頻遭跨國公司知識產權訴訟的原因及對策9. 貿易保護的種類及影響述評10. 國際技術標准中的專利權濫用問題研究11. 淺論我國出口企業如何應對反傾銷制裁12. 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現狀及發展探析 13. 傾銷與反傾銷問題的研究述評14. 國際技術標准中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研究15. 技術性貿易壁壘的研究現狀綜述16. 綠色壁壘的研究現狀綜述17. 美國對華反傾銷的影響及對策18. 淺析經濟危機背景下中國面臨的新貿易保護主義19. 新貿易保護主義對中國製造業出口的影響及對策20. 新貿易保護主義背後的宏觀原因分析21. 「兩反一保」措施對中國出口結構的影響及對策 22. 服務貿易進口的技術效應分析23. 現代服務業與先進製造業的互動發展研究24. 我國高技術出口貿易的競爭力研究25. 文化創意產業的區域集聚效應分析26. 我國文化服務貿易的競爭力分析27. FDI技術溢出與我國企業自主創新研究28. 低碳經濟背景下我國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29. 服務貿易發展對我國產業結構優化的影響30. 承接國際服務外包的技術溢出效應分析31. 服務外包的知識產權保護32. 後危機時代我國的出口策略33. 後危機時代我國出口的障礙因素分析34. 金融危機背景下的貿易保護主義及我國的對策35. 綠色壁壘對我國農產品出口的影響分析36. 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我國出口的影響分析37. 美國金融危機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38. 商務談判僵局形成原因分析及其應對策略39. 雙贏談判實例分析40. 商務談判中語言運用的技巧分析41. 我國**行業的國際競爭力分析42. 我國資源類企業海外並購研究43. 外商直接投資與二氧化碳排放的相關性研究44. 外商直接投資、經濟增長與二氧化碳排放45. 山東省產業結構、外部FDI與低碳經濟協同發展問題研究46. 環境規制與FDI47. 環境規制與出口貿易48. **產業集群發展研究49. 我國**行業加工貿易模式研究50. **國對華反傾銷的驅動因素分析51. 中國**產品貿易發展現狀、形勢與展望52. 外資對我國地區技術創新影響的差異性分析53. 我國**品的國際競爭力及影響因素分析54. 環渤海經濟圈經濟增長方式與外資利用效應研究55. 長三角經濟增長方式與外資利用效應研究
希望你能滿意

