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類本科生畢業論文
❶ 求幾篇經濟類的學士畢業論文題目
你的會計專業論文准備往什麼方向寫,選題老師審核通過了沒,有沒有列個大綱讓老師看一下寫作方向?
老師有沒有和你說論文往哪個方向寫比較好?寫論文之前,一定要寫個大綱,這樣老師,好確定了框架,避免以後論文修改過程中出現大改的情況!!
學校的格式要求、寫作規范要注意,否則很可能發回來重新改,你要還有什麼不明白或不懂可以問我,希望你能夠順利畢業,邁向新的人生。
你想寫哪方面的
就在網路里搜一下關鍵詞
看看別人是如何命題的
然後縮小范圍,在和老師商量確定
選題意義和目的一般作為開題報告裡面的第一塊內容,是闡述你所研究的這個選題有沒有研究價值或者說討論價值的, 寫開題報告的目的,其實就是要請導師來評判我們這個選題有沒有研究價值、這個研究方法有沒有可能奏效、這個論證邏輯有沒有明顯缺陷.
寫意義的時候根據你的選題來決定形式
可以分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
也可以不細分,把目的和意義和在一起寫,總之突出你觀點的新穎和重要性即可
建議可以從這兩點來敘述,不過要根據自己的選題,不要生搬硬套:
1. (你的選題)是前人沒有研究過的,也就是說研究領域中一個新穎有意義的課題,被前人所忽略的
2. 前人有研究過,或者說闡述過但是沒有闡述論證的足夠全面,你加以豐滿,或者駁斥前人的觀點,
總之,意義和目的一定要敘述的清晰並且是有一定新意的
其次注意自己所使用的理論,你是用什麼理論證明你的觀點
也要敘述清楚,否則難以有說服力
在做文獻綜述和國內外研究水平的評價等等也要有翔實的根據
這樣才能襯托出你的選題的意義所在
❷ 求一個好寫的經濟類本科生畢業論文題目
不如寫綠色貿易壁壘抄相關的題目吧,我以前寫的畢業論文題目就是綠色貿易壁壘對我國紡織品出口的影響及對策研究。這個題目怎麼說呢,寫過的人是挺多的,但是好處就是你能找到的資料也很多。或者寫綠色貿易壁壘對農產品出口的影響也可以啊。
貿易壁壘是國貿專業最常用的一個話題了。
❸ 請問經濟類的什麼樣的本科畢業論文比較好寫容易通過的
中國需要什麼樣的傳媒經濟學--傳媒經濟學思考
傳媒經濟學成為近年研究熱點,今年5月,第七屆世界傳媒經濟學術會議在北京召開,大會共收到學術論文140多篇,共有30名國內學者宣讀了論文,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國內傳媒經濟學研究的總體水平。但是從這些論文看,國內傳媒經濟學研究還存在一些誤區,與國外同類研究相比,還有一定差距,這是學科發展的特定階段必然產生的現象。但我們必須認清現狀,明確傳媒經濟學的研究方向,以建成有本土特色的傳媒經濟學科體系。
需要應用研究,也需要基礎研究
傳媒經濟學的基礎理論研究與應用研究是傳媒經濟學賴以騰飛的兩翼,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科學史表明,一門學科生命力的大小,不僅取決於社會對這門學科的需要程度,還取決於這門學科基礎理論的扎實、深厚程度。傳媒經濟學一開始就是為了解決傳媒運作實際問題而產生、發展起來的,所以在應用領域取得了巨大成績。但另一方面,因此漸漸滋長了一種價值取向:傳媒經濟學研究要解決實際問題,要有經濟效益,進行應用研究才是正道,研究那些抽象理論有何用?於是,在當今傳媒經濟學研究中,出現了輕視基礎理論研究的傾向。
這種傳媒經濟學研究的功利傾向影響了傳媒經濟學科的成長,現階段的傳媒經濟學研究具有如下特點:一是實用主義———有不少成果乃是傳播經驗和教訓的總結;二是依附於其他學科(如經濟學、新聞學、傳播學、管理學、營銷學等等);三是由於各個學科的研究者對傳媒經濟進行多角度、多學科、多層面、多方法的考察,因而,關於傳媒經濟的內涵、外延、要素、功能,關於傳媒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目的、任務、方法、內容等問題上的見解,眾說紛紜,各執一詞,莫衷一是,「商榷」文章不斷。一些文章甚至不屑於進行此類劃分和定義,完全憑自己對傳媒經濟的常識性理解來展開研究,使得當前的傳媒經濟學研究出現了一定的混亂局面。
僅以傳媒經濟學的定義為例,就出現了許多紛爭。現在傳媒經濟學的研究者中除了原來研究傳播學的以外,還有許多是從其他學科轉過來的,各學科的研究者都試圖把傳媒經濟學朝著自己研究方向上靠。原先研究經濟學的學者認為:傳媒經濟學是運用經濟學的一些知識來回答新聞傳播領域的一些經濟現象,必須用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來研究傳媒問題;研究管理學的人認為:傳媒經濟學是關於傳媒業經營和管理問題的研究;傳播學研究出身的學者則認為:傳媒經濟學是研究媒介傳播過程中產生的經濟關系的學科。定義的紛爭加劇了「傳媒經濟學到底是什麼」的疑問。確實,它是什麼,至今還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
