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專升本科 » 經濟學本科畢業論文全文

經濟學本科畢業論文全文

發布時間: 2023-05-08 01:45:42

Ⅰ 經濟學畢業論文題目

學術堂整理了十五個經濟學畢業論文題目供大家進行參考:

1、產業鏈競爭力理論研究

2、產業投資基金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研究

3、城市交通與城市空間演化相互作用機制研究

4、城鄉一體化的理論探索與實證研究--以成都市為例

5、城鎮住房分類供應與保障制度研究

6、創意產業發展與中國經濟轉型的互動研究

7、創意產業與區域經濟增長互動發展研究

8、促進中部崛起研究

9、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研究

10、低碳經濟範式下的環境保護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11、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監管研究

12、東北地區區域城市空間重構機制與路徑研究

13、東北亞區域能源安全與能源合作研究

14、都市旅遊發展與政府職能研究

15、房地產投資信託(REITs)研究

Ⅱ 經濟學專業畢業論文範文

經濟論文的寫作,是對經濟學專業的學生所學的知識結論性 總結 。下面是我帶來的關於經濟學論文的內容,歡迎閱讀參考!

經濟學論文篇1:《“經濟學基礎”教學環境的革新》
經濟學基礎在當前經濟管理類型專業中屬於非常核心的課程,在其相關專業中占據重要的位置,發揮關鍵重要作用,尤其現在國家市場經濟體制處在不斷完善和發展中,對於經管類人才需求量非常大,我們必須加大經濟管理人才的培養,提高經濟學基礎的教學水平。[1]同時經濟基礎課程教學目的重在實踐,但是其內容體系過於龐雜、知識偏重理論,但是日常的課堂教學缺乏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然而當前教學環境發展較為滯後難以滿足新時代對經濟學基礎教學要求,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新型教學模式以及 教學 方法 的實施,阻礙了教學質量和水平的提升,不利於實用性經管人才的培養。

1“經濟學基礎”教學環境發展現狀

1.1“經濟學基礎”教學課程的安排偏重理論

現階段,多數學校的“經濟學基礎”的課程安排偏重理論性知識,而經濟學基礎的課程本身內容體系龐雜,相關觀念和理論抽象復雜、晦澀難懂,純理論性講解無法使學生對知識有更加清晰的理解,甚至適得其反,教學效果非常不理想,這也極大地削弱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降低了學生學習的興趣。[2]長久以來,院校使用的考評系統更多關注的是教師的理論水準,沒有重視對教師實踐能力的考查評估。這些年,各院校致力於知識理論的研究,院校教師也將更多的精力放在理論研究以及論文的發表方面,忽略了對經濟學基礎中應用性教學的研究,而此類學科對實踐性和理論性都具有較高的要求,這使得教學效果並不明顯,難以達到預期目標。同時,現在大多數教學只是單純掌握了理論性知識,基本沒有從事任何經濟學實踐活動,也沒有開展過任何經濟業務。如此一來,教師在課堂上只能進行理論知識的灌輸,無法給學生提供有效的經濟學案例,課程內容空洞無趣、枯燥無味,不僅不能使學生很好地了解課程的內容知識,甚至極大消磨了學生的耐心,極大地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較之實踐性教學,教學效果不理想。

1.2教學案例的使用水平偏低

眾所周知,經濟學基礎知識理論性太強,單純照本宣科學生難以理解知識內涵,加之該學科對實踐性還有很高的要求,所以在課程中增加教學案例分量既是學科本身的要求,也是眾多經濟學專業的學生的學習需求。[3]但是,當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是,教學案例分析課程安排較少,案例內容質量不高,脫離實際生活,案例分析不到位、不合理,使得最終案例教學沒有取得很好的效果。出現以上情況的原因是涉及方方面面。其一,一般情況下,案例教學具有一定的人數限制,理想的授課人數大約為30人,但是各大院校實行擴招,學生規模持續壯大,然而與學生對應的教學資源並沒有都得到很好的滿足,班級人數不斷增加,加大了授課壓力,普通教學班人數擴大到60人左右,甚至部分學校由於人數過多組織合班授課,班級人數超過百人,這直接導致教學質量的下降,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案例教學效果。其二,教師普遍缺乏較強的案例教學能力。較之傳統的教學,案例教學在教學能力等方面對授課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學校沒有開展案例教學的相關培訓,教師也普遍缺乏案例教學的學習,在開展案例教學的過程中,授課老師往往不得要領,使得案例法的教學成效大打折扣,沒有很好地發揮該教學方法的積極作用。其三,學校經濟學授課教師大都沒有參與過專業相關的工作實踐,經濟學管理真實的工作情況根本不了解,在案例討論環節無法對學生實施科學的指導,使得教學最終流於形式,難以發揮真正的作用。[4]

1.3缺乏完善的教學實踐基地

當前階段,多數院校的經濟學專業基本不存在實踐課程,多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這門課程在經濟管理專業中非常重要,而且這類專業對實踐具有很高的要求,在課堂上開展簡單的實踐活動還遠遠不能滿足需要。眾所周知,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現代企業制度已經廣泛實行,經濟現代化趨勢明顯,具有現代經濟意識和經管能力的人才極度匱乏。[5]同時越來越多的學生也要求各個院校建立經濟教學實踐基地,實踐基地必須對經濟管理環境進行盡可能的模擬,以提高學生對經濟學相關問題的體驗和學習。

2“經濟學基礎”教學環境的革新 措施

2.1增強教學的實踐性

現階段,國內大多數院校的經濟學專業的授課教師都具有相對高的學歷,其專業的理論知識儲備比較豐富,然而受制於種種條件,授課老師的專業實踐能力極為匱乏,甚至完全不了實際的企業經濟運行狀況以及管理工作的實施程序。這也是長時間以來造成經濟學課程枯燥、空洞非常關鍵因素。[5]針對這種情況,學校必須制定相關措施,有效提升教師實踐教學能力。不僅需要關注教學質量的提升,更要加強教師實踐水平的提升。對於該專業的教師增強工作審核,要求授課老師適當壓縮課程教學時間。首先,要求教師從事專業對應的實務工作,增強對相應職業具體工作的了解,定期組織教師參加 社會實踐 活動,比如到銀行、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咨詢公司和企業等單位,參與其經濟管理工作,掌握經濟管理工作的最直接的資料,根據自身實踐,對教學案例資源進行完善、充實,使之更加貼合生活,更便於學生理解。其次,激勵授課老師尤其是年輕教師參加銀行從業資格證、證券從業資格證等經濟學專業資格考試,充實教師各層次的知識,有助於教師水準的提升。最後,從校外邀請 經驗 豐富的經濟學基礎教學經濟學專家或者企業經濟管理者組織專題講座,不僅可以對課堂教學進行很好的補充,同時還可以有效地拓展學生的知識和眼界。 2.2提高案例教學水準

經濟學基礎具有很強的實踐性,高效的案例教學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專業知識,還可以實現教和學兩方面互相影響和促進,共同都得到提高。同時,在案例教學涉及的相關考試可以鼓勵學生盡可能表達自己的見解,無須顧及試卷的限制。授課老師可以學生實際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水平,對案例教學進展進行合理的控制,同時在教學活動中,有意識地關注學生的課堂表現,注意學生對案例的反映及其觀點,站在客觀的角度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同時還可以把該項評估情況加入學生的最終的成績中,作為學生成績評價的一個有效參考。

2.3經濟學基礎實踐基地建設

現階段,多數企業並不樂於接收實習學生,然而學生可以進入的銀行、事務所、咨詢公司的數量畢竟是有限的,進入之後也只能從事一些基礎性工作,甚至是勞力工作,無法真正涉及非常專業經濟管理工作。因此,學校建立經濟學專業實驗室更加科學,效果更加顯著。在實踐基地,可以對企業的經濟管理進行模擬,利用模擬情境,學生進行相關操作,處理相關的經濟問題,進而更加深刻地掌握,改善教學狀況,實現更加理想的教學效果。在此基礎上,對企業的工作環境進行高效模擬,盡可能再現企業發展情況,綜合各類專業知識,一方面,有效幫助學生系統鞏固教材知識,另一方面,可以很好地鍛煉學生的適應能力,培養其動手操作能力,符合當前復合型人才的發展要求。