⑷ 求助 畢業論文關於加工貿易與第三方物流 求思路

長期以來,我國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的出口加工貿易在國際分工中處於從
屬和被動的地位,極易陷入比較優勢陷阱,因此,應當加快我國加工貿易產業結
構調整與產業轉移,不斷提升我國出口商品結構。
(一)財政政策
建立加工貿易向中西部轉移專項促進基金在理論上是可行的。從實際操作
看,該基金並不是由中央完全負擔,而是由中央和地方共同出錢,採取「中央拿
大頭,地方出小頭」的方式,對中央來說,節省了開支;對地方來說,隨著加工
貿易轉移產生的波及效應的擴大,亦可獲得多方面的經濟實惠,其出資只是暫時
墊付了部分「成本」。在該措施的實行過程中,由於利用該基金及時對相關部門
進行利益補貼,使得「加工貿易運輸綠色通道」等促進加工貿易向中西部轉移的
一系列方案不會損害地方及相關利益部門的收益,從而該措施在實際中是切實可
行的。
(二)稅收政策
對部分機電產品實行區別於其他機電類產品的出口退稅稅率,其目的是鼓勵
這些產品的出口,從全國范圍看,為了保護和鼓勵一些產品的出口,對其實行差
別稅率也是通行的做法。要加快加工貿易由東部沿海地區向中西部地區的轉移,
有必要對中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實行差別稅率。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對加工貿易的
規模轉移產生足夠的吸引力,順利實現產業梯度轉移。盡管這一建議可能與中央
統一稅制的初衷相違背,但為了中西部不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而在稅收上給予
照顧,這對實現東部與中西部共同發展,創建和諧社會是有益的。
需要指出:實行差別稅率,給予中西部地區的加工貿易企業更高的優惠及出
口退稅,也許會降低部分東部地區的投資吸引力,但國家可以通過設置行業限定
目錄的辦法,僅對於那些不希望東部繼續發展的高能耗,低附加值的加工企業向
西部轉移時給予這種稅率優惠,從而真正實現將上述企業從東部「擠出來」,發 展西部,平衡國家整體發展的目標。這樣就可以將對東部地區的影響降低到最低
限度。
(三)融資政策
中西部地區承接、發展加工貿易存在巨大的資金缺口。基於國際資本急於在
全球范圍尋找投資機會和盈利空間的現實,可以利用我國中西部地區所具有的自
然資源優勢、地價優勢、勞動力成本優勢和產業基礎優勢,通過放寬、完善商業
融資政策,加快加工貿易融資的市場化進程。國家應加快取消對國外商業金融資
本、風險投資機構到中西部地區開展人民幣業務、保險業務、信貸業務的限制,
以便為中西部加工貿易企業提供更好的商業融資服務。同時,要充分發揮各類投
資公司的作用,通過綜合信託貸款、銀行貸款等方式,加大貸款力度。
(四)產業政策
隨著加工貿易產業的發展,投資者對投資環境的關注轉向全面的產業配套能
力,任何一個富有活力和競爭力的企業和產業都不可能孤立的發展,在發達的優
勢產業背後必定有發達完善的產業配套體系支撐。同時某產業的發展還可以加強
對當地產業的輻射、帶動作用,延長產業鏈,積極促進產業的本地化。
具體政策建議有:首先,提高東部發達地區能源指向型加工貿易產業發展的
平均成本;其次,利用西部地區的資源優勢和勞動力成本優勢,發展能源指向型
加工貿易;最後,根據西部不同地區的具體情況,選擇建立龍頭產業。上述政策
綜合作用,既有利於緩解東部地區要素供給短缺的約束,又有利於東部地區加快
產業更替,實現產業結構升級。既符合東部地區產業轉型或升級的需要,又符合
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需要,有利於發揮雙方的優勢,對雙方的經濟發展都
是有益的。
(五)引資政策
企業的跨區投資是加工貿易從東部向中西部轉移的載體,而由於區位比較
優勢,東部擁有發展加工貿易的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加工貿易由東部向中西部
轉移主要針對的就應該是增量的轉移。產業轉移必須要有足夠的資金支持,可長
期以來,資金的「瓶頸效應」是困擾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普遍問題,就目前來講,
加工貿易依然以外商投資為主,可近年來西部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額僅佔全國
的 3%-4 %左右。現在中西部地區要承接加工貿易轉移,如何吸引並有效利用
資金尤其是外資,就成為擺在中西部地區面前的一個十分重要、十分緊迫的課題,
這就需要我們強化引資政策,
具體政策建議如下:首先,應加大國外優惠貸款向中西部的投放比重;其次,
鼓勵投資主體多元化;最後,積極建設高效廉潔的政務環境,為引資掃清障礙。
(六)對外加工貿易園區政策:
由於中西部地區加工貿易起步晚、發展慢,遠遠落後於東部地區,中西部省
份的財政狀況和企業的競爭實力也處於劣勢。因此相對於東部而言,要促進中西
部地區加工貿易和出口加工區的快速發展,西部地區對國家優惠政策的依賴性更
強。為促進和支持中西部地區加快經濟發展,有效發揮中西部地區的綜合優勢,
建議國家對中西部地區的加工貿易出口和加工貿易園區建設給予更多的政策鼓
勵和支持。
具體政策建議如下:首先,國內企業入區投資;其次,適當提高加工貿易內
銷比例;最後,引進或構建 「第三方物流」體系。
總之,要改變中美貿易逆差現狀,縮小巨額中美貿易逆差,必須抓住全球經
濟一體化的契機,優先提高加工貿易產業的質量,將其與我國產構的調整與升級緊密聯系,融為一體。只有這樣,中美貿易逆差才不至於不斷擴
大,中美貿易才能在合作與摩擦中不斷發展下去。