研究范圍難以確定,那麼傳媒經濟學是單單考察報刊、廣電、網路等媒體,還是包括印刷、造紙、采編、廣告、出版發行等支撐其發展的產業鏈上的各環節,抑或包括數字技術支撐、電信、網路、數字信號處理、傳輸技術等?是以媒體為研究主體,研究媒體在傳媒運作中所起的作用和獲得的成效,還是以受眾為研究主體,研究受眾在傳媒運作中獲得的利益和受到的影響?是研究單純的傳媒經濟活動,還是研究包括影響傳媒經濟活動的政策、法律、社會大背景?這些問題,現在都還沒有解決。
傳媒經濟學的歸屬也成了問題,一些人認為傳媒經濟學是新聞傳播學和經濟學的交叉學科。如趙化勇在《電視媒介經濟學》序言中提到:「電視媒介經營管理研究屬於新聞傳播學與經濟學交叉的產物。」另一些人則認為傳媒經濟學是個獨立的應用學科。這里又可分為很多觀點:
有認為傳媒經濟學是新聞傳播學下屬的應用學科的,如周鴻鐸教授:「傳媒經濟是應用傳播學的一門分支學科,它的研究對象是人們利用建立在高科技基礎上的、以傳播信息為主要任務的各種傳播媒介的傳播活動的投入與產出的比例關系,以及由它所引起的各類經濟活動及其運行規律。」有認為傳媒經濟學是經濟學下屬的應用學科,如金碚教授在《報業經濟學》提到:「報業經濟學是微觀經濟學和產業經濟學在報業領域的延伸。」也有人認為它應屬於管理學、營銷學等。無論是哪種劃分,似乎傳媒經濟學就是個大雜燴。
顯然,從這些紛爭中建立一門與各相關學科相區別的、有自己獨特而確定的研究對象、目的、任務、內容的傳媒經濟學是困難的。必須藉助基礎理論研究,對寓於各相關學科中的要素進行理性抽象,從而把與各相關要領相關學科混合、粘結在一起的概念、原理從這些概念、學科中剝離、獨立出來,在這個過程中,明確傳媒經濟學獨特的不與其他學科相混淆的研究對象、目的、任務、內容,並制訂出傳媒經濟學的發展戰略。
回溯到上個世紀80年代,當傳播學剛引進時也呈現出與今天的傳媒經濟學研究紛爭不斷的現象,這或許是一個新學科引進的必然過程。
當時也有一批學者發出呼籲,要重視傳播學基礎理論研究,僅僅關於新聞、傳播的定義就討論了很多年。檢索當時的論文,有關新聞定義、傳播功能、傳播模式、傳播效果研究的討論比比皆是。當然,大討論的結果是可喜的,至今,關於新聞學、傳播學基礎理論已基本定型,新聞學、傳播學都已走向成熟,形成了完備的學科體系。同樣,傳媒經濟學的引進也應實施這樣的重視基礎研究的思路,根扎得深了,才能枝葉繁茂。
在當前傳媒經濟學界厚此薄彼,重應用研究而輕基礎理論研究的背景下,有必要強調重視傳媒經濟學基礎理論研究。但在第七屆世界傳媒經濟學術會議上,所有國內學者提交的幾十篇論文中,只有安徽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梅笑冬提交的論文《對傳媒業流通產業性質的初步認識》屬於探討基礎理論問題的。看來,加強基礎理論研究已是當務之急。
需要宏觀研究,也需要微觀研究
傳媒經濟學需要宏觀研究,但更需要貼近實際、指導實踐的宏觀研究;需要微觀研究,但更需要能抽象出來、引申為普遍原理的微觀研究。
從這次會議提交的論文來看,從宏觀方面研究傳媒經濟的論文居多,探討傳媒體制改革思路、研究報業發展趨勢、思考電視產業發展戰略等方面的論文比比皆是,這主要源於中國傳媒經濟的特殊性。在上個世紀80年代前,傳媒的市場化還是一個需要避諱的話題,此後,傳媒市場逐漸放開,這是個變化的過程,傳媒管理機構在逐步完善和發展適合國情的傳媒政策體系,調整和變革不斷,文化體制改革正在不斷深化。在此前提下,研究傳媒經濟,就不得不緊跟傳媒政策變化,研究影響傳媒運作的大環境變化及對傳媒運作造成的影響和前景展望,這是特定研究階段的必然。
同樣,世界上任何國家的傳媒經濟運作都與它們的媒介政策、法律法規分不開。與中國相比,只是西方國家的傳媒政策法律體系已趨於完善,不需太多調整。表現在傳媒經濟的研究上,就是研究宏觀傳媒環境少,研究微觀傳媒運作多。
但是,現在傳媒經濟的宏觀研究卻存在著不貼近實際,難以指導傳媒實際運作的問題。建議引入報刊的退出機制,但卻不提及報刊退出之後,原有人員怎麼安置、遺留下來的債權債務問題怎麼解決;呼籲傳媒集團整合由物理變化轉為化學反應,但如何去實現,如何有效合理整合資源,卻拿不出有效措施來;討論打破行業壁壘,促進投資主體多元化,但卻未考慮引進多元資本後,如何管理多元資本、多元資本如何利益分成的問題;強調應明確傳媒產權,強化產權責任,卻忽視了傳媒產業的現狀……。傳媒經濟學要成為顯學,要形成自己的學科體系,必須加強學界與傳媒業界的溝通與交流,以實踐來推動理論,以理論來指導實踐。
