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博导名单
1. 国内各个高校,有哪些臭名昭著的教授或讲师
每个学校,就像社会任何组织机构一样。包括北大清华都有教师败类。
2.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的下属机构
实验室主任:李琪教授
陕西省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重点实验室是2004年6月经陕西省科技厅和陕西省教育厅批准设立的。它的前身是2001年成立的西安交通大学电子商务实验室。同年7月,国际电子商务研究中心(ICEC)中国分部挂靠于本实验室。2004年8月28日,实验室与全国其他20所高等院校的同类实验室联合发起成立了全国高校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联合实验室。实验室下设领导小组、学术委员会、技术部、项目部和秘书组等机构,支撑学科是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实验室的建设目标为陕西省电子商务、电子政务运用服务,为我国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的教育、科研和社会运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培养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复合型高级人才。
主要研究方向:(1)电子商务教育体系与教学系统研究主要开展电子商务教育思想、教育目的、教育理念、教育层次、教育机构和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师资培养、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等的研究和实验。(2)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关键技术研究及相关产品研发主要开展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的基础技术、共性技术、安全技术、信用技术、交互技术、支付技术、物流信息技术等的集成研究。(3)电子商务模式研究主要对电子商务B2B、B2C、C2C等多种电子商务的业态进行业务、技术、经营、管理、组织、资本、信用和风险等模式的研究创新。
主要研究项目及成果:实验室成立以来,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0余项,国内外横向课题20余项。主编国家“十五”规划教材或与电子商务协作组联合编写教材20余部。在国内外经济、管理类核心期刊和专业刊物、重大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国内外大型会议5次,合作开发电子商务应用系统多个。
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20余人,其中教授6人(博士生导师3人),副教授8人。实验室主任李琪教授是我国最早研究电子商务的学者,1997年成为国内第一个电子商务方向博士,1997年组建了国内第一个电子商务研究所。实验室成立以来,已培养博士后出站1人、博士学位获得者21人、硕士学位获得者50余人。现有在站博士研究生20余人、硕士研究生30余人。 “经济金融教学实验中心”于2002年11月批准建设,几年来面向全校开设了经济学大面积公共基础课,承担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实验教学、教改与科研于一体两条主线的任务,2007年9月经学校重新认证为校级教学实验中心,目前有专职技术人员4人。
中心按照主要教学目标进行系统规划,合理调配资源,建立了学校、中心、学院三层次的管理与运行机制,按学校要求制定并执行相关教学管理规则,成立了以系为单位的实验课教改小组和课程牵头人负责制,建立了以数量分析和专业软件为特色的教学实验体系,建立健全了各种规章制度,不断完善教学实验质量保障体系。
近年来实验中心致力于实验质量管理与实验内容的提升,组织开发经济类公共基础课6门,承担教学计划内上机与实验35门,配合新教学计划开出了所有的上机和实验。
实验中心针对大班实验的上机管理问题进行了规范,实验流程:实验教学示范—过程监控—辅导—实验报告标准化, 保证了实验教学质量。 研究中心主任:李国平教授
陕西经济研究中心筹建于2004年,现有研究人员36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9人,讲师7人。近三年已培养博士研究生46人,硕士研究生380人,本科生1840人。
中心下设6个研究方向,分别为:
1. 陕西企业绩效及产业集中度研究
2. 陕西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3. 开放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4. 陕西金融组织结构优化与金融支持系统研究
5. 陕西电子商务理论发展与规划研究
6. 陕西省社会保障与再就业问题研究
陕西经济研究中心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近三年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 38 项,发表论文 650 篇,其中 11 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
中心各类科研教学设施齐全,基地总面积 300 平方米,拥有一个多媒体学术报告厅,一个计算机房和一个专用图书室,为中心研究人员提供了国内一流的科研环境。 西安交大电子银行实验室经过西安交大“985工程”(行动计划)一期建设和教育部设备专项两期建设,共投资300余万元,已基本建成满足教学、科研,具有现代商业银行功能的电子银行实验室。
“西安交大电子银行实验室”具有与我国商业银行在系统结构、应用模式、业务处理方式与方法、计算机软硬件环境与设备及银行机具等方面基本一致,能够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现行主要柜台业务(包括对公、储蓄、汇兑等)、电子银行业务(ATM、POS、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金融仓库与数据挖掘(客户关系管理、反洗钱应用等),为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师学习和研究电子银行系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为了解电子银行系统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各种设备的功能与作用及其他们之间的相互集成方法、为教师研究银行信息系统和学生进行相关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提供了专业化的研究平台。