⑸ 畢業論文:我國加工貿易現狀與發展問題研究

中國貿易前景、結構及匯率機制

內容提要:盡快使中國有發展中的貿易大國提升到發展中貿易強國,這是中國入世以後,21世紀前十年經濟發展新戰略的核心。在本世紀前五年裡,中國進出口一路高歌猛進,而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針對我國產品的貿易壁壘不斷加強。
我國能否順利實現貿易強國的戰略? 本文將從當前貿易現狀出發,對中國貿易結構演變趨勢和匯率機制調整趨勢進行分析,得出中國在未來五至十年裡頭,將成為世界發展中的貿易強國的結論。
關鍵詞:貿易結構 動態比較優勢 高新技術產品 匯率機制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貿易額從1978年的206億美元增長到2002年的6207.9億美元,在世界貿易中的排名由第32位上升到第五位。對外貿易平均每年增長率超過國民經濟增長速度,預計2003年我國進出口總額超過8000億美元,將取代英國成為世界第四大貿易國,我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貿易大國。但是我國還不是貿易強國。那麼下一階段就是我國從貿易大國走向貿易強國的征程。盡快使中國有發展中的貿易大國提升到發展中貿易強國,這是中國入世以後,21世紀前十年經濟發展新戰略的核心。那麼,在未來的五至十年裡,中國能否完成這一歷史性的轉變呢?
二、從貿易大國走向貿易強國
(一)名副其實的貿易大國
近20多年來中國出口以比GDP增長率平均高出一倍的速度發展,中國出口商品佔世界市場的份額已經從1978年的0.75%上升2002年的5.1%,中國在世界出口大國中的排名相應地從1978年的第32位上升2002年的第5位;出口佔中國GDP的比重從1997年的20.3%上升到2002年的26.6%。出口商品結構也有了顯著改善:初級產品與工業製成品的比例已經從1990年的25.2∶74.8變為2002年的9∶91,其中,高技術產品出口比例從20.18%上升到34%。這表明我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地貿易大國。
(二)走向貿易強國的差距
我國已發展成為一個對外經貿大國,但是還算不上一個對外經貿強國。在新的世紀里,我國的目標應當是從一個對外經貿大國發展成為對外經貿強國。但與世界貿易強國相比,現時還有許多差距。主要表現在中國出口產品和服務貿易競爭優勢不大,加工貿易佔半壁江山,造成貿易條件不利,中國必須提高外貿競爭力,而加快調整和優化出口商品結構,改善產業結構和貿易結構則是重要一環。
我國出口高速增長的主力軍是外資企業,外資企業對我國出口的大幅度攀升和結構的改善已經起著主導作用,外資企業出口佔全國出口總額的比重由1997年的41%上升到2002年的52.2%,同期,外資企業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所佔比重由70%上升到85%。外資企業對我國出口增量的貢獻度已經由「九五」期間的47%上升到2001年的81.7%,加工貿易出口占出口總額的比例已經從1994年的47%上升到了2002年55.3%,加工貿易在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中所佔的比例更高達88.6%,2003年上半年中國高新技術出口總額中加工貿易出口佔到了89.5%。這與世界貿易強國一般貿易出口比重大於加工貿易出口的情況大相徑庭,表明我國本土企業的出口能力及其增長潛力還遠沒有得到發揮。
我國貿易結構不發達,國際競爭力需要大力提高。國際經驗表明,一個國家的貿易結構將發生有以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進口資本密集型產品為主向以出口資本密集型產品和服務產品為主、進口勞動密集型為主的轉變。而一國欲從國際競爭中獲得更大的利益,就應使本國具有高附加值的產業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