3結論

綜上所述,當前的經濟學基礎教學存在較多問題,教學模式刻板,教學環境封閉,無法滿足實踐性經管人才的需求,同時也無法很好地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現狀。文中筆者從增強教學的實踐性、改善案例教學質量、建立實踐基地三個方面革新“經濟學基礎”的教學環境,提升專業教學水平,滿足現代企業經濟人才需求。
經濟學論文篇2:《《國際經濟學》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實踐》
《國際經濟學》是一門研究國際經濟活動的學科,集國際貿易理論和國際金融理論於一體,是傳統經濟活動在跨國領域的運作和延伸。該課程一般開設於大二學年上學期,是經濟相關專業的學生接觸到的第一門“國際類”課程,在整個教學體系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的教學方法運用得當,可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課堂教學的效果,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國際經濟學》相關教材的選擇

《國際經濟學》作為經濟專業的一門傳統課程,教材版本眾多,選擇餘地大,但是由於理論發展迅速,內容龐雜,各版本教材的內容差異較大,選擇不同的教材可導致學生學到的理論差異很大。比較經典的國內教材是人大版和高教版的21世紀系列教材,也是國內眾多院校選擇的教材,這類教材中規中矩,盡量選擇的是國際經濟學中的傳統理論,去掉旁枝末節,只對核心部分加以闡述,基本能滿足教學要求。缺陷在於這類教材一般理論性較強,知識更新速度慢,實例和練習題較少,導致教學手段也比較單一,不能很好的舉一反三。國際上關於該課程的經典教材也比較多,像克魯格曼和薩爾瓦多的版本,都是一版再版,受到許多國內985和211院校教師的追捧。這些教材內容全面,知識新穎,一般都配以大量實證分析和習題,並有網路教學資源加以利用,教學效果更好。但此類教材一般難度較大,計量模型類分析較多,基礎差的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吃力,容易放棄。對於普通本科院校的學校,我們建議還是以國內學者編撰的教材為主,以國外經典教材為參考書或課外閱讀書籍,做到有的放矢,深入淺出,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國際經濟學》教學內容的調整

《國際經濟學》與 其它 課程由淺入深的內容編排不同,一開篇就是難點,關於西方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難度較大,不好理解,依賴於較好的微觀經濟學基礎,否則部分學生會覺得霧里看花,對該課程首先留下了晦澀難懂的印象。比如相互需求理論和提供曲線,不結合微觀基礎理論分析會覺得理論突兀,結合基礎理論部分學生又無法理解,針對這個問題,我們的主張是保證課堂教學的緊湊性,只講解核心部分內容,並提供整個理論分析的參考資料供有基礎的學生課外閱讀,並把相關曲線的分析編入習題中,讓學生熟悉它的推導過程。

《國際經濟學》中大部分的內容都是國際貿易理論部分,分成不同的流派,形成不同的觀點,許多派系直到現在仍然在發展充實。教師在進行這幾章內容的備課時,一定要注意分類整理,避免邏輯混亂,並且在同一派系中還有不同分支,觀點不盡相同,一定要注意分析和比較,讓學生在思考中掌握問題要點。其中有幾個理論,諸如貿易保護理論和生命周期理論等,在現代國家的發展中有很好的運用,所以適合結合實際來分析,避免就事論事。否則,學生也會在其它課程裡面從另外的角度再次學到這些理論,那麼他們就會心存疑慮,認為這些理論描述不一致,很難對理論信服和認可。我們建議教授《國際經濟學》的教師和教授《國際貿易實務》的教師必須有集中備課的習慣,以便於知識的傳承和銜接。關於國際金融理論部分的知識也在講授中的一個難點,按照教學大綱要求是需要進行講解的,但是該部分與《金融學》和《國際金融》的理論都有所重疊,許多教師甚至直接把備課的內容在這幾門課上重復運用,沒有做到嚴格區分,容易讓學生覺得這些課程重復太多,學起來沒用的假象。

在講授該部分內容時,應側重金融知識為貿易知識服務的重要性,國際經濟活動是多重性的活動,實體貿易經濟最終需要貨幣結算和資金流動等一系列的活動來配合完成,這才是《國際經濟學》中編排金融知識的目的。所以金融理論知識的講解一定要跟前面的貿易理論知識結合起來,主要貿易領域資金結算和投融資活動的分析,這樣才能把《國際經濟學》兩部分的內容更好的融合,保持整體性和連貫性。開放經濟政策下的宏觀經濟政策是該課程的又一個難點,這部分內容是宏觀經濟學的延伸和運用,同時也是近幾十年來經濟學者比較集中研究的內容。要引起學習的積極性,可以布置一些課堂任務,讓同學們下去查詢相關學者取得的成就和經濟政策在不同國家的運用,讓他們主動發現這部分內容的重要性,有了心態上的主動認識再加上課程的講解,對經濟政策的運用和不同國家的比較就可以學得更加透徹。《國際經濟學》的內容眾多,需要選擇和取捨,分清主次,這就需要任課老師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基礎因材施教,有的放失,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國際經濟學》教學習題和案例分析的甄別

(一)教學習題方面

《國際經濟學》是一門承上啟下的重要課程,必要的練習是幫助學生更好理解教學內容,掌握解題思路的手段之一,國外眾多版本的教材中都有較多參考資料,但是難易程度不一,需要選擇。諸如在講解提供曲線時,許多教材都在習題中對這個問題以習題形式來分析,但難度比較大。教師可以把這部分內容編入課堂教學中,以課堂思考題的形式直接提出並進行分析解答,可根據課堂反應來判斷講解的深入程度如何。縱觀國內教材,習題編撰比較單一,一般都以簡答或名詞解釋的形式呈現,沒有任何新意,這就需要教師根據課堂教學內容進行習題編寫,融入選擇、判斷以及計算分析等多種題型。比如在講述區域經濟一體化內容時,往年習題集中於問答題型,但講授時可以把中國關於自貿區的政策介紹進去,那麼習題編寫時就可以考慮到時事部分,把關於自貿區的內容變成填空、選擇或判斷題,來考察學生在課後是否認真了解了這些經濟時事政策。在講述外匯和匯率時,可從貿易角度講述金融結算方面的知識,那麼習題就可以出一些計算分析題,國際經濟活動中不同情形需要用什麼匯率結算,怎樣計算和分析等,這樣學生就可以對該問題的應用有了更深的了解。

(二)案例分析方面

《國際經濟學》的案例眾多,選擇性大,所以要選擇合適的案例,要分析得當,講解有深度,而且要為理論知識服務。比如在講解國際直接投資和跨國公司的相關內容時,關於跨國公司的案例很多,但我們可以選取世界500強公司的前三十名進行比較分析,近三年來該榜單有什麼變化,是什麼原因造成的,經濟形勢對跨國公司的經營產生了怎樣的影響,通過該案例的分析再來講解跨國公司的相關理論,課堂的教學效果就非常好,學生理解起來也非常直觀。在講解國際收支相關內容時,除了羅列國際收支平衡表讓學生理解分析外,還可把這幾年國際收支平衡表的變化列出來給學生看,讓其分析原因,再結合中國的“走出去”戰略,讓學生在學習國際收支平衡表內容的同時也知道了當前國際經濟新形勢下新的戰略和選擇。案例分析也要與時俱進,也要注重實例分析為理論服務的特點,才能達到較好的效果。

總之,為了把《國際經濟學》的教學工作做得更好更透徹,任課老師應該充分作好各種准備工作,多閱讀參考教材,將各類素材整理歸納到課堂上來講解,多准備案例教學,讓案例導入理論,從理論歸納到做法,從做法再總結出案例,循序漸進。每一章都要編寫配套習題,習題內容要與課堂教學內容配套,做到相輔相成,相互融合,才能起到習題的訓練效果。另外,國際經濟的活動日新月異,跨境電商貿易和互聯網金融異軍突起,給該門課程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我們在講授時也要充分意識到這一點,做到知識更新,才能取到更好的效果。
經濟學論文篇3:《農業信息化建設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一、引言

如今我國各地區的貧富差距仍然較大,一些農村可能還在溫飽階段,而我們的社會已經不滿足於小康社會,已經逐步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轉型,這樣發展的嚴重不均衡,使得農村經濟發展更加落後。因此,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就在於農村。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村人民對於生活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農村實施農業信息化建設不僅可以縮小貧富差距,而且對於農村的經濟發展是一個重大的推動力。中國農業要發展,就必須堅定不移地走農業信息化的道路。

