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本科學歷
① 如何評價屠呦呦
屠呦呦教授貢獻之大,已使她不僅僅屬於中國和中醫,也屬於整個世界。這才短短十五年時間,屠呦呦教授用她的創造就挽救了620萬人的生命,如果隨著時間前移和青蒿素不斷在臨床中的推廣和試用,屠老的貢獻將不可想像。
② 諾獎後又有突破,屠呦呦發現青蒿素是怎樣的貢獻
諾獎後又有突破,屠呦呦發現青蒿素是怎樣的貢獻
2015年,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屠呦呦因為發現治療瘧疾的新葯青蒿素,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016年,屠呦呦又獲得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今年年初,已經88歲高齡的屠呦呦再次刷屏。原來,獲獎以來她並沒有在家養老,而是在帶領團隊勤奮地工作,並又得到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比如,發現雙氫青蒿素對治療紅斑狼瘡有明顯效果。
對於這位傳奇式的人物和這種傳奇式的葯品,有不少問題經常令公眾困擾。屠呦呦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科學家嗎?在所有的諾貝爾獎成果當中,這一個的價值有多高?世界抵抗瘧疾的形勢怎麼樣?青蒿素是集體協作的成果,那麼屠呦呦的貢獻究竟是什麼?為什麼諾貝爾獎只發給屠呦呦一個人?青蒿素是中醫的勝利,還是跟中醫毫無關系?……
下面,我們以答客問的形式,對這些常見問題進行分析,希望大家讀完以後,對於屠呦呦和青蒿素,以及更廣泛的,對於科學界的評價體系和思維方式,得到一個清晰的大圖景。
在此需要先說明一下,我對醫學和生物學的了解很有限,所以遠遠盯賣不敢說給出專業的答案。我的專業是理論與計算化學,青蒿素的分子結構以及提取和結構鑒定的方法都屬於化學的范疇,因此對這些方面我還可以看懂。下面我做的解讀,都是基於這些化學專業知識,以及更廣泛的,我對科學界運行方式的理解。如有淺陋錯誤之處,歡迎內行多多指正。
一、問:屠呦呦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科學家嗎?
答:不是。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和李政道,在得獎的時候國籍都是中國。他們加入美國籍,是後來的事(楊振寧在1964年,李政道在1962年)。2015年,楊振寧又放棄美國國籍,恢復了中國國籍。
獲得自然科學諾貝爾獎的華人,還有丁肇中(1976年物理學獎)等多位,不過他們都是以美國籍或英國籍的身份得獎的。包括楊振寧和李政道在內,所有這些人的研究生教育都是在國外接受的。
而屠呦呦的本科是在北京醫學院(今北京大學醫學部),此後到中醫研究院中葯研究所工作。當時沒有研究生制度,著名生葯學家樓之岑相當於她的研究生導師。因此,屠呦呦受的教育都在國內,對她的描述應該是「第一個中國本土培養的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科學家」。
二、問:屠呦呦的成果,在所有的諾貝爾獎成果中屬於什麼級別?
答:二十一世紀以來,青蒿素類復方葯成為治療瘧疾的主流葯物。世界衛生組織2015年9月發布《實現關凱寬逗於瘧疾的千年發展目標》報告,提到進入2015年,人類與瘧疾斗爭的現狀與新千年開始時的悲觀預言完全相反:與2000年相比,全球瘧疾新增感染人數下降37%,死亡率下降60%,可折算為620萬人的生命被拯救。
這樣巨大的人道主義成就,用古人的語言,稱為「萬家生佛」也不為過。不過,這項成果用到的技術手段基本都是常規的,沒有開創新的理論或者新的實驗方法。因此,這是一項比較孤立的成果,意義低於(比如說)發現量子力學或發現DNA的雙螺旋結構。當然,那些屬於人類知識體系的根基,本來就是可遇不可求的。我只是說,諾貝爾獎成果固然都非常重要,但一定要分的話,重要性也有高低之分。
跟青蒿素比較恰當的比較對象,大概是弗萊明發現的青黴素、班廷發現的胰島素和多馬克發現的磺胺類抗菌葯。它們都是針對某些重要疾病的特效葯,屬於有重大應用價值的醫學成果。
三、問:世界抗擊瘧疾的形勢如何?
答:在屠呦呦的諾貝爾獎演講中,特意強調了這個問題。雖然青蒿素復方葯物治療(Artemisinin-based Combination Therapies,縮寫為ACTs)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但全球97個國家與地區的33億人口仍在遭遇巧畝瘧疾的威脅,其中12億人生活在高危區域,這些區域的患病率有可能高於1/1000。2013年全球瘧疾患者約為1億9千8百萬,瘧疾導致的死亡人數約為58萬,其中78%是5歲以下的兒童。得不到ACTs治療的瘧疾患兒仍達5千6百萬到6千9百萬之多。
更加令人擔憂的是,在一些地區,惡性瘧原蟲已經出現對於青蒿素的抗葯性。據我理解,這其實是進化論的必然後果。因為葯物相當於對病原體的一種自然選擇,不能抗葯的被殺死了,有抗葯突變的生存下來了,於是抗葯的基因所佔的比例就一代代地擴大。微生物的生命周期很短,進化得很快,因此這是一場人類長遠而言幾乎註定要輸掉的斗爭。葯學家就好像古希臘神話里推石頭上山後石頭又自動滾落的西西弗斯,這是一種悲壯的工作。
事實上,在青蒿素之前,人類就有治療瘧疾的重要葯物——奎寧。但瘧原蟲在與奎寧類葯物的幾百年較量中產生了抗葯性,從1960年代開始,惡性瘧疾又卷土重來。在越南戰爭期間,美軍由於惡性瘧疾死亡的人數遠遠超過陣亡人數。
因此,2011年,世界衛生組織制定了遏制青蒿素抗葯性的全球計劃。參與該計劃的100多位專家們認為,在青蒿素抗葯性傳播到高感染地區之前,遏制或消除抗葯性的機會其實十分有限。屠呦呦在諾貝爾獎演講中,呼籲全球抗瘧工作者認真執行WHO的這項計劃,可見遏制青蒿素抗葯性的任務已經迫在眉睫。
四、問:屠呦呦的貢獻究竟是什麼?
答:簡而言之,是證明了特效抗瘧葯的存在。
此前他們已經在中葯中做了反復的篩查,但都沒有找到特別有效的葯物。1971年9月,屠呦呦重新溫習古籍,進一步思考了東晉著名道教學者葛洪(抱朴子)的《肘後備急方》中的這樣一段記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她由此想到,青蒿的有效成分可能需要在低溫下提取,以前的提取溫度太高,把有效成分破壞了。因此,她決定把提取的溶劑,從乙醇改成低沸點的乙醚。
這樣一個改變,就帶來了奇效。他們發現,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對老鼠和猴子的瘧疾的抑制率,達到了100%。
當時他們參加的全國性抗瘧研究,代號叫做「523項目」。1972年3月8日,屠呦呦在523項目的會議上報告了這個結果,引起轟動。此後,經過多個研究單位十幾年的合作奮斗,確定了有效成分及其化學結構,找到了大量制備青蒿素的方法,完成了臨床研究,建立了質量標准,1986年通過了新葯審批。
中醫研究院抗瘧葯研究團隊當年的簡要工作總結,其中藍底標示的是中醫研究院團隊完成的工作,白底標示的是全國其他協作團隊完成的工作,藍底向白底過渡標示既有中醫研究院也有協作單位參加的工作(摘自屠呦呦的諾貝爾獎演講)
五、問:既然青蒿素是這么多單位和個人協作的成果,那麼為什麼諾貝爾獎只發給屠呦呦一個人?