我國出口商品中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高的產品所佔比重偏低在結構上,我國出口商品中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產品的比重偏低。目前,在我國的出口結構中,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比重較高,而資本密集型產品(如機械及運輸設備)的比重比較低;在進口結構中,勞動密集型產品比較低,資本密集型產品的比重較高。這說明我國的貿易結構還處於不發達階段。另外,從產業的貿易依存度來看,我國貿易結構也處於不發達階段。一般來說,貿易結構越發達,資本密集型產品越具有國際競爭力。目前,由於加工貿易已佔我國對外貿易的較大比重,總量層次上的貿易結構難以反映我國的國際競爭力,而一般貿易進口結構和一般貿易結構出口結構能更好地反映貿易結構的發達程度和國際競爭力的高低。
(三)走向強國的主要制約因素。近年來,國際貿易保護主義進一步抬頭,保護手法更加隱蔽,主要出口市場針對我國產品的貿易壁壘不斷加強,針對我國出口商品的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案件不斷,上述因素均加大了我國開拓國際市場的難度。國外技術貿易壁壘將進一步限制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技術壁壘作為一種外源性的貿易限制措施,正成為越來越多的國家頻繁限制中國產品出口、保護本國產業的武器。技術貿易壁壘對我國出口企業造成了減少國際市場份額、市區貿易機會、退出貿易市場、損害企業信譽等不利影響,對我國出口帶來長期的負面影響。中國自1996年以來已成為世界上出口產品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特別是近幾年來,中國產品遭遇反傾銷幾乎涉及所有出口產品類別。2001年,中國遭遇反傾銷立案調查數占當年全球案件的15%,2002年則上升至17%,被採取最終反傾銷措施的案件為36起,列全球首位。據不完全統計,2003年前三季度,包括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對中國產品提出的反傾銷保障措施立案超過了42宗,涉及金額超過10.7億美元,貿易專家還預測,依此形勢下去,我國貿易糾紛將隨之達到高峰。
國際市場競爭激烈,而我國低附加值產品獨特性低,抗危機能力差,出口商品競爭力不強,關鍵時刻難以起到穩定出口的作用。我國的勞動密集型出口產品是建立在低勞動力成本基礎上的,這些產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成本低,市場容易進入。從而也很容易引起投資過剩,投資過剩又導致生產能力過剩,生產能力過剩最後導致供給過剩,供給過剩就必然會出現惡性競爭。無序競爭最終的結果就是遭遇反傾銷起訴或保障措施。
(四)從貿易大國走向貿易強國需要長期的貿易動力轉換。
實現貿易持續增長的關鍵是貿易動力的轉換。貿易動力的轉換來自產業結構的轉換,這種結構轉換是由產業結構、國內需求結構與貿易結構良性互動而形成的。中國目前的貿易增長動力是建立在勞動力基礎上的比較優勢,貿易結構的主導是勞動密集型產品。貿易條件隨貿易數量增長而惡化,它是由於貿易增長動力沒有隨貿易增長階段變化相應轉換造成的,這說明低價勞動力優勢的潛力已不足,也進一步說明比較優勢面臨著向高級化轉換的需要。如何將現有的比較優勢轉變為長遠的競爭優勢,則是我國產業結構調整中的最根本最嚴重的問題。
要實現我從一個貿易大國走向一個貿易強國的目標,增加我國在對外經濟交往中獲得的動態利益。關鍵所在是強化中國現有外貿出口比較優勢的同時,培育具有潛在競爭優勢的高科技產業,並以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在開放競爭中實現中國貿易結構的第二次轉換。