二、農業信息化建設的意義

農業信息化是指在農業領域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方法手段和最新成果的過程。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的發展直接制約著工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所以為了加速發展農村經濟,農業信息化建設至關重要,它不僅僅可以促進農業增效,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舉措,還可以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一)有利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農業信息化建設可以引導農民改變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促進農民享受現代社會的文明成果,推進農村科技、 文化 、 教育 、醫療等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

(二)有利於改變農民的消費觀念

農業信息化可以改善農民的生活環境,促使農民的消費觀念和方式的改變。通過農業信息化的建設,農民可以利用網路了解關於農業生產的各種信息與技術。農業信息擴大了農民的視野,豐富了農民的文化娛樂生活,使他們不再封閉在自己的世界中,抵制消費,而是由注重物質文化生活的消費,向注重精神文化生活消費的轉移。

(三)有利於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

通過農業信息化的建設,可以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在現代信息化的時代,捕捉信息的 渠道 很多,信息化的建設就是信息來源的渠道之一,沒有信息化的建設,到達農村的信息就是遲緩的、過時的,農民就無法得到有價值的信息,就無法掌握經濟市場,和生產經營的主動權。如此農民就會喪失機遇,陷於被動,從而遭受經濟損失。如果農民的整體素質提高了,就能快速抓住有價值的信息,為自己的農業生產創造條件。農業信息化提高了農民的整體素質,為他們的學習提供了更多的資源,以及為他們的經營管理提供了更多的方法。

(四)有助於促進農民走進社會市場

以前農村的生產基本上是自產自銷,沒有與社會市場連接,缺乏市場信息觀念。對於社會市場信息不靈通,導致價格制定不合理,造成農副產品的生產大起大落。但是隨著農業信息化建設,農民不再盲目生產,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管理水平,促進了管理科學化、合理化和規范化,加快了農業的全面發展。

(五)有利於推動農村農業的進步,實現農業現代化

現在農業技術在不斷地發展,農業信息化也被普遍運用於農業生產。農業信息技術的出現,帶給了農民一種新的體驗,這種技術的推廣和普及,使農民能夠通過網路進行遠程技術培訓和教育,彌補了原先農民農業生產知識和技術的缺乏。它促進了農民文化素質的提高和科技意識的增強,從而加快了農業現代化的步伐,促進了農業現代化的持續、穩定、健康的發展之路。

三、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阻礙

(一)基礎設施落後

基礎設施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基本物質保證,完善的基本設施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基本前提。我國一些農村經濟發展之所以緩慢,就是因為基本物質條件太差,比如道路交通不完善,交通網路結構單一,水、電、通訊不健全等,這些都是導致農村居民生活質量低下,嚴重阻礙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農業生產方式落後

在農業信息化建設進入農村之前,不少地方的農民都是依靠傳統的耕耘方式進行農業生產,使用的農業生產工具也是需要大量勞動力的傳統工具,農村的農業生產方式落後,阻礙了農村的經濟發展。

(三)農村資源開發利用率低

作為我國資源的寶庫,農村具有較強的潛在資源優勢。但是目前我國廣大農村資源的開發力度低,資源開發利用率低,因此造成了大量資源閑置、浪費,無法促進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從而無法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

(四)農村經濟發展對外開放程度低

我國農村普遍現象是農村較為封閉,導致外部資金無法進入,先進的科學技術和人才也難以引入,農村市場無法與外部市場接觸,農村產生的經濟難以推動整個農村的經濟發展。

這些問題使得農村的經濟發展受到了嚴重的阻礙,而農業信息化的到來,解決了這些影響農村經濟發展的問題,從而加快了農村的經濟發展。

四、農業信息化建設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一)農業信息化可以實現建設農村小康社會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深入,在基本實現小康社會的情況下,我國正在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邁進。如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應該重點關注農村經濟發展,所以農業信息化在農村的實施不可避免。目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還比較落後,農業生產各方面的條件和機制都不夠完善,而通過農業信息化建設,能夠逐漸縮小貧富差距,讓農村的經濟發展一步步走上正軌,改善農民生活,從而逐漸實現建設農村小康社會。

(二)農業信息化可以提高農民收入

我國的傳統農業模式正在慢慢轉向信息化農業模式。以往農村科學技術和信息技術的落後,使得自然災害容易對農業生產造成巨大的損失,而農業信息化的引入,改善了農業就業結構。對於農村居民來說,農業信息化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有效的避免了自然災害等因素所帶來的影響,也就是在農業信息化的帶動下,農村居民的收入提高了。另一方面,從整個社會來說,農業信息化提高了農業資源的利用率,提高了農業的生產水平和生產效率,效率提高了,所得到的回報也就更多。 農民收入的提高也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農業信息化減少了市場交易的風險。農業信息化結合了生產、分配、消費等各個方面,它連接了買賣市場,減少了流通環節,節約了交易費用,也避免了消費過程中的各種糾紛,從而提高了農民收入。二是促進了農業經營模式的改善。以前農民都是通過自身的經驗來生產產品,經營管理也沒有系統的方式。然而通過農業信息化的建設,可以向農民傳輸科學知識以及農業生產的相關信息,使他們的經營管理規范化,從而使他們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三是加快農業生產技術的推廣。農業信息化可以有效的解決農村信息落後的問題,信息通過網路和多媒體技術把農業生產技術傳遞給農民,使農業生產科技得到發展和推廣。

(三)農業信息化可以發展農村的市場經濟

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長期以來,農業成本高,投入大,效率低,科技含量低,農民的文化素質和消費觀念低下,相對落後的生產和銷售方式制約著農村市場的經濟發展。農村生產的產品量大時,即使低於城市多倍的價格銷售,仍然解決不了大量積壓產品,農村市場經濟的不完善,使得產品沒有銷路是農村市場經濟難以發展的原因之一。我國在幾十年的農村改革中,農村市場經濟通過農業信息化的建設,讓農民進一步了解了社會的需求,供求走勢,價格行情等,有效促進了農村市場經濟的發展,使得農村經濟發展又向前邁出了一步。

(四)農業信息化可以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

農業信息化有助於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可以促進農村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農業信息化的建設,讓農村居民在教育、醫療、科技等方面逐漸拉近與城市居民之間的差距,以實行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鄉互動,協調發展,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

五、 進一步加強農業信息化發展的途徑

(一)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農業信息化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許多困難和矛盾,如果沒有政府的大力扶持和資金支持,農民對農業信息化難以信服,特別是一些思想封閉,技術落後的農村。沒有政府扶持的農業信息化建設就會像一盤散沙,沒有企業化經營的管理人員,以農業信息化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規劃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那麼農業信息化要真正地走進農村並被作用於農業生產等方面是很難的。

(二)需要培養農村信息人才,以此來推廣農業信息化的應用

原本農民的文化程度都不高,他們因為農村的落後、種種因素和不利條件而無法接收良好的教育,這些原因使得農村人才匱乏,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農業信息化對農民生活有諸多的好處,農民無法把它運用到生產農業事業中,那麼農業信息化只是一場空談。所以培養農村信息人才極其重要,有了這些專業的信息人才,農業信息化才能發揮它最大作用,農民也才會因此而受益。培養農村信息人才不僅是為了傳播農業信息化的功能,也是為了激勵農民工提高信息意識,自覺的關注信息和利用信息,培養他們使用信息的習慣和調動他們依靠信息的積極性。

六、結語

農業可持續發展是社會經濟可持續發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面實行農業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困難,但是只有堅定不移的走農業信息化的道路,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才會得到更好、更快的發展。相信在農業信息化的建設下一定會實現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增加農民收入,從而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猜你喜歡:

1. 大一經濟學論文範文

2. 關於大一經濟學論文範文

3. 關於大學經濟學論文範文

4. 經濟學術論文範文

5. 大一經濟學論文範文精

Ⅲ 經濟學畢業論文選題方向

經濟學畢業論文選題方向如下:

某地產業集群發展現狀、問題與對策; 某地循環經濟發展現狀、問題與對策;某地產業布局優化問題及其對策;某地區農民收入現狀、問題與對策;某地區農民消費結構現狀、問題與對策;某產品市場監管/行業規制問題研究等等。

畢業論文在內容上應體現學生綜合運用專業知識的能力、熟練運用現代經濟學研究方法的能力、對問題進行邏輯分析和歸納總結的能力。畢業論文應遵守學術道德和學術規范。畢業論文一般不少於6000字。

拓展資料:經濟學專業是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屬經濟學類專業,基本修業年限為四年,授予經濟學學士學位。該專業以理論經濟學為主,兼有應用經濟學的屬性,也具有很強的應用性與實踐性;旨在培養出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以及有國際視野和創新創業能力的高素質經濟學專門人才。

經濟學類專業人才所從事的理論研究與實際業務工作具有很強的社會性和綜合性,需要具有寬廣的知識面,因此,根據具體專業屬性還須熟悉其他相關領域的知識,如人文學科、管理學、法學、自然科學和工程科學等方面的相關知識。

就業方向主要有政府機關、科研高教機構、銀行證券等金融機構、各類工商企業、中外咨詢機構等。

Ⅳ 經濟與行政管理論文,十萬火急!!