答:因為從0到1是最重要的突破,比從1到100重要得多。
外行看那麼多單位和個人長達十幾年的協作,可能會被大量的術語和人名繞得暈頭轉向,然後產生一個印象:每個研究者都很重要,無法判斷誰的貢獻更重要。但這個印象是錯誤的。
實際上,現代科學界很少見到單獨一個人完成的工作(數學除外)。你如果去翻一下科學期刊,就會發現絕大多數論文都不止一個作者。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論文的平均作者數還有越來越多的趨勢。
青蒿素從發現到應用,是一個牽涉很多專業領域的浩大工程,顯然不可能是一個人、一個機構就能完成的,必定是很多機構合作的成果。
然而,所有的這些努力,都建立在一個認識的基礎上:存在一種抗瘧的特效葯。如果沒有屠呦呦向大家展示這一點,後面所有的這一切都不會發生。
我們需要注意,抗瘧特效葯是否存在,絕不是一個事先就可以確定的問題。在邏輯上,它完全可以不存在。正如你現在問,是否存在抗癌症的特效葯、抗艾滋病的特效葯、抗阿爾茲海默症的特效葯?沒有人知道答案,很可能是不存在。
正如有些讀者指出的:「沒有個人的突破,集體就在做無用功,抗瘧葯物研發競賽中美國的集體就幹了這個事情。」事實上,在同一時期,美國曾以陸軍研究院為中心,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篩選了30多萬個化合物,但一無所獲。
中醫科學院院長張伯禮院士陪同屠呦呦到斯德哥爾摩領了獎,他認為:「雖然青蒿素是特殊時期團隊協作的結果,但屠呦呦的貢獻是非常關鍵的發現。在過去很長一段時期,我們強調集體,忽視了對科學家首創貢獻的認可。」
③ 香港的大學培養出過諾貝爾獎得主嗎
香港的大學培養出過諾貝爾獎得主,如高錕,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他曾就讀香港中文大學,他現在是英美雙重國籍。
諾貝爾獎(The Nobel Prize),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葯的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Alfred Bernhard Nobel)的部分遺產(3100萬瑞典克朗)作為基金在1895年創立的。 在世界范圍內,諾貝爾獎通常被認為是所頒獎的領域內最重要的獎項。
從1895年設立到現在已經過百年,在一百多年裡,美國籍獲獎者為325人,目前為止只有12位華人獲獎。日本已經有27人獲獎,特別是在物理、化學、生物等「硬科學」方面,日本科學家都有所收獲。
2015年10月,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理由是她發現了青蒿素,這種葯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為首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莫言,原名管謨業,1955年2月17日出生於山東高密,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也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獲獎理由是:通過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
④ 科學家一般是什麼學歷
科學家什麼學歷?什麼是科學家?這兩個問題一定要弄清楚
什麼是科學家?什麼是科學家?很多人都以為大學理工科教授就是科學家了,甚至有的人說大學老師都是科學家。也有人說至少的211大學的理工科教授才是科學家。
其實我看來,諾獎獲得者是百分百的科學家,但是兩院院士不一定算是科學家, 當然如果又不是諾獎獲得者,又不是院士, 甚至連個正教授都混不上,那別說自己是科學家了。
我認為真正的科學家就是能在世界科學發展史上留下名字的人,這才算真正的科學家、 目前中國能算上世界范圍上的科學家的人,我看只有屠呦呦和楊振寧, 其他人大多人只能說做出了很大貢獻,但是科學家的帽子還是不夠資格。
當然不少院士算科學家,不過在世界上名氣比較小。
當然也有不少為國防事情默默風險的科學家,這里就不在多說了。
科學家的學歷。這個以前科學家的學歷都不高,不過現在想當科學家,沒有名校博士學位,基本上門都摸不著。如果現在你相當科學家,那就老老實實的上名牌大學,一直讀完博士, 才剛開始你的科學家夢想之旅、
國內科學家和國外其實不太一樣,國外很早就開展博士教育了,而國內也就金30年才開展博士教育。 因此國內目前的老一輩土生土長的很多科學家都是本科生,甚至不少是中專生。
下面開始舉例子了。
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厲害,絕對是科學界名氣最大的科學家,和牛頓並稱top2。牛頓不多說了,牛頓那個時代,沒有碩士博士, 所以牛頓學歷就是本科。那麼愛因斯坦呢?
很多人說愛因斯坦就是一個物理業余愛好者,其實大錯特錯,愛因斯坦是標準的科班出身,
愛因斯坦於1879年出生於德國,1900年畢業於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入瑞士國籍,1905年, 愛因斯坦獲蘇黎世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 ,看到沒,愛因斯坦是瑞士最牛的一所大學畢業,然後又在另一所最牛的大學拿到了博士學位, 相當於是清華本科,北大博士。
蘇黎世理工培養了23名諾獎獲得者,愛因斯坦只是其中一個。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在2016年QS世界大學排名中列世界 第9位 ; 2017年QS世界大學綜合排名中列世界第8位。
基本上國外的科學家都是博士學位,普通學歷的很少。
下面咱們介紹國內的科學家。
屠呦呦北京醫科大學本科。那個年代,中國只有本科,所以本科就是最高學歷。那個時代還有很多中專畢業的院士。
陳學庚,男,1947年4月29日生,江蘇省泰興市人,1968年畢業於 新疆兵團奎屯農 校,中共黨員,2013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現在學歷仍然是中專。
周錫元,江蘇無錫人,1938年5月出生,1956年畢業於 蘇州建築工程學校 。 中國科學院院士 ,學歷仍然是中專。
國內科學家學歷不高,這個是特殊時期造成的,沒有啥意外。像陳景潤是本科畢業已經很不容易了。
最著名的低學歷是華羅庚,只有初中畢業,雖然到清華大學工作,據說受盡了歧視,後來楊振寧老爸當系主任時候對華羅庚很照顧,華羅庚算一個奇跡了。
張益唐
很多人以為張益唐也是個業余愛好者,其實大錯特錯,張益唐那可是科班出身,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博士畢業於美國 普渡大學 ,獲博士學位;2013年5月,張益唐在孿生素數研究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進展,他證明了孿生素數猜想的一個弱化形式, 是現代著名的數學家。
陶哲軒13歲獲得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數學金牌;16歲獲得弗林德斯大學學士學位;17歲獲得弗林德斯大學碩士學位; 21歲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這人絕對是個天才。
1942年畢業於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4年,獲清華大學碩士學位;1945年,獲穆藕初獎學金,1948年,獲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科學家中屌絲逆襲的至於田中耕一,田中耕一畢業於日本東北大學,一直在島津公司上班,是一個底層小職員,他業余發些篇文章,然後就脫離學術圈, 當時他獲得化學諾獎,日本化學界竟然沒有一個人知道他。
不過屌絲逆襲的事估計以後難了,以後想當科學家,還得老老實實考博士。
老鐵們,你們怎麼看呢?
