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專升本科 » 中醫本科畢業論文廣州

中醫本科畢業論文廣州

發布時間: 2023-05-04 04:37:57

❶ 中醫學本科畢業論文

中醫學本科畢業論文

中醫學不是自然科學的分支,它一直與中國古代哲學交融在一起,中醫學有著自己對生命本體的認識,有著自己特定的思維方式與思維過程。下文是我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於中醫學畢業論文範文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摘要:

中醫臨床基礎醫學成立至今,盡管在學科建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的現狀並不容樂觀,尤其在學科性質、學科定位、課程設置等方面存在明顯問題。因此,面對現狀,應當有策略、有計劃的積極應對在現有基礎上,強化經典以彌補不足,並盡可能發揮學科原有的優勢,大膽進行改革,努力推陳出新,以促進學科的迅速發展。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對中醫學科專業目錄進行了調整,將《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三門傳統經典課程合並組建為中醫臨床基礎學科。此後,各中醫院校以此為模式,紛紛進行了學科的改革,以新的中醫臨床基礎學科來開展各項工作。盡管臨床基礎學科從組建開始就有各種不同的看法,但教學、科研、臨床等工作依然按此方式在進行著。回顧新學科成立後近8年的時間,其在各方面均取得了新的進步,尤其學科的整體面貌有燦然一新之感。但若從各方面的具體情況而言,其現狀不容樂觀。

關鍵詞:

中醫臨床醫學;現狀;對策

1學科現狀的客觀評價

臨床基礎學科成立至今,從學科發展的總體狀況來看,應該說是利弊共存、喜憂參半。對此作一客觀的評價和分析,是目前學科發展中不可迴避的重要工作。

1.1學科面臨的困境

臨床基礎學科成立後雖然對中醫學的發展產生了一些有利的影響,但也明顯地存在著嚴重的問題。歸納起來說,主要面臨三方面的困境。其一,《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的合並是行政劃分的結果,合並之前應該進行過科學的論證。但到目前為止,在實際工作中,仍然是「三家」分而行之,基本與合並之前無太大變化。因此,遠遠沒有達到產生「合力」的效果。

其二,由於歷史的原因,各校原來的《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專業的發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傷寒專業實力雄厚,有的可能在金匱、溫病專業方面研究水平較高。而簡單地合並之後,就沖淡了三門課程的原有優勢。也許初衷是以優促建,以好帶動全體共同前進。但結果卻是相互牽扯制約,干擾了學科的發展進程。

其三,沒有新的統一的教材,教學還是保持著原貌,因而完全不能表現出「臨床基礎」的特色或獨特之處。三門課程的合並,結果就象是「拼盤」一樣,只有形式,沒有貫穿整體的核心內容。

1.2學科長處面面觀

任何新生事物均有生機勃勃的一面,因此,臨床基礎學科以新學科的形式出現,也具有一定的優勢。以理推之,其優勢主要體現在三方面。其一,拓寬了專業范圍。由於臨床基礎學科涵蓋了《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三門課程的豐富內容,所以其研究的范圍較之原有學科明顯擴大,在研究的內容方面則可更為靈活。《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均有獨特的理論體系和治療學內容,但在外感熱病及內傷雜病的診治方法上,又有著一定的相通之處。因此,打破原有的學科框框,可以對這些交叉內容進行深人的研究,改變以往此類研究較少的現象。

其二,更新了原有的學術思維模式。以前三門課程單獨而立時,在學術思維方面也大多是各不相乾的。比如,雖然溫病學理論的形成與《傷寒論》有密切關系,但在具體的研究思維方面,卻很少聯繫到《傷寒論》來展開思考。再如,《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同為張仲景所作,盡管各自涉及的重點不同,但學術思想是完全一致的。然而從這一方面進行學術研究的學者卻並不多見。所以,三門課程合並之後,對學術的發展可以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尤其對仲景學說的深人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其三,為該領域研究生整體能力的提高提供廣闊的空間。溫病學是研究外感熱病的專門學科,《傷寒論》中亦有許多有關外感熱病的理論和方法,前者主要探討感受溫熱病邪引起的溫病,後者則主要研究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熱病。二者在這一點上既有共同之處,又各有所長,分而研究均不全面。在原有學科之中,研究生在選題時,理論、實驗及臨床研究必然會受到學科研究領域的限制,因而對其整體學術水平和能力的培養都是不利的。而學科合並之後,突破了這個「瓶頸」,研究生在論文的撰寫過程中,將站在一個新的高度,導師也將從外感熱病辨治的角度進行培養,從而使研究生實際診治疾病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均得以提高。

2學科困境的原因探析

要想從根本上改變臨床基礎學科目前存在的問題,找出其關鍵環節至關重要。筆者認為,當前臨床基礎學科不良現狀的主要原因是學科性質模糊、學科定位不準、課程設置僵化。

但大多專家認為既不是基礎學科,也不宜劃在臨床基礎學科的范圍內。但如此一來,就帶來一些不良的後果。因為學科性質的含糊不清,導致學科在發展方向上失去了明確的目標,從而影響了學科發展的速度。

2.1學科性質模糊致使發展方向不確定

一般來說,學科性質取決於學科所涉及領域的主要特點和研究的根本內容,而其性質如何又對該學科的發展方向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臨床基礎學科所包括的《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的學科性質,長期以來被認為與《內經》相同,屬於古典醫籍范疇,因而被合稱為四大經典。從其內容來看,實際包括了從基本理論到臨床診治各種疾病的方法,內容極為豐富。臨床基礎學科成立後,有學者對學科性質的表述是:既有基礎學科的特點,又有臨床學科的屬性。單純從這一定義來看,應當說是抓住了原來三門學科的基本特點,並沒有任何的錯誤。但是,由於學科在定名時已經強調是「臨床基礎」,這就表明,該學科應是基礎與臨床的橋梁。該學科是一門聯絡基礎與臨床的橋梁學科。說明它既不同於純基礎的生理、生化、解剖、中醫基礎理論等學科,又不同於內、外、婦、兒等純粹的臨床學科。而完全屬於臨床基礎的學科大致有中葯、方劑、中醫診斷學等。對於臨床基礎學科的'性質究竟如何確定,一直以來尚未有定論。

2.2學科定位不準導致教學重心不明確

正是由於學科性質模糊帶來的學科定位不準,導致教師在教學中對教學重心的把握難以確定。以往三門課程屬經典時,主要的教學重心是放在培養學生臨床處理疾病的能力方面,各教學環節均圍繞這一主題加以強化,比如多講一些名家的臨證經驗、穿插臨床診治的典型醫案,有些課程還安排學生去醫院見習等等。不少中醫院校還把這三門課劃入臨床,有自己的專門病房,以方便學生在學習中實習。這些,都是為了提高學生臨床處理疾病的整體能力而做的具體工作。現在,將臨床基礎學科定位為橋梁課,那麼過於偏重臨床就違背了「橋梁」的特點,從而造成教師教學中的困惑,最終將對教學質量產生不良影響。

2.3課程設置僵化造成學科知識不系統

任何學科的存在,均應具有相對獨立的理論體系這樣一個重要條件。臨床基礎學科所涵蓋的三門課程,雖均可包括在中醫學辨證施治的理論體系之中,但具體而言又各自具有一定的特點。比如,《傷寒論》主要是探討六經辨證,並以這一理論體系貫穿始終;溫病學則主要探討衛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並將其作為外感溫熱性疾病臨床診治的基本綱要。因此,彼此之間在理論體系方面就存在著一定的差距。況且,形成臨床基礎學科這一新學科之後,在學術發展方面,未能將這些各具特色的理論體系加以梳理而使其融會貫通為一體。所以,在課程設置方面並未出現新的改變,目前的現狀是仍然保持以前的課程原貌,給人以「穿新鞋、走老路」的感覺。按邏輯推論,伴隨新學科成立的應當是相應的較完整、統一的理論體系,在課程設置上也應有相應的變化,但目前學科在這一點上明顯滯後,這也是學科不能很好發展的重要原因。

2.4研究范圍太廣致使力量分散無特色

事物的發展都是一分為二的,臨床基礎學科研究范圍的擴大,盡管給學者們開辟了更為廣闊的研究空間,但研究范圍太廣太雜,也必然帶來一些弊端。主要表現在研究力量分散(學科人員本身就不多),並會因此而造成研究內容在深人程度上受到影響,最終的結果就是學科在研究內容上缺乏特色。而一個學科沒有自己的研究特色,在整個中醫學研究領域中就會逐漸地失去競爭力和應有的地位。

2.5經典著作淡化導致教學質量下降

由於三門經典課程合並形成臨床基礎,對原有的經典著作的重視程度逐漸降低,因此學生在掌握中醫基礎知識方面出現明顯的不扎實現象,換而言之,就是中醫的基本功受到明顯影響。在中醫學之中,許多非常重要的理論均來自於經典著作。其實,《傷寒論》、《金匱要略》和溫病學包括的原著內容,還只是中醫典籍中的一部分,但也可以說是最為重要的一部分。如果連這些都不強調要牢固掌握,那麼,中醫的精華要如何來保留和傳授給學生呢?當然,教學質量的問題還涉及到後期的臨床實習等復雜環節,但在校期間對經典著作淡化而產生的不利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

3學科工作的應對策略

面對當前中醫臨床基礎學科的現狀,我們應當採取怎樣的策略和措施呢?鑒於近期內學科的構建不可能有較大變動,必須在現有的條件下揚長避短、積極努力,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科的發展。

3.1大膽嘗試,推陳出新

為了促進學科學術體系的發展,在課程設置和教材的編寫方面必須大膽進行嘗試。近年來,不少專家和學者對此已經做了許多探討,比如,有專家提出可以將三門課程以及其他學科中有關中醫辨證論治體系的內容提取出來編成辨證理論的教材、將《傷寒論》和溫病學有關外感病的內容編寫成《外感熱病學》、或直接將三門課壓縮編成《中醫臨床基礎》等等,有些院校已經開始做了初步的工作川。這些設想和構思均有積極意義,但有的肯定存在缺陷或問題,可以組織專家有針對性地進行深人論證和研討,在取得一定共識之後,委託某一院校牽頭編寫,先在小范圍內試用,成功後再普及。希望能在中醫臨床基礎學科改革的過程中達到推陳出新的目的,並由此促進中醫學理論和中醫教育事業的進步。

3.2擺脫束縛,發揮優勢

臨床基礎學科將《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組合在一起,但學科的發展不應受到所謂「臨床基礎」一個學科的束縛。各校可根據自己原來三門課程的不同優勢選擇其側重點,可以《傷寒論》為重點,也可以金匱或溫病學為重點。總之,盡可能發揮原有的優勢,拋棄門戶之見。三門課程之間可以互相支持,凡是有利於其優勢保持和擴大的工作,均應有目的、有計劃地去努力進行。比如,在研究內容方面,可以根據以前的優勢項目制定幾個主要的研究方向繼續深人研究,並合理的將學科人員分組結合,按照個自的長處配合工作。一旦目標明確,人員分工妥當,各項工作就會有序地進行,而學科也應當會因此而不斷發展。