电子银行实验室现有硬件设备总价值约200多万元。其中小型机(主机为:IBMRS/6000H85,)1套;字符终端机16台套;IBM自动存取款机(ATM)1台;POS机4台;交换机(SISCO)3台;防火墙系统2套(CISCO);PC机40多台,各种服务器6台;存折打印机2台;网控器1台;发卡机1台。主要软件有SAS数据仓库系统、Informix for AIX、SPSS等。电子银行实验室同时也是一个科研项目的孵化器。目前,基于这个平台我们已经申报并完成了一个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学校的相关科研项目,发表了20多篇学术论文。基于该平台的研究和项目还在进一步进行之中 金融系主任:李 成(博士、教授、博导)
副主任: 崔建军(副教授、博士)
中心主任: 余 力(教授、博导)
主要成员: 李 成(博士、教授、博导)任 远(教授)、沈 悦(教授、博士) 崔建军、李 江(副教授、博士)王国林(副教授、在职博士)程婵娟、 杨丽荣(均为副教授)
目标: 按照学校与学院要求,加强金融教学研究,努力在现代投融资创新研究方面 取得成绩。把教研中心办成师资队伍建设、金融学术交流与信息文献中心。
“三年”计划
一、主编出版3-4部前沿性教材和专著:
(1)“宏观经济学”教材
(2)投融资创新前沿问题
(3)金融调控问题研究
(4)金融监管创新研究
二、在院定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8篇以上。
三、争取1-2年项国家社科(或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5项省部级课题。
四、创办研究中心网络和信息文献数据库。 金融系主任:李 成(博士、教授、博导)
副主任: 崔建军(副教授、博士)
中心主任: 余 力(教授、博导)
主要成员: 李 成(博士、教授、博导)任 远(教授)、沈 悦(教授、博士)
崔建军、李 江(副教授、博士)王国林(副教授、在职博士)程婵娟、 杨丽荣(均为副教授)
目标: 按照学校与学院要求,加强金融教学研究,努力在现代投融资创新研究方面 取得成绩。把教研中心办成师资队伍建设、金融学术交流与信息文献中心。
“三年”计划:
一、主编出版3-4部前沿性教材和专著:
(1)“宏观经济学”教材
(2)投融资创新前沿问题
(3)金融调控问题研究
(4)金融监管创新研究
二、在院定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8篇以上。
三、争取1-2年项国家社科(或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5项省部级课题。
四、创办研究中心网络和信息文献数据库。
3.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名单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名单(新星闪耀)
王 信 (理学院)
王成龙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刘园园(管理学院)
安菲菲(医学部)
李广荣(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杨 栋(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 赛(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
张博雅(电气工程学院)
赵国帅(电子与信息学部)
秦立果(机械工程学院)
4. 想入一台单反,50d 550d 尼康d90 好纠结吖~~~~~~~~
D90,不用多说,去每个机器握一下你立马就有选择了,尼康的锐度高一版点,显得更清权晰,550D的高相素,个人认为意义不大,不如90那个肩屏来的实在,而且90那个套头要好一点,尼康的中低端镜头比较好,佳能好的特别好(红圈)但也贵,便宜的就比较差,所以我觉得没必要对550谈佳能镜头群的问题
5. 赵长颖的工作经历
1997年–1998年香港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系博士后(Research Associate)。
1998年–2000年香港理工大学机械工程系博士后研究员 (Postdoctoral Research Fellow),期间与国际著名湍流专家R. M. C. So 教授及T. B. Gatski 教授合作从事热浮生力及剪切力共同驱动下的湍流平衡态的理论研究。
2003年7月-2004年12月英国布鲁内尓大学(Brunel University)机械工程系讲师。
2004年–2007年,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教授,博导,“腾飞人才”特聘教授。
2004年12月 - 2007年8月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入选2004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05年4月入选西安交通大学“腾飞人才”特聘教授。
2007年- 2011年,英国华威大学(University of Warwick)工学院副教授。
2011年全职回国后被聘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特聘教授(2011-2012)、博导。
2012年- 今,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讲席教授。
2014年- 今,上海交通大学 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所长。
2013年获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
2013年由美国ASME主办的第四届国际微纳尺度传热传质大会上(The 4th ASME Micro/Nanoscale Heat & Mass Transfe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赵长颖教授的一篇关于涂层内微纳结构热辐射特性的研究论文获大会最佳论文奖 (Best Paper) 。
获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CitedChineseResearchers,2014)
入选亚洲热科学联合会执行理事(Executive Board, 2015)
6. 西安交通大学理学院的学院荣誉教授、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名单
陈省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丘成桐(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吴文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系统科学研究所)
钱令希(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名誉校长)
J.Lions(法国科学院院士,院长)
J.Strang(美国科学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