不能這樣說,學歷只是一個稱呼。多少學歷不行的卻成為真正的科學家。,愛迪生,他是什麼學歷,靠的是智商,靠的是自己有探討的發現。
科學家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到底什麼是科學家?如果說院士是科學家,那麼很多老師都不是院士,難道就不是科學家?比如張雙南研究員與苟利軍研究員、趙崢教授都不是院士,但在我心目中,他們是科學家。——不過也許他們也不會說自己是科學家。為什麼?因為科學家這個名詞其實是很模糊的,這個定義域不清楚,說不清楚邊界到底在什麼地方,所以你這個問題就有點大了。
那麼,科學家都有博士學位嗎?我們知道,博士是最高的學歷,沒有比博士更高的了。那科學家都是博士嗎?我看也未必,比如袁隆平先生就不是博士。那袁隆平先生算科學家吧,他得了中國的國家科學技術獎,一般的科學家都沒有他的貢獻大。所以,一般情況下,科學家都有博士學位,但很多優秀科學家並不是博士。
鄧中翰院士,中星微集團創建人、董事長,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協副主席,全國青聯副主席,歐美同學會副會長,北京黨外高級知識分子聯誼會副會長,數字多媒體晶元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業大學副校長(掛職)。他肯定是非常傑出的科學家,他是博士。
以前有一句比較流行的話叫「第一位大學老師沒有上過大學。」這話可以看作是一句勵志語言,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幾十年前、上百年前大學老師的學習經歷。那時候的大學老師,整體上的學歷要低於現在的。像國內年齡比較大的一些科學家,他們可能只有本科文憑。屠呦呦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她於1955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現北京大學醫學部),之後並沒有接受過研究生教育。
現在年輕一代的大學老師或者是科學家,他們就有非常高的學歷了,絕大多數有研究生學歷,並且是博士研究生學歷。這主要是因為現在的科學體系越來越健全,科學研究變得越來越專業,沒有學歷這個敲門磚,很難進入研究領域,也難出研究成果。
而且就培養目標上看,本科階段的教育和研究生階段的教育有著根本的不同。本科階段的教育基本是以知識為主,研究生階段就要進行科研訓練及科研工作了。科學家正是要對未知世界進行 探索 研究的,沒有研究生階段的訓練,很難在科研領域施展身手。
屠呦呦那一代的人物之所以沒有研究生學歷卻仍然可以成為傑出的科學家,是因為那個年代國內並沒有完整的研究生教育,但是國內還是要有人搞科研的。他們做的其實就是科研工作,只不過科研條件比較落後並且沒有一張研究生畢業文憑。
今天研究體系越來越健全了,科學家之間的交流合作也變得越來越緊密,有更高的學歷,尤其是世界名校的博士學歷就能夠和更優秀的科學家交流合作,也就能夠有更多、更好的機會做出新的研究發現。科學家群體的學歷不會朝低處走,沒有研究生經歷越來越難立足在科研領域。
科學家的學歷情況很復雜!大概有如下的情況:
網路配圖
在100年前,科學家的學歷可能差別比較大,既有博士,也有沒上過大學的! 體現出以前科研還是一個小眾參與的活動,因此各類人士都有可能參與。比如中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1910年11月—1985年6月)就只有初中學歷,但是他寫的高深的數學論文,在1930年就引起了 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的拍案叫絕,並 當即作出決定,將華羅庚請到清華大學做數學系助理員。但是在科研領域即便是當時,受過高等教育的還是居多數,不過還沒有到搞科研必須有博士學位,甚至必須是世界名校博士學位的超高要求!
網路配圖
現在的情況則完全不一樣了。要想成為科學家,世界發達國家及中國等發展中大國大都要求要有博士學位,甚至世界名校博士學位。否則可能連一個固定職位都謀取不到。 科學的發展也和100年完全不一樣了,學科門類分的越來越細,要想掌握某一個小的學科門類的科學家,必須經過長期嚴格的專業訓練。因而,雖然也有屠呦呦這樣沒有博士學位而獲得諾貝爾獎的例子,也有袁隆平這樣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科學家,但是畢竟還是太少了!大多數科學家首先必須是博士,已經成為一個常態!
網路配圖
總之,從 歷史 上看科學家有各種學歷的,但是現在的科學家大多數都具有博士學位,甚至世界名校博士,至少也受過高等教育! 所以,有志於從事科學事業,想成為科學家的青年學子,還是要盡量去著名高校和科學大家學習,獲取博士學位!
我的觀點是,科學家的學歷一般而言未有一定之規,可能是研究生學歷或大學本科學歷,也可能是專科學歷或初高中學歷或相當什麼學歷不等。具體來講,學歷對某個科學家而言並非重要,重要的是這個科學家在某個領域某個行業方面所從事的研究課題是否對 社會 對人類有最有益最突出的貢獻,以推動學科升級, 社會 進步,人類生存高質量,人民生活幸福安康。
科學家是什麼學歷?