傳媒經濟的微觀研究少,而且,許多微觀研究屬於媒體的成果展示,或經驗介紹,業內人士戲稱為「述職報告」。此類研究的特點表現在:
以偏概全,常將某媒體的成功歸功於某一項新措施的實施,而不考慮其他因素;就現象談現象,就問題說問題,研究深度不夠;重感性思維、輕理性研究,很少運用數理邏輯及經濟學理論構建傳媒經濟模型;研究中描述性、解釋性成果居多,預測性成果較少;理論性不夠,對於媒體運營實踐的指導性不強。這些微觀研究不具備科研成果特性,無法抽象成普遍原理,很難被推廣,成果作用也得不到發揮。
針對這種微觀研究現狀,應構建傳媒經濟學的基礎性研究模型體系,使其成為一般性的媒體經濟實踐決策的科學依據。構建傳媒經濟學的基礎性研究模型體系很可能並不完全等同傳媒經濟運作的實際情況,但是它至少可以幫助我們抓住傳媒經濟分析的核心問題。只要靈活應用,便可幫助人們更好地解釋、分析、預測傳媒經濟運行的規律,幫助傳媒經營者制定運營策略。
需要定量研究,也需要定性研究
傳媒經濟學不僅需要定量研究,也需要定性研究。
既要避免過分重視定性,輕視定量的研究方式,也要避免過分重視定量,輕視定性的研究方式。
已有多篇文章批判過現今傳媒經濟學過分偏重於定性研究,而不重視定量研究。如陳積銀的《試論中國傳媒經濟研究的不足與突破》(《今傳媒》2004年第7期)、潘力劍的《傳媒經濟學的研究範式》(《新聞記者》2004年第7期)、郭煒華的《傳媒經濟的研究進路》(《新聞記者》2005年第2期)等。有許多學者很早意識到這個問題,中國教育報刊社的陳中原先生、中國人民大學的鄭保衛教授也曾談到傳媒經濟學研究缺少定量方法。數據論據能使研究成果的論點更具說服力,量化研究指標建構數理模式也能使研究更具可讀性和科學性。但為什麼中國的傳媒經濟學者還是偏重於用定性方法來研究傳媒經濟呢?為什麼在前幾年就有人批判這種現象,到了現在依然普遍存在呢?
這主要與當前傳媒學術界研究者的學術背景有關。最早開始從事傳媒經濟研究的學者大都是學習新聞傳播及其相關專業出身的,中國新聞學傳統上更主要地是以定性研究方法為主,缺乏經濟學的數理統計分析研究手段,缺乏實證研究成果積淀,因而很難運用定量研究方法展開研究。
其次是研究傳媒經濟的學者缺乏進行定量研究所必須的數據。國外傳媒許多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要求它們必須定期披露運作信息,這就為他們的傳媒經濟學者提供了可資研究的公開數據源。從第七屆世界傳媒經濟學術會議收到的論文中,可以看出許多國外學者所做定量研究的數據很大部分都源於上市媒體公司的公開數據,如瑞典延雪平大學國際商學院、瑞士盧加諾大學的CinziaDalZot toandBenedet taPrario的《全球化傳媒公司:如何應對跨國傳媒實體組織?》、韓國首爾女子大學JaeminJun g的《全球傳媒巨鱷的合並與並購:對經營領域、整合模式、國外地區的偏好》、美國喬治亞大學的JunXu的《美國傳媒產業的集中:復制與延伸》等。
而國內傳媒上市公司極少,非上市傳媒則往往將傳媒運作視為內部機密,決不外泄。因此傳媒研究者無從獲得信息,只能依靠傳媒運作者偶爾、隨意的公布獲得。在這種情況下,為數不多的上市傳媒的信息披露顯得尤為珍貴。去年北青傳媒的半年報、年報數據成為傳媒經濟研究者的寵兒,絕大部分探討報業經濟的研究論文都引用了北青傳媒信息披露的數據。這也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了國內學者也非常重視傳媒經濟學的定量研究,但苦於沒有可供利用的數據,只能退而求其次,尋求定性研究。
事實上,也不應過分迷信量化研究,對於傳媒經濟的研究,量化並不是萬能的,對於有些問題,也只能利用定性研究方法才能實施。比如,基礎理論研究只能用定性方法,而傳媒運作實踐操作最好用定量方法;國家傳媒政策實施應用定性方法,而傳媒政策實施效果則應用定量方法;傳媒產品價格與受眾選擇的關系研究最好用定量,而傳媒內部管理模式探討則最好用定性。在向本次世界傳媒經濟學術會議提交的論文中,如果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丁和根副教授單一利用定量方式,則可能無法完成其論文《媒介經營體制改革的幾個關鍵問題》。同樣,如果浙江傳媒學院傳媒管理系的詹成大教授單一利用定性方式,也可能寫不成《民營資本進入我國傳媒業的影響研究》。在傳媒經濟學的研究中,定性與定量是研究方式的兩翼,缺一不可。在某一類型研究中,只存在哪個是主要研究方式,哪種研究方式最合適的問題,不存在定量即為先進,定性便是落後的道理。
同樣,這篇思考文章,需要哲學思辨和理性判斷的定性方法,如果用定量方法,還無從下手。
❹ 經濟類本科畢業論文 優秀範例
你好,下載論文找誠信義論文網吧。他們下載論文很便宜的,0·5元一篇
❺ 求經濟學專業本科比較好寫的畢業論文題目