3.3保持特色,強化經典

多年來的中醫教育實踐證明,經典著作中的許多辨治理論是中醫學的精華所在,切不可輕易地將其丟棄。《傷寒論》、《金匱要略》均為古典醫籍,堪稱是中醫理論發展的根基之一;溫病學雖然是現代教材,但其內容卻來源於古代溫病學家的原著,如《溫熱論》、《溫病條辨》、《溫熱經緯》、《濕熱病篇》等,均是溫病名家的經典之作,)其中包涵了豐富的臨證經驗和非常重要的辨治思路。因此,對於這些經典原著的內容,應予以保留,並作為深人研究中醫理論的必要課程。加強原著的學習,不僅對提高學生處理疾病的實際水平很有幫助,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並能夠使其在診治疾病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中醫的特色。

3.4適應現狀,彌補不足

首先,應當逐漸的適應目前的現狀,盡管大家對該學科有諸多的不同看法和意見,但為了將其不利影響降低到最小,必須停止爭論,將目光轉向如何彌補其不足方面。比如,不要過多地糾纏其學科是否為橋梁課,可以按照以往的習慣仍將其定位在偏重臨床,保持原有的特色和臨床技能培養的重點。這樣可以避免因教學重心不明確可能導致的學生學完三門課程後什麼都不扎實的缺點。其次,為了改變學科合並後人員減少而產生的不利狀況,除了要求全體教師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學術水平,尤其是拓寬知識面之外,還可以考慮嘗試讓青年教師學習教授二門課的做法。既可以逐漸培養一專多能的師資力量,還能為將來的學術理論的整合奠定人才基礎。同時,鼓勵大家多做《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三門課程之間的交叉研究,力爭從中找到一些較好的契合點,甚至提出新的觀點、創立新的理論。

綜上所述,中醫臨床基礎學科的現狀有喜有憂。面對現狀,我們應當保持清醒的頭腦和積極的態度,有策略、計劃的努力做好各項工作。

參考文獻

[1]中醫世家.中醫基礎理論2009.12.14

[2]中國中醫基礎醫學199812

;

❷ 中葯學畢業論文範文

我所要復研究的課題是制「中國醫葯批發企業現狀與發展」。對一個醫葯批發企業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葯品的來源和銷售,每個醫葯企業都有固定的供應商和一定的營銷手段,葯品的供應需要醫葯物流的支持,而銷售呢,就需要醫葯銷售的支持,所以醫葯批發企業的現狀與發展,是隨著醫葯物流和醫葯銷售而走的。 然而,在進公司工作一段時間後,我慢慢的對企業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一個醫葯批發企業如果想做大做好,就要運用網路,建立醫葯電子商務,這樣醫葯批發企業才會有更好的發展。最後,我根據自己的個人看法,對醫葯批發企業的發展趨勢做了幾點歸納, 本次我要做的課題的目的和意義是:隨著醫葯行業的發展,醫葯批發企業也孕育而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而醫葯批發企業又是葯廠與醫院、葯店的連接線,所以,醫葯批發企業的現狀和發展再醫葯行業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同時,本次所做的課題,讓我深刻地了解了醫葯批發企業現狀與發展。使我對醫葯批發企業有了一個深刻的了解。同時對我以後的工作有很大的幫助。

❸ 中醫畢業論文

中醫學不是自然科學的分支 ,它一直與中國古代哲學交融在一起 ,中醫學有著自己對生命本體的認識 ,有著自己特定的思維方式與思維過程。下文是中醫畢業論文範文大全,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中醫畢業論文範文大全【1】

試談中醫學專業的生理學教學改革

摘 要:在醫學課程中,生理學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基礎課。

根據教學要求,中醫學專業學生也要學習生理學。

針對該層次學生,我們認為採取“中西醫融合”的教學方法,可以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中醫學專業 生理學 中西醫融合

作為一名生理學教師,面對中醫學專業同學,如何能夠既突出中醫學的特點,又講好生理學的基礎知識,是學好中醫學專業的重點。

在中醫專業教學工作中,我們逐漸摸索出一些較為有效的方法,即:“中西醫融合”。

1 對教師的要求

生理學是研究正常機體功能活動規律的科學。

在中醫基礎理論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學好西醫的基礎。

但中醫專業學生在學習生理學之前,往往先學習中醫學基礎理論,特別是中醫學基礎的“臟象學”部分,相當於中醫的“人體生理學”。

中醫學對生理過程的認識自成一套體系,當學生接觸到西醫生理學時,這兩種不同的理論體系會對學生學習和理解造成困難。

因此,作為西醫院校畢業的教師,要掌握中醫基礎理論知識、中葯學以及中醫診斷學等內容,既可拓展自己的知識層面,又有利於更好地與學生探討[1]。

另外,教師還需正視一個新問題:如何應對已從網路獲得大量信息的學生?它迫切要求高校教師不斷補充學術養份、拓展學術視野、更新學術理念,以保持對學術新知的熱情,從而主動及時地給自己的學術生命輸入新鮮血液[2]。

本教研室要求教師除了課堂教學外,在課余時間也要學習中醫的基礎理論和相關學科知識,拓展自己的知識層面;另一方面,利用現代網路技術,積極關注前沿學術動態,了解學術熱點,參加科研活動,撰寫科研文章。

2 理論教學中要做到“中西醫融合”

中西醫都是科學,只是各自的研究方法、手段、發展背景的不同而形成了兩個不同的理論體系[3]。

在理論教學中,盡力尋找到一些生理學與中醫學的共通點,在講授的時候加以結合,以此構建中西醫理論體系之間的溝通平台[4]。

第一,我們對中醫學和西醫學中內涵一致,僅僅是提法不同的內容進行整合。

打個比方,學習緒論這章時,根據內環境穩態內容,把生命活動的對立統一、維持相對穩定狀態等普遍存在的規律與陰陽的對立制約、互根互用、消長平衡、互相轉化的陰陽對立統一學說相比較,使學生在掌握內環境穩態的基礎上,對於中醫理論的總綱―“陰陽學說”[3]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又如,在講授器官生理作用時,把中醫理論中臟腑的相關功能與之相比較:西醫中心臟的泵血功能與中醫學中心主血脈的功能是一致的;西醫中肝的主要功能是:貯血和消化,這與中醫學中肝主藏血、主疏泄的功能是一致的;西醫中生成尿液是腎臟的主要功能,這與中醫學中腎主水的功能是一致的。

通過“中西醫融合”的方法將兩大理論體系不斷互相滲透、互相補充,從而達到融會貫通,為學生架設起一座溝通中西醫學的橋梁。

第二,除了比較這些共通點,我們還特別提出中西醫之間對器官生理功能和意義理解上的差異,使得學生能夠更好理解和記憶。

例如:中醫學對心功能的闡述是“藏神,主血脈”,它除去包含西醫生理學中心血管系統的功能,其中還囊括神經系統的部分功能。

3 實驗教學的“中西醫融合”

生理學是一門實驗性科學,其一切理論都源於實驗[5]。

實驗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如動脈血壓調節實驗中,學生通過給家兔耳緣靜脈注射肝素、烏拉坦等葯品,隨後進行頸總動脈插管,就可以掌握靜脈注射、動脈插管等操作方法。

同時通過牽拉、夾閉頸總動脈以及電刺激迷走神經等操作,來驗證降壓反射的相關理論,使學生對此知識點理解得更透徹,記得更牢固。

實驗教學是最能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科研思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如何做好生理實驗,如何通過實驗得出相應的理論知識。

同時,在常規的實驗項目中,我們還特地加入一些中醫葯學內容,以提高中醫系同學的興趣。

例如,實驗5:調節動脈血壓中,可以建議同學觀察三七這種中葯對動脈血壓的影響;還可以觀察中葯木香對小腸平滑肌的影響。

4 根據不同專業區別對待

在我校,中醫專業學生既有文科生,又有理科生,學生起點差異比較大,而且生理學教學課的時間有限。

因此,作為生理學教師,要根據學生的不同專業、知識掌握的不同水平,對教學內容有所側重,當然是在保證掌握基本內容的前提下。

例如:生物電現象的形成機制,對於葯學專業,這部分內容熟悉即可,並不要求學生掌握其詳細過程;但對於中醫專業,該部分內容要求全面理解和掌握。

通過這種不同專業和層次的區別對待,在有限的課時內,既做到了生理學基本原理和知識點的覆蓋,又突出各專業的特色和重點。

5 抓住重點,突破難點

對於中醫學專業學生而言,生理學內容較多,而課時少,如果採取“填鴨式”的講授方法,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困難。

所以在要使學生有限的時間內最大程度地掌握好基本知識,作為教師必須抓住各章重點,突破難點。

抓住重點就是對教學大綱中所要求掌握的重點知識,進行詳盡地講解。

如呼吸運動的調節重點在於呼吸的反射性調節,而其中又以化學感受性反射尤為重要。

因此授課時主要講授化學因素CO2,O2和H+對呼吸的影響,這樣才能突出重點,做到層次分明。

也利於引導學生把握住重點進行自學和復習。

至於難點內容,也就是學生認為難以理解、難於掌握的內容,可採取比喻的方法,從而化難為易。

教學中抓住了重點,突破了難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就能抓住要點,分清主次,更深入地了解主要內容。

參考文獻

[1] 余暢,余華榮.“中西醫結合”在生理學教學中的運用[J].中醫葯管理雜志,2012,20(4):339-340.

[2] 文菊華,陳懿,鄧冰湘,等.五年制中醫學專業生理學教學的體會[J].醫葯教育,2011,18(3):116.

[3]李保蘭,韓曼.我校中醫實驗班生理學教學模式改革之探究[J].中國社區醫師,2013,15(8):363.

[4] 肖愛嬌,閔建新,伍慶華.PBL教學法運用於中醫院校醫學專業生理學教學的研究[J].宜春學院學報,2013,35(3):154-156.

[5] 劉海梅,閆福曼,徐進文,等.中醫院校生理學推行TBL教學法的探討[J].基礎醫學教育,2012,14(7):489-491.