我想應該先定義一下科學家。我的理解,並不是在科研單位做科研工作的人都叫科學家。這種人我們開玩笑地說,叫科研民工。也並不是教授都叫科學家,甚至部分院士也不見得能稱為科學家。 我覺得,應該是在某個領域做出一定成績的科學研究人員,才能叫科學家 。
現在大學招聘的人員一般都需要博士畢業,沒有博士畢業的人,根本進不了大學或者研究所的大門,所以,現在的科學家一般都是博士學歷。
那是不是所有的科學家都是博士學歷呢?當然不是。
屠呦呦,我國科學界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她1955年大學畢業於北京醫科大學。 屠呦呦經歷我國高教史上波瀾壯闊的院系調整,她1951年入學,是北京大學,上學期間,醫學院拆分成獨立的北醫。不過北醫後來被北大再次合並,等屠呦呦獲獎時,她又變成了北大的校友了。
袁隆平,我國雜交水稻之父。 我們現在能在網上胡說八道,多虧了袁隆平的雜交水稻養活了我們。他是本科畢業,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就是現在的西南大學。
陳景潤,1953年畢業於廈門大學, 後來分配到四中教書,因為口音問題,被四中退回了原籍。這個大概是四中 歷史 上最懊惱的一件事了。
華羅庚,被稱為中國現代數學之父,就初中畢業。
當然,以上這些科學家都是中國的,那時咱們的教育水平不怎麼樣,所以,大學水平就算很高了。那看看國外如何。
日本的, 中村修二,2014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他1977年在德島大學本科畢業,1979年碩士畢業。學歷是碩士。德島大學也不是著名大學。不過中村修二去美國還是搞了研究,現在是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的教授。
田中耕一,2002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他1983年畢業於東北大學,最高學歷是學士,而且現在並不在學術界,只是一個公司工作。他獲得諾獎後,引起了很大的轟動。
美國的, 克萊爾·威廉·湯博,他是冥王星的發現者,他是位牧羊少年, 因為酷愛天文學,被一個天文台僱傭。在那裡他發現了冥王星,發現了冥王星之後,被兩所大學授予了學士學位,原來他最多就是高中畢業。當然,現在冥王星已經不是太陽系的第9大行星了。
印度的, 拉馬努金,印度最偉大的數學家,也是近代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 他沒上過大學,不知道有沒有高中畢業,他就是自學和憑直覺在工作。
關於科學家需要什麼樣的學歷,我曾經聽一位著名教授聊過。 在他看來,一般大學畢業後,都可以做科研,因為已經有基本科學素養了,其他的就在研究中學習、思考就可以。 但現在基本都是博士,是因為做研究的門檻高,要進科研院所都必須是博士學歷。除了這些地方,其他地方很少有這些做研究的儀器,所以不好當科學家。
當然,不是說科學家必須要這些昂貴的儀器,只是這個時代需要。 楊振寧也講過,現在的時代是科學的青銅時代,不好出成果。 愛因斯坦的時代是黃金時代,同時代涌現出了很多傑出的科學家,時代好,他們那時也不需要昂貴的儀器來做實驗,大量的是新的思想,是科學的革命。
在現代,唯一有希望不是博士學歷的是數學。因為數學不要藉助外力,只是數學家的頭腦在思考。 這也是像華羅庚、拉馬努金中學畢業都能成為偉大的數學家的原因。
希望有生之年能再看到一次科學的革命,那將是非常激動人心的時刻,那時候,我估計英雄輩出,不需要博士學位問題也不大了。
大家覺得呢?
科學家應該是具有一定學術成就的科研工作者。但學歷真的各有不一,本科的有,研究生的有。學位最高的是博士學位,當然碩士以及學士學位的也都有。但占絕大多數的是博士學位(沒有具體數據)。
科學家大部份應為博士學歷。請注意,題目是「科學家大部分都是什麼學歷?
」
要了解科學家都有怎麼樣的學歷,首先要理解什麼是科學家。
學者是科學家?有發明創造的是科學家?
科學家是一個泛稱,廣義上指對真實自然及未知生命、環境、現象及其相關現象統一性的數字化重現與認識、 探索 、實踐、定義的專業類別貢獻者。狹義的定義是指專門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士,包括自然科學家和 社會 科學家這兩大類。所有自然科學和 社會 科學的研究人員,達到了一定的造詣,獲得了有關部門和行業內的認可,均可以稱之為科學家。
被稱之為科學家的代表人物有英國物理學家牛頓、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居里夫人,美籍科學家愛因斯坦和中國的農學家袁隆平等。
而這些代表人物大部分出生在沒有大學的年代,所以他們沒有太高的學歷。
近現代,大部分科學家都有很高的學歷,或者是先獲得學歷,再有了科學家的稱號;或者在科學研究上有了成績以後被授予高學歷。
但不管哪種情況,被稱之科學家的人都對 社會 有很大的貢獻才會被冠以科學家的稱號。
而作為科學家要有這些品質:
科學,本身即是 探索 未知,發現真理,發展先進,改造世界,造福人類的學問,而成為科學家,獻身科學事業的人所擁有的精神是:鍥而不舍,勇於獻身於科學,無私奉獻卻淡泊名利……
選擇簡單對象開始研究,建立理想模型,盡量應用數學,完整的考慮各要素,建立理論,並通過修改和擴展,擴大應用范圍。
科學是人造的,因此與人的素質有關,爭論和激勵能使人的素質迅速提高,因此科學需要討論的環境和維護人們對科學的熱情。
⑤ 屠呦呦年級多大
屠呦呦,有86歲了敬碰。
屠呦呦,女,葯學家。1930年12月30日生於浙江寧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在醫學院葯學系生葯專業學習亮派談。1955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今北京大學醫學部)。畢業後曾接受中醫培訓兩年半,並一直在中國中醫研究羨陵院(2005年更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工作,期間前後晉升為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首席科學家 。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葯學家,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
⑥ 如何評價不是院士的屠呦呦
【寫在前面的話】
首先抱歉,標題是為了吸引眼球。而且,讀者可以看到,本文介紹的工作並不適合用院士與否來評價,所以題目應該被批判。本文作為非正規博文一周後,題目將改回以下正文的標題。正文目前作為徵求意見稿,也將適當修改後發表於正式刊物,這相反於我平時一般先正式發表後請科學網置於博客的習慣。
在科學界,我有雙重身份:正在實踐的科學家和對歷史與現實的評論員。第二身份包括我對科學史的興趣。以前以介紹其他人研究過的科學史為主,近年對感興趣較長的中國近代科學史,我通過和北大醫學部張大慶老師和研究生黎潤紅的合作,獲得了一些史料、正在寫文章。如何呈現本文要講的工作,也得益於「GSK終身生命科學成就獎」評獎委員會的同事們的討論,他們是魯白、傅新元、馬紅、王小凡。
因為最近我第一身份出現一些情況,引起了出乎我意料的關注,為了避免繼續過度解讀,而將其中無意義的部分轉化為較有意義的事情,我為本文加上目前對我博客感興趣的外界人士可能注意的標題。