公共行政的管理主義――反思與批判

〔內容摘要〕 公共行政的管理主義是20世紀70年代後在特定背景下發展起來並產生廣泛影響的政府治理理論以及運動。它為政府管理與改革以及公共行政研究提供了不同的視野。管理主義存在著許多值得反思與批判的缺陷:基本價值的偏頗;對市場機制的迷信;公私管理的混淆;不當的顧客隱喻等。21世紀公共行政的重建需要關注公共行政的公共性,關注政府與社會、市場、公民的互動,不可陷入偏狹的陷阱。

〔關鍵詞〕公共行政 管理主義 反思性批判

一、 導 言

自1980年代以來,公共管理已成為各國政府再造的理論基石和實踐指南。正如學者羅森布魯姆所言,由政府再造所促發的新公共管理運動,其理論及實務均已展現其獨特之處,成為與傳統管理途徑、政治途徑以及法律途徑並駕齊驅的新研究途徑。(Rosenbloom,1998,P.20)同時亦對公共行政學之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依學者哈貝馬斯的分類,科學認知包括三種旨趣,即經驗-分析性科學(empirical analytical science)、歷史-論釋性科學(historical-hermeneutical)以及批判取向的科學(critically oriented science)。本文的旨趣在於分析新公共管理作為一種理論主張以及實踐的內涵,探討其出現的環境系絡(context),進而進行批判性反思。

二、 公共行政管理主義之內涵

從1980年代以後,在西方大部分發達國家,均出現了大規模的政府再造運動,這一運動被冠以不同的稱號,如管理主義(managerialism)、以市場為基礎的公共管理(market-based Public administration)、企業型政府(entrepreneurial government),甚至具有政治理念色彩的名稱,如新右派(New Right)(Gray,1993)、新治理(New Governance),盡管名稱各異,但基本上卻描述著相同的現象,即傳統官僚體制已經被新型態的以市場為基礎的治理模式所取代,並認為公共部門正浮現出新的典範(New Paradigm)(Owen E.Hughes,1998,P.1-4)。那麼,這種公部門的管理主義或新公共管理包含什麼樣的內涵呢?依據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所作的界定,西方國家所展現的政府改革的共同內涵,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企業管理技術的採用;

(2)服務以及顧客導向的強化;

(3)公共行政體系內的市場機制以及競爭功能的引入(OECD,1990,1993,1995)。學者拉森和斯圖亞特(Ronson & Stewart,1994,P14-15)認為,它包括:(1)視人民為顧客,並強調顧客的價值;(2)創造市場或准市場的競爭機制;(3)擴大個人以及私部門自理的范圍;(4)購買者的角色須從供給者的角色中分離出來;(5)契約或半契約配置的增加;(6)由市場來測定績效目標;(7)彈性工資。

學者胡德(Hood,1991)特別歸納出其七項要點,認為新公共管理的特質為:

(1) 在公部門之中放手給專業管理,這表示讓管理者自己管理;

(2) 目標必須明確,績效必須能夠加以測量;

(3) 特別強調產出控制,重視實際的成果甚於重視程序;(4) 走向分解的轉變。分解(disaggregation)的意思是透過小型政策領域的機關設立,而將大規模的部會分割開來;

(5) 轉變為更大的競爭性;

(6) 重視私部門型態的管理行為;

(7) 資源運用上的剋制與節約。

從理論和實務兩個方面來看,公共行政中的管理主義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基本主張:第一,公共行政研究的焦點在於結果而非運作的過程;第二,為了實際結果,公共行政應妥善運用各種市場競爭機制,以提供更佳的產品或服務,同時在市場機制下,政府各機關一方面應如同企業般從供給者與需求的互動過程中取得經費,另一方面也要與其它組織進行競爭;第三,配合市場導向和市場機制的運作,公共行政也應強調顧客導向(Customer Driven)的觀念;第四,政府應該扮演"導航者"的角色,政府的主要職責應定位於確保各項公共服務與公共財貨均可被順利提供,但卻不必要自己動手處理;第五,政府應推動法規松綁的工作,今日的公共管理應改變過去唯法則是向的觀念,更重視市場競爭、顧客需求以及成果的達成;第六,公共部門的工作人員應授予權能(empowered)以充分發揮創意並投入工作;第七,公共行政的文化應盡可能朝彈性的、創新的、問題解決、具有企業家精神的方向發展。

三、 公共行政管理主義的歷史背景

在分析管理主義的起源與發展時,學者波利特(Pollitt,1990)曾指出,管理主義的核心思想,根本是一種政治人物所信仰的意識形態,因配合社會與經濟情境的改變,最後成為社會所接受的觀點,並因此在實踐中予以推動。的確,導致管理主義興起,是多種因素所構成的,具體分析,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至為重要:1、 政府規模的擴大和政府角色的膨脹以及社會對政府之不滿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在福利更加觀念的推動下,政府的權力不斷擴張,政府的職能范圍擴大,政府的角色多樣化,尤其是為保障公民之福利,政大量透過立法管制干預人民的生活,包括經濟性的管制和保護性的管制,其結果是一方面政府必須投入大量的資源以提供公共服務,另一方面為支付大量公共開支所採取的重稅政策也導致經濟競爭力的下降和民眾的不滿。在此情況下,政府遭受到越來越多的抨擊,如胡斯所言,對政府的抨擊來自三個方面:一是認為政府的規模太大,而且消耗了過多的稀有資源;二是政府的范圍,政府自身陷入了過多的活動,而且許多活動的提供皆有替化方法可以運用;三是政府行事的方法,認為透過官僚體制提供服務必然導致平庸和無效率。

2、 經濟因素與財政壓力工業化國家朝福利國家的方向發展,造成政府每年必須負擔龐大的轉移性財政支出,拖垮了政府的預算和經濟,而經濟衰退、失業率的上升則形成了政治、經濟的不穩定。另一方面,國際經濟的自由化趨勢所造成的競爭壓力逐漸加劇,對各國政府均造成巨大的改革壓力,如何促進國內經濟的發展,節省政府的施政成本,提升國際競爭力,自然成為各國執政者面臨的核心課題。在此情況下,思經政府改革以緩解財政經濟壓力,追求國家競爭力必成為一重要策略。

3、 社會問題與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隨著工業化和科技發展,在社會進步的同時,也引發了諸多的社會問題,如人口膨脹問題、都市化問題、社會治安問題、環境惡化問題、消費者保護問題、失業問題、教育問題、健康問題、種族歧視問題、交通問題、犯罪問題……層出不窮,舊的問題尚未解決,新的問題又不斷出現。政府所面臨的公共問題的復雜性、動盪性和多元性環境,導致政府不可治理性(ungovernability)的增加。另一方面,面對日益復雜的社會問題,傳統的政府功能實有力不從心之感,加之官僚體系本身的保守、消極、被動,以及官僚制度的墨守陳規、不負責任、衙門作風、繁文縟節、官樣文章、腐敗,正如凱頓(G.E.Caiden,1991,P.1)所言:不管東西方國家,均可發現許多相似的行政問題,如行政傲慢(administrative arrogance)、無效能(ineffectiveness)、無效率(inefficiency)、行政帝國主義(administrative imperialism),均引發了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危機,使政府的存在充滿了合法性危機。在此情況下,政府改革的呼聲日盛,特別是讓公共服務回歸社會、市場的呼聲而起,縮小政府職能成為一股潮流和趨勢。