如果你要寫這個論文的話,最好是按照你們的那邊的客觀需求去學。
❻ 求一個適合本科關於經濟學的畢業論文
像這種畢業論文,他是強烈要求,是自己本人寫的,然後不可以與網上相同
❼ 經濟類本科畢業論文
到中國知網論文資料庫找,論文多,而且質量高。自己懶得找,可以去淘寶的(翰林書店)店鋪看看,那裡能幫你下載到這論文的,偶去過一次
❽ 經濟學專業本科生畢業論文
我覺得蠻好的啊,本科論文本來就是學習不是創新,你會總結知識已經不錯了哈哈
❾ 求經濟類本科論文
對當前我國高房價相關問題的幾點看法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19日 15:02 《中國金融》
房地產市場調控應堅持「穩」字優先,把改善供給和穩定需求作為政策調控的重中之重,既要促進市場的平穩發展,也要促使房價回歸至合理水平
對當前我國高房價相關問題的幾點看法
■ 宗 良 周景彤
今年年初以來,我國房地產市場逆勢上揚和「量價齊升」再次成為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焦點問題。
樓市「量價齊升」,市場需求集中釋放
今年年初以來,我國房地產市場量價齊升,市場需求得到集中釋放。前8個月,全國商品房累計銷售面積4.94億平方米,同比增長42.85%,而2008年同期是下降近15個百分點;銷售額上漲更快,前8個月商品房銷售總額達23464.7億元,同比增長69.86%,而2008年同期是下降近13個百分點(見圖1)。
在成交量急劇放大的同時,房價同比漲幅由負轉正,環比連續6個月正增長。8月份,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同比上漲2.0%,漲幅比7月份擴大1個百分點,這是自年初以來房屋銷售價格連續第2個月同比上漲;環比上漲0.8%,環比連續6個月正增長(見圖2)。
政策因素是房價過快上漲的根本原因
寬松的信貸政策是直接原因
供給方面,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及信貸的擴張為開發商提供了充裕的資金,緩解了開發商資金緊張,開發商前期打折促銷的壓力消失;需求方面,存貸款利率的下調,購房首付款比例的降低,使得自住型和投資投機型需求同時放大。在供給彈性較小甚至有所減少的情況下,需求的集中釋放必然引起房價大幅上漲。
通脹預期因素是間接誘因
由於擔心全球和國內銀行向市場注入的大量流動性,加上國際國內經濟觸底回升的態勢逐漸明朗,投資者對未來通貨膨脹的預期也越來越強烈,在金融市場發展緩慢、投資渠道有限的情況下,置業買房成為我國富有階層資產保值增值的首要選擇。如果說今年第一季度,市場需求還是以自住性、改善性需求為主的話,那麼進入第二季度,投資投機需求則成為推動房價上漲的主要力量。進入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動態微調(如收緊二套放貸)使投資投機需求再次退潮,從而引起成交量的再次放緩。
信貸資金違規進入樓市股市
根據測算,今年上半年新增貸款與GDP的比例高達0.53,而往年這一比例一直穩定在0.1~0.2。上半年GDP同比增長7.1%,為1992年以來同期最低增速。以目前較低水平的經濟增長並不需要也無法吸納如此多的信貸資金,這就難免有部分信貸資金流入資產市場,從而進一步推高了房價、股價等資產價格。
我國房價總水平明顯偏高
從房地產行業循環周期來看,2008年這一輪市場調整是不完全不充分的
在宏觀經濟景氣循環的四個階段(蕭條、復甦、繁榮和衰退),經濟增長和物價之間依次有「低增長、低物價」、「高增長、低物價」、「高增長、高物價」、「低增長、高物價」四種組合。實際上,房地產業也有類似的循環發展規律:一般而言,房地產市場的調整總是以成交量的下降為先兆,但此時房價依然堅挺,出現所謂「量跌價升」階段;接著價格和成交量雙雙下降,即「量價齊跌」階段;隨著價格的下跌,有效需求開始不斷增加,成交量開始回升,進入「量升價跌」階段;最後隨著經濟的好轉、成交量的持續增加,投機需求活躍,進而演化為「量價齊升」階段。從一個階段發展到另一階段所需的時間主要取決於房地產自身發展所處的階段和外部環境的變化。
根據行業發展周期,我們可以把2000年以來我國房地產發展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2000~2002年):「量升價跌」階段。表1數據顯示,這一階段全國房價漲幅較小,3年期間房屋銷售價格指數年均漲幅為2.0%。由於價格漲幅較小,再加上住房制度改革之前積聚的大量有效需求得到集中釋放,導致該階段市場成交量也大幅增加(年均增幅20%以上)。