中醫畢業論文範文大全【2】

淺析中醫臨床醫學面臨的挑戰及策略

【摘 要】中醫臨床基礎醫學成立至今,盡管在學科建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的現狀並不容樂觀,尤其在學科性質、學科定位、課程設置等方面存在明顯問題。

因此,面對現狀,應當有策略、有計劃的積極應對在現有基礎上,強化經典以彌補不足,並盡可能發揮學科原有的優勢,大膽進行改革,努力推陳出新,以促進學科的迅速發展。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對中醫學科專業目錄進行了調整,將《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三門傳統經典課程合並組建為中醫臨床基礎學科。

此後,各中醫院校以此為模式,紛紛進行了學科的改革,以新的.中醫臨床基礎學科來開展各項工作。

盡管臨床基礎學科從組建開始就有各種不同的看法,但教學、科研、臨床等工作依然按此方式在進行著。

回顧新學科成立後近8年的時間,其在各方面均取得了新的進步,尤其學科的整體面貌有燦然一新之感。

但若從各方面的具體情況而言,其現狀不容樂觀。

【關鍵詞】中醫臨床醫學;現狀;對策

1 學科現狀的客觀評價

臨床基礎學科成立至今,從學科發展的總體狀況來看,應該說是利弊共存、喜憂參半。

對此作一客觀的評價和分析,是目前學科發展中不可迴避的重要工作。

1.1學科面臨的困境

臨床基礎學科成立後雖然對中醫學的發展產生了一些有利的影響,但也明顯地存在著嚴重的問題。

歸納起來說,主要面臨三方面的困境。

其一,《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的合並是行政劃分的結果,合並之前應該進行過科學的論證。

但到目前為止,在實際工作中,仍然是“三家”分而行之,基本與合並之前無太大變化。

因此,遠遠沒有達到產生“合力”的效果。

其二,由於歷史的原因,各校原來的《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專業的發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傷寒專業實力雄厚,有的可能在金匱、溫病專業方面研究水平較高。

而簡單地合並之後,就沖淡了三門課程的原有優勢。

也許初衷是以優促建,以好帶動全體共同前進。

但結果卻是相互牽扯制約,干擾了學科的發展進程。

其三,沒有新的統一的教材,教學還是保持著原貌,因而完全不能表現出“臨床基礎”的特色或獨特之處。

三門課程的合並,結果就象是“拼盤”一樣,只有形式,沒有貫穿整體的核心內容。

1.2學科長處面面觀

任何新生事物均有生機勃勃的一面,因此,臨床基礎學科以新學科的形式出現,也具有一定的優勢。

以理推之,其優勢主要體現在三方面。

其一,拓寬了專業范圍。

由於臨床基礎學科涵蓋了《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三門課程的豐富內容,所以其研究的范圍較之原有學科明顯擴大,在研究的內容方面則可更為靈活。

《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均有獨特的理論體系和治療學內容,但在外感熱病及內傷雜病的診治方法上,又有著一定的相通之處。

因此,打破原有的學科框框,可以對這些交叉內容進行深人的研究,改變以往此類研究較少的現象。

其二,更新了原有的學術思維模式。

以前三門課程單獨而立時,在學術思維方面也大多是各不相乾的。

比如,雖然溫病學理論的形成與《傷寒論》有密切關系,但在具體的研究思維方面,卻很少聯繫到《傷寒論》來展開思考。

再如,《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同為張仲景所作,盡管各自涉及的重點不同,但學術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然而從這一方面進行學術研究的學者卻並不多見。

所以,三門課程合並之後,對學術的發展可以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尤其對仲景學說的深人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其三,為該領域研究生整體能力的提高提供廣闊的空間。

溫病學是研究外感熱病的專門學科,《傷寒論》中亦有許多有關外感熱病的理論和方法,前者主要探討感受溫熱病邪引起的溫病,後者則主要研究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熱病。

二者在這一點上既有共同之處,又各有所長,分而研究均不全面。

在原有學科之中,研究生在選題時,理論、實驗及臨床研究必然會受到學科研究領域的限制,因而對其整體學術水平和能力的培養都是不利的。

而學科合並之後,突破了這個“瓶頸”,研究生在論文的撰寫過程中,將站在一個新的高度,導師也將從外感熱病辨治的角度進行培養,從而使研究生實際診治疾病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均得以提高。

2 學科困境的原因探析

要想從根本上改變臨床基礎學科目前存在的問題,找出其關鍵環節至關重要。

筆者認為,當前臨床基礎學科不良現狀的主要原因是學科性質模糊、學科定位不準、課程設置僵化。

❹ 中醫針灸畢業論文範文精選

隨著針灸在全世界的廣泛應用,神經科學的研究結果對部分針灸療效機制科學意義上的肯定,逐漸形成了西方針灸的概念。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中醫針灸 畢業 論文,供大家參考。

中醫針灸畢業論文 範文 一:針灸治療HZ止痛效應分析

帶狀皰疹(Herpes Zoster,簡稱HZ)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侵犯神經節及皮膚,沿周圍神經分布的群集皰疹及神經痛為特徵的一種病毒性皮膚病,其特點是侵害單側一個或多個皮區,多表現為軀乾的環狀或條形損害。筆者採用中心隨機對照研究 方法 ,運用不同針灸方法治療急性期帶狀皰疹患者,觀察不同針灸方法的止痛效應,並分析患者滿意度與止痛效應的關系,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病例來源於廣州中醫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廣州市中醫醫院、廣東省第二中醫院,為2007年4月—2009年10月針灸科、皮膚科住院或門診患者。將101例帶狀皰疹急性期患者,採用中心隨機的方法,分配至A組(電針組)30例、B組(鋪棉灸組)23例、C組(火針組)25例、D組(叩刺拔罐組)23例。剔除5例誤納病例及2例脫落病例,結果最後符合方案A組27例、B組23例、C組24例、D組20例,共94例。其中男54例(57.4%),女40例(42.6%);年齡最小20歲,最大70歲,平均(43.61±1.59)歲。4組患者的性別、年齡、身高、體重、生命體征情況,經統計計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且兩組患者不適至初診時間、皰疹情況,經統計計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

1.2試驗標准

(1)診斷標准:中醫診斷標准: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准》[1]中蛇串瘡診斷標准。西醫診斷標准:參照《Cecil Textbook of Medicine》[2]中帶狀皰疹的診斷標准。(2)納入標准①年齡18~70歲;②出現皰疹1~7天內,未經過抗病毒和止痛治療者;③簽署知情同意書,同意接受本課題組各種治療方法、服從課題組安排者。(3)排除標准①屬於帶狀皰疹的特殊類型,包括眼、耳帶狀皰疹、內臟帶狀皰疹、腦膜帶狀皰疹、泛發性帶狀皰疹、無疹型帶狀皰疹;②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③過敏體質及對多種葯物過敏者;④瘢痕體質者;⑤合並嚴重的心血管、腦血管、肝、腎、造血系統等原發性疾病或全身衰竭者,糖尿病、惡性腫瘤、精神病患者,結締組織病、血友病患者,有出血傾向的患者;⑥病情危重,難以對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做出確切評價者;⑦1個月內應用過皮質類固醇激素或免疫抑制劑者。

1.3治療方法

4組患者皰疹局部均保持皮膚清潔,注意保護皮損。治療時取卧位,皮膚常規消毒後進行。(1)A組(電針組)取穴:阿是穴(病變皮損處)、夾脊穴(患側)、支溝穴、後溪穴。操作方法:所有穴位定位均按照《國家標准經穴部位》[3]取穴。阿是穴用平刺法局部圍針刺,夾脊穴向脊柱方向斜刺,支溝穴、後溪穴直刺,均進針約0.8~1.0寸,針刺得氣後,接韓氏穴位刺激儀,採用疏密波,頻率為2/100Hz,2~5mA,強度以患者耐受為度,通電30min後出針。每天1次,10次為1個療程,共計1個療程。(2)B組(電針+鋪棉灸組)鋪棉灸操作方法:將脫脂干棉花撕成薄如蟬翼,約3cm×3cm大小棉片,根據皮損的面積決定施灸棉片的數量。鋪在阿是穴上,用火柴點燃燒盡棉花,每次施灸3遍。其餘治療及療程同A組。(3)C組(電針+火針組)火針操作方法:術者左手持點燃的酒精燈,右手持中粗火針在外焰加熱針體,直至將針尖燒至紅白後,迅速准確地刺入皰疹中央約0.2~0.3cm,根據皰疹數量的多少,先刺早發的皰疹,每次選擇3~5個,每個皰疹針刺2次,術畢擠出皰液,按壓約30秒鍾,塗上一層萬花油。其餘治療及療程同A組。(4)D組(電針+叩刺拔罐組)叩刺拔罐方法:術者以一次性梅花針叩刺阿是穴,以局部微滲血為度,然後選擇大小合適的玻璃罐,迅速拔按在叩刺部位及病損兩端。留罐5~10min,出血3~5mL,取罐後用活力碘消毒患處,視皰疹面積大小,決定火罐的型號和數量。其餘治療及療程同A組。

1.4觀察指標

(1)疼痛評價指標①疼痛強度(VAS評定法,單位:mm):記錄觀察點前24h內最痛點。以100mm標識,0表示不痛,100mm表示患者能夠想像的最大疼痛強度。②疼痛緩解程度(%):記錄觀察點前24h內疼痛強度與基線相比的緩解情況。記錄范圍0~100%,0表示完全沒有緩解,100%表示完全緩解。③疼痛開始緩解時間(d):從患者開始感覺有疼痛到疼痛緩解程度恆定在30%以上所需的時間。④疼痛持續時間(d):從患者開始感覺有疼痛到疼痛完全消失所需的時間。於觀察第1~10天每次治療前、第11天記錄。③④項如在療程內無法記錄(疼痛未緩解或者消失),則在第22、30、60、90天隨訪時記錄。(2)患者滿意度:用標尺法,0~100代表患者對其所接受的治療 措施 的耐受性,100分表示很滿意,0分為很不滿意,讓患者讀出最能代表其耐受程度的位置,並記錄讀數(分)。於第11天記錄。

1.5統計方法

數值以(珋x±s)表示,所有數據進行比較前,經過K-S正態分布檢驗。正態分布資料採用單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態分布資料採用非參數檢驗。非正態分布資料,多組間比較採用Kruskal-Wallis檢驗,兩組間比較採用Mann-WhitneyU檢驗,相關分析採用Spearman相關系數。用spss18.0進行統計分析。

2結果

2.1患者滿意度與VAS疼痛評分的關系

見表1和圖1。各組帶狀皰疹患者經治療後VAS評分均明顯減少,且治療後各組VAS評分存在差異(P<0.05),A組治療後VAS評分為(0.63±1.62)分,B組(8.04±10.95)分。4組治療前後差值的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說明經1療程的針灸治療後,針灸各組的總體止痛效應相當。經治療後,各組帶狀皰疹患者的滿意度有一定的不同(P<0.05),A組(電針組)、C組(電針+火針組)患者的滿意度高於B組(電針+鋪棉灸組)、D組(電針+叩刺拔罐組)(P<0.05);電針組與電針+火針組患者的滿意度相當(P>0.05);電針+鋪棉灸組、電針+叩刺拔罐組患者滿意度相當(P>0.05)。從患者角度分析,較電針+鋪棉灸、電針+叩刺拔罐,患者更加認同電針治療或電針結合火針治療。病人滿意度是指病人憑著自己對健康的理解,權衡自己的經濟條件,結合自己對醫療保健的要求,對所接受的醫療服務的綜合評價。[4]涉及整個疾病就診過程中的每個環節,對患者滿意度與治療後VAS評分、治療前後VAS評分差值進行相關分析,結果如圖1,患者滿意度與治療後VAS評分、治療前後VAS評分差值之間均無顯著的相關性(均P>0.05)。

2.2患者滿意度與患者疼痛緩解、疼痛持續時間、疼痛緩解程度的關系

見表2和圖2。4組帶狀皰疹患者的疼痛緩解時間、疼痛持續時間差別無顯著性意義(P>0.05),但疼痛緩解程度的差別有顯著性意義(P<0.01),其中以A組(電針組)較B組(電針+鋪棉灸組)疼痛緩解程度更明顯(P<0.01)。四組患者的滿意度與疼痛持續時間、疼痛緩解時間、疼痛緩解程度均沒有顯著的相關性(P>05)。