三、中國貿易結構變化趨勢分析一、影響我國貿易結構轉換的環境因素(一)世界經濟結構也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為我國分享全球技術進步和全球帶來的效率提高提供了機遇。國對外貿易結構優化升級將受到正反兩個方面的影響。一是由於國內以信息技術產業為先導的產業結構高度化發展,以及高科技領域外商的投資帶動,機電產品的出口競爭力將持續提高,並成為出口增長的增長點。外商投資的重點由過去的一般製造業發展到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和高新技術產業。特別是近兩年來外商投資於集成電路、計算機、信息產品等高技術項目明顯增加,不僅提高了我國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也是我國改造、培育和壯大一批支柱、優勢產業,從整體上增強了我國的出口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另一方面,從國內的產業結構調整來看,在世貿組織的框架下進行結構調整,也就意味著進一步加大現有的比較優勢的發揮,我國產業結構可能出現一個「低度化「的調整階段。我國現有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將會又一個更大的發展,而技術密集型產業將受到更大的競爭壓力。這有利於解決就業問題,但是也可能會重新提升傳統商品的比重,從長遠來看,並不符合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目標。如何將現有的比較由是轉變為長遠的競爭優勢,則是我國產業結構調整中的最根本最嚴重的問題。(二)外貿體制改革促進了外貿經營主體的多元化。中國認真履行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開放領域繼續擴大,法律法規體系和投資環境不斷改善,增強了外商對華投資信心,外商投資持續增加,投資貿易互動作用進一步增強。同時,隨著中國外貿經營權的加速放開,激活了各類市場經營主體,特別是民營企業進出口的活力進一步得到釋放,進出口自主增長的能力明顯增強。二、貿易結構發展現狀(一)總體發展情況。我國外貿出口實現兩次跨越:一是上世紀80年代初擺脫了以資源為主的出口結構,進入了一個以勞動密集型製成品出口為主導的時期,我國外貿出口實現了500億美元的第一個台階。95年外貿出口結構出現了一個決定性的變化,機電產品出口首次超過紡織品服裝產品成為最大類出口產品。兼具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雙重特性的機電產品出口異軍突起,使我國2002年外貿出口邁上了3000億美元的台階,2002年,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首次超過紡織品達到677.07億美元。我國外貿出口進入到機電產品拉動全國外貿出口,高新技術出口拉動機電產品出口快速增長的新階段。(二)高新技術出口發展情況。隨著世界貿易全球化的迅猛發展,高新技術產品成為世界貿易的新生力量,高新技術產業水平的高低已成為衡量一國國際競爭力強弱的標志。中國入世後,以科技興貿為戰略,進一步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促進出口商品結構的第二次調整,用高新技術佔領國際市場,從而帶動中國21世紀的經濟騰飛。隨著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和進口額的持續高速增長,高新技術產品在我國對外貿易中的地位不斷提高,我國對外貿易結構已經得到較大改善。2002年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商品和工業製成品出口的比重雙雙首次突破1/5,分別達到20.8%和22.8%。10年前1992年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在工業製成品中的比重只有5.9%,10年提高了近17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已經成為帶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與此同時,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創造了對高新技術產品的巨大市場需求。近年來,隨著科技興貿計劃的實施,我國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貿易快速增長,高新技術產品在我國商品進出口中的地位不斷提高。在全球高新技術產業出口增長乏力、高技術產業發展普遍不景氣的環境下,我國高新技術出口依然保持高速增長態勢,成為全球關注的亮點。在連續10多年高速增長、且出口基數接近500億美元的情況下繼續增長了近5成,顯示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已進入鼎盛的發展時期。「十五」計劃實施的頭兩年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速,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累計突破已1000億美元,達到1143.17億美元,超過了整個「九五」期間的1109.60億美元,是「八五」期間的4倍。與1992年相比,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10年翻了4番,年均遞增32.7%,是同期GDP增長率的3倍多。2003年,技術含量較高的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一直是拉動中國對外貿易快速增長的主要商品。前三季度,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分別為1564.4億美元和733.3億美元,增長41.4%和58.2%,增量分別佔全國總出口增量的61.0%和35.9%。表-1 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對外貿易額占商品和工業製成品出口對外貿易額的比重(1992~2002)單位:%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占商品 4.7 5.1 5.2 6.8 8.4 8.9 11.0 12.7 14.9 17.5 20.8
占工業製成品 5.9 6.2 6.3 7.9 9.8 10.3 12.4 14.1 16.6 19.4 22.8