第二階段(2003~2007年):「量價齊升」階段。從2003年開始,受經濟景氣周期上升、北京奧運會臨近等多種因素影響,全國房屋銷售成交量繼續增加(年均增幅24%左右),同時全國房價也步入快速上漲通道,房屋銷售價格指數年均漲幅超過7%。這一階段持續了較長時間,市場存在調整的客觀需要。
第三階段(2008年):「量跌價升」階段。隨著市場不斷活躍和投機活動的增加,全國房價繼續增長,但不斷攀升的高房價超出了大部分購房者的承受能力,將大部分自住購房者擠出市場,再加上國家宏觀調控的抑制和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導致該階段市場成交量急劇萎縮。2008年成交量下降近兩成,為房改以來的首年下降。
但這一階段僅持續不到1年時間。進入2009年,受國家經濟刺激政策尤其是貨幣政策的影響,房地產市場提前結束了調整,重返「量價齊升」景氣上升周期。但根據行業發展規律和國際(如日本)經驗,房地產調整周期至少應在3年以上,而2008年這次調整持續時間還不到1年。因此,這一輪房地產市場的調整是不完全、不充分的。由於前期價格上漲,購房者觀望氣氛重現,自8月份以來部分城市房地產交易量開始萎縮,表明當前我國房地產市場正處在由「量跌價升」到「量價齊跌」的關鍵階段。
房價過高,不利於行業健康發展
對當前房價,普通老百姓深感太高而難以承受,但包括開發商、某些官員和部分學者等卻認為房價其實並不高,並且以城市化、工業化和消費結構升級等證據來證明。這里筆者通過房價收入比、價格租金比和絕對價格法三種方法來衡量我國房價總水平的高低。
第一,房價收入比遠高於合理水平。當住房用來滿足自住需求時,決定房價的是居民的實際購買能力,通常用「房價收入比」來表示。聯合國人居中心在對50多個國家的首都城市進行調查後認為,一套住房的合理價格應在居民年收入的2~3倍,如超過6倍時,大多數人就會無力購買,市場就會出現問題。但正如表2所示,2008年我國房價收入比已高達8∶1,北京、上海、廣東、海南和天津等省份房價收入比均突破10∶1,北京核心區更是達到22∶1的高位,明顯高於東京、倫敦和溫哥華等國際性大城市。
第二,價格租金比逐年提高,市場泡沫和風險同步放大。當房屋作為投資需求時,決定房價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房屋租金,國際上通常用「價格租金比」來表示房價水平的高低。受數據可得性限制,這里我們採用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商品房銷售價格指數和租賃價格指數之比來表示房價與租金價格的相對變化:如果比值大於1,說明價格租金比較高,投機成分和市場泡沫增大;反之,如果比值小於1,則說明價格租金比較低,市場的投機成分和泡沫在減少。近年來,我國房地產市場「價格租金比」不斷提高,2003年全國為1.03,2004~2008年一直在1.04以上,2009年上半年雖然有所回落(1.01),但依然大於1的臨界值。說明隨著房價的不斷上升,我國房地產市場的投機成分和泡沫在不斷增大。
第三,從絕對水平來看,我國一線城市房價已經接近甚至超過了發達國家。2008年,在美國芝加哥,面積200平方米的獨棟別墅,新房銷售中間價為每套26.4萬美元,按此計算單價約人民幣9240元/平方米;日本東京市區一套面積80平方米的公寓樓加停車位售價約為3000萬日元,摺合人民幣192萬元,每平方米約為2.4萬元。北京2009年四環以內70%以上樓盤售價達到2萬元/平方米。考慮到購買力平價、我國住房只有70年的土地使用權,再考慮到美國、日本的人均收入超過我國數倍甚至幾十倍,我國像北京、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房價實際上已遠遠超過了發達國家。
因此,不論從行業發展周期,還是衡量房價的三大指標來看,當前我國房價總水平已經明顯偏高。
房價過高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從國民經濟和全社會成員福利增進的角度看,房價過快上漲弊大於利,其危害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正反饋效應」加劇宏觀經濟波動
房價過快上漲產生「財富效應」。即隨著房價的上漲,抵押資產市場價值增加,會導致居民消費增加和經濟增長,也即房價與財富之間形成正反饋機制。從經濟波動角度看,在經濟擴張期,房價上漲會進一步推高經濟增長;在經濟收縮期,房價下降會引起經濟增長進一步放緩。
供給方面,在房價上漲時,開發商和銀行預期價格繼續上揚,從而導致信貸和投資開發增加;需求方面,房價上漲導致投資需求增加,在短期供給缺乏彈性的情況下,需求大幅增加必然會拉動房價快速上漲。由於產業關聯性高,房地產市場的活躍將帶動建築、冶金、建材、運輸和金融等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從而加速經濟增長;同樣,在經濟蕭條時期會加速經濟的下滑。