本文主旨是希望中國重視一些在國內做出了傑出工作、而未獲適當承認的科學家。本文要介紹的兩位人物年齡都較大,其中一位還在病中。他們做出的貢獻,在我(作為科學的評論員第二身份)看來,值得獲得諾貝爾醫學獎,而他們在國際國內的認可都遠低於他們的實際貢獻。兩位皆非院士,其中一人可能從未被推薦過,這是和題目的聯系。同時,我認為如果考慮中國「國家最高科學獎」,其委員會需要做好功課,至少了解到本文的層面,而不是因為爭議擱置考慮。
我希望,有比較多的人,從各方面使他們的成就和貢獻為世人所知。如果我們大家努力使他們能在有生之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才是我第一身份導致的小事件通過第二身份而帶來的意義。
饒毅
【以下為正文】
中葯的科學研究豐碑
在中國使用了上千年的傳統葯物,能否改善現代人類的健康?在中國,有些人可能不認為只是問題,而在中國以外的世界,中葯尚未成為主要的葯物來源。
對於中葯,有兩種截然相反的極端思潮。一種認為中葯在現代醫學進入中國以後毫無作用,另一種認為中葯不能按照現代科學標准來評判、而有中葯特殊的標准。
青蒿素和三氧化二砷的發現,非常清晰地肯定中葯仍有益於人類,一個古老的傳統還含有很大的潛力改善健康。
回顧對它們的研究過程,可以看到極端思維的錯誤,而理性的思維,常常看起來是中間道路,卻是合理的、也是進步的必由之路。青蒿素和三氧化二砷兩項工作都是以現代科學的方法,遵循現代科學的標准。他們經受了時間的考驗、並挽救了無數兒童和成人的生命。
兩個葯物都來源於中葯,而且碰巧是兩位年齡接近的科學家於1970年代初期發現。在大型「523任務」研究抗瘧疾葯物過程中,中醫研究院中葯研究所的屠呦呦是發現青蒿素的代表性人物。在以個體科研小組模式自由探索性地研究中葯抗癌作用過程中,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張亭棟是砒霜中三氧化二砷對白血病治療作用的主要發現者。
在屠呦呦和之前,陳克恢曾於1920年代在北京協和醫學院短期工作,期間用中葯做出重要發現,特別是他對麻黃素功能的研究,聞名中外。在到協和工作以前,陳克恢留學美國留學獲得很好的科學訓練。在協和工作以後又回到美國,在學術界和葯物工業界,特別是葯理學界,陳克恢蜚聲國際。
1950年代後中國閉關鎖國二十多年。在北京工作的屠呦呦和哈爾濱工作的張亭棟都沒有可以和陳克恢相比的訓練背景。他們分別在1950年代就讀於北京醫學院(現北大醫學部)和哈爾濱醫科大學,他們在從事關鍵發現時期的工作條件也遠非理想。1960年代中後期和1970年代初期,中國正在「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熱潮中,是中國歷史上奇特的階段。在經歷了有些中國人把人斗人的劣根性發揮到淋漓盡致的幾年、在將中國科學院和大學有經驗的科學家和教授紛紛被批鬥、關牛棚和靠邊站後,到1970年代初,大學、科研機構很多人都無所事事,甚至每天工作時間主要是看只有4版的《人民日報》等報刊,有些女科學工作者當時也加入上班打毛衣的行列,科研經費和科研課題更是很少。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竟然有人做出重要的發現,而且堪稱中國近代可能最重要的兩項葯物發現,其記錄迄今未被大量投資葯物開發的今天中國醫葯界所超越。
肯定和認可屠呦呦和張亭棟的工作,回顧他們的工作,不僅對於他們有意義,而且本文希望能夠刺激其他人更仔細的研究、以期總結有益的經驗和值得汲取的教訓,促進今後中國的醫葯更快更好的研究和對自然的有效探索。
青蒿素和屠呦呦
現在不少人知道青蒿素(artemisinin)的作用。它是起效最快的抗瘧葯,可以在一線使用,也是在對其他常用葯物如氯喹出現抗葯性情況下,可以改用的葯物。當然,青蒿素並非無缺點,也不是可以替代所有其他抗瘧葯的唯一葯物。但是,它確實治療了很多病人,有時起到了起死回生的作用。在結構上,青蒿素完全不同於其他抗瘧葯,是全新的一類葯物,迄今國內外仍然試圖尋找更好的衍生物,以便改進療效、減少抗葯性。在科學上,青蒿素作用的機理,迄今尚未完全闡明,仍然是研究的問題。
對於青蒿素的發現,知道的人也不少,但有較大爭論。主要的一個問題是,屠呦呦是否可以作為其代表人物。
「523」任務,是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應越南的要求、也考慮中國南方的瘧疾問題,而開始的全國性抗瘧研究計劃。其組織起始為1967年5月23日,那是文革中開會都怕找不到安穩地方的時代。組織的主要協調辦公室一直在軍事醫學科學院。參與的單位遍布全國很多地方,北京、上海、雲南、山東…,人員至少幾百人。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大規模合作項目,其中有很多人的集體起了作用。但是,是否有代表人物?誰是代表人物?
1930年出生的屠呦呦,1951年至1955年就讀於北京醫學院葯學系生葯學專業,其後分配到中醫研究院工作。她僅有大學本科學位,於1969年被召集加入「523任務」。
「523」計劃分成幾個部分,分別製造已有西葯的仿造品、衍生物,從中葯中尋找抗瘧葯,製造驅蚊劑。在中葯裡面,不同課題組試了很多中葯,包括葯效較強、但副作用較大的常山。不僅古代中葯書上,就是50年代和60年代,中國民間都有使用青蒿的記錄。中醫研究院中葯研究所屠呦呦課題組的余亞綱梳理過可能的抗瘧中葯,共808個,其中有烏頭、烏梅、鱉甲、青蒿等。軍事醫學科學院用鼠瘧模型篩選了近百個葯方,青蒿提取物有60%~80%的抑制率,但不穩定。屠呦呦給課題組提供了篩選了多個中葯的清單(礦物葯:黃丹、雄黃、硫黃、皂礬、硃砂等;動物葯:鼠婦、地龍、蛇蛻、穿山甲、鳳凰衣等;植物葯:地骨皮、甘逐、黃花、菱花、鴉膽子、青蒿、馬鞭草等)。屠呦呦課題組也觀察到青蒿的效果,但水煎劑無效、95%乙醇提取物效價僅30-40%。1971年,屠呦呦本人的一個關鍵作用是提出用乙醚提取青蒿,其提取物抗瘧作用達95-100%,這一方法的提出立即導致發現青蒿的高效性。1972年3月,屠呦呦在南京523任務的會議上報告這一結果,獲得大家注意,但並未成為唯一的重點,會議總結時組織者建議「鷹爪要盡快測定出化學結構,並繼續進行合成的研究;仙鶴草再進一步肯定有效單體臨床效果的基礎上,搞清化學結構;青蒿、臭椿等重點葯物,在肯定臨床效果的同時,加快開展有效化學成分或單體的分離提取工作」。
屠呦呦課題組工作其後集中於青蒿。倪慕雲先試圖獲得青蒿中的活性化合物,以後鍾裕蓉成功地獲得青蒿素結晶,她們取得分子式。由屠呦呦課題組成員攜帶青蒿素,以其他課題組(如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所、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等)為主分析青蒿素分子、解析青蒿素結構。在獲知屠呦呦小組1972年結果的情況下,山東寄生蟲病研究所與山東省中醫葯研究所合作,雲南省葯物研究所都分別進行青蒿的提取工作,山東省中醫葯研究所和雲南省葯物研究所獨立獲得了抗瘧有效單體,並分別命名為「黃花蒿素」(山東)和 「黃蒿素」(雲南)。1974年,黃花蒿素和黃蒿素都被認為都是北京的青蒿素。
雖然青蒿素歷史有很多爭論,無異議的是:1)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乙醚提取對於發現青蒿的作用、和進一步研究青蒿都很關鍵;2)具體分離純化獲得青蒿素的鍾裕蓉,也無疑是屠呦呦課題組的成員;3)其他提取到青蒿素的小組是在公開會議上得知屠呦呦小組發現青蒿作用以後進行的。