三、貿易結構預測分析根據我國貿易結構發展的趨勢分析,可以預測未來幾年裡,中國將從一個貿易大國發展成為發展中貿易強國。到2010年,我國商品進出口結構和效益進一步改善,出口商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價值顯著提高;服務貿易實現較快增長,重點服務產業國際競爭力有明顯增強;利用外資領域進一步擴大,項目技術水平和規模有新的提高,結構和區域分布趨於合理;對外投資穩步擴展,境外資源開發利用和加工貿易形成一定規模;經常項目收支實現大體平衡,國家外匯儲備和主要外債指標保持在合理水平上。主要產業和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企業通過參與國際競爭將實現較快的技術進步和較好的經濟效益,人民幣匯率的穩定將獲得更加堅實的基礎,國家的綜合國力進一步增強。同時,我國開放型經濟格局將基本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國際規則要求的外經貿管理體制逐步走向完善。對外經濟貿易將更好地發揮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 電子信息產品作為高新技術的一部分成為拉動我國外貿增長的主要動力。在促進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方面:在我國優勢領域培育一批國際競爭力強、附加值高、出口規模較大的高新技術出口產品和企業,使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以每年高於20%的速度增長,到2010年可望達到1200億美元,在全國出口總額中達到30%,初步完成我國出口商品結構由以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產品為主向高新技術產品為主的轉變。四、人民幣匯率機制人民幣匯率的穩定和形成機制是影響中國對外貿易前景的至關重要的因素。日元升值的歷史教訓從實踐說明了一個問題,匯率將是影響中國貿易發展的長期因素。人民幣升值會對中國的優勢產業產生嚴重的損害。從國際分工格局來看,相對於發達國家以研究和服務業為主,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是以製造業為主的,這種貿易結構極易受到匯率水平變動的影響。相對於發達國家以資本技術優勢參與國際分工,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是以勞動力成本為優勢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產品檔次不高,附加值低,如果人民幣升值,出口商生產成本和勞動力成本相應提高。在國際市場價格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出口利潤的下降嚴重影響出口的增加。1、匯率機制對貿易的影響。匯率政策是實現一國經濟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同時達到的重要工具,匯率已成為調節國際經濟競爭關系最直接、有效地的手段。一國完全可以利用匯率波動影響的分析結論,主動地選擇匯率水平的偏差(即低估或高估本幣)來調整國際貨幣關系,創造一個有利經濟發展環境。我國應該更多地將匯率作為調節進出口的工具。一般來說,本幣的低估所反映的外幣實際購買力的增加,一方面導致外國產品價格相對昂貴,有損外國貿易,外國經常帳戶收支狀況惡化,但另一方面,它也有益於外國對外的金融和直接投資,外國投資收益增加。本幣低估將使外國的貿易條件(貿易條件=單位出口產品價格變動率/單位進口產品價格變動率)得到改善,這意味著外國出口一單位商品可換取更多的進口商品,外國的資源利用更加優化。長期來看,這將促進外國的經濟增長。本幣的低估使得外幣的實際購買力相對增加,這將鼓勵外國的對外直接投資。隨著對外直接投資的進行,以資本、技術為代表的外國生產力將轉移到本國,外國將遭遇一定程度的「產業空洞」,其結果是外國的就業下降、GDP下降。但同時,外國對外投資增加、投資凈收益增加,從而GNP增加。此外,大量外資企業隨著外國對外直接投資的開展而在本國建立,它們的產品返銷將進一步惡化外國的貿易狀況。而資本貨幣高估一點好。而對於每個國家來說,其貨幣匯率水平的確定主要取決於貨幣在對外經濟關系中主要起的是貿易作用還是投資作用。美國有發達的資本市場吸引著世界的資本,投資在其對外經濟關系中作用顯著,美元更是「資本貨幣」,因此美國就支持「強勢美元政策」。而日本缺乏發達的金融市場,資本輸出能力不強,貿易在其對外經濟關系中一直起著重要作用,日元更傾向是貿易貨幣,因此日本就極力抵制日元升值。
隨著經濟的發展,一國對外經濟聯系將從更多的採用貿易方式向更多的採用投資方式轉化,從簡單的商品交換發展到資本、技術等核心生產要素的轉移,這就需要其幣值水平從較低轉向較高。2、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的必然性。人民幣匯率長期保持穩定,從理論和實踐來看,都是缺乏基礎和不現實的,應該改變外匯管理政策的主導思想,使匯率能更真實地反映市場供求發揮市場機制的調控作用。而實際浮動匯率地基礎是經常賬戶、資本和金融賬戶管理的開放。從中長期來看,人民幣盯住美元是不可取地,他只會使人民幣成為美元高度可信賴的替代品,不利於人民幣的區域化和國際化。在金融全球化不斷深化的大背景下,如果我國繼續維持這種制度安排,不僅面臨著運行成本和風險遞增的約束,而且還將使貨幣政策的有效性不斷降低。毫無疑問,隨著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對外開放進程進一步加快,這些問題和矛盾將日益突出,成為影響我國金融安全的重要因素。由於我國現行匯率制度事實上是人民幣與美元掛鉤的固定匯率制度,盡管這種制度安排基本上是適應當前中國經濟的發展階段,對促進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不可否認,這種匯率制度安排也存在著許多缺陷,如匯率的形成機制缺失、匯率缺乏靈活性或彈性、匯率的調整缺乏准確依據等等。因此,現行人民幣匯率制度必須改革,重新選擇匯率制度已是大勢所趨。3、中國匯率機制的選擇。人民幣匯率制度的改革方向可分為長遠目標與近期目標。從長遠來看,人民幣匯率制度的改革方向是增加匯率的彈性和靈活性,擴大匯率的浮動區間;但是,從近期來說,人民幣匯率在消除升值壓力和預期後,應擴大浮動區間,逐步取消結售匯制度,並將形成機制從盯住美元轉向盯住一攬子貨幣。人民幣匯率擴大浮動空間不僅可以克服一次性升值的各種風險和弊端,也可以更好地反映多變的市場狀況和經濟環境的變化。
銀行結售匯的強制性與銀行間外匯市場的封閉性是導致人民幣匯率的形成機制缺失的重要原因,使人民幣匯率難以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市場匯率。因此,應將目前國內企業的強制結售匯制逐漸過渡到意願結匯制,使整個外匯供求有效地出清價格,使價格也能靈活地引導和調節供求。實行經常項目可兌換後,基本實現經常項目的意願售匯,資本項目的意願售匯還需要根據資本項目開放的進程逐步改進。
在市場供求基礎上,人民幣匯率調控目標可由釘住美元轉為釘住一攬子貨幣。包括美元、日元和歐元三種貨幣,可根據貿易情況選擇適當權數。採取釘住一攬子貨幣的方式,有助於淡化市場對美元兌人民幣匯率的關注程度,穩定我國對美元區、歐元區和日元區的貿易條件。當市場供求關系與貨幣計算出的目標匯率有差異時,甚至方向不一致時,必須以市場供求關系為基礎進行調整。