4、 新右派學說與保守主義政治意識形態的巨大影響從某種程度上來講,"管理主義"是一種意識形態的運動,正如波利特所言,管理主義乃是新右派在思考國家時,一種可接受的門面。從20世紀70-80年代起,具有保守主義政治傾向的政黨在西方執政,新右派的政治主張抨擊60年代盛行的社會福利國家和政治有許多重要缺點,例如多元主義盛行使公共支出大幅增加;官僚體系偏好擴大自己所能享有的資源以致發生"預算最大化";公共服務系壟斷型態的運作模式;政府過度擴張的結果威脅個人自由,同時不利於企業及企業精神之伸張;政府尋求均等的社會正義措施缺乏正當性;公共支出大幅增加會因舉債而排斥私部門之成長。在他們看來,政府之失靈比市場更為嚴重。對於新右派的信仰者而言,更佳管理提供了一種標簽,其中私部門領域可引進公部門之中,政治控制可獲得強化、預算削減、專業自主性降低、公務員的工會弱化,以及半競爭性的架構將奮起趕走官僚體制天生的無效率。正是在這種意識形態下,親市場、反國家的信念大行其道,公共行政求助於市場或者類似市場的解決之道,幾乎成為一種不可置疑的選擇。

四、 管理主義的反思與批判

公共行政中的管理主義,自從其產生起,理論界和實務界見仁見智。學者胡德認為,管理主義是一種沒有實質內涵?quot;誇大伎倆",它實際上並沒有改變任何東西。根據他的觀點,管理主義對公共服務造成傷害,同時它在降低成本的中心主旨方面,也沒有太大的效果,它認為管理主義"頂多瓶子是新的,但裡面的觀念卻是舊的",並認為這是一時之狂熱(Cargo Cult)(Hood,1991,)。而在其它人看來,管理主義代表著一種新的典範,代表著未來公共行政與國家治理的方面。在我看來,公共行政中的管理主義,和其它公共行政的理論和學說一樣,均代表著人類尋求良好政府治理(Good Governance)的一種努力;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社會以及社會公民對有效率的政府服務的合理期待;管理主義的許多主張和創意不能不說是極具啟發性的。但是,公共行政中的管理主義,與其說是一種典範的轉移,還不如說是另一個解謎之道。對管理主義的過度迷信,也是一種"致命的自負"。從反思批判的觀點來看,公共行政之管理主義也存在著許多缺陷。在我看來,這種缺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對人性認識的偏頗管理主義的理論基礎主要來自公共選擇理論(Public Choice Theory),委託-代理人理論(Principal Agent Theory)以及交易成本理論(Transaction Cost Theory)、新古典經濟學理論(The Neoclassical Theory)。管理主義承繼了新古典經濟學對人性的假設,認為(1)理性行動者是由自利所激勵;(2)理性行動者是機會主義的、欺詐的、自我服務的、怠惰的和善於利用他人的;(3)由於這種假設,理性行動者不能被信任。然而,管理主義援引新古典經濟學的人性假設,可能產生幾個盲點,首先,它忽視了文化因素對人性的規制。人的自利性在以下情形下可能會比較突出:無任何社會互動之原子化的個人;團體利益與個人利益嚴重抵觸時;短期互動;涉及自身重大利益且是可以量化的情況下。除此而外,同胞愛、互惠性、互信、容忍、體諒、利他等文化因素同樣會對人的行為產生規制的;另外,許多理論同樣說明,人性是復雜的,人的需要也是多樣化的;更重要的是當我們接受了人性走私理論假定時,就會產?quot;習焉不察"的現象,即我們失去了對自私和麻木不仁的道德敏感度,逐漸接受"利己不損人"的生活態度,而忽略了促進良好美德的重要,也會引發公共利益和公共倫理的危機。因為理論不僅可以是事實的反映,也可能引導人們走到理論假設的方面上去。在這樣的人性假設下,公務倫理也便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和依據,而事實上,良好的公務倫理是十分重要的。

2、管理主義所導致的公共行政價值的偏頗和公共行政在民主治理過程的正當性的喪失管理主義看來,政府施政的基本價值在於"三E ":經濟(economy)、效率(efficiency)與效能(effeteness),也就是強調企業價值的優先性和工具理性(instrument rationality)。然而事實上,公共行政具有追求或要求多元的,有時甚至於沖突的多元價值的特質。公共行政在本質上是以民主憲政為基石,強調追求人民主權、公民權利、人性尊嚴、社會公正、公共利益、社會責任等多元價值的。過分強調對效率和工具理性的追求,使公共行政無力反省公共行政以及公共服務的根本價值、目的,將其矮化為執行與管理之工具,不但無力負起公共行政對民主政治價值捍衛責任,也無法實現提升公民道德生活的信息與使命。行政學家鄧哈特(Roberts Denhardt,1993)認為,以效率為導向的工具理性只會引導人們關注達成既定目標的手段,而忽略對目的本身的關切;也就是在工具理性下的種種行動,將使行政工作越來越遠離社會價值的體現,而只是斤斤計較減少行政成本,而淪為公務產生過程中的工具,以致完全喪失作為行政體系行動本身的"道德系絡"(Moral Content)。學者佩龍和葛爾力(Bellone an d Goerl, 1992,131-132)曾指出以市場為導向的公共行政或管理主義與民主政治價值之間存在著沖突,即自主性朊裰髟鶉?Autonomy Vs Accountability)、個人遠見與公民參與(Personal Vision Vs Citizen Participation)、秘密性與公開性(Secrecy Vs Openness)、風險承擔與公共財的監護(Risk-Taking Vs Stewardship of Public Good)之間的沖突,的確是有道理的。筆者也同意泰瑞(Terry,1998)的觀點,經由公共選擇理論,代理人理論等確立的管理主義對於"民主價值"是無益而經不起深究的。現代政府的正當性或合法性必須奠基於足以承擔責任,並能實踐民主社會的價值前提。

3、市場基本教義和對市場機能的不當崇拜管理主義以方法論上的個人主義為基礎,以自利與理性為假定,以演繹推理與計量模型證明市場是最有效率的制度。至於政府,由於人民對其所有權系分散且不可讓渡,故缺乏加以監督的誘因,加上沒有市場機制予以制衡,因而自利的官員得以罔顧公益,專注於追求個人利益,是故政府效率低下。因此主張公共財貨與服務應交更有效率的市場來提供,減少政府的職能,使政府更加小而美。然而這種市場基本教義(Market Fundamentalism)本身就是天真的、和不符合邏輯的。首先,對市場的過分崇拜忽略了市場的缺陷。經濟學家事實上並不諱談市場經濟的限制,福利經濟學承認市場機能的失調(Market Failure),政府以財政政策與公共政策介入市場,設定官僚體系執行這些政策,以挽救消費者權益,改正因市場機能失調所產生的問題,是政府存在的目的。晚近的組織經濟學(Organizational Economics)從交易成本切入,了解完全競爭市場的理論限制,間接展現市場與政府權力之間的特殊關系,從契約法規權威的建立,財產權的確立,到各種管制政策,都顯示市場權威建立的背後,存在政府介入的需要。其二,市場基本教義也忽略了公部門競爭與完全競爭市場誘因結? 溝牟鉅臁6雜詮�講棵啪赫��裕�嬖謐瘧局噬系牟煌��綣�棵挪�返牟豢煞指鈈?indivisibility),政府的產出(政策或服務)是公共財、無法分割、內容上是互斥的;龐大的規模經濟而產生的獨斷性;政府政策具有強制性;服務具有獨占性;進入市場的高門檻(Barriers to Entry);價格系統之不存在等。正是由此,公部門引進競爭機制,是存在很大的限制的。也就是說公部門引進市場機能的限制,就是市場機能本身的限制,吾人無法將市場無法運作而交到公部門手中的工作再丟回市場管理。其三,從實踐來看,公共部門市場化的途徑主要有二,一是民營化(Privatization);二是簽約外包(Contracting out),其效用如何,仍是一個未可肯定的問題。"在競爭市場上,私人公司通常比政府體制有效率,但僅憑此推斷沒有競爭也沒有市場考驗的私人組織會帶來效率,將是不實際的想法"(Dohahue, 1989, P.222)。事實上,公共部門市場化在提供希望的同時,也提供了許多錯誤,如公益的喪失、規避巧用、尋租、特權與貪污等。管理主義對市場的迷信,顯而是不恰當的。金融大亨索羅斯在其"全球資本主義的危機"一書中認為:"市場基本教義錯誤解釋市場運作方式,讓市場扮演一個過度重要的角色,無意中對開放社會構成危險","對政治的不滿促進了市場基本教義,而市場基本教義的抬頭又回過來使政治失靈。全球資本主義最大的缺陷之一是容許市場機制和利潤動機滲透了原來補助不應該出現的活動范圍之內",吾人值得深思。同如布隆克所言:"自由市場這看不見的手,盡管他有不可懷疑的力量,但是它仍不足以確保許多牽涉到人類幸福以及能讓人類持進步樂觀態度的社會目標的實現"(布隆克,2000年中譯本,P.5)。