有關青蒿素的歷史回顧很多,本文僅限於明確一個問題:屠呦呦確實在青蒿素的發現過程中起了關鍵作用。其他課題組和科學家,確實起了很重要作用,屠呦呦的工作有前人的基礎,也有她課題組人員起很重要作用。肯定她的作用並不埋沒其他人的作用。應該有更詳細的歷史記載,讓人們知道「523任務「組織者和主要參與者的貢獻。
砒霜和張亭棟
砒霜的化學成分為亞砷酸(三氧化二砷)。
用砒霜治病,中葯有傳統,西方也曾用過。含砷的中葯有砒霜、砒石、雄黃、雌黃等。北宋的《開寶詳定本草》、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都記載了砒霜的葯性。西方在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也曾用亞砷酸治療白血病,但未獲普遍承認和推廣。
1971年3月,哈爾濱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的葯師韓太雲從民間中醫得知用砒霜、輕粉(氯化亞汞)和蟾蜍等治療淋巴結核和癌症,韓太雲將其改制水針劑,稱\"713\"或\"癌靈\"注射液,通過肌肉注射治癌,有些腫瘤病例見效,但毒性太大而導致被棄。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醫科的張亭棟繼續此工作。張亭棟1950年代畢業於哈爾濱醫科大學、六十年代曾經參加西醫學中醫訓練班。
1972年後,張亭棟等一方面開始主要集中做白血病,而不是無選擇地做太多疾病,另一方面他們將組分分別檢測,發現只要有砒霜就有效,而輕粉帶來腎臟毒性、蟾酥帶來升高血壓的副作用。後兩者對於治療無用。
1973年,張亭棟、張鵬飛、王守仁、韓太雲在《黑龍江醫葯》發表論文,報道他們用「癌靈注射液」(以後也稱「癌靈1號)治療6例白血病病人。他們明確主要用砒霜的化學成分「亞砷酸(三氧化二砷)」和微量「輕粉(氯化地汞)」,結果6例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人都有改善,對其中一例有急性變的患者也有效。他們提到還正在研究對急性白血病的作用。
1974年,他們以哈醫大一院中醫科和哈醫大一院檢驗科署名在《哈爾濱醫科大學學報》發表「癌靈1號注射液與辨證論治對17例白血病的療效觀察」。總結他們1973年1月至1974年4月對不同類型的白血病進行治療,發現「癌靈1號」對多種白血病有效、而對急性白血病可以達到完全緩解。1976年哈醫大一院中醫科曾撰文《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白血病完全緩解五例臨床紀實》。1979年,榮福祥和張亭棟在《新醫葯雜志》報道癌靈1號治療後存活4年半和3年的兩例病人,皆為急性粒細胞性白血病。
1979年張亭棟和榮福祥在《黑龍江醫葯》發表《癌靈一號注射液與辯證論治治療急性粒細胞型白血病》。總結他們1973年至1978年治療急性粒細胞型白血病總共55例,其中1973年至1974年23例用癌靈一號,1975年至1976年用癌靈一號加少量化療治20例,1977年至1978年用癌靈一號加少量化療治12例。對於每一個病例,他們都具體分型,有明確的療效觀察。全部55例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轉,緩解率70%,12例完全緩解,對病人的毒副作用小,他們還用十倍於成人的劑量,給12隻家兔注射癌靈一號,未見心、肝、脾、腎毒性作用。
有三個重要問題:1)張亭棟等是否確切知道治療癌症的作用來源於「癌靈一號」,而不是同時使用的其他中葯、和化療西葯?2)他們是否意識到癌靈一號的作用來源於三氧化二砷,而無需輕粉(汞)?3)他們是否知道三氧化二砷對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作用?這三個問題,在1979年《黑龍江醫葯》雜志中,可以看到張亭棟和榮福祥有明確答案:1)有三例病人(一位成人、兩位兒童),單純使用癌靈一號,不用其他中葯、不用化療西葯,也顯示療效,其中當時兒童存活已經4年,成人已存活9個月;2)在第11頁,他們指出「癌靈一號之有效成分為三氧化二砷」,其他中葯為「扶正」,他們明確這些中葯並非治療白血病、而用來支撐病人身體狀況;3)在第10頁和第11頁指出,他們明確指出對早幼粒型白血病效果最好。
可以說,到1979年,張亭棟和不同的同事合作發表的論文,清晰地奠定了我們今天的認識:三氧化二砷治療白血病、特別是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也既法國-美國-英國分型的M3型白血病)。
1981年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醫科 (指導:張亭棟;執筆:李元善,胡曉晨;參加人:李明祥,張鵬飛,榮福祥,孫洪德,李會榮,吳雲霞,檢驗科血研究室)在《黑龍江中醫葯》發表《癌靈1號結合辨證施治治療急性粒細胞白血病73例臨床小結》,報道癌靈一號對急性粒細胞白血病完全緩解率達24%、總緩解率達86%。1982年的全國中西醫結合白血病座談會上,張亭棟、李元善公布了《癌靈1號治療急性粒細胞白血病臨床實驗研究―附22例完全緩解分析》和《98例非淋巴細胞白血病分型與臨床療效探討》。
1984年,張亭棟和李元善在《中西醫結合雜志》發表「癌靈1號治療急性粒細胞白血病臨床分析及實驗研究」。總結他們1972年以來治療的81例急性粒細胞白血病,分析其中完全緩解的22例。他們指出,完全緩解的22例中,7例為M2型,15例為M3型白血病(既APL)。他們也指出「以M3型效果尤為顯著」。1985年張亭棟等撰寫《癌靈1號(713)注射液治療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臨床觀察及實驗研究》。
1991年在《中醫葯信息》雜志,孫鴻德、馬玲、胡曉晨、張亭棟、榮福祥、王欽華、李金梅、馮秀芹發表「癌靈1號結合中醫辨證施治急性早幼粒白血病長期存活16例報告」,應該是1984年張亭棟、李元善文章中的的延伸。1991年文章指出,他們從1974年到1985年以癌靈一號治療急性早幼粒白血病32例,19例完全緩解,五年存活16例。
1992年,孫鴻德、馬玲、胡曉晨、張亭棟在《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發表「癌靈1號結合中醫辨證治療急性早幼粒白血病32例」,作為「經驗交流」,介紹的內容完全相同於1991年論文。比較奇怪的是,英文文獻基本都引用這篇文章。這篇也是中文,內容是1991年的簡介,而實際發現在1973年就有文章,在1979年就明確對APL的作用最好。
張亭棟研究的幾個問題
張亭棟等當時的研究,沒有對照。是因為他們不知道,還是覺得不能用不治療作為對照?1982年,張亭棟在《中西醫結合雜志》發表的評論文章,顯示他知道醫學研究的規范,但他指出「對於較嚴重疾病的患者建立對照組,即使是建立無害的『空白對照』,也是不允許的,只能用平素認為較好的療法與新療法來對照觀察。而對於某些『絕對』的治療也可以不必選用對照組,如對急性白血病或其他惡性腫瘤等,也可以說明」。這種說法有些人接受、有些人不接受,但其中的道理很清晰。