周修义(新加坡国立大学)
杨振宁(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周光召(中科院院士,原科学院院长,现任中国科协主席)
陈佳耳(原北大校长,中科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
Smale(美国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数学教授2001.5聘请)
丁肇中(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2002.6聘请) 张建中(香港城市大学教授)
梁 怡(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Herbert W.Hethcote(美国艾尔瓦大学数学系主任)
R.Leis(德国波恩大学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
王世全(香港城市大学科技及工程学院院士2001.5聘请)
范波涛(巴黎第七大学化学系教授2001.12聘请)
Kunio Mori(日本岩手大学教授、副校长2001.5聘请)
江红星(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物理学教授、物理系半导体研究室主任2002.6
聘请)
魏苏淮(美国再生能源国家实验室高级科学家2002.6聘请)
朱怀勇(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化学院高级讲师,女王研究员2003.12聘请)
7. 谁知道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那个博士生导师比较厉害,最好是两院院士级别的
两院院士
谢友柏
1955 年毕业于交通大学 (上海) 内燃机制造专业并留校执教,后随校西迁,在西安交通大学任教至今。曾任西安交通大学润滑理论及轴承研究所所长(1986--1997),润滑理论及转子轴 承系统国家教委开放研究实验室主任(1994--1999)。现任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 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教委面向21世纪教改顾问组成员,机械科学研究院AMTRC现代设计技术首席专家, 十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中国机械工程编委会主任、摩擦学学报编委会副主任、机械工程学报、工程设计、英Proc IMechE (Part 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Tribology等的编委。历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学会第一、二、三届副理事长(1979-1992)、第四届理事长(1992--1997)、第五届常委(1997年)。1994年5月被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在这四十五年中,开设过的课程有机械原理、机械零件、振动理论、流体动力润滑理论、弹 性流体动力润滑理论、轴承技术、摩擦学、现代设计等。
他发展了原有建立在简单摩擦学系统上的系统方法,提出了摩擦学(大)系统系统工程的基本思想,构造了理论上的框架。并在大型汽轮发电机组和高速透平机械转子 轴承系统以及内燃机缸套活塞组件系统的摩擦学、动力学设计上,得到重要和丰富的理论及应用成果,在推动摩擦学设计和建设摩擦学数据库上,做了大量工作。发 表了大量的论著,归纳了摩擦学行为的三个基本规律:系统依赖性,时间依赖性和不同学科行为的耦合,并建议把它们列为摩擦学的三条公理。他指出,传统的理论 和技术,多不考虑动力学行为耦合,这是历史打在摩擦学身上的一个烙印。
--------------------------------------------------------------------------------
卢秉恒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筹建)负责人,国务院机械学科评议组召集 人,国家基金委工材部第二届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基金委机械学科评议组负责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生物制造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机械制造工艺协会副理事长,全 国高校金属切削机床学会理事长。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香港蒋氏科技成就奖。主要学习与工作经历如下:
● 1962年9月—1967年8月就读于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系,本科毕业;
● 1967年9月—1979年9月三门峡中原量仪厂,历任工人、技术员、分厂厂长;
● 1979年9月—1982年6月在西安交通大学攻读机械制造专业硕士;
● 1982年9月—1986年6月在职攻读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制造专业博士;
● 1988年11月—1992年11月任西安交通大学副教授,研究机械动力学;
● 1992年12月任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研究快速成形制造,生物制造,微制造;
● 1992年7月—1993年3月以高访学者身份赴Michigan大学研究工作;
● 2001年—2004年任国家八六三计划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机械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高等学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
● 2002年—2004年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第一届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主 持教育部快速成型制造技术工程中心建设项目、“九五”“十五”教育振兴计划、211计划等。近年来承担和参加主要科研项目:基于快速原型的快速制造集成系 统的研究与应用示范(“十五”国家科技攻关);产品开发的快速模具制造集成技术及设备(863计划);节水灌溉设备快速开发平台技术与设计软件研制 (863计划);节水产品激光快速成型技术研究(863计划);IC制造中压印光刻工艺与设备的研究开发(863计划);分层制造过程仿真与工艺材料优化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工骨活化机理及仿生设计制造技术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微压印成形的相变构型与保真转移(973计划)。