「擠出效應」制約居民消費的擴大
由於房價上漲過快,近年來居民購房的首付款和月供不斷增加,月供和租房支出占居民消費總支出的比重也不斷提高。購房支出增加,佔比提高,擠出了購房者在其他生活和發展方面的支出,嚴重製約著居民消費的持續擴大。尤其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房價過快上漲擠出了居民消費,扭曲著社會資源配置,成為擴大消費和保增長的「絆腳石」。
「再分配效應」拉大居民收入差距
住房既是普通商品又是投資品,房價上漲對不同居民戶的財富存量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對無住房的家庭而言,房價上漲增加了租房支出和購買自有住房的難度,使這部分人實現買房的夢想變得越來越渺茫;對有自有住房家庭而言,房價上漲會增加抵押貸款消費;對於有房且用來投資的家庭而言,房價上漲不僅能獲取出租和出售收益,而且還可以獲得更多的抵押貸款,是房價上漲最大的受益者。總的來看,房價過快上漲會導致收入差距的進一步擴大。
以人為本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
房價上漲過快,不利於房地產行業自身發展,不利於經濟金融的穩定,也與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目標相背離。因此,房地產市場調控應堅持「穩」字優先,把改善供給和穩定需求作為政策調控的重中之重,既要促進市場的平穩發展,也要促使房價回歸至合理水平。
堅持以人為本,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穩定發展
安居是民生之本。近年來我國房價上漲遠遠超過居民收入增長,建立在脫離普通老百姓真實需求基礎上的房地產發展必定是不可持續的。房地產政策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堅持以人為本,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高度出發,千方百計滿足普通老百姓的自住需求,抑制投資需求,嚴厲遏制投機需求,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穩定發展。
對貨幣政策動態微調,嚴格執行二套房貸政策
針對我國住房市場存在結構性需求過旺等問題,應採取切實有效措施抑制不合理需求。金融監管部門應督促商業銀行嚴格執行按揭貸款首付款比例政策;嚴格限制信貸資金違規進入房地產市場,住房信貸增長一定要與經濟增長、借款者的還款能力相匹配。在經濟企穩回升和物價進一步升高時及時上調利率。借鑒國際經驗,對非本地購房者(包括境外和非本地區)尤其是購買多套住房者進行一定的政策限制。加大外資流向房地產市場的監管。
完善供給結構,繼續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
堅持政府和市場「兩條腿」走路,明確並強化政府在保障居民基本住房方面的責任和義務。近年來,盡管各級政府加大了保障性住房建設步伐,但從保障性住房佔住房總供給的比重,以及滿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要來看,我國保障性住房建設步伐仍顯得太慢,需要進一步加大力度,增加市場有效供給。要加快研究和出台徵收物業稅政策,抑制投資投機性需求。
建立和完善房地產市場信息系統
加強市場監控。市場規范和信息公開透明有利於市場主體形成合理預期,避免盲目投資和消費。建議各相關部門加強房地產市場運行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共享。建立房地產風險預警系統,提供公開、透明、權威的動態信息。■
作者單位:中國銀行(4.13,-0.06,-1.43%)總行戰略發展部
我國房價走高的原因分析及趨勢預測
http://www.zjsr.com 浙商網 改變文字大小:大 中 小 | 列印 | 關閉 | 評論
對一個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來說,住宅價格走高離不開經濟的基本面。而對於正處在經濟轉型期的中國來說,住宅價格的走高有經濟基本面的因素,但是也有許多非經濟基本面和非市場的因素。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房地產價格的形成與走勢比成熟市場經濟國家要復雜得多。那麼,是什麼推動了現階段住房價格的上揚?