4、向私部門學習之自我解構與公私管理之混淆公共行政的管理主義的一個主要假設在於:公共部門之管理與私部門的管理不存在差異,存在著一種跨越公私情景的一般管理(Generic Management)。無論是在政府機關還是私營機關從事管理者,都需要類似的管理知識、技能、概念與工具,以幫助同樣功能(如計劃、決策、組織、領導、溝通、控制)的發揮,從而長期有效地生產和提供財貨與服務,在這樣的理論下?quot;企業型政府"幾乎成為政府再造的精神支柱,目的在於全面引進私部門的價值、文化、結構、流程、技術進行政府改造,進行自我解構(deconstruction)。吾人應該承認,公私部門之管理的確存在相似性的,管理知識、技能、工具亦可相互學習與借鑒。然而,公共管理與私人管理有本質之差異。行政學大師瓦爾多早在1948年便批判此種公私通則性忽略了公共行政之根本,即源於民主政治理念之"公共"本質(Waldo,1948:P.159-191),艾利森(Allison,1980)在其經典著作便揭示了公私兩域之管理,在所有不重要層面上相同,而在所有重要的層面上不同。奧托、赫迪(Ott,Hyde,1991)也指出企業管理與公共行政有不同的意識形態和不同之價值。羅森布魯姆(Rosenbloom, 1998)亦從國家主權、公共利益、法律規則等方面分析了二者之不同。在我看來,公共管理與私人管理是存在巨大的差異的,這種差異表現在:憲政與市場、公益與私益、法治與契約自由、社會公義與效率利潤等多方面。簡單而言,公共行政在本質上是以民主憲政為基礎,通過政府整合社會資源,落實民主治理的基本理念,展現公共利益之過程。將公共管理與私人管理相混同,恰恰喪失了公共行政在民主治理中的正當角色,喪失其應有的真正意義。

5、不恰當的"顧客"隱喻公共行政中的管理主義,將顧客對企業的重要性比擬為人民-政府間的關系,因此強調顧客滿意(Customer Satisfied)作為政府施政的目標,並認為顧客導向的理念會促使服務者直接對顧客負責;由顧客作選擇提供服務者,排除了政治因素的不當干預;依對象的不同,對民眾提供更多的選擇;以顧客為導向的產出較能符合大眾的需求,而且亦能達成公平(Osborn and Gaebler, 1992: 181-186)。但是,顧客導向的公共服務本身乃是一個值得懷疑的不當隱喻:首先,公民在民主治理中的角色是比較復雜的,公民是公共服務的接受者,從這個角度要求政府提供服務;公民亦是公共服務的合夥人或參與者,其行為亦對公共服務的績效發生影響;公民亦是公共服務的監督者,有責任監督政府的運作;同樣公民亦是納稅義務的承擔者。將政府服務的對象比作顧客,可能無法全面理解公民的角色,使公民與政府之間的關系不健全、角色錯亂。正如佛里克森(G. Federickson, 1997)所言,民眾是政府的"所有者"(owner),而非顧客,"所有者"概念具有主動性,它可以決定政府的議程為何,更符合人民的地位;其二,雖然顧客至上的初衷是改進公共服務的質量,這是好的,但亦有許多困難必須加以解決:如難以滿足多元目標,因為在開放社會下人民要求政府服務的范圍相當廣泛,甚至於多元目標經常出現沖突,政府在有限資源下,不可能滿足每一位顧客;與顧客需求連接的困難,政府的每一規則從整體利益角度考慮,很難與每一位顧客的需求對接;其三,政府不僅僅是服務的提供者,也是管制者,在許多情況下,政府必須抑制公民的某些需求,才足以保證公共利益的存在,而且事實上,無非公民的一切期求都是合法的,政府滿足的僅是公民合法之期待。其四,政府服務的獨占性或壟斷性,由於缺乏競爭的壓力,人民需求彈性又大,無論將其視為顧客或主人,均難以發揮顧客導向所企圖的優點。的確,政府與人民間的互動關系,切忌不可單方操縱或過度消極,真正的解決之道在於建立民主之對話機制,並使各自既分享權利又履行義務。

五、 公共行政重建之理論與實踐之思考

應該承認公共行政之管理主義,對於公共行政之理論與實踐提供了一種視角。無論如何,對於公共行政而言,多元視角的透視是有益的。然而,管理主義是否象有些學者所講的,公共行政典範(paradigm)的轉移,還是一個值得懷疑的問題。行政學者全中燮(Jong ,J 1994)認為,行政學典範的效果不能以其出版的經驗著作來衡量,而必須以?quot;概念架構"(Conceptual Framework)和應用於有效解決問題的是否健全以判斷。新典範取代舊典範,必須表現新典範有效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解謎(Puzzle Solutions)的能力。顯然,現在談論管理主義是一種典範仍為時過早,這種先於事實(Before the Fact)的典範支持者或許過於自信。另外,將其視為一種典範,很容易將以"市場機制"、"小而能"、"顧客導向"、"效率至上"的企業型政府視為一種絕對的信仰,構成一個不當的"市場中心主義",而扭曲了公共行政的特質。吾人應承認,每一個時代皆有每一個時代的政府治理,政府治理應隨時代政治、經濟、文化、技術之變遷而發展。同理,公共行政之理論和學說亦應隨時代的發展而發展。在這個社會大轉變的時代,公共行政之理論是需要不斷重? ê頭⒄溝摹Mü�怨�殘姓�芾碇饕宓吶�行苑此跡�收呷銜���殘姓��礪壑亟ㄔ諼蠢炊��皇蘭停�枰�刈⒑退伎家韻錄父齜矯嫻奈侍猓?/P>

1、 公共行政應更多視為一種民主國家治理的過程,而不僅僅視為一種管理過程;

2、 公共行政應承認政府在國家治理過程中的正當性,避免過度強調市場,可造成"空洞化的國家";

3、 公共行政應關注其公共性,避免公共精神的喪失;

4、 公共行政應從政府與社會、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政府與公民的互動角度思考問題,避免兩極化之思考;

5、 公共行政應跨越"左"和"右"的意識形態,發展較為中性的整體觀點;

6、 公共行政固然要向企業學習,但大可不必,亦沒有必要走向"自我解構",甚至於反國家的道路。更重要者,在學習企業的同時,應考慮情景之特殊性;

7、 公共行政不應淡化對公務倫理的要求,因為這是實現良好治理之必需;

8、 公共行政既要重視公共系絡,亦要重視管理的知能與策略;9、 公共行政之研究,要采科際整合的途徑,避免單一視角帶來的盲點。二千餘年前,中國先哲大聖老子曾謂:"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也。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quot;。並謂"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有功,不自矜故長"。對公共行政之理論與實務而言,可謂是至理名言。

主要參考文獻:Allison,G.T., 1980 ,Public and Private management : Are They Fundamentally Alike in All Unimportant Respects? OMP Document 127-52-1,pp.27-38.Barzelay,Michael ,1992, Breaking Through Bureaucracy : A New Vision For Managing in Government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Bellone,C.J. and Goerl, 1992, Reconciling Public Entrepreneurship and Democracy,PAR,Vol.52,No.2Bozeman and Straussman ,1990, public Management Strategies ,Jossey-BassCaiden,G E. 1992 , Administrative Reform Comes of Age ,Walter de GruyterDenhardt,R.B.,1993, Theory of Public Organization. Brooks/cole.Farnham ,D and Horton, 1996,Managing the New Public Serv ice ,MacmillanFlynn,N.,1997 ,Public Sector Management, Prentice-Hall.Frederickson,H.G.,1997,The Spiri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 Jossey-BassGoodsell,C.T.1993, Reinvent Government or Rediscover It? PAR,Vol 53.Gray,J., 1993, Beyond the New Right ,RoutledgeHenry,N,1999,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public affairs,prentice-HallHood ,C.,1991,A Public management for all seasons? Public administration,69,pp.3-19Hughes,O.E.,1998, Public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 ST.Martin's