3討論

帶狀皰疹屬中醫“蛇串瘡”范疇,其發生多因機體正氣不足,濕熱毒邪循肝膽經絡熏蒸肌膚;在病變後期,餘毒未清,瘀血阻滯肌膚而發生神經痛。神經痛為帶狀皰疹特徵之一,可在發疹前或伴隨皮疹出現,神經痛是帶狀皰疹困擾患者的主要原因。止痛是針灸的一大功能,針灸有減輕帶狀皰疹疼痛、縮短疼痛持續時間等作用[5-6]。本方案取阿是穴、夾脊穴、支溝穴、後溪穴治療,本取穴方案從蛇串瘡病機出發,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祛濕止痛的作用。採用電針法、電針+鋪棉灸法、電針+火針法、電針+叩刺拔罐法治療帶狀皰疹患者,雖治療後各組的VAS評分、疼痛緩解程度差別有統計學意義,但VAS評分治療前後差值、疼痛持續時間、疼痛緩解時間差別無統計學意義,患者滿意度與治療後的疼痛強度、治療前後VAS評分差值、疼痛持續時間、疼痛緩解時間、疼痛緩解程度均沒有顯著的相關性。不同針灸方法治療急性期帶狀皰疹各止前效應指標,除了疼痛緩解程度A組優於B組外,余VAS評分治療前後差值、疼痛持續時間、疼痛緩解時間、疼痛緩解程度組間差別均無顯著性意義,考慮與帶狀皰疹的自然病程一般為2-3周[7]有關,估計到治療後的觀察點,大部分患者自然病程已向痊癒轉歸,因此無法體現各療法止痛效應的差別。電針法為阿是穴圍針刺加夾脊穴、支溝穴、後溪穴電針治療,其餘三種療法分別為在此基礎上加上鋪棉灸法、火針法、叩刺拔罐法,治療後VAS評分A組(電針組)明顯低於B組(電針+鋪棉灸組),而疼痛緩解程度A組優於B組,結果說明針灸本身也給患者帶來一定的疼痛,將電針和鋪棉灸重疊治療急性期帶狀皰疹,不僅不能減輕患者的疼痛,可能還增加了患者的疼痛。

本研究中的患者滿意度,是患者將其所接受的治療措施的耐受性用0~100分表示出來,分數越高滿意度越高,屬病人 報告 的臨床結局。病人報告的臨床資料已成為臨床療效評價關注的焦點,可用於最佳治療方案的評價與選擇。[8]本研究結果發現不同針灸方法治療急性期帶狀皰疹,患者更加認同電針治療或電針結合火針治療,但患者滿意度與治療後的VAS評分、治療前後VAS評分差值、疼痛持續時間、疼痛緩解時間、疼痛緩解程度均沒有顯著的相關性。

中醫針灸畢業論文範文二:循證醫學針灸證據評析

1針灸研究證據的來源和范疇的確立

基於循證醫學證據評價體系對針灸醫學的啟示,根據針灸學科的發展現狀和特點以及證據來源范圍,本研究確定的針灸研究證據范疇主要包括:現代研究證據、古籍載錄證據、專家 經驗 證據,其中現代研究證據又包括隨機對照試驗研究、非隨機對照試驗研究、病例序列研究和個案報道。下面對各類研究證據的特點和納入理由作簡要闡述。

1.1古籍載錄證據流傳至今的針灸古代醫籍是歷代針灸臨床經驗的積累,不僅涵蓋了針灸安全有效的成功經驗、針灸的適應症、禁忌症和注意事項等有價值的信息,並經過幾千年臨床實踐反復證實了其真實性、可靠性和適用性。因此,古代醫籍載錄的相關針灸防治疾病證據是針灸臨床決策不可忽略的最佳證據之一,本研究納入的古籍載錄證據涵蓋清代以前所有針灸治療類文獻,從內容形式上說主要包括以疾病為綱的針灸處方文獻和針灸醫案。

1.2專家經驗證據經驗類文獻對於臨床醫學來講往往是最直接的體驗記錄,是臨床實踐與醫學理論相結合、突破和創新的結果,具有較高的理論概括和實踐指導意義。因此針灸專家經驗 總結 也是針灸臨床決策不可忽略的最佳證據之一。本研究納入的專家經驗總結主要為1919年以後國內針灸專家的臨床經驗類文獻,按照專家資質分為針灸名老中醫專家經驗和一般針灸專家經驗。

1.3現代臨床研究證據近現代臨床研究文獻是針灸臨床研究證據的主要來源。針灸學的特點之一是辨證施治,強調個體化治療,並且療法豐富,因此採用統一、標准化治療方案的針灸臨床隨機對照試驗並不足以代表針灸臨床研究的全貌。因此,本研究除了納入隨機對照試驗研究,還納入非隨機對照試驗研究、病例序列研究和個案報道,沒有納入系統評價或Meta分析。

(1)隨機對照試驗: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是被認為是評價醫學干預措施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最佳研究設計,證據的論證強度和科學性最佳[4]。本研究將RCT作為針灸研究證據之一,但對於針灸RCT的評價既要考慮試驗設計完成質量,又需考慮到針灸臨床實際。

(2)非隨機對照研究:目前,非隨機的臨床對照研究(Clinicalcontroltrial,CCT),仍在中醫葯、針灸領域中占據多數地位[5]。這類研究雖未採用隨機方法,但採用對照組進行比較,故非隨機臨床對照研究仍能給針灸臨床決策提供有價值的信息或線索。因此,非隨機臨床對照研究為本研究針灸研究證據納入來源之一。

(3)病例系列研究:病例系列研究(Caseseriestri-al)的價值在於可用於觀察臨床對照試驗排除的患病人群,可以充分施展針灸辨證論治特點,且費用低廉,而且在國內發表現代臨床研究文獻中,病例系列研究最多,故本研究也將其納入針灸研究證據的范疇。

(4)個案:個案(Singlecasestudy),也稱單個病例報告。針灸個案往往靈活多變地記錄針灸療效卓著的治療方案或完整的治療變化過程,是最能體現中醫辨證論治、針灸療法復雜干預特點的文獻形式,對於針灸臨床實踐具有一定價值。因此個案也是針灸研究證據的納入范疇。需要補充說明的是,系統評價或Meta分析是循證醫學提倡的最佳證據之一,但針灸治療方案隨辨證論治靈活多變,強調臨床研究的“同質性”的系統評價和Meta分析不足以一一對比分析,難以顧及針灸辨證論治、復雜干預的核心特點,故本研究沒有將其納入臨床決策分析的研究證據范疇。

2針灸臨床研究證據質量評價方法的建立

本研究在《循證針灸臨床實踐指南-面癱》制定過程中形成的針灸研究證據評價方法和標准基礎上,借鑒已有中醫領域的證據評價方法和標准[6-7]進行補充和完善,初步建立各類針灸研究證據質量評分標准和分級標准。

2.1古籍載錄證據的質量評價方法古代醫籍中的證據是論述性的,是臨床經驗記載或具體醫療過程的描述,故此,本研究主要考慮醫籍質量、醫家資質、記載形式(醫案、論述)、證據應用強度、內容完備程度等因素,初步建立古籍載錄證據的質量評價表及分級標准。(1)質量分級標准:高質量文獻:得分≥5分者,且須符合前3條中1條以上,其中符合第2條者為經典著 作文 獻,符合第3條者為歷代沿用的古代證據。中質量文獻:得分≥4分者,且須符合前4條中2條以上(含2條)。低質量文獻:得分﹤4分者。(2)評價指標說明:珍籍:本研究指王雪苔教授主編的大型叢書《針灸古典聚珍》中的收錄67種針灸醫籍。古代針灸經典著作:採用專家咨詢法和小組討論相結合的方法,本研究初步確定的古代針灸經典著作指《素問》、《靈樞》、《難經》、《甲乙經》。古代針灸名醫:依據中醫文獻學、醫學史及針灸發展史[8-9],用專家咨詢法和小組討論相結合的方法,初步確定的古代針灸名醫有33位,包括:黃帝、扁鵲、華佗、涪翁、郭玉、曹翕、呂廣、皇甫謐、王叔和、徐秋夫、徐文伯、葛洪、甄權、楊上善、孫思邈、王燾、王惟一、王執中、何若愚、閻明廣、竇漢卿、王國瑞、滑壽、徐鳳、凌雲、高武、汪機、馬蒔、楊繼洲、李時珍、吳昆、張景岳、李學川。記載為歷代沿用:指該治療方案在歷代專著中重復應用。

2.2專家經驗證據的質量評價方法專家經驗總結一般由專家自己或他人概況歸納而成,來源范圍包括專家經驗代表性專著和期刊論文。本研究一方面結合疾病的診治特點制定納入排除標准,一方面依據專家范疇界定、作者、載體形式及經驗總結可靠性等因素,初步制定專家經驗證據的質量評價表及分級標准。(1)質量分級標准:高質量文獻:得分≥5分者,且須符合前3條中1條以上。中質量文獻:得分≥4分者,且須符合前4條中2條以上(含2條)。低質量文獻:得分﹤4分者。(2)評價指標說明:針灸領域名老中醫專家的界定:在時間范圍上界定為民國至今的近現代針灸名老中醫;進而依據文獻學、醫學史及針灸發展過程[8-9],參照國家中醫葯管理局公布的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全國老中醫專家學術經驗集成工作指導老師名單,經過專家咨詢、討論和總結,初步確定近現代針灸名老中醫范圍,他們的代表性著作以及由他人完成的經驗總結為證據來源。中文核心期刊:以北京大學圖書館編制的第一版至第五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為依據進行界定。

2.3現代針灸研究證據的質量評價方法(1)隨機對照試驗:本研究基於CONSORT聲明[10]、Jadad評分量表[11],結合針灸臨床實際及文獻特點對干預措施的質量控制標准、療效指標、文獻載體指標等進行補充,初步制定隨機對照試驗研究的質量評價表及分級標准。質量分級標准:高質量文獻:得分≥11分者,且前3條得分≥3分,第4~11條符合5條以上。中質量文獻:得分≥10分者,且前3條得分≥2分,第4~11條符合3條以上;或者得分≥8分者,且前3條得分≥2分,且必須符合第4~11條符合5條以上。低質量文獻:得分﹤8分,且前3條得分≤1分;或觀察對象沒有明確的診斷標准。(2)非隨機對照試驗:本研究在RCT評價基礎上,根據非隨機的臨床對照試驗研究特點,初步制定該類證據的質量評價表及分級標准。質量分級標准:高質量文獻:得分≥8分,且前8條標准必須符合5條(含5條)以上。中質量文獻:得分≥8分,但前8條評價標准符合5條以下。低質量文獻:觀察對象沒有明確的診斷標准;或得分﹤8分。(3)序列研究質量評價方法:本研究在RCT評價基礎上,根據病例序列研究特點制定該類證據的質量評價表及分級標准,具體見表5。質量分級標准:高質量文獻:得分≥8分,且前8條標准必須符合5條(含5條)以上。中質量文獻:得分≥8分,但前8條評價標准僅符合5條以下。低質量文獻:觀察對象沒有明確的診斷標准;或得分﹤8分。(4)個案:針灸個案質量評價表及分級標準的制定考慮了載體形式、作者資質、病人診療信息完整性、治療措施、療效等因素,具體見表6。質量分級標准:高質量文獻:得分≥5分者,且須符合第4、7條。低質量文獻:得分﹤5分,或得分≥5分者,未符合第4、7條標准。