⑹ 畢業論文-國際經濟貿易專業。題目「對大連加工貿易發展的研究」,論文大綱寫什麼內容怎麼寫

(僅供參考,不接受追問)
一、大連加工貿易狀況(近5年的進出口數據、獲得利潤、創匯額等)
二、加工貿易理論支持(國際貿易理論中的要素稟賦以及在大連的發展中的可持續性)
三、最好用些數據驗證理論的正確性或者實證研究

⑺ 我正在為一篇畢業論文的提綱糾結,,,,論文題目是廣東省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的策略

我為身邊的雜事攪擾得心煩意亂。晚上熄燈後躺在床上,於胡思亂想之中無論如何也無法熟睡。忽而我在朦朧中被一陣異香驚醒,睜開眼睛,竟看見床前飄著一朵金黃的菊花,雖在黑暗中,它的鮮艷的色彩也無法被掩飾。那細長的花瓣錯落有致的捲曲著,一塵不染的,讓人在面對著這「花之隱逸者」時,也頓生心曠神怡之感。我方知那讓我驚醒的異香,乃是來源於它了。那香氣並不濃烈,宛如懸在空中的一縷絲絛,若隱若現的,使你疑心它本是來自於仙境。我只覺得那花朵連同它的氣味已經融入了我的靈魂,我幾乎要入定了……
忽然,它開始慢慢的飄走了,而我也情不自禁的隨它而去。我不知它要帶我飄向何方,只覺得樹木,樓房,校園,街道……那黑暗中的萬物連同幾點未熄的燈火都漸漸離我遠去。慢慢的,它們又都融化了,彼此混雜在一起,如一片黑色的河水,時而緩緩的流淌,時而劇烈的翻騰,突然這一切卻又凝固了,就像一張被胡亂潑滿了墨汁的畫布一樣。
不知過了多久,終於連那夜幕也離我而去了。我的眼前是一處幽靜的村舍,一圈籬笆圍出了寬敞的院落,幾間草屋在院子中間佇立著,房前屋後栽植的樹木蓊蓊鬱郁的,為這院子平添了許多生氣。時候大概是初秋,種在籬邊的菊花尚未開放,不過幾株性急的已經長出了骨朵兒。往遠處望去,可以隱約的看見連綿的群山的影子。
我推開柴門,走入院中,這才看見屋前樹下的石桌旁坐著一位老人,他端著杯子,正在那兒安詳的獨飲——我不知道他是在品茶還是酌酒。不意間那熟悉的詩句在我的腦海里浮現了出來:「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我禁不住小聲說了出來:「啊,陶淵明先生!」老人抬起頭,看見了我。我有些後悔自己的冒失,心裡思忖著如果他問我是誰,是怎麼來到這里的,我該如何回答。可他只是微微笑了一下,說道:「你好啊,年輕人。」接著便問:「你覺得我住的這地方怎麼樣 ?」
「真是太美了!」我回答,「這里遠離塵世的喧囂,人與自然和諧的融為一體,住在這兒能讓人把一切煩擾都忘得一干二凈……」
「那隻是你現在看到的,」他輕輕搖了搖頭,說,「你還記得錢鍾書先生是如何借用西方人評論他們的牧歌的話來評價中國的田園詩人的嗎?」
「記得記得。他說西洋文學里的牧歌老是形容草多麼又嫩又軟,羊多麼既肥且馴,牧童牧女怎樣在塵世的凈土裡談情說愛,於是有人說這種詩里漏掉了一件東西——狼。而中國傳統的田園詩也常常遺漏了一樣東西——狗,地保公差這一類統治者的走狗以及他們所代表的剝削和壓迫農民的制度。」
「是啊。後人從我的文字中看到的,絕不是我的生活的全部。棄官歸隱雖然讓我遠離了官場的污濁,但因此我也不得不忍受貪官酷吏們的橫征暴斂。當那些官差在村子中叫囂隳突的時候,你跟本沒有辦法躲避他們。唯一值得慶幸的,只是自己不必再與此等人同流合污而已。而且,生活中的煩惱還不只這些。我雖不願作官,可畢竟是個文人,於種田還是外行。如果遇上年景不好,一年的收成都不一定能填飽肚子。『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呵呵,現實可絕非詩里寫的那麼輕松啊。還有更糟的呢:自從歸隱以後,我的家裡已經著了三次火,遇到這樣的事情,誰還能夠平心靜氣?」
「唉,剛到這里的時候,我還以為來到了您筆下的桃花源呢。」我憮然,「看來世外桃源終於不過是個烏托邦罷了。」
「不,你錯了,年輕人。我問你:假如沒有那些煩惱,你是否願意過這樣的生活呢?」
我沒有料到他會問我這樣的問題,沉思良久,才答道:「我倒是願意,只是我不能。我還要找工作,還要准備考試,還要拿學位……」
「哈哈哈……」他笑了起來,「這就是了。其實,無論你身在何處,都無法逃避世俗的羈勒,除非你能不食人間煙火。所以,桃花源不是世上的一處地方,而是你心中的一種意境。」我聽得一臉茫然,他接著說:「桃花源其實就在你的心裡,當紛繁蕪雜的世事讓你的靈魂無法安寧的時候,你自然會想到它。那裡沒有爭名逐利,沒有爾虞我詐,也沒有人間世的那許多欲求。那裡是一處寧靜的港灣,當你的心靈之帆經歷過一番驚濤駭浪之後,一定會停泊在那裡。只要你在心中為自己保留這樣一處桃花源,無論你在生活中遇見什麼煩惱,你的靈魂都能找到它的歸宿。守住心中的桃花源,你便不會迷失自己。記住:桃花源,就在你的心裡……」
心中的桃花源,心中的桃花源……
我躺在自己的床上,沒有了村舍,也沒有了那菊花。
心中的桃花源啊,我如何才能找到你?
心中的桃花源,你竟比那現實中的桃花源更其縹緲……