Ⅳ 畢業論文怎麼寫本科範文

本科的畢業論文

3、對國民財富核算的評價

3.1國民財富核算是可持續發展測度的有益創新

(1)基於存量視角的可持續發展測度。國民財富核算的研究對象是財富存量,認為財富存量是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基礎與來源,並試圖通過核算的結果來說明財富存量與可持續發展之間的內在聯系。以往的關於可持續發展的測度研究比如綠色GDP、SEEA等大都集中於流量核算,相比之下國民財富核算基於存量的研究視角具有一定的開創性與獨特性。基於流量視角的可持續發展測度是有優勢的,其注重的是經濟發展對於社會與環境的影響,因此所需要考慮的問題很簡單,就是經濟成果、資源消耗與環境影響。這三者的測度方法研究已經很成熟,所以目前的可持續發展測度以流量測度為主。但是基於存量的國民財富核算需要考慮的問題則要寬泛得多,除了以上三者之處,還需要考慮社會、人力資源等方面,因此它能夠提供的信息也更多。

(2)擴展了財富的概念。國民財富核算將財富分成4部分,其中的無形資本、生產資本是傳統核算的重點,但是它首次將自然資本作為財富的重要構成部分,並且核算結果顯示,在部分國家,自然資本是國民財富最重要的構成。可持續發展強調社會、經濟、自然環境3個系統之間的相互協調,國民財富核算擴展了財富的概念,不再僅限於經濟學的經濟資產,而且包括自然方面、人力方面和社會方面。

(3)將資產組合投資管理的概念引入可持續發展規劃。引發可持續發展討論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自然資本,尤其是可耗竭資源的稀缺性。此時,將經濟發展看作是資產組合投資管理的概念就非常有用了,國民財富中某些資產(主要是自然資本)是可耗竭的,只能通過資源租金的投資轉化為其他的生產資產或人力資本。其他資產是可以再生的,能夠獲得持續性的收益。最優的投資邊際回報為投資提供了依據。這一概念對於資源依賴型國家尤為重要。對於這些國家來說,簡單地減少自然資源開發,顯然是不現實的,因為這樣會使國家經濟陷入更深的困境,但是對自然資源和環境實施有效管理,增加生產資產的投資,以及緊密結合其他投資來增加對人力資本的投資,進行各種制度和社會結構的構建,促進社會資本的成長,是可以做到的。這樣的公共政策對保護資源存量和財富存量具有重大的意義,而這也是重要的國民財富政策建議之一。

3.2國民財富核算的幾點不足

(1)國民財富核算屬於弱的可持續發展範式。國民財富核算的結果是4種資本形式的簡單疊加,這也就說明它是認可不同形式的資本之間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因此它屬於弱的可持續發展範式。在可持續發展理論的發展中,逐漸形成強與弱兩種相對的可持續發展範式,二者爭論的焦點在於:自然資本是否可以被替代。弱可持續性範式認為是可以實現替代的,而強可持續性範式則反對替代。國民財富的政策建議非常明確,財富存量不能減少,但是對於財富結構的問題卻並沒有做出足夠的、具有說服力的解釋。因為其認可資本之間的完全替代關系,這也就意味著在消耗自然資本的同時,只要增加足夠的人造資本或無形資本,仍然可以維持財富總量不減少。所以,國民財富核算基於弱可持續性範式的理論基礎是存在先天缺陷的,這種缺陷限制了其本身的科學性和嚴謹性,使其在對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判斷上較為模糊。

(2)國民財富核算沒有對無形資本進行有效的測算。國民財富核算最大的創新點在於突出了無形資本(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在財富中的重要地位,說明了無形資本在實現可持續發展中的特殊作用,但是並沒有提出具體的核算方法,僅僅是將總財富價值減去人造資本和自然資本之後的差值作為無形資本價值的做法是很粗糙的。對於各個國家人均無形資本的巨大差異,世界銀行也沒有能夠給出具有說服力的解釋。世界銀行在計算無形資本的形式上,也容易讓人引起誤解:在生產資本與自然資本固定的同時,我們是否可以通過增加總財富的價值來提升無形資本?而總財富又是根據可持續性消費能力來計算的,這就是說增加消費就能夠增加總財富,繼而增加無形資本的價值?無形資本的問題還遠遠不止這些,如果在未來世界銀行無法解決對於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的核算方法問題,國民財富核算對於無形資本的創新就只能是停留在紙面上的理論創新而已。

(3)國民財富核算對金融資產核算重視不足。金融資產已經成為一個國家財富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是按照目前國民財富對於資本的分類,卻很難將其歸為生產資本或者是其他資本形式之中。SNA的改革對於金融資產核算尤為重視,進一步完善核算方法,力圖更全面地反映金融資產對於國民經濟的影響,而國民財富核算卻未將其完全納入核算范圍,這顯然使人們對其核算結果的真實性產生質疑。在財富核算中,出現了一個新的指標即國外凈資產,主要就是針對金融資產的價值規模。可以說這一指標的出現是對之前財富核算忽視金融核算的一個改進與修正,但是這個指標僅僅是一個國內外金融活動的平衡項,是否可以真實地反映一個國家的金融資產規模,存在較大的疑問。

(4)國民財富核算並沒有提出有效明確的增加財富的建議。進行國民財富核算的目的是為了揭示財富、福利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而其最終目的是讓政策制定者,制定出有效、合適的政策增加國民福利,實現可持續發展。但是顯然,目前的國民財富核算並沒有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執行方案,換句話說就是國民財富核算還是沒有告訴我們,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應該做什麼。如果說國民財富越多,我們所擁有的國民福利就越多,那我們只需要增加財富就可以了。而在目前的財富的計算方法下,國民財富等於持續的消費,因此我們只需要增加消費就可以增加國民財富[3]。這種邏輯顯然是一種悖論,而國民財富另一個政策建議就是要增加對無形資本的投資,但是在部分欠發達國家溫飽問題尚未解決的情況下,將經濟成果投入到無形資本中顯然也是不現實的。總之,現階段對於國民財富並沒有提出足夠的、具有切實可行性的政策建議,這也會影響到它的發展。

Ⅵ 經濟學畢業論文致謝

轉眼間大學生活即將結束,我們都知道畢業前要通過畢團飢鄭業論文,畢業論文是一種比較重要的檢驗大學學習成果的形式,畢業論文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經濟學畢業論文致謝(精選5篇),歡迎大家分享。

經濟學畢業論文致謝1

時間飛逝,兩年多的研究生學習生活即將劃上句號。回顧在安徽財經大學學習的這兩年半時間,我感觸頗深。我遇到了良師,汲取了知識,歷練了自己,收獲了愛情與友情,我對這段美好的時光充滿感激!

首先要感謝的是我的導師xxx教授。衷心感謝xx老師對我這兩年多時間的指導與栽培,使我的學術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讓我感受到沉浸在學術世界的快樂。同時,xx老肢亮師嚴謹的學術態度、務實的學術精神以及獨特的學術研究視角深深地感染了我,這將對我今後的學習、生活和工作帶來深遠的影響。此外,本論文從選題到成稿的整個過程都離不開xx老師的悉心指導,在此向xx老師致以學生最誠摯的謝意!

兩年多的研究生生活,我不僅得到了自己導師的指導與關懷,還得到了區域經濟學專業其他各位老師的教導與幫助。在此,我要真誠地感謝xxx老師,各位老師在學習、生活上給予我的指導與關心,讓我在這個新集體中感覺到家的溫馨。

其次,感謝塌頌20xx級區域經濟學專業全體同學,你們陪伴著我一路成長,讓我的研究生生活充滿了友愛與歡樂。感謝各位學弟學妹們在學習與工作中對我的支持與協助,感謝我的室友和一些老同學在這兩年多時光中給予我的支持與鼓勵,感謝你們讓我獲得了珍貴美好的友情。

再者,我要深深的感謝我的家人。是你們的支持,讓我開始這段學術生涯;是你們的鼓勵,讓我順利走完這段學術生涯;是你們的愛,讓我堅持到了最後。

謝謝你們給予我的支持和鼓勵,謝謝你們給予我的愛和期望!祝我的父親母親身體健康!幸福快樂!希望我的老弟學業有成,更上一層樓!

最後,特別感謝各位論文評審專家教授,感謝你們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審閱我的論文。由於本人水平有限,文中難免有疏漏和錯誤之處,請各位專家教授批評指正!