3針灸臨床研究證據強度及推薦等級標準的形成

本研究遵循循證醫學的原則和方法,結合針灸學科特點,通過專家會議討論、問卷咨詢等方式初步制定了針灸循證決策的研究證據強度及推薦等級標准,證據質量與推薦強度的等級一一對應,即高質量證據推薦強度也高。

4結論

遵循最佳研究證據是實踐循證醫學的關鍵環節,而證據的評價是保證其利用的前提。因此,本研究將循證醫學理念和方法與針灸學臨床實踐原理與現有文獻特點有機融合,初步建立了符合針灸自身特點的針灸臨床研究證據評價體系,該體系具有以下特點。

4.1參考循證醫學證據評價方法結合針灸自身特點

循證醫學以客觀、真實證據作為臨床決策的可靠來源,其理念、思路和方法值得針灸醫學深入研究和借鑒。針灸臨床文獻中同樣也存在著大量應用於針灸臨床決策的文獻,故此本研究以從文獻中挖掘真實、有效的治療方案為目的,參考循證醫學證據評價方法並結合針灸學科自身特點,建立應用於針灸臨床循證決策的證據評價體系。該體系既包括RCT、CCT、病例序列等研究證據的評價方法,同時強調名老專家經驗證據和古籍載錄證據的地位和作用,強調反映針灸臨床實際特點的證據如個案在評價體系中的作用,能基本體現針灸臨床實踐的規律和特色。

4.2以針灸臨床決策為目的最大可能納入研究證據

針灸臨床研究證據評價體系是應用現代循證醫學理念方法研究針灸臨床決策的方法學探索,它跨越兩個不同醫學體系,但歸根結底還是以針灸理論及其實踐為根本的,因此該體系必須兼顧針灸臨床個體化、經驗性等特色。隨機、對照、盲法固然是臨床可靠性評價的最好方法,但中西醫學兩種完全不同的理論體系導致應用這些方法到針灸臨床實際中尚有很多不適用性。針灸臨床文獻包含有RCT、CCT、病例系列研究、專家經驗、個案報道、古籍載錄證據等多種類型,各類型文獻之間既有方法學可靠性上的強弱,也有針灸臨床可適用性的高低,還有完成質量優劣以及針灸數千年傳承的習慣等多方面的不同,因此本證據等級體系以目前針灸臨床證據水平現狀為基礎,調和多因素對證據水平的評價影響,最大可能的納入各類有價值證據。

4.3多角度考慮影響證據質量的因素

針灸臨床決策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多因素影響過程,從證據角度評價各類型針灸臨床文獻是值得被深入探索的新領域,針對針灸理論及實踐的特殊性,在考慮現行循證醫學評價指標外,本研究加入醫家個人資質、水平、單位、載體、學術觀點、具體針灸方案、理論解釋等多方面因素進行評價指標的探索,並針對各類研究證據提出一套嚴格的評價方法和質量分級標准,以排除低質量或不合格證據,篩選出高質量的可信性強的證據,為臨床應用提供切實可行的有價值證據。

綜上,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方法、專家訪談方法和共識性方法,結合針灸學科及文獻特點,比對循證醫學證據評價體系,探討針灸研究證據的范疇和特點,初步建立了針灸研究證據的評價方法和標准,初步建立了針灸臨床研究證據體系。但鑒於針灸學理論和臨床實踐的特殊性,建立適合針灸診療特點和文獻形式的證據分級,評價體系還是一項探索性的研究,故還存在研究證據的評價指標的確定可能不夠完善,部分評價指標缺乏權威參考標准等不足之處,亟待在今後的研究和實踐中不斷補充和完善。


中醫針灸畢業論文範文相關 文章 :

1. 針灸推拿學專業職業規劃範文

2. 電大護理論文範文

3. 中醫院實習心得體會3篇

4. 臨床醫學大專生簡歷範文

❺ 中醫學的論文優秀範文(2)

中醫學的論文篇2
淺談中醫學與氣功

【摘 要】 中醫學的氣的概念和氣機的變化,對氣功的理論和實踐具有指導意義。大力整理和應用中醫理論指導氣功和學術非常必要。中醫學對於氣功的指導地位的提升有助於規范中醫氣功學的術語和臨床技術規范。

【關鍵詞】 氣功;中醫學;內養功

中醫學中對氣的論述是權威的、實用的。千百年來在臨床運用中經過嚴格的實踐檢驗,對中醫的氣的理解有助於氣功練習和指導病人有效地習練功法健身祛病。歷來氣功的解釋多趨於使用佛家和道家術語,而使用中醫術語進行是對氣功詮釋有助於加深對氣功術語和氣功醫療操作的規范,而且易於接受。

「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談到了主觀精神因素的平靜恬淡,會使氣機暢達回歸到原來的自然狀態,精神內守對於防病具有重要的作用。

1 關於氣:何為氣?

氣,是不斷運動著的具有很強活力的精微物質,具有物質、能量和信息的特性。氣的生成來自於:

1.1 先天之精氣:即受之於父母的先天稟賦之氣。其生理功能的發揮有賴於腎藏之精氣的生理功能;

1.2 水谷之精氣:即飲食水谷經脾胃運化後所得的營養物質;

1.3 吸入之清氣:即由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氣。

其中先天之精氣為基礎,奠定了總體的根基,後天之氣補充和滋養先天之氣使之源源不斷、生生不息、循環不止。水谷之精氣和肺吸入的大自然之清新之氣匯聚於胸中形成宗氣,走息道司呼吸、貫心脈輔心行血。呼吸和心血的運行直接影響氣血之運行,在氣功中呼吸調節能很好的調節氣血的運行可見一斑。

2 氣的分布與分類

根據所在的部位、功能及來源的不同,氣分可為以下三類。

2.1 元氣:元氣又稱「原氣」、「真氣」,是人體最基本、最重要的氣,也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元氣主要由腎所藏的先天之精化生,並受後天水谷精氣的不斷補充和培養。元氣根源於腎,通過三焦而循行全身,內至臟腑,外達肌膚腠理,無處不在。元氣的主要功能是推動和促進人體的生長發育,溫煦和激發臟腑、經絡、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因此說元氣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的物質。機體的元氣充沛,則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活力就旺盛;反之就會因元氣虛衰而產生種種病變。

在氣功練習中,動功能使氣機調達,推動元氣敷布三焦。靜功意守丹田則有溫補元氣的功效,在練習中動靜結合達到完美的練功效果。

2.2 宗氣:宗氣是積於胸中之氣,屬後天之氣的范疇。由肺吸入之清氣和脾胃運化的水谷精氣結合而生成。因此,肺的呼吸功能和脾胃之運化功能的強弱,直接與宗氣的盛衰密切相關。宗氣在胸中積聚之處,稱為「氣海」,又名為膻中。

宗氣的主要功能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上走息道以司呼吸。凡語言、聲音、呼吸的強弱,都與宗氣的盛衰有關。二是貫注心脈以行氣血。凡氣血的運行、肢體的溫度和活動能力、視聽的感覺能力、心搏的強弱及其節律等,均與宗氣的盛衰有關。若宗氣不足,臨床可見語聲低微、呼吸微弱、脈軟無力等症。

呼吸的停閉調節有助於宗氣的生成和運行,改善氣血的運行,加強心肺的功能,心主神明、主血脈、為一身之大主,肺主氣,為臟腑之華蓋,為相輔之官,心肺功能的提高對於防病治病是非常重要的,習練氣功不能不行呼吸之功以改善一身之氣血狀態,氣功一詞由茲而生不足為奇。

2.3 營氣:營氣是行於脈中而具有營養作用的氣,主要由脾胃運化的水谷精氣所化生。因其富有營養,於脈中營運不休,故稱之為營氣。營氣是血液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血關系密切,可分不可離,故常常將「營血」並稱。營氣與衛氣相對而言,屬於陰,故又稱「營陰」。

營氣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現在營養和化生血液兩個方面,水谷精微中的精華部分是營氣的主要成分,是臟腑、經絡等生理功能活動所必需的營養物質,同時又是血液的組成部分。

2.4 衛氣:衛氣的功能主要表現在防禦、溫煦和調節三個方面,包括護衛肌表,防禦外邪入侵;溫養臟腑、肌肉、皮毛;調節控制汗孔的開合和汗液的排泄,以維持體溫的恆定。

調節脾胃功能的氣功練習方法內養功是首選,早期時候的科研和臨床都已證實。

3 氣的功能

作為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氣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3.1 推動作用:氣的推動作用,是指氣具有激發和促進作用。氣是功能極強的精微物質,能激發和促進人體的生殖、生長與發育,以及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推動經氣的運行、血液的循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

3.2 溫煦作用:是指氣通過氣化產生熱量,使人體溫暖,驅除寒冷。氣維持並調節著人體的正常體溫,保證人體各臟腑組織器官及經絡的生理活動,並使血液和津液能夠始終正常運行而不致凝滯、停聚。

3.3 防禦作用:正如《素問·刺法論》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是指氣具有護衛全身肌表、防禦外邪入侵的作用。一方面,氣可以護衛肌表,防止外邪入侵;另一方面,「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之說(《素問·評熱病論》),氣又可以與入侵的邪氣作斗爭,以驅邪外出。

3.4 固攝作用:氣的固攝作用,主要是指氣可以保持胃、腎、子宮、大腸等臟腑器官位置的相對穩定;統攝血液防止其溢於脈外;控制和調節汗液、尿液、唾液的分泌和排泄,防止體液流失;固藏精液以防遺精滑泄。

3.5 氣化作用:氣化是指通過氣的運動而產生的各種生理功能效應,氣化過程就是物質轉化和能量轉化的過程。具體表現在精、氣、血、津液各自的新陳代謝及其相互轉化。如食物轉化成水谷精微,然後再化生為氣、血、津液等;津液經過代謝,轉化成汗液和尿液等。

氣的各種功能相互配合,相互為用,共同維持著人體的正常生理活動。比如,氣的推動作用和氣的固攝作用相反相成,一方面,氣推動血液的運行和津液的輸布、排泄;另一方面,氣又控制和調節著血液和津液的分泌、運行和排泄。推動和固攝的相互協調,使正常的功能活動得以維持。 4 氣機:氣的運動形式