⑻ 我是國際貿易專業的,要寫畢業論文,我想寫「某一地區的對外加工貿易」這個方向,那我應該找哪些方面的資

國際經濟與貿易畢業論文 廣東省服務外包產業競爭力研究.doc 這個可以嗎

⑼ 我的專業是國際經濟與貿易,畢業論文的題目是安徽加工貿易的現狀與前景

近年來,衡陽市積極實施開放帶動戰略,主動承接產業轉移,吸引了各地外商及沿海發達城市一批企業來衡投資興業。最近兩年共引進外商投資企業185家,引進到位資金5.5億美元;引進東南沿海內資企業200家,引進資金250億元。其中從事加工貿易企業143家,從事加工貿易職工4萬多人,年銷售收入130億元。2007年,有進出口業績的16家加工貿易企業銷售收入55億元,進出口總額1727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60. 8%。衡陽市承接產業轉移發展加工貿易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1、產業轉移的投資區域相對集中。港澳台是外資的主要投資源,佔全市外資企業項目的85%;江浙滬閩及廣東沿海成為內資的主要投資源,佔全市內資總量的80%。
2、產業轉移的投資行業趨向多元。由原來的單一加工製造型向環保能源、污水處理、交通運輸、現代物流、電子軟體及醫療衛生等行業多元化發展。但製造業仍佔主導地位,所佔比重約80%。
3、產業轉移的重點項目逐步增多。引進投資總額在1000萬美元以上的外商投資企業10個,其中產業轉移的大型項目有香港建滔集團投資興建10萬噸氯氟乙烯和10萬噸燒鹼項目,澳門新中源集團投資3億元建立全市最大的陶瓷基地,世界500強帝斯曼中國控股有限公司(瑞士)投資興建的生物製品項目。
4、產業轉移的承接平台基本成型。省政府和深圳市政府支持設立衡陽(深圳)工業園,深圳中航集團注資2億元興建中航工業園,專門承接粵港澳產業內移項目。市高新開發區、白沙工業園、松木工業園以及各縣市區工業園區、產業集聚區也在抓緊建設,精心打造承接沿海產業轉移的平台。

為了承接產業轉移發展加工貿易,衡陽目前正在強化措施,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加快衡陽市的經濟發展:
1、理清發展思路,科學布局定位。科學規劃布局,選准主導產業。擬以深圳工業園為平台,確定3-5平方公里基地,作為加工貿易區;以京廣鐵路、京珠高速為主線,確定耒陽、衡東兩縣為重點承接縣,在全市形成「兩縣一基地」加工貿易集聚發展的格局。
2、加快園區建設,搭建發展平台。每個工業園區均劃出加工貿易區域,力爭引進一批帶動性強、關聯度大的龍頭企業,延伸產業和加工鏈條,吸引配套企業落戶園區,使園區成為加工貿易的主陣地。同時抓好園區基礎設施建設,並多渠道籌措資金,以最快速度建成一批廠房。深圳工業園已建成20-30萬平方米的標准廠房,重點承接縣市也擬建不低於10萬平方米標准廠房。
3、優化發展環境,提供優質服務。簡化審批程序,縮短審批時限;加強對承接產業轉移發展的加工貿易企業的資信評估;優先扶持和協助加工貿易企業辦理對外貿易經營者備案和投資企業審批手續;海關、商檢、銀行等相關部門加強合作,優化服務,提高辦事效率,協調解決企業在具體業務中的困難。
4、完善配套政策,落實支持措施。借鑒兄弟省市經驗,對加工貿易企業入駐衡陽實行1-3年休養生息政策,三年中,免除市本級的一切規費,稅收實行緩減政策;盡一切努力解決土地的供給及價格問題;堅持園區封閉運行的辦法,進入園區檢查實行審批制度。履行關於加工貿易發展的各項政策承諾,設立加工貿易企業發展基金,獎勵、鼓勵加工貿易企業的發展。

熱點內容
海洋大學體育系教授名單 發布:2024-11-07 00:59:43 瀏覽:798
北京大學醫學部教授歐陽 發布:2024-11-07 00:56:35 瀏覽:862
揚州大學考研網專業課歷年真題 發布:2024-11-07 00:41:07 瀏覽:526
考上大學後去當兵 發布:2024-11-07 00:33:52 瀏覽:241
武漢工程大學博士 發布:2024-11-07 00:23:38 瀏覽:525
東南大學在職研究生上課 發布:2024-11-07 00:16:28 瀏覽:705
南京理工大學考研容易嗎 發布:2024-11-07 00:16:17 瀏覽:697
暨南大學考研目錄2017 發布:2024-11-07 00:16:12 瀏覽:161
上海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營業時間 發布:2024-11-07 00:06:02 瀏覽:470
廣州大學研究生處網門戶 發布:2024-11-06 23:55:06 瀏覽: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