經濟學畢業論文致謝2

春去秋來,歲月如梭,兩年半的研究生生涯即將隨著這篇碩士畢業論文的交付而終結,體會到知識積淀後的充盈感後,也深深感到又是一年離別季的失落感,離多最是,東西流水,何時兩相逢?回望往昔,母校栽培之情、師門知遇之恩、同窗手足之義一幕幕浮現於眼前,不覺哽咽難言。

恩師xxxx老師在我讀研期間始終關懷備至、悉心教導,在論文寫作期間更是事事關心,為這篇碩士論文的順利完成提供了許多寶貴的建議。所謂傳道、授業、解惑,良師也。師道不傳已久,人之不惑亦難,我之恩師何其難得!我有恩師何其幸運!但是,人生浮萍,終無不散之筵席,唯有將老師的教誨深深刻進心底,願老師身體康健,桃李春秋,歲月靜好。

母校經濟學院的xxx等諸位老師在論文的修改期間也以他們嚴謹的治學精神,淵博精深的學識以及有教無類的良師風xx為我提供了許多幫助和指點。無疑這篇論文的完成同樣凝聚著他們的智慧和苦心,我在此同樣深表感激,願眾位老師永樂安康。

與我同屆的研究生好友以及同門師兄們在生活中給我增加了很多樂趣,在論文的寫作過程中亦提供了無數幫助,兩年多來我們一同歡笑一同前進,讓我的.生活充實又快樂,我想我不會跟他們輕易分離,這些情誼將與我的人生同在,即使分隔兩地也終會相聚,然後相視而笑,你我皆好。

最後,感謝評閱論文的老師們在百忙之中給予我的寶貴意見,我在此表達誠摯的感謝!由於本人理論功底尚淺,本文不足之處懇請各位老師和同學不吝賜教。

經濟學畢業論文致謝3

研究生生活隨著研究生畢業論文的付梓即將畫上一個句號,回首這兩年半的時光,如白駒過隙。此時此刻,我的心中充滿著不舍與感激。

首先,我要感謝我的導師xxx教授,衷心感謝xx老師對我過去兩年多時間的指導與關懷。他平易近人的為人、淵博的知識、忘我的工作精神、嚴謹的學術態度是我未來工作生活的楷模和榜樣。然後,我要感謝xxx教授對我指導與教育,本文的選題、撰稿、修改、成稿都離不開xx老師的悉心指導,xx老師學術上對我嚴格要求,也與我一起分享豐富的生活和學習經驗,這對我來說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同時,我也要感謝xxx教授等老師在我的研究生期間給予了我很多指導和幫助。

我還要感謝我的同學們,感謝xxx陪我一起走過這段青春歲月,與你們相處的時光是美好而又短暫的,在這個融洽的集體中,我感受到了不變的友情。

要感謝一直以來給我支持和鼓勵的家人,是你們在我背後的默默付出,才有了我今天的成績。感謝所有參與論文答辯和評閱的評審老師,辛苦了。

經濟學畢業論文致謝4

歲月如梭,光陰似箭,兩年半的研究生學習生涯已悄悄接近尾聲。過去兩年多的時間里,收獲頗多,首先要感謝導師們的教導,同學們的互幫互助家人的支持,謝謝你們,因為有你們我的學生生涯才更加溫暖幸福。

首先,特別感謝我的導師xxx教授。xx老師用他淵博的專業知識、嚴謹的學術態度教會我如何學習,並且用自身的生活經驗教會我如何為人處事,將使我受益終身。本篇論文的寫作從選題、提綱、成文到最後定稿,都離不開xx老師的細心指導。在此,我再次向我的導師表示最誠摯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其次,感謝產業經濟學專業的全體導師們,他們在學習上不斷指導和幫助我,並教授了許多良好的學習方法,使我受益匪淺,較好地掌握了每門功課的內容,為畢業論文的順利完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此,衷心地對各位老師說聲謝謝!

然後,感謝兩年半以來與我朝夕相處、關心和幫助我的同學們,因為有你們的陪伴和支持,我的研究生生涯才能完滿的結束。感謝我的家人和男朋友,正是在他們的理解、鼓勵和支持下,才使我能夠順利完成這篇論文。

最後,感謝百忙之中評閱本文,並提出寶貴意見和出席論文答辯的各位專家教授,不妥之處,敬請指正!

經濟學畢業論文致謝5

時光流逝,不經意間已在安徽財經大學求學了六年半,現在回想起來,一切恍如昨日。還清楚的記得第一天到安財的情景,從此就與安財結下六年半的緣分。四年本科與一年研究生時間就讀於西校區,餘下一年半研究生時間就讀於東校區,對兩個校區均充滿了難以割捨的情懷。本科時光充滿了青澀與歡樂,研究生階段充滿了隱忍與堅定。在這兩年半的時間里,不斷的充實自己,磨練自己,使得自己變得更加穩重、自信。

首先,我要特別感謝我的導師xxx教授。研究生階段,xx老師一直給予我學習上的悉心指導和生活上的極大關懷。在撰寫畢業論文的過程中,從最初的選題到論文的反復修改直至論文的最終完成,xx老師為我細心講解、嚴格把關,及時解決我遇到的難題和困境。xx老師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嚴謹的治學態度令我敬佩,值得我用一生來學習。畢業在即,謹向敬愛的xx老師致以最真誠的感謝和最衷心的祝福。

此外,我還要衷心感謝在我讀研期間的各位授課老師。感謝各位老師的關心和幫助,衷心地祝福他們事事順利。同時,我要感謝我的同學們,與他們的相識和相知是緣分,感謝他們在生活和學習上給予的關心和幫助。

兩年半的同窗情是我一生最美好的回憶,真心地祝願他們前程似錦,願我們的友誼能夠天長地久。

還要謝謝一直默默支持我的家人和朋友,他們對我的關懷、鼓勵和理解是我勇往直前的動力。祝願你們身體健康,永遠幸福最後,我要向在百忙之中抽時間對本文進行審閱、評議和參與論文答辯的各位老師表示感謝。

本科生沒有學過計量經濟學如何寫一篇實證分析類的經濟學畢業論文

本科生沒有學過計量經濟學,但卻要寫一篇實證分析類的經濟學畢業論文,那麼這個時候就可以去請教論文指導老師,看看指導老師能否幫助自己解決一些難題,如若不行則需要自己回過頭再去學習,學完之後再來寫這個論文。

不知道題主具體要寫哪方面的東西,如果是面板數據的話那stata還行,如果是時序列分析的話推薦用Eviews,如果是偏宏觀理論的模型那比較推薦matlab。

寫論文注意事項:

1、論文裡面千萬不可以出現「我」這個詞,論文具有科學的嚴肅性、嚴謹性,避免出現「我」人稱代詞。當然現在也有很多的論文改成了「筆者」呢,實際上,用「本文」來替代比較是聰明人的做法,也是在各類文獻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彙。

2、論文寫作過程中避免出現感嘆號,論文應以陳述語句為主,出現語氣嘆詞瞬間降低論文的層次,問句主要在寫文章的結構和結論的時候使用,其他的地方能少就少。

3、杜絕排比句,排比句很沒有邏輯,尤其是文科論文寫作過程中,出現排比句會讓別人將你的論文當成作文,切記論文不是作文。

4、直接引用不超過文章全文的百分之十五到二十,間接引用不超過百分之三十。直接引用和間接引用主要放在文章的前人研究成果的部分。避免直接引用,一個小技巧就是把直接引用放在註解裡面。

熱點內容
杭州大學生買房 發布:2025-01-24 14:31:38 瀏覽:841
遼寧師范大學研究生847 發布:2025-01-24 14:22:30 瀏覽:53
金北大學城 發布:2025-01-24 14:20:16 瀏覽:14
東南大學舒華忠教授 發布:2025-01-24 14:15:10 瀏覽:169
創業服務大學生 發布:2025-01-24 14:10:10 瀏覽:31
大學城同學們 發布:2025-01-24 14:01:39 瀏覽:198
卡分上大學 發布:2025-01-24 14:00:44 瀏覽:181
女主父親是大學教授 發布:2025-01-24 13:51:18 瀏覽:796
美國野雞大學學歷認證 發布:2025-01-24 13:39:34 瀏覽:336
美國大學怎麼進實驗室 發布:2025-01-24 13:38:47 瀏覽: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