成本推動價格上漲
在我國現行的土地制度下,土地供給不僅受自然條件的限制,還受政府壟斷限制;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憑借「事實上的所有權」、控制-->權,在政績和集團利益的作用下,盲目地圈地佔地,造成大量土地資源的浪費和破壞;另一方面,經濟效益好的企業、普通居民住房所需的土地卻供給不足,土地供給與需求的不匹配,導致地價和房價的上揚。
需求拉動價格走高
2003年,全國商品住宅的平均造價僅佔平均售價的58%左右,這表明:現行的商品住宅價格已不再是簡單的「生產者價格」或「成本價格」,而是一種市場價格,在現階段它更傾向於是一種需求價格。現階段巨大市場需求的存在,為房地產開發商抬高房價,將土地、原材料、稅費等各種成本轉嫁給消費者提供了便利,開發企業並不會因地價、原材料價格的上漲而減少其豐厚的利潤。
2003年,我國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1000美元大關,達到8472元,按照人們常引用的「國際標准」房價收入比在3:1~6:1之間,我國城鎮居民家庭可支付住房價格應在15~30萬元/單元,北京和上海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較高,因此,可支付的商品住宅價格會略高於全國的平均水平。可事實上,在許多城市新建住宅價格與家庭收入比都在10:1以上。
這種異常的現象常常是經濟基本面無法解釋的,只能從制度變革中尋找答案。
(1)高收入群體形成。中國正處在經濟轉型期,制度建設滯後、政策失誤及多種利益的沖突與博弈,導致我國城鄉、地區間及城鎮居民內部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並有越演越烈的勢頭。
收入差距的擴大意味著財富向少數高收入者的集中。這些高收入者包括:改革大潮中涌現的民營企業家、國企經理人、銀行家、理論家、IT精英、商業巨頭、文壇新秀、體壇新星等。盡管他們人數有限,但卻佔有不可低估的收入和消費份額。按世界銀行的統計數據,我國占總人口20%的最高收入人群占總收入或消費的份額高達46.6%,而20%的最低收入者所佔份額僅為5.9%2,兩者相差7.8倍。據我國的相關統計,從金融資產的分布來看,20多萬億的金融資產中,80%的居民金融資產由占人口37%的城裡人所有,而其中一半由20%的高收入群體所有。如果城市中有10%的高收入者,以現有5.2億城市人口計算就是5200萬人,所形成的市場規模就是加拿大住宅市場的1.7倍。這種「倒金字塔」的社會結構是現階段城鎮城市住房需求異常的主要原因。這也向我們的政策制定者們提出了挑戰,在收入差距擴大的新市場環境中,政府應如何引導市場,優化住房供給結構,提高多數群體的住房支付能力,並保障少數低收入群體的基本住房需求。
(2)住宅福利變商品。中國告別住房福利分配不過是2000年以後的事情,事實上,職工住房與單位的臍帶至今仍沒切斷。住宅供給的「雙軌制」一方面減弱改革的陣痛,另一方面,也為住宅福利在市場上變現提供了便利。一些財力雄厚的政府部門和具有壟斷地位的國有企業,有土地的給職工建房,沒地的給職工購買商品房。職工將從單位獲得的福利房上市出租、出售,盡管房屋因建造年限、地段和品質而異,但在北京等大城市仍可獲得20~60萬的收益,這相當於普通工薪階層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收入。所佔的住宅福利越多,可變現的資產就越多。然而,靠資產致富的鏈條並沒有就此完結。人們通過將「福利房」變現為「商品房」獲得了初始資本金,以此作為首付款加上個人的儲蓄或銀行的貸款,就可以從市場上購買到更稱心住房。有了真正屬於自己的房產,所有者還可以將房產作抵押,向銀行借貸從事商鋪、房屋租賃等投資性物業經營。這種靠資產致富的速度比靠人力資產簡單勞動要便捷得多,而由此釋放的住房需求是不可低估的。
(3)代際財富的積累。居民的住房消費是按其生命周期有規律、逐漸釋放的過程。但是在中國,一方面,二手房和租賃房屋市場欠發達,制約了消費者的多樣化選擇;另一方面,商品房的購置不僅與一個人的當期收入有關,更於持久收入相關;不僅與個人、小家庭的金融資產積累有關,更於代際財富積累相關。許多年輕人成家置業,不是只靠個人的收入儲蓄,而是父母的大筆資助;這種代際財富積累所釋放出的住房需求用簡單的「房價收入比」公式是難以測量的。
計算口徑的差異
中國的房地產業雖發展很快,但仍是一個新興的產業,許多基礎數據不完善,統計口徑、方法與國外大相徑庭。這常常會影響人們對事物的判斷力。
(1)房價收入比。它是測量居民住房可支付能力的指標之一。1992年,世界銀行專家的研究報告《中國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問題與可供選擇的方案》將「房價收入比在3:1~6:1之間」的概念引入中國。
我們對房價收入比的理解至少存在以下誤區。首先,根據聯合國監測指標的定義,房價收入比只反映不同地區、國家可支付能力的差異,但並不反映住房質量和收入差距方面的差異。這意味著:該指標並不能全面地反映住宅的狀況差別。其次,計算方法不同。聯合國的計算方法採用的是房價中位數與家庭收入中位數之比,而不是平均數,因為考慮居民住房的購買力主要看中等收入家庭是否具有購買能力,他們是市場需求的主體。即便是在經濟發達、收入水平較高的國家,也不是人人都買房。美國的住房自有率為69%,英國為66%,德國只有50%,均低於中國住房自有率81%的水平。但這並不意味著這些國家的人居狀況比我們差。再次,房價和家庭收入的定義和計算與我國也有所不同。根據聯合國的定義,房價應是自由市場的價格,它具體包含有兩層意義:一是非市場化的交易活動(如公房出售、集資建房等)不應在計算范圍之內;二是市場交易的房屋不僅包括新建住房,還包括存量住房的交換與流通。在美國,存量住宅的交易量是新竣工住宅的5~6倍,香港市場上流通的住房三分之二是存量房,二手房市場的發展對平抑住房市場價格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在計算家庭年收入時,聯合國家庭收入的定義是各種稅前收入,包括:工資、養老金、商業活動收入、租金收入和各項實物補貼等。而我國只考慮工資收入,或人均可支配收入,各種福利性收入和隱形收入都沒有計算在內。由於計算方法的差異,使得我國的房價收入比根本不具國際可比性。