氣機,即是氣的運動。氣運動的基本形式包括升、降、出、入四個方面,並體現在臟腑、經絡、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之中。人體之氣流行於全身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無處不在,推動和激發著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因而氣的功能是通過氣機來實現的。升與降,出與入,以及升降與出入,相互為用,相反相成,共同完成人體內部及其與外界環境之間的氣化過程。升者升其陽,降者降其陰,出者吐其故,入者納其新。升降出入是機體生命活動的基本過程,存在於生命過程的始終,是生命規律的高度概括。五臟中,心肺位置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腎位置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位置居中,通連上下,為升降出入的樞紐。如肺呼氣為出,吸氣為入,宣發為升,肅降為降。六腑則傳化物而不藏,以通為用,以降為順。氣機的升降出入應當保持協調、平衡,才能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

氣機失常又稱氣機失調,是氣的運動紊亂,影響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形成疾病。在疾病發生、發展的過程中,由於致病因素的作用,而引起人體內氣的升降出入運動的紊亂,導致體內出現氣滯、氣逆、氣陷、氣閉、氣脫的病理狀態。

氣機失常是人體生理功能及其相互關系出現紊亂的概括,也是疾病發生、發展、變化與轉歸的內在表現。

4.1 氣滯

「滯」是指阻塞,不暢之意。氣滯,是指氣機郁滯而阻塞不暢的病理狀態。

氣滯的發生多與情志不暢、痰飲、水濕、食積、瘀血、結石等阻滯有關。由於上述因素,影響到局部或全身氣的運行,形成氣機郁滯不暢,可出現脹滿、疼痛。「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因此氣滯可導致血行滯澀,而形成瘀血。若氣滯導致水濕停滯,則可形成痰飲。

氣滯還可以使某些臟腑功能失調而形成臟腑氣滯,常見的肺氣、肝氣和脾胃氣滯,可見脘腹脹痛,時作時止,得矢氣、噯氣則舒,以及完谷不化等症。

4.2 氣逆

「逆」是違背,不順從之意。氣逆,是指體內氣機升降失常,當升者升之太過,或當降者不降而上逆的病理狀態。氣逆的發生,多由情志內傷、飲食寒溫不適、痰濁壅阻及外邪侵襲等所致,與肝、肺、胃等臟腑關系密切。因肝主疏泄,升泄太過,肝氣上逆,可見頭痛而脹、目赤面紅、煩躁易怒等症狀,甚則導致血隨氣逆,出現咳血、吐血、中風、昏厥等症。因肺主肅降,肺失肅降而致肺氣上逆,則見咳嗽、氣喘、痰鳴等症。胃主降,胃失和降,則胃氣上逆,而見嘔吐、噯氣、呢逆、腹脹等症狀。

4.3 氣陷

「陷」是升舉無力,不足之意。氣陷,是指在氣虛的情況下,以氣的上升不及和升舉無力為主要特徵的病理狀態。氣陷的發生常因素體虛弱,久病耗傷或思慮勞倦等所致。氣陷多發生於脾臟,故又稱「中氣下陷」。脾主升清,一方面上輸水谷精微於頭目清竅,另一方面托舉維系人體內臟器官位置的相對恆定。因此,在氣虛升舉無力的情況下,既可導致清氣不能上養頭目清竅,而見頭暈、眼花、耳鳴等症;又可出現臟腑器官的維系乏力,而引起某些內臟的下垂,如胃下垂、子宮下垂、脫肛等;還可兼見脘腹或腰腹脹滿重墜、便意頻頻等症。此外,因氣陷是因氣虛發展而來的,故臨床中常見疲乏無力、氣短聲低、少氣懶言、面色不華、脈弱無力等氣虛徵象。

4.4 氣閉

「閉」為閉塞,不能外達之意。氣閉,是指氣之出入障礙,氣不能外達,閉郁結聚於內,而出現的突然閉厥的病理狀態。氣閉多於情志刺激而氣郁之極,或痰飲、外邪、穢濁之氣阻闊氣機所致。其發生,可因外感寒邪,束於肌表,陽郁而不達而無汗,感受穢濁之氣而致閉厥、外感熱病過程中的熱盛內厥、突然遭受巨大的精神刺激所致的氣厥等。臨床上,還可因氣機閉郁,壅於心胸,閉塞清竅,可見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陽氣內郁,不能外達,則見四肢逆冷,拘攣、兩拳握固、牙關緊閉;肺氣閉郁,氣道阻滯,則見呼吸困難、氣急鼻煽、面青唇紫;氣閉於腑,則見二便不通。

4.5 氣脫

「脫」即脫落、不內守之意。氣脫,是指氣不內守,大量向外逸脫,從而導致全身性嚴重氣虛不足,出現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狀態。氣脫多由正不敵邪、正氣驟傷,或正氣長期持續耗損而衰弱,以致氣不內守而外脫;或因大出血、大汗出、大吐瀉等,使氣隨血脫或氣隨津泄所致。臨床上,因氣大量外散脫失,臟腑功能突然衰竭,常出現面色蒼白、汗出不止、目閉口開、手撒肢冷、脈微欲絕等危象。

5 病因中七情對於氣機的影響

七情的致病特性 過度的情志活動可以直接干擾氣機運動,造成氣機的紊亂,如怒則氣上,驚則氣亂,恐則氣下,思則氣結等,氣功的練習可以干預氣機運動,氣機平和則機體有機會得到修復,阻斷了致病因素。內養功初級靜功中松靜築基法,在自然呼吸同時配合松靜的練習,使大腦和身體同時放鬆和入靜,改善和提高機體的內環境,使身體處於較舒適的狀態,而得到將息溫養。

七情內傷直接影響其相應內臟,使其臟腑氣機逆亂,氣血失調,導致疾病的發生。

5.1 直接傷及內臟

不同的情志刺激可傷及相應的臟腑。因為人體是一個以五臟為中心的有機整體,而心是五臟六腑的統帥,它主宰著人的心理、情志活動。為此,七情致病均可損及心,並影響到其他臟腑,在七情致病中心起主導作用。另外,心主血藏神,肝藏血主疏泄,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又為氣機升降的樞紐。故情志致病,以心肝脾三臟失調為多見。如過喜、驚嚇、思慮勞神均可傷心,致心神不寧,症見心悸、失眠、健忘,甚則精神失常。郁怒傷肝,肝氣郁結,證見兩脅脹痛、善太息或咽中似有異物梗阻;婦女可見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等。肝氣上逆,出現嘔血、面紅耳赤、暈厥。思慮憂愁傷脾,脾失健運,見食慾不振、脘腹脹滿、大便溏泄等症。若思慮勞神,不僅損傷心脾,而且可導致心脾兩虛,同時會出現上述心神不寧及脾失健運的兼症。

5.2 影響臟腑氣機

七情對內臟的直接損傷主要為影響臟腑氣機,氣血運行紊亂。《素問·舉痛論》說:「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 怒則氣上,致肝氣橫逆上沖,血隨氣逆並走於上,見頭脹痛、面紅目赤或嘔血,甚則昏厥卒倒。喜則氣緩,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可緩和精神緊張,營衛通利;二是暴喜過度,致心氣渙散,神不守舍,見精神不集中,甚則失神狂亂。悲則氣消,過度悲憂損傷肺氣,使肺氣抑鬱,意志消沉,見氣短聲低、倦怠乏力、精神萎靡不振。恐則氣下,恐懼過度,使腎氣不固,氣泄於下,見溺頻、溲多或二便失禁,甚則面白、昏厥、遺精。驚則氣亂,突受驚嚇,損傷心氣,致心無所倚,神無所歸,見心悸、驚惶失措。思則氣結,思慮勞神過度,傷神損脾,致氣機郁結,脾運無力,見食慾減退、脘腹脹滿、便溏等。

5.3 七情的變化可以直接影響病情的發展

情緒波動可使病情加重或急劇惡化,如肝陽上亢證,情緒的波動可誘發中風偏癱,此時對於情緒的調攝,運用氣功調神之法使患者能處於安靜愉悅的狀態,則可以避免和阻斷,能處於安靜愉悅。

6 氣功對於氣機的干預

氣功練習中,調神運用合理的良性意念替代和阻斷不良情緒的侵擾,達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動功的練習可以使身體的氣機得到調整,動功的練習在中醫里也與中醫肝藏血,主筋,主疏泄行氣。

氣功通過三調的合理練習,對身心有序的調節,可以安神定志、養氣、行氣活血、舒筋通絡,達到健身祛病的目的。動功如內養功動功、五禽戲、八段錦等。吐納如內養功的停閉呼吸法、六字訣等功法,辨證選功、辨證練功,符合中醫學理論的規律,合理的使用三調為宗技術,指導患者通過調神、調息、調身高效而安全的練功、養生祛病,練養結合來調達氣機。

在氣功的練習中,隨著功夫的提高會逐漸形成自然的深長的腹式呼吸,提高消化系統的功能,自然提高了水谷精氣的形成。使宗氣生成和氣血的生成有了生化之源。深長呼吸更能獲得充足的自然清新之氣,使宗氣更加充足,氣血的運行動力更強勁。

在氣功練習中,由於是自我調控的功夫和技能,故在很多急重的情況下是很難完成這一技術操作的,所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氣功的練習需要在緩則治本的階段來使用,對於氣功自我練習的適應症上亦以慢性病或疾病的恢復期為主,總之,是以病人自身能夠完成操作為前提。

總 結

通過上述的這些內容從生理到病因病機,中醫學對於氣的論述和實踐運用都是完善而成熟的,用於臨床亦行之有效。氣功學,尤其是中醫氣功學或醫學氣功、醫療氣功如何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合理指導病患者辨證的習練氣功,是我們中醫氣功學研究的的主要目標和方向。

猜你喜歡:

1. 中醫學職稱論文

2. 中醫臨床畢業論文

3. 中醫學教學現狀分析以及未來趨勢論文

4. 關於中醫臨床的論文

❻ 中醫葯學畢業論文

中醫葯學畢業論文

高等中醫葯教育中葯學專業設置標準是規范中葯教育的重要文件,編制該標準是中醫葯教育的一件大事,以下是專門為你收集整理的中醫葯學畢業論文,供參考閱讀!

摘 要:隨著高校中葯學專業畢業生數量的逐年增加及用人單位要求畢業生未畢業就進入企業參加工作實習,在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本科教育培養計劃下,本科生畢業論文完成時間與工作實習時間沖突間的矛盾愈演愈烈,各個高校都在積極探索合適的解決矛盾的方法.提出了加強畢業指導、真正向校企聯合實習基地輸送學生、改革畢業設計環節方案,以緩解目前矛盾,既能滿足用人單位的求賢願望,又能符合學校對畢業論文的質量要求,也為畢業生提供更大的空間.

關 鍵 詞:中葯學專業;畢業設計;工作實習

中葯學專業是一門特色學科,目前全國各中醫葯院校均招生

中葯學專業學生,而且隨著綜合院校紛紛成立葯學院,很多綜合類大學也開始招收中葯學專業學生.中葯學又是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目前各院校對中葯學學生培養主要為4年制,開設與中葯學學科相關的各門課程,主要包括專業課程中葯學、中葯鑒定學、中葯炮製學、中葯制劑學、中葯制劑分析等,還有專業基礎課包括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分析化學等.雖然培養計劃不盡相同,但大部分為三年半的基本理論學習,半年的畢業設計,有些院校完成畢業論文的時間甚至大於半年,足見各院校對本科畢業論文撰寫十分重視.在平時的上課期間,雖然各院校都會開設很多的實驗課,但絕大部分為驗證性實驗,綜合設計性實驗比例較小,因此學生只能掌握一些基本技能,不能培養出科研思路,獨立完成科學研究比較困難.因此,各院校在培養本科生中都會設計畢業論文這個重要環節,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獨立設計實驗方案,動手完成論文.因此,畢業論文是大學生四年生活的檢驗,也是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最佳途徑.畢業生也希望自己能夠完成一份有分量的論文,為自己的四年生活劃上完美的句號.