中醫理論是否對於三氧化二砷治療白血病有指導作用?如果我們今天復習這些文獻,可以看到,中醫辨證分型,對於三氧化二砷治療白血病沒有意義。比如,他們談到對急性白血病的中醫分為五型,而治療時使用三氧化二砷並無差別,對於其他輔助的中葯,也許這些分型起作用,但當證明三氧化二砷有作用,而其他中葯不用也可以的時候,中醫分型的意義就沒有確定。而西醫對白血病的分型才對他們找到適應症起了作用。他們完全放棄中醫辨證分型以後,適應症和效果更確切。有趣的是,張亭棟、張鵬飛、王守仁、韓太雲在1973年的第一篇論文完全沒有談中醫理論,而其後多篇論文講解中醫辨證分型。
中國對於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治療的貢獻
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PL),曾被認為是白血病比較兇猛致死的一種。1973年,法國Bernard等推出的西葯化療大大提高了治癒率,其後改進的方案成為世界主流治療方法。1973年張亭棟等發現亞砷酸(三氧化二砷,As2O3)對白血病的治療作用、至1979年完全清楚其最佳適應症為M3型白血病(也就是APL)。
1983年,Koeffler 總結了多種化合物(包括維甲酸)在體外細胞培養對人白血病細胞的分化作用。1983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Flynn等報道用13-順維甲酸治療一例APL病人,對白血病有緩解、因其他原因去世。1984年,瑞典的Lund大學醫院內科的Nilsson報道用13-順式維甲酸治療一例APL。1986年荷蘭的Daenen等報道用順式維甲酸治療一例APL。1986年美國西弗吉尼亞大學Fontana等報道用13-順式維甲酸治療一例APL。
1985年,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王振義用全反維甲酸治癒一例5歲白血病兒童。1987年王振義課題組在英文版《中華醫學雜志》報道用全反維甲酸(合並和單獨)治療六例APL病人。1988年,王振義課題組在美國《血液》雜志發表論文,總結他們用全反維甲酸治療24例APL病人,獲得完全緩解。這篇論文,使有關醫生矚目全反維甲酸治療白血病,引起廣泛重視,在國內外較快得到重復和推廣,為APL病人帶來福音。
1995年,大連解放軍中醫血液病專科中心黃世林、郭愛霞、向陽、王曉波和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林慧嫻、富麗等在《中華血液學雜志》發表「復方青黛片為主治療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的臨床研究」, 以復方青黛片治療60例APL,完全緩解率98%。所用中葯復方含青黛、太子參、丹參、雄黃,估計是雄黃的硫化砷起作用。
1996年2月,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臨床醫院的張鵬、王樹葉、胡龍虎等在《中華血液學雜志》當年第二期發表「三氧化二砷注射液治療72例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總結他們自1992年至1995年用簡化為三氧化二砷(不含汞)治療130例APL病人中完成一個及以上療程的73例。初治患者完全緩解率為73%,復發患者完全緩解率為52%,與全反式維甲酸無交叉耐葯。
1996年8月1日美國《血液》雜志發表陳國強、朱軍、石學耕、倪建華、仲豪傑、Si GY、金小龍、唐瑋、李秀松、熊樹民、沈志祥、孫GL、馬軍、、張鵬、張亭棟、G Claude、陳賽娟、王振義、陳竺的合作論文。該文報道陳竺、王振義、陳賽娟等帶領上海血液研究所,用體外培養白血病細胞,開創對三氧化二砷治療白血病作用的分子機理研究。
1997年,徐敬肅,段秀錦,徐瑩,辛曉敏,宋曉紅,張庭棟在《中國血液學雜志》報道對於一例三次反復發作的APL病人,每次用癌靈一號,獲得20年存活。
1997年《血液》雜志發表沈志祥、陳國強、倪建華、李秀松、熊樹民等論文,他們用純化的三氧化二砷治療15例APL,其中10例只用三氧化二砷,取得90%的完全緩解率。
1998年,世界最權威醫學雜志《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發表位於美國紐約的Sloan-Kettering癌症紀念醫院和康奈爾醫學院的Soignet等的論文。他們在12例其他治療後復發的APL病人,用三氧化二砷,觀察到11例完全緩解,其機理可能和細胞部分分化和細胞凋亡有關。
從此,國際醫學界廣為接受三氧化二砷對APL的治療作用。
遲遲未至的認同
屠呦呦和張亭棟的研究成果,國際國內都認可:都得到了應用,直接產生治病救人的效果。但是,兩人由於不同的原因,個人沒有獲得中國充分的認可,也缺乏國際肯定。
青蒿素的發現和應用,廣為人知。而屠呦呦的貢獻,卻一直有爭議。其原因,還待歷史學家細究。初步可以看到:與齊心協力的「兩彈一星」大計劃不同,青蒿素的研究幾乎從頭到尾經常出現矛盾,不同課題組之間矛盾,課題組內部不同人之間的矛盾。當時的研究人員,因為文革的原因,一般年資都比較低,有了課題組也相互不服氣。論文寫作不及時、發表不規范,英文論文更滯後,留下爭議的餘地。如果按現在自己先發表論文再與他人分享,爭論會少很多。不過,這樣雖然對科研人員好,對於病人就不一定是最好:如果都要等一家發了論文,其他課題組才能用葯,當時有些病人就不可能用葯,其中有些生命可能就不存在了。
張亭棟雖然被《紐約時報》報道過,但未受到中國的充分肯定,在國際學術和醫學界也幾乎默默無聞,其原因不在矛盾。他的課題組,有人發生過矛盾,但在很後面。從1973年開始發表的論文中,張亭棟的關鍵作用很清晰。他未被很好地認可,可能與所在地區有關,也和他英文論文較少、缺乏國際視野和國際交流有關。不能完全排除他本人沒有充分意識到其工作重要性的可能性。
1998年,在《中西醫結合雜志》,陳國強、陳賽娟、王振義、陳竺在專題筆談中介紹「自70年代初期,哈爾濱醫科大學(以下簡稱哈醫大)在兩次實踐中發現三氧化二砷(簡稱氧化砷)治療繼續早幼粒白血病(APL)有效。進兩年來,我們與哈醫大合作,應用氧化砷注射液知道對全反式維甲酸(ATRA)和常規化療葯物耐用的APL復發病人」,肯定了張亭棟的工作。
但幾乎所有英文文獻,都不知道張亭棟的關鍵作用,引用的文獻不太提他的名字。幾乎所有英文文獻並不知道張亭棟發現三氧化二砷治療白血病的有關論文早在1973年到1979年就發表。很多英文文獻,包括國內學者在國外發表的文獻,和國外學者的文獻,都將三氧化二砷治療白血病的發現定為1992、甚至1996年。例如,重復中國結果,也有助於將中國發現推到世界的1998年Soignet等的論文,在摘要中說中國有兩篇報道三氧化二砷治療APL的文章,在引言中說中國最近有報道三氧化二砷可以引起APL完全緩解,然後引用了孫鴻德等1992年《中西醫結合雜志》的短篇「經驗交流」、張鵬等1996年《中國血液學雜志》、沈志祥等1997年《血液》等論文。
1996年《科學》記者對三氧化二砷的介紹,雖然介紹了張亭棟,但說他的文章是1992年發表的。
張亭棟本人很少英文論文。2001年,張亭棟和陳國強為共同第一作者(其他作者為王鑄鋼、王振義、陳賽娟、陳竺,通訊作者為陳竺)在國際期刊《癌基因》發表論文,介紹三氧化二砷,在引言中,他們也稱最近發現三氧化二砷對APL的作用,引用陳國強等1996年《血液》論文。在正文內,說明三氧化二砷的研究始於1971年,但沒有文獻,號稱治療了一千多不同癌症的病人,觀察到對幾種癌症的作用,包括「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淋巴瘤、食管癌、和特別是APL」,但是也無文獻引用。然後,文章說對APL作用的初步報道於1992年,引用孫鴻德的「經驗交流」。這樣,張亭棟本人作為第一作者的英文文章就沒有引用自己1970年代的幾篇文獻,把自己在1973年和1974年公開發表的三氧化二砷對白血病的療效、和1979年明確提出對APL療效最好的發現,全部淹沒了。而1992的論文,在本質上,與1979年的文章無差別,既沒有改變所用的葯物成分、也沒有改變適應症。