(2)住宅銷售價格指數。從住宅銷售價格指數的變化來看,近兩年,上海、重慶、天津、杭州、寧波、沈陽、青島等住房價格漲幅在全國35個大中城市中名列前茅,均超過兩位數,但是從住房價格的平均值來看,上海房價並不比北京高多少,北京早在1997年,商品住房銷售的平均價就突破了5000元。因此,不能簡單地以價格高低判定房地產泡沫。其實,這個例子反映出我國現行平均價和價格指數存在的某些缺陷,使之很難全面地反映住宅市場價格的變化。
首先,現行的商品住宅銷售價格指數雖然包含了各類上市交易的住房,但如果新建商品房所佔權重比較大,就很難全面反映住宅市場的總體的供需狀況。當然,這也與我國住宅供給體制,二手房市場欠發達有關。我國二手房市場發展滯後,大量存量房流通不暢,導致住房需求過度集中於新建商品房市場,從而推動市場價格的上揚。
其次,商品房不同於其他商品。商品房空間的不可移動性決定了每份不動產都是唯一的。因此,在價格指數「一攬子」樣本中,當年新開盤的商品住宅所處的地段不同,其價格也大相徑庭。以北京為例,近幾年城市的急劇擴張,大量新建出售的商品房在四環以外,這類樓盤所佔權重較大,必然導致總體均價的下降。為准確把握不同質商品住宅價格的變化,美國採用的是重復銷售價格指數,其要點在於:它是實際的成交價格;它是以同質住宅再次交易的價格為基礎,並將全國住宅市場分為9大地區,甚至細化到每一個具體的城市。這與簡單不論住宅質量好壞、地段的優劣,只計算一個平均交易價格是有區別的。統計上反映的房價低,市場上出售的房價高,這也難怪消費者怨聲載道了。
綜合上述分析,可以說:在中國高速城市化的進程中,住房價格的上漲可能是一個常態,要解決制度轉型帶來房價上漲過快與普通居民可支付能力不足的矛盾,政府在加強宏觀調控的同時,更應加大改革的力度,這包括:加快土地制度改革,優化土地資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培育二手房租賃房市場,加大普通商品房的供給;建立公開透明網上交易系統、信息咨詢系統,用正確的信息引導投資與消費,扼制惡意的炒作。只有積極地從制度建設入手,才能保障房地產市場持續健康發展。
❿ 經濟金融類本科畢業論文怎麼寫
1. 對發展我國企業債券市場的思考 2. 對開方式基金流動性風險問題的思考 3. 對證券市場風險防範問題的思考 4. 關於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問題研究
5. 關於產業資本與金融業資本融合發展問題研究 6. 關於商業銀行體制改革問題研究 7. 關於合作金融問題研究
8. 關於中國信託業發展戰略研究
9. 關於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研究 10. 關於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 11. 三農問題中的金融支持 12. 重工業發展中的金融支持
13. 國有企業改革發展中的金融支持 14. 能源發展戰略中的金融支持 15. 基礎設施建設中的金融支持 16. 股權分置改革問題研究
17. 我國利用外資的相關問題思考 18. 我國投資銀行業務的拓展
19. 淺析人民幣升值對我國金融行業的影響 20. 利率市場化進程中的障礙及解決對策 21. 金融企業風險管理淺析
22. 關於我國銀行體制改革的思考
23. 銀行會計中如何加強管理會計的內容研究 24. 商業銀行業務分析的若干問題思考 25. 我國網上銀行發展現狀及問題研究
26. 我國商業銀行客戶資源管理現狀及問題研究 27. 我國商業銀行個人業務發展現狀及問題研究 28. 對我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理性思考 29. 提高我國商業銀行核心競爭力的對策
30. 我國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存在的問題及改進建議 31. 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發展的問題研究 32. 我國商業銀行內部控制的問題研究 33. 我國商業銀行提高綜合競爭力的對策 34. 商業銀行資本充足性的現狀及提升對策 35. 提高我國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對策 36. 商業銀行人力資源管理問題 37. 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方法選擇 38. 當前我國銀行流動性的現狀及對策 39. 對當前我國銀行高儲蓄率的分析與思考 40. 試論不斷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 41. 試論加速推進人民幣的全面可兌換 42. 商業銀行主動負債管理 43. 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管理
44. 我國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進一步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