在完成畢業論文的同時,尋找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對每個畢業生來說都是頭等大事,但目前中葯學學生就業面臨著巨大壓力,各個用人單位對沒有任何工作和實踐經驗的剛走出校園的學生有著很高的期望和要求,如何快速地融入社會,熟悉即將從事的工作內容,盡快為企業單位創造出效益,是擺在畢業生和用人單位面前的共同課題.針對這一問題,用人單位提出畢業生在畢業前的一段時間到用人單位實習,這樣一來,從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用人單位的問題,但對學生來說既要完成實習工作又要在沒有指導教師幫助的情況下,獨自完成畢業論文,從精力和能力來講都變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編造、抄襲就不可避免;對學校教師來講,常常陷入體會學生的難處,對質量低下的論文視而不見,還是以犧牲學生的實習,施加壓力,指導和幫助學生完成論文的兩難境地.難道畢業論文和工作實習就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真的沒有「魚與熊掌兼得」的方案嗎?

針對當前的現狀,我們既要保證畢業設計的質量,又要使學生能夠順利就業,使二者兼顧,必須多管齊下,各個環節統籌協作,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畢業設計與就業之間矛盾,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加以考慮.

一、學校應加強就業指導工作

首先,學校要轉變觀念,不包分配不是不管分配,從學生進入學校的第一天到畢業的那天為止,都要不遺餘力地將就業指導工作貫穿其中.首先教師在教授學生知識的同時,需向學生灌輸所學知識和將來就業的緊密聯系,讓學生了解本專業的就業方向和前景,指導學生能夠正確認識自我,使學生盡早構建起符合自己的職業規劃.其次,建立專職的就業指導教師隊伍,不僅能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時還要專業化,了解用人單位的專業需求,有的放矢地進行有效的就業指導工作.

二、真正向校企聯合實習基地輸送學生

目前高校畢業普遍面臨的問題是,理論知識掌握一大堆,但缺乏實際經驗,往往連最簡單的儀器操作都不規范,出現很多「紙上談兵」「高分低能」的畢業生.而當今的用人單位已經完成從單純地追求學歷型人才向追求實用性人才的轉變.如何提高畢業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使其所學的理論知識能夠和實際工作盡早融合,是必須解決的一道難題.而建立廣泛而穩定的校外畢業設計實習基地就是最有力的解決方案.校方可以針對不同的專業方向有目的地選擇幾個固定的企業或公司作為實習基地.秉著「互利,互信,平等」的合作理念,在與企業合作完成高校產學研一體化這一重要命題的同時,也可向企業輸送企業需要的人才,並可有針對性地培

養,使學生將所學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既可以檢驗其所掌握的專業知識水平,又可以增強學生的實踐經驗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同時可以保證畢業設計的時間,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畢業生就業

與畢業設計時間沖突的問題.同時也實現了畢業生與企業的無縫對接,為畢業生早日融入企業創造價值創造了條件.目前很多高校也已經認識到這個問題,並且建立很多實習基地,但目前存在的問題往往為掛牌實習基地,真正向實習基地輸送畢業生去完成畢業論文的並不多。

4;為一個體系.因此,這就需要各個學校認真地考慮將畢業論文靈活化,不要格式化、統一化處理,使得學校能真正地利用實習基地,為學生提供更寬闊的思路.

三、對畢業設計環節進行改革

畢業設計環節是提高學生綜合設計素質能力的重要課程,如果不充分利用畢業設計環節,對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實際進行有效整合,就等於為社會輸出了一個半成品或不合格的畢業生,這對用人單位、對學生、對社會都是一種及其不負責任的行為.

首先,對畢業設計和教學環節進行整合.指導教師應根據學生的情況制訂科學的目標,既不能過松又不能強度過大.通過制訂目標會讓學生有一定的緊迫感,從而提高效率,讓學生在成功實踐中獲得自信和成就感.同時,學校應多給學生提供各種實習的機會,鼓勵低年級學生根據興趣加入,讓他們在積累理論知識的同時提高

獨立設計的能力,為擇業和日後的就業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其次,設立淘汰制.從教育體制上來說,高校應當建立淘汰制,而淘汰制應該是在每個階段都存在的,不僅僅是在畢業階段.如果說競聘上崗、優勝劣汰是市場經濟下企業用人的法則,那及早引入淘汰制,是對學生能力培養和人才成長最好的保護.

再次,調整目前的畢業設計方式,由集中式畢業設計改為分散式畢業設計.目前畢業設計與就業之間的沖突主要是在時間上的重疊,所以可以考慮調整專業教學計劃,將畢業設計由集中式進行改為分散式操作,實施畢業設計大學期間全程訓練計劃,將畢業設計工作貫穿於整個大學學習階段,最後一個學期的任務只是總結前段工作並完成論文的寫作,輔助於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專業選修課程學習,或者工作前的實練.這樣可以減輕大學生的擇業壓力,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解決就業問題.

總之,各高校應當積極探索解決中葯學專業畢業生畢業論文與工作實習間的矛盾,上述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部分矛

盾,但這是一個長期的課題,而且隨著社會就業環境影響較大,應當與時俱進.

參考文獻:

田莉,曾斌芳,田樹革,等.中葯學專業畢業專題實習問卷調查及分析[J].葯學教育,2012,28(1):55-58.

;

❼ 中醫本科畢業論文該怎樣寫

本科畢業論文首先你要確定論文選題,確定選題以後再結合論文題目來進行寫作,要看你自己做的是哪一方面的研究。

❽ 高等中醫葯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改革設想

高等中醫葯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改革設想

〔論文關鍵詞〕中醫葯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改革

〔論文摘要」闡述了中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改革的必要性。對於本科教學課程設置,文章提出通過調整專業課程授課內容和改進授課方式,實現縮減專業課程時間,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率。

高等中醫葯院校在進行教學改革的過程中,對於本科教學的課程設置改革,越來越多的意見認為:(L)本科教學的課程設置不彎寬合理,課程體系過於龐雜,課程門數多,教學時數高,學生負擔過重;(2)基礎課學習不深人,對中醫基礎理論的經典專著,如《黃帝內經》等的學習不重視;(3)專業過專,課程間彼此脫節又重復,與臨床實踐教學結合不密切,少有反映當代科技和醫學科學發展的內容;(4)人文社會科學課程不足,學生知識面和視野不寬,缺乏人文關懷。

1對專業課程進行改革的必要性

在針對上述問題而進行的本科教學課程設置的改革中,對於專業課程的設置改革,筆者認為,縮減專業課程時間、調整專業課程內容和改進授課方式是必須的。縮減專業課程時間,才能騰出時間加強對中醫基礎知識的學習,使學生在本科學習階段打下扎實的基礎;才能使學生有空間加強對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的學習,拓寬視野,培養人文素養。而要實現縮減專業課程時間,不是單純地對課程進行壓縮,而是要調整專業課程的授課內容和改進授課方式,同時克服上面提到的“專業過專,課程間彼此脫節又重復,與臨床實踐教學結合不密切”等問題。

以廣州中醫葯大學的中醫本科專業的課程為例,共有必選的臨床專業課程6門,其中,《中醫內科學》144課時;《中醫外科學》81課時;《中醫婦科學》81課時;《中醫兒科學》54課時;《中醫傷科學》54課時;《針灸學》72課時。這些臨床專業課程的教材大致採取類似的結構體系:緒言一般講該學科的發展簡史,婦科、兒科還要講述女性和小兒的生理特點和診治概要。然後就是各論,各論一般以證或病為綱,首先對證或病進行概述,分析病因病理,再講診斷和辨證治療要點,然後根據證或者病的不同分型,逐一講述各個型的主要證候、證候分析、治療方法、方葯等,一個證大概需要2個課時。

一本臨床學科的教材出於對學科完整性的考慮,自然要面面俱到。但是,作為教師,應該有選擇的教。所有這些課程都是在學生學完《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此沖斷學》、《中葯學》、《方劑學》等課程後開設的,此時學生已經對中醫的各家學說、病因病機、四診、辨證分析、用葯組方等有了初步的認識。因此對臨床專業課程中有關每個證的主要證候、證候分析、治療方法、方葯等方面都是可以輕松理解的。教師如果森鬧殲還是捧著教材照本宣科讀給學生聽,或者使用Powerpoint製作其實就是課程提綱的所謂多媒體教學,則會一方面使學生喪失興趣,另一方面學習效果不好又擠佔了學生的學習時間。

2對專業課程的改革設想

對於調整專業課程內容、改進授課方式的.具體做法,筆者認為,在緒言階段,應該由臨床經驗豐富,在該學科領域有一定建樹同時又具備人格魅力的專家學者擔任授課老師,這對於提升學生對該學科的興趣和掌握該學科的基本學習方法很有幫助。在各論部分,提倡教師引導學生以自學為主,老師提供協助;課堂講授則以案例教學為主,一方面教會學生將理論知識運用到臨床實踐,另一方面也可以考察學生的自學情況。同時,加強與臨床實踐教學相結合,有條件的,帶學生到醫院的該學科對應科室見習;條件不具備的,可以錄制相關的臨床診治的教學片供學生學習觀摩。採取上述措施,就可以削減專業課的課時數而又能保證學習質量不下降。

總而言之,對於本科專業課程的改革目標,就是通過調整專業課程授課內容和改進授課方式,實現縮減專業課程時間,同時達到提升學生對專業課的學習興趣和對自主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學會將理論學習運用到臨床實踐中去的效果。
論文相關查閱: 畢業論文範文 、 計算機畢業論文 、

❾ 廣州中醫葯大學論文字數包括摘要嗎

一般指的是正文字數。
畢業論文是畢業生總結性的獨立作業,是學生運用在校學習的基本知識和基礎理論,去分析、解決一兩個實際問題的實踐鍛煉過程,也是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學習成果的綜合性總結,是整個教學活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

撰寫畢業論文對於培養學生初步的科學研究能力,提高其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有著重要意義。

總而言之,可以去搜下國濤期刊,希望能幫到你!