2002年朱軍、陳竺、Lallemand-Breitenbach、de The等在《自然綜述癌症》介紹砒霜治療作用時,在圖中顯示了1970年代張亭棟的里程碑作用,但引文是孫鴻德等1992年經驗介紹(在引文中註明是證明三氧化二砷治療APL作用的第一篇論文)、和1996年張鵬等的論文。
因為1992和1996這兩篇文章是中文文章,而且沒有引用1970年代文獻,所以,國外學者一般不能知道原始文獻。
⑦ 屠呦呦畢業於哪所大學
屠呦呦,女,葯學家。1930年12月30日生於浙江寧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在醫學院葯學系生葯專業學版習。1955年,畢業於北京權醫學院(今北京大學醫學部)。畢業後曾接受中醫培訓兩年半,並一直在中國中醫研究院(2005年更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工作,期間前後晉升為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首席科學家。 。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葯學家,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
⑧ 清華大學有中醫專業嗎
從清華大學到中醫葯大學坐幾號地鐵
北京中醫葯大學位於祖國的首都,朝陽區北三環東路11號。
清華大學校版園基本為一個整體,位於北京權市海淀區,北四環與北五環之間,東臨地鐵13號線,西臨北大、圓明園。
推薦線路如下:從清華大學校內出發,步行約1450米到圓明園站,乘坐地鐵4號線大興線至海淀黃庄站下車(共3站),換乘地鐵10號線至芍葯居站下車(共9站),從A口出,步行約1550米,抵達中醫葯大學。
考上清華大學不容易,還是獲得諾貝爾獎更難,清華學生千千萬,中國獲得諾貝爾獎的有多少
截止2017年8月,中國獲得諾貝爾獎的有2位:莫言(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屠呦呦(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莫言:原名管謨業,1955年2月17日出生於山東高密。他從1981年開始發表作品《春夜雨霏霏》,1984年因《透明的紅蘿卜》而一舉成名。2011年莫言憑借小說《蛙》榮獲茅盾文學獎。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生於浙江寧波,1955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今北京大學醫學部)。畢業後曾接受中醫培訓兩年半,並一直在中國中醫研究院(2005年更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工作,期間前後晉升為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首席科學家。2011年9月,因為發現青蒿素——一種用於治療瘧疾的葯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的生命獲得拉斯克獎和葛蘭素史克中國研發中心「生命科學傑出成就獎」。2015年10月,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理由是她發現了青蒿素,這種葯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為首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清華大學有沒有中醫系
北大有醫學部,但不一定有中醫專業哦,考北京中醫葯大學唄
中西醫臨床醫學的本科生可以報考清華大學臨床醫學的研究生嗎
我是本三中西醫臨床醫學的本科生,能否報考清華大學的西醫臨床的研究生?聽版說清華權這方面要求苛刻,希望有知情人士給予幫助和回答,謝謝! 滿意答案◆◇゛╮詩語4級2010-08-05本科的話 可能還不夠.起碼要碩士,而且他們是有試用期的.可能會有幾個月的上班考驗時間. 追問: 可以具體詳細些嗎? 回答: 就是說你本科想在清華考研究生 還是不夠的.不過你可以去試考一下.如果能夠通過,他們會安排你實習的時間 在這段時間里可能會是很幸苦,不過這段時間也可以算是上班的試驗時間,具體怎樣還是要你自己去體驗了才知道. 一定要注意跟醫生的交談與交往. 對在醫院上班期間的一些小細節都要多加考慮,而後就是對待病人的態度. 大個 的感言: 謝謝2010-09-17
清華中醫系應學那些科目
清華大學沒有中醫系
中西醫臨床醫學的本科生可以報考清華大學臨床醫學的研究生嗎
可以的。醫學考研沒有專業限制的。
醫學考研報名條件
(一)報名參加全國醫學考研的人員,須符合下列條件:
1.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2.擁護中國 *** 的領導,願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品德良好,遵紀守法。
3.身體健康狀況符合國家和招生單位規定的體檢要求。
4.醫學考研的考生必須符合下列學歷等條件之一:
(1)國家承認學歷的應屆本科畢業生;
(2)具有國家承認的大學本科畢業學歷的人員(自考本科生和網路教育本科生須在報名現場確認截止日期(2013年11月14日)前取得國家承認的大學本科畢業證書方可報考);
(3)獲得國家承認的高職高專學歷後滿2年(從畢業後到2014年9月1日,下同)或2年以上,達到與大學本科畢業生同等學力,且符合招生單位根據培養目標對考生提出的具體業務要求的人員;
(4)國家承認學歷的本科結業生和成人高校(含普通高校舉辦的成人高等學歷教育)應屆本科畢業生,按本科畢業生同等學力身份報考;
(5)已獲碩士、博士學位的人員。
在校研究生報考須在報名前徵得所在培養單位同意。
清華大學醫學院醫學系有中醫學么
清華大學的醫學院本科只有葯學和臨床醫學,研究生也沒有中醫相關的,但是研究所有中葯有效成分提取的科研項目組
請問清華大學校醫院有中醫科嗎周日是否有醫生坐班 拜謝~
可以看中醫,也能做針炙什麼的。但周日估計沒有,周日都是急診。
1北京中醫葯大學 2首都醫科大學 3清華大學 哪一個醫學最厲害
很簡單,學西醫的話,去首醫,學中醫的話去北中醫。不過,貌似論就業來說,首醫的要好一些,畢竟西醫就業比較容易。當然,也不能忽略首醫北京生源較多的原因。
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與北京同仁堂中醫養生講座相隔遠嗎
20分鍾,1.4公里
起點(清華大學)
1
步行550米, 到達圓明園南門站。
2
乘坐運通124線 , 經過1站, 在北京大學西門站下車。
3
步行90米, 到達北京大學站。
終點(北京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