❿ 中醫學專業畢業論文

中醫學起源於漢族,是由漢族人民發展出來的,它本身也是漢族文化體系的組成部分。下文是我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於中醫學專業畢業論文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中醫學專業畢業論文篇1

淺談中醫學對心力衰竭的認識

心力衰竭,是各種原因導致心臟負荷過重、心肌損害及收縮力減弱所致的心功能不全(失代償期)的一種綜合征,是各種心臟病的嚴重階段,其發病率高,是世界性日趨嚴重的危害健康的主要問題。中學對本病病因病機的認識淵源已久。在治療上也已取得了較理想的療效,我院近2年完成的中西醫結合市級課題《中葯益心湯對心衰患者血漿腦鈉肽作用的臨床研究》結果再次證實利用中醫理論指導臨床,運用中醫中葯治療該病對於降低再住院率、病死率,及提高生存質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中醫學對心力衰竭的認識

心力衰竭屬於中醫的“心水”、“心悸”、“喘證”、 “水腫”等范疇。《內經》記載:“心脹者,煩心短氣,卧不安”、“脈痹不已,復感外邪,內舍於心……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上氣而喘”,“心脹”和“心痹”就其臨床表現而言可歸於心力衰竭。張仲景發展了《內經》水氣為病的思想,提出了“心水”病名。《金匱要略》:“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氣,不得卧,煩而躁,其人陰腫”,描述出心力衰竭的主要症狀。中醫學“心衰”病名首見於唐代孫思邀《備急千金要方》。詳述見於宋代《聖濟總錄·心臟門》:“心衰則健忘,不足則胸腹脅下與腰背引痛。驚悸,恍惚,少顏色,舌本強”,此處“心衰”雖非心力衰竭的典型表現,但與心力衰竭是有一定聯系的。

2、中醫學對心力衰竭病因病機的認識

中醫學認為心主血脈,心力衰竭則是各種病因導致這一功能受損而發生的病證。心衰的病因主要為心臟自病或他臟之病影響及心,造成氣血陰陽諸虛,或六淫外邪犯心,從而損傷心臟。

2.1 心氣虛衰為發病基礎

心的主要功能是推動血液在全身經脈中運行以濡養周身,心的功能主要體現在“心氣”上,即心氣是推動血液在血脈中運行的動力來源。心氣充沛,才能維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才能保證心血的搏出,使血液在脈管中正常運行。正如《仁齋直指方》所謂:“人以氣為主,一息不運,則機緘窮;一毫不續,則竅壤判……血脈流行者亦氣也……盛則盈,衰則虛”。可見,若心氣虛衰,推動血液運行無力,就會出現周身失養,進一步使心功能下降。《內經》稱“味過於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聖濟總錄》:“虛勞驚悸者,心氣不足,心下有停水也”,則明確指出了心氣虛為心力衰竭的基本病機。鄧鐵濤[1]認為:“五臟皆致心衰,非獨心也”。肺、脾、肝、腎的功能失調都可影響到心,而發生心衰。心力衰竭的主要病位在心,又常常與肺、脾、腎等臟相互影響。

2.2 正虛為本,瘀血為標

心力衰竭發病機制始則多因心氣虛弱、氣不運血、心陰虧耗,表現為氣陰兩虛、心血不暢,進而氣虛陽衰或陰損及陽,而致“陰陽兩虛,心脈瘀滯”,成為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礎。尤以心陽(氣)虧虛,心臟鼓動減弱,營運無力為其病理變化的主要方面。心氣不足貫穿心力衰竭始終,是心力衰竭惡化的重要因素。王清任在《醫林改錯》中曰:“元氣既虛,不能達於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為瘀”。心血瘀阻則出現心悸,胸悶胸痛,面色瘀黯,唇甲青紫,舌有瘀點或瘀斑等。

2.3 水氣泛溢為最終結果

《素問·逆調論篇》說:“夫不得卧,卧則喘者,水氣之客也”。其認為除血脈不通外,心力衰竭還與水氣內停有關。又如《三因方·水腫》稱:“短氣,不得卧,為心水”。心氣虛損衰竭,無力推動血行,血流遲滯,瘀而成水。由此可以推論出:心氣虛導致血瘀,血瘀又進而引起水停,從而引發了咳喘、水腫、心悸等一系列證候。

關於心衰病機雖有較多論述,但認識是有一致之處的,即心衰的正虛與標實是相互交織共同存在的。其中,陽氣虛衰,水飲與血瘀內停是貫穿於心力衰竭病程中最基本的病理機制。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機可以概括為:心氣虛→血瘀→水停→心虛加重,與現代醫學心力衰竭的神經內分泌機制(心功能不全→神經內分泌激活→心室重構→心功能不全加重)雖分屬不同的理論體系,但在一定程度上有異曲同工之妙。

3、中醫治療心力衰竭的研究進展

3.1 辨證治療

辨證論治是中醫的靈魂,中醫對於心力衰竭的治療最重要的就是辨證論治,心力衰竭的辨證分型主要是依據病因病理的變化進行,由於心力衰竭的主要病理機制為本虛標實,所以現代大多醫家都以虛實為綱,病變累及臟腑為目,結合臨床實踐辨證分型。

3.2 專法治療

楊積武[9]創制的強心寧煎劑涵蓋了現代醫學治療本病所倡導的強心、利尿、擴血管及抑制心室重構的治療大法。方由人參、黃芪、附子、丹參、澤瀉、五加皮、川芎、甘草組成。以達益氣溫陽,強心利尿,行氣活血化瘀,安神寧心之功。吳時達[10]等認為心衰的中晚期經中醫辨證多為陽虛水泛,採用溫陽健心靈口服液以溫陽益氣、利水活血,具有良好的近期療效。李慶海[11]認為本病虛以氣陰兩虛為主,而心腎陽虛則多見於疾病的末期;實以水飲瘀血為主,治以益氣養陰、活血利水為基本治則,創驗方參麥寧心合劑。方由人參、麥冬、五味子、葶藶子、雲苓、玉竹、車前子、桑白皮、當歸、丹參、枳實、生龍骨、生牡蠣組成。諸葯合用共奏益氣養陰、活血利水之功。益氣養陰則氣血充足,鼓動有力,活血利水則瘀散水行,郁熱自消,心安神暢。我們根據多年的臨床實踐認為心衰為本虛標實之證,心臟陽氣不足(虛衰)為本,水停瘀血為標。因此,治療需標本兼治,在補虛的基礎上兼以利水消腫、活血化瘀。治宜溫陽益氣,活瘀化飲為基礎。自擬益心湯:黃芪、白術、茯苓、桂枝、炙甘草、澤瀉、澤蘭、枳殼、車前子、當歸、桃仁、南葶藶子、黨參、臨床觀察其對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數及血漿腦鈉肽的作用均明顯優於對照組。

3.3實驗研究

王振濤等[12]採用左冠脈結扎術致心肌梗死後心衰大鼠模型,觀察了相同種類活血益氣葯的不同劑量配伍對心衰大鼠心臟系數及功能的影響,發現活血益氣葯可以改善心肌梗死後心衰模型大鼠心臟系數及功能,且方劑配伍中多量活血葯的應用均能較明顯改善心衰大鼠的組織學指標心臟系數。同時從心臟組織形態學角度證明了活血葯和益氣葯均有逆轉心室重構作用。趙英強等[13]採用腹主動脈縮窄術復制大鼠心衰模型,用原位凋亡檢測方法及電鏡觀察強心劑組及對照組的心肌細胞凋亡情況,結果顯示,正常對照組無心肌細胞凋亡,模型組凋亡明顯,強心沖劑能明顯改善凋亡,其作用與卡托普利相當。沈雁等[14]研究發現,溫心膠囊能明顯提高心力衰竭心肌被抑制的基質金屬蛋白酶組織抑制物mRNA表達水平,加強抑制基質金屬蛋白酶活性,阻止膠原降解及基質改建,調控細胞外基質代謝,提高衰竭心臟的射血功能。王洪良等[15]研究認為心復康口服液能通過改善慢性壓力負荷性心力衰竭心肌線粒體腺苷酸轉位酶1(ANT1)、心肌線粒體腺苷酸轉位酶2 (ANT2)的表達,從而抑制細胞凋亡、改善能量代謝,治療心力衰竭後的心肌損傷。

應用中醫葯治療慢性心力衰竭在各方面均有較大的進展,無論是基礎理論,還是臨床應用。眾多醫家對於心衰的認識雖各有一家之言,但總的來看其認識大同小異,基本上傾向於本虛標實,氣陰兩虛,水瘀互阻。在增強療效、改善症狀、提高生存質量、避免不良反應等方面顯示了獨特的優勢。

參考文獻

[1]葛鴻慶,趙梁,郝李敏.鄧鐵濤教授從脾論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之經驗[J].上海中醫葯雜志,2002,36(4):9-10.

[2]霍根紅.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醫病理實質[J].河南中醫,2009,29(2):114-117.

[3]周亞男,張軍平.慢性心力衰竭大氣下陷說及從氣、血、水論治[J].新中醫,2009,41(4):7-8.

[4]連林芳.辨證分型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例析[J1.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04,8(4):301-302.

[5]楊培君,楊磊.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醫治療概要[J].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02,25(1):2.

[6]李立志.陳可冀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經驗[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6,4(2):136-138.

[7]王勝林.董耀榮治療慢性收縮性心力衰竭的經驗[J].遼寧中醫雜志,2008,35(11):1633-1634.

[8]韓偉鋒.邱保國論治心力衰竭經驗擷要[J].四川中醫,2006,24(10):2-4.

[9]許抗抗,楊積武,楊積武教授辨治慢性心力衰竭病經驗[J].遼寧中醫葯大學學報,2009,11(1):84-86.

[10]吳時達,吳桐,吳昌碧.溫陽健心靈口服液治療收縮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2001,8(2):88-91.

[11]范立華,李慶海.李慶海教授治療慢性心衰經驗[J].光明中醫,2009,24(5):819-820.

[12]王振濤,王碩仁,趙明鏡等.活血和益氣方葯對心肌梗死後心衰大鼠左心室重構影響的比較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2,22(5):376-378.

[13]趙英強,孫蘭軍,李慧臻等.強心沖劑對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細胞凋亡的影響[J].中國臨床康復,2003,7(12):1762-1763.

[14]沈雁,曹洪欣.溫心膠囊對心力衰竭大鼠心肌基質金屬蛋白酶組織抑制物mRNA表達的干預效應[J].中國臨床康復,2005,9(43):85-87.

[15] 王洪良,曾雪濱,王艷飛等. 心復康口服液對慢性壓力負荷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腺苷酸轉位酶的影響[J]. 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2011,18(1):18-20.

>>>下頁帶來更多的中醫學專業畢業論文

熱點內容
大阪大學的知名教授 發布:2025-01-25 01:32:49 瀏覽:355
泰安到濟南大學城 發布:2025-01-25 01:32:35 瀏覽:552
南京理工大學電力電子技術考研真題 發布:2025-01-25 01:28:17 瀏覽:969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 發布:2025-01-25 01:26:41 瀏覽:422
吉林大學張輝教授 發布:2025-01-25 01:25:59 瀏覽:184
甘肅聯合大學附屬中學 發布:2025-01-25 01:23:38 瀏覽:468
暨南大學2015年碩士研究生招生專業目錄 發布:2025-01-25 01:22:53 瀏覽:255
大學風水學專業 發布:2025-01-25 01:22:01 瀏覽:770
四川示範大學研究生考試 發布:2025-01-25 01:19:46 瀏覽:983
暨南大學附屬弟一醫院精神心理科 發布:2025-01-25 01:18:59 瀏覽: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